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例(2014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题。张祖传明张岳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 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
2、辱于县。”遂挟以去。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 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 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 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被谴自经,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
3、哭奠而去。时人义之。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摘编自小山类稿)【注】若:或者。方田:指方田均税法。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 被解除职务后自杀。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B即以其事属之属:交付。C无逾祖矣逾:超过。D不可胜计胜:尽。【答案讲评】A(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绳”,可联想病梅
4、馆记中的“未可明诏大号以 绳 天 下 之 梅 也”,推 测 其 意 义 为“约 束”。B.“属”,根据上下文推测其意义为“交付”“托付”,正确。C.“逾”可联想“逾越”一词,推测其意义为“超过”,正确。D.“胜”可联想游褒禅山记中“何可胜道也哉”,推测其意义为“尽”,正确。)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闽中法令严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昼夜栉理而错画之为治当责实效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ABCD【答案讲评】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句说闽中法律严苛;句说张祖不肯到县里就职。两句都不符合题目要求,采用排除法,可排除 A、B、C 三项。)4下列对原文内
5、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 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C吏部尚书张 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答案讲评】A(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与原文不符。原文“惮应役者遂避匿”是说那些害怕被征召服劳役的人邀请张祖断指以逃避劳役,但张祖回家请示母亲后躲出去藏了起来,没有断指。)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译文:_(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译文:_【答案讲评】(1)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2)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本题涉及谦敬、一词多义、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知识。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抓住关键点。(1)“君”是敬辞,对人的尊称,您;“辈”是名词,相当于“类”;“,也”是判断句;“勿辱于县”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即“勿于县辱”。(2)“会”是副词,恰逢;“京卫知事一员”是定语后置句,即“一员京卫知事”;“可者”是名词性短语,指适合的人。附:参考译文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于世。十三岁时,父亲和祖父
7、相继去世,(张祖)独自侍奉母亲生活。洪武元年,闽中一带法令严厉苛刻,约束官吏的法律尤其严峻。害怕受征召服劳役的人邀请张祖剁掉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张祖对此感到怀疑,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躲过去,指头剁去不能再长了,怎么能够剁掉它呢?”于是(张祖)躲出去藏了起来。不久,剁手指逃避徭役的事情被发觉了,朝廷下令逮捕这些人去戍守边疆。犯人们说张祖开始时与某人相约这样做。(于是就去抓张祖,)抓了许久也未能捕获。恰逢天象变异而被赦免,(张祖)才回到家里。屋里空无一物,到了(可以)拴马拦牛,砸毁斗与木桶当柴烧的地步。考虑到若不努力学习就无法树立门户,于是决定学习儒学。这时,皇上下令拥有八顷
8、以上民田的人家,要选儿子或者孙子中的一人去做小吏。县里的文书到了,张祖扔掉它不肯接受,手拿书卷激动地说:“我只能做个小吏吗?”县令告诉了按察司,(按察司)又下令让张祖前往,张祖坚决不肯到县里就职。使者仔细看了看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张祖不仅精通儒学,还通晓九章算法。当时正在推行方田均税法的法令,就把这件事交付给他。公文书信摆满了书桌,张祖专心勤勉不停工作,白天黑夜地整理并且筹措规划这些事情,都办得井井有条且有依据。建文年间,张祖做了吏部官员。不久,云南布政张 召他做尚书,对属下官吏更换了许多,唯独称赞张祖老成,(因他)守法没有更换。当时建文帝朱允炆
9、正与方孝孺等人讨论探求用古代的仁政治天下,经济方面的事情有很多地方改变了太祖的旧制,相关奏章每天都下发至吏部。张祖悄悄地对张 说:“高皇帝从平民百姓起家,拥有天下,创立法令制度,规模远大。治理国家要看实效。如今法制已经确立,而每天都有所变更,未必就比旧制强,只是让那些持有异议的人把它当作口实,为什么不把那些急切需要做的放在前面?”张 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可是被众议否定,不能被采用。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张 说:“没有超过张祖的。”(张祖)被授予留守知事。等到平叛的军队渡过长江,张祖做了安吉县丞。张 被解职后自杀,尸体被抬回后,属下官吏没有敢前去探视的,只有张祖前往
10、打理他的丧事。处理完丧事,哭着祭奠后才离开。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义。安吉县在群山之中,原先有很多逃到本地的百姓,隐瞒田产不自我呈报,所交赋税极少。张祖到了后,清廉勤恳自我克制,尊敬礼遇那些贤能的士大夫,与他们研究增进学问。在职九年,审查核算赋税,修筑的池塘堤坝,不能计算得完。隐瞒田产的逃到本地的百姓按有户籍的当地居民的标准缴纳赋税,可免掉他们的罪。(张祖)声望十分显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走到吴桥时去世,只有一个儿子护送灵柩而回。考纲在线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1、”,列入考试范围的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共 5 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能力层级为 B 级。简要解读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我们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这并不表示这项知识不重要。较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
12、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备考建议:1在熟读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并系统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2近年绝大部分省市的命题都不单独进行考查,而是与“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复习时,应当把句式知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3有个别省市的试题专门对省略句进行了考查,要求考生准确判断补出的省略词语或成分,它需要考生仔细阅读上下文,根据文意来推断。它已不是简单地考查句式,而是侧重于考查文意理解,考生要注意这一趋势。一、文言句式知识系列表注:表示考试说明未作要求句 型例 句说 明(一)判断句者,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者,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者也沛公之
13、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典型格式)用“也”表示判断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动词“为”和“是”表判断乃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即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过小孤山大孤山)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皆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本臣本布衣。(出师表)用副词帮助判断无标志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必有主语与谓语(名词性)(二)被动句无标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主语是动词的受动者,可移至动词后动词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被动词仍更被驱遣,何言复
14、来还!(孔雀东南飞)“于”或“被”引出主动者见动词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见动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受动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见”“受”均有表被动意义,是介词为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所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是介词,表被动(三)变序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矣”谓语提前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师说)“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
15、前置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吹洞箫”是定语,“客”为中心词介词结构后置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于其址”此处作补语,翻译时提前(四)省略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省去主语“公”主语省略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省去说话者“舍人”,对话中省去主语“廉将军”和宾语“秦王”谓语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承前省谓语“为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师说)省谓语动词的宾语“之”(生乎
16、吾前)宾语省略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省介词“以”的宾语“之”(衣食)兼语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省“之(相如)”,为“拜”的宾语,“为上卿”的主语省介词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省介词“于”二、文言词类活用特点及例释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个属于甲类的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用作乙类的一种特殊情况。1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宾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籍(登记)吏民,封府库副词作状语名词。如:范增数目(看)项王能愿动词名词。如:左右欲刃(杀)相如名
17、词补语。如:沛公军(驻军)霸上(“霸上”前省略了“于”,作“军”的状语)所名词。如:乃书帛曰:“陈胜王”,置于所罾(用网捕)鱼腹中名词状语。如:况吾与子渔樵(捕鱼打柴)于江渚之上(2)名词作状语。注意名词作状语后的不同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回声一样)应,赢粮而景(像影子一样)从表示动作行为(或待人、事物)的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
18、: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晚上)(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译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舍相如广成传舍(让住宿)(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译为“把看做”“把当做”。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把当做老师)粪土当年万户侯(把看做粪土)2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19、。如:为刎颈之交(朋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惧有伏焉(伏兵)(2)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称之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用作谓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采用兼语的形式体现。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回去)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3)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指的是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如: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为哀叹)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
20、有一定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若带了宾语,本身又处于谓语的位置,这时形容词往往就活用作动词。如: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敬)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变小变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大王
21、必欲急臣(使急,逼迫)足以荣汝身(使荣耀)(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 容 词 所 表 示 的 性 质 或 状 态,可 译 为“认为”“以为”。如:单于壮其节(以为壮)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而耻学于师(认为耻辱)4数词的活用(1)数词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看做一样)(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专注)(3)数词活用为副词。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设题角度:显性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22、文后 12 题。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就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刘向新序立节)1与“先生非求于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答案讲评】B(B 项和“先生非求于人”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其余三项尽管也是介宾后置句,但都是被动句。)2与其它三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A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B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23、C纵君有赐,不我骄也。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答案讲评】A(A 句省略介词“于”,其余三句都是宾语前置句。)附:参考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前往到达曾子住的地方,说:“请您就在这儿换上(国君送给您的新)衣服。”曾子不肯接受(国君送的衣服)。使者回去以后又回转来(要把衣服送给曾子),曾子还是不肯接受。使者说:“先生没有向人乞求,(而是)别人主动送给您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就害怕别人,送东西给别人的人就在接受东西的人面前傲慢。纵然国君赏赐我,不傲慢地对待我,我能不害怕吗?”始终没有接受(国君送给他的衣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35
24、 题。十一月,庚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颢弟颐,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安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急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遣归郑氏。(资治通鉴)3下面四个句子都是省略句,它们与例句特点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安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A木直中绳,以为轮。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为击破沛公军【答案讲评】B 例句与 B 句都是省略主语。例句的省略情况是:上遣使视之,(使)还,(
25、上)问:“公主安在?”(使)曰:“在慈恩寺观戏场。”B 句的省略情况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A 句省略“”的宾语“之”。C 句省略“于”。D 句省略介词“为”的宾语“之”。4下面的句子是个省略句,被省略的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急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A(上)急命召公主入宫,(公主)立之阶下。B(使)急命召公主入宫,(上)立之阶下。C(使)急命召公主入宫,(公主)立之阶下。D(上)急命召公主入宫,(上)立之阶下。【答案讲评】D(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弄清“立”的使动用法。这里不是讲公主站立,而是“皇上”使公主站立在阶下。“立之阶下”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皇上
26、吩咐公主站在台阶下面”。)5与“不之视”在句式特点上不相同的一句是()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C孔子云:“何陋之有?”D古之人不余欺也。【答案讲评】C(“不之视”与下面四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但前置类型不同。“不之视”与ABD 三句都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而 C 句借助“之”来前置宾语。)附:参考译文十一月庚午(这一天),万寿公主嫁给起居郎郑颢。郑颢的弟弟郑颐曾经生了一场重病。皇上派人去探望郑颐的病情,回来后,(皇上)问:“公主在哪儿?”(探病的人)回答说:“在慈恩寺的戏场看戏。”皇上大怒,长叹一声,说:“我(以前)对士大夫不愿和我家结为婚姻关系感到奇
27、怪,(现在看来他们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急忙下令召公主进宫,让她站在台阶下面,(把她晾在那里)不看她。公主很害怕,哭着请罪。皇上责备她说:“哪有自己的小叔子生了病不去探望,竟然还去看戏的道理?”(说完)打发她回到郑家去。设题角度:隐性考查(往往在翻译中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三、阅读下面一篇短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耳!”自此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
28、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皇早衙,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对。城皇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遁赴冥府,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升堂,见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冥王又问:“尚敢讼否?”席曰:“必讼!”(选自聊斋志异席方平,有删节)(1)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译文:_【答案讲评】羊氏如今用钱买通冥使并嘱咐他打我。关键词语之一“搒”,处于动词谓语位置,关联的宾语是“我”,引发的反应是“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所以应该解释为“打”。(适用于语境法
29、)(2)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译文:_【答案讲评】我父亲很实在,不善于说话,如今被强鬼欺侮了。关键词语是“朴”(宜用语境法、联想法)、“讷”(宜用造字法、联想法),句式是被动句(见于)。(3)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译文:_【答案讲评】席方平进了城,他的父亲已被关押在监狱中。到了监狱门口,(他)远远地看见父亲躺(在)屋檐下。(第一个分句是被动词,动词“收”直接表被动,要翻译为“被关押”,第二个分句是省略句式,省略了介词“于”,要补充。)(4)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译文:_【答案讲评】狱吏全都接受了贿赂并受到了叮嘱,不分白天黑夜地拷打(我),我的腿被打伤得很
30、严重了。关键词语是“悉”(宜用语境法、联想法)、“赇”(宜语境法、造字法)、“掠”(宜用语境法、造字法)“甚”(宜用语境法、联想法)等,句式是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应该着眼于主语与动作行为的关系。(5)城皇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译文:_【答案讲评】城皇神认为他所告发的事情没有实据,认为席方平很无理。(关键词:以,认为。直,意动用法,认为理直。不直席,即是指席方平理亏。)附:参考译文 席方平,是东安县人。他父亲名叫席廉,生性戆直。因为和同乡姓羊的财主结了怨。姓羊的先死;过了几年,席廉也病倒在床上,临危时对人说:“姓羊的如今买通阴间差役来打我了。”顷刻全身红肿,惨叫几声便断了气。席方平看到父亲惨死
31、,悲痛得连饭也吃不下,说:“我父亲老实忠厚,钝嘴钝舌,今天遭到恶鬼欺凌,我要到阴间替父亲伸冤去。”从此以后他的样子像傻了一样,大概魂魄已经离开身体了。不多久到了阴间城里,他的父亲已经被关进监狱。他赶到监狱门口探望,远远看见父亲躺在屋檐底下,看上去已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席廉抬头瞥见儿子来了,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往下掉。便对席方平说:“监狱里的差役全都得了姓羊的钱,没日没夜地打我,我这两条腿都给打坏了。”席方平一听火冒三丈,大骂狱吏说:“我父亲就是有罪,自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伙死鬼任意摆布。”说完走出监狱,挥笔写好了一纸状子,趁着城隍坐早堂,闯进衙门,大声喊冤,送上状子。姓羊的害怕,里里外外用钱打通
32、关节,才出庭对质。那城隍得了贿赂,便说席方平告的不是事实,很没有道理。席方平迅速赶到冥府,那两个狗官暗地里差心腹奴才向席方平讲情求和。答应送给他一千两银子。席方平不理睬。上了公堂,只见阎王怒容满面,不容申诉,劈面就喝令打他二十大板冥王又问他说:“还敢再告吗?”席方平回答:“一定要告!”四、阅读下面一篇短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
33、。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勍敌:强敌。胡耇:老人,亦指年老。(6)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译文:_【答案讲评】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司马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济”,适用于语境法与联想法,应该解释为“渡河”,这是一个省略
34、句,省略了主语和介词宾语,要补充完整。)(7)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译文:_【答案讲评】古时候的人带兵打仗,不凭借险要的地形(来攻击敌人)。(关键词语是“为军”、“阻隘”,“为”是动词,“阻隘”是形容词作名词用。此外,这是一个省略句,要补充完整。)(8)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译文:_【答案讲评】寡人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仍然不会击鼓下令攻击还没有排成战斗行列的军队。(鼓,适用于语境法与联想法,在此处作动词,翻译为“击鼓进攻”。)(9)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译文:_【答案讲评】三军是凭借有利条件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声音来鼓舞士气。(“利”,适用于语境法,在此处作名词,译为“有利的
35、条件”;“用”,适用于语境法,在这里意译为“作战”;“声”,适用于语境法,在此处作动词,“以声音鼓舞”。)附:参考译文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子鱼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全国人都归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
36、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击鼓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俘获了就夺取过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使军队明白国耻,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人。伤势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再伤害他们?要是舍不得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当根本不要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就应当向敌人投降。军队在有利时加以使用,钟鼓用声音来调节士气。时机有
37、利而使用军队,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1类型比照。既要明晓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还要弄清各种句式和用法的常见形式,例如表判断的有“者,也”“,也”“者,”“者 也”“则”“乃”“皆”“素”“即”“诚”“为”等句式,又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名词宾语”“副词作状语名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补语”“所名词”等形式。熟悉了各种文言句式和用法,解题时就可以因类比照,触类旁通。2标志辨识。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它们来加以辨别。例如被动句,只要 准 确 抓 住“于”“为
38、”“为 于”“为 所(为 所)”“见”“见 于”“受 于”“被于”等标志性词语,就很容易辨识。又如宾语前置,看准否定词、代词(包括疑问代词)以及“之”“是”等标志,也很容易辨识。3文章揣摩。考查文言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来进行,掌握文言句式和用法的有效方法也是根据文意来揣摩的。例如荀子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从文意来看,“金石”不可能作为主动者去“镂”其他事物,而是被“镂”的,据此可判断该句是被动句。又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字,用一般的意义来解释,句子就讲不通,如果理解为“使活下来”,整个句子表意就明确了,由此可见“活”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4结构分析。例如“大王来何操
39、?”一句,从语法结构来分析,“操”是及物动词,“何”为疑问代词,应作“操”的宾语,本应在“操”之后,而现在置于动词“操”之前,自然应该是宾语前置。又如“左右欲刃之”一句中的“刃”,前面用了一个能愿动词“欲”,而“欲”“能”“可”“足”等能愿动词只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故推断名词“刃”活用作了动词。5译文代入。文言句式和用法常和翻译结合起来考查,解答时可将翻译的文字代入原文中,看与上下文的意思是否和谐一致,以判定理解是否出错。例如 2012 年高考广东卷翻译题“已病风痹”,按照正常的词语对译就没办法翻译,原来“病”已经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患病”。再如2011年高考江西卷第13题第(3)小题将“
40、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翻译为“(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询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遇见汲黯的次数超过平时”就错了,“遇”应为“相待,对待”,所以整句应该翻译为“(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询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对待汲黯比平日还要好”。通过对近年高考文言翻译题文言句式考查的梳理,我们认为,今后高考对文言文句式翻译的考查有以下值得关注的地方:还应会加大句式考查的分值;范围上,应没有什么变化,还是考查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句式;形式上,几种句式结合在一起考查的题型可能会增加;可能还会加大对倒装句、固定句
41、式的考查力度;考查重点上,对几种句式的综合考查将会是一个热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课时训练(30小题,选有文言短文6篇)第二十二课时 模块一:基础训练1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籍吏民,封府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斯天下之民至焉 移其粟于河内ABCD【答案讲评】A(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2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大王来何操B.夫晋,何厌之有骑能属者百余人耳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覆杯水于坳堂之上D.纤歌凝而白云遏臣实不
42、才,又谁敢怨【答案讲评】A(A 项都是宾语前置。B 项第一句宾语前置,以“之”为标志;第二句定语后置。C项第一句定语后置;第二句状语后置。D 项第一句为被动句,“遏”,阻止,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歌声阻止;第二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李牧连却之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而相如廷叱之D外连衡而斗诸侯【答案讲评】C(例句“王”为使动用法。C.名词作状语。A、B、D 均为使动用法。)4下列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常以身翼蔽沛公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毕礼而归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43、以愚黔首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A/B/C/D/【答案讲评】A(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唯余马首是瞻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夫晋,何厌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之二虫又何知【答案讲评】C(C 项的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 项:前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后一句是判断句。B 项:前一句是判断句,后一句是被动句。D 项:前一句是被动句,后一句是宾语前置句。)6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竖子不足与谋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臣尝
44、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答案讲评】C(A.省略宾语“之”;B.承前省略谓语“择”;D.省略介词“于”。)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惟弈秋之为听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不自意能先破关入秦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故燕王欲结于君 余是以记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ABCD【答案讲评】B(都是宾语前置句,是定语后置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8从句式角度看,和“此小大之辩也”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求人可使报秦者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D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答案讲评】D(例句和 D 项都是判断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B 项是定语后置句,
45、C 项被动句。)9下列省略句中没有省略谓语动词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D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答案讲评】C C 项“使归赵”即“使(之)归赵”,省略了代词“之”。A 项“再而衰,三而竭”即“再(鼓)而衰,三(鼓)而竭”;B 项“可怜焦土”即“可怜(化为)焦土”;D 项“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即出自“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10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甚矣,汝之不惠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B古之人不余欺也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答案讲评】C(C 项和例句都是主谓倒置句,A 项是省略
46、句,B 项是宾语前置句,D 项是判断句。)第二十三课时模块二:在语境中辨别特殊句式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
47、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涉首难难:发难,起义B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将:率领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师:以为师D五年卒亡其国亡:灭亡【答案讲评】D(亡:使灭亡。)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豪杰蜂起A(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或棹孤舟D本其成败之迹【答案讲评】A(例句中的“蜂”,是名词作状语用,译为“像蜜蜂一样”。A 项中的“翼”,名词作状语用,译为“像鸟翼一样”;B 项中的“南”,名词作动词用,译为“向南飞”;C 项中的“棹”,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桨划”;D 项中的“本”,名词作动词用,译为“推究”。)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者
48、,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自矜功伐B身死东城C尚不觉寤而不自责D非用兵之罪也【答案讲评】D(例句与 D 项都是判断句。A项省略了主语“项羽”;B 项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C 项中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附: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是两个瞳仁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仁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失去了政权,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互相兼并战争,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没有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
49、”,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他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使国家灭亡,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这难道不荒谬吗?二、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
50、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4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译文:_【答案讲评】单父(shn f)人吕公与沛县的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做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
51、家。(关键词:善,客,家,都活用作动词。)5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译文:_【答案讲评】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关键词:坐,使动用法。)6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译文:_【答案讲评】酒宴将要结束时,吕公向高祖递眼色执意要他留下。(关键词:阑,将尽;目,名词作动词,递眼色;固,执意,坚持。)7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译文:_【答案讲评】我有一个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关键词:息女,即儿女,这里偏指女儿;为,成为,做。)附:参考译文 单父(shnf)人吕公与沛县的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做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
52、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宴将要结束时,吕公向高祖递眼色执意要他留下,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女儿,
53、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最终把女儿嫁给了刘季。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语句。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注】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注】封人:官名,管理疆界的官。8管
54、仲束缚,自鲁之齐。译文:_【答案讲评】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押往齐国。(此句的关键词是“之”,作动词,根据语境应该翻译为“押往”;涉及的句式是被动句,因为主语“管仲”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9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译文:_【答案讲评】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请他吃食物,非常恭敬。(此句的关键词之一是“食”,根据语境所处位置,应该推断为动词,又根据后文,应该进一步翻译为“请他吃食物”。)10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译文:_【答案讲评】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处死,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此句主要考查的是句式特点的把握情况,前两句,根据主谓关系,应该推断为被动句,第三句是典型的宾
55、语前置句。)附:参考译文 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押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他向驻守绮乌的人乞讨吃的。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请他吃食物。因此私下里,这个守边的人对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处死,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假如真像你说的话,那么我重用贤良者,让有才能的人得以发挥,我怎么谢你呢?”这个守边的人因此怨恨管仲。第二十四课时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语句。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56、”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非而所知也。”11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译文:_【答案讲评】高祖在攻打黥布的时候被乱箭射中,在行军的路途箭伤发作。(翻译时要注意“为流矢所中”的被动句式。)12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译文:_【答案讲评】我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提着三尺宝剑取得了天下,(难道)这不是天命注定的吗?我的命运既然是上天决定的,即使是扁
57、鹊再世,又有什么用处?(注意“以布衣”的“以”是“凭的身份”的意思。“虽扁鹊何益”中的“虽”只能解释成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不能解释成“虽然”,因为“扁鹊”在这里是假设的情况。)13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译文:_【答案讲评】于是就不让医生给他治病,赐了他五十斤黄金了事。注意“遂不使治病”是宾语省略句,即“遂不使(之)治病”。14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译文:_【答案讲评】周勃为人稳重仁厚却缺乏文化素养,但是能够使刘氏天下得到安定的人,一定是周勃。(注意“安刘氏者必勃也”的判断句式。)附:参考译文 高祖在攻打黥布的时候被乱箭射中,在行军的路途箭伤发作。病得很厉害,吕后请来一位医术高
58、明的医生。医生入宫进见,高祖问医生(自己的病情如何)。医生说:“(皇上的)病可以治好。”在这时高祖辱骂医生说:“我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提着三尺宝剑取得了天下,(难道)这不是天命注定的吗?我的命运既然是上天决定的,即使是扁鹊再世,又有什么用处?”于是就不让医生给他治病,赐了他五十斤黄金了事。过了一会儿,吕后问(高祖):“陛下百年后,萧相国如果死了,让谁代替他呢?”高祖说:“曹参可以(代替)。”(吕后)又问曹参以后由谁代替。高祖说:“王陵可以。然而王陵过于耿直,陈平能够协助他。陈平智谋有余,然而(他)难以单独胜任。周勃为人稳重仁厚却缺乏文化素养,但是能够使刘氏天下得到安定的人,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
59、太尉。”吕后又问以后的事(该怎么办),高祖说:“这以后的事也不是你所知道的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15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译文:_【答案讲评】现在民众中存在的忧患究竟(表现)在哪儿呢?(存在的忧患)表现在他们只看到国家的太平,
60、却不知道正面临着的危机;只习惯于安逸享受,而不习惯于勤奋劳作。(“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即“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在安哉”。)16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译文:_【答案讲评】把(打仗时要用的)前进、后退、坐下、起立的(基本)动作教给百姓。(“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是介宾后置句,即“以进退坐作之方教之”。)17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译文:_【答案讲评】因此,即使有盗贼作乱,而老百姓也不至于惊慌失措,四处逃散。(“是以虽有盗贼之变”是宾语前置句,“是以”即“以是”,就是“因此”的意思。“虽有盗贼之变”中的“虽”在这里不能解释成“虽然”,而要解释成“即使”,因为后面“有盗贼之变”是假
61、设的情况,而不是现实情况。)附:参考译文 现在民众中存在的忧患究竟(表现)在哪儿呢?(存在的忧患)表现在他们只看到国家的太平,却不知道正面临着的危机;只习惯于安逸享受,而不习惯于勤奋劳作。这种危机在目前还没有显露出来,但在以后是将会显露出来的。现在不替这种情况制定出对策,那么以后一定会有不可挽救的局面出现。过去,前代君王懂得军备不能废除的道理,因此,社会即使安定了,也不敢忘记备战。(他们)利用秋冬农闲时间,招集百姓打猎,以此讲求习武。把(打仗时要用的)前进、后退、坐下、起立的(基本)动作教给百姓,使他们习惯于听到命令进军的钟鼓、习惯于看到指挥军队的旌旗而不自乱阵脚,使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在(刀光剑
62、影的)砍杀之际能做到无所畏惧。因此,即使有盗贼作乱,而老百姓也不至于惊慌失措,四处逃散。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皆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
63、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18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译文:_【答案讲评】韩愈于是就得到一个“狂人”的名号,住在长安,连一顿饭也来不及煮熟,就孤独地离开长安东归,像这样的遭遇有好几次。(注意“以是”、“如是”的解释。)19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译文:_【答案讲评】我以前听说蜀地一带的南部,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狗就狂叫,我以为这是夸大其辞。(注意“仆”的解释。)20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64、?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译文:_【答案讲评】现在韩愈把自己当成了“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成为“岭南的大雪”,这不是很不妥吗?不仅(对我)不妥,还会(因您想拜我为师)而使您受到连累。(注意“吾子”、“非独”的解释。)附:参考译文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就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越发不愿意拜师(求学)。现在的社会上(也)不曾听说有老师了。(如果)有,就(会被)起哄耻笑,把他当做疯子。惟独韩愈鼓起勇气,不顾世俗,冒着被耻笑被辱骂的风险,招收青年学子,(还)作(了一篇)师说,于是毫不客气的做起老师来。社会上的一些人(都对韩愈的这一做法)感到奇怪,聚在一起辱骂(他),(看到他时)就指手画
65、脚,互相递眼色,拉拉扯扯地示意(表示对他的轻视),(同时还)加言添语(地对他进行诽谤)。韩愈于是就得到一个“狂人”的名号,住在长安,连一顿饭也来不及煮熟,就孤独地离开长安东归。像这样的遭遇有好几次。屈原在他的怀沙赋中写道:“街上的狗成群地叫,(原来是)对着奇怪的东西叫啊。”我以前听说蜀地一带的南部,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狗就狂叫,我以为这是夸大其辞。在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很幸运碰上一场大雪越过(很少下雪的)岭南,岭南几个州都被大雪覆盖。这几个州的狗(见大雪弥漫,感到奇怪),一连几天都惊慌地狂叫狂奔,一直到大雪消融才停下来。打这以后我才相信以前听到的(蜀地一带狗对着太阳狂叫的传闻)。现在韩愈把自己当成了“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成为“岭南的大雪”,这不是很不妥吗?不仅(对我)不妥,还会(因您想拜我为师)而使您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有过错的)只是(那些)狂叫的狗罢了。估量社会上不狂叫的有几人?(既然这样),哪一个还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显耀与众不同的行动(去充当老师),来招致(世俗之人的)喧闹和怒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