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488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5-2016学年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56分)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2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4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

2、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5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6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

3、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8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

4、导致了皇权削弱10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11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12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

5、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13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4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

6、条件。” 这一论断()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1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6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

7、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17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18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 则商病。故商农之势, 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

8、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19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B“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20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

9、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21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 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A“大一统”理念B天人感应思想C民本仁政观念D封建迷信思想22针对“道”,韩愈指出:“(在这个社会里)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

10、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韩愈所说的“道”()A加强自身修养,实现格物致知B排斥佛道,以纲常伦理为核心C追求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D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23“父前行, 子踵后。路遇长者, 敛足拱手。尊长在前, 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 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24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

11、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6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27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

12、复礼”解释为()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8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B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二、非选择题:(共44分)29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

13、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请回答:(1)秦朝汉初, “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 据材料一,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

14、特点。 (2)中国古代皇权的专制程度,并不可一概而论,指出材料二、三对专制皇权的看法并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30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

15、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材料二反映的什么政策?请简要评价该政策。(3)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3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

16、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2015-2016学年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梓琛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56分)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

17、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进行分析理解,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反映的是同姓宗族是分封诸侯的主体,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血缘关系结合结合所学可知,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家国一体观念,故C项正确分封制容易导致分裂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而且在西周时期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D两项错误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实行,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

18、项错误故选C2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考点】V8: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需要掌握孔子维护周礼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说明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A项正确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教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为政以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A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考

19、点】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材料中“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含义:经常有反叛的诸侯王而没有反叛的郡县西汉初年,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曾发生过七国之乱致使社会动荡故选B4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考点】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帝,人主

20、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可以看出皇权高于父权,体现皇权至上,因此“天下法”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5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考点】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考查联系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和对材料内容中“地处京畿”“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的理解【解答】根据材料“武帝时

21、期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反映了汉代禁止王室皇族成员担任离都城近的地区官员,目的防止宗室势力相互勾结,威胁皇权,故D符合;A项与材料中“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不符合,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错误,废除二字材料无法体现故选D6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考点】1O:科举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的影响的分析,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影响和作用,科举制的演变【解答】A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

22、影响深远,故排除B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D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后,科举制逐渐打破门第对国家官吏更替的决定权该现象逐步消失故选D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考点】1K: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O:科举制【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学生释读文言文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解答】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

23、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不悉其行”的“行”指的是品行,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应排除故选D8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考点】1E:元朝行省制度【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

24、其官”可知,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用意“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依据题干“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应排除故选B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考点】1S:明朝的内阁【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旨在考查阅读材

25、料,理解分析的能力,了解内阁设立和理解内阁特点【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主要强调了内阁官员没有实权,却往往成为其他官员攻击的对象,这不利于政府官员之间的协调,由此A项符合题意;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内阁无实权,不能监察百官,也不能弥补废丞相后皇权过于集中的弊端,因此BC表述有误,排除;D项说法本身错误,事实是皇权加强的结果,故排除D故选A10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2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解答】题干中“治田勤谨”反映的是农业的内容,而“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反映的家庭手工业的内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故C正确;A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只是说了手工业这一个方面,排除故选C11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

27、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考点】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西汉盐铁官营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分析理解即可【解答】依据题干“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知,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即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意,应排

28、除D项不全面,应排除故选A12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考点】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明朝中期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解答】从题干“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分析可知,农村经济作物增多,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故

29、A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而带来一系列社会现象,题干现象出现的时间是明朝,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确立重商政策,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属于农耕经济,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只是辅助,故D项错误故选A13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考点】2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需要掌握均田制和租调制对

30、家庭手工业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均田制和租调制对家庭手工业的作用解答即可【解答】唐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材料中反映均田人户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役,这可以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中的商品经济材料无法体现,应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是有官府开办,材料无法体现,应排除C项主要是面向市场,也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14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 这一论断()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考点】1U: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

3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关键信息是“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解答】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不符合造成民众愚昧的特点,故排除A分封制使的西周走向瓦解不符合“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故B错误郡县制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有效措施,其积极作用明显,故排除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造成民众的贫穷、愚昧;但也加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故C正确故选C1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32、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考点】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考查西汉刺史制度的作用和土地制度,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及调用知识的能力【解答】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故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B项材料无从反映,应排除题干的是政治手段,不是经济手段,故D项错误故选C16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

33、,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考点】2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发展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尊重自然规律,只与AC项符合;故AC错误四则记载都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体现,B项概括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故B正确“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在材料中并未

34、得到反映故D错误故选B17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考点】2R:古代市的变迁【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市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市镇的集市发展

35、,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解答】题干材料主要讲述坊市制度的变化,与社会治安好转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以及“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坊市制度已经崩溃已经崩溃,故B项正确;“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的原因是因为宋朝时由于坊市制度崩溃而废除了街鼓,而不是因为读书人埋首功名利禄,故C项错误;宋代比唐代城市的管理相对宽松,故D项错误故选B18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则农病

36、;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 则商病。故商农之势, 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考点】2W: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中国的经济政策关键信息是“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 则商病”【解答】材料“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思想看到了农业和商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思想是重农抑商,此时作者开始重视商业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导致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故B正确封建社会始终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37、排除BC张居正的态度不能代表整个士大夫的态度,故排除D故选A19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B“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考点】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2Y: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社会经济考查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

38、的能力【解答】题干中要求的是阻碍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内在、人为因素,CD项属于外在因素,应排除A项不属于人为因素,应排除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明清社会经济向外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20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考点】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考查古代商业发展、思想观念改变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学生获取信息、调动知识及运用知识综合分析、思考问题

39、的能力【解答】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材料中“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说明商业发展对于人们传统思想观念发出了较大的冲击,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故选D21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 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

40、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A“大一统”理念B天人感应思想C民本仁政观念D封建迷信思想【考点】3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35: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思想核心是大一统【解答】材料“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行为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的理念,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22针对“道”,韩愈指出:“(在这个社会里)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

41、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韩愈所说的“道”()A加强自身修养,实现格物致知B排斥佛道,以纲常伦理为核心C追求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D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解答】倡导格物致知的是理学,理学是宋代形成,韩愈是唐朝的文学家,故A项错误;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复兴儒学,以纲常伦理为核心,故B项正确;材料重点是维系社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的儒家伦理道德,故C

42、项错误;把儒学理念上升至天理的高度就意味理学的形成,理学形成于宋代,故D项错误故选B23“父前行, 子踵后。路遇长者, 敛足拱手。尊长在前, 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 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考点】HE: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子踵后路遇长者, 敛足拱手尊长在前, 不可口唾”切入,结合中国的儒家思想进行思考【解答】从题干中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的教育比较注重启蒙孩子的长幼等级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道德比较注重等级观念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的教育内容束缚了儿童

43、的心智;B项错误,材料内容并非地方教育的特色,而是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的;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父子教学相长的内容故选D24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考点】3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审题关键是知道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统治者之所以查禁此书在于此书与清代加强专制主义的要求相违背故D

44、项正确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质疑孔子的权威性是李贽的思想,故排除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是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2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考点】36:宋明理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主张【解答】从“万化根源总在心”可知从哲学角度分析,此诗反映的是“心”是万物的本源,陆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故选C26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

45、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考点】3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本题以学者关于明清之际思想家论述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明清之际儒学思想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解答】A、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孔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故错误;B、之所以在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想家,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逐步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因此他们的思想

46、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故正确;C、西学东渐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中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观点没有体现西学东渐的思想,故排除;D、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提出推翻封建社会制度的时代要求,也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故错误;故选B27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考点】36:宋明理学【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需要掌握

47、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可以理解为克己就是战胜人的私欲,复礼就是维护天理,可见作者把克己复礼解释为了存天理、灭人欲,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28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B生产方式

48、没有质的变化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考点】3G: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解答】天工开物这本书在中国和西方遭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西方人认为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中国人则不屑一顾两者之家的区别主要就是中国与西方对科学学技术的态度上面的区别,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差别,中国的生产方式没有进步,所以对此不屑一顾,故B正确;读书入仕与材料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49、,故A错误;当时西方近代科技已经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中国的古代科技已经走到尾声而且近代科技没有发展起来,故C错误;文化专制是由当时的经济、政治决定的,不是根源,故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44分)29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

50、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请回答:(1)秦朝汉初, “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 据材料一,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 (2)中国古代皇权的专制程度,并不可一概而论,指出材料二、三对专制皇权的看法并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考点】1U: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演变情况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主要结合材料“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

51、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等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对古代皇帝制度的评价关键信息是“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解答】(1)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变化:“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原因: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演变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2)材料二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例如:秦朝实行廷议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制约材料三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例如:汉武帝设内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

52、机处,皇权达到顶峰故答案为:(1)秦朝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材料“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可以看出三公权力逐渐的被剥夺,原因即在于皇权不断地加强,重用身边文职人员以限制相权我国封建社会君权和相权的变化趋势是相权不断地削弱而皇权不断的加强(2)从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中国古代的皇权绝对的专制,举例子可以举唐代三省六部制说明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从材料三“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可以看出皇权至高无上可以举例清代的军机处等加以说明30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

53、,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

54、(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材料二反映的什么政策?请简要评价该政策。(3)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体考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知识回答(2)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具体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具体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解答】(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此其分事也”,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

55、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第一问:材料二反映的什么政策?请简要评价该政策根据材料“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评价(3)第一问: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根据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知,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

56、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和市场主要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示例如下: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1)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评价:积极影响: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有: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57、,阻碍了社会进步(3)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3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

58、中君臣关系的?(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点】31:孔子和孟子;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分析】(1)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2)本题考查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3)本题考查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解答

59、】(1)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主、臣子、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2)根据材料三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材料三应出自董仲舒;根据材料四内容和朱子语类分析,材料四应出自朱熹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分析,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故答案为:(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2)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褚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需要影晌: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歇晌2017年6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