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天地(四)教学目标:1、将本单元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2、学会分享摘抄内容。教学重点:摘抄好词好句教学难点:将摘抄内容如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摘抄本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三年级时,我们摘抄了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但只这样还不够,本学期,我们还要进行摘抄的练习,而且还要学会摘抄优美的句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二、 讨论班级每学期进行几次摘录笔记的交流。三、 学习书湖阴先生壁、西江月。作摘录笔记要把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写下来,以备查阅。四、摘录两首古诗。五、 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中,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六、读一读1 自由读一读。2 教师简单介绍谚语、古诗
2、文的意思。3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背诵。七、教师小结。八、交流展示各自摘录笔记。作业布置:摘抄本单元语文天地的好词好句。板书设计:语文天地摘录笔记:书湖阴先生壁 西江月第二课时一 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它的童年时光中去看看她的收获。二 自读课文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上记号。三 交流自读情况。四 在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思考题:1 再读课文第三部分,划出描写心理变化的句子。2 说说我实在怎样的情况下和由根子一起去水塘里划盆采菱?3 在水塘里采菱时,发生了生么事,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此时,我又怎样的收获?5
3、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五、 齐读六、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实就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敬。农民伯伯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农民的诗。板书: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七、 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1 读准字音。2 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中的空白地方。3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八、 检查自学情况1 指名朗读,注意正音2 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九、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品位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作业布置:1、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注意把自己的想象写进去。2、做“小记者”去采访身边的农民
4、,为下节课做准备。板书设计:语文天地 柚子树下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走着教学反思: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
5、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6、、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