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5 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 语言文字与表达(一)100 个高频易错字1-50(括号内为正确的字)按(安)装甘败(拜)下风 自抱(暴)自弃针贬(砭(bin)泊(舶(b)来品 脉博(搏)松驰(弛)一愁(筹(chu)莫展 穿(川)流不息精萃(粹(cu)重迭(叠)渡(度)假村 防(妨)碍幅(辐)射 一幅(副)对联天翻地复(覆)言简意骇(赅(gi)气慨(概)一股(鼓)作气悬梁刺骨(股)粗旷(犷(gung)食不裹(果)腹 震憾(撼)凑和(合)侯(候)车室迫不急(及)待 既(即)使一如继(既)往 草管(菅(jin)人命 娇(矫(jio)揉造作 2/175 挖墙角(脚)一诺千斤(金)不径(胫(jng)而走
2、 峻(竣)工 不落巢(窠(k)臼(ji)烩(脍(kui)炙人口 打腊(蜡)死皮癞(赖)脸 兰(蓝)天白云鼎立(力)相助 再接再励(厉)老俩(两)口 黄梁(粱)美梦了(瞭)望 水笼(龙)头杀戳(戮(l)痉孪(挛(lun)美仑(轮)美奂 罗(啰)唆蛛丝蚂(马)迹 51-100(括号内为正确的字)萎糜(靡(m)不振 沉缅(湎(min)名(明)信片默(墨)守成规 大姆(拇)指沤(呕(u)心沥血 凭(平)添出奇(其)不意 修茸(葺(q)亲(青)睐(li)磬(罄(qng)竹难书 入场卷(券)声名雀(鹊)起发韧(轫(rn)搔(瘙)痒病欣尝(赏)谈笑风声(生)人情事(世)故 有持(恃(sh)无恐 额首(手)称
3、庆 3/175 追朔(溯(s)鬼鬼崇崇(祟(su)祟(su)金榜提(题)名走头(投)无路 趋之若骛(鹜(w)做(坐)月子 迁徒(徙)洁白无暇(瑕)九宵(霄)渲(宣)泄 寒喧(暄(xun)弦(旋)律 膺(赝(yn)品 不能自己(已)尤(犹)如猛虎下山竭泽而鱼(渔)滥芋(竽)充数世外桃园(源)脏(赃(zng)款 醮(蘸(zhn)水 蜇(蛰(zh)伏 装祯(帧(zhn)饮鸠(鸩(zhn)止渴 坐阵(镇)旁证(征)博引灸(炙(zh)手可热 九洲(州)床第(笫(z)之私 姿(恣(z)意妄为 编篡(纂(zun)(二)100 个高频多音多义字1单(shn)老师说,单(chn)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n)车。
4、2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出售,严重折(sh)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zh)腾了。3武松大喝(h)一声:“快拿酒来!我要连喝(h)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彩。4/175 4你这着(zho)真绝,让他干着(zho)急,又无法着(zhu)手应对,心里老是悬着(zhe)。5有闲心思量(liang)她,没度量(ling)宽容她。6他把纷至沓(t)来的想法写在一沓(d)纸上,不见有疲沓(ta)之色。7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ng)过早不好,糖烊(yng)了就卖不动。8据史书记载(z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过三年五载(z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i)歌载(zi)舞来庆祝。9陈涛学习不努力
5、的事情在大会上被曝(bo)光后,他下决心要改变一曝(p)十寒式的学习态度。10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ng)静过,但他宁(nng)死不屈,决不息事宁(nng)人。11天气暖和(huo),小和(h)在家和(hu)泥抹墙。他很讲原则,在是非面前从不和(hu)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了。”12某省副省(sh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ng)悟,就不致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ng)人事了。13这首诗写得太拗(o)口了,但他执拗(ni)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o)断了。14臭气熏天的臭(chu)是指气味难闻,无色无臭的臭(xi)是泛指一般气味。15他宽宏大度(d),一
6、向度(du)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人。5/175 16他那像哄(h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ng)而散。17他穿着丧(sng)服,为丧(s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ng)、垂头丧(sng)气。18他每次出差(chi),差(ch)不多都要出点差(ch)错。19鱼拼命挣扎(zh),鱼刺扎(zh)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一下。20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n)怨别人埋(mi)头工作。21盛(shng)老师盛(shng)情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ng)饭。22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ng)俗。23勇于创(chu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
7、ung)伤。24我是她的大伯(b),不是她的大伯(bi)子。25发疟(yo)子就是患了疟(n)疾。26看(k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n)小说。27银行(hng)发行(xng)钞票,报纸刊登行(hng)情。28他得了艾(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29鸿门宴是传(zhun)记而不是传(chun)奇。30荷(h)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枪实弹的战士。31我说她涨(zhng)了工资,她涨(zhng)红着脸摇头否认。32数学中的奇(j)数是最奇(q)妙的。33能用打红的炮(po)筒炮(bo)羊肉和炮(po)制药材吗?34请把这封信交给(g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一定要有保障。6/175
8、 35穿着干(gn)净的衣服干(g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36矿下的巷(hng)道与北京的小巷(xing)有点相似。37薄(b)荷油味不薄(bo),很受欢迎,但要薄(b)利多销。38拓片、拓本的“拓”读 t,开拓、拓荒的“拓”读 tu。39这条恶()狗真可恶(w),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心。40局长大腹便便(pin),行动不便(bin)。41小明在宿(s)舍说了一宿(xi)有关星宿(xi)的常识。42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手都号(ho)啕大哭起来。43大藏(zng)经收藏(cng)在西藏(zng)的布达拉宫。44轧(zh)钢车间的工人很团结,没有相互倾轧(y)的现象。45这辆藏匿毒品的
9、卡(k)车在过关卡(qi)时被截住了。46出现矛盾要先调(dio)查,然后调(tio)解。47这两件瓷器模(m)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型做出来的。48证件被交警没(m)收了,他仍像没(mi)事一样。49我真舍(sh)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50老林家境殷(yn)实,家里是清一色殷(yn)红的实木家具。51我还(hi)要去图书馆还(hun)书。52你得系(j)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53假(ji)如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我们怎么办?54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ng)落的敌人投降(xing)。55胸脯(p)、果脯(f)不是同一个读音。56他们两人之间(j
10、in)的友谊从来没有间(jin)断过。7/175 57球场上遇到劲(jng)敌,倒使他干劲(jn)更足了。58我不喜欢抽雪茄(ji)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59我刨(bo)平木头,再去刨(po)花生。60这种弹(dn)弓弹(tn)力很强。61他扒(b)下皮鞋,就去追扒(p)手。62散(sn)文写不下去了,他便出门散(sn)心,寻找灵感。63两岁能数(sh)数(sh)的小孩已数(shu)见不鲜了。64人参(shn)苗长得参(cn)差不齐,还让人参(cn)观吗?65今天召开的会(kui)计工作会(hu)议一会(hu)儿就要结束了。66他用簸(b)箕簸(b)米。67敌人的恐吓(h)吓(xi)不倒
11、他。68肥胖(png)并不都是因为心宽体胖(pn),而往往是因为缺少锻炼。69边伺(c)候他,边窥伺(s)敌人的动静。70好(ho)逸恶劳、好(ho)为人师的做法都不好(ho)。71咳(hi)!你怎么又咳(k)起来了?72教务处(ch)正在处(ch)理这个问题。73大囤(dn)和小囤(dn)都囤(tn)满了粮食。74这台缝(fng)纫机的台板有裂缝(fng)。75澄(dng)清混水易,澄(chng)清问题难。76他拿着扇(shn)子却扇(shn)不来风。77你得(di)把心得(d)体会写得(de)具体些。78他屏(bng)气凝神躲在屏(png)风后面。8/175 79这几(j)张茶几(j)几(
12、j)乎都要散架了。80考卷(jun)被风卷(jun)起,飘落到了地上。81教我们音乐(yu)的老师姓乐(yu),他乐(l)于助人。82他对地形早已了(lio)如指掌了(le)。83小李一声不吭(kng),小王却引吭(hng)高歌。84胶水不粘(nin)了,书页粘(zhn)不紧。85畜(x)牧场里牲畜(ch)多。86名称(chng)和实物要相称(chn)。87别在弄(lng)堂里玩弄(nng)小鸟。88他兄弟俩(li)耍猴的伎俩(ling)不过如此。89老师很重(zhng)视这个问题,请重(chng)说一遍。90他办事从不草率(shui),效率(l)一向很高。91有空(kng)闲就好好读书,尽量
13、少说空(kng)话。92小船泊(b)在湖泊(p)边。93我朝(zho)气蓬勃地朝(cho)前走。94上校(xio)到校(jio)场找人校(jio)对材料。95小强(qing)很倔强(jing),做事别勉强(qing)他。96塞(si)外并不闭塞(s),塞(si)子塞(si)不住漏洞。97随意诬陷人搞封建复辟(b)可不行,得辟(p)谣。98瓶子倒(do)了,水倒(do)了出来。99大都(d)市的人口都(du)很多。100汤匙(ch)、钥匙(shi)都放在桌子上。9/175(三)高中易错字精选注:括号内为正确的字形,以下皆同。爱带(戴)白晰(皙)爆乱(暴)报筹(酬)暴炸(爆)卑却(怯)辩析(辨)恶
14、耗(噩)材华(才)喝采(彩)翱游(遨)娘两(俩)更叠(迭)恰商(洽)起迄(讫)沾辱(玷)中裁(仲)雕彻(砌)陷井(阱)劈谣(辟)明片(名)梦餍(魇)缈视(藐)募然(蓦)蓦捐(募)通辑(缉)杂踏(沓)奕棋(弈)疏峻(浚)吉详(祥)肖象(像)开消(销)撕杀(厮)膺品(赝)贮立(伫)绉纹(皱)躁热(燥)肿涨(胀)羁靡(縻)描模(摹)遨翔(翱)振撼(震)呕气(怄)亵赎(渎)恢谐(诙)渲泄(宣)宣染(渲)延申(伸)奢糜(靡)毗临(邻)骠悍(剽)永决(诀)欧打(殴)座落(坐)幅射(辐)拥带(戴)煤碳(炭)编篡(纂)按磨(摩)爆躁(暴)蜇居(蛰)下功夫(工)象管(像)爆发户(暴)事者(肇)纹身(文)座标系(
15、坐)照像机(相)暖哄哄(烘)名信片(明)坐右铭(座)天然汽(气)10/175 煤汽机(气)引伸义(申)雄纠纠(赳)冷不妨(防)裨官野史(稗)百练成钢(炼)火山暴发(爆)和霭可亲(蔼)爱不失手(释)爱乌及屋(爱屋及乌)安份守己(分)按居乐业(安)暗然泪下(黯)黯无天日(暗)敖敖待哺(嗷)飞扬拔扈(跋)绝不罢休(决)白壁微瑕(璧)英雄倍出(辈)半途而费(废)哀声叹气(唉)山洪爆发(暴)武装爆动(暴)五色斑澜(斓)百步串杨(穿)百尺杆头(竿)罢绌百家(黜)百战不贻(殆)二、大有稗益(裨)原物必还(璧)森严壁磊(垒)鞭僻入理(辟里)能言善辨(辩)变本加利(厉)变换莫测(幻)骠肥体壮(膘)标柄千古(彪)
16、别出心才(裁)兵慌马乱(荒)彬彬有理(礼)涣然一新(焕)摒气凝神(屏)病入膏盲(肓)并行不背(悖)拨乱返正(反)军事布署(部)人所不耻(齿)不共带天(戴)不寒而立(栗)不惶顾及(遑)不记其数(计)不及不离(即)不加思索(假)不卑不吭(亢)不径而走(胫)继往不究(既)不堪之论(刊)不可思异(议)不明一文(名)不求深解(甚)宁死不曲(屈)麻木不忍(仁)不详之兆(祥)步履维坚(艰)雄材大略(才)材疏学浅(才)神采弈弈(奕)材华横溢(才)兴高彩烈(采)张灯结采(彩)惨绝人圜(寰)灿然一笑(粲)苍海桑田(沧)沧茫大海(苍)藏诟纳污(垢)草菅人命()11/175 测隐之心(恻)成出不穷(层)层见迭出(叠)
17、层峦叠障(嶂)插科打浑(诨)蝉连冠军(联)陈陈相应(因)陈词烂调(滥)自学成才(=材)惩前毙后(毖)惩一禁百(儆)吃里爬外(=扒)斥之以鼻(嗤)冲耳不闻(充)首当其充(冲)忧心冲冲(忡)山峦重迭(叠)重震旗鼓(振)一愁莫展(筹)出类拔粹(萃)出奇不意(其)出奇致胜(制)出人投地(头)除旧补新(布)处心集虑(积)穿流不息(川)传颂一时(诵)吹毛求刺(疵)从常计议(长)粗枝大意(叶)粗制烂造(滥)措火积薪(厝)错手不及(措)大才小用(材)大放獗词(厥)大声急呼(疾)大廷广众(庭)虎视耽耽(眈)当人不让(仁)倒打一把(耙)得不尝失(偿)得垄望蜀(陇)地大物搏(博)掂斤拨两(播)草木雕零(凋)凋虫小技
18、(雕)调以轻心(掉)吊虎离山(调)迭挫强敌()迭床架屋(叠)层峦迭嶂(叠)动则得咎(辄)三、以毒功毒(攻)独挡一面(当)独劈蹊径(辟)独占螯头(鳌)度过难关(渡)疾贤妒能(嫉)堵绝浪费(杜)断章取意(义)对针下药(症)两军对恃(峙)绌绌逼人(咄)恶灌满盈(贯)发号司令(施)震聋发聩(振)令人发直(指)要言不繁(烦)繁文溽节(缛)易如翻掌(反)防患未燃(然)飞声文坛(蜚)成绩蜚然(斐)缠绵悱测(恻)妄自菲薄()非夷所思(匪)纲纪废驰(弛)费寝忘食(废)废尽心思(费)分道扬标(镳)12/175 分庭抗理(礼)纷至踏来(沓)焚膏既晷(继)愤闷不平(懑)愤笔急书(奋疾)丰功伟迹(绩)蜂涌而至(拥)凤冠
19、霞披(帔)幅圆辽阔(员)浮光略影(掠)斧底抽薪(釜)付之东流(诸)言简意该(赅)甘败下风(拜)改斜归正(邪)甘之如怡(饴)感恩带德(戴)根深底固(蒂)工力悉抵(敌)功亏一蒉(篑)全神灌注(贯)鬼斧神功(工)鬼域技俩(蜮伎)过尤不及(犹)禁若寒蝉(噤)含辛如苦(茹)汗流夹背(浃)合盘托出(和)合衷共济(和)轰堂大笑(哄)后发治人(制)划地为牢(画)回光反照(返)独具惠眼(慧)昏馈无能(聩)浑浑恶恶(噩)浑玉朴金(璞)忽然开朗(豁)祸国秧民(殃)击浊扬清(激)嫉恶如仇(疾)急言厉色(疾)集液成裘(腋)挤挤一堂(济济)计日成功(程)肆无忌殚(惮)既往开来(继)佳言懿行(嘉)艰壁清野(坚)艰不可摧(坚
20、)坚忍不拨(拔)历尽坚辛(艰)坚难困苦(艰)矫糅造作(揉)接长补短(截)可资借戒(鉴)弱不经风(禁)金榜提名(题)金壁辉煌(碧)金刚努目(=怒)金钢钻头(刚)决无仅有(绝)挤身三强(跻)精兵减政(简)精诚所致(至)居心不测(叵)以警效尤(儆)鸩形鹄面(鸠)举一返三(反)拒谏是非(饰)一应具全(俱)精神矍烁(铄)四、赞不决口(绝)峻工验收(竣)开诚不公(布)开门缉盗(揖)开天劈地(辟)开源截流(节)开中明义(宗)勘平叛乱(戡)13/175 刻划人物(画)科头洗足(跣)可望不可及(=即)刻己奉公(克)刻勤刻俭(克)夸夸奇谈(其)宽弘大量(宏或洪)困兽尤斗(犹)味同嚼腊(蜡)意兴阑姗(珊)无耻滥言(
21、谰)烂竽充数(滥)宁缺毋烂(滥)老陈持重(成)老奸巨滑(猾)其乐淘淘(陶)雷历风行(厉)礼上往来(尚)理曲词穷(屈)立杆见影(竿)立功渎罪(赎)厉精图治(励)励兵秣马(厉)励行节约(厉)厉厉在目(历)藕断丝联(连)连锁反映(应)横征暴殓(敛)廖若晨星(寥)一麟半爪(鳞)流览报纸(浏)留恋忘返(连)老态龙肿(钟)炉火成青(纯)暂露头角(崭)戳力同心(戮)旅力过人(膂)攻城掠地(略)沦肌夹髓(浃)无与论比(伦)轮功行赏(论)漫条斯理(慢)慢不经心(漫)茫无头序(绪)毛骨耸然(悚)名列前矛(茅)貌和神离(合)冒然从事(贸)无精打彩(彩)门里出生(身)门廷若市(庭)朦懂无知(懵)靡烂不堪(糜)迷天大谎
22、(弥)欲盖弥彰()望风披糜(靡)糜日不思(靡)糜糜之音(靡)天下糜然(靡)密而不宣(秘)祖传密方(秘)沉缅往事(湎)湎怀先烈(缅)面面具到(俱)虚无缥渺(缈)死不冥目(瞑)瞑思苦想(冥)薄暮冥冥(暝)深明大意(义)明查暗访(察)名哲保身(明)磨肩擦背(摩)磨崖石刻(摩)顶礼模拜(膜)穷途没路(末)莫明其妙(=名)14/175 莫中一是(衷)末齿不忘(没)谋取暴利(牟)暮蔼沉沉(霭)目不瑕接(暇)令人目炫(眩)脑羞成怒(恼)能曲能伸(屈)泥砂俱下(沙)消声匿迹(销)弄巧成绌(拙)盘根错结(节)判若洪沟(鸿)旁证博引(征)如法炮治(制)篷筚生辉(蓬荜)五、蓬头诟面(垢)披星带月(戴)披肝厉胆(沥)
23、披艰执锐(坚)披沙捡金(拣)披红带花(戴)辟头盖脸(劈)凭心而论(平)破斧沉舟(釜)迫不急待(及)铺张扬利(厉)朴朔迷离(扑)出奇不意(其)文笔奇倔(崛)气喘嘘嘘(吁)气极败坏(急)气势凶凶(汹)讫今为止(迄)博识恰闻(洽)斩将骞旗(搴)千锤百练(炼)千古一痛(恸)前车之戒(鉴)深致欠意(歉)强词夺礼(理)敲榨勒索(诈)巧装打扮(乔)巧夺天公(工)巧立明目(名)契而不舍(锲)浸人心脾(沁)轻歌慢舞(曼)磬竹难书(罄)穷兵渎武(黩)穷原竞委(竟)穷穷孑立(茕)屈意逢迎(曲)趋之若骛(鹜)曲打成招(屈)雀巢鸠占(鹊)欢呼鹊跃(雀)惹事生非(是)仁致义尽(至)色厉内忍(荏)忍劳忍怨(任)融汇贯通(会
24、)其乐溶溶(融)水乳交溶(融)春光溶溶(融)耳儒目染(濡)儒子可教(孺)如火如茶(荼)如雷灌耳(贯)如丧考比(妣)入情入礼(理)大杀风景(=煞)脸色杀白(煞)扇风点火(煽)扇动暴乱(煽)山青水秀(清)跚跚来迟(姗)伤天害礼(理)爽心悦目(=赏)稍安毋躁(少)15/175 舍身取义(生)三令五伸(申)大现身手(显)伸东击西(声)生杀与夺(予)生死悠关(攸)歌舞生平(升)胜况空前(盛)稳操胜卷(券)拾遗补缺(阙)拾人牙惠(慧)试目以待(拭)杀君夺位(弑)持才傲物(恃)世外桃园(源)誓不两立(势)势均力抵(敌)势如爆竹(破)噬脐莫急(及)事得其反(适)收来人心(揽)手屈一指(首)眼急手快(疾)布衣疏
25、食(蔬)毁家抒难(纾)束手待毖(毙)水利发电(力)水泻不通(泄)烁石流金(铄)各施其职(司)司空见怪(惯)死心踏地(塌)悚人听闻(耸)追本朔源(溯)素昧平身(生)随声附合(和)六、贪脏枉法(赃)谈笑风声(生)昙花一显(现)坦胸露臂(袒)叹为观之(止)长嘘短叹(吁)富丽唐皇(堂)桃梨满园(李)誉写文章(誊)醍醐贯顶(灌)提心掉胆(吊)题纲挈领(提)天经地仪(义)天礼难容(理)婷婷玉立(亭)挺而走险(铤)通货膨涨(胀)通情达礼(理)同等学历(力)异曲同功(工)痛心嫉首(疾)偷工简料(减)投投是道(头)走头无路(投)图谋不规(轨)图穷匕现(见)涂毒生灵(荼)生灵涂碳(炭)推陈相见(诚)推崇倍至(备)
26、推脱生病(托)推托责任(脱)推心至腹(置)退化变质(蜕)屯积居奇(囤)脱颍而出(颖)歪风斜气(邪)歪门斜道(邪)完壁归赵(璧)玩世不公(恭)万古常青(长)万冠家财(贯)万变不离其中万籁具寂(俱)16/175(宗)妄费心机(枉)置若惘闻(罔)忘恩负意(义)忘夫所以(乎)痴心枉想(妄)望而怯步(却)名门旺族(望)望洋心叹(兴)正襟威坐(危)危言悚听(耸)危如磊卵(累)微言大意(义)为富不忍(仁)运筹惟幄(帷)委屈求全(曲)委屈婉转(曲)尾大不吊(掉)不温不火(温)文恬武嘻(嬉)闻过饰非(文)有条不稳(紊)协从不问(胁)无人问斤(津)左右开工(弓)作贼心虚(做)坐地分脏(赃)坐想其成(享)坐以待毖(
27、毙)坐无虚席(座)暴烈恣睢(戾)自立更生(力)自名得意(鸣)自食其利(力)自名不凡(命)纵横捭合(阖)卓智多谋(足)飞机着落(陆)谆谆告戒(诫)抓耳扰腮(挠)钟灵玉秀(毓)奋斗终身(生)终生大事(身)仲栽委员(裁)寡不抵众(敌)不浮众望(孚)口株笔伐(诛)关怀倍至(备)珠连璧合(联)振济灾民(赈)指手划脚(画)珍重其事(郑)步入正规(轨)知书达礼(=理)直接了当(截)直言不晦(讳)执谜不悟(迷)七、表本兼治(标)治丝益纷(棼)志大材疏(才)至理明言(名)专心至志(致)轶序井然(秩)灸手可热(炙)中流抵柱(砥)震震有词(振)震奋人心(振)振笔急书(疾)远见灼识(卓)真知卓见(灼)真象大白(相)浅
28、尝则止(辄)重重迭迭(叠)作奸犯课(科)照本宣课(科)照然若揭(昭)招惹事非(是)17/175 仗义输财(疏)明火执杖(仗)张惶失措(皇)彰善惮恶(瘅)战战惊惊(兢)斩钉接铁(截)玷玷自喜(沾)玷亲带故(沾)令人乍舌(咋)口干舌躁(燥)不骄不燥(躁)再接再励(厉)栽脏陷害(赃)古今杂揉(糅)陨身不恤(殒)纭纭众生(芸)越俎代包(庖)沿木求鱼(缘)圆林圆丁(园)圆地圆艺(园)语无论次(伦)坐收鱼利(渔)余勇可沽(贾)宥于成见(囿)估名钓誉(沽)有口皆杯(碑)耳根清静(净)怨天犹人(尤)利害悠关(攸)犹柔寡断(优)义气用事(意)始作踊者(俑)涌跃报名(踊)永往直前(勇)永保青春(葆)一涌而入(拥)
29、拥塞不通(壅)壅荣华贵(雍)庸庸录录(碌)心心相应(印)影影约约(隐)隐隐绰绰(影)引疚自责(咎)饮鸠止渴(鸩)绿草如荫(茵)因地治宜(制)因才施教(材)学习肆业(肄)义无返顾(反)意正词严(义)义气风发(意)不郎不莠(稂)受益非浅(匪)词不达义(意)因噎费食(废)依仗权势(倚)以老卖老(倚)遗笑大方(贻)遗害无穷(贻)以逸代劳(待)以一挡十(当)贻然自得(怡)毫无疑议(义)移花截木(接)不贻余力(遗)一视同人(仁)一如继往(既)一喏千金(诺)一劳永易(逸)一脉相成(承)一獗不振(蹶)一鼓足气(作)一盖而论(概)一促而就(蹴)一层不变(成)一笔钩销(勾)钓消执照(吊销)弃甲拽兵(曳)跃武扬威(
30、耀)沓无音信(杳)18/175 八、指高气扬(趾)扬扬洒洒(洋)手急眼快(疾)眼花撩乱(缭)演译推理(绎)延袭成规(沿)严正申明(声)严阵以代(待)严惩不待(贷)言不由中(衷)和言悦色(颜)淹没无闻(湮)厌厌欲睡(恹)殉情枉法(徇)以身徇国(殉)央央大国(泱)不作为训(足)雪中送碳(炭)器度不凡(气)喧然大波(轩)千头万序(绪)自我吹吁(嘘)诩诩如生(栩)大相径廷(庭)吁寒问暖(嘘)一泄千里(泻)沆泄一气(瀣)心安礼得(理)别出新裁(心)心旷神饴(怡)心劳日绌(拙)猩猩作态(惺)凶相必露(毕)热涨冷缩(胀)直抒胸意(臆)修养生息(休)修茸一新(葺)秀外惠中(=慧)扶老偕幼(携)白头携老(偕)一
31、望无银(垠)不拘小结(节)风雨萧萧(潇)积毁消骨(销)消遥法外(逍)宵衣干食(旰)响彻云宵(霄)降龙服虎(伏)安置若素(之)先理后兵(礼)先发治人(制)下车一始(伊)瑕迩闻名(遐)相形见拙(绌)相辅相承(成)丢人显眼(现)显身说法(现)细枝末结(节)喜出往外(望)畏崽不前(葸)歇事宁人(息)作歇时间(息)流言非语(飞或蜚)物极必返(反)除恶勿尽(务)五体头地(投)五彩斑烂(斓)无泄可击(懈)无细可乘(隙)无所是从(适)无所不致(至)无是生非(事)无尚光荣(上)无艰不摧(坚)无计于事(济)无计之谈(稽)19/175 诛连无辜(株)无耻之犹(尤)反来复去(覆)翻复无常(反或覆)乌烟脏气(瘴)污合之
32、众(乌)翁中捉鳖(瓮)翁声翁气(瓮)造谣装骗(招摇撞)胀红了脸(涨)仗义直言(执)头昏脑胀(胀)板上走丸(坂)自曝自弃(暴)惮精竭虑(殚)皎皎者(佼)辨证法(辩)财物科(务)付食品(副)文诌诌(绉)趁心如意(称)贯输知识(灌)羽扇伦巾(纶)沾污清白(玷)九、发扬广大(光)民生凋蔽(敝)横度长江(渡)坠落腐化(堕)明辩是非(辨)磕磕拌拌(绊)脉博微弱(搏)曲高合寡(和)义不容词(辞)浪废金钱(费)官运享通(亨)声音宏亮(洪)决对服从(绝)轰堂大笑(哄)尚待商确(榷)无礼漫骂(谩)富丽堂黄(皇)心恢意懒(灰)观磨教(摩)学 金殴无缺(瓯)临摩书法(摹)供献巨大(贡)如法泡制(炮)少纵即逝(稍)箴口
33、不言(缄)批沙拣金(披)风尘扑扑(仆)事过景迁(境)精精业业(兢)绿树成阴(荫)学识休养(修)奇角之势(掎)循序前进(渐)安兵不动(按)挑肥捡瘦(拣)别出新裁(心)鞠躬尽粹(瘁)错手不及(措)肺腹之言(腑)如梗在喉(鲠)无讥之谈(稽)愤世疾俗(嫉)浮想连翩(联)留芳百世(流)棉里藏针(绵)名珠暗投(明)死不冥目(瞑)苦思瞑想(冥)20/175 无是生非(事)各书己见(抒)众口烁金(铄)括不知耻(恬)暴舔天物(殄)按途索骥(图)应接不遐(暇)循章摘句(寻)桀傲不驯(骜)察颜观色(言)万马齐暗(喑)以身作责(则)闲情逸志(致)中心感谢(衷)莫中一是(衷)一见衷情(钟)揣揣不安(惴)摇摇欲堕(坠)虚
34、座以待(左)原形必露(毕)远大报负(抱)蓄意抱复(报)投桃抱李(报)以德抱怨(报)报怨不堪(抱)深受蒙敝(蔽)蔽帚自珍(敝)倍受欢迎(备)艰苦倍尝(备)良晨美景(辰)璀烂夺目(璨)神彩飞扬(采)风彩动人(釆)保护国萃(粹)带罪立功(戴)连篇累椟(牍)买牍还珠(椟)穷兵渎武(黩)老实本份(分)份內之事(分)反工重来(返)认罪服法(伏)(四)3500 易错读音选A 1挨紧i 2挨饿受冻i 3白皑皑i 4狭隘i 5不谙水性n 6熬菜o 7煎熬o 8鏖战o 21/175 9拗断o 10拗口o B 1纵横捭阖 bi h 2稗官野史 bi 3扳平 bn 4同胞 bo 5炮羊肉 bo 6剥皮 bo 7薄纸
35、bo 8并行不悖 bi 9蓓蕾 bi li 10奔波 b 11投奔 bn 12迸发 bng 13包庇 b 14麻痹 b 15奴颜婢膝 b x 16刚愎自用 b 17复辟 b 18濒临 bn 19针砭 bin 22/175 20屏气 bng 21摒弃 bng 22剥削 b xu 23波涛 b 24菠菜 b 25停泊 b 26淡薄 b 27哺育 b C 1粗糙 co 2嘈杂 co 3参差 cn c 4差错 ch 5偏差 ch 6差距 ch 7搽粉 ch 8猹 ch 9刹那 ch 10差遣 chi 11诌媚 chn 12忏悔 chn 13羼水 chn 23/175 14场院 chng 15一场雨 c
36、hng 16赔偿 chng 17偿佯 chng 18绰起 cho 19风驰电掣 ch 20瞠目结舌 chng 21乘机 chng 22惩前毖后 chng 23惩创 chng chung 24驰骋 chng 25鞭笞 ch 26痴呆 ch 27痴心妄想 ch 28白痴 ch 29踟蹰 chch 30奢侈 ch 31整饬 ch 32炽热 ch 33不啻 ch 34叱咤风云 ch zh 35忧心忡忡 chng 24/175 36憧憬 chng 37崇拜 chng 38惆怅 chu chng 39踌躇 chu ch 40相形见绌 ch 41黜免 ch 42揣摩 chui 43椽子 chun 44创伤
37、chung 45凄怆 chng 46啜泣 chu 47辍学 chu 48宽绰 chu 49瑕疵 c 50伺候 c 51烟囱 cng 52从容 cng 53淙淙流水 cng 54一蹴而就 c 55璀璨 cu 56忖度 cn du 57蹉跎 cu tu 25/175 58挫折 cu D 1呆板 di 2答应 d 3逮老鼠 di 4逮捕 di 5殚思极虑 dn 6虎视眈眈 dn 7肆无忌惮 dn 8档案 dng 9当(本)年 dng 10追悼 do 11提防 d 12瓜熟蒂落 d 13缔造 d 14掂掇 dn duo 15玷污 din 16装订 dng 17订正 dng 18恫吓 dng h 19句
38、读 du 20兑换 du 26/175 21踱步 du E 1阿谀 y 2婀娜 nu 3扼要 F 1菲薄 fi 2沸点 fi 3氛围 fn 4肤浅 f 5敷衍塞责 f yn s 6仿佛 f 7凫水 f 8篇幅 f 9辐射 f 10果脯 f 11随声附和 f h G 1准噶尔 g 2大动干戈 g 3诸葛亮 g 4脖颈 gng 27/175 5提供 gng 6供销 gng 7供给 gng j 8供不应求 gng yng 9供认 gng 10口供 gng 11佝偻 gu lu 12勾当 gu 13骨朵 g 14骨气 g 15蛊惑 g 16商贾 g 17桎梏 g 18粗犷 gung 19皈依 gu 2
39、0瑰丽 gu 21刽子手 gu 22聒噪 gu H 1哈达 h 2尸骸 hi 3希罕 han 28/175 4引吭高歌 hng 5沆瀣一气 hng xi 6干涸 h 7一丘之貉 h 8上颌 h 9喝采 h 10负荷 h 11蛮横 hng 12飞来横祸 hng 13发横财 hng 14一哄而散 hng 15糊口 h 16囫囵吞枣 h ln 17华山 hu 18怙恶不 h qun 19豢养 hun 20病入膏肓 hung 21讳疾忌医 hu j 22诲人不倦 hu 23阴晦 hu 24污秽 hu 25混水摸鱼 hn 29/175 26混淆 hn xio 27和泥 hu 28搅和 hu 29豁达 h
40、u 30霍乱 hu J 1茶几 j 2畸形 j 3羁绊 j 4羁旅 j 5放荡不羁 j 6无稽之谈 j 7跻身 j 8通缉令 j 9汲取 j 10即使 j 11开学在即 j 12疾恶如仇 j 13嫉妒 j 14棘手 j 15贫瘠 j 16狼藉 j 30/175 17一触即发 j 18脊梁 j 19人才济济 j 20给予 j y 21凯觎 j y 22成绩 j 23事迹 j 24雪茄 ji 25信笺 jin 26歼灭 jin 27草营人命 jin 28缄默 jin 29渐染 jin 30眼睑 jin 31间断 jin 32矫枉过正 jio 33缴纳 jio 34校对 jio 35开花结果 ji
41、36事情结果 ji 37结冰 ji 38反诘 ji 31/175 39拮据 ji j 40攻讦 ji 41桔梗 ji 42押解 ji 43情不自禁 jn 44根茎叶 jng 45长颈鹿 jng 46杀一儆百 jng 47强劲 jng 48劲敌 jng 49劲旅 jng 50痉挛 jng 51抓阄 ji 52针灸 ji 53韭菜 ji 54内疚 ji 55既往不咎 ji 56狙击 j 57咀嚼 j ju 58循规蹈矩 j 59矩形 j 60沮丧 j 32/175 61龃龉 j y 62前倨后恭 j 63镌刻 jun 64隽永 jun 65角色 ju 66口角 ju 67角斗 ju 68角逐 ju
42、 69倔强 ju jing 70崛起 ju 71猖獗 ju 72一蹶不振 ju 73诡谲 ju 74矍铄 ju 75攫取 ju 76细菌 jn 77龟袭 jn 78俊杰 jn 79崇山峻岭 jn 80竣工 jn 81隽秀 jn K 33/175 1同仇敌忾 ki 2不卑不亢 kng 3坎坷 k 4可汗 k hn 5恪守 k 6倥偬 kng zng 7会计 kui 8窥探 ku 9傀儡 ku L 1邋遢 l ta 2拉家常 l 3丢三落四 l 4书声琅琅 lng 5唠叨 lo 6落枕 lo 7奶酷 lo 8勒索 l 9勒紧 li 10擂鼓 li 11羸弱 li 12果实累累 li 34/175
43、13罪行累累 li 14擂台 li 15罹难 l 16潋滟 lin 17打量 ling 18量入为出 ling 19撩水 lio 20撩拨 lio 21寂寥 lio 22瞭望 lio 23趔趄 li qi 24恶劣 li 25雕镂 lu 26贿赂 l 27棕榈 l 28掠夺 l M 1抹桌子 m 2阴霾 mi 3埋怨 mn 4耄耋 mo di 5联袂 mi 35/175 6闷热 mn 7扪心自问 mn 8愤懑 mn 9蒙头转向 mng 10蒙头盖脸 mng 11靡费 m 12萎靡不振 m 13静谧 m 14分娩 min 15酩酊 mng dng 16荒谬 mi 17脉脉 m 18抹墙 m 19
44、蓦然回首 m 20牟取 mu 21模样 m N 1羞赧 nn 2呶呶不休 no 3泥淖 no 4口讷 n 5气馁 ni 36/175 6拟人 n 7隐匿 n 8拘泥 n 9亲昵 n 10拈花惹草 nin 11宁死不屈 nng 12泥泞 nng 13忸怩 ni n 14执拗 ni 15驽马 n 16虐待 n O 1讴歌u 2呕心沥血u P 1扒手 p 2迫击炮 pi 3心宽体胖 pn 4蹒跚 pn 5滂沱 png tu 6彷徨 png 7炮制 po 37/175 8咆哮 po xio 9炮烙 po lu 10胚胎 pi 11香喷喷 pn 12抨击 png 13澎湃 png pi 14纰漏 p 1
45、5毗邻 p 16癖好 p 17否极泰来 p 18媲美 p 19扁舟 pin 20大腹便便 pin 21剽窃 pio 22饿殍 pio 23乒乓 png png 24湖泊 p 25居心叵测 p 26糟粕 p 27解剖 pu 28前仆后断 p 29奴仆 p 38/175 30风尘仆仆 p 31玉璞 p 32匍匐 p f 33瀑布 p 34一曝十寒 p Q 1休戚与共 q 2蹊跷 q qio 3祈祷 q 4颀长 q 5岐途 q 6绮丽 q 7修葺 q 8休憩 q 9关卡 qi 10悭吝 qin 11掮客 qin 12潜移默化 qin 13虔诚 qin 14天堑 qin 15戕害 qing 16强迫
46、qing 39/175 17勉强 qing 18强求 qing 19牵强附会 qing 20襁褓 qing 21翘首远望 qio 22讥诮 qio 23怯懦 qi 24提纲挈领 qi 25锲而不舍 qi 26惬意 qi 27衾枕 qn 28倾盆大雨 qng 29引擎 qng 30亲家 qng 31曲折 q 32祛除 q 33黢黑 q 34水到渠成 q 35清癯 q 36瞿塘峡 q 37通衢大道 q 38龋齿 q 40/175 39兴趣 q 40面面相觑 q 41债券 qun 42商榷 qu 43逡巡 qn 44麇集 qn R 1围绕 ro 2荏苒 rn rn 3稔知 rn 4妊娠 rn shn
47、 5仍然 rng 6冗长 rng S 1缫丝 so 2稼穑 ji s 3堵塞 s 4刹车 sh 5芟除 shn 6潸然泪下 shn 7禅让 shn 8讪笑 shn 41/175 9赡养 shn 10折本 sh 11慑服 sh 12退避三舍 sh 13海市蜃楼 shn 14舐犊之情 sh 15教室 sh 16有恃无恐 sh 17狩猎 shu 18倏忽 sh 19束缚 sh f 20刷白 shu 21游说 shu 22吸吮 shn 23瞬息万变 shn 24怂恿 sng yng 25塑料 s 26簌簌 s 27虽然 su 28鬼鬼崇崇 su 29婆娑 su T 42/175 1趿拉 t 2鞭挞 t
48、 3叨光 to 4熏陶 to 5体己 t ji 6孝悌 t 7倜傥 t tng 8恬不知耻 tin 9殄灭 tin 10轻佻 tio 11调皮 tio 12妥贴 ti 13请帖 ti 14字贴 ti 15恸哭 tng 16如火如荼 t 17湍急 tun 18颓废 tu 19蜕化 tu 20囤积 tn W 1逶迤 wi y 43/175 2违反 wi 3崔嵬 wi 4斡旋 w 5深恶痛疾 w j 6龌龊 w chu 7冒天下之大不韪 wi 8为虎作伥 wi chng X 1膝盖 x 2檄文 x 3狡黠 xi 4厦门 xi 5纤维 xin wi 6翩跹 xin 7屡见不鲜 xin 8垂涎三尺 xi
49、n 9勾股弦 xin 10鲜见 xin 11肖像 xio 12采撷 xi 13叶韵 xi 14纸屑 xi 44/175 15机械 xi 16省亲 xng 17不朽 xi 18铜臭 xi 19星宿 xi 20长吁短叹 x 21自诩 x 22抚恤金 x 23酗酒 x 24煦暖 x 25眩晕 xun yn 26炫耀 xun 27洞穴 xu 28戏谑 xu 29驯服 xn 30徇私舞弊 xn Y 1倾轧 y 2揠苗助长 y 3殷红 yn 4湮没 yn 5筵席 yn 45/175 6百花争妍 yn 7河沿 yn 8偃旗息鼓 yn 9奄奄一息 yn 10赝品 yn 11佯装 yng 12怏怏不乐 yng
50、13安然无恙 yng 14杳无音信 yo 15窈窈 yo tio 16发虐子 yo 17耀武扬威 yo 18因噎废食 y 19揶揄 y y 20陶冶 y 21呜咽 y 22摇曳 y 23拜谒 y 24笑靥 y 25甘之如饴 y 26颐和园 y 27迤逦 y l 46/175 28旖旎 y n 29自怨自艾 y 30游弋 y 31后裔 y 32奇闻轶事 y 33络绎不绝 y 34造诣 y 35友谊 y 36肄业 y 37熠熠闪光 y 38一望无垠 yn 39荫凉 yn 40应届 yng 41应承 yng 42应用文 yng 43应试教育 yng 44邮递员 yu 45黑黝黝 yu 46良莠不齐
51、yu 47迂回 y 48向隅而泣 y 49愉快 y 47/175 50始终不渝 y 51逾越 y 52 年逾古稀 y 53娱乐 y 54伛偻 y l 55舆论 y 56尔虞我诈 y 57囹圄 y 58参与 y 59驾驭 y 60家喻户晓 y 61熨贴 y 62寓情于景 y 63鹜蚌相争 y 64卖儿鬻女 y 65断瓦残垣 yun 66苑囿 yun yu 67头晕 yn 68允许 yn 69晕船 yn 70酝酿 yn ning Z 48/175 1扎小辫 z 2柳荫匝地 z 3登载 zi 4载重 zi 5载歌载舞 zi 6怨声载道 zi 7拒载 zi 8暂时 zn 9臧否 zng p 10宝藏
52、zng 11确凿 zo 12啧啧称赞 z 13谮言 zn 14憎恶 zng 15赠送 zng 16驻扎 zh 17咋呼 zh 18挣扎 zh 19札记 zh 20咋舌 z 21择菜 zhi 22占卜 zhn 49/175 23客栈 zhn 24破绽 zhn 25精湛 zhn 26颤粟 zhn 27高涨 zhng 28涨价 zhng 29着慌 zho 30沼泽 zho 31召开 zho 32肇事 zho 33折腾 zh 34动辄得咎 zh ji 35蛰伏 zh 36贬谪 zh 37铁砧 zhn 38日臻完善 zhn 39甄别 zhn 40箴言 zhn 41缜密 zhn 42赈灾 zhn 43症结
53、 zhng 44拯救 zhng 50/175 45症候 zhng 46诤友 zhng 47挣脱 zhng 48脂肪 zh 49 踯躅 zh zh 50近在咫尺 zh 51博闻强识 zh 52标识 zh 53质量 zh 54脍炙人口 zh 55鳞次栉比 zh 56对峙 zh 57中听 zhng 58中肯 zhng 59刀耕火种 zhng 60胡诌 zhu 61啁啾 zhu ji 62压轴 zhu 63贮藏 zh 64莺啼鸟啭 zhun 65撰稿 zhun 66谆谆 zhn 51/175 67弄巧成拙 zhu 68灼热 zhu 69卓越 zhu 70啄木鸟 zhu 71着陆 zhu 72穿着打扮
54、zhu 73恣意 z 74浸渍 z 75作坊 zu 76柞蚕 zu 文言文(一)文言文考点解读一、阅读文言文一般方法 1“预读法”(1)主要目标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大体了解文章内容。(2)具体操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结合预习提示和语文工具书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及作家作品、背景常识;给一些较长、难懂的句子试着划朗读节奏线,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多次,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52/175 体特征。2“抄读法”(1)主要目标熟悉文本内容,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初步明确学习的重点,提出自己的难点。(2)具体操作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标出生
55、字难词、名言警句;勾画并抄写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记录在阅读时产生的疑难问题;阅读并摘抄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材料;结合课后的“理解探究”确立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难点。3“解读法”(1)主要目标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2)具体操作结合语境以及上下文去理解疑难词句的意思;利用古汉语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等)去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口头或书面翻译精要片段,以便深入理解文章;思考解答课后的“理解探究”题和相关教辅资料题,强化能力训练。4“品读法”(1)主要目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等作鉴赏性阅读和评价。
56、(2)具体操作53/175 从文体特征出发,整体把握文章的类型特征;领会、感悟文章内容所蕴含的东西,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揣摩赏析作者的写作技法和语言艺术;与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其异同点,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把文章放在具体时代和历史发展中去宏观分析,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对文章进行客观评价;指导学生写文艺评论,以加深对课文的审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能力。二、考点讲解实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与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表意性强。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分值为 3 分;二是在翻译题中考查文言实词。从历年考
57、查情况看,考查的文言实词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1 一词多义(1)示例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2)方法字形推断,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探究字的意义。如形旁“弓”“戈”“斤”“刂”等与兵器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等等。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有时借助成语中的实词词义也能“绝处逢生”。如我们可以由成语“不速之客”中的“速”,推段出54/175“始速祸焉”中速的意思。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
58、而推知它的词义。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我们可以由“水”处在谓语的位置推断它是动词“游泳”的意思。2 古今异义(1)示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2)方法借助课文辨析结合上下文辨析。3 通假字(1)示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2)方法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在掌握通假规律的基础上,如果在文中遇到有的字按着它本身的意义无法解释贯通,就可以
59、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55/175 上述简单介绍实词的一些实词的基本用法,常见的除去上述 3 种方法,还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等用法,在秋季课程中会更加详细讲解。三、考点讲解虚词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见的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文言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和用法”规定了考查内容:“意义”指相对于现代汉语的翻译,“用法”指文言虚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考查形式 一是选择题,分值 3 分;二是翻译,把文言虚词作文一个重点的采分点。方法 语境推断代入检验法句位分析法语法切入法标志确认法,此外
60、还要注意哪些披着虚词“外衣”的实词。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动词,意义是“亲近、亲附”。四、考点讲解特殊句式 考试大纲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要求是:“理解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规定了“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等几种类型。该考点重点在“理解”,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能够辨析出特殊文言句式的特征。该考点的考查方式,首先是将其放在翻译题中作为一个重要的采风点来考查,其次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1 判断句的类型 56/175(1).者,也(者也全用)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者,(只用者)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也(只用也)如:夫战,勇气也。(4)
61、,(者也全不用)如:刘备天下枭雄。(5)动词判断句:是、这如:不知木兰是女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 被动句的类型(1)于如:内感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见如:秦诚恐不可得,徙见欺。(3)见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受于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5)为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6)为所57/175 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7)为所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被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9)意念上的被动如:洎牧以谗诛。3 省略句的类型(1)省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或宾语省略的,也有呼应下文省略的,对话中也常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承前省)
6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2)省谓语或谓语动词,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彼竭我盈。”(3)省宾语,如“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省动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省介词宾语)。”(4)兼语,如“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5)介词,如“将军占(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介词于)”;“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省介词以)。”4 倒装句的类型(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何以战?(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58/175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用“之”“是”作标记。如:何功之有哉?唯利是图;(4)“以”的宾语常常前置
63、。如:一言以蔽;(5)“自”作宾语往往前置。如:自尊、自爱;(6)方位名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五、考点讲解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它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提取。考查的题型时客观题,一种形式是给出 N 条信息,交叉省缺,编排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能表现题目规定信息的一组(北京不常考查);另一种分别给出四个选项,按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此题一般 3 分。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意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说都是由信息组成的。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全文的基础上
64、,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感情、道理等信息,并能提炼、表达出来。或对选项的表达加以正确的判断。六、考点讲解归纳概括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对中59/175 心意思进行概括。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点,分值为 3 分。题型为客观题,题干绝大多数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是干扰项的命制特征一般有“曲解句意”“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张冠李戴”等多种类型,要求考生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1 概括归纳的意义 这种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中的重点,其难度显然比把握文义要高一层,这种归纳概括要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
65、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2 概括归纳的注意事项 内容概括必须准确、全面。要做到准确,一是对关键性语句的意思要有正确的理解,二是言外之意或隐含信息的揣摩,体味要合理,理解句意,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还要揣摩其言外之意或某种感情色彩。3 归纳要点的具体方法 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传记等主要从以下 4 个方面分析:(1)记了几个什么人;(2)主要记的是谁,他与其他人是什么关系;(3)写了他几件什么事;(4)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以记物为主主要从以下 6 个方面分析:(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60/175(2)在事件中总共有哪
66、些人;(3)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4)人物对事物各持什么态度;(5)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6)记叙的事件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以议论为主主要从以下 4 个方面分析:(1)弄清是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2)主要观点是什么;(3)作者或人物论述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什么;(4)人物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 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概括文段中心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高度概括文段内容;把握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5 分析观点态度的方法(1)通读全篇,抓住作者的中心话题。(2)分析层次结构,逐层归纳理清。只有通过逐段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在思路才会清晰,文章的主旨才会凸现。(3)注意筛选提取
67、有关重要的语言信息。使用“跳读”法,注意捕捉重要的或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文段的主旨句,起始句或终结句,作者的评价性的语句。所谓有效信息是针对具体题目而言的,有些语言信息在文段中虽然不显眼,但就文段后的题目而言,它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筛选利用时,必须61/175 立足于具体题目,做到阅读时有的放矢。(4)以选文的出处、作者等方面推断文章思想倾向。如果只从文段字面内容来理解文意显然是不够完整,就需要从文段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其出处和作者的情况。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来综合分析。(5)重点突破关键性的疑难之点。文言文阅读,一般总是先易后难,对于较容易的地方自然先读,对于
68、较难的地方可以暂时放一下,跳读过去。如果与题目无关,自然可以不去顾及,如果有关系,方法之一就是猜读,推断。注意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完整的阅读过程。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整体把握,整体认知,形成整体认识。这样对文段有初步的理解,然后结合具体题目来解决相关的具体问题。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文意上,因为更多的考查方式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分析、评价。对文段的分析、评价必须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之上。七、考点讲解文言翻译 考试大纲对此考点的规定包括俩个方面:一是理解,不仅要求考生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而且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二是翻译,要求考生能用现代汉语把文言句准确、流
69、畅地翻译出来。北京卷常以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但依据 2014 年新考试说明主观翻译题已经是未来考查的主要方向。选择题分值为 3 分,主观翻译题大概为 4 分,主要考查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1注意事项 文言翻译要关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要作到通顺,符62/175 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雅”就是翻译的文字语句生动、优美。这三个要求中“信”是最基本的。2具体方法 对、换、留、略、补、调。(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地对应性地落实翻译。(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3)留:就是保留
70、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4)略:就是略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从略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八、考点解读断句 高考考查文言断句,现在多在文言阅读中截出部分文段进行断句。【示例】2014 年北京卷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1答题方法“明句读”,对
71、文言文进行准确断句。首先必须联系语段语境进行整体思考,不可孤立地看待文言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其次要先易后难,即先寻找标志性词语点断开来,然后再重点突破比较难的部分;最后就要尊重史实,如不能将专有63/175 名词从中间断开。注:北京高考新添加文言简单题,考查知识点多为概括归纳,筛选文中信息 2答题指导(1)一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2)二读,理解全文,了解全文写了什么人,写了多少件事,说明了什么性格、什么思想、什么精神。(3)答实词、虚词题,注意联系课文已学的字词,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古单音解析,今双音解析),并将选项的解析套入原文,检验解析是否正确。(4)答分析综合题必须联系原文,逐句逐句翻
72、译、对比分析,选出正确的答案。(5)翻译题采用直译(逐字逐字解析的方法),保持原句的句式,做到信、达、雅。考生在拿到文言题时,可以先不看原文,可先看题干和题支。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题支中能够提供给我们有时候读原文读不懂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能够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原文。(二)文言文实词词义判定一、词性推断法 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64/175 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再如“追亡逐
73、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之意;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用”对应,均为“被任用”之意;又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都是“腰中戴着”的意思。2014 高考北京卷第 7 题中的“若”:“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如前为寿”句中的“若”却又充当主语的可能,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现代汉语单句成分:主语(名词、代词)状语(副词、介宾短语)谓语(动词、形容词)定语(形容词、名词、代词)宾语(名词、代词)二、结构推断法 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
74、义相近或相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2014 年高考浙江卷 11 题中的“知”,便可参考前文的对应词语“迁”来诠解。“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可推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1 同义对应 65/175【示例】(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宇内、四海、八荒天下(2)前太守
75、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察考察推举(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亡2 反义对应【示例】(1)前倨后恭 恭:恭敬。倨:不敬、傲慢。(2)党同伐异 伐:攻击。党:袒护。(3)革故鼎新 革:除去。鼎:建立。(3)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佞:为: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2014 年高考全国卷:“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
76、”当“败逃的人”讲,由此可以推断出答案。四、借助成语推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文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文词义。66/175 2014 年高考上海卷 19 题“管仲正衿再拜曰”中的“正”,借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推求词义为“整理好”,因为“襟”“衿”相类似。五、借逻辑推求词义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存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为实词义项的断定提供帮助。如“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
77、观察使”这句话中的“知”字的理解有难度。从句子内容看,“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表明康保裔从代州到深州再到凉州的三个为官过程,而代州为第一站。可见“知”绝不是“知道”之意,应为“管理”“担任”之意。2014 年高考辽宁卷 11 题中“轨遂投城遁走”中的“投”,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诚”,显然与原句不符。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六、字形分析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 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木、氵(水)、(
78、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67/175 从“(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他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汉字中的形声字占 80以上,因此观察形声字的形旁成了我们判断词义的重要手段。七、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通畅、符合事理者即为正确答案。2014 年高考天津卷“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及:达到。”“及”的常见义项有:赶上,追上;到,至;趁
79、着;如,比得上;和,与。“一日一夜与虏相及”译为现代汉语就是“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追上了敌人”。所以把“及”译为“达到”是错误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三)虚词意义的推断一、虚词分类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 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1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68/175(3)疑问代词焉、何 2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 3介词:于、以、为、因 4
80、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5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6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虚词作用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2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3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4修饰限制(如副词);5称代(代词);6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69/175 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7表
81、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三、虚词意义推断方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
82、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3代入筛选法 70/175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
83、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4、”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
85、代词71/175“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6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86、7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8例句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
87、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72/175 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常见虚词”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积累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以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帮助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古诗词(一)读懂诗歌一、高考考什么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二、满分必备
88、攻略 1关注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73/175 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
89、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如:(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2)2012 年北京卷柳堤,题目中可显露出信息,作者在种满柳树的长堤观景而发感慨,即为借景抒情。所以读诗歌时,先抓住景色特点,再细分析诗人传达的情感。(3)2011 年北京卷示秬秸,“示”把事物
90、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通过下文注释可知道“秬”“秸”是作者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两个儿子指出一些人生道理,以作警语。并且通过诗歌的小序也能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所以在阅读时,注重读出示警的内容。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又如 2013 年和 2010 年北京卷中李白的古风,指的是写作的诗体,即古体诗。2注意作者身世及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74/175 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
91、”,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所以读诗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诗人,是否是常见的名家。如果是名家要清晰此名家的诗歌特点,如2013 年北京卷考查李白的古风,通过我们平时的积累可知,李白是唐著名诗人,浪漫主义诗风,情感表达丰富,因怀才不遇,又渴望建功立业,所以常有感怀之作。所以在平时练习时,要注重积累,不能仅仅关注名家,也要积累非名家的一些信息。(2)朝代,
92、尤其是历史上有几个特定时期,如晚唐和南宋。在此提醒考生,一定要特别注意诗歌试题的注释内容。如 2008 年考查的顾炎武,再如2009 年考查的张孝祥,两道试题的注释中都揭示了诗人写作的背景,从中我们能提炼出诗歌的写作目的和所展示的情感主旨。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这种想看又不忍看
93、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75/175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3
94、从诗歌题材入手 韦应物的闻雁,弄清了诗歌类别鉴赏便轻而一举。从文中“归思”一词和“雁”这一意象,便知是一首思乡诗。一般来讲,诗歌类别有一定情感主旨指向,此诗如果确定是思乡诗,便可知道诗的主旨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简单地说,诗歌题材与主题大致呈如下关系:(1)思乡诗 思乡诗多表达对家乡、亲人思念。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 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2)送别诗 送别诗多表
95、达别时的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如:李白的劳劳亭:76/175 天下伤心苦,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此诗写别情,直中见曲,古有折柳送别之习惯,然柳未青无枝可折,原来是春风故意不让发青。为何?深知离别之苦。一“知”一“遣”,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移情于景,极富感染力。(3)怀古诗 怀古诗多凭吊古人古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李益的汴河曲:汴水车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此诗以柳堤杨花映衬隋宫的荒凉颓败,触景生情,抒今昔盛衰之感,极富历史沧桑感。当然后两句更富诗意,即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后人。(4)边塞诗 边塞诗有的是表现战士们英勇
96、作战,保家卫国;有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在文本内容上,大多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边塞诗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此诗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弥漫对战争的怨情:怨调动频繁,怨练兵奋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5)闺怨诗 多表达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77/175(6)羁旅诗 对家乡亲人思念,离情别绪,忧愁伤感。(7)田园诗 田园诗多表达对喧嚣尘世(污浊官场)的厌弃,对乡村、田园的热爱。这类诗歌在文本内容上主要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
97、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8)咏物诗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诗歌评价切入方法较多,比如还可从数字入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万、半”字写出了琵琶女不愿露面,十分羞赧的神态。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颇有意境,翠柳中一对黄鹂,清啭相亲,情趣万般;万绿丛中两点黄,色彩绚丽,掩映如画。如果写成“一”个黄鹂,则形象太孤,如果“几”个则其声太乱,“两个”为一对,此乃雌雄双栖,那是何等的相亲相爱!蓝天之下,白鹭高翔,联成
98、一线,升腾而上,色调清新,景色优美。正因为数字用得好,就构成了黄鹂、白鹭之“小”和翠柳青天之“大”的对比,形成了别具风味的艺术境界。4抓住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指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78/175 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又如 2011 年北京卷示秬秸中的最后一句“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传达出了全诗的主旨,警示两个孩子要有高远之志。再如 2008 年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
99、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本诗的前两句中“相望”“各一涯”“离怀”“愁”可读出友人远离,相离千里的忧愁之情;后两句中“肝胆”“鬓华”“无家”等主要词语表现了自己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5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
100、约定性的涵义。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1)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79/175(2)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菊花 菊花是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如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4)梅花 梅花象征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
101、来。”(5)松 松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6)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8)乌鸦 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又如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80/175(9)猿啼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10)羌笛 羌笛有
102、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11)水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如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如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
103、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又如 2003 年北京卷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81/175 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后两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7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
104、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 5 个字。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此外,由于诗歌不仅讲究凝练,还要讲究韵律,因此,诗的语言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出现倒装,出现倒装的原因:(1)适应声律的要求。初盛
105、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82/175 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
106、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3)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直接将名词并列成句,既不用动词,也不用连词。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典型的语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语序应是:鹦鹉啄香稻馀粒,凤
107、凰栖碧梧老枝。当然语序正常了,诗的节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诗韵律的要求了。(4)诗歌的解读需要想象与联想,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也使得诗意呈现多义性。读诗时的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83/175 内之人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二)艺术手法一、概述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将其
108、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二、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十一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和双关。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排比、对比、顶真、用典。1比喻、比拟 作用是使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如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中
109、“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借代 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运用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84/175 替红花。语言简洁而意味无穷。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3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家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一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110、的一种修辞。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4双关 通常利用谐音或隐语,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如春思(唐李 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 白。诗人语义双关,表面写自然之春天,实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5用典 作用是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例如:陆
111、游的邻水延福寺早行:“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 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85/175“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6互文 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 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
112、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又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理解为: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理解为: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7夸张 能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如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8对偶 作用是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古典诗词中律诗的颔联与颈联两句一般都是对偶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9顶针 可以使诗歌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113、。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自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长恨歌。)10用典 86/175 用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
114、,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下面着重说一下描写、抒情。1描写 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常用的描写方法有:白描、渲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实写、虚写,动景描写、静景描写,近景描写、远景描写,细节描写等。以下是几种常考的描写手法:(1)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方法。87/17
115、5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2)动静结合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
116、中。(3)细节描写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是作品中基本的艺术单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道具,一个自然景象等等,都是细节。细节描写也就是对于细节的描写。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4)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88/175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
117、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5)人物描写如蟾宫曲 寒食新野道中:“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一句,运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2抒情(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的效果是直抒胸臆,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例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118、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之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又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89/175 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功业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古人常通过写景来寄托或暗示感情,或者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甚至以景物描写作为思想感情的某种
119、象征。“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借景抒情如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借景抒情,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
120、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画菊郑思肖(宋末诗人)“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菊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90/175 又如 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緌:蝉喙)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再有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
121、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5)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等等。1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
122、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本质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91/175 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象征 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的表现手法。象征可以将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丰富和深化文章的内涵,给人极强的感染力。3衬托 衬托是先从侧面描
123、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使作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1)正衬: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这是正衬。又如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
124、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92/175 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2)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乐写哀),更见其哀。例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4虚实结合 眼前所见之景为实,做梦或回忆过去或畅想未来为
125、虚。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再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
126、”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93/175 又如唐代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5联想、想象 丰富文本内容,使主题更加鲜明。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
127、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6渲染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雨的连绵,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7抑扬结合 抑,就是抑压,对人、对事、对物的低调处理;扬,就是褒扬,对人、对事、对物的褒扬处理。为了鲜明生动地表现所描写的人或事物,欲褒扬而故意先贬抑,或欲贬抑而故意先褒扬,使其相互映衬而提高表达效果,技法上成为抑扬结合。运用抑扬结合的手法,可使文章波澜
128、起伏,曲折含蓄,引人入胜。如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94/175 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8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用小题材反映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9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
129、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又如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10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如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人侧面写了“帆、鸟、海、树”,烘托出暮雨的细密和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五、解题步骤 1“三步走”95/175 艺术手法类的题目,通常三步走:1指出运用的艺术手
130、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散文文本解读一、阅读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96/175
131、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二、读懂文章三步法 1抓题目 只需问自己一个问题:文章为何必须以此为题目?从而
132、预猜内容和主旨。文学作品阅读时要像读诗一样从题目入手发现全文写作话题,把握内容和主旨的方向。2 抓内容(1)问文章每一句、每一段在谈论什么话题?(2)划文章重点描述对象及话题。97/175 表现事物、人物特征的词句。体现作者情绪、态度、评价的词句。表示衔接、过渡、转折、(尤其是然而、而、但)递进、分层的词语(此外、另外、也、且、又、并、更、还,单个字的是重中之重)。指代词(此、其、这、那)以及表达含蓄、概括性强或者作者反复强调的词句等。(3)评随手做出两三个字的简评,这里是对比,那里是转换写作角度,这里前后构成因果关系,那里有情绪转折等,怎样有利于短时记忆文章在构思、手法、内涵、语言上的特点,
133、就怎样评。(4)连在头脑中将文本思路连成小短文。3抓主旨 从题目、内容、及最后文段的议论抒情抓主旨。通过再次理解文章题目、深刻理解为何以此为题目,理顺行文思路以及结尾处强烈议论抒情的句子,抓住主旨。三、读懂文章三思维 解读文本时,还要同时配备三种思维,不断地对抓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用意。1勤追问 人靠什么来思考?其实主要靠一个一个问题来推动思维不断深入,一个头脑中没有问题的人,怎能奢望他有思考的主动性?所以,我们要靠自我提问题来促98/175 进自我思考。并且,当我们想到一个信息点时,要去推导哪是它的“来龙”,哪是它的“去脉”,直到推到不能再推,问到不用再问,将信息找寻全面为止。
134、例如:鲁院里的柿子树写银杏干什么用?为了陪衬、突出柿子树果实。突出柿子树果实的什么特征?明亮、沉静、温暖、生命活力。表现完这些就是最终的目的吗?非也,作者要表现的是这样的写作追求,是要写具有这样的特征的文学作品,柿子树果实只是一个寄托物、思想情感的载体。2多对比 主要有两个角度,一个是陪衬突出,一个是正反推导。没有对比,就没有任何事物的特征的明确呈现。单独看一个事物,我们无法准确说出它的特征,但给一个参照物来比对的话,我们就能很快抓住它的最明显的特征,几乎所有的散文写作都要用到这个思维,我们解读文本时要时刻带着这种思维。比如,鲁院里的柿子树作者前两段写柿子树,就是通过它周围的树木、蓝天、白云的
135、陪衬来突显它的显眼、果实丰硕、明亮的特征。第三段更是明显地“变本加厉”,拿出一个具体参照物银杏叶来做对比,借此把柿子树果实的特征比较全面的展示出来。另外,当我们无法明确地用一个词来判断某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时,我们可以从它的反面来概括,例如“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本句的上文“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列举了各种作家雕像的样子,本句话是总结性的句子,它一定传达了这些雕像的共同特征,具体是什么我们一开始不敢说,但我们从它的反面来概括,他绝不是消极,不是委靡,因为雕像们释放了“生命气息”,又如“火焰一般”结合上文相关信息,我们
136、可以概括,雕像们的共性特征99/175 是:有生命活力!3找联系 文本解读时得来的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为主旨服务,所以在这个系统下,任何一个信息点都有了归属,但是,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我们还要借助文本的谋篇布局,所以要注意我们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不清楚时,将信息点连缀成系统的过程也将是混乱无序的。例如:题目是:鲁院里的柿子树,描述对象是柿子树,修饰限定信息是“鲁院里的”,我们的反应应是“这篇文章可能与文学有关”,这个信息很重要,与后文第六段内容相照应,作家的雕像也传达了文学意味,那么他们的共性是什么?柿子树的果实,大师雕像们所传达出的共性是:以丰硕的“果实”,传递温暖,传递
137、生命的气息。(二)小说考点解读一、高考趋势 考题选材:1000 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纵观近几年北京高考,小说的考查基本没有出现过,但在模拟考试中会出现小说的考查,所以在复习时不能忽略这部分内容。二、常见考点 1情节结构 100/175 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情节”,并“分析作品结构”。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
138、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如阿 Q 正传通过写阿 Q 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的确实吃人的社会对人民的残害。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
139、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例如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当然,与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切等。分析小说结构注意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开头和结尾是小说结构的重要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101/175 也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
140、呼应。一旦把握了小说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2人物性格 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并“欣赏作品的形象”。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141、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102/175 脸谱化的泛泛
142、而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1)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有
143、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另外,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
144、脱下大衣、穿103/175 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3)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身份、内心世界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3环境描写 要求考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之一的“环境”,并要求能
145、够鉴赏其作用。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如药中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
146、注意。4把握主题 104/175 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于主要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在心理印象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
147、者和由此产生的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了。5品味语言 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
148、、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105/175 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深刻。品味语言要做到:(1)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篇和谐完美的整体的;(2)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3)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4)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命题人在
149、以下四个方面设置考点:(1)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文眼”;(2)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3)思想内涵丰富的语句;(4)表现力强的一些动词和形容词。考生的体会品味要三结合:结合上下文、结合主题、结合时代背景。6表达技巧 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主要表现手法”。高考命题不会孤立的考查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的作用。“技巧”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它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
150、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106/175 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1)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2)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
151、颖、有力。(3)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4)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5)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7探究发掘 107/175 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152、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能进行个性化阅读,此考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鉴赏小说戏剧可以从历史的、现实的、哲学的、审美的等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作深层次的探究。古今中外经典的小说戏剧,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也隐含着博大深沉人文精神。解答探究题也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
153、本随意发挥。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造意图,对某些问题作个性化解读。(三)小说常考题型一、人物形象 答题要点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二、情节安排 1常见题型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108/175(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
154、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2情节安排的作用(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注意: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因此要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三、环境描写(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
155、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2)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109/175(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5)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3 表述格式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四、小说中心 1解题思路(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
156、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五、常用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2)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3)突出人物形象;(4)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法 110/175 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六、常用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例如:项链(1)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
157、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3)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例如:药杜十娘(1)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2)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例如:柳毅传(1)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2)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4戛然
158、而止结局 111/175 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七、标题赏析题解题思路 1解题思路(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2)解题思路:通过联系、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内容来理解标题含义。常见作用: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暗示或点明小说主题;象征某种精神品质。(3)答题模式:标题表层的具体意思(文中具体的 XX)。与主题表达、形象特征相关的深层意思。微写作(一)描写类微写作一、微写作概述 阅读写作中的即时性写作,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有操作性的微型写作,类似于网络里的“微博”,我们把这种写作就称为“微写
159、作”。基本写作要求:1观点简明而扼要。2结构简单而严谨。112/175 3语言精练而流畅。其他各省市包括全国卷已有微写作的先例,综合来看,有描写类、评论类、应用类、说明类、看图写作类。从考纲要求和样题期末以及一模考试来看,我们北京卷应该不会在说明类、看图写作类下功夫,所以我们重点研究前三类。本节主要讲描写类微写作。二、描写类微写作导入 要求考生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描写、描述、描绘、描摹等等,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对想象作出描绘等等。具体又可以包括: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想象联想描写、场景画面描写和综合性的描写等等。综合考查对肖像、语言(包括对话语气)、神态、心理、动作、
160、细节、景物等的描述能力、想象能力等等。红楼梦经典场景回顾:贾母这边先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联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
161、还只管让姥姥。【点评】113/175 1如“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每个人都笑态描写。2突出了一个“笑”字。3运用比喻和动词,形象生动。凡可用于写人的描写方法,都可用于写场面。4场面写得是笑,但每一个人的笑,并不一样,但都能符合每一个人的身份、性格、气质。技巧归纳:要点面结合,要营造氛围,要语言形象,要凸显性格,要表现主题。为了更加有针对性,我们将描写类微写作细分为五类展开讲解。三、描写类微写作分类 1场景描写类 1灵活运用各种描写方法。不能一根筋只用一种手法用到死,应该多角度、立体化呈现事物的特征,体现灵活多样的表达能力,除非只要求一种手法,见例1。2突出事物特征或人物形象,不管是陈述还
162、是描写,都不应忘记目的是为了快速展示事物特征或人物形象,不应留恋于陈述描写,应适时点透事物特征,见例 1。3寄寓丰富的情感。此为主旨,至少结尾处要点明。注:环境描写与场面描写的区别: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偏“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偏“动态的描写。2着重抒情类 1不可陈述、描写过多,要多写感受,见下题病文甲 4 分。2不可过于拔高感情,要接地气,否则给人以假大空之感。114/175 3不可以纯用心理活动代替抒情,见下题病文乙 5 分。3 渲染意境类 此类需要较为优美的语言、文学化的笔法,尤其是渲染独特的意境氛围,常见于诗歌扩写类。所以写时要先使自己进入情境,细
163、细描摹,使想象的画面拥有动作感、颜色感,或唯美,或清新,或带哲理,或含深意。结尾处抒情议论,升华意境。4 着重心理活动类 写心理活动无非将内心意识流动整理加工,融入应有的情感和思想,概括精炼后表达出来。5补写、续写类 此微写作更加注重情节设计,尽量使情节真实自然,波折立现,从而突显小文主题。(1)审题要“明查暗访”。此类题目审题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欲使其切合材料要求,审题时必须“明查暗访”。“明查”即根据材料后的“显性”要求进行考虑,”暗访”即对所给材料的“隐性”要求进行深入思考。一般说来,挖掘材料的“隐性”信息的途径有二,一是从所给材料的情节、人物、事件甚至标题等角度人手,深“追”细“究”
164、补写、续写部分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所完成部分才能与原材料珠联璧台。二是必须充分借助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大胆驰骋想象,进而将新鲜合理的“主活”搬上小作文的“舞台”。(2)谋篇须小“题”大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补写、续写类片断作文虽属小“题”,但成文时少不115/175 了大作文的“影子”。事实上,只有能“克隆”出记叙文的立意、选材、组材、描写等方面的“因子”的片断作文,才可能博得欣赏者的“掌声”。因此,考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小“题”大做,对记叙文的诸多“因子”进行全方位“扫描”“透视”,这样小片断里才能闪射出记叙文的“光辉”。(3)描写贵言简“形”
165、丰。记叙文里的片断作文考查,十分看重学生的描写“功夫”,由于受字数的限制,用精简的文字使人或物或景的形象栩栩如生,丰满而韵味十足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就成了考生进行片断描写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考生只有精心选择描写的角度、方法,精心遣词造句,才能使片断描写臻于言简“形”丰的感人境界。四、描写类微写作总结 描写类微写作虽然以描写、记叙手法为常见,但这其中暗含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归根到底,还是测试考生的写作水平,只不过与大作文相比,相对单一、集中一些。因此,就不能用大作文的写法,要把握好小作文写作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墨。这是写好小作文的一个总原则。其次,描写
166、类微写作的审题不可掉以轻心,它丝毫不比大作文容易,有时甚至更难,其隐含的要素较多,不像大作文的要求那样直观;而且,其多条限制之中,往往是互为条件,互相限制的,稍有不慎,全盘皆输。因此,把好审题关是描写类微写作成功的第二个条件。第三,把好文字简洁关。小作文命题的字数只有 200 字左右,因此,笔墨经济116/175 尤为重要,否则很容易给人以结构松散,文字拖沓。甚至游离中心的感觉。行文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测试的中心言简意赅地进行表达,语言简练,止于当止之处,切莫画蛇添足。(二)评论类微写作一、评论类微写作导入 顾名思义,“评论”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微”是指它篇幅短小。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167、。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其中社会评论是我们考试的重要组成,其对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此类微写作有别于时评类大作文,我们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分析证明观点即可。所以,答题的主要步骤为“观点态度-评论-小结”即可。二、评论类微写作要领 1观点鲜明 短评的观点态度一定要鲜明。一般观点放在开头,但也可以在文末或文中提出,但论点一定要明确、有力。2说服力强 说理分析,客观辨证,有的放矢,须有自我见解。短文只有短短 200 个字,说服力就成了短评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短评选取的论据一定要准确,能够真实地反映论点,有力地支持论点,具有典型性、客观性。
168、3语言精炼 短评的语言要一字千金,表述准确,不能东拉西扯,苍白无力。117/175 4脉络清晰 短短一段文字中,要有观点、有论据,有概括、有阐述,只有脉络清晰,才能说清楚、讲明白。三、评论类微写作具体操作步骤(1)提出观点,清晰鲜明。(2)紧跟评论,直击要害。内容可以是析原因、揭本质、谈后果(作用)、提措施(办法)等;形式可并列展开、递进展开、正反结合。此评论部分要理由充分,可以四选一,也可以四选二,但一定要学会分解。如原因可以分内因、外因;作用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危害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最好有 23 条理由。理由之间有一定逻辑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等。各条理由之间能用恰当的过渡词。如
169、“一方面一方面”“首先,其次”,“何况”,“退一步说”“更不必说”等加以联结。总体结构以总分、总分总为宜。(3)结要收束呼告、融情于理。前提是熟悉所给材料的有关背景知识。四、善用各种思维组织语言 很多同学最头疼的就是不知道如何讲话,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人们常规思维来组织语言,使表达能连缀成句,进而连缀成篇;使语言有逻辑性,内容丰富,甚至文采斐然。1对比思维 对比可以以最快速度突出事物特征,鲜明响亮地突显自己要强调的观点。示例 1:让乐观的旗帜高高飘扬 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就要让乐观的旗帜永远飘扬。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118/175 才能造就优秀。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悲观的影子;
170、从优秀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常常变成可能。悲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即使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更无量。因此,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要选择乐观,要让乐观的大旗在我们的桅杆上高高飘扬。示例 2:后发制人 雄楚入关,尽收先秦遗物,钱粮广,兵甲足,尽得先手之利,却怎料后来四面楚歌,乌江饮恨。汉军退蜀,未得秦库一毫,短钱粮,兵甲疲,尽失先手之便,却能最终垓下围楚,成就帝业。何哉?后发制人也。示例 3:堵 变“堵”为
171、“通”,需要宽阔的心胸。在生活中,有关嫉妒的事很常见。周公瑾痛呼“既生瑜,何生亮”,爱迪生抨击、迫害发明交流发电机的斯特拉。当看到别人优于自己时,心胸狭窄的人便会化作嫉妒的奴隶,不断给自己添堵;而心胸开阔的人则会见贤思齐,产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动力。只有放宽胸怀,学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才能让被嫉妒堵塞的心灵恢复纯净。2 因果思维 示例 1:从容从柔中来 中华民族对“柔”有着深刻的体验,闻名世界的中国太极拳看似缓慢轻柔,但一旦进攻起来,却是招招带劲,能将一切蛮力化于无形,制服那来势汹汹的对手,而自己却依旧是一派气定神闲。因此,当人生旅途中遭遇挫折时,不妨选119/175 择“柔”作为心灵的“
172、防护网”,这种温和轻柔却又坚忍不拔的力量,是智者生存的智慧,这样才是从容的人生!3 转折思维 示例 1:后发制人 曹操精通兵法,却把干云之豪气当此次制胜法宝 示例 2:平凡与伟大 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是生来就善飞的“雄鹰”,而是平凡的“蜗牛”,所以,只有靠自己脚踏实地的拼搏,我们才能获得命运女神的眷顾。示例 3:从容从柔中来 世界需要宁折不弯,顽强不屈的勇士,但是在逆境面前,能保存实力,以图后策,才是更加精明地举动,不把自己置于险地,才有从容。4其它 如此种种还有很多语言组织形式,暂不一一举例。(1)演绎思维(抽象到具体的思维)(2)归纳思维(具体到抽象的思维)(3)递进思维(4)假设思维(5)
173、对称思维(6)引用思维(7)整句思维(四字思维,排比思维)(8)比喻思维(9)反问设问思维120/175(10)反面补充思维(11)以物及人思维(12)由小及大思维(由个人到企业、国家)(13)略例排比思维 大作文(一)作文的审题立意一、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这里指的是 06 年后出现的新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之所以称之为新材料作文,就在于它与过去的材料作文相比,不拘泥于文体,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须自己从材料中选取角度,提炼话题,概括主旨,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1 寓言或故事类(1)材料特征所给材料是一则经过加工提炼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
174、哲理故事。命题重点在于阐明道理,最易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2)审题要点把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如材料中的人物言行、矛盾冲突、事件的起因及后果等。明确材料的主要对象,若涉及对象不止一个,则要理清主次和关系,多角度思考。研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问句、感叹句、比喻句、议121/175 论性语句、人物对话及提示语都是关键信息承载的对象,时常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即文章的话题,一定要细细研读。推导故事的因果,在把握了故事基本情节,明确主要对象之后,围绕着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因果推导,往往我们推导出的结果就是我们写作的论点。别放过寓言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其中也暗含着写作的角度,可进行
175、发散性思维。(3)注意问题细读材料,注意整体性。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整体着眼,材料的每一句话都要注意,这决定我们的立意是否贴切;同时又不可纠缠于局部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如例题 1 中,有些同学纠缠在“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爱惜它”一句上,立意为“越是好工具越要好好利用,而不是爱惜不用”,而忽视了整个材料是在说雕刻之后出了问题,就与“雕刻”这一话题偏离了。发散思维,学会多向思考。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这是决定我们立意新颖的关键。如例题 2,我们便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有时也会是根据侧重
176、点的不同),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在选取立意时,切记不要只图新颖,一定要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选取自己熟悉的、擅长的角度进行写作。联系现实,强调向生活延展。寓言故事往往蕴涵哲理,审题时我们经过分析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向人生、社会、文化、人性等方向延伸,确保立122/175 意的深刻。如例题 2 从听众的角度思考,便可往社会生活、人性等方向延伸拓展。2 列举类材料(1)材料特征材料形式为松散型的现象或观点、说法列举,其内容一般是针对不同现象暗含共通点,或是同一现象有不同观点看法。写作角度广泛,且一般就在材料中,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写作。(2)审题要点抓关
177、键语句,明确话题。此类材料形式多样,或为社会现象罗列,或为寓言故事罗列,或为名言警语罗列,抑或是针对一个问题的观点看法罗列,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读材料时关注几则材料同时出现的关键语句,这便是命题者的设题意向,也就是我们写作的论题。明确关系,分清类别。命题者罗列的材料看似松散,实则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必须发现材料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立意。材料之间大致有以下几种关系:并列式,即几种并列式的不同看法,此类材料相对容易,淡化了审题,选取其中一种即可;对举式,提供的材料在内容上一般是相对(反)的,在层次上明显分为两部分,此类材料要求我们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区别,又要联系;联结式,即两则或多则材料罗列
178、,共同反映一种现象或体现一个道理,此类材料要求我们善于抓取关键词句,明确问主题。123/175 寻求材料之间的共同点。此类题型必须找寻材料之间的共同点,这共同点往往是我们的写作的切入点,而不能单独选取一则材料作为写作的切入点。(3)注意问题确立论题要准,要越过罗列的材料、观点,发现隐含的话题。此类作文立意极易肤浅、狭窄,这不仅导致文章不深刻、无新意,自己也在写作时也因为材料范围狭窄而显得十分艰难。如例题 2,若仅仅将立意限制在“书信”这一话题上,写起来便“无话可说”了,因此我们善于抓住“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这样的关键句,再结合“书信”进行拓展性思考。这是并列式材料极容
179、易出现的问题,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注意从个别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深入。注意材料中有无总结性的话语,总结性或概括性的话语,往往会提示我们讨论的主题。3 时事现象类材料(1)材料特征选取的材料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某种社会现象。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感、写作的开放性。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和看法。(2)审题要点选准“靶子”,即准确把握材料所描述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抓关键语句,明确倾向,确立写“点”,在具体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明确命题人的观点倾向,确定写作具体的“点”。124/175 通过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分析问题的根源、危害及改革方案等。
180、善用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如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使认识有理性深度。(3)注意问题思想健康,观点切不可偏激。这类题目往往会罗列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但我们要牢记,那只是表象,命题者想要的不是抨击、失望等等,而是要求我们关注现实,思考现实,也就是说面对这类材料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心态,进行理性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不能一路走到黑。理性分析,切不可盲目。此类作文还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如例题中的材料,是国家、社会的向阳面,此时,我们要牢记,命题者也不会欣赏一股脑的歌功颂德、自夸自大,一定要辩证地想问题,善于两面谈,有轻有重。比如:我们可重点谈论中国文学丰富的底蕴价值和取得的成就,
181、还要讨论我们的不足及经后的提升发展方法等等。4 诗词、名言警句类材料(1)材料特征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歌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一些名言警句。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或名言警句产生联想、思考和感悟,进行作文。诗词型的不能写成诗歌或诗句鉴赏短文。(2)审题要点125/175 抓住意象,品味意蕴。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意的,而诗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审题时可抓住意象这一特点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所指的对象,然后立意作文。提炼生活现象或哲理。名言警句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积淀下来的不可随意更改的哲理性的语言。对警句型材料(一般不只一则)审题时,我们要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现
182、象或哲理。放诸当下,理性思考。明确了诗歌或名言警句所蕴含的的哲理后,还要把它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去分析解读,发掘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如伶官传序中有这样一则名言:“忧劳可以兴国,豫逸可以亡身”。从历史教训层面上看,有其合理性,若从当今信息化社会实情看,“忧劳可以亡身”(如“过劳死”“重复建设”等)“豫逸可以兴国”(借助高科技进行工农业生产、缩小工期提高效率等)都是成立的命题。(3)注意问题诗歌类材料要联系生活和现实挖掘诗歌意象的现实意义。选取的立意点要小、要具体。名言警句或哲理性句子,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尽量不要替换关键词,除非其中的关键词具有修辞义、象征义等,否则极
183、易出现跑题、偏题现象。5技巧总结(1)审题立意的注意点126/175 立意必须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含着写作的主旨,不能信马由缰,另起炉灶。审题立意时不能把材料作文的写作变成材料的扩展,不仅要吃透材料,还必须看清写作的具体要求,按照试题的指令写作。要注意材料的整理性和联系性,作文时要全面审视,切忌顾此失彼,审题立意时贵在求同;要根据材料的独特性质,确定立意。备考时要深度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如政治型、德行型、辩证型、现实型),并进行材料分析和提炼训练;要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深入思考,注重理性思辨。(2)立意的要求立意要正确。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
184、一是思想内容正确,能够准确全面地揭示客观事物所蕴涵的意义;二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立意要深刻。一要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三是观点要具有启发性。立意要集中。只有一个主题,中心突出,明确要表达的核心。立意要新颖。新的观念、新的见解、全新的思考角度,能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给人以新的启迪、新的联想。(3)立意的方法全面把握材料,重点突破关键词、句。紧扣材料,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突破生活表象,关注当下,挖掘材料的现实寓意。127/175 由浅入深,多角度思考,寻找最佳立意层面。二、命题作文 1 审题技巧(1)添加语素,化大为小此方法适用于词语或短语式命题
185、,这类题目立意范围过于宽泛,并可能造成写作时的“东一榔头西一斧”的现象。因此,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化大为小”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富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2)虚实结合,化实为虚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3)审清题眼,化暗为明有些题目有显性或隐性的限制,审题时必须抓住题眼,明确限制,否则,极易偏题、跑题。(4)把握内涵,化繁为简此方法适用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
186、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5)由表及里,化隐为显任何作文命题都有明言和隐含两个部分,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128/175 2 立意技巧(1)从语法结构中明确重点如果题目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要搞清它的含义及所涉及的范围。如果题目是几个词构成的,要分析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明确题目的中心所在。如果题目是一个不完整结构(半命题),着力点就在省略部分上。(2)从关键字眼中把握题目的指向性(3)从修辞手法中挖掘深层含意(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一、概述 议论文,分析事实,论证道理,当然要遵循一定
187、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文章的结构。怎样写议论文才算“合体”呢?一是根据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曰“引论”、“本论”、“结论”)三大块构成。“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这一点,众所周知,兹不赘述。二是分析问题即本论部分,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这个“向度”有四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一般情况下,一篇中学生议论文作文,其
188、本论部分只要从这四个向度中选择一129/175 个或者两个展开即可。但无论是从哪个向度展开,其分论点之间都要形成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有并列式、层进式和对照式三种。二、并列式 1分论点并列式(1)结构思路首先提出一个论证总题。在本论部分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对分论点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2)注意事项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至少是三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分论点 1+分论点 2+分论点 3+=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
189、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并列式议论文特别要注意的是避免给人有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分析以下文章的结构思路:心中有德 曾几何时,看惯了太多的钩心斗角,也看倦了太多的贪官污吏,内心迷惘而又不知所措。你却笑着对我说,若心中有德,一切终将释然。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130/175 你静静地漫步于乡间丛林,身上穿着打着层层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破了洞的草鞋,脸庞被晒得黝黑,唯有那眼睛依旧炯炯有神。我望着你,陌生而又熟悉。你身于豪门,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平步青云,怎奈你那高昂的头颅,始终不愿垂下,宁可受苦受累也不为那“五斗米折腰”。你
190、心中始终以百姓为重,却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因为心中有德,那淡泊名利的心境,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牢记你,那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你站在驶向零丁洋的船头上,平静而又无奈,平静是因为你视死如归,无奈是太多的无德者与元兵相勾结,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敌不过内外夹攻。留炎汗多次来找你,他给你讲了那么多你看不到的“美好前程”,可你不但不接受,还对着留炎汗破口大骂,骂得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是的,我知道,纵然你失去所有,可你还有一件东西永存心中,那就是德。你没有忘记百姓,没有忘记国家,于是便有了零丁洋上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刹那,远处的宋代为你永存。因为心
191、中有德,心中那舍生取义的精神,所以你永垂不朽。“文天祥”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上。心中有德,是那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情怀。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睡不上一点好觉,吃不上一顿好饭,更令人叹息的是,后主刘禅之无能。救国之重任全压在你身上,可你没选择逃避,你面对着,支撑着。不仅给蜀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谱写出了著名的出师表,以示你心中之德。因为心中有德,那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之心,使卧龙之名诸葛亮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佳谈。于是我明白了,因为心中有德,所以面对权利可以保持平静的心态;因为131/175 心中有德,所以为国可以舍生取义;因为心中有德,所以常为国着想,为百姓担忧,直至死而无
192、憾。立德在心中,使心中有德,让你不再迷惘,而是在德之引导下,走正确之路,并无怨无悔的走完一生。即使平淡也有滋味,即使平凡也会伟大,即使孤独也会快乐。因为心中有德!2分论据并列式 结构思路:(1)主体部分是横向展开的,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2)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三、层进式 特点:结构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分析以下文章的结构思路:雕刻心中的天使(1)心中的天使是与生俱来,但它不像手脚那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是暗藏在体内一个幽深的角落,其位置因人而异并且飘浮不定
193、。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并需要你用心寻找,才能雕刻出来。(2)雕刻家用他的手将天使复原,让世人看见了他的面貌,我们赞叹他精湛的技艺,却往将更重要的一环忽略了:他找到了心中的天使,并且抓住了它。若没有这一步,一切的技巧都是枉然。132/175(3)建筑师通过绘制蓝图,可以设计出美轮美奂的摩天大楼。但是,任凭他有天才的设计天分,若不知道这大楼建在何处、有何用途,也不能完成设计。只有知晓了大楼的一些细节情况,才可以设计出壮丽并且实用的楼房。这设计的过程,同样是艰辛的,他需要考察地质、预算经费、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功能,最后得出一个最为优化的方案。那蓝图,就是建筑师心中的天使。他雕刻天使的方式,也是寻找。(
194、4)小说家之所以可以创作出好的小说,不仅需要言辞的锻炼,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他必须清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传达怎样的意念。这一点不是现成的,而需要艰苦的寻找。伟大的小说家博尔赫斯曾这样描述他的创作状态:“在动笔之前,眼前总是晃动着重重的人影。”可见,那种模糊的意象仅仅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在经过内心的揣测和挣扎之后,故事的线索、人物的样貌等细节才渐渐浮出水面。小说的诞生,也是天使的临世。小说家雕刻天使的方式,是寻找。(5)那么,你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如斯的创作天分,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凡生活,你心中有那只天使,它在哪里呢?你,该怎么将它雕刻
195、出来呢?(6)其实,和小说家、建筑师一样,心中的天使,需要你自己去寻找。(7)求学道路上的你,要问问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专业的选择也许将左右你的一生,不要迫于世俗的压力走上歧途。(8)求职过程中的你,要问问自己的天分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不要屈从于金钱官职而丧失自我。133/175(9)如果你在求学、求职的道路上遭遇坎坷,要问问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是什么,若将它拾起,说不定又是一段柳暗花明。(10)那天使,在你心中,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他都是那只高贵的天使,你要用心找到它,全力以赴抓住它,像小说家一样描摹、像建筑师一样勾勒,最后,你便可以拥有它。(11)雕刻出心中的天使,每个人都可
196、以成就令人瞩目的事业。四、对照式 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1)基本结构先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去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2)论证方法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顺序相反)。破立结合: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反面的观点。五、知识点总结
197、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三种方式:1并列式结构方式 134/175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2递进式结构方式 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3对比式结构方式 这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方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在议论文中,上述结构方式常常交错使用,一般是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
198、使文章杂乱无章。(三)作文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一、概述 素材是复杂的、宽泛的、零碎的、不系统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作者搜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大量素材在作者头脑中积蓄,通过作者的感知、剖析,受到启迪后,产生的某种创作冲动。作者有一种明晰的思想,一种真挚的感情需要表达,不吐不快,这便往往产生了主题。主题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而产生的主客观相统一的新思想。选择何种角度,何种形式表达主题,便要由表达主题的需要来决定,在素材中搜索,哪个可用,哪个不用,怎样剪裁。而为表达主题作者所摄取的生活角度、事件、场景,便成了作品题材。可见,是素材决定主题的产生,主题决定对素材的选135/175 取。素材何来?天地山川、草
199、木虫鱼、走兽飞禽、英雄美妇、君子小人、贤达野老、轶事寓言、典故谚语都可以成为文章素材。真的巧妇,手里摘把树叶都是米。素材提取的途径有很多,从课本中找素材,从名著中找素材,从名人中找素材,从经历中找素材,从感悟中找素材,从生活中找素材,从民俗中找素材等等。二、素材选择与积累 针对高三考生面对高考作文写作素材缺乏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五种分类技法:语言素材、情节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思想素材。并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示,让学生明白作文素材的不同种类,学会按照分类的方式积累高考作文素材。1 语言素材”所谓语言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和阅读材料里,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和段落。这些语言
200、可以直接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材料,成为最经典的写作元素。而语言素材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最简洁的办法就是直接从语文课文中进行截取,特别是每年考纲规定的高考必背篇目中的名言警句就是最好的语言素材。【例 1】语文课本鸿门宴,可以积累如下的精彩语言:(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秋毫无犯“秋毫不敢有所近。”136/175(4)劳苦功高“劳苦而功高如此。”(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6)“竖子不足与谋!”以上这些语言都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找到出处,一些语言至今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高考作文写作中直接
201、运用。【例 2】李清照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词人,从小学到高中,从选修到必修,我们学过了她的许多作品,运用归纳汇总的手法,我们可以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提取如下语言素材:(1)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睡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202、,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6)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137/175 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7)鹧鸪天桂花“暗淡清黄体性柔,情疏绩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8)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203、,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师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以上内容均出自小学、初中、高中必修及选修课文中,这些语言素材可以直接拿来使用。2情节素材 所谓情节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讲述的一些很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而情节中包含有人物和事件,可以作为论据使用,成为写作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情节素材需要根据课本内容,兼顾考场写作题目需要,进行具体加工,加工后的情节可以根据写作题目进行压缩或扩展。【例 1】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里最精彩的故事之一,文章前半部
204、分内容主要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三个精彩历史故事的叙述,刻画了蔺相如的临危授命、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私仇之上的精神,也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138/175 这篇课文,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可以根据写作题目的不同,从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切入,通过对其故事情节进行压缩,作为行文素材,一材多用,为不同写作观点的论证起支撑作用。(1)完璧归赵:开始赵国宦官缪贤向赵王推荐蔺相如,称其为一个智勇双全之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秦强赵弱的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
205、秦国的重任。在出使秦国,与秦王斗争的过程中,蔺相如“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并理直气壮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并功成加官。(2)渑池之会:赵国战败,秦王提出渑池之会,形势严峻,廉颇与赵王一起赴会。渑池之会上,秦王步步紧逼,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在蔺相如的逼迫下,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蔺相如在强权面前的凛然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秦国“终不能加胜于赵”,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蔺相如因为功大被拜为上卿。(3)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在外
206、交上作出卓越贡献,被授予的官职超过廉颇。导致廉颇不满,廉颇居功自傲,口出狂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此主动退让回避,引起属下不满,蔺相如向舍人说明自己避让廉颇的原因不是害怕廉颇,而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使廉颇非常感动,于是廉颇“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体现出一种知错就改的品质,最后将相和好,成刎颈之交,留下千古美谈。【例 2】粤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五中的报任安书一文,更有许多值得积累的139/175 情节素材:(1)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坎坷经历;(2)司马迁面对宫刑绝境,选择“隐忍苟活”而不是一死谢世的艰难选择;提示:对于课文中的情节,要成为写作的素材,有时候可以全盘选用,但更多时候需
207、要作者根据写作需要,进行剪接加工,该压缩压缩,该提炼提炼,以写作需要为使用原则。3 故事素材 报任安书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其实熟悉历史的人知道,这一段话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其中包括的故事情节也很多:(1)孔子困厄:孔子有一腔报国之志,可命运多舛仕途不顺,徒有远大抱负却无用武之地,
208、统治者对他始终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 68 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与教育学生。(2)屈原放逐:作为楚王的同姓贵族,屈原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但他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诗人气质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这种困境让他遭到两次流放。楚怀王时,他被流放到汉北;楚襄王时,他被流放到沅、湘。在孤独困境之中,屈原写就了离骚这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140/175(3)孙子膑脚:作为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曾与庞涓同向鬼谷子学习兵法。两人情谊甚厚,结为兄弟。庞涓成为魏惠王将军之后,十分嫉妒师兄的才智。竟然骗膑入魏,割去了孙膑的膑骨。尽管惨遭不幸,孙膑却写就孙膑兵法,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再比如出自
209、课文赤壁赋的故事:(4)乌台诗案:这是宋元丰二年发生的一起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御史中丞李定、舒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告发并逮捕了苏轼。后经力保,苏轼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自汉代以来别称“乌台”。还有藤王阁序包含如下故事:(1)冯唐易老:冯唐因说话直率,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代,直至白发皓首,还是一名郎中。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武帝问道:“你这么老了,怎么还是一个郎中?”冯唐直言不讳地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美,而我貌丑;陛下即位,你喜欢年少的,而我却老了。”武帝听了他的话很感动,想提拔他为车
210、骑都尉,可冯唐此时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用这个典故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2)李广难封: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将军。他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小 70 多仗,威名远扬,人称“飞将军”。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美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就是这样一位戎马一生的名将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却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自杀身亡。(3)贾谊被贬:贾谊是西汉著名的大儒,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141/175 论积贮疏等。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但遭到群臣的反对。后来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贬谪他为太傅。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没有尽到责任,
211、一年以后,伤感过度而死年仅 33岁。提示:其实我们所学许多课文中都有表现各种不同主题的小故事,如果对这些小故事加以整理,并对应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些故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然后根据需要加以扩展丰富,运用到不同的写作题目中。4 人物素材 所谓人物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各类人物,例如课文作者、传记中的传主、各类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等,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作品故事、奇闻逸事都可以成为高考作文积累的素材。对于人物素材积累,要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重点落在人物人生经历、相关事件以及其作品上,这样的素材积累,可以让我们对一个人物的挖掘深入全面,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关照,便于写作时根据需要灵
212、活使用。【人物素材 1】李清照(1)身份:宋代著名女词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多次出现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中。(2)性格:天资颖悟,嗜书如饴,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才华横溢。(3)特长: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142/175(4)作品:留存后世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5)成就: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的女词人。她的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人曾以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师。后人以“词魂
213、”来赞誉她,一方面凸现了其在词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更因为她是宋代婉约词派的担纲人物和领军人物。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主要突出一个“乐”字。公元 1127 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惶难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晚年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更为深沉感人。李清照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后称“易安体”。
214、李清照词中“愁”的渲染、“红”字的巧用、“瘦”字的美学意蕴、迭字的探胜等写作风格,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人物素材 2】蔺相如(1)身份低微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2)勇于为国家承担责任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143/175(3)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4)智和勇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5)临危不惧的“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廷斥之。(6)其“能言善辩”的外交家的形象与“知死必勇”的策士风度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
215、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7)不计个人私仇而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优秀品质“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提示:许多语文课本中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也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写作的素材,根据写作的主题,我们有目的加以选择,就可以巧妙成为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作文写作的元素。5 思想素材 人的健康离不开思想的健康,人的成长离不开思想的成长,从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获取富足的思想精华,因为前人的思想会给我们启迪和教益
216、。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课文中获取不同的思想营养。当我们不得志之时,我们不妨看看古人:司马迁从文王、仲尼、左丘明、孙子、吕不为、韩非子等人身上,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勇气;战国时的李斯从厕所与仓库中老鼠的不同际遇中悟到了人生应该144/175 发愤图强,终成大器;史铁生在地坛里悟出了生命的价值不是自我抛弃,而是要从逆境中崛起。我们从语文课文中也可以悟出许多思想素材,从而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思想素材 1】报任安书(1)大丈夫志当存高远,面对命运的折磨,当忍辱负重,执着前行;(2)面对挫折,勇敢面对,不要放大痛苦,活着理当追求人生的价值;(3)逆境出人才,自古雄才多磨难,历史的先贤给我做出了榜样;(4)官场失
217、意的司马迁却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史记,可见,人生道路上,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开启了另一扇通往光明的窗,所以,不要为已倒的奶瓶哭泣,抬起头来,去寻找新的更可口的食源;(5)人生不仅要立功,还要立德、立言”,为后世留下精神财富;(6)面对人生的转折点,要抓住机会,要化不利为有利,要学会选择;【思想素材 2】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1)因为他的存在,因为他的杂交水稻,让人类远离饥饿的阴影;(2)实践是袁隆平发现真理的途径,行动是实现一切梦想的最好手段;(3)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打破常识,勇于创新是其成功的前提和基础;(4)面对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局面,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
218、是事实的追随者;(5)充满希望、引领绿色革命是袁隆平始终坚持奋斗的助推器,是其一生奋斗的动力源泉;(6)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145/175 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提示:思想素材的获取,难度较大,需要我们对于所学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要根据课文内容,从其内在的思想层面加以感悟,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然后以此作为写作素材,巧妙运用到作文行文中。三、素材运用 针对高三考生
219、拥有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却不会使用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五种技法:直接引用、同质叠加、异质对比、提取化用。并通过具体技法使用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掌握不同的作文素材运用技法,然后运用这些技法使用高考作文写作素材。1 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就是对文章中的语言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在写作中可以成为论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立论的观点。这种方法最容易使用,使用时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因为是直接引用,所以要保证材料与课文中一致。【运用示范】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适用话题:生命的意义、
220、磨难与成功、逆境出人才、修炼、艰难人生与奋斗不息等等。(2)运用技巧:用作理论论据,在实例论证的基础上总结,引出自己的分析,增强文章的说146/175 服力。【例文 1】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今我们的时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了,孟子所说的重重磨折,我们正在亲领身受。我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朱光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例文点评】直接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句作为全文总结,然后由古及今,联系今天的时代和我们个人实际,强调
221、我们也要经历这样的磨难,朝前迈进。论据使用准确而贴切,极具说服力。引出文章观点,直接用原文哲理丰厚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例文 2】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我以对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宣言。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坚毅。147/175 我之所以崇拜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接受生命的挑战,通过经历各种磨难,成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人。他
222、们用自己的行动,拒绝了生命的空白,让生命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儒家世界的精神天空!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例文点评】在具体论证的基础上,用名句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鲜明,令文章倍增底蕴。2 同质叠加 同质素材叠加使用,需要我们要善于根据写作题目要求,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人物素材,巧妙组合在一起,把不同的人物身上的相同点,挖掘出来,论证同一个中心,这就像一个炸弹本身就有威力,如果霸几个炸弹捆绑在一起,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会更大,同质叠加后的写作素材会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运用示范】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物素材叠加组合 苏轼和李清照属于同一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内
223、在情感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均能在世俗的侵蚀中,能够保持自我的个性,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世俗名利所累。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写作中心要求,将有关他们的素材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1)适用话题:人生坎坷、淡薄名利、不计顺逆、不论成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笑看人生、生命的意义等。148/175(2)运用技巧:围绕中心,裁剪素材,提取素材中的共同之处,指向明确,提炼概括,加以概括,服务中心。(3)应用例文:不要轻易说不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
224、,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江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不要轻易说“不”,你能!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苏子你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你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你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你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你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你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你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但你能否依然浩气长存,依然气贯长虹,依旧不坠青云之志?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
225、,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说不!于是,你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这一切皆缘于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烈酒!149/175 不要轻易说“不”,你能!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满腹感伤的奇女子,面对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你没有轻易说不。从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你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
226、战乱的离苦,你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蜜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但你能否依然不计顺逆,依然不计成败,依然名留青史?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对命运说不。于是,你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浮世曲折的沧桑变幻,在雁字南归之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黑暗中点燃一盏孤灯,蹒跚地走过。这一切都来自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苦茶。如果,如果生活是一片浩淼无涯的苦海,请不要轻易说“不”,敢于面对会是你挂长帆、济沧海的勇气。如果,如果生活是一座陡峭崎岖、险
227、境迭生的高峰,请不要轻易说“不”,勇往直前会是你攀峭壁、登悬崖的魄力。生命让每一个人都开一次花,但不担保都会结一次果,请不要轻易说“不”当你的人生还是一朵花的时候。150/175【例文点评】这是一篇非常有文采的满分作文,先用一组疑问句构成排比入题,开篇即显示了考生不同凡响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非常精彩,然后以第二人称使用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物材料,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本着诗词入文的原则,重点深入分析人物“不轻易对命运说不”的内核,点明文章的文题。两则材料之间构成了非常严谨的层次,其中苏轼和李清照身上的共同之处:面对生活的磨难,都没有轻易说不,这体现了考生高人一等的材料驾驭能力和文章布局能力,令
228、人赞叹。文章材料丰富,视野开阔,通篇基本上使用排比,真可谓文采飞扬!3 异质对比 异质对比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手中只有一个素材,这个素材从单个上论证中心很单薄,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进行反向联系,找到与素材内容相反的素材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特质的素材进行组合对比,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异质素材对比使用,需要我们要抓住对比点,进行组合,注意对应性。对比双方应该互相对比,互为映衬。其次在素材的使用上,要将对比引向深入,运用的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不能只摆出事实,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解释素材中多蕴含的深刻道理。异质素材的对比包括物与物的对比、人与物的对比
229、、人与人的对比三种形式。【运用示范】山和水的异质素材对比 在许多人眼中,山代表阳刚,水代表阴柔。山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厚重、高大、可以依靠。而水给人的体会是灵动、柔美、活波、值得追求。所谓“山清151/175 水秀”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险峻、亘古,水运动、多变,山和水在不同人的眼中和笔下,各有风采。(1)适用话题:刚与柔、父爱和母爱、山与水、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仁者乐山与智者乐水等。(2)运用技巧:根据写作中心,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法,将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比对,形成映衬,在对比中将素材的不同之处,进行挖掘,着力表达其不同之处的深层内涵,使素材的发挥服务中心的作用。4
230、提取化用 所谓提取化用,就是对原文素材进行部分提取,不是全部引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写作的需要,对原文进行化用,化用时可以立足于原文,引出相关的人物故事、经历,借助其意象,构建新的写作内容,为表达中心服务。【运用示范】滕王阁序的提取化用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1)适用话题:面对现实、机遇、坚守、命运、志向、抓紧时间、个性与人格等;(2)运用技巧:以点带面,通过文中的一个诗句,带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并列呈现,将这些人物坎坷的命
231、运一一列出,增强论证的力量。152/175 反面论证,分析这些人物失败的命运后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佐证论点。(3)应用例文:【例文 1】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雷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真理只有一个【例文点评】作者先化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再将之与哈姆雷特的名句,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句以排比的形式并列引出,语句错落有致,语言底蕴迷人。【例文 2】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
232、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例文点评】作者先化用原文,将“流水潺潺,鹤汀凫渚”的诗意画面设置为背景,继而直接引用滕王阁序中的两个名句,表达出坚定自我的思想情怀。素材运用自然,语言灵动精彩。四、素材运用多元思维训练 针对高三考生拥有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却不会使用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思维发散技巧,通过对素材的具体解剖,立足于思维的多向解读,指导学生对同一素材进行多元开发,让学生掌握对同一作文素材的思维链15
233、3/175 接手法,然后通过这些手法运用高考作文写作素材。1 发散思维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侧面,从不同侧面思考会得到不同结论,同时,任何事物都处于客观世界的“关系网”中,都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环节,从不同的角度联系周围事物去观察思考会得到不同结论。用发散思维进行议论文多角度立论,就是将题目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力求考虑到题目中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课本素材进行发散思考,首先要找到合理的思维要素,然后通过急速的联想,找到正确有价值的立意点。【运用示范】课文报任安书,是司马
234、迁的一篇给好朋友任安的回信,其中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中一些经典情节,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因此从整理情节素材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中的素材进行发散思维分析,运用来写不同的作文话题和题目。(1)故事素材名称:司马迁接受宫刑隐忍苟活(2)素材内容回放:天汉二年,李陵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为其辩护:“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宫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15
235、4/175 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人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3)素材思维运用解读:围绕着司马迁接受宫刑这一情节素材,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从如下不同的角度来运用这一素材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以此作为论据,来进行论证。【角度一: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遭遇挫折是人生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经历,对于司马迁而言,他所遭遇的挫折,与常人相比,那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因为他替李陵的辩护,换来了“腐刑”之害,这种伤害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说,可谓奇耻大辱。所以从遭遇挫折
236、的角度,司马迁他没有放大人生的痛苦,而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而“隐忍苟活”。为了完成史记,他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化痛苦为力量,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写作这个话题,要围绕着“遭遇挫折”后不要“放大痛苦”来进行立意,以司马迁的遭遇“腐刑”而保持正常心态作为实例加以论证。【角度二:转折】“转折”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发生方向性的变化”,转折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定是使这个人的人生方向和道路发生本质性变化,因此面对“转折”这样的话题,我们联想到司马迁,可以看到他的人生有几次转折:一是父亲的去世前的重托,使他的人生发生转折,他注定要成为一名史官,克绍箕裘;其二是为李陵辩护,接受宫刑,失去一个男人的
237、尊严;其三是完成史记,使他从155/175 一个普通的史官,变成名垂青史的伟人。围绕着司马迁人生的几次重大转折,我们可以从“转折使人生从此变得精彩”来立轮,以司马迁作为写作的素材,写出精彩的作文。【角度三:选择】“选择”指的是面的不同的情况,进行挑选。既然有选择,就要进行判断和考虑,选择的对象、道路、手段不一样,选择的结果也绝然不同。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的人能够把握住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人生由此变得灿烂辉煌,事业取得成功;如果面对各种诱惑,不能正确把握自己,作出的选择是错误的,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所以围绕着“什么是选择”、“选择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如何选择”、“选择
238、的结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写作,围绕着司马迁这一素材,可以围绕着司马迁在遭遇宫刑之后,面临着“生还是死”的两难选择,选择生必须忍受做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选择死可以解脱但是无法完成父亲临终前重托;选择继续写史记,难;选择放弃生命,容易,所以根据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获罪后的“生与死”的选择,坚持完成史记写作的重任和放弃活着的权利的选择,可以写一篇不错的感人文章。【角度四:自我认识与解剖】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面临着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和解剖。故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表面上看起来,每个人对自己是最熟悉的,但是,许多人缺乏对自己的自我解剖,并不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不了解
239、自己人生需要什么,更不知道在面临人生巨大变故,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解读,这样就导致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远离成功。只有那些对于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人,才156/175 会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所以善于认识自我,解读自我的人,为人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才会达到事业成功的顶峰。围绕着司马迁遭遇宫刑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司马迁对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把他对自己经历的正确认识过程表达出来,由此获得事业的成功。【角度五:镜子】镜子是一种用来照射的工具,更多是用来照人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镜子,可以说镜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唐太宗有一段精彩对于镜子的论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
240、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段话为我们多角度理解镜子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事件可以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事件中看到经验教训,从而吸取“前车之鉴”,不要“重蹈覆辙”;人物可以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人物身上,悟出做人的道理,从而“见人贤,即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从前代的兴盛和衰败的历史中,领悟治国之道,明确为君之术,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启迪。围绕司马迁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处世选择,我们发现司马迁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面可以折射出人性光芒的镜子,特别是从司马迁遭遇宫刑这一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成功的人是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面对
241、挫折;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如何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面对朋友陷入危难,如何敢于仗义执言;面对昏君的灭绝人性的行为,如何“隐忍苟活”,面对奸臣当道,如何做一个“贤人”;面对历史的编写,如何秉公直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所以以司马迁为写作素材,可以写出一篇以“镜子”为题目的好文章。2 聚合思维分析百川滂沱终归海,落叶纷飞终归根 157/175 对于拥有的各类素材,我们如何把他们勾连起来,这就需要以写作的题目、话题或中心为聚合点,对来自不同课文中的不同写作素材进行收敛、聚合、筛选,为素材的归属确定一个明确的“靶子”,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内聚式思维状态,又可称为内敛思维,集中思维。对于来自课本中的一个个
242、单一素材进行发散思维所形成的价值点,并不都是合理的或最佳的,而且在运用时也不可能全部涉及,这就需要对掌握的素材进行“聚焦”,尽可能从对关键要素或隐含要素中,找到最佳或最新的方案。对于手里掌握的多个相关素材,更需要学会聚合思维,找出素材之中的相关要素,或并列、或正反、或层进、一边在素材使用时能产生合力。例如: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文学人物,一个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个出自巴尔扎克的人间戏剧,出自不同的作家笔下,属于不同的国度,但是这两个人物却有相似之处: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家人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点着的两根灯草去掉了一根,才安心逝去;而葛朗台临死前,看到教士做法事的十字架、烛台
243、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由此可见,这两个人物虽然个性不同,但是确有一个共同点:贪婪、吝啬、处心积虑聚敛财富,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运用示范】(1)素材:【素材 1】勾践勾践灭吴 158/175 事迹: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后,马上招集贤良,共治国事。以图复兴越国大业。在此十年期间,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富国强兵,最终灭调吴国,报仇雪恨。蒲松龄专门撰写了一幅对联来歌颂勾践:有志
244、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素材 2】项羽项羽本纪 事迹:少怀壮志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兵法大喜,见秦始皇出游,即曰“彼可取而代也!”,说明其亦有大志:叱咤风云项羽率军与汉军交战,勇猛无敌;与汉王直接对垒,使汉王受伤而逃,足以见出其英勇善战;垓下悲歌身临绝境,四面楚歌,被迫与虞姬生离死别,最后勇敢突围,摔28 手下至乌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不肯渡江,拔剑自刎,足以体现一代枭雄的英雄本色。【素材 3】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 事迹:少年邓小平,远离故土,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哈金森工厂担任学徒工,工作努力,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
245、,乐观向上,工作比任何人干得出色,不气馁,不放弃,最后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为后来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上面的三个人物素材,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事迹不同,怎样把他们聚合起来,进行运用呢?这就需要运用聚合思维的方法分析,找到他们之间的想通点,比如如果用来写作“退路”的作文,该如何使用这些课本素材呢?看下面的精彩文段。159/175(2)应用例文:勾践,亡国之君,为夫差灭国,留下退路,来到吴国,十年磨砺,卧薪苦胆,忍辱负重,终于崛起,灭夫差,兴越国。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盖世英雄,被刘邦打败,未留退路,来到乌江,面江而泣,自断退路,“无
246、颜对江东父老”,终不渡河,拔剑自刎,成为失败的英雄,英明一世,糊涂一时,留下千年一叹。邓小平,改革舵手,被撤职迫害,留下退路,虽三起三落,屡遭挫折,但为自己为革命,却矢志不移,哪怕最后只是保留党籍,也决不放弃,最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统一祖国大业、通向幸福的幸福康庄之路。可见,无论古今,为人处事,留有退路,海阔天空;不留退路,自取灭亡。退路【例文点评】对于上面提到的古今历史人物,作者立足于“退路”这一写作的题目,从“留有退路,获取成功”和“不留退路,只能灭亡”两个不同的角度,通过对比的手段,阐明了对“退路”的独特见解,最后得出结论。这里作者就运用了聚合思维,对素材进行整合,统一到“退路”的写作主题
247、下。3 逆向思维分析变个法子下刀吧,苹果中有五角星 事物关系中的正与反、倒与顺都是相对的,事物间可相互转化,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同一则写作素材,有时反弹琵琶,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关注其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从而引起新的思索,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这种思维即属于逆向思维。160/175 逆向思维,是一种从相反的方向来考察事物,或者干脆把思考对象颠倒过来进行思考的方法。逆向思维往往能够打破常规思维,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揭示比较新鲜的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表达效果。例如我们学过韩愈的课文马说,其中文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最能引起今人的的共鸣
248、,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但是我们对于“伯乐相马”这一事件素材进行逆向性思考,可以得出如下思考:从韩愈提出“马说”至今已有千余年,“伯乐相马”大体还属于“经验型”,主观片面和不科学的局限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人才的身价、仕途的顺畅全在个别人的认识和评价、掌握之中;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不得伯乐赏识,没有和伯乐拉上关系,就休想展示其才;联想到当今四化大业,如此寄希望于“伯乐”一身,恐怕难以符合科学精神,还可能滋生权威、官僚作风;逆向思维的关键在于“逆”,而不是“异”,决不是刻意猎奇,标新立异。求异要讲究科学态度,防止出现随意翻新的倾向。【运用示范】(1)素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
249、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素材解说:这一首诗出自杜牧之手,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批评。作者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没有直接说唐明皇荒淫好色,也没有说杨贵妃恃宠而骄横,161/175 而是写唐明皇为讨杨贵妃欢心,派人用快马运送荔枝进皇宫,最后博得美人一笑。而这“一骑红尘”和“妃子笑”隐含的是无数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而满足一己私欲的罪恶,由此想到的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这也是一则抨击唐明皇杨贵妃的反面素材。对于这样两则反面的素材,我们如何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进行写作呢?有一
250、位考生进行了这样逆向思维解读:唐明皇杨贵妃最后的结局是爱情悲剧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他们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拥有真心相爱的爱情是幸福的我们要珍惜爱情,从中品味幸福。根据这样的思维解读,他对上述素材进行了具体写作。(3)应用例文:品味幸福,我发现幸福是寒冬中绽放的梅花,飘洒在爱情的世界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东坡独坐窗台,一朵空灵梅花幽幽绽放,思绪滑过心头,倾注无穷思恋。遥看孤坟,伊人已逝,幽魂入梦,惟有千行老泪,陪伴生者,见证孤独。也许只能将一抹眷恋,在月明之夜,葬于短松岗吧。然而,那生者对死者的呼唤,散发出幽幽香气,让我感受生者对死者思念,这是一种爱情坚贞的幸福。品味幸福,我发
251、现幸福是生者对死者的追忆,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沉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明皇独坐宫中,他想到了杜甫笔下的“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感受到杨贵妃为了爱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想到了杜牧笔下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明白了正是自己对杨贵妃的宠幸与溺爱,才使她离他而去,于是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哀叹,让我们看162/175 到生者对死者的追忆,这也是一种幸福,一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幸福。是的,感受幸福,让我在爱情的伊甸园里,明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例文点评】上述文字选取了苏轼对妻子的思念和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作为素材,阐释拥有真挚的爱情就是
252、一种幸福,即使这种爱情,是生者对死者的追忆;即使这种爱情最终的结局是悲剧,令人唏嘘。在这里,作者把两则反面素材 4 辨证思维分析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天堂 对于拥有的素材,进行全面、本质、客观、内在的分析,离不开辩证的思维。辨证思维就是要求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素材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1)联系的观点: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则写作素材都可以联系到相关的个人经历、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等,这样,我们的思路就可以拓展到无限的领域。例如历史上的著名效应:一个小小的马掌铁,可以颠覆一个国家。(“马掌钉效应”)大洋彼岸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可以引起大洋此
253、岸的一场风暴。(蝴蝶效应)(2)发展的观点: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素材,其本身蕴含着发展性的道理,如“水滴石穿”这一素材;有的素材,如果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分析,会得到具有发展性的观点,也就是说,不同的特定时空下,素材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点。如“孟母三迁”这一故事素材,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分析,除了要求我们加强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营造外,还需要重视对163/175 环境能动性适应的教育培养,进而可提出“适应性教育”和“挫折教育”等话题。(3)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过程化中,我们常常会对素材的认识陷入单一、片面的误区,为此,我们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思维多元化、立体化,学
254、会使用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我们拥有的每一则素材。【运用示范】李清照及其作品,是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的高考写作素材,联系最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可以对“李清照”人物素材和作品构成的语言素材,进行加工和切割,用来写作下面多方面的作文话题及题目。(1)角度一:“变”、“变化”、“转变”、“转折”、“成长”写上述话题,可以结合李清照个人一生成长经历的变化,可以写其人生遭遇的变化,可以写其诗词创作因为生活景况的变化,而带来内容上的变化,风格的变化,还可以深入其内心,写出其内心思想情感的变化,写出其个人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社会的变化。总之,以李清照个人的一生可以写出个人之变、思想之变、情感之
255、变、社会之变、时代之变。(2)角度二:“纪念”、“怀念”、“忘记与铭记”李清照作为一位历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婉约派代表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后世人们永远铭记在心的,因此可以把其作为纪念的对象,怀念的主体,铭记的内容,以其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她所创作的诗词精品、她留给后世的种种精神财富作为写作的素材,来撰写纪念是为了怀旧;怀念是为了永生;铭记是为了感动。(3)角度三:“魂”、“丰碑”、“标志”、“见证”164/175 李清照作为一代词魂,作为婉约词派的领军人物,她所创作的婉约词成为一种标志、一种高度,一座巅峰,后人无法企及,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以其不同阶段创作的词,作为写作素材,
256、通过片段组合的形式,来叙述其是怎样从一个天真的少女被铸造和冶炼成一代词魂的;可以围绕她从一个普通的少女,经历种种人生磨难,如何成长为一座丰碑,成为一种追求的标志,来刻画其成长经历,可以写成故事新编。(4)角度四:“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李清照对自己的一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需要稳定的生活,需要甜蜜的爱情,需要美满的家庭,需要诗词来滋润自己的心灵,明白经历磨难不能放弃生活的追求,一生要协助丈夫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书籍来提升做人的品味,但是“从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起,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他人对她的期待与自我的认识发生了冲突和矛盾,于是可以围绕
257、着“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之间的矛盾来构建文章,选取素材,进行写作。(5)角度五:女人不是弱者、自古英雄出少年、环境对人的影响李清照作为女人,特别是封建时代的女子,自然属于弱势群体,但她有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父亲李格非,有一个开明贤惠、精通文学的母亲王氏,再加上李清照自幼天资卓越,记忆力超强,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赏,以才藻闻名于乡里。因此可以围绕着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的天资以及其一生取得的成就,来表现“女人为什么不是弱者”,来阐释自古少年出名者大有人在,也可以突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个人的的成长成才,帮助很大。165/175(6)角度六:“爱情”、“亲情”、
258、“愁情”、“豪情”、“相思”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词,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个人情感”的,其中有写少年时“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青年时“对亲情的体验和感悟”、老年时“对逝去亡夫的思念和愁情”,除此之外还有对“英雄人物讴歌赞美的豪情”以及大量词句里反映出的“相思之苦”和“无法排解的凄苦之情”,这些反映李清照的思想情感的词句就可以成为写各种“情”的最好素材,巧妙加以剪裁,便能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语言文采。五、素材运用表达技法 高考作文素材的使用和表达技法:仿写素材、扩写素材、压缩素材、化用素材、横向铺排、细节重现、正反对接。并通过具体技法运用展示,让学生明白作文素材的具体表达和呈现方式,学会在考场上具体使用
259、课本素材,写出精彩的考场作文。1 仿写整合素材 我们已经掌握的课本写作素材,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如何把这些素材勾连起来,我们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按照作文要写作的主题进行整合仿写。【运用示范】例如我们掌握了如下的文段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1)素材分析:上述文段中前四句都是人物及其各自拥有的特征,他们又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有关,按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运用课本素材,进行如下仿写:166/175(2)素材仿写:【例 1】没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没有举杯望明月的李太白,没有慨叹民生困苦的杜甫,没有畅游赤
260、壁纵怀大笑的苏轼,中国古代的诗坛必定苍白得多了。【例文点评】根据诗人们的特质和诗句,按照例句的形式,把他们统一在“中国诗坛”的主题下,形成一个完成的句群,表达的时候,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例 2】没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搞乃翁”的陆游,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没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爱国的天空必定黯淡多了。【例文点评】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筛选我们课本上学会的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寻找他们对于爱国的有关认识,然后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写作,语言表达中使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2 扩写想象素材 我
261、们平时对课本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与写作的具体要求有差别,这就需要具体运用时,对课本素材进行重新加工,其中有一个技巧就是扩写素材。所谓扩写想象,就是把原来一个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运用示范】例如苏轼,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经典素材,下面是其相关的素材:167/175(1)素材展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有“一门三父子,峨嵋共比高”之美誉。嘉佑元年,21 岁的苏轼赴京赶考,收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政见
262、不和,被迫离京,后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符三年大赦,归途中,卒于常州。苏轼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其中许多经典名句可以成为写作扩展的素材。对于苏轼这个人物素材,许多同学时常使用,然而常常缺乏思考和挖掘,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令人看后味同嚼蜡。其实,苏轼的素材内涵丰富,传递出许多的文化和人文内涵,如果可以根据写作话题进行创造性想象,并结合其基本素材,进行想象扩展,就会使素材的内涵得到更全面、更丰富、具有新意的展示。(2)素材运用例文:把苏东坡“养”在心里 自古,君子皆主张“养性修内”。择一楷
263、模,观其文,察其人,撮其旨要,取其精髓,精心培育自身。为何要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呢?因为苏子确有超凡脱俗之处。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他却能超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抱定“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可以由大家“所共适”的人生态度。这168/175 种人生哲学虽有浓重的“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色彩,却是他超然物外的精神支柱。处变不惊,旷达怡然,正是我们要向苏东坡学习之处吧。然而,仅从一篇赤壁赋就得出东坡超乎万物之外、不食人间烟火的结论,可就未免太武断了。如果东坡与陶渊明一般只爱自然,与林和靖一般厌弃尘世,那倒不必将其“养”于凡夫俗子的心中了。因为,真正的隐士看破扰红尘
264、,皆怀遗世独立的境界,凡人是无法企及的。换言之,东坡亦乃一凡人,吾等方可师之。在赤壁赋之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他毫不掩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傲和“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东坡虽官运不佳,但他入世之趣从未衰减;虽屡遭贬逐,仍不忘朝廷。然而,适逢政局变幻无常之时,即使是善为政者,亦多束手无策,何况东坡本非公卿之材呢?既非合格的隐逸清高者,又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手,养他一心又做什么呢?仕途不畅而在文学上有成就者大有人在。柳宗元体弱多病,一贬至永州,即绝意仕途,其文字多寓意幽深隐晦。而东坡性情乐观,经波折不忘转机,其文字浅近通达明朗。东坡不是屈子,一旦失势,只能行吟泽畔,投水而终;东坡不是柳
265、子,遭遇逆境,一筹莫展;东坡不是林和靖,恨人世恨到宁愿自闭西湖只与梅鹤为伴。东坡就是东坡,一个有血有肉,有潇洒亦有困窘的人,一个心情矛盾但善于应对事变的人。在狱中,他睡得熟吃得香;在流放中,他长途步行,能吃粗饭;他随时开导自己,可以作画为文,访僧参禅;他研究饮食,自得其乐;流放海南,他还不忘培养青年作家,繁荣文艺事业这样一个人,难道不让人觉得亲切,觉得可爱吗?169/175 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吧,让他时时提醒你,不要一味随波逐流地丢失自我,更不要在困顿时产生憎恨。乐观方能豁达,豁达才可从容。【例文点评】又是一篇以苏轼为素材的佳作,作者通过对苏轼素材的想象扩写,写出了自己对苏东坡的与众不同的认
266、识,通过联系苏轼的作品,写出了苏轼与众不同的非凡的一生,特别是将苏轼和其他的一些失意文人相比,折射出苏轼虽屡遭打击,却不气馁,依然从容淡定、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中许多内容是作者的想象。例如“在狱中”一段就是作者大胆的想象的成果,这是作者根据对苏轼经历的理解,所想象出来的内容,这就是对素材的扩写想象。3 压缩概括素材 有时候,面对一则内容较多的素材,直接引用进作文显然不适合,但又必须用这一素材,怎么办呢?压缩概括!即把内容较复杂、文字比较长的素材进行压缩概括,保留其主要内容,限制字数,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对原意必须保留,即主题不变;尽量不要打破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
267、修饰词;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运用示范】(1)素材展示:留取担心照汗青一文中,作者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这一素材进行了详细的扩写,但是在高考作文中,无法对课本素材进行全部引用,于是我们可以进行剪裁和压缩。(2)素材运用例文:170/175 面对着汹涌的零丁洋,被捕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收复失地,可是自己亦被捕,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是啊,如投降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是宋朝人,为了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为的不就是那浩然正气而活吗?今天就是我血染零丁洋之时【例文点评】对于语文教材上的课文中的许多素材,都需要进行概
268、括压缩,在此基础上,要找到一个思维聚合的点,这个点就是将压缩的素材串连起来的红线,然后利用陈述性的语句,借助排比的手段,把原本没有关系的素材整合在一起,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而且从语言的表达的角度看,句式整齐,很有气势。4 化用写意素材 化用即不是直接引用诗人的作品,而是根据需要进行描述性的刻画;写意,就是通过简练概括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重在物象与人物内心情感的神似。对于一些课文素材,为了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对已有素材进行具体加工,把作者与作品以及作品的内涵联系起来,通过化用相关的诗词素材,把其意蕴适用于具体的写作中,让读者体味到文章独有的文化底蕴。【运用示范】(1)素材
269、展示:李清照(2)素材运用例文:成长处,处处在变 书页变黄了,走出的文字变绿了;故事变浅了,感悟的道理变深了;冥想变多了,心中的浮尘变少了;记忆变淡了,跳跃的思想变浓了;心灯变亮了,过往171/175 的杂念变暗了 生活正是这样瞬息万变,正如苏格拉底云:“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成长就是在不断变化发展,逐步走向成熟。我俯身捧起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瑰宝,抬头仰视易安成长处不断变化的身影,感受到一个普通女子变为一代词魂的艰难苦恨。在那书香四溢的庭院,易安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变成天真矜持、情窦初开的宦门少女,在陌生人前,她会“急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易安在不停地变化,因为她在成长。在门
270、前的绿肥红瘦时,在山间的露浓叶落中,她泛舟湖上,此时已是日暮,易安却“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兴尽晚回舟”。她变得更加婉丽清新,更加才情动人。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在家庭的突变中,在国家的骤变中,易安的内心也在变,由脆弱变得坚强,由贪玩变得明志,由娇气的大家闺秀变成终日凝眸、柔肠百结的多情思妇,由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变成胸中装得下整个宋朝的一代词魂。多少次送夫千里,“欲说还休”,抹不去心中的泪痕;也曾有过“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伤神;还有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吟唱;偶尔也会仰天长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多的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无限伤感。易安继续在
271、变,尽管变成落魄红颜,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她依然如坚强的菊花,傲然独放。时间的流逝洗去了她脸上的红润,岁月的无情也在额头留下深深的烙印,曾经的花容月貌禁不起风雨的侵蚀,变得憔悴沧桑,变得人老珠黄,但永远不变的,是心中的追求,是一代词魂的旷世奇才,是对丈夫的执172/175 著,对祖国的赤诚。在凄迷的风雨中,在昏暗的烛光下,在清冷的梧桐旁,易安永远熠熠闪光,绽放生命的辉煌。此时的易安已变成永恒,永恒得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时的易安已变成丰碑,一座永远流动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例文点评】这是一篇以“李清照”个人经历、思想变化、个人创作诗词作为写作素材的成功之作。作者以“李清照”作为载体,把一个抽象的
272、话题“变”与一个具体可感的人物结合起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运用化用写意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变”的独特感受。行文中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写易安从小到大,从外到内的变化,把一个普通女子易安到一代词魂的变化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揭示出这种变的深刻内涵:“变”让易安从一个普通女子成为一代词魂,成为一种永恒,成为一座丰碑。很有个人思考和感悟,反映出思考的深刻。5 简笔勾勒素材 为加大作文内容的容量,在对于人物素材的使用时,可以抓住人物最精彩的行为举动,通过简笔勾勒的形式,对人物事迹进行描绘,这样使用素材,既可以增大文章内容的容量,也可以在表达上形成排比,使表达富有气势。【例文 1】例 1、当三闾大夫抱着石
273、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叼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扣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着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 173/175【例文点评】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作者运用最精练简洁的语言,选取了古今中外四位历史人物作为写作的素材,作为写作的引子,具体而生动的写出他们的各自不同的表现,给人的直观印象,为下文提出本文的话题“生命的绝响”蓄势,作铺垫,告诉读者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样高亢有力,为下文提出中心奠定基础。这种运用素材的手法,就是简笔勾勒,抓住
274、人物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描绘,既使文章内涵丰富,又使语言形成铺排,富有视觉冲击力。【例文 2】荆轲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西楚霸王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气盖士,时不利兮骓不逝”自刎于乌江边;文天祥奋笔疾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捐躯报国;谭嗣同临终愤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踏上刑场 他们慷慨就义,为各自的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富有中华民族的牺牲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他们有着中国魂,他们用英勇和牺牲铸造了令后人敬仰的中国魂。中国魂【例文点评】文章从古到今引用了四个历史人物,通过将历史人物与他们的语言勾连起来,写出了他们各自不同
275、的人生追求,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献出了生命,他们身上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中国魂。作者使用素材时用的方法就是简笔勾勒的技法,这种方法最大益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扩174/175 大容量,构建排比,富有气势。6 运用文化因子 写作素材中有一类素材,是具有文化因子富含文化底蕴的素材。这一类素材把古典的意境、闪烁的古诗词、熟悉的历史名人、精致的文言句式集中在一起,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音律中,直奔一个主题,那就是让他们的组合,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文化氛围,让文化的芳香蒸腾成一种绚丽斑斓的祥云,成为与个人思想结合的有机载体,成为考生写作作文的一
276、种鲜明特色。何为文化因子?文化因子其实就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包含人物、典故、俗语、地点、景物、官职、事件、意象、诗词等多个方面,这些词语,因为本身具有某种文化意蕴或文化特质,能够激活读者的想象,引发相关内容的触动,提示并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因子素材的和谐巧妙组合,就成为荡漾在考场作文里的文化氛围。运用富含文化因子的素材,语言就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所以行文中够熟练和谐巧妙运用含有文化因子的素材,文章就会呈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如果我们要用有关陶渊明的相关素材进行作文,就可以将与人物有关的文化因子作为写作素材,点缀在语言之中,这样文章就会呈现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感。【例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充满是非的官场,他迷茫,他辨别不了前进的方向,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自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死故渊”,于是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他回到了南山,在东篱之下,与菊为伴,保留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气,让175/175菊香来熏陶自己受污已久的心灵,让自己更清楚的辨别是非,最后成就了一代南山隐士之名,得到了快乐的人生。菊香中的明辨是非,成就了陶潜的快乐。美酒南山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