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877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立身处世 单元研习任务2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研习任务(二)阅读导引三国时的刘备曾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教育自己的儿子,它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值得我们知道并铭记在心,它反映了古人的道德观,直至现在,仍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还有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古人良好的修养,也是古人重视道德的表现。既然古人都有这样的道德观念,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就更应该努力发扬这种优秀的品质,并世世代代传播下去,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丽。论气节朱自清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

2、在中年一代如此,青年代倒像不大理会这种传统的标准,他们在用着正在建立的新的标准,也可以叫作新的尺度。中年代一般地接受这传统,青年代却不理会它,这种脱节的现象是这种变的时代或动乱时代常有的。因此就引不起什么讨论。直到近年,冯雪峰先生才将这标准这传统作为问题提出,加以分析和批判:这是在他的乡风与市风那本杂文集里。冯先生指出“士节”的两种典型:一是忠臣,一是清高之士。他说后者往往因为脱离了现实,成为“为节而节”的虚无主义者,结果往往会变了节。他却又说“士节”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定的态度,是个人意志独立的表现。因此也可以成就接近人民的叛逆者或革命家,但是这种人物的造就或完成,只有在后来的时代,例如我们的时

3、代。冯先生的分析,笔者大体同意,对这个问题笔者近来也常常加以思索,现在写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也许可以补充冯先生所没有说到的。气和节似乎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后来所谓“义气”,意思要狭隘些,可也算是“浩然之气”的分支。现在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虽然特别强调现实,似乎也还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气”联系着的。至于文天祥所歌咏的“正气”,更显然跟“

4、浩然之气”一脉相承。不过在笔者看来两者却并不完全相同,文氏似乎在强调那消极的节。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礼乐是贵族生活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他们要定等级,明分际,要有稳固的社会秩序,所以要“节”,但是他们要统治,要上统下,所以也要“和”。礼以“节”为主,可也得跟“和”配合着;乐以“和”为主,可也得跟“节”配合着。节跟和是相反相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实也就是传统的“中道”。按说“和”也是中道,不同的是“和”重

5、在合,“节”重在分;重在分所以重在不犯不乱,这就带上消极性了。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在野的士人纷纷地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是“钩连”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见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

6、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的个人不一样。后来宋朝几千太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运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但是这种表现里似乎积极的“气”更重于消极的“节”。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

7、,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冯雪峰先生论到周作人,就是眼前的例子。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士”或称为“读

8、书人”,是统治阶级最下层的单位,并非“帮闲”。他们的利害跟君相是共同的,在朝固然如此,在野也未尝不如此。固然在野的处士可以不受君臣名分的束缚,可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是他们得吃饭,这饭恐怕还得靠农民耕给他们吃,而这些农民大概是属于他们做官的祖宗的遗产的。“躬耕”往往是一句门面话,就是偶然有个把真正躬耕的如陶渊明,精神上或意识形态上也还是在负着天下兴亡之责的士,陶的述酒等诗就是证据。可见处士虽然有时横议,那只是自家人吵嘴闹架,他们生活的基础一般的主要的还是在农民的劳动上,跟君主与在朝的大夫并无两样,而一般的主要的意识形态,彼此也是一致的。然而士终于变质了,这可以说是到了民国时代才显著。从清

9、朝末年开设学校,教员和学生渐渐加多,他们渐渐各自形成一个集团,其中有不少的人参加革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而大多数也倾向着这两种运动。这已是气重于节了。等到民国成立,理论上人民是主人,事实上是军阀争权。这时代的教员和学生意识着自己的主人身份,游离了统治的军阀,他们是在野,可是由于军阀政治的腐败,却渐渐获得了一种领导的地位。他们虽然还不能和民众打成一片,但是已经在渐渐地接近民众。五四运动划出了一个新时代。自由主义建筑在自由职业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教员是自由职业者,不是官,也不是候补的官。学生也可以选择多元的职业,不是只有做官一路。他们于是从统治阶级独立,不再是“士”或所谓“读书人”,而变成了“知识分子

10、”,集体的就是“知识阶级”。残余的“士”或“读书人”自然也还有,不过只是些残余罢了。这种变质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而中国的知识阶级在这过程中也曾尽了并且还在想尽他们的任务,跟这时代世界上别处的知识阶级一样,也分享着他们一般的运命。若用气节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知识分子或这个知识阶级开头是气重于节,到了现在却又似乎是节重于气了。知识阶级开头凭着集团的力量勇猛直前,打倒种种传统,那时候是敢作敢为一股气。可是这个集团并不大,在中国尤其如此,力量到底有限,而与民众打成一片又不容易,于是碰到集中的武力,甚至加上外来的压力,就抵挡不住。而一方面广大的民众抬头要饭吃,他们也没法满足这些饥饿的民众。他们于是失

11、去了领导的地位,逗留在这夹缝中间,渐渐感觉着不自由,闹了个“四大金刚悬空八只脚”。他们于是只能保守着自己,这也算是节罢;也想缓缓地落下地去,可是气不足,得等着瞧。可是这里的是偏于中年一代。青年代的知识分子却不如此,他们无视传统的“气节”,特别是那种消极的“节”,替代的是“正义感”,接着“正义感”的是“行动”,其实“正义感”是合并了“气”和“节”,“行动”还是“气”。这是他们的新的做人的尺度。等到这个尺度成为标准,知识阶级大概是还要变质的罢?(原载1947年5月1日知识与生活第二期)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

12、就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一丝一毫都关乎节操,它不能用钱来买,不能用金子来换。道德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的镜子,照出一个人真实的面貌;道德是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基础,没有了道德,人类就没有了核心,人类将自相残杀,争名逐利,世界将一片混乱,惨不忍睹。身不严修难致远王安石在洪范传中写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从历史长河看,中华民族历来有讲求修身养性的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刚正不阿的包拯、两袖清风的海瑞、一代清官于成龙,这些廉吏名臣无不以修身为座右铭,也都因其高洁操守而扬名于世、名垂青史。心得体会: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教育家张伯苓常讲:“人可以有

13、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孔子、苏轼、邓小平这些名字响当当的人物一生碰壁无数,但未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而是无怨无悔,宽厚平和,谈笑中拨云见日,还心灵以一片宁静、一片仁和、一片慈悯,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浑涵博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势必要经历许多的坎坷与磨难,即使日子再苦,命运再舛,也不必以悲苦之色示人。我们何不换以清新、明朗的形象,反倒更让人信任,更得到成长的机会。遇事看担当,逆境看襟怀,境遇是枚试金石,保有风雅是胸襟,是气度,是智慧,也是大境界真金。心得体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赵建永2019年

14、3月4日,新时代领路人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说:“希望大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左传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引言相关内容是:公元前549年,晋国执政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时说:“

15、我先祖从舜、夏、商、周以来,世袭贵族不辍,这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回答:“这只不过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鲁国贤臣臧文仲去世已久,但他的话还在流传,所谓不朽,当如是!我听说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如果能在其中一点有所建树,流芳百世,虽逝犹生。”叔孙豹把这种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即“三立”或“三不朽”),并对世俗观念予以清晰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对“三立”阐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我”而获

16、得精神永生,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有人以“三立”或“立三”为名,即取此意。历代英雄豪杰以不同方式唱响人生成功的这“三部曲”,共同谱写出华夏文明史,如周公、管子、孔子、孟子、张良、诸葛亮、唐太宗、范仲淹、王阳明等等。成就冠绝明代的王阳明是其中杰出代表,他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光大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军事家,他出奇制胜,屡平叛乱,成为有气节、有担当的保国功臣而功德圆满。作为思想家,他集“心学”之大成,立论认为:“致良知”就是“明明德”,从“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的过程。知行合一既是“明德”之本体,又是“明德”之功用。“明德”是本心的德性,这意味着“明明

17、德”需向内求,发明本心,使自身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他开宗立派,桃李遍天下,其传习录大学问等书皆为传世经典。他开创一代学术新风,并引领明清到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梁漱溟等都颇为受益。诚如后人在王阳明故居用楹联对他一生的总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他终身力行“三立”,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其思想远播日、韩、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至今为人乐道。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

18、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后被孔孟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前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能否做到“三立”,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

19、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三立”在当代简单地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作为员工,忠于职守。作为晚辈,孝敬长辈。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以德育人,以道化人,以爱成人。“立功”就是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声,多出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2019年08月27日光明

20、日报)以德御才“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比以往的任何坏人危害都大,他们懂得利用体制达到目的。”钱伟长在一次大学研讨会上语出惊人。无德无才,废品;无德有才,危险品;有德无才,次品;有德有才,方精品。傅雷家书里傅雷对傅聪如此教育:“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如果把钢琴家作为第一步,傅聪恐怕成不了世界一流钢琴家。吟风弄月,不忘山高水长;学富五车,不忘高山景行。德与才的依偎交错,附合上升,凝成一曲长歌,赢了江山,醉了千秋,吟唱出教育的真谛。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若想君子如玉,立身于世,必要德智并举,不可畸轻畸重。心得体会:文明传承断档了吗?近年来,一系列失“

21、礼”少“德”的行为和现象,不时冲击着人们对于国民素质的认知。作为古文明发祥地的中国,“礼”的基因世代相承。日本“遣唐使”的脚步、丝绸之路的驼铃、郑和宝船的风帆刻录了中华礼仪流淌和播散的轨迹。“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说。但是到了晚清,随着国家多难几经波折,“礼仪之邦”成色蒙尘,以至梁启超痛感“以今日论之,中国与欧洲之文明,相去不啻霄壤。”世风日下了吗?人心不古了吗?我们的文明传承真的断档了?面对这些问题,照照素质的镜子,不少人觉得少了几分底气。毋庸讳言,我们搭乘着发展的高速列车,一直在急急忙忙追赶时代的脚步,却常常无暇顾及在奔跑过程中,散落了多少历史的馈赠和

22、传统的留存。视古道热肠为迂腐,把谦逊礼让当傻瓜,就是这种“遗失”的真实写照。部分国人的素质提升没有与时代进步同频,导致不文明行为或者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为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些社会成员并没有摆好权利和义务的天平,把对个人权利的维护扭曲成不管不顾的以自我为中心。高铁吸烟、抢夺方向盘、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等消息仍屡见不鲜,无不体现出这种权利与义务错配的自私与任性。正如网友批评“高铁霸座”者时所言:“你的素质配不上你乘坐的高铁。”同时也要看到,与物质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媲美,我们的精神文明同样“水涨船高”。新中国

23、成立后,党和政府强调人的素质本位,提高国民素质也被定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素质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之路上,中国人上下求索自我提升的脚步不曾有一刻停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餐馆,适量点餐、文明用餐已成当代饮食守则;“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在景区,乱扔垃圾、折枝摇树的现象越来越少;“一风俗而成治功,其本莫重于谨庠序之教”红白喜事,婚

24、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新礼俗一段段古训仍在被琅琅传诵,一句句箴言仍在被默默服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然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催化公共文明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舆论场对国民素质的讨论日趋频繁热烈,恰恰说明国人对有悖文明礼仪的行为容忍度在逐渐降低,文明、理性终将是时代不变的底色。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推崇文明礼仪的国家,在大步向前迈进的时候,文明礼仪绝不应成为我们随手抛下时代列车的果皮和纸屑。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不可或缺的一个标识就是“礼仪之邦”。这个标识,充满了历史厚重感,也是我们未来不会偏离的方向。(2019年7月25日人民网观点频道)

25、人生尽在方圆中方与圆是人生的不同处世原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无法绝对地肯定一方而否决另一方,坚守一方而鄙弃另一方。明末教育家顾炎武说:“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菜根谭中则对方圆二者的关系解释得更加明了“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可见,人生在世,用好方圆之道,其实是一种大智慧。人生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一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圆不方,即为圆滑;只方不圆,则过于死板:唯有方圆结合、方圆并用才是明智之举。心得体会:【问题探究】1论气节中,读书人的气节观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_答案:读书人历史地位变迁过程中气节观的种种表现说明:读书人从专制体制下的

26、忠臣演变为独立自由的“知识阶级”,气节观的更新变化是必需的。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是什么意思?_答案:最上等的事情就是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像孔夫子那样的),其次就是为国家立下军功、战功等功劳(像岳飞子那样的),然后再次就是为后代写下精品小说、诗歌、剧作评论等文学作品(像曹雪芹那样的),这样过了很多年以后,你在书中说的那些话虽然年代很久远了,但永远有人读,不会被废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永垂不朽。3这三篇文章都谈到了人的修养或气节,这对你有何启发?请谈谈你的认识。_答案:这三篇文章都提到了做人应该有气节、有骨气、有修养。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人的这些优秀品质

27、,还要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当今时代,变化很快,我们面对的问题很多,所以应该先立足于本身的修养,然后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努力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游刃有余。请比较老子庄子的语言韵味和论述风格。_答案:老子:(1)它是以诗的笔触、情致写文,使文章富于诗歌的节奏韵味。句子以三言、四言、五言为主,短促错落,随处用韵,读起来有节奏感。(2)老子的语言平直简约而又意旨幽深,常常简短几笔就能点出深意,传达出精奥的道理。(3)老子散文的论说艺术也有相当成就。它往往赋予理论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将深奥的理论具象化,通过比喻等方法直接深化论点,显得雄辩有力。同时,老子对论说的逻辑性也颇有讲求,往往层层推进,条理分明。庄

28、子:(1)与其他诸子将寓言作为理论的形象化补充形式相比,庄子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问题,以寓言特有的功能来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而不仅仅把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附庸和例证。这是庄子寓言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2)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及诡奇的想象构成了庄子散文瑰玮奇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3)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29、。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致知在格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范文借鉴】佳作赏读亮点评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1)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

30、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3)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财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而唐太宗

31、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32、,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5)(1)引用故事导入作文,引发读者的思考。(2)首先承认人是自私的,然后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这就需要沟通。而要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紧扣中心论点行文。(3)结合上文中的事例,分析富人的心理,指出问题所在。(4)接连列举了“陈世美”“唐太宗”“孟子”等人的事例,来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5)总结全文。真诚才能换真心。【总评】无论是拟题还是立论,作者都显示了比较丰富的文史知识。文中列举了孟子、齐威王、唐太宗、魏征、唐明皇、陈世美等历史人物的行迹,不仅充实了论点,而且使文章摇曳多姿,充满趣味性。不只如此,作者

33、还十分关注生活和时事。文中如“难民问题”“动物保护”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都被一一提及,体现出当代学子的广阔视野和强烈的人文情怀。技法指导审题与立意审题立意的要求基本分为三点:1立意要集中、鲜明:在一篇文章中,它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或者在文章中阐述了怎样的一个道理,先要观点明确,在一篇文章中,必须围绕着一个观点进行阐述。2立意要健康、贴切:立意要符合题目的设置与要求,不能跑题,对于开放式的材料作文,立意要符合社会主流,正面积极向上。3立意要深刻、新颖:在立意中,要做到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抓住他人未发现的新颖内容。在掌握了基本要求之后,我们进一步需要掌握的就是它的方法了,通过

34、审清题目的要求,明确立意,也就是中心。那么,我们把立意的方法基本分为三大种:1关键词法: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的主旨,是立意过程中的重要突破口,而这种方法重点就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适用题目:哲理,阐述观点、想法类的材料。步骤:找出关键词逻辑关系领会关键词的含义确定立意。2主体分析法:找到材料的主体部分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关键,先去明确题目中的主体,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主体的做法是什么样子的,最后总结,确定立意。适用题目:故事类、人物对话类材料。步骤:找主体找做法明确结果确定立意。3明辨关系法: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如,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条件关系等。对于这种方法我们首要的一

35、步就是找出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寻互补等。适用题目:材料类的题目。步骤:分析材料辨析联系确定立意。对于以上的几点就是我们进行立意的基本方法,通过把握几个基本的步骤,联系材料,明确立意,即中心。实战演练1某班班会上,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格言名句并畅谈感想,其中有几句同学们感受尤深,这几句是: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魏征)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段文字,在下次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不少于300 字。【写作指导】所选格言无一不与成功相关,可以围绕“成功”来谈,拟题为“成功之道”,则所列格言

36、皆可选用,只需适当排序就可以了。【佳作展台】态度是筑楼的基础。而细节所代表的砌砖、铆钉才是筑成高楼的保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自韩非子,这八个字可谓深入人心。但真正关注那一毫一末的人却少之又少。决定成败的细节常常被忽略。我想厉害了,我的国里,那一位位大国工匠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削铁,精准到0.01米;火药装埋,误差不会超过0.02微克;宇宙飞船,十几万个零件一一检查、无一漏检,他们工作的精细成就了一件又一件大国重器。饱含专注与细节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与他们相比,包括我自己在内的那些常常把加号抄成减号的同学真的是无地自容。态度奠基础,细节筑高楼。与其选择做一名佛系青年,毛毛糙糙应付人生,

37、不如以积极昂扬向上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个细节,并且一以贯之。唯其如此,我们方能真正筑好人生中的高楼。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现在有条件向各国学习,我们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既不迷信自己,也不迷信外国。迷信自己和迷信外国,都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197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青春只有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同爱国进步结合在一起,同先进的思想理论结合在一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建功立业,大有作为。”199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

38、生。”2014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为实现中国梦激发青春力量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2019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作为即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即“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2019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作为即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这里既有写作内容的要求,也有文体的暗示。而所给的材料由三个时间段组成,一是197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中的一段

39、话,“我们现在有条件向各国学习,我们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既不迷信自己,也不迷信外国。迷信自己和迷信外国,都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这就要求青年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解放思想,向他人学习,能够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二是199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青春只有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同爱国进步结合在一起,同先进的思想理论结合在一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建功立业,大有作为”,这是说作为青年人,要学习科学知识,要有爱国的热忱;三是2014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为实现中国梦激发青春力量,“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40、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这就要求青年人能够脚踏实地做事,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明确了材料内容之后,我们要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来立意,如“解放思想”“青春”“科学知识”“爱国进步”“先进的思想”“实现中国梦”“实践”等。文章要从当代年轻人的角度来写,要体现新时代年轻人的担当,不能泛泛而谈。【参考立意】(1)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筑中国梦(2)共圆中国梦,新时代赋予年轻人的使命(为圆梦拼搏,新时代青年的担当)(3)再美的梦想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用坚定步伐丈量梦想与现实的距离)(4)争做最好的“我”,作出最大的贡献(5)追求梦想,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

41、雨兼程)(6)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时代的弄潮儿【佳作展台】接时代之命承国家之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扬起漫天尘土,转瞬间,五四运动已过去一百年了。一百年风云变幻,中国从饱受欺压的“俎上肉”,蜕变成如今迅速发展的大国,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进入太平盛世,已无须奋斗。相反,尽管时代在巨变,但不变的是青年仍需用热血铸国家之辉煌。回溯青年之使命,与时代紧密相关。1979年,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落实,对于贫穷落后的中国来说,解放思想、打开国门向别国学习是当务之急。于是,大批中国青年留学发达国家,用他国的“长技”来自立自强,抛弃“拿来主义”,取精华弃糟粕。1999年,世纪之交,国

42、家建设成就引人瞩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成为青年的使命。20世纪末掀起了留学生归国浪潮,他们带着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怀揣着一颗丹心回到祖国,投身祖国的建设,将自身的发展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2014年,国家提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许多青年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来到农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共奔小康,以“星星之火”达到燎原之势。时代,是青年的时代;青年,是时代的青年。如今,我们即将成为时代使命的“接力者”,必须先看清形势,明确使命。这些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如同一头苏醒的雄狮: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探月工程成就非凡,港珠澳大桥等建设成就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中国的文化也得

43、到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孔子学院”在多国开设,特朗普的孙女学习三字经,多国兴起“汉语热”这些是中国的魅力,也是国人的骄傲。然而,成就之下亦潜伏着危机。中美“贸易战”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崛起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中兴事件”所带来的“缺芯之痛”则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在核心技术上的不足所以,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新一代青年当有理想、有担当,时刻关注国际时事,紧跟时代的变化,用过硬的本领武装自己,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千千万万的青年之力必将推动中国这艘巨轮不断向前航行。接时代之命,承国家之担,吾辈之青年,当勇往直前。【点评】文章以时代起笔,将中国的发展与青年奋斗相联系,迅速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能够准确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紧紧围绕“时代需要”和“青年的时代使命”这两个关键词,由浅入深地挖掘材料中“青年使命顺应时代变化而变”的关键,然后紧扣材料内容展开分析,突出“接力者”的时代使命。材料丰富,说理充分,是一篇典范的考场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