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230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102 大小:9.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1页
第2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2页
第2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3页
第2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4页
第2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5页
第2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6页
第2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7页
第2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8页
第2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29页
第2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0页
第30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1页
第3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2页
第3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3页
第3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4页
第3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5页
第3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6页
第3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7页
第3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8页
第3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39页
第3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0页
第40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1页
第4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2页
第4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3页
第4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4页
第4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5页
第4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6页
第4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7页
第4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8页
第4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49页
第4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0页
第50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1页
第5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2页
第5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3页
第5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4页
第5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5页
第5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6页
第5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7页
第5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8页
第5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59页
第5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0页
第60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1页
第6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2页
第6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3页
第6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4页
第6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5页
第6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6页
第6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7页
第6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8页
第6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69页
第6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0页
第70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1页
第7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2页
第7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3页
第7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4页
第7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5页
第7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6页
第7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7页
第7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8页
第7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79页
第7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0页
第80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1页
第8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2页
第8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3页
第8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4页
第8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5页
第8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6页
第8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7页
第8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8页
第8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89页
第8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0页
第90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1页
第91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2页
第92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3页
第93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4页
第94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5页
第95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6页
第96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7页
第97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8页
第98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99页
第99页 / 共102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2019).pdf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历史选择性必修 3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文化交流与传播定价:元绿 色 印 刷 产 品 绿 色 印 刷 产 品 LISHIPUTONG GAOZHONG JIAOKESHU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封面改书脊.indd 1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封面改书脊.indd 12020/7/24 下午1:302020/7/24 下午1:30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北京选择性必修 3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总 主 编:张海鹏 徐 蓝本册主编:余伟民 章 清 编写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卜宪群 许 斌 李 卿 余伟民 张 帆 周鹏程 姚百

2、慧 晏绍祥 徐 蓝 章 清责任编辑:王婉旎 孙 妍美术编辑:于 艳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 3 文化交流与传播教育部组织编写 出 版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院 1 号楼 邮编:100081)网 址 http:/重 印 出版社发 行 新华书店印 刷 印刷厂版 次 2020 年 7 月第 1 版 印 次 年 月第 次印刷开 本 890 毫米 1240 毫米 1/16印 张 6.25字 数 134 千字印 数 册书 号 ISBN 978-7-107-34879-2定 价 元定价批号:号 审图号:GS(2019)3382 号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采用任何方式擅自复制或使用本产品任何

3、部分违者必究如发现内容质量问题,请登录中小学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 联系调换。电话:-统编版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8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14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15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21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26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3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34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38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43目 录统编版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48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

4、交流 49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55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60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61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66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71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76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77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83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89统编版1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

5、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统编版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 1 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

6、稷坛设于王宫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这幅图是明朝建立的社稷坛,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学习聚焦 社稷坛成熟的青铜文明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

7、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历史纵横 四羊方尊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统编版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史料阅读乐者,天地之和也。

8、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思考点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

9、物致知”。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 贵州修文阳明洞 阳明洞位于贵州修文的栖霞山上,王守仁曾居住于此。王守仁号“阳明子”,被尊称为“阳明先生”。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

10、学”。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历史纵横统编版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世致用。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 深,重 视 以 人 为 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 德 尚 贤,强 调 自 强不息,主张和而不

11、同等思想理念。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史料阅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

12、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统编版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5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13、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

14、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

15、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 老子(生卒年不详)礼记书影统编版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优

16、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

17、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 华 文 化 在 历 史 发 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聚焦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

18、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学思之窗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统编版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7探究与拓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德”“孝”“礼”“仁”“正”“俭”“公”“廉”“勤”“能”“敬”“义”“贤”“信”等,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由此形成厚德载物、天下为

19、公、自强不息、以廉为本等基本理念。结合课文,查阅资料,列举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精神。问题探究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当代价值的认识。学习拓展统编版8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

21、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学习聚焦 诗经书影 统

22、编版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9 云冈石窟露天大佛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史料阅读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

23、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清史稿汤若望传19 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 钦天监,明清时期国家天文机构名称。统编版10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

24、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提倡男女平等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国人产生了影响,其中,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高举着“男女平等”旗帜,掀

25、起了一场女权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 学 校,让 女 子 受 教 育,培养妇女参政意识。但当时社会处于转型期,女子接受新式教育仍存在很大异议。历史纵横戊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学习聚焦学馆。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26、。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统编版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1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zOhAi)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学思之窗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

27、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中国饮食、风俗习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 本 后,被 改 造 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历史纵横 韩国首尔景福宫 景福宫位于韩国首都首尔,是朝鲜王朝的王宫,始建于14世纪。景福

28、宫的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建筑颜色为丹青色,区别于中国皇宫的金黄色。它的规模较小,整体布局精巧。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匾额上写有汉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寺内保存有7世纪以来的各种建筑及文物珍宝。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角抵,类似现今的摔跤。统编版1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

29、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

30、影响。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瑞典首都的中国宫 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它是瑞典国王为王后庆生而建。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有雕龙装饰。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宫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史料阅读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 把 骑 士 阶 层 炸 得 粉 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

31、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德马克思机器、自 然 力 和 科 学 的 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考点 琉球,这里指的是琉球群岛,当时称琉球王国。统编版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3探究与拓展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 7 卷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

32、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 3 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问题探究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学习拓展统编版1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

33、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古典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统编版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15第 3 课古代西亚

34、、非洲文化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的发明,在古代西亚地区广泛使用。图为公元前 1900 年左右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书写的信件。古代西亚文化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笔画,每道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因此,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了数千年。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学习聚焦 楔形文字的变化楔形文字产生后,不断变化发展。上图表现了“吃”“大麦”和“鱼”的书

35、写形式的变化。用楔形文字书写的信件统编版1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古代西亚的居民创造了大量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代西亚的建筑和艺术成就辉煌。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从苏美尔文明起,西亚地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撰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巴比伦

36、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租赁、借贷、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法典的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人首飞牛石雕人首飞牛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着当地最强大物种的集合。它既是王宫的守护神,又是国王权力的象征。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这幅画表现了动物宴会的情景。在最下层的画面中,一个长着蝎子尾巴的男人手持书卷。在他的身后

37、,公羊双手举杯,好像正向蝎子男敬酒。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史料中的安努、恩利尔和沙马什都是两河流域重要的神灵。想一想:为什么汉谟拉比要宣称自己是根据神意立法?学思之窗统编版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17古代埃及人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创作出丰富的文学作品。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学习聚焦 那尔迈调色板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图中那尔迈头戴王冠,正击打敌人;鹰表示鹰神荷鲁斯,鹰脚下

38、的莎草表示被打败的尼罗河三角洲的居民。古代埃及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主要人物,图中那尔迈比其他人都高大威猛。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有些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卡尔纳克神庙多柱式大厅想象图卡尔纳克神庙位于尼罗河东岸,经过历代法老不断加修

39、扩建,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神庙建筑群。这座多柱式大厅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有134根粗大的石柱。莎草纸制作莎草纸用尼罗河的一种特产植物莎草制作。从埃及文明发端起,埃及人就用莎草制作纸张。他们把莎草的茎破成薄片,将多张薄片交叉放置,再敲打成纸张。若干纸张放在一起形成一卷,一般每卷20张。纸张晾干之后,人们就可以在上面书写了。历史纵横古代埃及文化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 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绵延约3000年。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

40、世纪。在此期间,象形文字经历了多种变化。统编版18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帝国之后,古代西亚文明逐渐衰落。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在文学、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

41、的民间传说,通过王后讲故事的形式串联在一起。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都来自这部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古代埃及人重视家庭。一位父亲教孩子要孝敬母亲:绝不可忘记你母亲的大恩十月怀胎,备极辛苦,哺养怀抱,不辞劳瘁。为你揩屎揩尿,从无一丝厌烦。为你上学,为你备膳,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另一位父亲告诫儿子要善待妻子:专注你的事业,美化你的房屋,爱护你的妻子。别使她饿着,别使她冻着和睦相处,让她高兴,她会使你受益假定你们相处

42、不善,那你的家庭便会破败。摘译自美威尔杜兰特东方的遗产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古代埃及人有众多创造。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古罗马的凯撒在制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廷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统编版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19史料阅读一首阿拉伯诗歌中,作者凭吊青年时代的爱情生活:二位稍停步,共吊情人处。里瓦沙丘上,当年度朝暮。人去故土在,历历旧景物。黄沙卷狂风,庭迹一如故。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思考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文

43、化近代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特征。西非人在9世纪左右掌握了铁器和青铜的冶炼技术,能够铸造青铜人像和工具。马里国王曾派人到埃及学习,同时埃及等地的学者到马里讲学。东非出现过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部和南部非洲较多保留了黑人传统文化,大津巴布韦遗址占地约7.2平方千米,用了900多万块花岗石,内城一座石塔高11米,底部直径约6米,没有用任何灰浆,但堆积得异常牢固。1986年,大津巴布韦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纵横在科学上,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

44、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在15世纪最后30年内,该书就重印了15次。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伊本西那诞辰 1000 周年的纪念币伊本西那的医典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伊本西那诞辰1000周年发行纪念币。上图为纪念币的背面。统编版20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探究与拓展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45、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等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也有阿拉伯文化的成果传到中国。查找资料,看看具体有哪些阿拉伯文化的成果传到中国。问题探究随着古代西亚文明的灭亡,楔形文字逐渐消失并被人遗忘。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人慢慢认识到楔形文字的存在,并尝试通过与后来的语言进行对比,释读文物上的铭文。到 19 世纪中期,已有多位学者能够释读楔形文字铭文。1857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邀请 4位学者同时释读一份刚发现的棱柱铭文,并组织了一次鉴定会。评委们认为,虽然各家的解释在细节上有一定出入,但总体一致。这说明学者们对楔形文字的释读是基本正确的。除楔形文字外,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迈锡尼的线形文字 B 和中国的甲骨文

46、等,也都在长期失传之后,经过近代人的研究才被成功释读。但还有一些文字,如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印章文字、克里特文明的线形文字 A 和美洲玛雅人的文字,仍未被释读出来。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些古文字的释读情况。学习拓展统编版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21第 4 课欧洲文化的形成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右图是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 1 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它反映了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的传承。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古代希腊文化高

47、度发展的时期。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由其学生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48、。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雅典城邦时期的戏剧,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古希腊的人物雕塑和建筑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古希腊、罗马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聚焦 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统编版2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古希腊也是欧洲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

49、树。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虽然其内容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但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古罗马在建筑方面留下众多遗产,万神殿、大竞技场等是其中的代表。在历法改革上,古罗马也有重要贡献,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

50、世界通用的公历。万神殿 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用以供奉罗马诸神。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6根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柱廊后来被作为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万神殿主体建筑是43.4米高的穹顶圆形堂,于120124年建造。重建后的万神殿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学

51、思之窗史料阅读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德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统编版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23中古西欧文化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为酬谢教会助其掌权而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在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

52、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在中古时期,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学习聚焦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托马斯阿奎那是中古西欧的著名神

53、学家。他年轻时就读于那不勒斯大学和巴黎大学,后在巴黎、罗马等地讲授神学和哲学。神学大全是他的代表作。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骑士文学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抒情诗和叙事诗是骑士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诗的爱情主题是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叙事诗主要颂扬国王的武功伟业和骑士英雄的传奇。歌颂骑士英雄罗兰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市民文学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市民文学体裁多样,有寓言、诗歌和戏剧等,代表作有列那狐的故事。历史纵横 罗兰之歌中的插画虽然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它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

54、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统编版2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又称“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成东、西两派,双方在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

55、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10 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

56、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俄罗斯的崛起,在欧洲东部形成了东正教文明区域。学习聚焦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对拜占庭文化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思考点 伊戈尔远征记中的插画 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页统编版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25结合所学,想一想: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有哪些联系和区别?问题探究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57、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比较希罗多德历史和司马迁史记的撰写宗旨,思考东西方史学传统之异同。学习拓展探究与拓展统编版2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 5 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 4000 多年前,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 2500 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 500 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古代印度文化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58、,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对东南亚产生了重要影响。学习聚焦 印章文字吠陀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一部印度-雅利安人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形成了。“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梨俱吠陀与后来三部吠陀被后世合称为“四吠陀”。它们是古代印度祭司们

59、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后来,人们把“四吠陀”反映的时代称为“吠陀时代”。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历史纵横统编版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27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定型于24世纪。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桑奇大塔 桑奇大塔是印度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它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直径约36.6米,高约16.5米,塔门上的浮雕多以佛教故事为题材。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在数学方面,古代

60、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摩诃婆罗多中的插画 摩诃婆罗多描写了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双方激战18天后后者获胜的故事。全诗共18篇,约10万颂。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思考点统编版28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吴哥窟 9世纪时,吴哥王朝统一了柬埔寨。12世纪吴哥

61、王朝兴建的规模宏大的石窟寺庙建筑,被后人称为“吴哥窟”。当时,佛教是柬埔寨的国教,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因此,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在吴哥窟中都有体现。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7 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遇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校注卷2史料阅读古代朝鲜

62、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学习聚焦 瞻星台遗址 瞻星台建于634年,位于韩国庆州。高丽史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高丽史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高丽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历史纵横朝鲜和中国隔江相望,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

63、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统编版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29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 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日本在文学、建筑、绘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成就。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日本人先是直接使

64、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美洲印第安文化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紫式部(约978约1016)像 紫式部是古代日本著名女作家,她的源氏物语讲述了贵族光源氏及其子薰君在官场上的升降浮沉、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作品语言优美含蓄,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学杰作。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学习聚焦统编版30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安第斯山脉洋大西洋太平亚 马

65、孙 河北美洲南美洲特诺奇蒂特兰奇琴伊察尤卡坦半岛阿兹特克文明区洲界玛雅文明区印加文明区马丘比丘 美洲印第安文明分布图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他兼有其他神的本领。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但和埃及人把金字塔作为陵墓不同,他们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羽蛇神金字塔 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的羽蛇神金字塔,建于9世纪,高约30米,共 9 层,上有神庙。羽蛇神金字塔每面有91 级台阶,加上神庙的

66、 1 级台阶,整座金字塔共有365级台阶。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玛雅历为太阳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他们知道“零”的概念,还以手和脚的20个指头作为计算的基础,创造出20进制。统编版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31 玛雅文字 玛雅人的文字由很多图画和符号组成,至今仍无法被释读。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为365天,太阴历一年为354天。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还会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他们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67、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 明 特 征 的 较 高 的 文 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美 伯 恩 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思之窗 印加人用于记事的结绳 印加人没有文字,他们在绳子的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来记账或记述重要事件。这些结绳记录的信息至今无人能破译。阿兹特克人的陶制印模 阿兹特克人制作的这个陶制印模展现了一只跳舞猴子的形象。印模表面涂有漆,可以用来在纺织品或其他物

68、品上印图案。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统编版3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阅读以上材料,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问题探究

69、日本和印度都是中国的近邻,但文化有很大差异。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本和印度两国文化的不同特点。学习拓展探究与拓展大洋洲文化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岛屿。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当地人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澳大利亚原住民以采集、狩猎为生;新几内亚岛上的原住民最早种植甘蔗,饲养猪、狗和鸡等动物,掌握了一定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可以制作简单的陶器。他们没有文字,语言千差万别,图腾崇拜普遍。原始舞蹈常以模拟动物为主,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历史纵横统编版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33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古代游

70、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第三单元人口

71、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统编版3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 6 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赫梯人是公元前 2 千纪中前期迁入小亚细亚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后形成的。他们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学习聚焦 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 欧 洲亚 洲非洲黑 海里海印恒度河河地印 度 洋大西洋中海喜马拉雅山脉乌拉尔山脉小亚细亚西 欧伊朗高原印度半岛巴尔干半岛不列颠印欧人的发源地印欧人迁移方向洲界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印欧人可能起

72、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与牛、驴等动物相比,马高大壮硕,奔跑速度快,受到印欧人的喜爱。印欧人在作战时,把马套到车上,制造了马拉战车。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史料阅读马对游牧民族的迁徙极其重要。赫梯法典有关于马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第六十四条: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

73、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即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统编版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35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城,蚕食埃及在西亚地区的土地。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

74、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思考点海上民族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

75、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他们或来自小亚细亚,或来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成分相当复杂。他们带着家眷,寻找新的定居地,有时也会受雇于埃及和赫梯,充当雇佣兵。虽然他们并未建立统一国家,也无文字传世,但他们的行动大大改变了东部地中海区域的民族构成。赫梯帝国因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海上民族也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岛等地定居下来。历史纵横 大流士一世与他的敌人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爆发了一次几乎遍布帝国全境的起义,遭到国王大流士一世的镇压。图中的大流士一世面向俘虏,一脚踏在敌人身上。战败者被长索系颈,听候国王发落。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

76、化发展的影响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入强盛时期,但在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仍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学习聚焦统编版3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36 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

77、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 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 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 贵霜帝国铸造钱币的传统来自波斯和希腊。图中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人物是贵霜国王。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

78、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学思之窗史料阅读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塔西佗如此描述他那个时代日耳曼人的情况:如果他们的本土长年安静无事,那么很多高贵的青年就要自愿地去找寻那些正在发生战争的部落。一则因为他们的天性好动而恶静;再则因为他们在危难之中容易博得声誉;三则因为只有在干戈扰攘之中才能维持人数众多的

79、侍从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古罗马塔西佗著,马雍等译日耳曼尼亚志统编版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37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思考点探究与拓展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

80、农耕世界结合相关史事,看看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是如何相互学习的。问题探究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行省。中国古代,大批汉人陆续从北方迁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的客家人。阅读相关论著,想一想: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移入地的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学习拓展统编版38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 7 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

81、是美洲的主人。然而,在今天的美国,印第安人大多聚居在一些偏僻的保留区内。这一切与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扩张直接相关。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 100 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 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在安第斯山地区的印第安人,印加帝国统治末期估计至少有900万人,殖民者入侵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

82、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

83、新的族群。学习聚焦 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个保留区内的印第安人统编版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39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学习聚焦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想一想: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学思之窗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84、。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只有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考古发现表明,在3万多年前,澳大利亚就有人类居住。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

85、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文化遗址(图中前景)、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图中右后)和现代化的建筑(图中左后)。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统编版40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 75 万人,1901 年只剩下 9 万多人。在新西兰,18 世纪原住民有 25 万人,19 世纪中叶只剩下 5 万多人。越

86、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 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9 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19

87、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特鲁加尼尼(?1876)1803 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向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马尼亚岛移民,当时岛上有原住民四五千人,到 1830 年,当地原住民只有不到300 人。1876 年,最后一名塔斯马尼亚原住民妇女特鲁加尼尼去世。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聚焦 集聚在船上的华工 华工在厦门、澳门和香港等地集中后再被装船外运,船上条件很差,途中死亡率超过30%。史料阅读(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棰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陈炽续富国策卷4英国的殖民活

88、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思考点统编版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41 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修建太平洋铁路。最难修的西段又称“中央太平洋铁路”,主要由华工承担。1869年,太平洋铁路完工,它使美国东西部终于连成一体。19 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很多华工后来回国,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拉丁美洲的日本移

89、民19 世纪末,拉丁美洲很多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想移民拉丁美洲改变命运。当时,日本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地球另一端的秘鲁,遍地都是黄金。”许多日本人移民墨西哥、秘鲁、阿根廷等国家。其中,秘鲁的日本移民人数较多。他们在秘鲁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后裔有的甚至成为总统。历史纵横 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统编版4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探究与拓展1939 年出版的加州志在提到华人开发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地区时说: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

90、,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转引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阅读上述材料,联系相关史事,谈谈华人对美国西部开发作出的贡献。问题探究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进行侵略活动,拓展殖民地。美洲出现了族群的巨大变化,而同样遭受殖民者侵略的非洲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学习拓展“下南洋”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

91、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历史纵横统编版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43第 8 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在世界各地雇用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同时,经

92、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经济全球化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这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

93、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学习聚焦 表现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特点的漫画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思考点统编版4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的“硅谷”聚集了100万以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异,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难民的困境和救助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20世纪后,世界难民问题日

94、益突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救助。学习聚焦对移民的永久居留许可为了管理移民,部分国家允许一些外籍人士在本国长期居留,并享有其他准国民待遇。最初,这种居留许可在护照上体现,后来各国多颁发单独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明。各国颁发的许可证根据其历史传统和证件特色,有各种各样的俗称,如美国的为“绿卡”,加拿大的为“枫叶卡”,等等。2004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历史纵横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统编版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

95、多元文化45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躲避纳粹德国的迫害,大批欧洲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其中,许多人凭借的是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签发的“生命签证”。二战时上海接纳了至少25 000名犹太难民。2007年,在当年犹太难民集中居住的虹口区,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纪念馆搜集了大量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物,并建立了犹太难民数据库。馆中还有一面以“拯救”为主题的名单墙,上面刻有目前搜集到的13 732个曾经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的名字。历史纵横 何凤山给犹太难民签发的签证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为了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国际社会作出了相应的努

96、力。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简称“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 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国际社会要实现让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史料阅读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

97、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编译自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英文版统编版4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在这个过程中,白

98、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质。学习聚焦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

99、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学思之窗年份010%20%30%40%19601970 年11%33%39%19701980 年19801990 年比例 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统编版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47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

100、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探究与拓展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探究近年来,欧洲发达国家既面临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又面对日益加剧的来自中东

101、、非洲等地的“难民潮”。面对日益严重的难民问题,如果你是联合国难民署的官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案解决这一问题?学习拓展 福德祠 福德祠位于新加坡著名华人聚居区牛车水。统编版48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世界其他区域的商路,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

102、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统编版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49第 9 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这幅画面的历史背景,就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贸易。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图为唐朝胡商牵骆驼俑,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丝绸

103、之路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学习聚焦 唐朝胡商牵骆驼俑统编版50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

104、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1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写道: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生活

105、在2世纪的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希腊志则提出另一种说法: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法戈岱司编,耿昇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史料阅读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思考点 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

106、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统编版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51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

107、挥着重要作用。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学习聚焦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天竺大食长安长江怒澜沧江江黄河敦煌南线中线北线西南线拂波斯葱 岭怛罗斯欧 洲西域拜)(占庭帝国玉门关疏勒亚洲咸海唐林艹(阿拉伯帝国)西 伯 利 亚西亚河西廊走扬州登州海东海太印 度洋洋平求非 洲大洋洲广州交州泉州渤流明州涨 海()南海孟加拉湾阿 拉 伯 海波斯湾红海亚历山大中亚阳关缚达城天山小海黑地中海海海里君士坦丁堡丝绸之路示意图汉朝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隋唐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洲界长安 今陕西西安玉门关 在今甘肃敦煌阳关 在今甘肃敦煌葱岭 在

108、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怛罗斯 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疏勒 在今新疆喀什天竺 今印度半岛波斯 今伊朗大食 今阿拉伯半岛等地缚达城 今伊拉克巴格达拂菻拜占庭帝国,以今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为中心登州 今山东蓬莱明州 今浙江宁波交州 今越南河内小海 今贝加尔湖统编版5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汉志商道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亦称“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 现 了 一 些 集 市。后 来,汉志商道

109、逐渐淡出历史。历史纵横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学习聚焦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学思之窗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

110、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

111、海路传到西方。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 大夏,古国名,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邛(QiYng),古地名,在今四川成都西南。身毒(YuQndP)国,古国名,即古印度。统编版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53 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墓碑的装饰品。考古学家在上述地区以及中国南部沿海沉船中发现的历代瓷器不计其数。由于社会需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因为原料和烧窑技术的限制,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

112、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汉朝的鎏金铜马这件鎏金铜马现藏于茂陵博物馆。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玻璃水注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

113、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这件玻璃水注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中医药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福斯塔特遗址福 斯 塔 特 遗 址 位 于埃 及 首 都 开 罗 南 郊,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经 过 20 世 纪 的 多 次发掘,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 12 000 片,时间从唐

114、朝绵延到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历史纵横 出土于福斯塔特遗址的北宋越窑青瓷残片统编版5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探究与拓展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献之。”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

115、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白居易集笺校卷3阅读材料,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谈谈唐朝时期西域乐舞的流传情况。问题探究第一个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近代以来的丝绸之路研究中,外国探险家或考古学家、地理学家等扮演了重要角色。查阅资料,了解他们的相关活动。学习拓展统编版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55第 10 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油醋瓶茶叶瓶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国际流通中的

116、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学习聚焦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16 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17 世纪上半叶,荷兰一家公司进口了近 300 万件瓷器,这些瓷器对

117、欧洲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为1575 年左右意大利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软胎”油-醋瓶和 1690 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统编版5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荷兰扩张方向荷兰及其殖民地、殖民据点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15世纪末17世纪)阿姆斯特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 美 洲大洋洲中 国印度荷兰新尼德兰西印度群岛锡兰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台湾岛(荷占)爪哇岛洲界国界 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15世纪末17世纪)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荷兰商船来往于世界各地,承揽了海上大部分运输,被称作“海上马车夫”。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

118、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

119、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思考点统编版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57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学习聚焦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

120、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油画)这幅油画是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它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学

121、思之窗年份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占GDP的比例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1985年 4.7720.0230.301990年 6.2723.5626.411995年 5.9927.6314.862000年 9.6347.7044.672005年 9.0346.1832.312010年10.2439.9833.04根据卢进勇、杨国亮、杨立强等编著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编制198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统编版58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

122、廷时尚。英国诗人沃勒作诗赞美这位饮茶王后: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美梅维恒、瑞典郝也麟著,高文海译茶的真实历史史料阅读各国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

123、,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左、中、右三图分别为法国设计师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影响设计的女装。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钟表在社会中统编版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59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演出、音像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

124、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门类。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赵翼檐曝杂记卷2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问题探究观察身边的商品,看看它们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学习拓展

125、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进入 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更钟清朝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的做钟处,承造更钟、自鸣钟、时乐钟等,并维修钟表。其中的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统编版60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但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尽相同。原始社会的人

126、们主要为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而战;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

127、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统编版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61第 11 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马其顿的兴起及亚历山大远征对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图片展现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作战的情景,他骑在马上,带头攻击敌人。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

128、被卖为奴隶;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土;在中亚,大量当地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到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中。亚历山大大帝和波鲁斯(油画)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期间遇到当地王公波鲁斯的顽强抵抗。虽然波鲁斯战败,但亚历山大为笼络人心,归还了波鲁斯的疆土。这幅油画表现的是波鲁斯被带到亚历山大面前的情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学习聚焦 战场上的亚历山大统编版6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

129、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他们为赢得埃及人支持,有意戴上了传统的法老王冠。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腊化世界公元前275年左右的疆界洲界黑海里海印度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地中海尼罗河红海欧 洲非洲亚 洲阿 拉 伯 海波斯 湾印度阿拉伯波 斯巴克特

130、里亚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小亚细亚亚历山大安条克帕加马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位于尼罗河河口,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

131、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统编版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63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险家提供的资料,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另外,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如过去一样,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

132、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向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摘译自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纸文献英文版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学思之窗托勒密埃及经常让士兵借用埃及人的房屋。埃及人则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反抗:在鳄鱼城,我们发现原来用来安置军队的一些房屋,房顶已经被揭掉,门被墙封住了,那个地方修起了祭坛。他们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这些房子不致被占。摘译自美威廉弗格森希腊帝国主义史料阅读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3

13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1218年,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学习聚焦马卡比起义公元前198年,巴勒斯坦被塞琉古王国占领。塞琉古王国的统治者推行希腊化政策,向当地

134、的犹太人征收重税,引起犹太人的强烈不满。公元前168年,犹太祭司马卡比发动起义,以灵活的战术与塞琉古周旋,同时积极争取外部支持,与罗马结成同盟。公元前165年,犹太人基本赢得独立,传统的犹太文化继续发展。历史纵横统编版6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思考点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后经海路返回。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

135、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同一时期,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色目人”,意即各色名目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大都 今北京临安 今浙江杭州哈剌和林 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阿里麻里 今新疆霍城西北莫斯科 今俄罗斯莫斯科撒莱 在今

136、俄罗斯阿斯特拉罕附近帖必力思 今伊朗大不里士报达 今伊拉克巴格达 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西辽国界今国界1208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蒙古军队灭亡的政权1259年前的蒙古帝国界元时期中国各族活动范围蒙古军队第三次西征路线蒙古军队第二次西征路线主要战场未定河斡难黄河大江金西夏大都哈剌和林察 合 台 汗 国元国汗利伊花剌子模帖必力思撒莱地中海黑海里海西辽阔窝台汗国多瑙河孟 加 拉 湾太印 度 洋平洋钦察汗国阿里麻里阿 拉 伯 海东南海海漠北诸部巴尔干半岛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莫斯科报达南 宋临安统编版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65探究与拓展罗马人很早就接触到希腊文化,拉丁字母就是他们

137、改造希腊字母的结果。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大约100年后,又征服了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南部,把马其顿和希腊都变成了罗马的行省。但在文化上,罗马人更愿意拜希腊人为师,学习希腊文化。如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同样是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罗马人本来是胜利者,为什么也甘愿学习希腊文化?查找资料,看看罗马人如何借鉴希腊文化,并谈谈你对贺拉斯这句话的理解。问题探究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

138、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毛昭晰等译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查阅资料,了解上述观点有何历史依据。学习拓展统编版6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 12 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英军战败而结束。这场战役的胜利增强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从此美军从战略防御逐渐转入战略进攻。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在美国独立战争前,来自英

139、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在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在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到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同时,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英军指挥官约翰伯戈因向美军指挥官投降在美式英语中,

140、一些单 词 来 自 印 第 安 语,如tamarack(落 叶 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 那)、woodchuck(土 拨鼠)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 非 洲 黑 人 语 言,如 tote(搬运)、okra(秋葵)等。你还能够说出一些美式英语中来自印第安语和非洲黑人语言的单词吗?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学思之窗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学习聚焦历史纵横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

141、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统编版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67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但是,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到19世纪上半叶,它们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

142、洲地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随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拉丁美洲的民族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作为拉丁文化特色之一的拉丁舞,也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19世纪上半叶,在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法属殖民地海地的独立是由黑人领导之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

143、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它们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另外,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生活在巴西的印第安儿童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思考点联邦党人文集中文版封面 联 邦 党 人 文 集 是 亚 历 山大汉密尔顿等三人为争取批准美国 1787 年宪法,在纽约报刊上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发表的85封写给公众的信,目的是说服民众支持宪法草案。

144、这些书信于 1788 年结集出版。统编版68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1718 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但是,拿破仑也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

145、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 1812 年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他们成立了秘密革命组织,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尽管很快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情景列宁曾评价十二月党人: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苏列宁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二卷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学思之窗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学习聚焦在被俄国统治的波兰地区,1830年11

146、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在仍然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其北方大邦普鲁士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战败,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思考点 肖邦(18101849)波兰音乐家肖邦,生于华沙,后定居巴黎。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充满家国情怀,成为波兰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

147、产。统编版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691807年颁布的普鲁士改革敕令规定:10.从本令之日起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担农奴地位,抑或以契约创设新的农奴制关系。11.因本令之公布,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互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史料阅读盛世危言书影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较早具有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实业家和教育家。他于1894年完成的盛世危言一书,贯穿“富强救国”主题,主张“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

148、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者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其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学习聚焦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他们的思想,对周边

149、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统编版70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英国在将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但是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另外,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开来;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

150、式也得以保留。探究与拓展结合本课内容与所学知识,想一想: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看待它们的客观影响?问题探究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记述了19世纪2060年代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作者个人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中国作家巴金作为这本书的中文译者之一,曾认为这本书是他最爱读的一本书。尝试读一读往事与随想,看一看你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学习拓展历史纵横反洋教运动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洋教弛禁,西方传教士倚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深入中国各地,广置教堂,滥收教徒,勾结地痞流氓,横行城乡,民教纠纷不断发生。教士、外交官袒教抑民

151、,清朝官员处理民教纠纷,往往屈服于列强压力,使老百姓蒙冤受屈,反洋教运动由此而起。近代中国的反洋教运动,发生400多起,遍及全国各地。1870年爆发天津教案。当时,天津天主堂与民众发生争执,法国驻天津领事开枪打死天津县令的随从,民众在愤怒中打死了法国领事。在法国、英国的压迫下,经曾国藩、李鸿章处理,中国官民16人被判处死刑,方才了结天津教案。19世纪末,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强占了胶州湾,进一步激起了民众自发的反帝爱国情绪。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终于爆发了。统编版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71第 13 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

152、投入战场。在为宗主国的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它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战争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学习聚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英国作战的印度骑兵学思之窗观察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

153、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英 国法国西班牙瑞 士荷 兰比利时利意大希腊奥匈帝国罗 马 尼 亚保 加 利 亚门的内哥罗阿尔巴尼亚奥斯曼俄 国德 国丹瑞典海海地中波罗的海黑海里得亚亚河瑙多河茵莱塞尔维亚波兰芬兰帝国麦1挪威海北卢森堡1 阿尔萨斯洛林国界地区界爱沙尼亚亚波兰匈牙利欧洲新兴的民族国家地宛维陶脱立拉英国法国西 班 牙瑞士萨尔荷 兰比利时利意大希腊奥 地 利罗 马 尼 亚保 加 利 亚阿尔巴尼亚土耳德丹瑞典海中波罗的海海河瑙多河茵莱芬兰其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爱尔兰挪威苏联国黑斯洛文尼亚克伐洛斯克捷海北卢森堡德 国国界海里得亚亚11 阿

154、尔萨斯洛林地区界统编版7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

155、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史料阅读 反法战争中的胡志明(18901969)在亚洲,这种变化和斗争尤为深刻。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回应,亚洲大地上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

156、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也曾指望宗主国法国给予印度支那独立和民主,遭遇失败后,他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受到甘地影响与信任的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与此同时,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这些斗争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思考点统编版第13课

157、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73泛非会议1900年7月,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主张黑人与白人应享有同等权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泛非运动日益活跃。从1919年到1945年,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历史纵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学习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

158、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

159、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史料阅读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对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尽管他极力维护英帝国,不统编版7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英帝国还是

160、很快解体了。对法国总统戴高乐来说,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他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

161、信仰的多样性。此外,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20世纪 6080 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它们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学习聚焦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是以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为基础设计的。五个扇

162、子象征奥运的五环,体现了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明亮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营造了一种活泼生动的气氛,具有现代的设计感。印度国家博物馆印度独立后建立的国家博物馆位于新德里,是一座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有着丰富的藏品。汉城,韩国首都的旧称,现改用其韩语音译,称“首尔”,英文为Seoul。统编版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75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思考点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

163、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历史纵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在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英语中的“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的。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

164、影响。探究与拓展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政治文化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力是什么?问题探究查找资料,结合所学,选择若干案例,谈谈现代战争是如何影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发展的。学习拓展 塔哈侯赛因(18891973)塔哈侯赛因是埃及盲人作家,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描绘了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进步与改革的强烈愿望,也标志着埃及现代新文

165、学的诞生。侯赛因也成为埃及要求民族复兴的新兴力量的代表。统编版7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以及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这些遗产不断遭受破坏。正是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

166、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统编版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77第 14 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太学与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位于北京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图为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

167、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

168、学教育。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聚焦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统编版78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

169、学术研究的重镇。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清华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合影清华学校于1925年设立大学部,第一批招收学生95人,称为“一级”。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学思之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

170、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历史纵横留学教育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近代以后,留学教育更得到大力发展。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

171、0名学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统编版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79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

172、,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刷书的诞生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

173、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学习聚焦 竹简 帛书印 刷 书 为 什 么 被 视 作“新一代的书籍”?思考点历史纵横翻译活动的开展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统编版80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174、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的成长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里收藏有约25 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

175、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

176、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阅读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截至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学习聚焦 发现于山西应县木塔的辽代雕版印刷书蒙求书影统编版第14课 文

177、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81 阿什莫林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

178、物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1912 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

179、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1959 年 7 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 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学习聚焦 中国国家博物馆统编版82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究与拓展结合史

180、事,谈谈学校教育、留学、印刷书、翻译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问题探究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结合某一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谈谈这一主题的意义。学习拓展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

181、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统编版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83第 15 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19 年 7 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 43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 55 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 37 项,自然遗产 14 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4 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

182、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些由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严重威胁。针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各国也采取了不少举措,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大约从 19 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1834 年

183、,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中国,由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学习聚焦 良渚古城遗址 庞贝古城遗址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城市庞贝,在 79 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1748 年,在对庞贝城进行考古发掘时,由于发掘初期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遗址遭

184、到很大的破坏。统编版8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180处。到2019年,国务院已公布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058处。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莫高窟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学习聚焦在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基础上,清政府于1909年拟定的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重点说明:周秦以来碑碣、石幢、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

185、之类,现存何县、何地,及某县某种物共有若干,某物字迹现存若干,有无断折残缺情形,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蒋传光点校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6卷史料阅读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这部法律还特别指出,由国务院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从而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世界遗产公约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

186、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该公约还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1978年,确定的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9年7月,列入的遗产数量达到1121处,分布在167个国家。自1979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存在严重威胁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统编版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

187、同的财富85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历史纵横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

188、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历史纵横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针对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

189、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11年,中国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001年毁于战火的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这一遗址于2003年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统编版86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北京明清故宫内的养心殿文化遗产

190、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学习聚焦通过上述举措,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7世纪,是集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巨型陵墓。位于今天开罗西郊吉萨高地的金字塔群,是埃及金字塔的代表。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 养 心 殿 研 究 性 保 护 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191、。摘编自故宫古建怎么修,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第13版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学思之窗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古代文明的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代表着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并且其价值得到世界的肯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统编版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87 长城长城位于中国北方,绵延万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是古代,近代同样留下很多著名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就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

192、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昆曲剧照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现又被称为“昆剧”,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约在元朝末期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昆曲于2001年5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因此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 19 个国家之一。1982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佛罗伦萨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美第奇时代达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顶峰。众多卓越的艺

193、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372项。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统编版88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究与拓展2018年7月6日,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

19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阅读材料,了解这一文件的颁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问题探究截至2019年7月,世界上总计有53项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查阅资料并结合具体的例证,简要说明该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学习拓展统编版活动课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89信息革命是指由于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的社会活动过程,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人类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信息处理和利

195、用手段都曾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其变革又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人类文明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是计算机技术。迄今为止,计算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计算机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体积大、运算速度慢、价格昂贵,仅用于军事和科学领域。第二代计算机以晶体管为逻辑元件,与第一代计算机相比,性能提高 10 倍以上,开始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第三代计算机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逻辑元件,体积显著缩小,性能显著提高,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第四代计算机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逻辑元件,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随着处理器

196、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逐步实现了微型化、个人化与普及化。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希望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与共享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并由局部互联逐渐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即互联网。互联网的诞生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以电子邮件、Web 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工具赋予了人们全新的交流方式。从互联网上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视角,互联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网络作为主要的内容提供方,信息流向更多的是从网络到人;第二阶段以网络用户生产内容为主,强调以网络平台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第三阶段旨在提高网络的智能化程度,增强网络对用户和内容的理解,形成人网络人之

197、间的沟通。21 世纪以来,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引发了新一轮信息革命。云计算利用虚拟化与分布式处理技术,实现存储、计算和网络资源的集中管理与按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活 动 课统编版90文化交流与传播 活动课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需服务,为推动新一轮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提供了引擎。信息技术与各行业领域的交汇融合,引发了各类数据的迅猛增长,使数据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与创新要素,引领社会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机制与国家治理能力发生变革。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社会上出现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热

198、潮,诞生了以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智能化技术。这些技术推动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引领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智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使信息交流与传播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文化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低成本的物质载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瞬间便可到达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交流与共享。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新媒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文化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更加丰富、灵活、多样化的形式向人们展现。新兴信息技术更是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

199、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正是通过人类文化跨时空的交流与融合,人类社会进入了实时性、多元化的文化共享时代。共享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共享的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多元文化间的复杂关系,引发了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的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因此,我们需要去探究如何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机器的冲突,共同解决人类文明的难题。活动主题以“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为主题,通过个人探究、小组合作和班级研讨等方式,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共享所起的作用,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发展提

200、出的新课题。活动目标1.通过梳理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例如从语言、文字、印刷术到电报、电话、电视机,再到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形成系统的时空观念。统编版活动课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912.通过搜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的典型案例,例如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慕课、源于社交媒体的朋友圈分享文化等,对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人类文化共享与创新发展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提高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事物的能力。3.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加深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认识与理解,自觉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意识。4.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

201、学习方式,通过现场观摩、查阅资料、社会调查、专题研讨、主题辩论等活动方式,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活动过程步骤一以个人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了解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思考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步骤二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助力人类文化的传播,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的影响,总结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人类文化传播与共享的重要作用。步骤三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搜集当前人类文化发展面临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问题,例如网络低俗文化、网络诽谤、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以及因手机依赖导

202、致的“低头族”等现象,分别从人与技术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增强人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为出发点,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策略。步骤四各组经过充分讨论,制订本组的研究计划并进行分工,确定本组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路线图与成果呈现形式。各组根据实际条件,可走访当地科技馆或相关企业,实地观察记录;也可深入当地高校相关院系或科研机构,寻求专业指导。在此基础上,结合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完成本组的研究报告。统编版92文化交流与传播 活动课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步骤五各组完成研究报告后,在全班举办专题论坛,分享各组的研究过程、成果及经验体会。在分享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可现场提问与点评。通过共同研讨,

203、各组成员加深对“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问题的整体认识,并发现各自研究的不足。研讨之后,各组根据其他小组所提的疑问或建议对研究成果进行完善,最后经过整合形成全班的成果汇报材料。活动拓展1.成果共享。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与互联网开放平台,将本班关于“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的活动成果以多种形式向校内外用户进行展示与宣传,以实际行动践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思想交流与文化共享。2.主题辩论。通过互联网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思考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不同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各种职业被替代的可能性,然后结合自身生涯规划,围绕人类与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的

204、角色与分工设计辩论题目,例如:未来社会是机器与人共舞,还是机器取代人类?分组展开主题辩论活动,以提高对前沿科技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认识。3.延伸探究。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安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了解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当前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探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对策。统编版后 记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担任总主编,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和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及有关专家,对教科书的编写与修改完善给予了悉心指导

205、和严格把关,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四川、宁夏、新疆、海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教研室及部分学校参加教科书的试教试用,为教科书的修改完善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同时,教科书还征求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在此,向各位专家和教师表示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了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组织编写、编辑加工、制作印刷以及试教试用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协助。历史编辑室李卿为全套教科书的编写修改做了大量统筹协调工作。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出版分社为本册教科书精心编绘了历史地图。吕敬人等为本套教科书的整体设计提供了艺术指导,于艳承担本书的美术

206、设计工作。此外,在教科书编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还有很多业界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都提供过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真诚希望广大师生、家长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集思广益,不断修订,使教科书趋于完善。联系方式电 话:010-58758685电子邮箱: 编者 2020年7月统编版统编版统编版统编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历史选择性必修 3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文化交流与传播定价:元绿 色 印 刷 产 品 绿 色 印 刷 产 品 LISHIPUTONG GAOZHONG JIAOKESHU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封面改书脊.indd 1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封面改书脊.indd 12020/7/24 下午1:302020/7/24 下午1:30统编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