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经济一、先秦秦汉时期通史概览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石器阶段文化起源夏国家石器夏历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石器、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青铜器、甲骨文、日食和月食记录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工商食官”礼乐制春秋诸侯争霸铁器牛耕、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孔子、老子、哈雷彗星、诗经战国变法革新封建经济、重农抑商百家争鸣、甘石星经、楚辞秦统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市法家、焚书坑儒西汉郡国并存、“中朝”、 推恩令、刺史休养生息、丝绸之路、耦犁、代田法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九章算术、汉赋东汉青瓷地动仪、蔡伦、华佗、张仲景二、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封建经
2、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第一节 秦汉农业的发展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1)耕作方式: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西域和珠江流域都用上了铁农具。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链接】代田法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
3、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农业技术改革家赵过发明的新耕作法,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旱、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侯诸方面多建树,是后世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驱和祖师。在代田法耕作下,产量“超出常田一解以上,善者倍之”。( 垄作法就是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和沟,把庄稼种在垄上。 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在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2)农具: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翻土碎土),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西汉时还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
4、法;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于收获的大镰;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东汉时出现了结构更为便利的一牛挽犁法,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二水利技术(1)西汉时陆续建成漕渠、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在黄河流域);(2)坎儿井(在西北地区);“井渠”( 关中),至今还在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3)汉武帝、汉明帝时,都大规模治理黄河。明帝时,王景成功治黄河,基本上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袤的土地,得以重新耕作。三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的土地私有制自战国时确立,延续了2000多年。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由宫廷主管部门掌管,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
5、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通知的经济基础。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组织社会生产,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也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四赋税制度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秦:赋税沉重,秦始皇时代,曾征收“泰半之赋”(超过收获物的一半),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交给国家。西汉初期:汉高祖吸收秦亡教训,于民休息,轻徭薄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减田租为十五税一,即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文帝、景帝时,多次减免赋税,曾证田租三十税一。在汉初统治者鼓励农业的政策下,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西汉赋役制度
6、的两个特点:第一、轻田租,重人头税;第二、人头税名目繁多,有口赋、算赋、献费及更赋,人民的负担沉重。五农作物两汉时,除了粟、黍等作物,稻和麦得到了广泛种植。北方主要作物是冬小麦,南方则普遍种植水稻。东汉时已经有了双季稻。汉水流域还出现了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我国汉朝农书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分别反映出两汉的农业生产状况,对农业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知识链接】小农经济特性制约了农业工具的进步自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不是向大型和高效的方向发展,而是向轻便、灵巧的方向发展,如中国古代的耕犁从“二牛三人”到二人二牛,再到一人一牛,最后,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越来越小巧,这主要是
7、为了适应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的需要。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这种特点,很显然制约了农业工具的进步。第二节 手工业的进步一秦汉“工官制度”汉代手工业部门齐全,重要手工业实行官营。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造等部门,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面向市场。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称“工官”。 “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由中央直属,专门负责制造皇帝私用和官府专用的物品。“工官”工场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但因政府垄断,手工业技术不能为全社会服务。二纺织业汉代丝织业进一步发展: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蝉衣,代表了这一时期丝织业的高超水平;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中国被称为“丝国”。东汉时,桑麻种
8、植扩大,丝织业和麻织业发展迅速。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出现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知识链接】丝绸之路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新纪元;汉武帝反击匈奴,接触匈奴威胁;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西域往来。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天山南北中亚安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三冶铜炼铁西汉的冶铜炼铁,规模很大。冶铁水平领先于世界。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全国设铁官(管理冶铁的官署)49处。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的燃料,发明了淬火技术;供风形式也有人力皮囊鼓风,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冶铁鼓风机,水力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冶铁效率。四陶到瓷的过渡从商朝到东汉,完成了陶到瓷的过渡。建
9、筑用陶的主要收藏品就是我们常说的“秦砖汉瓦”。东汉晚期,技术成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第三节 商业的发展概述:秦汉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把商人编入市籍,一入市籍即不得为官,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和自由民一样的平等地位。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所以,秦汉的商业活动收到很大的限制。尽管如此,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一、“市”的发展和商业运营秦汉时期,大城市都设有专门贸易的“市”, “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管理严格。如长安有东、西九市。以“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秦
10、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违反法令者要受到处罚。西汉的商业运营空前繁盛,商业通道四通八达。丝绸之路沿线兴起了繁盛的城镇;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匈奴“远驱牛马与汉会市,虽遇战乱也不终止”。就是汉匈贸易兴旺,战争年代也不停止。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秦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秦的方空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货币的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汉武帝时,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三、汉武帝的改革措施1、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全国通行的法定货币;2、盐铁官营,把煮盐、冶铁、竹签(竹制品行业)、冶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论断。四、城市的兴起两汉时期,一些名都大邑相当繁华。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今南阳)五大名都,当时称“五都”。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