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49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55页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课件: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节 文言虚词 1(2010湖南卷原文和译文见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爽籁发而清风生 B.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不觉其言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后半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这是明显的“顺承”标志,于是A项错误。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这是明显的“语意结束”标志;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这是明显的“判断”标志,于是C项不对。D项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2、子独立性,明显的“结构助词”标志;第二个“之”放在否定的倒装句中,明显的“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于是D项也不对。答案:B2(2010山东卷原文及译文见第一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介词,向;介词,对。C.介词,凭的身份,凭借。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答案:C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也、若、所、之、为、焉、以、与、则、者、因、于。在复

3、习备考中应结合教材熟记这些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高考中,此类试题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综合考查考生对虚词的掌握情况。因此,掌握课文中常见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有助于考生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使考生根据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高考试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词性一般都相同,大多数虚词的位置也相同,只区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即可。因此,考生可以结合课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试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用列表的形式把18个考试大纲规定的文言虚词分类讲练如下:而连词 关系 例句 译 并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又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而且、并且 承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4、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就、接着,或不译 考点一连词 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但是、却 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如果、假如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连接状语,可不译 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你的 复音虚词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限止语气,罢了 解析:C项为代词,你;A、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答案:C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D乃使蒙恬北筑

5、长城而守藩篱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履至尊而制六合 而母立于兹A/B/C/D/解析:代词;表并列;表假设;表修饰;表转折;表承接。答案:A何疑问代词 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什么 作定语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什么 作谓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什么原因、为什么 考点二疑问副词 句首、动词前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6、赤壁之战)为什么、怎么 形容词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复音虚词 何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怎么样、什么样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大王来何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D.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解析:C均为代词,什么原因。A.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

7、然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C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D今日之事何如解析:“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怎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答案:C乎语气助词 疑问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吗、呢 测度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吧 感叹语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啊、呀 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的样子 介词 相当于“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8、对、对于、比、向、跟 考点三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儿寒乎?欲食乎?技盖至此乎?解析: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呢。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幽独处乎山中A噫吁嚱,危乎高哉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相与枕藉乎舟中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

9、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D项的“乎”是介词,可译为“比”。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与相同,与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解析:“乎”常见的用法因位置不同而不同:用在句中相当于“于”,作介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用在句末,表某种语气,作助词。中相当于“于”“比”的意思,介词

10、;表疑问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助词;作形容词“浩浩”的词尾。答案:D乃副词 顺承紧接 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就、这才 逆转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却、竟、反而、才 范围限制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才、仅 确认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是、就是 代词 第二人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你的 考点四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1、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解析:A均为副词,表顺承,才。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D表顺承,才;副词,确认判断,是。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良乃入,具告沛公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A和意义、用法都相同 B和意义、用法都不同C和意义、用法都相同D和意义、用法都相同解析:连词,于是;副词,就;副词,才;副词,仍然;副词,竟然;代词,你的;副词,却;代词,你的。答案:D3阅读下面文言文,

12、完成文后的问题。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选自山海经)下列与例句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A家祭无忘告乃翁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C此乃勇士也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例句中“乃”是副词,于是,就;A.代词,你的;B.就;C.判断词“是”;D.副词,竟然。答案:B【参考译文】洪水滔天,鲧偷天帝的神土来阻挡洪水,没有等待天帝的命令。天帝派天神祝融在羽山郊外杀了鲧。鲧从肚子里生儿子禹。天帝于是命令大禹最后铺土来安定全国土地。其代词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们)第一人称 而余

13、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自己 指示代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其中的 考点五副词 测度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大概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难道 婉商 吾其还也。(殽之战)汝其勿悲。(与妻书)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可要 连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是 还是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静女

14、其姝,俟我于城隅 解析:C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答案:C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成以其小,劣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则或咎其欲出者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ABCD解析:代词,他们的;代词,它;代词,其中的;代词,代“我”;代词,其中的;指示代词,那、那些;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答案:A且连词 并列 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河水清且涟漪。(伐檀)又、并 递进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

15、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而且、况且 让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尚且 转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然而、可 副词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姑且 考点六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示赵弱且怯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且为之奈何?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解析:A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要。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答案

16、:A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D.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女悲泣且谢解析:A近,将近。B.暂且;将要。C.又;况且。D.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表并列关系,一边一边。答案:A也句中语气助词 表停顿,舒缓语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不译 句末语气助词 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

17、门宴)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不译 考点七句末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解释 即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不译 表肯定、感叹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啊、呢 句末语气助词 表疑问或反诘,句中有疑问代词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呢 表示婉 商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吧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

18、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汤之问棘也是已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解析:D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A.均为助词,表判断。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答案:D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陈胜者,阳城人也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缚者曷为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BCD 解析:表判断;表示婉商语气,“吧”;表示语气的停顿,舒缓,不译。答案:A若代词

19、第二 人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你们、你的 指示 代词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这、这样、如此 考点八连词 表假设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如果、假设 动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得上、及、如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解析:C动词,像,如;

20、表假设,如果。A.均为代词,你、你们。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均为代词,你。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吾翁即若翁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若入前为寿 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ABCD解析:像,好像;你的;如果,假设;你;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然”。答案:C所助词 在动词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所的人(事物)“为所”结构,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被 考点九名词

21、 表地点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处所、地方 复音虚词 所以,表原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的原因 所以,表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来的、的根据、的方法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某所,而母立于兹若属皆且为所虏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解析: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答案:C2下列加

22、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解析: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答案:A之结构助词 表修饰 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不译 考点十音节助词 形容词、副词词尾 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不译 调整音节

23、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无义 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他(们)、它(们)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这、那 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往,到去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解析:B均为指示代词,这、此。A.动词,到;人称代词,我。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

24、凑足音节。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顷之,烟炎张天 真州逐之城门外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又试之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我欲因之梦吴越 吾欲之南海,何如A/B/C/D/解析:本题所涉“之”的用法共三类:一是代词,如;二是动词,“到”,如;三是助词,如。答案:B为介词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替、给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当、等到 考点十一介词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为着、为了 表动作

25、、行为的原因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因为、由于 表被动关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被 语气助词 疑问句末,表诘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呢 动词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孰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辩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根据具体 情况翻译:修建、变成、作、表判断、认为、创 作等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B.冰,水为之,

26、而寒于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C.公为我献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我为鱼肉,何辞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解析: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动词,形成;介词,给;C.介词,替;动词,作为。答案:D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3)且焉置土石(4)彼有人焉,未可图也A和同为动词,是,作为B为介词,何为,即为何C和同为指示代词,这样D和同为兼词,意义不同解析:固定句式“何为”,“为”,句末语气助词。答案:B焉代词 疑问代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

27、语)哪里、怎么、什么 第三人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他(们)、它(们)考点十二语气助词 陈述语气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了、啊、呢 反诘语气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结构 助词 句中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不译 词尾 形容词、副词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相当于“然”兼词 于之(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在这里(那里)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B.且焉置土石?万钟于我何加焉!C.犹且从师而问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或师焉,或不焉盘盘焉,囷囷焉

28、,蜂房水涡 解析:A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呢。C.代词,之;句末语气词,表肯定。D.句中语气助词,表提顿;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焉”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B.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且焉置土石?C.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D.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解析:A是两个代词,都在动词后。B.兼词,在那里;疑问代词,哪里。C.焉,从哪里,兼词;同“是”,复制宾语,倒装标志。D.

29、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表示陈述语气。答案:A以介词 表工具、方法等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表提宾 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考点十三介词 表原因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因、由于 表时间、处所,同“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在、从 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 连词 表并列或递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0、(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 表承接 举以予人。(六国论)而、或省去 表目的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 连词 表因果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为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地 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奚足以语文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而吾以捕蛇独存不赂者以赂者丧B.皆以美于徐公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樊哙侧其盾以撞

31、D.以八月十三斩于市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解析:B项为动词,认为;介词,把。A项均为介词,因。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均为介词,表时间,在。答案:B2对下列“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宋人执而问其以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和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和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和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和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解析:动词,用;名词,原因;介词,凭借;介词,用;介词,按照;介词,在时候。答案:D引出对象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替、为 介词 前后两个词语不能互换 虽与府吏要,渠

32、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传)同、跟 连词 连接并列词语,两个词 语可互换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和、同 与考点十四助词 通“欤”,表疑问语气 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呢、吗 动词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送给、结 交、赞许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较秦之所得

3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则与一生彘肩无乃尔是过与?解析:C介词,跟、同,有比较义。A.介词,跟、同;连词,和。B.介词,替;动词,给。D.动词,给;助词,同“欤”,表疑问或反诘语气。答案:C2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A蹇叔之子与师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解析:例句和B项中“与”的用法是介词,和;A.参与,动词;C给,替,介词;D.句末语气词,通“欤”,解释“吗”。答案:B则连词 表承接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就、便、原来

34、是 表假设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就 考点十五连词 表转折、让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可是、却 表选择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就、或 副词 表强调 或确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是、就是 表限制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只、仅 表推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或许、也许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非死则徙尔非其身

35、之所种则不食解析: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副词,表判断。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连词,表假设;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答案:C2下列句子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欲速则不达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ABCD解析: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便、那么”;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反而”;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副词,表判断,可译为“是”。答案:D者结构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36、)的(人或物)附在词或一组词后,起提顿作用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不译 附在时间词后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不译 考点十六结构助词 附在数词后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个、样 主语后,表判断、提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不译 附在主语后,表原因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 结构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不译 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不译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

37、一项是()A.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B.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C.言之,貌若甚戚者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客有吹洞箫者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解析:D助词,定语后面的标志/代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A.均为助词,的(人、东西、事情);B.均为助词,前者表提顿,后者置于数词后面,无义;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答案:D2下列与例句的“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莫春者,春服既成解析:A名词后,“的人”;B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表提

38、顿;D.时间词后,不译。答案:B因介词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人成事。(毛遂自荐)因利乘便。(过秦论)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因为、由于、趁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依靠 考点十七连词 表顺承或结果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因退而再拜。(柳毅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名词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机会 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依靠、就着、顺着、继承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变法者因时而化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因利乘便于今无会因

39、C.蒙故业,因遗策因拔所佩刀断一指D.不如因而厚遇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解析:D介词,趁此、趁机。A.介词,依据;介词,因。B.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动词,继承;连词,于是。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的“因”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C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D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解析:A由,经由。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B.因为;C.因此,所以;D.介词,根据,与例句同。答案:D于介词 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

40、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考点十八介词 表比较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良曰:“长于臣。”(鸿门宴)比、胜过 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不拘于时。(师说)被 复音虚词 于是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于是 谓语之前、后作状语或补语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从这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燕王欲结于君身长八

41、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良曰:“长于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君幸于赵王不求闻达于诸侯解析:D介词,表被动;介词,在。A.均为介词,跟、同。B.均为介词,表比较,比。C.均为介词,对于。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战于长勺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于是田忌进孙膑于威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盘庚迁于殷A/B/C/D/解析:介词,在;对,介词;到,介词,作后补短语;介词,向,介宾短语倒装;给,介词,介宾短语是后补短语,没有倒装。答案:C文言

42、虚词的推断技巧:1辨明词性,判定用法。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于”一般为介词,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中的“于”为助词,无实义;“乎”一般为助词,但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为介词,当“于(在)”讲。除此以外,“以”可作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其”可作代词、连词、副词、助词。明确了句中虚词的词性,有利于考生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应特别注意有些文言虚词虽然意义相同,但词性却不相同,因此其用法也不同。2明其位置,细加区别。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于不同位置上的虚词,

43、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常见虚词中的有些词语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分清实词与虚词,同样能帮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试题。如“为”,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可如果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为”是动词,有“写下”的意思。这类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属于实词虚词同时考查的形式,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须要特别注意。3认定其一,代入定夺。可以先将试题中引自课本的文言虚词的含义译出,再将其代入选文中,就能判断其意义是否一致;同时,也可结合选文上下文以及课文的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如果考生对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能够认定其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相应的试题中的语句,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则可以判定为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