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764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7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8页
第8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89页
第8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0页
第90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1页
第91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2页
第92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3页
第93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4页
第94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5页
第95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6页
第96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7页
第97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8页
第98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99页
第99页 / 共147页
2016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7期)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决胜2106年高考之【全国百强校】高端精品解析专项汇编专题13:论述类阅读1(2016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

2、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趾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

3、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

4、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

5、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B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C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

6、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B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C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

7、“瓮盎大瘿”一脉相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答案】(1)C(2)C(3)D【解析】

8、(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并没有“重用”之表述。原文中第二段“卫国的哀骀,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但题干中为“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得到了国君的重用”,故选C项。【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常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题型出现的,答题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基本的答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读全篇中一、二两节,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一、二两节,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一、二两节的大致内容、了解文章一、二两节的大致结构,

9、主要思路、了解文章一、二两节叙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该题中设题点在“重用”,即为“胡乱猜测”,只出现了“卫国的哀骀,鲁哀公曾想请他当宰相”,并不能概括为“一批这样的人物受到重用”。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文中意思是说,贯休的丑人劲画得力于庄子道家美学观。题干中“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因果不当。【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做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

10、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 辨别清楚题干中的“不符合文意”与“不属于”。“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本文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它不属于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就应选定它为“不属于”。本题考核“不符合文意”,即与文本信息不相吻合的地方,如文中第三段中,并没有“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原文中只提及了“贯休的丑人劲画得力于庄子道家美学观”,应关注解题中的“不符合”。(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中,

11、原文是说对精神美的“重视和追求”,得到“发展”。此处是说庄子的美学思想到魏晋时期得到发展。【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显形要点”是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要点,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引出的句子,或某一段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作者的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于文章各处的要点,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作者的意图。具体的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

12、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解释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这是一种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文中“显性要点”表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而题干中“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2(2016届鄂豫陕冀高三上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在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商周之际都分布着大量的青铜器遗存。台西遗址位于河北省藁城市西部的台西村,其中出土了一定数量具有北方文化特色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包括铜戈、啄戈、羊首匕、铜刀和铜镞等。由于台西遗址年代很早,而且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商文化和北方长城

13、地带之间,突显出它在北方系青铜器兴起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北方和境外都未发现这样早的相似遗存,所以属于早商文化的台西类型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北方系青铜器的发源地。这个遗址作为早商文化的北方类型,还有环首刀和銎镞等北方青铜器,陶器中兼有涞水富位三期的文化因素,因此中国最早的北方系青铜器很可能是借助商文化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制造出北方文化居民所需要的青铜器而形成的。台西出土的羊首匕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兽首装饰,这种装饰方法在属于晚商文化的殷墟妇好墓中更为普遍,而且妇好墓中弓形器的端头都是中国北方特有的装饰:兽首、铃首和蛇首。这说明进入商代殷墟阶段,中国北方青铜器与商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

14、治区今鄂尔多斯市东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早商时期的朱开沟遗址的青铜器或者铸范分为三种文化因素:商文化因素、中国北方文化因素以及草原文化因素。从整体上看,朱开沟遗址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虽然不是商代晚期北方系青铜器的直接源头,它们之间可能是不同的发展谱系,但是它证明了在中国商代早期的中国北方就完全有能力生产具有北方特色的青铜器。商文化与北方文化的联系方式存在着很多可能,人群迁徙、贸易、领土扩张等,其中两地人群的联姻也是较为常见的联系方式。殷墟妇好墓是商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发现之一,随葬品极其丰富,在众多的随葬品中,包括大量的武器和一些非商文化因素的个人随葬品,如铜镜、弓形器、车马器以及草原风格的青铜刀。

15、因此有学者认为妇好很可能来自商王朝统治区之外的方国,属于北方民族的女子嫁入商王朝。妇好随葬的铜罐,器物较小,从形制上看与商文化因素格格不入,很显然是具有北方文化风格的器物。北方系青铜器在中国北方是从靠近中原的燕山以南发展起来,逐渐向北传播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中来自燕山南麓商末青铜器的兽首刀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商周之际在长城沿线非常流行的一种北方青铜器,而且在殷墟也有发现。它的演变系列较为清楚。从兽首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晚商时期的北方青铜器在靠近中原文化的燕山南麓的长城沿线,很可能这里是商末周初北方青铜器的发源地,然后逐渐向北传播,经朝阳、赤峰、巴林左旗到奈曼,这条传播路径

16、一直延续到西周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中。总之,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地区的人群无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地的青铜文化尤其是青铜器遗存存在着相当大的相似性,这种文化共同性并非是单一地区起源传播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其形成必有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杨建华、邵会秋商文化对中国北方以及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位于河北省藁城市西部台西村的台西遗址出土了包括铜戈、啄戈、羊首匕、铜刀、铜镞等在内的一定数量的具有北方文化特色的青铜器。B台西遗址的年代和位置突显出它在北方系青铜器兴起中的重要作用,早商文化的台西类型很可能就是这些北方系青铜器的发源地

17、。C台西遗址当中的青铜器和陶器的特点表明,中国最早的北方系青铜器很可能是借助商文化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制造出青铜器而形成的。D台西出土的羊首匕的装饰方法借鉴了殷墟妇好墓中的装饰方法,而妇好墓中有些器物带有中国北方特色的装饰,表明北方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商文化因素、中国北方文化因素以及草原文化因素这三种文化因素存在于朱开沟遗址的青铜器或者铸范中。B在商代晚期朱开沟遗址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证明了商代早期的中国北方就完全有能力生产具有北方特色的青铜器。C人群迁徙、贸易、领土扩张等都可能是商文化与北方文化的联系方式,其中两地人群的联姻也是较为常见的联系方式

18、。D殷墟妇好墓随葬品中包括大量的武器和一些非商文化因素的个人随葬品,如铜镜、弓形器、车马器以及草原风格的青铜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妇好随葬的铜罐,器物较小,从形制上看与商文化因素格格不入,很显然是具有北方文化风格的器物,所以妇好属于北方民族的女子嫁人商王朝。B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中来自燕山南麓商末青铜器的兽首刀,是商周之际在长城沿线非常流行的一种北方青铜器,而且在殷墟也有发现。C靠近中原文化的燕山南麓的长城沿线,很可能是商末周初北方青铜器的发源地,然后由此逐渐向北传播,经朝阳、赤峰、巴林左旗到奈曼。D中国北方地区与欧亚草原地区的青铜器遗存存在着相当大的相似性,这

19、种文化共同性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其形成必有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答案】(1)D(2)B(3)A【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文意的能力。D项,“台西出土的羊首匕的装饰方法借鉴了殷墟妇好墓巾的装饰方法”错,从原文第一段“属于早商文化的台西类型”“属于晚商文化的殷墟妇好墓”看,应是殷墟妇好墓巾的装饰方法借鉴了台西出土的羊首匕的装饰方法,且第一段还说“台西出土的羊首匕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兽首装饰,这种装饰方法在属于晚商文化的殷墟妇好墓中更为普遍”。【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文意

20、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D项,就是将“台西”和“殷墟妇好墓”的时间颠倒了。(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商代晚期朱开沟遗址”错;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早商时期的朱开沟遗址的青铜器证明了在中国商代早期的中国北方就完全有能力生产具有北方特色的青铜器”,可见文中是说“早商时期的朱开沟遗址”。

21、【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在概括的时候把文中的“早商时期的朱开沟遗址”理解成“商代晚期朱开沟遗址”。(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因果关系表述不严密,文章第三段说“因此有学者认为妇好很可能来自商王朝统治区之外的方国,属于北方民族的女子嫁入商王朝”,可见“

22、妇好属于北方民族的女子嫁人商王朝”只是某些学者的猜测,而且前面的原因也不能必然推出后面的结果。【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找出选项与文章不同的地方。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找到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选项A中出现“所以”,考生就要重点看一下前后的内容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3(2016届福建三明一中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

23、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24、。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刻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

25、两个碑,还把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

26、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

27、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B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C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

28、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的“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D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答案】(1)B(2)C(3)D【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29、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的信息概括成“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的前

30、半部分与原文相符。再看草书的另一个来源,原文第二段说:“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章草是用汉隶的笔法写的,而如果用真书的笔法来写章草,就形成了草书;这一种草书,到东晋以后跟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也就是两个不同来源的草书合流。而C项的后半部分说草书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这就明显误解了原文。因而C项与原文不符,是正确选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

31、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曲解文意。(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D项的前半部分“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符合原文意思。但是D项的后半部分,则是忽略了原文“传世”一词。从原文第三段可知,应该是传世碑版的书法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传世碑版”不等于全部“唐人碑版”,我们无法确认未能传世的唐人碑版就一定不能代表当时最高的书法水平。所以D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为正确选项。【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32、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于文中无据。4(2016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中国古代流

33、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孕育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

34、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

35、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蝼

36、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B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C宗教和宗教

37、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C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

38、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D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没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

39、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答案】(1)B(2)C(3)B【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文中说“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可以看出,“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指麦积山雕像。【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类似题目解答时,有一定难度,需要统观全文,分析题干要求的内容与之“吻合”,要对选项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审题,明确要求选择的内

40、容;第二步,细心查找信息,借助标志语,与题干要求加以比对;第三步,对比、排除确认答案,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要仔细辨认,看选项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设置了陷阱的选项,就是与原文表达不同的选项,依据题干要求可以准确选择。本题中,答案B项,“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这句话所指“范围”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应是单指“麦积山”。(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找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认真分析,作出判断,从第二段开篇可以看出,接下来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北

41、魏洞窟中佛像的特点,所以“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错误,“所有壁画”的说法也太过绝对。【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中,需要逐项分析,其中,C项,“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要注意“都是”这个词语的说法,一般而言,论述类的选项,需要注意说法绝对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一般都是错误的。据此思考问题即可。(3)试题分析

42、:此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判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只要认真分析选项即可。B项,“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错误,文中说的“衬托”“对比”指壁画与雕像之间,不是指现实中的人与雕像间。【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其实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考查内容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实质是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具体做法是:把选项信息与涉题信息比照,判断作答。本题应注意思考分析“衬托”“对比

43、”这两个词语的所指对象,结合文本认真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2016届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上期中)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陈望衡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

44、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45、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

46、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5日14版,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

47、给人类带来灾难。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D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B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

48、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D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B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C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

49、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人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答案】(1)D(2)B(3)C【解析】(1)【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误把“人类主要经历过”理

50、解成了“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混淆概念。(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该项对“生命意味的美”和“生态意味的美”理解和分析恰好与原文第四段中“第三”内容意思相反;文中是说“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一般以“下列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和辨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的方式提问,答题时要注

51、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概括,文中的表述是“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而选项的表述却是“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两者正好相反。(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C项,“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有误;原文第三段为“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

52、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两者的意思相反。【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理解,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的内容截然相反。6(2016届广东广雅学校高三上8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

53、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

54、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

55、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

56、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

57、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

58、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D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

59、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答案】(1)A(2)D(3)B【解析】(1)试题分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易错警示】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类型。此题选项A中的“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是对文中“诗经原本不是经”的曲解,“不是经”不等于“没有

60、深刻含义”。这是议论性文本阅读的常见的错误,对文中的文字曲解,在原文的意思上生发,然后得出和原文背离的观点。(2)试题分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中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选项中的“叛臣的一面之词”文中没有依据。(3)试题分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

61、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B中的原文的观点是:徒歌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而选项“没有曲调的徒歌”,对“徒哥”的概念不清。7(2016届广西武鸣高中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

62、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

63、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

64、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认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

65、,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B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66、。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

67、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D对“旧经典”进行了 重新解释和引申,就能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

68、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答案】(1)A(2)D(3)C【解析】(1)试题分析:依据第1段第2句判断“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误。【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选项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曲解文意。(2)试题分析:A项张冠李戴,“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项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以偏概全,“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

69、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A张冠李戴、B项无中生有、C项以偏概全混淆范围。(3)试题分析:A项“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B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文无据。D项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

70、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A曲解文意,B项无中生有,D项混淆逻辑范围。8(2016届贵州思南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备受儒家推崇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诚实、守信的简称,诚信是指为人处事态度诚恳、真实无欺,讲信用、守诺言;诚是信的内心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儒家对诚信有较系统而深刻的论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等具有深远影响。“信”与“诚”最早见于尚书,但在当时并不都具有道德意义。孔子既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首位系统阐述“信”德的思想家。在孔子看来,信首

71、先是讲信用、守承诺,所谓“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虽然也讲“信”,但重在论“诚”,他将信与诚、善相结合,认为通过“诚身”能达到“至诚”,最终取信于人、取悦于亲;认为信具有善德,所谓“善人也,信人也”。荀子则集孔孟诚信思想之大成,首次将诚与信连用,并赋予“诚信”以真正的道德意义,使儒家诚信思想日趋完善和成熟。 孔子特别强调诚信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认为诚信是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他看来,信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而且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所谓“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孟子认为诚不仅是自

72、然界的规律,而且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原则。他特别提出“思诚”命题,认为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在于取信于他人。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发展了孔孟的诚信理论,认为诚信是对每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并将是否诚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根本标准。孔子主张要把信放在首位,认为信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与人合作交往,只有不失信于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他还主张诚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认为“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孟子进一步提出诚信是人们交朋处友的基本准则,认为交友不要计较亲属势位,而要唯德以求。他还创

73、造性地提出人际关系“五伦”说,将“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荀子则认为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应以诚信为本,并主张诚信不仅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所有人际交往都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对于国家来说,诚信尤其重要,它是国家、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石和保证。” 【孔子着重论述了诚信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诚信是治国、立民之本,一个国家和政府可以“去兵”、“去食”但不能无信,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而社会一旦形成诚信之风,国家的政令就会畅通无阻。所谓“上好信,则民莫感不用情”。孔子还高度重视诚

74、信在国家交往中的作用,认为诚信既是政府或国家的行为准则,也是国家交往的道德标准,所谓“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荀子则认为诚是能“化万物”、“化万民”的“政事之本”。在荀子看来,当政者个人带头讲诚信,既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关键和前提,也是称霸天下的重要条件,所谓“诚信生神”、“信立而霸”就是这个道理。荀子还特别提出建立政治诚信的主张,强调当政者必须要具有诚信的品德。所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儒家关于诚信的这多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1)下列关于“诚”和“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诚”就是“

75、诚实”,“信”就是“守信”。诚信就是做人态度诚恳、真实无欺,讲信用、守诺言,因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B儒家对“诚”和“信”有较系统而深刻的论述:“诚”是“信”的内心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和 “信”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C孔子既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首位系统阐述“信”德的思想家。“信”与“诚”最早见于他著述的尚书一书中,但在当时并不都具有道德意义。D“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当代个人道德修养、诚信道德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具有深远影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

76、为诚信是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要立身处世,首先要有信,才能在我们人生道路上顺利行进,否则,简直可以说寸步难行。B孟子认为诚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原则。他特别提出“思诚”命题,认为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C荀子认为诚信是对每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认为诚信的就是君子,不诚信的就是小人,是否是诚信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根本标准。D孔子认为信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孟子进一步提出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荀子则认为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应以诚信为本。(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与人合作交往;诚信既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也是政府和国家的行为

77、准则,也是国家间交往的道德标准。B我们今天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就是要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的道德传统,就是要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C在荀子看来,领导者个人以身作则讲诚信,既可实现社会的诚信,也可称霸天下。他还特别提出建立政治诚信的主张,当政者必须要具有诚信的品德。D诚信是做人的原则,也是企业之必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不讲诚信的人,无人愿与之打交道;而不讲诚信的企业,也没有人和企业愿意与它共事。【答案】(1)D(2)D(3)A【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

78、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强拉因果,B偷换概念,C无中生有。(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主要是对第二节的考查。D项解析:“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也是孔子提出来的。原文在第三节的开头“孔子主张要把信放在首位,认为信是维系

79、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与人合作交往,只有不失信于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他还主张诚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其他三个选项的内容主要在第二节,概括正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解析:“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也是孔子提出来的。原文在第三节的开头“孔子主张要把信放在首位,认

80、为信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与人合作交往,只有不失信于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他还主张诚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这就是对文章细微的改动,需要考生认真读文本。(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B和D系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与之相关的论述。C原文中说“当政者个人带头讲诚信,既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关键和前提,也是称霸天下的重要条件”,并非讲诚信就能使社会诚信,就可以称霸天下。【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81、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和D系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与之相关的论述。9(2016届河北邯郸一中高三一轮收官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土贡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古时期,贡赋一体。春秋时贡、赋开始出现分化。至秦汉时,土贡已独立于赋税之外。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其形式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明代,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且贡物折银也随一条

82、鞭法的施行而得以推广。清代的土贡制度,在明代基础上不断改革,到乾隆年间大体趋于稳定。部分土贡物品由无偿交纳改为有偿采买。具体说来,可以确定有偿采买的部分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这部分土贡,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为国家和皇室采购或生产所得。其余各直省土贡则无论是征实物还是折色,都与田赋类似,仍为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此种变化,皇朝文献通考有“旷荡之恩,洵千古所未有也”的评价。虽然有偿征收的土贡只是一小部分,但是这种性质上的转变,在中国土贡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与前代相比,清代土贡的种类与数量有所减免,余下的则多数折银征收。清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庞大,名

83、目纷繁。通典所列唐代天下贡物详细清单,有洋洋四千余言,种类令人眼花缭乱。清代考虑到内务府贡中新增东北特产的庞大比重,对前代土贡有所减免。清代东北土贡大幅增加,除典章中记载的人参、貂皮、东珠三项外,尚有粉子蕨菜、蜜饯山楂、蘑菇、野菜、蜂蜜、米面制品、熏制肉食、兽类、鹰隼、各种活体观赏动物、军器原料等品种,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故乡土产的特殊偏爱。清代土贡,各省每年入贡次数不等,承担的贡额亦不等,承担种类较多的省份,每年每次所贡的物品也不尽相同。贡品既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的东西,其规格自然非比寻常,必须是同类物品中的佼佼者。当贡品的品质、大小等不合要求时,一般的做法是饬令补换,严重者要追究承办官员的责

84、任。一般来说,贡物抵京,会由不同的机构根据固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查收,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皇帝同意收取则贮库留用。种种贡物的备办、起运到抵京贮库,皆有定制,解员的安置和返回也各有规矩。贡物收讫,大体有消费、赏赐、祭祀和售变四种用途,而同一贡物也有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用途。东北所贡的各类动物毛皮,除消费和售变外,嘉庆时每年还从售变部分中取一部分貂皮交衣库做成貂褂,由内务府草拟,皇帝钦定名单与等级,“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让他们“先赴银库交价,后赴皮库领取”。(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清代的部分土贡由无偿交纳变为有偿征收,此种变

85、化在皇朝文献通考中得到了肯定的评价,在中国土贡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B土贡到秦汉时已独立于赋税之外,其形式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C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是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可以确定的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D明代时,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贡物折银的方法也得到推广;清代土贡制度又不断改革,乾隆年间方大体趋于稳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清代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大、名目多,如通典所列唐代贡物清单即有四千余言,种类繁多;清代则有所减免。B清代内

86、务府贡中新增的东北特产比重庞大,品种也较多,这就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其故乡土产的特殊偏爱。C清代的贡物抵京后,一般是先进行检验、查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经皇帝同意收取后,再贮库留用。D清代贡物有多种用途,如东北所贡动物毛皮,嘉庆时就有一部分直接“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土贡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一,自上古时期即已存在,后经各朝代的不断改革,至清代已渐趋成熟。B在中国历史上,土贡制度有过多次较为重大的变革,如明代推广贡物折银的做法、清代部分土贡实行有偿征收。C土贡的物品要求必须是同类物品中

87、的佼佼者,由于这些贡品都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使用的,因此往往是不能折银征收。D清代土贡或征实物或折银征收,在数量、种类上均较以前的朝代少,但并不能说明清代百姓的土贡负担都较以往朝代百姓的轻。【答案】(1)C(2)D(3)C【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是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有误,属于张冠李戴。依据文章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知道,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为国家和皇室采购或生产所得”,“其余各直省土贡”才“仍为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88、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是对第二段的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文中是说“其余各直省土贡则无论是征实物还是折色,都与

89、田赋类似,仍为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而选项却概括成“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是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张冠李戴。(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嘉庆时就有一部分直接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省略不当。依据原文,应是“东北所贡的各类动物毛皮,除消费和售变外,嘉庆时每年还从售变部分中取一部分貂皮交衣库做成貂褂,由内务府草拟,皇帝钦定名单与等级,“赏卖”给在京的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而非直接“赏卖”。【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

90、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是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概括,信息的区域在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概括的过程因省略太多,把“赏卖”之前的一系列过程都省略了,变成“直接赏卖”,故错

91、误。(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因此往往是不能折银征收”有误,选项以偏概全。依据文章第三节的内容可以知道,“与前代相比,清代土贡的种类与数量有所减免,余下的则多数折银征收”,说明并非“往往多是征实物,少贡物折银”。【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

92、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文章是说“往往多是征实物,少贡物折银”,选项变成“因此往往是不能折银征收”,以偏概全。10(2016届河北冀州中学高三复习班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品牌价值的塑造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因为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一切同生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一个是矿物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能源支

93、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当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主要的使命。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上。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料的市场

94、需求,实际上是为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技术。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了人们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可口可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用简单的物质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就像90年代海湾战争的核心武器是信息武器,而不再是传统武器一样。(选

95、自21世纪)(1)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品牌价值是指并不单纯依靠产品质量,而是凭借能满足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由著名产品的牌子创造的价值。B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指商品的质量标准,而“消费者”的需求标准与此恰恰相反。C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D外国饮料品牌占领中国饮料需求市场所依靠的“价值创造的技术”是指外国公司塑造品牌价值的技术。(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现代社会,在新的竞争体系下,企业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B科学的进步和强大能源的支持,使人们制造

96、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上。C“非人化”指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D因为在历史上,人类物质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所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便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现代科技从两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从而使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需要,导致了物质的产品不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而且附加了其他价值,即品牌价值。B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括

97、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C可口可乐占领中国饮料市场,依靠的并不是它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品牌价值。人们购买它是出于满足思想和感觉上的需要等非商品本身价值的原因。D生产商品的厂家不仅要提高商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塑造出知名的品牌,而后者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决定因素。【答案】(1)B(2)D(3)C【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

98、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三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概括的较为全面。 (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找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认真分析,作出判断,D项,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尤其要注意修饰和限定性词语。【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

99、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D项,“因为在历史上,人类物质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这一说法欠准确,所以,认真比对,即可得出答案。(3)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选择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只要认真分析选项即可。C项,应为“人们购买它是为了在满足生理需要(口渴)的同时,满足思想和感觉上的需要等非商品本身价值的原因。”【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100、“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第二步,逐段归纳要点,理清行文思路;第三步,逐项寻找定位原文中的涉题信息;第四步,抽取整合涉题句段的关键信息;第五步,选项信息与涉题信息比照,判断作答。如本题中,要注意考查各个选项与文本的说法差异,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1(2016届河北冀州中学高三上一轮复习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东方睡狮”考辨智效民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

101、之口。最初听到这个说法,还以为他的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没想到后来读江穰卿笔记,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汪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法,是让母狗哺育幼狮,让其在成长中具备狗性,以免伤人。后来发现这办法不灵,就改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它们。这样一来,狮子在上台表演时,表面上还能张牙舞爪,大

102、声嗥叫,实际上却少气无力,昏昏欲睡,就好像是在梦里说胡话似的,不会危及人的安全。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可以给国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希望的“东方睡狮”之喻,竟然是这个意思!说到鸦片,只要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这种东西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其中除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此,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早已指出:外来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的社会,所以才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大胆接受西洋近代文化

103、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的机会。另外,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时也说,这支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于是,整个社会就像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毒化着社会空气,腐蚀着人的灵魂。这让我想到关于拿破仑的另一则轶事。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说过:“凡是亲见清室覆亡的人都知道,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104、财政制度的腐败。公务人员的薪水只是点缀品,实际上全靠陋规来维持。陋规是不公开的公家收支,为政府及社会所默认的这种办法削弱了公务人员的公德心,也使他们把不规则的收入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清廷对官吏的这种收入视若当然,常说规矩如此,竟把陋规变成规矩了。”他还说:“这种变相的陋规之风甚至吹到外国而进入拿破仑的家里。拿破仑有个中国厨子,服务周到而忠心。这位伟大的法国将军临死时记起他的忠仆,就吩咐他的左右说: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因为他的国家将来是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的。不过这位中国朋友很爱钱,你们给他五百法郎吧!”一开始,我还不大明白“伟大的国家”与“五百法郎”有什么关系,参照所谓睡狮之喻,我才发现“

105、伟大的国家”云云,不过是一种反讽,那意思是说:“尽管他的国家将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只要给他五百法郎,他就会出卖自己的人格,变成你的奴才。”难怪那位驯兽师在解释睡狮的含义时,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贵国之大,犹狮子庞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鸦片耶?”看来,如果说鸦片是一种人体腐蚀剂的话,那么,贪污腐败则是一种社会腐蚀剂。驯兽师所谓“奚止于鸦片耶”的疑问,显然与这种社会腐蚀剂有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汪康年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欲力反数千年之积弊,以求与西人相角,亦惟曰复民权、崇公理而已。”如今,距离汪氏所处的时代又过去100多年了,他所谓“复民权、崇公理”的愿望,不断地有人提出,

106、又不断地归于失败。大约十几年前,龙应台在比较了汪氏之语和李慎之的论述之后,曾有如下感慨:如果总是重复前人的痛苦,重复前人的努力,整个民族智慧就消耗在这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中。说到这里,她也忍不住地说:“温习中国近代史,翻过一篇又一篇文章,不免生气;为什么每一代人都得自己吃一次蜘蛛,吃得满嘴黑毛绿血,才明白蜘蛛不好吃?”(选自齐鲁晚报,2015年3月4日)(1)下列对“东方睡狮”的解说,不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是()A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作者起初认为,像中国这样的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B汪康年的汪穰卿笔记中说,驯兽师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狮子,狮子上台表演,少气无力,

107、昏昏欲睡,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C驯兽狮说:“贵国之大,犹狮子庞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鸦片耶?”如果说鸦片是一种人体腐蚀剂的话,那么,贪污腐败则是一种社会腐蚀剂。D作者认为,中国这头睡狮被那些野蛮的外国人打到在地受尽了屈辱,也是在屈辱中才学会了反省,在危亡时刻挽救自己的命运。(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汪康年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汪穰卿笔记中介绍了“睡狮”的由来。B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认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来的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C鸦片战争前夕,

108、疯狂吸食鸦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毒化着社会空气,腐蚀着人的灵魂。D“伟大的国家”与“五百法郎”,不过是一种反讽,是说尽管厨子的国家将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但只要给他五百法郎,他就会出卖人格,变成奴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官吏贪污横行的社会,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接受西洋近代文化的机会。B文章引用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的例子,其目的是要强调腐败已经渗透到清朝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事在必然。C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记载,清政

109、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制度的腐败,清廷对官吏的陋归收入视若当然,竟把它变成规矩。D龙应台具有民族忧患意识,她认为,如果总是重复前人的痛苦,重复前人的努力,整个民族智慧就消耗在这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中。【答案】(1)D(2)C(3)A【解析】(1)试题分析:这篇文章作者是谈对“东方睡狮”的理解,D项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选项D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2)试题分析:从原文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指的是腐败现

110、象,而不为“疯狂吸食鸦片”。【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C偷换概念。(3)试题分析:从原文看,“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这是蒋廷黻的看法,而并非作者的观点。【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A张冠

111、李戴。12(2016届河北武邑中学高三上四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与一些新兴的视觉艺术形式如设计、摄影等相比,书法的审美评价有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那就是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众多传统范本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只有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范本入手,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想的书法启蒙教育,应该是给学习者开列一个由三至五种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由学习者根据自身喜好来判断、选择一种最契合的风格。与此同时,如果范本的内容本身也是文史经典,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就更好了。还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

112、书或者其他字体的可能性。如果只是当作修养,传统所谓的欧、颜、柳、赵都是可取的范本,但如果考虑到学习者日后可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入手时所选择的范本就要细加斟酌。当然,即便日后从事专业的篆书和隶书创作,楷书和行书的训练也是必需的基础和必经的阶段。以唐楷而论,如果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他字体的学习,则应该考虑在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等书家中选择,而不宜从欧阳询、柳公权、薛稷等入手。究其原因,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一些笔法与晋人楷书更加接近,因此他的楷书与晋人行书的接续更加自然。此外,虞世南尚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学习一段时间其楷书后,过渡至虞摹本兰亭序或者虞世南

113、之甥陆柬之的文赋来学习行书都是不错的选择。褚遂良亦然。他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而褚遂良也有临本兰亭序传世,从其楷书转入此帖也顺理成章。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俱佳,楷书从颜入手者,学习行书时自当选择其本人的祭侄文稿这“天下第二行书”或是争座位帖等其他刻本,也可不必经过“兰亭”一路秀美的风格了。欧体、柳体则不然。这两家虽然也有行书法帖传世,但他们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水准较其楷书大为逊色。尽管从他们的楷书风格来看似乎与兰亭序相类,但我们却没有见到欧、柳诸家临摹的兰亭序,原因或许在于这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化起笔和收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有行、竖成列,是

114、唐人所尚“法度”的顶峰,而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因此,如果初学者从这两家入手,很可能停留在唐楷装饰性的细枝末节上,从而影响日后对于行书特质的把握。如果说楷书学习是为了通向行书等其他字体,那么,是不是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更好?其实不然。书法学习学“流”更应重“源”。如果我们把中国书法史比作一条长河,从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这些经典书家及其作品大约相当于这条河流的源头。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这些经典,赵孟頫、文徵明等也不例外,只是他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些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因素对于初学者来

115、说很难分辨。因此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他们乃至何绍基等清人的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学习“流”永远不会超过“流”,而欲想取法乎上,还必须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摘编自祝帅学书当溯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虽然数量众多,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但其却为书法的审美评价提供了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B每一个现代人初学书法时想要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且内容是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的文史经典的范本。C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喜好,从教育者给开列的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

116、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使用。D学习者如日后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选择的入手时范文就要慎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书或者其它字体的可能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以学习唐楷而论,应从虞世南入手,主要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没有笔法的限制。B褚遂良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也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初学者从其楷书转入此贴也顺理成章。C欧阳询、柳公权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因此,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它字体的学习的人不宜从这两家入手。D欧、柳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行起笔和手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

117、有行、竖成列,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然后再通向行书等其它字体,并不是更好的做法。B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所代表的经典,因为这大约是中国书法史这条河流的源头。C由于后代名家在他们的书法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就使学习者对其书法中传承经典的特点难以分辨。D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学习者要分清“流”和“源”的关系,“源”是基础,学习者应取法乎上,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答案】(1)B(2)A

118、(3)C【解析】(1)【试题分析】选项B中 “且内容是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的文史经典的范本”说法不正确,由第一节最后一句话可知:“文史经典”可能“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但不是入选范本的必要条件。本题故意混淆了必要条件。【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题干指向的区域在第1段段中和段末,“只有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范本入手,才能够获得事半

119、功倍的效果”“如果范本的内容本身也是文史经典,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就更好了。”前一句“只有才”是一个必要条件句,“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范本入手”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必要条件,就是说缺少了这个条件,结果就无法成立。后一句只是指出了“文史经典”有“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的可能性,但它并不是入选范本的必要条件。(2)【试题分析】本题A选项说法不正确,原文的表述是“以唐楷而论”而不是题干中的“以学习唐楷而论”, 原文的表述是“则应该考虑在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等书家中选择”而不是题干中所说“应从虞世南入手”,选项A犯了以偏概全、故意漏掉限制词语错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120、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题干可知,此题中“以学习唐楷而论”与原文“以唐楷而论”表义的差别,题干中“应从虞世南入手”与原文“虞世南等人”表述的内容的不同。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词语。(3)【试题分析】选项C偷换概念。从原文看,“使初学者难以分辨”的是“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些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因素”而不是“传承经典的特点”。【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

121、析综合C。【易错警示】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原文第5段内容的概括,原文 “只是他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些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因素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分辨”一句中的“这些”指代的是前句中的“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题干将它概括成了“其书法中传承经典的特点”,选项偷换了概念。13(2016届河南郑州一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海上丝绸之路是

122、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海上丝绸之路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在我国,谈到海上丝绸之路,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扬州、泉州等举世闻名的出海港口所在地,或是德化窑、龙泉窑、越窑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古代瓷器生产地。这些地方在国家的支持下,都相继建立了博物馆,使中外游客和当地民众可以在那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明,畅想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然而,海上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出发港口和到达港口,还理所当然地包括航路以及海路上停靠港口。海南岛附近的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123、位于海南万宁市境内近海的大洲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是在海南岛以东海域航行船只遇到风浪时的避风港。如今,在大洲岛周围的海底,沉睡着多条古船,它们是海南岛曾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历史见证,向人们诉说着大洲岛乃至古代海南岛民众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与往来这里的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故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海南岛,除位于海口的海南省博物馆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与文化有关的公立博物馆,更没有一处与海上丝绸之路甚至与海洋文化有关的博物馆。近年来,海南岛正在为建设国际旅游岛而努力,到海南岛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这里正在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是,迄

124、今为止,人们在海南,能看到蓝天、白云、椰林、海水、沙滩,却看不到海南岛古代先民们生活的变迁,更看不到海南岛的先民们在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与南太平洋诸岛上居民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作出的贡献。博物馆的缺位使海南岛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我们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掘,十分令人惋惜。此外,自古以来,海南岛先民就与内地的先民们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海南省博物馆合作,在海南岛东南部沿海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许多史前和各历史时期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由此可以看出,海南岛的史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既具有十分鲜明的海岛特点,又与内陆华南地区

125、的文化存在较多的共性。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岛先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与分布在南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用树皮来做布制衣、都使用有段石器等形制特殊的石器。这些都表明,海南岛的史前文化研究很有可能是解决“南岛语族的起源”这一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争论很大的热点问题的关键。鉴于上述种种,笔者认为,国家发改委、海南省政府应拨出专款,在大洲岛所在的万宁市建立南海文化(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海居民生活)博物馆,以呈现海南岛在南太平洋的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国内外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南海文化有所了解,增强海南旅游的文化含量,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健康发展。(摘编自光

126、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建议“建立海南文化博物馆”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A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引人关注。B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方建立了博物馆,而海南岛除省博物馆外却没有一处与海上丝绸之路甚至与海洋文化有关的博物馆。C海南岛正在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人们在海南只能看到椰林、海水等,博物馆的缺位使海南岛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发掘。D海南岛的史前文化研究很有可能成为解决“南岛语族的起源”这一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争论很大的热点问题的关键。(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出发港

127、口和到达港口,还应当包括航路以及海路上停靠港口,也当然包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海南岛。B到海南岛旅游的游客,看到的多为蓝天、沙滩等自然景观,看不到海南岛先民生活的变迁及其在“海丝”等方面的作用和贡献,这令人惋惜。C从出土的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来看,海南岛史前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海岛特点,又与内陆华南地区的文化存在较多的共性。D建立海南文化博物馆,既可以让国内外游客对海南文化有所了解,也可以增强海南旅游的文化含量,可以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健康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出海港口所在地,都先后建立了博物馆,人们可以在那里感受

128、到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明,畅想当时中国与世界的交往。B由于海南万宁市境内近海的大洲岛周围的海底沉睡着多条古船,从而证明大洲岛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便是海南岛以东海域航行船只的避风港。C都用树皮来作布制衣,都是用有段石器等形制特殊的石器,这表明海南岛先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与分布在南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有很多相似之处。D建立南海文化博物馆,可以呈现海南岛在南太平洋的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拨出专款。【答案】(1)A(2)D(3)B【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我们发现本文重点论述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航路以及海路上停靠港

129、口”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以海南岛为例,分析了建立海南岛文化博物馆的意义和具体措施。然后寻找题干对应的区间。题干要求考生筛选“不属于作者建议建立海南文化博物馆的依据”。A项,对应原文“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海上丝绸之路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是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与题目中“作者建议建立南海文化博物馆的依据”无关。【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能力,要求考生按照考题的要求从文中找出需要的相关信息,然后

130、对整合后的信息作出判断。此考点是每年高考在论述类文章中的必考内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不需要考生亲自去筛选和整合,只需要对命题人做出的筛选和整合后的选项做出判断即可。考生首先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和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A项的张冠李戴,把对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性的分析放到了海南岛上。(2)【试题分析】此题仍然是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题。D项对应文本最后一段的“以呈现海南岛在南太平洋的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国内外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南海文化有所了解,增强海南旅游的文化含量,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健康发展。”其中“对海南文化有所了解

131、”的“民众”不仅指“国内外的游客”,还应包括“当地居民”。【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以偏概全,遗漏了“民众”中的“当地居民”。(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

132、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此题的B项因果倒置, “沉睡着多条古船”不能反证“大洲岛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便是海南岛以东海域航行船只的避风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它要求考生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的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的内容加以梳理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

133、作意图。14(2016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距今2500年左右(也就是史称战国的时候)的一本杂书里有如下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蟋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这本著名的杂书是山海经。在书里,神荼、郁垒还只是四个黑魆魆的汉字,但很快,神荼和郁垒就大变活人来到了国人们的门前。汉代,在除夕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人们便开始削刻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的两边。这两个人形桃木像就是上门服务的神荼、郁垒,被称为桃符。为何古人单单选择了桃木为辟邪震鬼之物呢?在一

134、本叫作典术的较为严肃的杂书里说:“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在这里我们触到了国人很实在的一面,他们的想法相当简单,人难以忍受的气味,那么也一定会让鬼因难以消受而却步。为什么古人们会相信那两块桃木就能是两位远在沧海之中镇守鬼门的神人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山海经中神话的空间性,神灵的活动都是与我们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的,神、人活动混杂在一起,这一点与西方神话不同。因此,神人尽管遥远,但和我们一个世界,如果他们愿意来,他们就肯定能来的。到了魏晋南北朝,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由于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用削制好的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分别画上

135、神荼、郁垒的神像,或者干脆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称作“仙木”“桃符”。再到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他们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把两位大神画将上去,然后一左一右贴在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神。当然,这是到了宋代之后的事情了。自神荼、郁垒开门神先河,中国的门神队伍便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也都成了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夜寐难安,疾病缠身,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便站到了太宗的寝殿门两边,太宗的病好了。为了让爱将脱身休息,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描绘了两位武将的肖像在纸上,一左一右贴在寝殿门上。这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也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信得过、

136、有威力的门神。后来的唐明皇也生了病,一个多月都没好。做梦见一个大鬼捉住偷窃的小鬼,大鬼说:“臣是钟馗,殿试没有被录取,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孽。”皇帝从梦中醒来,病随即好了,于是召名画师吴道子,要他按梦中所见,将钟馗画出来。从此,就有了挂钟馗像的习俗。之后,门神队伍就大肆泛滥,有赵云、马超、孙膑、庞涓、萧何、韩信、燃灯道人这个名单可以无限制地蔓延下去。十几年前到周围各户人家去看看,还可以在室内门上看到众多时尚人物的贴画,除了人们喜好的因素,追根溯源,这些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中国的神灵和百姓混居,不单单是在名单上,还在门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37、 )(3分)A门神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许多朝代,一直到当代还在演变。B门神神荼、郁垒最早在战国时开始出现,那时的人们用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两边,称之为桃符。C在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门神便应运而生了,这寄予着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D门神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上趋于简化,后来就成了贴在门上的大神的画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桃木是“五木之精,仙木也”,这是古人选择桃木辟邪镇鬼的原因,在典术这本较为严肃的杂书里有所提及。B魏晋南北朝之后,我们的祖先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画上大神,贴在大门的两侧,足见其

138、智慧节俭。C皇帝疼惜爱将的御旨,使秦琼、尉迟这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门神。D尽管民间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但是钟馗到底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型,钟馗只是一个虚构的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神话中,神、人活动混在一起,如果神愿意来,就肯定能来的;而西方的神话中,人、神不属同一个世界。 B中国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就属于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这一思路所创造的神仙世界。C从秦琼、尉迟恭、赵云等名单可以看出,门神往往是由生活中的凡人演化来的。D探究一下从神荼、郁垒到当今人家门上的时尚人物贴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文

139、明程度的提高,门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没有减少。【答案】(1)B(2)B(3)D【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门神神荼、郁垒最早在战国时开始出现”有误,文章第一节只是说在战国时期的书中有记载,并没有说是最早;“那时的人们”有误,第二段说的是“汉代,在除夕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人们便开始削刻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的两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

140、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是对文本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的概括,概括的过程错误地认为在战国时期就用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两边,称之为桃符,而文章第二节是说在“汉代”。(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到了魏晋南北朝再到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他们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把两位大神画将上去,然后一左一右贴在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神。当然,这是到了宋代之后的事情了”,选项中说的是“魏晋南北朝之后”,而文中说的是“

141、到了宋代之后”,选项扩大了范围;选项中说“贴在大门的两侧”,文中说的是“一左一右贴在门上”,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三自然段内容的理解,选项把“宋代之后”理解成了“魏晋南北朝之后”。(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D项,“当今人家门上”有误,文章最后一段是说“十几年前”;“门神

142、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没有减少”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十几年前到周围各户人家去看看,还可以在室内门上看到众多时尚人物的贴画,除了人们喜好的因素,追根溯源,这些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文中说的是“功能”,而选项说的是“神秘力量”【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对文章

143、最后一段的错误理解。15(2016届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

144、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

145、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

146、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B“士志于道”曾经是

147、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

148、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

149、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答案】(1)D(2)C(3)B【解析】(1)试题分析:选项D对应的原文“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和“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之间没有条件的关系。【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

150、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D“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和“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之间没有条件的关系。选项曲解文意。(2)试题分析:选项C对应的原文“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选项为“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对应的原文“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

151、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选项为“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把原文的“几乎”换为“任何”,混淆逻辑范围。(3)试题分析:选项B对应的原文“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选项“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选项B对应的原文“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

152、,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选项“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曲解文意。16(2016届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

153、就是这样的。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国内流传下来的只是一部

154、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元朝才多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这如同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来剧本是舞台唱的,实用的,后来成为文人创作后摆在案头欣赏,并不是在舞台上演的。有许多只

155、能在案头看,是舞台上唱不了的。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哪是墙壁上的画,哪是案头上的画,这样才能探索宋元以来的画派、画风。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1)下列关于“古代绘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近代考古发掘

156、成果说明,我们所估计的绘画成熟的时代太早了,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文化经过了严重的破坏。B古代画在墙上与帛上的画,因其载体的脆弱易毁,很多没能得以长时间保存,这也导致后人产生了一些误解。C唐宋人据其所看到的武梁祠画像来推测汉代的绘画情况,认为两者一样,这种看法与汉代绘画的实际不符。D唐宋人低估了汉代的画的水平。汉朝墓壁里的壁画、马王堆的帛画,说明古代绘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西北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得以留存,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这是我们的莫大幸运。B研究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赖于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尽管这些绢

157、画只是一些零块。C真正的唐朝人画的留下来的已很少,现在流传下来的,即使画稿是某名家的,画上的墨迹也不是其本人的。D古代二手描摹下来的古画副本水平很高,其绘画水平已非常接近原画,藉此我们可以一睹原画风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宋朝人所画的室内装饰画,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但真正精美的文人画,却是在元朝才出现且一直影响到后代的。B作为案头玩赏之物的卷册小品,就像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本是舞台唱的剧本,后来有许多却只在案头看。C文人案头画和墙壁上的画一样,有它的新趣味,其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从宋朝就已开始了,不能一笔抹杀。D苏轼画的竹子、树,米芾画的

158、珊瑚笔架图,都不真正符合画家的要求,作画态度不很严肃,画也不精美。【答案】(1)A(2)D(3)C【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古代绘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我们所估计的绘画成熟的时代太早了”有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一段,原文 “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

159、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意思是估计的时代晚于成熟的时代。【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就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理解

160、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曲解文意。(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D项,“其绘画水平已非常接近原画,藉此我们可以一睹原画风采”有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第二段,文中的表述是“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可见D项说摹本水平接近于原画,藉此我们可以一睹原画风采,于文无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

161、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无中生有。(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C项,“文人案头画和墙壁上的画一样,有它的新趣味,其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从宋朝就已开始了,不能一笔抹杀”有误。原文最后一段是“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文中所说的有新趣味且风格影响几百年的是文人案头画,不包括墙壁上的画。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

162、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混淆范围。17(2016届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宗白华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163、。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

164、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而下之器表现着形而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

165、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等,制精制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

166、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路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选自艺境,1946年,有删节)(1)关

167、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B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C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D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A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B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

168、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C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D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

169、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答案】(1)B(2)A(3)C【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错误地理解文意,认为“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

170、人所独有的”,从第三段的表述来看,这显然是错误的。(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筛选辨别信息的依据。第五段的开头说“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这提示了答题的区域,而A项属于对“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的阐述,答非所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

171、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的内容属于答非所问,与题干所问不一致。(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与乐趣”属无中生有;B项“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与原文不符;D项,“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并不是我们“摆脱贫弱的地位”的途径。【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

172、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在文中查无此据,选项B的内容与文章第三段的内容不符,选项D“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表述错误。18(2016届湖北荆门龙泉中学高三上8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苏东坡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申说者不乏其人。叶燮更直接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今人也都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一再加以肯定、推阐,“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主要特征,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然而我对此一直持有不同

173、看法,觉得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诗,值得推敲。就诗中有画的命题本身看,“画”应指画的意趣,或者说绘画性。尽管谈论诗中的画意不同于绘画本身,但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通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实际上是不能充任绘画的素材,而且根本是与绘画性相对立的。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我们在杰出的诗人笔下都能看到成功的运用。我们从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一些例子来看,它们能画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张岱已指出,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摩,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而这种印象又是听觉与触觉的表现,绘画无以措手。

174、“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典型的感觉印象,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说,“这样的诗既富有画意,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只有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艺术境界”。如果我们承认此诗的魅力在于“欲上人衣来”,那恰恰是超越绘画性的表现,怎么又可以用诗中有画去范围它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别说画,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我在镇江焦山登塔眺望长江时有幸目睹这一景色:浩淼长江在黯淡的阳光下微微反光,视线的尽头天水相连,一片空濛;隔江的山峦似乎都笼罩着薄薄的雾霭,若隐若现。当时闪过我意识的就是王维这两句诗,这眼前顷刻的视觉形象犹是可画的,而王维的感觉印象,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

175、,怎么着笔呢?看来,持“诗中有画”论者所举的例子,本身也不能自圆其说。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这倒支持了张岱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其实,只要我们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不带任何成见去看王维诗,就不难发现他更多的诗是不可画的:他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的异样感受,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到的主观色彩,以音乐家的耳朵听到的静谧的声响,以禅人的静观体悟到的宇宙的生命律动,都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把他的诗推向“诗不可画”的瓊绝境地。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

176、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摘编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诗中有画一个被夸大的批评术语)(1)下列关于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东坡针对王维的诗发表的评论,后来又有许多人对这一说法进行陈述说明。B叶燮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大力支持者,他认定的“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这一说法比苏东坡的说法更为直截了当。C作者认为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的诗值得推敲,因为就诗中有画本身看,“画”指画的意趣,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立的。D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同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不宜充任绘画

177、的素材,这些最具有诗性的素材却不具有绘画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经过苏东坡及以后的古人、今人的肯定、推阐,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但作者对这一说法一直持不同看法。B“清泉咽危石,日色冷轻松”两句诗,被认为是“诗中有画”的例子,但张岱认为,泉石、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等诗句,突出主体的感觉印象,既富有画的意境,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印象,这些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更难以

178、画出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诗中有画”论者之所以不能自圆其说,是因为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可画的只不过是些较一般的诗句,而他的更多的诗句是不能画的。B张岱“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的说法,是指王维一身兼诗人与画家,能诗画相通,所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说。这是对“诗中有画”的一种理解。C王维的诗能够达到“诗不可画”的境界,是他能够把诗人、画家观察到的,音乐家听到的和禅人体悟到的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创作出的诗句。D我们一想到王维的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是因为我们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

179、”的思维定势。【答案】(1)C(2)C(3)D【解析】(1)试题分析:“而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的”,理解错误,从原文“历时性的、同感的、怡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毕竟不宜充任绘画素材”、“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来看,“根本是与绘画性相对立的”是“诗性的素材”,而不是“诗性”。【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对应原文是“历时性的、同感的、怡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毕竟不宜充任绘画素材”

180、、“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选项为“而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的”,选项曲解文意。(2)试题分析: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理解错误。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的是“咽字、冷字”。要注意“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这句话,“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陈述的不是前一小句,而是“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

181、项C对应原文是“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这句话,“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陈述的不是前一小句,而是“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选项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错误,选项偷换概念。(3)试题分析:说“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分析错误。从原文中看,“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是“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之后的感受。【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选项D对应的

182、原文“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是“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之后的感受,选项“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曲解文意。19(2016届湖北襄阳五中、宜昌一中、龙泉中学高三上9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文化与代沟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

183、,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184、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

185、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

186、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

187、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其次是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D代沟现象不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B第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

188、理论基石。C第段论述与第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D第段承接上文第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C二战以来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历了时间迁徙的新一代和没有经历时间迁徙的老一代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D米德所论述的年长一代向

189、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我们称之为“文化反哺”。【答案】(1)C(2)B(3)C【解析】(1)【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C项,“其次是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违背原意。【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

190、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2)【试题分析】A项,顺序颠倒,错在“从入手”,应是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C项,关系错误,错在“内容并列”,应是总分关系;D项,无中生有,错在“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文章思路,是作者行文时思考的线索、路径和脉络,始终贯穿在文章中。把握文章思路,即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一般而言,通过分析文章的意义段,可以大致梳理出文章的思路。所

191、以,对文章思路的考查,常常考查考生对意义段的把握。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确定文章遵循的是哪一种结构方式,同时注意不同文体文章的结构安排特点: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然后注意过渡句、中心句等。最后注意表示结构的一些标志性语言,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3)【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

192、握原文信息作答。C项,曲解文意。新老两代都经历了时间迁徙,不同的是老一代不敢舍旧,新一代唯恐失新【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20(2016届湖北宜昌一中高三上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

193、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

194、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

195、,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

196、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

197、行为主体。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2)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3

19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B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根本做法。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答案】(1)A(2)C(3)B【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99、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与原文对照,B项,不是“任何人”,而是“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人”。C项原不是“无法确定”,而是“一般很难确定”。D项,“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的不是“行为主体”,而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的“网络信息”。【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

200、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不是“任何人”,而是“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人”。C项原不是“无法确定”,而是“一般很难确定”。D项,“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的不是“行为主体”,而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的“网络信息”。(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

201、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颠倒了逻辑关系。(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是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根本做法”有误,原文最后一段“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

202、法”,可见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主要靠的应该是“技术创新”。【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曲解文意。21(2016届湖南长沙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

203、活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篡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从“格物”到“致知”,实质上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一自律,方有诚意正心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204、。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的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理想。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

205、致、内趋的性格。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与含义阔大、形象众生的诗不同,词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极为精致。尽管宋代词坛还有别一番风貌的歌唱,这就是由苏轼开创的、以辛弃疾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宋词雅,宋画也雅。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两宋士大夫文化的其他领域,也无不表现出与宋词、宋

206、画相通的性格。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悄然兴起。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市民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沉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一种不同于贵族口味与诗人情调的市民文化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7、)A唐诗含义阔大、形象众生,是开放的,外倾的,色调热烈的,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B两宋理学,强调纲常伦理对世界万物的所当然和所以然,也强调人对于“天理”的一种自觉意识。C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人而趋于雅化,其特点为: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细腻精致。D市民文化是以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兴起的一种文化,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这种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两宋理学其实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两宋理学与传统儒家学说有着相同的“义利观”。B理学突出自觉的“修身”与“自律”,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以

208、天理来遏制个人情感欲求。C市民文化由于更能够直接而热烈地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的市民阶层的感官享受,因此在两宋时期有了蓬勃发展。D两宋词坛主流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士大夫的心境的集中体现,因而与盛唐时期的诗人在风格和意绪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3)下列根据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唐朝的热情奔放不同,宋朝文化中的哲学和艺术都会体现出一种相对封闭和内倾的倾向,这应该是与唐宋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相关。B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正是受到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的影响所形成的。C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宋朝的文人赏玩瓷器时喜爱的类型应该是繁丽丰腴

209、的;他们喜爱的服饰类型也应该是雍容华贵的。D按照文中对市民文化的描述,当台上在演出歌舞小戏时,台下应该是观众云集,大声应和,情景十分的热闹。【答案】(1)A (2)A (3)C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唐诗含义阔大、形象众生,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范围扩大,原文为“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文中有昂扬生命力的主语为“李白的诗”。【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

210、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

211、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肯否颠倒,原文为“传统儒学先义后利,理学发展为重义轻利。”因此 “义利观”不同。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212、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C项偷换概念,选项对于文玩和服饰的推断明显是偏盛唐气象。在第一段提到“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因此宋朝文玩尚朴澹,重意态,而服饰“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推。【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213、,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22(2016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当今,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

214、临解体,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可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纸质阅读将何以安顿?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其实,“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若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算进来的话,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这当然

215、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有好处。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该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第二,当下的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纸媒的文章,显得规范、严谨,想象力不足;而个人空间、文学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显得活泼、生动,也更接地气,当然也难免芜杂。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转变成了主体。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

216、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内容艰深繁难的书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

217、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得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

218、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得看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什么书,怎么看书。有效的阅读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所以政府提倡“书香社会”。有人感叹:“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事实上,阅读这一社会问题虽然不像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那么急迫、及物,但它是一个影响长远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雷达反思阅读方式的巨变,选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能够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阅读文化,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B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

219、跳跃化、碎片化、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取代了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压倒了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C纸媒文章虽然规范、严谨,但想象力不足;个人空间、文学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活泼、生动,更接地气,发表也更加便捷,但难免有些良莠不齐。D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但是,新兴的电子阅读如果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则足以让一个民族担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让电子阅读显得相对更加轻松、愉悦、便捷,这样,必将挤压纸质阅读。B抱着一本书看是阅读,电子阅读,如手机阅读、网络阅读同样是阅

220、读,只是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C新媒体让读者可以与作者互动,甚至直接影响作者的下一步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可以转变成为主体。D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是那种细嚼慢咽的,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能考验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的严肃阅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冲击下的当前时代,纸质阅读的人数虽然减少,但由于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所以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B阅读形式的变化使当下的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则日渐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C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容易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得到答案

221、, 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探寻、求索新知识的能力。D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问题比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对一个国家、民族影响更长远,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答案】(1)B (2)D (3)C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混淆已然未然,原文表述是“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表明时间是“正在”,而不是已经取代和压倒。【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

222、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223、句,进行比较、辨析。无中生有,文中对什么是“有价值的阅读”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

224、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A“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与“读书人的总量”没有因果联系。B阅读形式的变化固然会给阅读文化带来影响,可这只是阅读文化有可能改变的原因之一,但显然并非全部,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当下快节奏的生活、 经济大潮的冲击等等,原文虽然没讲这些,但恰恰说明选项推断错误。D文中对比的是“阅读”与“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的紧迫性与及物性,并非“影响”本身。【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

225、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23(2016届湖南株洲二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

226、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英吉利亚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本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

227、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30多倍。科学家们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海洋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成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B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228、。C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2)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是( )A本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海洋变绿。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D试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3)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硫酸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相应的作用。B海洋生产力包括让蓝色海洋变绿,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成倍增长。C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

229、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D向海内投放硫酸铁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行事。【答案】(1)C(2)D(3)C【解析】(1)【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是属于对文本内容整合和分析的题目,解答时,需要结合内容,逐项与文本内容加一比对,做出判断,切忌“模糊”大意,强加内容,把貌似“行为”看做“实际”所为。如本题中的C项,“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这一说法与文本不符,但极容易引起学生误解,从而造成选择错误。(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选出“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依据”,需要

230、结合选项加以分析,作出判断。A选项谈到了铁元素提高海洋生产力理论在20年代提出,但此后“科学家一直在对这一理论理行完善”,也就是说这种研究的可行性还没有被证实。“科学家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研究的可行性;B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不确切;C不够全面,这个结论是经过实验验证的,所以它才能成为一项可行的研究。所以此题选择D。【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类似题目解答时,有一定难度,需要统观全文,分析题干要求的内容与之“吻合”,要对选项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第二步,扣题,

231、细心查找信息,借助标志语,与题干要求加以比对;第三步,对比、排除确认答案,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要仔细辨认,看选项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设置了陷阱的选项,就是与原文表达不同的选项,依据题干要求可以准确选择。如本题中各个选项,选择的是“可行性依据”,只要选项中不符合这一条件的都不可以选择。(3)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选择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只要认真分析选项即可。A文中信息显示硫化六氟化合物只可检测硫铁的变化和去向并没有辅助硫酸铁发挥效力的作用;B“让蓝色海洋变绿”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232、并不是海洋生产力所包含的一项内容;C最后一段中说“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的来源尚需研究”;D选项中“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行事”的说法过于绝对了。【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内容实质是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第二步,逐段归纳要点,理清行文思路;第三步,逐项寻找定位原文中的涉题信息;第四步,抽取整合涉题句段的关键信息;第五步,选项信息与涉题信息比照,判断作答。如本

233、题,其实也是对文本中关键语句的理解,需要结合内容做一分析、判断,得出答案。24(2016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第一次质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以文化重建应对城市雾霾雾霾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终风且霾”的记载。在历史上也曾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清人昭槤啸亭续录的“昼晦”条,其中就记有“路人皆不敢行”、“老妪佝偻为风吹毙”、“遗失幼孩”等事件。可是,今天的城市雾霾,与这些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苦果。一直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突然遭遇所谓的十面“霾”伏,其实并不奇怪,而是中国近年来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首先,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是城市

234、的命脉。工业化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必然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生态的严重透支和污染。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概莫能外。以能源为例,已故的印度原子能科学家霍米巴巴博士曾测算道,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每百年消耗的总能量不到半个Q(每Q代表燃烧三万三千吨左右的煤所释放的能量),目前每一百年大约要消耗10Q。也就是说,在人类过去两千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大约有一半是过去一百年消耗的。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也可以参照这个公式测算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已翻了两番,而按照到2020年再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届时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90909Q,这完

235、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其次,从生活方式上看,城市是天生的消费主义者。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是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的另一主要原因。一方面,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一直以超过5%的年均速度增长,据国外学者的相关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年新增住房3亿4亿平方米,建设用地18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14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而建筑垃圾和废料是城市雾霾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汽车社会是都市生活方式的一个基本标志。据相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近100倍。与此同时,我国小汽车数量迅速

236、膨胀,自2009年以来,我国小汽车的销售量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更重要的是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尽管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但由于它有效地降低了人的过剩和奢侈欲望,直接减轻了整个社会生产与分配环节的巨大压力,所以也就等于提高了生产力和增加了生活资料总量,西方当代学者唐纳德沃思特就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所以说文化重建以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可以说有两种渠道:一是在“技”的层面上,如伦敦市民,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尽量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如后现代城市设计中的“3R”

237、原则即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Reuse)、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二是在“道”的层面上,主要是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如果说前者是西方人的特长,那么后者就是中国文化的利器。在批评片面强调物质生产、全盘否定礼乐制度的墨子时,荀子曾充满激情地说:天下的财物养活天下人本是绰绰有余的。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不足”和“有余”的激烈矛盾,关键在于个体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与合理安排。因而,与墨子主张一心发展生产、降低文化开支完全相反,荀子认为社会的首要问题是“隆礼重乐”,即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

238、本上解决物质生活资料与主体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要说的是,改造我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应成为“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一方面,以克制在现代化进程中过分膨胀的现代性欲望为基本手段,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为我们在城市化背景下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历史文化与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以改造主体为基础尽可能减少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这还昭示了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有助于解决当下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1)下列对于我国“新型城市病雾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规律

239、。B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C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D精神文明建设缺失,个体奢侈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导致生活资料总量增加。(2)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就是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全部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B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是中国文化的利器,有助于解决城市病。C荀子“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D传承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减少城市与自然环

240、境的冲突是“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今天的城市雾霾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结果,与古代社会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B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能源消费量已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C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因为在“技”这个层面上突破不是中国的特长。D倡导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未来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答案】(1)D(2)A(3)A【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于我国新型城市病雾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文意的能力。文章第

241、五节的开头有明确的语言提示“更重要的是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文意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就要抓住题干中的“深层次原因”这一提示性的信息,依据这一内容即可找到第五节。(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242、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文章倒数第二节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选项将文中“尽量使用”表述成“全部使用”,说法过于绝对化。(3)【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比如

243、A项出自文章第一段,B项对应文章第三段,C项在文章倒数第二段,D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最后一段,找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选项C中出现“因为”,考生就要重点看一下前后的内容是否存在因果关系。25(2016届吉林实验中学高三上第五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目。“爱”是儒墨两家措意最深的话题之一,它把罕言乃至不言“爱”的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同儒家、墨家区别开来,也把言“爱”心曲不尽相合的儒墨两家区别开来。孔子由“仁”说“爱”,“爱”只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以“兼爱”为其学说的主导取向。而“兼”以“爱”之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从墨子与

244、孔子在“爱”上的这一微妙差异,大致可窥见儒墨两种教化何以终究会各趋一途。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清末民初以后的学人多以“兼爱”之所爱不分亲疏厚薄而赞许墨家,并以此贬责主张“亲亲”而爱有差等的儒家。立足于平等对“兼爱”和“亲亲”做褒贬之判,这在上个世纪的许多年中已被人们视为当然。但如此认同“兼爱”而厌弃“亲亲”,却在更大程度上出于人们对平等和爱的关系的误解。平等属于权利范畴,它只在权利的意义上构成一种值得人们肯定的价值;爱是一种情感,由衷的“爱”原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单就爱的情愫尚应向更广博处推扩而言,墨子的“兼爱”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在从“爱人”的一角度上指点他所谓的“仁”时,却

245、也未尝不曾教诲人们“泛爱众”。“泛爱”并不比“兼爱”爱得偏狭,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泛爱”毕竟连着“亲亲”的根蒂;这由“亲亲”之爱到“泛爱”之爱固然显出爱的差等来。然而,却正是对爱的差等的认可表明了儒家比墨家更懂得作为一种情而不是作为一种理的“爱”。礼记礼运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由“情”说“爱”,意味着“爱”在先秦儒者这里达到了怎样的自觉。对“情”的反省可使人悟出一种“理”,但“情”并不直接就是“理”。墨子以“兼爱”立论,无论他出于怎样好的动机,事实上在他这样做时却是把“情”作为“理”来推证或辩说了。“爱”在儒家学说中从不曾像墨家著述中那样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爱”既然终是被儒者视

246、为一种“情”,而情的可贵又首先在于它必是出于自然而非强制,那么,它在儒家这里便永远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而决不至于被直接以理相称。基督教把“要爱你的仇敌”作为教义写在福音书里,那“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墨家学说的“兼爱”的训示在被要求的意味上似乎不像基督教那样决绝,但“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的说法显然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如果说儒家的“爱”是出于人之自然的心性发动,因而可勉强以“自律”之“爱”相称的话,那么,墨家所倡说的“爱”则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自律”之“爱”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不染涉利益,不权衡得

247、失,因此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是超功利的,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摘自黄克剑儒墨之辨,有删改)(1)下列关于“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爱”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内涵,而诸子言“爱”心曲是不尽相合的,因此,我们根据这一微妙差异,可以大致将其区别开来。B儒家的“泛爱”连着“亲亲”的根蒂,显出爱的差等。清末民初以后,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学人多贬责儒家。C“爱”被儒者视为一种“情”,并没有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而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D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可勉强称为“自律”之“爱”,它是一种根自

248、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的“爱”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说的“爱”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这种不同是儒墨两种教化各趋一途的重要原因。B墨子的“兼爱”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从“爱人”的角度提出了“泛爱”,在今天看来,“泛爱”比“兼爱”爱得更为广博。C基督教的“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它的教义甚至说信徒“要爱你的仇敌”,这种要求与墨家相比显得有些决绝。D墨家学说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其“兼爱”的训示有着被要求的意味,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49、是 ( )A“兼爱”是有着平等意识的“爱”,但不能以此贬斥儒家之“爱”。因为作为一种情感, 由衷的“爱”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B先秦儒者对“爱”的认识达到了自觉的高度,可贵的是他们的“爱”出于自然,发自内心,属于“情”的范畴而不是“理”的范畴。C儒家始终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墨子的“兼爱”事实上把“情”作为“理”。这是两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差别。D儒家的仁者之爱,没有染涉利益,不会权衡得失,是一种超功利的爱,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答案】(1)A(2)B(3)B【解析】(1)试题分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爱是儒墨两家措意最深的话题之一,它把罕言乃至不言爱的道家、法家、名

250、家、阴阳家同儒家、墨家区别开来”,选项“爱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内涵”错误。【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选项A“先秦诸子”以偏概全,混淆范围。(2)试题分析:从原文的句子“墨子的兼爱当然是值得称道的”“泛爱并不比兼爱爱得偏狭”看从“广博”的角度还是“墨家”的“兼爱”更加广泛一些。【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

251、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B曲解文意。(3)试题分析:通过原文“对情的反省可使人悟出一种理”,可见选项“不是理的范畴”曲解文意。【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B曲解文意。26(2016届江苏苏州中学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重建历史意识庄秋水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所有“现在的事态”, 都是具有不同起源和节奏的运动复合体,今天的时间既始于昨天、前天

252、,也始于遥远的过去。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任意挥霍社会资源,不仅屏蔽遥远的过去,还在拆除昨天与前天。近几十年里,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譬如出于商业利益拆毁过去幸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能够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时代情趣的建筑。北京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以及蒋介石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让人觉得这种针对“历史意识”的暴力冲动, 其戾气已积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自19世纪以来,保护旧建筑和纪念建筑就是政府和个人的一项重要活动。那些与神圣事物、世俗权力、艺术和历史等有联系的建筑,是构筑社会与个人的历史意识的重要元素。历史意识是一种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无论是对历史敬重、依恋,还是憎恨、厌恶,此种感受力

253、传递给了每个人,成就了人在精神活动里不可缺少的时间维度。作为单个人的历史意识,不会只满足于构造自己的生物世系来填补历史空白,它对自我的界定,一定关涉广泛的往昔事物。于是,在代代相传中,某种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社会制度,既延续共同之渊源、主题,也会发生变异,然后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梁林故居所承载的正是建筑史和文学史某个阶段的重要价值,蒋介石行营作为抗战遗址则是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艰危时日的象征。它们的存在,虽未必保存在大众记忆之中,但经由历史学家等人的记载描绘之后,便会唤起大众对历史人物和文物、历史事件和信仰的回忆,从而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建筑使过去延续至今,在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

254、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自我的文化密码,并给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我们并非要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想象一个布满旧建筑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很少有人因热爱过去而愿意放弃当今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便利。社会的迅速转型,会摧毁那些不再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旧传统。但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说的那样,“被发明的新传统”,必定是植根于旧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像小丑一般可笑。当记忆不起作用时, 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代展品

255、。这是人类与过去的关系。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过去和现在将永远互相给对方以启示”。(选自看历史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标题中的“历史意识”应怎样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2)文章在二、四两段中两次提到梁林故居和蒋介石重庆行营,各有什么作用?(6分)(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答案】(1)“历史意识”是人们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能使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时间维度;能促进整个社会传承文化遗产。(每层2分)(2)第一处举例说明拆毁历史建筑的严重程度,从反面角度论证重建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处阐述历史建筑承载的重要价值(2分),它能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性并构

256、成某个时代社会的文化密码。(共6分,第一处2分,第二处4分)(3)人类失去历史记忆,就失去创造的想象力;就失去心灵游走的空间,心气浮躁而行为愚蠢;就失去生命的丰富内蕴和活力。(每层2分)【补充:强调重建历史意识的重要性也得2分】【解析】(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重要概念的含义。从历年高考情况看,这一考点,主要理解“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属性是指概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

257、向的读题习惯。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进,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重要概念”

258、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2)试题分析:这类题方法上应整体把握文本,读懂文本内容。并且要重视信息筛选“梁林故居和蒋介石重庆行营”,重视前后勾连。且概括观点态度。【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论述类文本阅读应紧抓关键字词。在正确理解题干的基础上通读全文。举例论证方法是论述类文本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也是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论证特色考查的主要内容。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子含义题。做

259、这类题目,就是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一般包括三方面:表层意义、句内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然后分析其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品味句子的含义,是常考的题型,难度很大。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以句中的关键词为突破口来整合作答。27(2016届江西临川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

260、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

261、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 “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儒家孔子的“

262、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

263、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64、)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B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B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应当以直觉、顿悟为主,以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为辅。C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

265、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人无从启发和替代。D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主张抛弃直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是(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B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D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答案】(1)C(2)A(3)D【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C 项,“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

266、有误。文章第一段只是说“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并且说“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后面有具体的解释“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可见是“穿透语言”并非是选项所说“完全摒弃语言形式”,选项是妄加猜测。【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

267、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是对文本第一段内容的概括,概括的过程错误地以为周易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而文中借助对庄子和王弼观点的说明,指出“穿透语言”,而并非是摒弃语言形式。(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C项,对应的信息在文本倒数第二节,原文为“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D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四节,原文为“扬弃知觉思虑”。【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

268、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CD选项分别出自文章的第二节、倒数第二节和第四节,考生只要找到对应的信息即可辨明正误。(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这句话的思维状态,然后再分析各选项,找出与之相同的。D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与“踏破铁鞋”都强调的是反复的思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和“得来全不费工夫”说的都是后来的顿悟;故原诗要表达的意思

269、是在反复理性思维基础上产生顿悟。【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文章所阐述的问题,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再分析题干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体现的思维状态;接着就要分析选项中每个诗句体现出的思维状态,最后确定选项。如考生不理解“思维状态”这一内涵,可以从两个诗句内容的相似性上入手,具体如分析中所说。28(2016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第四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书院自唐代兴起,至宋世获得发展并呈显赫之势。元廷虽支持书院,却进行政策规划而使之官学化。明代初期,朝廷重学兴教,以科举选士,而以讲学

270、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则仅仅维系而已;到中后叶,书院才振兴繁盛起来。为什么明代中后叶书院会再度辉煌呢?明代中叶以来,由于科举与官学的一体化,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官方哲学蜕变为士子敲开科举之门的砖块,人们奔竞于科举仕途而变得不择手段,诚所谓“率天下而为利欲所迷之童子,学问由此而衰,心术由此而坏”。而且,公然卖官的纳粟之例一开,“使天下以贷为贤,士风日陋”,愈益不可收拾。这说明官学教育的失败,同时也提出重建新的理论以维系日益涣散、败坏之人心的任务。同南宋乾淳之际的理学大师一样,以王阳明、湛若水为代表的杰出思想家出而批判、解构官方哲学,并从此入手,承担起建构新理论、重振纲常以维系人心的艰巨使命。王阳明认为,

271、在程朱理学普及,尤其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人人必读官方教科书的同时,理学的精粹之处就已被淹没了,完全成了拘缚人们思想的僵死教条,而且程朱理学本身“言之太详,析之太精”,势必造成“章绘句琢”,以至废弃圣人之学的局面。此外,他在镇压统治阶级内部宁王朱辰濠叛乱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即所谓“破山中贼”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程朱理学的繁琐、无用,凭此而欲“破心中贼”委实不易。因此,阳明以“破心中贼”为目标,创建起以“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心学思想体系。与之同时,陈献章的得意弟子湛若水,指出朱熹的大学章句只可用于科举考试,而不足以作为修身指南。他修正、发展师说,提出“随处体认天

272、理”的命题。主张动静、心事合一,承时随地去发现“本心”、践履“天理”。尽管王、湛之说在表述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如阳明所说,二者乃“殊途同归”,亦如若水所说是“皆圣贤宗旨也”。正是经过他们的大力提倡,心学蔚然成潮。正德年间开始形成的王、湛心学所以能发展成为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的思潮,是与其与书院活动一体化分不开的。阳明、若水都把书院作为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并都在书院讲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学术主张和思想体系。书院与学术思想互为表里、一体发展: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有力推动着书院勃兴,这和数百年间南宋书院与朱熹、陆九渊之学一体发展的情形颇为仿佛。明代书院的辉煌局面

273、主要是由王、湛后学在嘉靖薮、隆庆之际营造的。兹试以阳明后学为例略予阐述:王阳明殁后,各地王门弟子或建书院、或立祠宇、或创精舍、或办讲会,皆以传播、弘扬师说为己任。所在书院数不胜数,此外,阳明弟子中有不乐仕进,一生讲学传道于下者,如钱德洪“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他们的努力使王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当然,阳明弟子中也有位至公卿,讲学倡导于上者,如徐阶在嘉靖、隆庆之际执政朝廷。这又使王学及传播王学的书院获得了广泛而崇高的社会声誉。正是这些王门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努力,将王学和书院一起推向发展的高潮。 (摘编自陈寒鸣王湛心学与明代书院辉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274、唐代兴起的书院,至宋代获得了发展并呈显赫之势,这和南宋乾淳之际理学的发展有关。B元代统治者对书院有了政策性的规划,使之官学化。这种对书院的支持行为,促进了书院的发展。C明代初期,朝廷重学兴教,以科举选士,但是书院的主要内容只是讲学。这导致书院仅能维系。D明代中叶以来,官学教育失败,王阳明、湛若水等思想家承担起建构新理论,重振纲常的使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普及的同时,其精粹之处也被淹没,而程朱理学本身“言之太详,析之太精”也导致圣人之学废弃。B王阳明认识到程朱理学的繁琐、无用,是其在镇压宁王朱辰濠叛乱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农民起义等实践

275、中得出的。C王阳明、湛若水二者之说的思想实质是一致的,“殊途同归”,“皆圣贤宗旨”,只是在表述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D王、湛心学在正德年间开始形成,其借助书院活动而得到发展,最终成为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的思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一个时代“率天下而为利益所迷“士风日陋”之时,就需耍思想家们构建新的理论了。B宋明两代书院辉煌时,书院与学术思想互为表里、一体发展: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又推动着书院勃兴。C王阳明心学被推向发展高潮,主要是靠王阳明在朝中做高官的弟子如徐阶等讲学倡导于上。【】D在嘉靖、隆庆之际明代书院出现辉煌局面,固然是时代发展使然,但也

276、与王、湛后学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答案】(1)B(2)B(3)C【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浏览选项,针对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比较、辨析,作出判断。B犯了逻辑错误。“政策性的规划,使之官学化”虽曰支持,实则限制了书院的发展,而不是选项中的“这种对书院的支持行为,促进了书院的发展”。【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一考点,题目的设技,或针对一个句群,或针对一个段落,或针对全篇。一

277、般是客观题,即判断说法与原文是否一致。错误的设置一般为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等。原文第1段说:“元廷虽支持书院,却进行政策规划而使之官学化。”这句话中转折连词“虽却”的使用,虽曰支持,实则限制了书院的发展,而非选项B“这种对书院的支持行为,促进了书院的发展”,犯了逻辑推理的错误,故选B项。(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B项原文只是深切感受到程朱理学的繁琐、无用,并非才从中得出。曲解文意。【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

278、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第3段中“他在镇压统治阶级内部宁王朱辰濠叛乱及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即所谓破山中贼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程朱理学的繁琐、无用”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错误的把“只是深切感受到”解读为“才从中得到”,而文中的表述却是“才感受到”。(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C“王阳明心学被推向发展高潮,主要是靠王阳

279、明在朝中做高官的弟子如徐阶等讲学倡导于上。”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未比较在野弟子和朝中高官弟子贡献之主次”,故“主要是”错误。【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就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29(2016届重庆巴蜀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

280、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

281、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

282、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283、“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

284、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

285、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虽然为苦难民众伸张了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B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D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86、3分)A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B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C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D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答案】(1)D(2)A(3)B【解析】(1)试题分析:选项D对应的原文“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部分是在论述“民本”和“君本”思想

287、,这种行为是君本思想的体现,不属“霸道”。【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易错警示】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强拉因果、误划类别等类型。此题选项D对应的原文中的“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是“君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不是王道的内容,选项误划类别。(2)试题分析:孟子是一本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厌恶和排斥”欠妥,原文为“望孟生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

288、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A对应的原文“望孟生畏”而选项为“厌恶和排斥”,选项曲解文意。(3)试题分析:“有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毫无意义”不妥。【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B中“有严密的思想体系”文中无据,“毫无意义”过于绝对。30(2016届江西新余一中、万载中学、宜春中学高三上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

289、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

290、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

291、,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

292、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

293、点的体现。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

294、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

295、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答案】(1)C (2)B (3)A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 “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

296、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的信息理解成“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曲解文意,选项对应的

297、信息在文章第末段,文中的句子是“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而选项却是“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曲解文意。【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末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文中的意思曲解了。(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

298、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因果关系不成立;D“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

299、“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因果关系不成立;D“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31(2016届辽宁抚顺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

300、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一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羁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

301、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

302、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囹标再不会摸起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乎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

303、“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总而言之,未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

304、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

305、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足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即将到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

306、一股阻力。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答案】(1)A(2)B(3)D【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

307、、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第二节中说“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而选项却说“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把原文中的“几乎”换为“可以”,犯了混淆逻辑范围、夸大其词的错误。【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308、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的信息理解成“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夸大其词。(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文中的因果关系颠倒了。(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

309、力。A项“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第二节是说“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B项张冠李戴,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文中是说“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故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垂直方向”;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将文中“几乎可以跟操作真

310、实物体相媲美”理解为“毫无差别”,说法绝对化;B项,把文中“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说成了“水平方向”;C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32(2016届辽宁葫芦岛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驻地。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全国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军事中心。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随之消失。一旦城市的功能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会随之改变。否则,这些硬件和软件不是过剩就是不足,或者只能废弃,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城市

311、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

312、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

313、少六朝遗风?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因为这些物件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象,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选自环球人文地理)(1

314、)下列对城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的情况下,如果城市的功能改变了,那么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应随之改变,否则,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B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为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古代一般都是把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设在这些城市里,但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C一座城市,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绵延才能形成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D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就会被强制改变,城市的文脉会因此中断。(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首先

315、阐述政治功能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接着又讲了城市文脉,最后说只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城市就会延续文脉。B第二段说明了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还讲了一座城市要形成自己的文脉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C第四段告诉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会中断,即使有保留,也岌岌可危。D第一段论述了政治功能对于古代城市的重要作用,如果政治功能强,城市就会兴旺发达,政治功能一旦丧失,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座城市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这个城市中的一些物件,保留一定数量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

316、城市的历史记忆。B南京是在古建康城废墟的基础上重建的,也保存了战火毁灭不了的一些六朝的遗址遗物,但六朝古都的文脉已基本中断。C城市的历史记忆,不仅包括古物、旧物等物质基础,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D保存一些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能满足精神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居民对国家和城市记忆的需求。【答案】(1)B(2)A(3)D【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现在年味淡了”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或然与必然不分。“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

317、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不正确,应为“城市的其他功能可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最后论述的是“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的理由,不是说“只要

318、保存”“就会延续文脉”。【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

319、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依据原文“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的适当保留可以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也能满足”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作者的观

320、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33(2016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曹雪芹是一位最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

321、联中揭示出发人深思的底蕴。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之前,正在紧急之际,宝玉盼望有一个人去报信,以免皮肉之苦。这时恰好来了一个聋老婆子。宝玉急切地对她说:“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可因这老婆子耳聋,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以为是说金钏儿跳井的事,立即回答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又说:“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金钏儿的死,在贾府里只算得一件小事,可是曹雪芹写来却颇具匠心。写金钏儿受辱

322、在第三十回,写她悲愤跳井自杀在第三十二回末,此后又在好几处描写相关人物时多次提及这件事。这里,作者特意写这么一个聋老婆子的出现和她说的这番话,就是着眼于生活内在的相互关联,映射出多方面的意义。当然,安排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首先是出于情节发展上的需要,即为下文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出场,写这场轩然大波的收束作铺垫;其次,是在人物描写上的多层映射。 这个聋老婆子,作为贾府中的一个老仆妇,同是奴隶,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是一样的,却对金钏儿被逼惨死表现得极其冷漠。这就自然映射到贾政身上,体现贾政的虚伪。贾政在刚听说金钏儿跳井自杀时,曾说:“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

323、以待下人。”聋老婆子那番话和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就暗示读者,在贾府这类事件必然是经常发生,这才使聋老婆子这样的仆人也不以为奇,以至于麻木不仁了。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映射到薛宝钗和王夫人的身上。薛宝钗听到金钏儿跳井惨死的消息,只冷冰冰地说了一句:“这也奇了。”赶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去了。接着就写两人一段对话。王夫人有意掩盖她污辱和逼死金钏儿的真相,推脱自己的罪过。而薛宝钗却这样安慰王夫人:“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这些冷冰冰的话,令读者感到透骨的心寒。 第三层,是所有这些又都一齐映射到贾宝玉的身上,使他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突出地显现了出来。贾宝

324、玉被打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对金钏儿的惨死悲痛到“五内摧伤”,以致“茫然不知何往”。而在遭到一场几至丧命的毒打之后,还对林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金钏儿。艺术上经过这样几层映射,便突现出贾宝玉的心地、感情,是多么善良,多么纯朴! 映射艺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而眼光敏锐的作家,才能看到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作品中自觉地揭示这种联系。映射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触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因此,阅读红楼梦就需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

325、作家的艺术匠心。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有删改)(1)下列对于“映射”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映射”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否成功运用,关键在于作家能否整体认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B“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能使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进而从整体上显现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C在运用了“映射”艺术技巧的小说中,作者所写的一个人、一件事往往不是孤立的,如贾宝玉挨打这件事就和金钏儿跳井相关联。D“映射”体现了不同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2)下列理

326、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贾府中,聋老婆子虽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一样,都是被压迫者,但对金钏儿被逼惨死却极其冷漠,认为贾宝玉对金钏儿之死如此关切是小题大做。B曹雪芹安排聋老婆子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既是因为情节发展方面的需要,又是因为要通过她映射贾政、薛宝钗、王夫人和贾宝玉的性格。C从聋老婆子的语言和态度,读者可联想到金钏儿之死这类事在贾府一定经常发生,也可知贾政之言“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之假。D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是贾宝玉遭受毒打的原因之一;遭毒打之后,贾宝玉还说情愿为金钏儿这些人而死。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善良和纯朴。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327、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聋老婆子把贾宝玉说的“要紧”听成了“跳井”,这是匠心独运之处。作者由“要紧”而“跳井”,起到了映射作用。B读者阅读红楼梦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因为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最为杰出的作品。C曹雪芹对生活体验深切,眼光敏锐,看到了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红楼梦中自觉地揭示了这种联系,这使红楼梦具有独特魅力。D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看似琐碎但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写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答案】(1)B(2)A(3)D【解析】(1)试题分析:从文中找到与“映射”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328、取舍,B项,“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理解不正确,这些人物、事件在生活中有内在联系。故选B。【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法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与“映射”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理解不正确,这些人物、事件在生活中有内在联系。(2)试题分析:A项,“认为贾宝玉对金钏儿之死如此关切是小题大做”理解错误,贾宝玉此时并非关心金钏儿之死,而是

329、自己要挨打让聋老婆子去报信。故选A。【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法点拨】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3)试题分析:D项,“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理解错误,从文中看,主要是通过聋老婆子来映射其他人,故选D。【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法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330、D项,“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理解错误,从文中看,主要是通过聋老婆子来映射其他人。34(2016届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三上12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诗歌意象与普通日常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普通语言符号是人类集体的产物,语言一经产生,对于每个社会成员就有一种约束力,每个社会成员都得强制性地习得和接受这种语言,不如此就无法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而意象符号则是诗人直接感受的产物,具有个性创造物的特点。它是感性的、直觉的、个别的和不可重复的,是诗人在情感驱动下要求作艺术表现的产物。科林伍德曾指出普通语言描述与艺术表现的不同:“描述一件事物,就等于把这件事物归到

331、某某类中而表现却恰恰相反,表现是将这件事物个性化。”这就是说,普通语言仅仅是一种现成的操作,而作为艺术表现的意象,却是诗人所独创的,具有诗人的情感生命。意象是“直接”的,因为它是诗人有感而发创造出来的;日常语言则是已经褪色、陈旧、僵死的东西,也是被诗所淘汰的东西。总之,创造意象是诗人表现情感的基本手段,诗人将独创性的意象符号提供给读者,使读者产生理解与共鸣,进而被普遍接受与承认,这是普通语言所无法做到的。在一般语言中,语词所指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外物,物的观念而非物本身,因此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普通语言,词义的指称性明确而单一,非如此则不能起到交流思想的功用;而意象具有丰富性与多义性,竭力避免单

332、一与直接说出,它虽然以词的形式出现在诗中,但却没有词的明晰性、确定性。可以说,意象是超语义的,不可解释穷尽。意象比语言层次更高,更具独立性。在审美经验中,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说出的东西,在那些已理解又未理解的无可名状的审美愉悦中,无论何种语言要描述,它都是显得力不胜任的。审美意象能引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所以意象的功能大大强似普通语词,其作用是一般语言所不可比拟的。艺术所建构的意象符号系统,既是传递情感的手段,又是目的,而在日常交际语言中,语言只是交际信号的工具,意义一经传达,信号系统就不起作用,因此它是一

333、维性的。而在诗中,创造独特的意象符号,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美的形式,具有审美意义,这种意象关系是“同步”、“共时”的。所以对于普通语言来说,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其任务即告完成,而意象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那就不够了。它还要考虑怎样表现的问题,还要考虑意象的角度、意味、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语言只需要呈现逻辑的有序性,而意象则需要打破语言逻辑及理性逻辑的规范,追踪“情感逻辑”与“想象力的逻辑”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在一个意象向另一个意象跳跃的时候,一般也是由潜意识驱使着进行的,内中的心理变化也是无法以语言言明的。无论从意象的产生过程看,还是从其作用与功能看,都是大大超越于语言的。在诗歌中,其直接

334、现实是意象,而不是语言,或者说诗使用的是意象语言,而不是文字语言。意象是诗的特定词汇,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诗人在进入创作构思时,并非是用语言进行的,而是利用意象进行的。而传统的看法,诗是语言的艺术,而不是意象的艺术,因此出现“语言的色彩美”、“语言的绘画美”等等说法,都无法说明诗的实际存在,也无法说明诗的本质。 (选自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有删节)l(1)下列关于“意象符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意象符号来自于诗人的直接感受,是感性的、直觉的、个别的和不可重复的艺术表现的产物,具有个性创造物的特点。B意象符号是诗人展示给读者用以表现情感的素材,它被诗人期望能够让读

335、者产生理解和共鸣,进而被普遍接受与承认。C意象符号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美的形式,具有审美意义,所创意象在诗中与其它意象的关系是“同步”而且“共时”。D意象符号与日常交际所用的语言有差别,它的系统是由艺术构建的,可以用来传递情感,但不能用作日常交际信号的工具。(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就诗歌的性质而言,诗是意象艺术,因此,语言的色彩美、绘画美的说法不能说明诗的本质,也无法说明诗的实际存在。B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都不能充分表达出来的审美意象能引人联想到许多东西,具有普通语词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C潜意识可以在一个意象跳跃到另一个意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在此过程中的心理的变化

336、虽不能言明,但遵循情感或想象的逻辑。D与诗人所创造的意象不同,日常语言是已经褪色的、陈旧的、僵死的东西,作为一种现成的操作,其结局是最终被诗人淘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象比语言层次更高,在意象中,有许多已理解又未理解的无可名状的审美愉悦,无论何种语言要描述它都是显得力不胜任的。B意象在诗中的存在形式是词语,它层次高,有独立性、丰富性,不易解释穷尽,不像普通语言词语那样有着明确而单一的意义。C社会成员都必须掌握某种语言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集体的产物,具有普遍约束力。D诗使用的是意象语言而不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不是诗人用来创作构

337、思的工具,这与意象的功能与作用都超越于语言是一致的。【答案】(1)C(2)D(3)A【解析】(1)试题分析:意象符号并不是目的,创造意象符号才是目的,而且文中并没有提及意象有诗中与其它意象的关系。【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类型。此题选项C“意象符号”并不是目的,“创造意象符号”才是目的。选项偷换概念。(2)试题分析:原文说的是“被诗所淘汰”,而不是被诗人淘汰,诗人日常生活中照样用日常语言。【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

338、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中A项对应的原文说的是“被诗所淘汰”,而不是被诗人淘汰。选项张冠李戴。(3)试题分析:原文是说“在审美经验中,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说出的东西,在那些已理解又未理解的无可名状的审美愉悦中,无论何种语言要描述它都是显得力不胜任的”,选项把“在审美经验中”说成是“在意象中”。【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

339、念等。此题选项A把“在审美经验中”说成是“在意象中”,偷换概念。35(2016届宁夏平罗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艺术的产业化,指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使原本只是由少数人创造,供少数人欣赏的高雅艺术,被面向大众的,与新媒介和市场结合的,进行着大规模生产和复制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取代。艺术曾被赋予神圣的色彩,成为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艺术家和诗人是与普通人不一样的人,他们是古代祭司的后裔。到了18世纪的欧洲,艺术被看成是一种区别于工艺的、高雅的活动。艺术是美的,工艺是实用的。通过接纳诗歌、音乐和绘画,并经由音乐延伸到舞蹈,经由绘画延伸到雕塑,形成了现代艺术体系,

340、由此将工匠的制作活动,以及此后的机器生产都排除在外。这种现象到了20世纪就受到了挑战。覆盖在艺术之上的一层神圣外衣被揭开,艺术不过是一种生产而已。当大规模生产的艺术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时,艺术就进入到了新的生存环境之中。艺术家原本需要先让所写的内容打动自身,创作出发自心灵的作品,然后才能打动观众。现在,如何打动观众的秘诀似乎已经被揭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者所要做的,只是像配药一样,选取必要的要素,辅以科学配方,观众就必然被逗弄得乐不可支,涕泗满面,伤心欲绝。既然掌握了规律,大规模生产就有了可能。在可以化学合成催笑剂和催泪弹时,让人发笑和掉泪就变成很简单的事了。当艺术生产成为生产之时,艺术存在的

341、古典形式就遇到了危机。艺术不再是独创的,独一无二的,让接受者感受到艺术家作为个人在劳作,并留下了心灵表现和身体劳作痕迹的东西。相反,艺术是一种设计并生产出来,要刺激作为消费者的观众,并在他们身上产生某种反应的物体。这种刺激,当然是感性的刺激。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感性的洪流,造就了感性的世界。【】消费主义带来的另一种倾向,是产业的艺术化。市场竞争对于商品生产来说,所带来的当然是好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商店买不到东西,顾客是被施舍的对象而非被尊重的上帝,持币者没有尊严。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有了价廉物美的商品,有了良好的服务态度,持币者有尊严了,有钱就会有物,卖东西的人要争着用物去换钱。

342、市场改革给人们的好处,人人都能体会到。只有市场才能带来价廉物美。价廉物美之“美”究竟指什么?本来当然既指质量好,又指外观好看,并且主要指质量好。但当质量普遍得到了提高,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之时,外观就变得特别重要了。于是,在众多的产品中,有炫目的外观,突出的造型,就有更多在竞争中取胜的机会。物美之“美”的含义,在从“好”向“好看”的方向滑动。市场的巨大力量,促使整个世界都在感性化。美的日用品、美的居室、美的环境,以至美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外观所包围的世界之中。在这样的世界中,艺术要做什么?美学要做什么?这倒反而成了一个问题。 (摘编自高建平艺术的定义及其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

343、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雅艺术原本只是由少数人创作并提供给少数人欣赏的,与新媒介和市场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则面向大众,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复制,将艺术产业化。B艺术曾被赋予神圣的色彩,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诗人和艺术家是古代祭司的后裔;18世纪的欧洲,艺术被看成一种区别于工艺的高雅活动。C工艺是实用的,现代艺术体系形成之后,工匠的制作活动和此后的机器生产都被排除在艺术活动之外,这种现象到了20世纪就受到了挑战。D艺术不过是一种生产,它身上的神圣色彩被抹去后,就进入到了新的生存环境之中,使大规模生产的艺术品能带给人美的享受。(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艺术产业化的背景下,

344、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者像配药一样,选取必要的要素,辅以科学配方,让人发笑和掉泪就变成很简单的事。B当艺术生产成为生产之时,由此产生的艺术刺激了作为消费者的感性的观众,形成了感性的洪流,造就了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C市场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好处:由于市场竞争,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顾客是被施舍的对象,作为持币者的顾客有了尊严,卖家争着用物去换钱。D价廉物美,只有市场才能带来,在普遍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物美价廉之“美”更重要的是指外观之美,美的含义在向“好看”的方向伸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接纳诗歌、音乐和绘画,并经由音乐和绘画分别延伸到舞蹈和雕塑的

345、过程,因而雕塑属于现代艺术,它是美的。B艺术家要想打动观众,他原本需要创作出发自心灵的作品打动自身,现如今艺术家怎样打动观众的秘诀其实已经被揭示。C古典形式的艺术,是让接受者感受到艺术家作为个人在劳作,并留下心灵表现和身体劳作痕迹的东西,它是独创的,独一无二的。D日用品、居室和环境乃至世界的美,都体现在外观上;作者认为在这样的世界中,艺术和美学要做的就是让整个世界都在感性化。【答案】(1)D(2)B(3)D【解析】(1)试题分析:D项,“艺术进入新的生存环境之中”是“当大规模生产的艺术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时”。属于弄错条件,所以选D。【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

346、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艺术进入新的生存环境之中”是“当大规模生产的艺术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时”。选项混淆范围。(2)试题分析:B项,原文是“感性的刺激”,并非 “感性的观众”,且并不是“造就了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所以选B。【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

347、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原文是“感性的刺激”,并非 “感性的观众”,选项偷换概念。(3)试题分析:D项,原文作者提出疑问,并没有明确回答。所以选D。【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原文作者提出疑问,并没有明确回答,选项曲解文意。36(2016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

348、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

349、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 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

350、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

351、”的呢?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选自人民文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352、,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C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D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

353、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C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D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C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

354、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答案】(1)D(2)A(3)C【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是选择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考核,答题时首先要在文中找到题目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的说法,对应的句子是文本的最后一段,原句是说,“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通过比对,找出说法不同即可得出答案。

355、(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找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认真分析,作出判断,C项,“有了差距”这一说法错误,原文没有这种比较。【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结合文本内容,对相关问题作出判断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分不清彼此”错,原文是说“并不严格区分两者”,“分不清彼此”并不等同“不严格区分两者”。类似题目应注意说法差异,尤其是过于绝对的内容说法。(3)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判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只要认真分析选项即可

356、。C项,强拉因果。原文是“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强拉因果。比如本题选项,原文在文本的第二段的开头部分,是“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

357、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这一说法应注意从原文内容的表述中加以比对和判断。37(2016届宁夏平罗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有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

358、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玄学是这个时期

359、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

360、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

361、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1)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B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2)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

362、水,醉心文学艺术。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答案】(1)D (2)C (3)C【解析】(1)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

363、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D就是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的信息概括成魏晋风度。(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选项“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是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而非形成原因。【考点定位】筛

364、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理解为形成原因,这是混淆内容。(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A选项中“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不是由“人的觉醒”促进的,而是“人的觉醒”的表现;B选项属于强加因果,从第2段可知,魏

365、晋文人名士内心大都崇尚老庄之学。D选项原文为“追求精神解放”,而非“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选项中“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不是由“人的觉醒”促进的,而是“人的觉醒”的表现;B选项属于强加因果,从第2段可知,魏晋文人名士内心大都崇尚老庄之学。D选项原文为“

366、追求精神解放”,而非“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38(2016届宁夏中卫市一中高三上期末)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有一种触幻

367、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一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羁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

368、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囹标再不会摸起千

369、篇一律都像玻璃了。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乎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

370、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总而言之,未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

371、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C一般来说,高

372、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足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即将到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

373、虚拟与真实的区别。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答案】(1)A(2)B(3)D【解析】(1)【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

374、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的信息理解成“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夸大其词。(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因果倒置,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三段,文中的句子是“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而选项却是“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选项和原文正好是因果倒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

375、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文中的因果关系颠倒了。(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第二节是说“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B项张冠李戴,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文中是说“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故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垂直方向”;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376、【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将文中“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理解为“毫无差别”,说法绝对化;B项,把文中“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说成了“水平方向”;C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39(2016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文化的长度不能

377、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

378、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中国传统文

379、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

380、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l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朱建信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 有删改)1(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警惕美国的文化输入,增强忧患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B反对不加辨别地弘扬传统文化,要提升中华民族文

381、化的高度。C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实和丰富传统文化。D积极输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1(2)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中,只有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科学、文明和进步的积极力量,才值得大力弘扬。B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C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D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1(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美国立国史较短,其产品和技术也较发达,所以美国

382、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B作者反对“论坛”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C“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它里面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D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答案】1(1)B1(2)B1(3)C【解析】1(1)【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因为文章其他内容都是要为中心主旨服务的,把文章的中心主旨找到了,理解了,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呢?下面有几

383、种具体方法可以参考: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首尾归纳法,即从文章的首位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例如题目中语段以破促立,多方举例,首尾呼应,通过对传统文化长度与高度的辩证分析,表明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高度问题的鲜明态度。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题中语段即是运用这种方法,文章首段提出文化高度的问题,第二段论述满足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及危害,第三段论述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第四段论述如何让传统文化“粗壮高大起来”,得出结论。谈这个方法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概括的意思。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同于归纳。归纳简单的说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

384、同点,在共同点里抽象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但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有些文章的中心主旨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逐次体现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重复即中心法,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5层次顺序分析法和关键词归纳法有些文章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语段层次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或者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出中心主旨。1(2)【试题分析】题干“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抓住关键词“弘扬

385、传统文化”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夸大范围,“非常可怕”的不是“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而是不加辨别的弘扬活动。从第二段来看,作者的表述是“所谓”的“传统文化”。【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

386、微的差别概括文章的内容。B项就是混淆范围,“非常可怕”的不是“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而是不加辨别的弘扬活动。1(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因果失当,文化的“高度和宽度”并非因其“国史较短”,“产品和技术”的发达只能是文化高度的结果而非原因。B夸大范围,作者反对的是“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的做法。D违背原意,文中说“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意为已经认识到了外部的世界。【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

387、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因果失当;B项夸大范围;D项曲解文意。40(2016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共6分)中国人的精神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

388、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何以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首先,我们来谈

389、谈中国语言。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就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力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

390、人童年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正

391、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

392、反感。(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B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C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A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C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393、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B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D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答案】(1)C(2)A(3)C【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

394、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是外国人的一种误解,不是作者的观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是外国人的一种误解,归结为作者的观点。(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

395、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文表述为“缺乏精确的习惯”,选项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偷换概念。【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

396、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A就是对文章第七段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缺乏精确的习惯”的信息概括成“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偷换概念。(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表现为一种缺陷”是误认,非作者观点。B项见原文第二段,指出中国人的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与选项正好矛盾。D项以偏概全,应为“一些浅薄的

397、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不是全体。【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表现为一种缺陷”是误认,非作者观点。B项见原文第二段,指出中国人的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与选项正好矛盾。D项以偏概全,应为“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不是全体。41(2016届陕西西安

398、铁一中高三12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

399、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

400、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401、。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

402、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所以诗人在艺术表现上是无能的。B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从“有”到 “无”。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

403、验的名称,这样才使诗歌富有暗示性。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无”才是真“有”,诗中没有言说的,往往是诗人想要表达的。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绚烂之极的平淡。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老子说:“大巧若拙。”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贞一斋诗说认为

404、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诗人从“有”到“无”,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无”外去寻找“有”的诗意之美。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拙”,是一种极高的技巧。【答案】(1)A(2)C(3)B【解析】(1)试题分析:“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强加因果。【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

405、、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此题“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强加因果。(2)试题分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

406、,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混淆逻辑范围。(3)试题分析:“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可以看出,从“有”外去寻找“无”的诗意之美。【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选项B曲解文意。42(2016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

407、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

408、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

409、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

410、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

411、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选自张颐武全球化时代与“游子”情怀有删改)(1)“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理清的痛苦和彷徨。C“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D“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

412、,也存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2)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B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D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

413、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B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C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即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和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答案】(1)D(2)B(3)C【解析】(1)D【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

414、析。ABC项,都是文中具体所指的情感内容;D项是在摆道理,是虚指,不是具体所指。【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具体指什么”,此题的选项D就是对文章第三段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

415、、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选项是在摆道理,是虚指,不是具体所指。(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最贴切的理解应含着两层含意:“过去”里含着“故乡”;“故乡”又涵盖着“国家”,尤其是对国外的游子来说。ADC三项都是说今天的游子有对故乡的深挚的、抹不掉的情感,未明显说出与国家或祖国的关系;因此,B项更全面一些。【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16、【名师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临时生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对文中重要概念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理解的词语在结构性质上一致。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述;如果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理

417、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第三步: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比如本题题干选项位于第三段下半部分,结合语境“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阐述的内容是人与故乡,与国家的关系,所以B项更全面,更合适。(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C项在原文第二段,“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

418、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可以看出“从高向低”的流动也包括人口的流动,所以选项“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说法不准确。【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

419、别,选项C“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43(2016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字内悟与字外悟书法上的悟大致可分字内悟,字外悟。这是从学习和创作两个阶段来区分的,两者缺一不可。字内悟,主要是以古人为师,通过长期的临摹,逐渐领悟并掌握书法的书写法则,这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字外悟,是在以古人为师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造化为师,从无法中求法,从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和变态中领悟书法的真谛,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书法学习中,要观其形、得其意,要写写想想,手摹心追。清代书法家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这样说:“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即久,悟其

420、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运用耳。”他主张临摹应学得精到,关键在于用心揣摩,认真领悟古人用笔、结体的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出神妙之处。近代书画家沈尹默先生曾谈到米芾的十七帖,对米芾的“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不理解而感到疑惑:为什么米芾不说观其用笔处,而要说下笔处?后来恍然大悟,原来历代名家下笔皆用中锋。沈尹默用这个方法去发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渐能上手,心驰笔重。这是字内悟的很好例子,由此可见,向古人求法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边学边想,屡疑屡悟,有了悟才能有长进。字外悟与字内悟不同。清代书法家宋曹认为,书无完法,“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

421、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这就是从字内悟“入门得法”而转化为字外悟。“入”是为了“出”,能“出”方能创造书法艺术,创立“我法”而独树一帜。字外悟,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马马虎虎,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必须深入事物的本质,探索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理通神会,才能进入“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的高妙境界。古人从鹅群戏水、逆水行舟、担夫争道、群丁拔棹、人舞蛇斗、雨漏屋痕、夏云变幻、江涛翻腾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领悟书法的真谛,都是字外悟的生动事例。字内悟与字外悟虽有区别,但又是互相沟通的。历代书法家都是不断从字内悟又从字外悟中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平的。宋代

422、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就是善于妙悟的一个,他早年从周越学书20年但未能悟古人用笔之妙,所写的字死板呆滞,未能脱俗,后来得到张旭、怀素、高闲墨迹,才窥得笔法之妙,并进一步上求秦汉篆隶,乃悟古人用笔与笔意。他自己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缠绕,遂号为草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他从科斗、篆、隶中悟到草书用笔亦应向背分明,并非随意弄笔屈曲,这是字中悟。晚年他又云“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这也是字中悟。“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这是字外悟。黄庭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好学善悟,书法水平不断提高

423、,到了晚年,其笔力已是炉火纯青,臻三昧超妙之域了。(节选自文艺评论,有删改)(1)关于“字内悟”与“字外悟”,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A字内悟与字外悟分别体现在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两个阶段中,两者先后有序,不能颠倒。B字内悟是书法学习的第一阶段,它要求学习者从对古人书法的长期临摹中领悟并逐渐掌握书写法则。C字外悟属于书法艺术的创作阶段,强调的是以造化为师,要求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和变态进行临摹。D字内悟与字外悟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升华与提高。(2)在书法学习中,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手摹心追”的一项是 ( )(3分)A以前人字帖为楷模,在长期的临摹中

424、体会领悟进而掌握书写法则。【】B古人从鹅群戏水、逆水行舟、担夫争道等生活中的现象中领悟书法的真谛。C用心临摹,认真体味古人书法作品,找出神妙之处,善于总结规律。D临摹字帖也要善于质疑,在质疑中发现问题,获得领悟,取得进步。(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A书法艺术创作就是要完全摆脱前人的影响,独树一帜,从而达到“以造化为师,从无法中求法”的最高境界。B沈尹默先生在研究米芾十七帖时,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后来又在对王羲之兰亭序的体悟中找到了答案。C历代书法家既主张字内悟与字外悟的不同,又强调两者的相通之处,从而在研究与创作中提高他们的书艺水平。D黄庭坚善于妙悟,他从前人字帖与自然

425、中体悟到了用笔的精妙之处,从而摆脱了周越书法“死板呆滞”的缺点。【答案】(1)C(2)B(3)C【解析】(1)试题分析:“要求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和变态进行临摹”错误,原文是说从自然和变态中“领悟书法的真谛”【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选项偷换概念。(2)试题分析:只有心追,没有手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

426、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B不合文意。(3)试题分析:A项“完全摆脱前人的影响”错。B项原文是说用悟到的方法临摹兰亭序,而不是在兰亭序中悟方法。D项“死板呆滞”是黄庭坚不得法时的书法特点,而非周越的书法特点。【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A混淆逻辑范围,选项B曲解文意,选项D张冠李戴。44(2016届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模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

427、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画在画面的空白的地方,会由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一首诗词,诗词的内容多是咏叹画的意境。诗所占的位置也即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与有画的一部分形成形 式上的统一,这即是画与诗的融合。诗和画在中国文化里,无疑是一对联系紧密的姐妹艺术。从史料上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在唐代还几乎没有大力提倡,唐以前的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再现”。但真正的艺术家所关注的是如何在自己的绘画中反映事物的真实性。历史上各个朝代有很多作为诗人与画家兼一身的,如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王维、明代的唐寅等,都以诗文铭世而又誉满画坛。尤其是中唐王维的诗与画被苏东坡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密

428、切关系。史料记载:“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所及也。” 由此可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诗人的事,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画,必须表现诗意,却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王维以诗境带动画境,追求的是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在画中他不仅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他心境中的山水,而且将画作为抒发诗情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他引导了中国画的一项重大变革从诗中汲取画境。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他认为,画的要义不在于形似的逼真与否,而在于形似之外的“天工与清新”。

429、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律的。如果撇开艺术形式中绘画与诗歌的明显的外在统一不谈,从艺术内容来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也是统一的。因为诗歌题跋所引发出来的情思毕竟不单是从画面的艺术意象中直接发出的,而是题诗词以发之。大画家王冕,在其所著的梅先生传中自道:“先生性孤高,不喜混荣贵,以酸苦自守。”其墨梅图题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是对画的补充,画是诗的反映,两者皆从侧面表现了王冕超尘俗的性情。一幅绘画作品中诗、书、画、印的关系,对于绘画有直接的影响,他们在画中的反映也是有形的,看得到的。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后,更是诗、书、画、印、长短题跋,融为一体

430、。寄感情,吐心声,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素称“无声诗”。当我们看到一些极富有文学素养、极有才情、极有见识、极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巨匠的作品时,我们的确不仅为他们绘画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且也为他们的作品的诗的境界和整体的和谐美所吸引。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创作,作为诗画关系的一种反映,都喜欢在画面上直接题写诗文,使诗情画意相互映发,进一步开拓出超出象外的内涵意境。如倪云林的渔庄秋雾图所题诗“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褚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将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朦胧诗意外在地引发和彰显出来,使人们在观赏绘画时顿生一种无限的情思,而这种情思并没有脱离画境,并没有诉诸于一种无迹可寻

431、的纯粹的主观想象活动,而是将人们的现实依然带回和逗留在画面的意象层面,从而使观赏者从诗歌情思和画面物象的隐约对应关系中巡回往复,获得极为高雅的审美享受。“诗画一律”对于画家在诗文方面提出了修养要求,解决了文人绘画的意境问题。从绘画的艺术内容上来看,诗歌的题跋内容与绘画的意境、情趣,或融为一体,或相互引发,从而使两者达到交应生辉的效果。至此,诗与画的结合在文人画这一体系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诗歌是诉诸于思维的,它创造的是一个想象的空间;绘画则是诉诸于视觉,直接形成一个具体的物象。画虽有型,然而却可以借诗歌的意蕴使它扩大到无形,画中之诗正是对绘画的一个补充,即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多半是绘画所难以传达的那

432、种瞬间的,或在绘画中无法明确表现出来的一些极为隐藏的意象。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中而来的,而画中之“诗意”确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二者皆是自然而然的东西。(节选自张伟古诗词意境与文人画意境之关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在画面的空白处题上诗词,使诗词与画融合在一起,是中国画常有的一种方式。B从史料上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到唐代还没有大力的提倡,唐以前的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在于“再现”。C苏东坡在对王维的诗与画的评价中较明确地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密切关系。D诗中有画,伟大的诗人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画面中有诗意,却不是画家能轻易做到的。(

433、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印、题跋融为一体,画家寄感情,吐心声。B极富有文学素养、极有才情、极有见识、极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巨匠的绘画作品往往更有吸引力。C大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的题诗是对画的补充,它从侧面表现了王冕超尘俗的性情。D诗与画的结合在文人画中达到完美的境界体现在诗歌的题跋内容与绘画意境、情趣,或融为一体,或相互引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A倪云林的渔庄秋雾图的题诗可以证明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创作进一步开拓出超出象外的内涵的意境。B“诗画一律”要求画家除了具有高超的绘画水平之外,还应该有较高的诗文方面的

434、修养。C因为诗歌题跋能从画面的艺术意象中直接引发情思,所以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是统一的。D诗歌诉诸思维,绘画诉诸视觉。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而来,画中之“诗意”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答案】(1)B(2)A(3)C【解析】(1)【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文意提取与筛选。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B项中,题干中为“到唐代还没有大力的提倡”,表否定。原文第二段是“在唐代还几乎没有大力提倡”,指很少,并非没有。故可判断选项B错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常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题型出现的,答题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基本的答题要领:整

435、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而B项,题干中“到唐代还没有大力的提倡”,混淆文意,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中,题干中“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错误,原文第七段“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后,更是诗、书、画、印、长短题跋,融为一体”,范围扩大。可判断A

436、项错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A项中,题干“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 范围扩大。如若不仔细浏览题干中第七段原文,极易忽略(3)【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

437、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该题中C项为这种错误类型。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45(2016届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文艺创作规律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对大千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审美信息,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爆发灵感,铸成审

438、美意象。但另一方面,文艺家又不要执著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才有可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炽热的情感。这就是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对宇宙人生所采取的“不即不离”之态度,亦即“于相而离相”。文艺鉴赏规律也要求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潜心于对象之中,不但要了然于目,而且要了然于胸,从而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距离,客观透脱地观察对象。伊塞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这些点和空白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能促使观者在阅览

439、中赋予作品之未定处以确定的含意,从而填补意义空白,赋予观者参与作品构成的权利,因此,在鉴赏中倘执著拘泥于对象而不能冷静透脱地看待对象,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正是因为那一空间给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这一虚空变成最耐人寻味的一面。如用高峰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峻峭,用烟云来衬托山峦的静穆庄严。在所留下的那些虚空里,都存在着极大的暗示,而这暗示又仿佛是一种流动语言,它可以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这种

440、智慧,显然受到禅宗“机锋转语”的启示,有引人入胜之妙。坛经云: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从而体认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审美活动是采取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审美者就必须具备虚空明净的审美心境。只有用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观照,才能体悟到宇宙万有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白居易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形成虚空的审美心

441、境,此乃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白氏还指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态,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就会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的心中,只有万景入胸,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选自李豫川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于相而又离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

442、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 ,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在审美过程中,体认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D白居易认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境”,就会“万景入心”,就能熔铸审美意象,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可见他深刻地领悟到禅理与诗道的相通之处。(3) 概括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3分)【答案】(1)B(2)D(3)【解析】(1)试题分析:原文“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这是文艺鉴赏规律的要求,不是文艺

443、创作的主张。【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原文“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这是文艺鉴赏规律的要求,不是文艺创作的主张。选项B张冠李戴。(2)试题分析:A原文的表述是“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B从原文“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可知,不是所有的“中国画”都有“留白”,选项中还删除了原文中

444、“往往”一词,显得绝对化了。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文中无据。原文是“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体认真如本性”是禅者的追求,不是审美者的体认。【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A因果倒置;B以偏概全;C无中生有,也可说是混淆概念。张冠李戴。(3)试题分析:(1)禅宗的“机锋转语”启示了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暗示”艺术。(2)受禅宗“净心”观的启发,产生了创作鉴赏中的“虚空”审美观。(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4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