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74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4.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06页
20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1-3-2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题七 复习一打牢文言基础第3讲文言基础(三)活用和句式课时2文言句式7类型类型一 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见下表)类型例句“者也”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者”“者也”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也”字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无标志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臣本布衣。(出师表)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用“乃、即、则、皆、必”等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此则岳

2、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是”字句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3、,完成后面题目。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译文:_(2)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译文:_解析(1)“楚俗信巫不信医”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自三代以来为然”是“为”表判断的判断句。(2)“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答案(1)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

4、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2)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参考译文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类型二 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

5、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为所”“为所”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句感斯人言。(琵琶行)

6、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针对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译文:_(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

7、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译文:_(3)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译文:_解析(1)句中的“见于”表被动。(2)“前见贤而后获罪者”中的“见”表被动。(3)“故有爱于主”中的“于”表被动,“见憎于主”中的“见于”表被动。答案(1)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2)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3)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参考译文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

8、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君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

9、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类型三 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类型例句省略主语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省略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

10、门宴)(省略动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针对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

11、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译文:_(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译文:_(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译文:_解析(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3)“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答案(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

12、为他与众不同。(2)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3)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参考译文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记,擅长言辞。20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

13、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翼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类型四 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翻译时需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类型例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吾

14、谁与归?(岳阳楼记)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利是图(成语)【针对训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译文:_解析 注意“未之行”的特殊翻译。答案 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15、,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参考译文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回到住处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禄。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取舍都不苟且啊!类型五 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构成

16、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类型例句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心词数量定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针对训练】5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

17、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_解析“西蜀之去南海”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僧之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富之僧者”;“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中的“鄙”的意思是“边远的地方”。答案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参考译文四川边远的地方,住着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

18、。”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到南海,还没能去成呢。你凭借着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类型六 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翻译句子时需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类型例句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

19、之上。(赤壁赋)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针对训练】6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译文:_(2)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译文:_解析 第(1)句中“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2)

20、句中“亮见权于柴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说”的意思是“劝说”。答案(1)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2)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参考译文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平定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了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处理这个局面。”类型七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

21、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所以“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况。“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译文:_答案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崩溃衰败的原因。“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22、:(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译文:_答案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文:_答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2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译文:_答案 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译文:_答案 财物没有拿取的

23、,妇女没有被宠幸的。3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用来的(人、事、物)”。如:(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_答案 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译文:_答案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4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商量推测语气。后面的“也

24、”“矣”“乎”用法一样,语气轻重略有差异。如:(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_答案 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2)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_答案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3)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吕氏春秋精通)译文:_答案 活着就相互欢愉,死了就相互哀伤,这叫作骨肉之亲。(4)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译文:_答案 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恶之心。5得无乎(邪、耶)表示对情况的推测,译为“该不会吧”“只怕是吧”“莫不是吧”。如: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25、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译文:_答案 然而这里北边连通巫峡,南边远达潇水、湘水,那些被贬官员、善感诗人常常在这里聚会,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6无乃乎(与)、毋乃乎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将“无”换成“毋”,成为“毋乃乎”,意思不变。如:(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文:_答案 现在大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这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晚了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_答案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吧。”7“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

26、中的“亦”是副词,可译为“也”;“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来翻译。如:(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_答案 孔子说:“学习并按时温习知识,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译文:_答案 像这样寻求宝剑,不也太糊涂了吗?8庸乎、其庸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译为“难道吗”“哪里呢”。如:(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_答案 我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2)晋其庸可冀乎?(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_答案 晋国的前途难道可以估量得到吗?9“如何”“奈何”“若何

27、”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如:(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文:_答案 为什么掠夺珍宝时连一丝一毫都不放过,使用时却当作泥土沙石呢?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_答案 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

28、)怎么样呢?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3)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译文:_答案 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10“何以为”“奚以为”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于)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_答案 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_答案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高处再

29、往南去呢?11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如: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_答案 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12“何之有”“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文:_答案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

30、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呢”。如:(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译文:_答案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13岂哉(欤、乎、乎哉)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配合,以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译为“难道吗”“怎么呢”。如:(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_答案 祸患常常在微小的事情里积累起来,而智勇的人却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仅仅是宠信伶人才如此吗?(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译文:_

31、答案 难道得到天下很困难而失去天下很容易吗?14孰与、与孰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固定格式,译为“跟比较,哪个”。如:(1)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_答案 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2)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_答案 我和徐公相比,谁美?15与其孰若、与其岂若表示从比较中取舍,舍弃前者,选取后者,译为“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得上”。单独用“孰若”可译为“哪如”。如:(1)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译文:_答案 与其坐着等待死亡,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的村庄。(2)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译文:_答案 做两个人的仆人,哪如做一个人的仆人呢?16与

32、(与其)无宁、宁不(无)译为“与其宁可(不如)”“宁可不”。如:(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译文:_答案 与其让我先死,倒不如你死在我前面。(2)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传)译文:_答案 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17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译文:_答案 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18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如:此皆良实,志虑忠

33、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译文:_答案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19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的是什么呢”。(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_答案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2)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译文:_答案 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呢?20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_答案 这就是说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34、?【针对训练】7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译文:_(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译文:_解析 第(1)句中“韩请救于齐”是介

35、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第(2)句中“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却”的意思。答案(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2)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却反而是听命于韩国了。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却反而是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趁魏国军队的疲敝(攻打它),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边的齐国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