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1003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练28一、选择题1(2020贵定模拟)森林边缘和草原相邻的交错区的生物多样性极高,在交错区内,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交错区内物种数较多,生物多样性较高,食物网关系较复杂B森林和草原的交错区内,只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C发育较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还可能有其特有的物种D边缘区域群落的演替可能向相邻的两个群落发展,也可能发展成特有的群落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交错区内的生物种类数增加,物种数较多,生物多样性较高,食物网关系较复杂,A正确;每一个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

2、水平结构,B错误;发育较好的群落交错区,除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外,还可能有因适应新的环境而出现的特有物种,C正确;由于环境的可变性,边缘区域群落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演替,D正确。答案:B2(2020阳山期中)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解析:竹林中的竹子是同一物种,属于种群而非群落,A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正确;淡水鱼在垂直结构上的

3、分层分布现象与其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答案:A3(2020湖南五校联考)某池塘中甲、乙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解析:甲的波峰在前为被捕食者,A错误;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两种鱼为争夺O2等资源会发生竞争关系,C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

4、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D 正确。答案:D4(2020凯里调研)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C错误。答案:C5(2020潍坊模拟)某种动物迁入新的环境后,其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年

5、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在这14年间,该动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B与第8年相比,该动物在第10年时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C与第2年相比,该动物在第14年时的种内斗争比较激烈D第8年时,该动物种群数量很可能为该种动物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动物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下降,故在这14年间该动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大致呈“S”型,A错误;与第8年相比,该动物在第10年时的种群增长速率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B错误;与第2年相比,该动物在第14年时的种群数量较多,故种内斗争比较激烈,

6、C正确;第8年时,该动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其种群数量很可能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D错误。答案:C6(2020六盘水调研)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

7、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答案:A7(2020周口模拟)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

8、间关系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趋于明显,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会逐渐增加至稳定,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个体的同化量的比值,C错误;腐生代表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属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D错误;群落演替从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加,总生物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A正确。答案:A8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共生关系B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种群数量的稳定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

9、植物的分布解析:“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某种杂草是一个物种,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种群数量的稳定与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也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C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D正确。答案:D9(2020兴义质检)有一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种植物B种动物C种动物,B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2 000头。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当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B若C种动物的数量增多,则一段时间内,A

10、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C在A种植物B种动物C种动物的食物链中,A的同化量是B的同化量的1020倍D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种群数量为1 50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3头/km2解析:由于B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2 000头,则K值时种群密度为4(头/km2),当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A正确;若C种动物数量增加,则B种动物减少,A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B正确;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A的同化量是B的同化量的510倍,C错误;当B种动物种群数量为1 500头时,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3(头/km2),D正确。答案:C10(2021

11、广东省适应性测试)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属于分解者B土壤小动物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C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使用灯光来诱捕D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数目来估算其丰富度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属于分解者,A正确;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错误;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避光避高温的特性,用热光源来诱捕,C错误;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估算其丰富度,D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1(2020

12、开封模拟)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 133 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 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表所示(单位:株)。分层优势种群调查年份1982年1992年2002年顶层锥栗442中间层厚壳桂107301下层云南银柴170204230据表回答下列问题:(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_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_(环境因素)有关。(3)调查该样地锥栗种群数量_(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4)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

13、应该如何取样?_。(5)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解析:(1)云南银柴和厚壳桂都是植物,二者竞争阳光、水、无机盐等,存在竞争关系。(2)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该样地锥栗的数量比较少,因此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调查该样地锥栗的种群数量。(4)1992年该样地云南银柴的数量为204株,样地的面积是0.2 hm2,因此种群密度是1 020株/hm2。表中数据只是调查一个样方所获得的,因此用表中数据求出的种群密度无法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应采用随机选取多个样方取

14、平均值的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时,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答案:(1)竞争(或种间竞争)(2)垂直阳光(或光,或光照)(3)可以(4)1 020株/hm2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或进行五点取样,或进行等距取样)(5)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或负反馈调节能力)12(2020新余质检)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

15、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的是_(填“S1”或“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已不存在,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演替,原因是_。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的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素是_,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解析:(1)调查群落中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需要随机选取若干个样地。由于山体滑坡,群落受到破坏,恢复群落

16、内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会明显少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森林群落,所以图中S2为恢复群落的生物量。(2)在原有土壤环境甚至保留有原有植物的种子等条件下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原始森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这样有利于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3)山体滑坡后总生物量减少为原来的20%,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低,难以恢复。(4)由于山体滑坡,土壤条件受到影响。土壤条件是限制群落恢复的关键因素,增大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有效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帮助植被快速恢复。答案:(1)随机S2(2)次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丰富度(多样性)阳光等资源(3)恢复力(4)土壤条件土壤微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