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11 师 说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平“语”近人习大大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经典释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周纪。这句话是讲德行、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里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这涉及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位大夫叫智宣子,他想
2、为自己寻找一位继承人,继承智氏的家族,选谁呢?他选了一个叫智瑶的人,他认为这个人很优秀。但是他的同族智果坚决反对。智果说这个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确实才华很出众,有五大优点:第一,高大威猛;第二,才艺双全;第三,精于骑射;第四,勇于决断;第五,能说会道。虽然这个人有五大优点,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没有仁爱之心。智果警告智宣子,如果让他做继承人,继承了智氏家族的事业,会有灭顶之灾。果不其然,这个人贪婪而无仁,后来他掌管了智氏家族,却使得智氏家族遭到了灭族的结果。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
3、论性散文 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谈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引出了这段话。智瑶为什么使得智氏家族遭遇了灭顶之灾呢?就是因为他的才华胜过了他的道德,换句话说,他的道德没能统率他的才能。一般的人分不清什么是才能,什么是道德品质,总是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司马光认为,才华是道德的辅助,而道德是才华的统领。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国学经典大学经典名句解读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注释】弟:通“悌”,敬爱兄长。慈:慈爱。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
4、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赏析】从词语关系看,国和家的关系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国与家中,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其中。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
5、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式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诗海拾贝春 雪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
6、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赏析】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值得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三、四两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及,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说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
7、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 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 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宏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 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被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 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作品】原道原性答
8、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山石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评价】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赞赏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人物颂歌人道文三位一体者韩愈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正直且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而您做到了,您韩愈做到了。面对人生逆境,您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只这一点,您就比李白、杜甫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您不辞海域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
9、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您的冤屈,而是纪念您的功绩。您被发配潮州,把寂寞悲叹化为治国的动力。您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您的细雨不止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您的闲花也不止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您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您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
10、上,这样的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您的故事就是寂寞的奉献的山水。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传;气若泰山北斗,千年不衰。摈弃流俗,倡导古文。不畏士人聚骂,论述学者必有师。您对真理的执着,对陋习的批判,对师道的传扬,给我们的不仅是非凡的勇气,还有为人师的气魄。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三、背景探寻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 35
11、 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因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四、相关知识1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目的都是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韩愈的师说就属这一文体。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2古代官职(二)【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其后爵称和爵位制度往
12、往因时而异。【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为“东宫三师”之一。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少保】指两种
13、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不同。【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
14、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下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
15、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臣”。【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6、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第 6
17、 课“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侍郎。【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
18、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认读字音(1)句读(du)(2)乐师(yu)(3)近谀(y)(4)郯子(tn)(5)苌弘(chng)(6)老聃(dn)(7)经传(zhun)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积累名句(一)课内名句1师者,_。2生乎吾前,_,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_。吾师道也,_?3 是 故 无 贵 无 贱,无 长 无 少,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
19、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4_,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_?5 句 读 之 不 知,惑 之 不 解,或 师 焉,或 不 焉,_,_。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如是而已。是故圣益圣其皆出于此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二)相关名句1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2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司马光)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
20、议论性散文 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诵读第 1 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 梳理基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古之学者必有师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3)吾从而师之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意思是“把看成粪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
21、性散文 明确(1)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2)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3)从而:古今异义词,从,跟从;而,连词,表顺承;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4)吾师道也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2、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判断句)(2)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状语后置句)(3)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状语后置句)(4)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判断句)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环节二 分析文意3名句默写。(1)在 第 一 段 中 属 于 韩 愈“择 师”标 准 的 语 句 是“_,_,_,_
23、”。(2)师 说 中 属 于 教 师 的 作 用 的 语 句 是“_”。明确(1)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4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摄全文,概括了文章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本段第 2 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C第 3、4 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24、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 5、6、7 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明确 选 C。C 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诵读第 2 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 梳理基础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课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链接:吾道一以贯之_策之不以其道_何可胜道也哉_(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
25、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判断方法:形容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成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就是“认为不好”的意思。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4)其皆出于此乎_(5)于其身也,则耻
26、师焉,惑矣_(6)或师焉,或不焉_(7)小学而大遗_(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_(10)君子不齿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1)课内:道:名词,风尚。链接:名词,思想,学说;名词,正确的方法;动词,说。(2)众人:古今异义词,一般人;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4)其:表推测,大概。(5)身:自己;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惑:糊涂。(6)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不:通“否”。(7)小学:古
27、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8)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9)位卑:形容词用作名词,地位低下的人;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耻辱。(10)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译文:(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5)今其智乃反不
28、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明确(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状语后置句)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2)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3)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文章断句的,并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判断句)(4)不懂得文章的断句,不能解答疑难问题。(宾语前置句)(5)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环节二 分析文意7名句默
29、写。(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的错误态度。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今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对自身“_”。(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明确(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3)择师而教之 则
30、耻师焉(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俗称“断句”;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C百工,指各种工匠。D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明确 选 A。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9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
31、一项是()A第 1、2、3 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B第 4、5、6 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C第 7、8、9 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相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D第 1015 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
32、的恶习。明确 选 C。C 项,“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三、诵读第 3、4 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 梳理基础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课内: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_链接:诸生不师今而学古_师心自用_十年春,齐师伐我_(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_明确(1)课内: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链接:名
33、词作动词,效法,学习;以为师;名词,军队。(2)不必:古今异义词,不一定。(3)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4)嘉:赞许;贻:赠送。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11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译文:(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于”表被动的被动句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有以下几种情况:1“及物动词于施事
34、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省略“于”字,“动词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3“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4“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确(1)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判断句)(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状语后置句)(3)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他)不受(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被动句、
35、状语后置句)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环节二 分析文意12名句默写。韩 愈 眼 中 的 师 生 关 系 是“_,_,_,_,如是而已。”明确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13下列各句属于“圣人无常师”事例论据的一句是()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明确 选 A。A 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事例论据;B 项是孔子的言语,
36、属于理论论据;C 项是对事例论据的分析;D 项是结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14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部分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D第 4 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
37、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 3 段,“能行古道”照应第 2 段。明确 选 D。D 项,“不拘于时”照应第 2 段,“能行古道”照应第 3 段。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古之 学 者必 有师。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句解:提出中心论点。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 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 惑 也。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句解:为“师”下定义。作者推崇儒学,说的“道”,指儒家思想;“业”,是儒家的经 典。在佛老盛行的唐代,此观点表现出较
38、强的进取精神。人非 生 而知 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孰 能 无 惑?惑 而 不从 师,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其 为 惑也,终不 解矣。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句解: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生乎吾 前,其闻道 也 固先乎吾,吾 从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拜他为老师;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吾从 而师之。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句解:上承“解惑说”,下承“传道说”。说明
39、“闻道”是从师的标准。吾 师道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我(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是故无贵无 贱,无长无 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 也。在的(地方)。句解: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注 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之知识和道理。而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闻知道,懂得。乎介词,比。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也助词,用在句中,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师动词,学习。庸岂、哪。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是故因
40、此,所以。无无论,不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嗟乎!师 道之不 传也 久矣!欲 人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之无惑也难矣!没有疑惑难啊!句解:指出时弊,批评不良风气,议论转到现实问题上来。感慨“师道”不传已久。古 之圣人,其 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向老师请教;今 之众人,其 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 于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句解:对比一:古圣人与今众人对比,既比学
41、风,也比结果。是故圣 益圣21,愚益 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 为 愚,其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皆出于此 乎?都出于这个(原因)吧?句解:进一步点出结果,以揣测的语气启发读者思考。爱 其 子,择 师而教 之;于 其 身22也,(人)偏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则 耻23师 焉,惑24矣。彼 童子 之师,授之 书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给他书,而 习其句读25 者,非 吾所谓 传
42、 其(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 道 解 其 惑 者 也。句读之不知26,(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一方面)不通晓句读,惑之不解 ,或 师焉,或27 不28焉,(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 学 而大 遗29 ,吾未 见其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明 也。人是明智的。句解:对比二:“爱其子”与“于其身”对比。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作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巫医30乐师 百工31之 人,不 耻 相师32 。士大夫巫
43、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之族33,曰 师 曰弟子云者34,则 群聚而 笑之。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句解: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5也,道 相 似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也,位卑 则 足羞,官盛36 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则近 谀37。”(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44、。”句解:批评士大夫极其荒谬的话。呜呼!唉!师道之不 复,可 知 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 乐师 百工之 人,君子 不齿38,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他们),今 其 智 乃39反 不 能及 ,其可怪 也欤40!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句解: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褒贬分明。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注 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出超出。犹且尚且,还。众人一般人。下低于。21 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益,更加、越发。22 身自己。23 耻形
45、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4 惑糊涂。25 句读(d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26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是其标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27 或或译为“有的有的”。28 不(fu)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9 遗放弃。30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31 百工各种工匠。32 相师拜别人为师。33 族类。34 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5 相若差不多。36 官盛官职高。37 谀(y)阿谀、奉承。38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
46、看不起。齿,并列、排列。39 乃竟。40 欤(y)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圣人无常师41。孔子 师郯子42、苌弘43、师襄44、老聃45。圣人没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之 徒,其 贤 不及孔子。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句解:引出尊师的典范,举出典型论据,批驳士大 夫的错误论调。孔子曰:三 人 行,则 必 有 我孔子说:多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 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 不必 贤于弟子,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
47、贤能,闻 道 有先 后,术业 有 专攻46,如是而已。知道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注 41 常师固定的老师。42 郯(t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3 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4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琴。45 老聃(d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6 专攻专门研究。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李氏 子 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47经 传48李家的孩子名叫蟠的,十七岁,喜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皆通49习之,不 拘 于时50,学于余。都
48、普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句解:树立正面典型,与前面批判士大夫之 族形成对比。余嘉51其能 行 古道52,作师说以贻53 之。我赞赏他能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师说来赠给他。注 47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48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49 通普遍。50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1 嘉赞许。52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3 贻(y)赠送。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辨识宾语前置句本课出现了一些很典型的宾语前置句,这种句式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宾语前置句的相关知识,
49、具备辨识这种特殊句式的能力。一、明确相关知识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二、掌握常见类型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之”是谓语“有”的宾语,置于谓语前)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何”是谓语“操”的宾语,置于谓语前)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
50、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3通过“之(是)”提宾。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在宾语和谓语之间加“之”作为标志来表示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知”“解”是谓语,“句读”“惑”是宾语,即“不知句读”(不知道断句),“不解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用“之”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4用“惟是”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如:孤臣惟命是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惟命是听”即“惟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三、学习翻译方法1找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因为宾语是受谓语(动词)支配的,只要把谓
51、语(动词)找出来了,前置的宾语就好安排了。如“大王来何操”一句,谓语(动词)是“操”。2 找 准 句 子 当 中 前 置 的 宾 语 和 配 合 使 用 的 助 词(“之”“是”“惟是”等)。如“句读之不知”一句,前置的宾语是“句读”,“之”就是配合使用的助词。3合理安排前置的宾语。翻译时把前置的宾语移到相应的谓语(动词)后,配合使用的助词(“之”“是”“惟是”等)不译。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考题印证】(浙江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52、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53、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题目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译文:(2)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译文: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解析(1)判断句,“非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于乡”“于天下”是“教”的状语,此处后置;(2)宾语前置句,代词“之”在否定句中作“与”的宾语前置。答案(1)现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法令与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
54、道路。(2)请求我写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现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法令与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人愚钝,就愚昧!可以通过教化使之变得贤能,可是最终又有谁能教化他们呢?所以今天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常常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找不到合适的人)吗?因此搜求人才没有不到的,制度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却不能用来把天下治理得好,原因都是出自这些罢了。唉!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栏目导引新知预习
55、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姑苏人丁琰在南城辅佐县令,南城政治安定。我向那里的县令了解,县令说:“是因为丁琰辅佐我。”我又向县里的人了解,县里的人没有不乐于谈论他的。现在他在淮阴任县令,是上面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才举荐任用他。对于县令这个职位来说,它得到了适合的人才。假使丁君能够用对待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吗?请求我写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唯独丁君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
56、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引用论证【课内挖掘】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第三段,作者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并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引用论证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技巧指导】引证法,就是引用名言来分析说理,证明论点的方法。名言是名家用强大的概括力道出的理性思考,本身就是很好的道理分析。所以,引用名言的价值在于不仅可借名人强大的逻辑思维来弥补自己单薄的逻辑思维,还让说理变得轻
57、松有说服力。引证法公式:名言解释扣住论点阐述意义。第一步,引用名言。第二步,对名言稍做解释,解释名言就是在借用道理分析。第三步,引用名言的目的是证明论点,所以这一步要围绕论点阐述从点滴做起的意义。三步走完,对论点的道理分析基本上就到位了。示例如下: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小步的积累,换来了行至千里的惊喜;每一支细流的汇入,成就了江海的广阔。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点滴坚持最大的意义在于,你无法估量一点一滴的坚持能带来多么强悍的力量,这力量让沧海变桑田,让海枯变石烂。所以
58、,不要迟疑,从点滴做起,一步一步走,可以歇,但别停,终能有所成就。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针对训练】以“论压力”为中心,运用比喻论证法、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 200 字。答: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参考示例:诚然,压力给人以紧张、重负,让人感到烦躁、焦灼,甚而痛苦难受,以至于把弱者压垮了、摧折了,这便是一些人憎恶它的原因吧。然而,我要说,压力是一种意志的磨刀石,是一种进取的推动力,是一种成功的催化剂。青年人的成长、成材需要压力,生活中还是多一点儿压力好。
59、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飘悠悠”。只要给你的肩头压上一副重重的担子,你就会走得更快、更稳,一步一个脚印。矿山工人的机电钻靠后面的压力,才能钻入坚硬的岩石;钉子没有重锤敲击的力,又怎能钻进坚实的壁缝呢?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物性如此,人事也是这样。陈毅老总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了风霜冰雪的威压凌逼,松柏才进化得凌冬不凋、青翠挺直。青少年朋友,不要再憎恶压力、逃避压力,要积极乐观地迎接它。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最顽固、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我,假如你战胜了自我,便战胜了一切。”这话的确是至理名言。这里的“自我”即
60、指一个人自身思想、性格、品质上以及灵魂深处隐藏着的种种毛病和弱点诸如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惰性、依赖、自由散漫、贪图安逸、自卑、自负,等等。要战胜“自我”的确是不易的,除了主观的自我努力外,最有效的莫过于来自外部的压力。朋友们,请正视压力,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之下,努力地锻炼自己,铸造自己吧!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课内挖掘】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
61、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适用话题 尊师、虚心、一技之长【运用范例】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62、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
63、向成功。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也喜欢文中的这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印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是专长不同罢了。从师学习固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认识到从师学习只是我们的起点,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如此才显得更有意义。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读 韩 愈梁 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
64、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
65、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逐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
66、,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
67、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 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
68、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为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
69、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佳作赏析】梁衡的文化散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除了正面叙述相关史实之外,还用文学笔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身处逆境、不怨天尤人、爱民如子的知识分子形象。此外,作者还从不同角度烘托这一形象。一是与同处逆境的李白、柳永作对比,凸显韩愈的坦然;二是从人对逆境的心态赞美韩愈的精神。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写作借鉴】1.学铺垫开篇从韩愈的遭遇写起,通过其耿耿忠心与其遭贬潮州对比,一个宦途悲剧形象立于世人面前,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
70、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2学比喻第 2 段用登山来比喻韩愈、李白、柳永的遭遇,形象生动地表现他们悲剧的不同程度,从而突出韩愈挫折之严重,也是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3学列举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赞美韩愈身处逆境仍能心系百姓的高尚品格。为此,第 3 段采用了列举手法,列举了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关系民生的大事。这四件事典型、具体,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学联想第 4 段写韩愈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儒家道德,由此,作者联想到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联想,使
71、韩愈的形象得到升华,使文章的内容得到拓展,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5学总结作者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正显示了作者本人对这些历史伟人由衷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得到陶冶、共鸣。文章结尾提出人生四逆境:“生活之苦”“心境之苦”“事业受阻”“存亡之危”,又颇有见地地揭示处逆境之势的心态:“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见心明志”“泰然处之”。我们看到了作者深邃的洞察力,也看到了“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内在意义。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
72、议论性散文 叫停非法“国学班”是在“救孩子”近日,教育部发文,叫停了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父母送孩子上国学班代替接受义务教育或造成辍学的,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阅读经典文本,以此开阔眼界、启发心智,原本并非坏事。但从这些年媒体曝光的案例来看,孙楠女儿就读的华夏学宫“国学班”,宣扬“女德是社会良药”;江西豫章书院、山东博雅教育学校、陕西“善和传统文化”基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地,以惩戒、严管的名义进行驯服教育和虐待体罚这些方式与现代教育精神相距甚远,也无法把孩
73、子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在这些“伪国学”学校里,难以学到真才实学,更无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独立人格。一些所谓的“大师”嘴上唱着高调,却拯救不了学员的灵魂;数着高昂的学费,也许是他们真正的目的。孩子在义务教育学龄阶段,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形,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求学选择也受制于父母。因此,一些父母将孩子送到“私塾”,剥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孩子接受有悖于社会常识、成长规律的不当引导,甚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至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理应承担责任。教育部关于“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表态,是对一些“糊涂父母”的喝止。除此之外,要让家长
74、们意识到,送孩子到“国学班”“读经班”,并以此替代义务教育,不仅花了冤枉钱,变成试验品,最后还将成为牺牲品,进而让他们不敢也不愿去拿孩子的成长做赌注。总有一些父母希望在培养儿女时标新立异,指望通过“不走寻常路”,让孩子变得“卓尔不群”。这种别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会不会误入歧途,对孩子产生不良后果,某些父母未必考虑得很成熟。这之中,一些父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母是受了“看上去不错”的非正规学校的蛊惑,忽略了隐患和风险,这种“大意”必须引起警觉。打着“国学”旗号的骗子给孩子灌输“女德”之类的精神糟粕,已是误人
75、子弟、害人不浅。这还不算,有孩子在所谓的“国学学校”生病,却只给服用校方自制中药而丧命,还被倒打一耙“你们家杀业太重,应该忏悔”,更是赤裸裸、血淋淋的谋财害命!这不是什么传说,而是以生命代价换来的教训。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家长执迷不悟,但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理,严厉喝止“挂羊头卖狗肉”的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非法办学,大声唤醒拿孩子当“试验品”的家长,势在必行,更是依法保护孩子们的合法权益。由此还想到,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最后的那句“救救孩子”。鲁迅在一百多年前,就疾呼不要让封建腐朽思想侵蚀蓬勃生长的青少年。没想到,一个世纪过去了,某些家长还偏执地崇尚“复古”,甚至主动把孩子推进“火坑”,这是怎样的愚昧和悲哀!在让孩子受教育前,某些父母首先应该好好受受教育。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栏目导引新知预习案语篇研究案领悟发现案落实应用案晨读培优案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