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节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例(2014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诏以立守楚
2、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金知外救绝,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
3、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每战擐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讣闻,辍朝,谥忠烈。(节选自宋史赵立传)【注】张敌万:盗贼首领。擐(hun):穿。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六矢,战益厉 厉:激烈。B立率残兵邀击邀:阻截。C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流:传布。D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倾:钦佩。【答案讲评】A(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选项 A中加点的“厉”是“高昂”的意
4、思。)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城始破,立巷战 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 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立斩其使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 每战擐甲胄先登A BC D【答案讲评】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说士兵对待登城的金人的做法。是说赵立杀了兀术的使者。是说赵立的家已经残破,只剩他一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立军事才能突出。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绝地血战后及时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
5、,也不扰民。C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越他。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D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对于他的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 项,“也不扰民”属于无中生有。)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译文:_(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译文:_【答案讲评】(1)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2)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
6、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窟穴”是名词用作动词,建造巢穴;“绝”是副词,坚决;“梗”是阻塞的意思。(2)“以”是介词,用;“趣”是动词,催促;“讫”是副词,最终。附:参考译文 赵立,是徐州张益村人。凭借勇敢而加入士兵的名籍(加入军队)。靖康初年,金人大举进犯,盗贼四起,赵立多次立下战功,任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1129),金人进攻徐州,王复负责抵御守卫,命令赵立前去督战,他中了六箭,作战情绪却更加高昂。城刚被攻破的时候,赵立与金人进行巷战,突围冲出城门,金人把他打得昏死过去,半夜下起小雨使他苏醒过来,就杀了看守的人,暗地里联合乡民商议收复的计策。金人
7、撤退,赵立率领残兵拦击他们,截断了他们的归路,夺取他们数以千计的舟船金帛,重振了军威。于是就广泛地联合乡民组成队伍,随即收复了徐州。当时山东各郡草木丛生的地方是盗贼活动的地区,赵立处在他们中间,威武之名广为流传。正赶上金的左将军完颜昌猛烈地围攻楚州,通守贾敦诗想把城交出去投降,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率领部队奔赴那里。他边战边走,连续打了七个胜仗后才到达楚州。他的面颊被流箭射中,不能说话,就用手指挥,等进入城中让士兵休息后,他才拔出箭头。皇帝下令让赵立守卫楚州。第二年正月,金人攻城,赵立命令拆掉倒塌的房屋,在城下点燃火池,壮士拿着长矛来等待敌人。金人登上城墙,就钩住他们扔到火池中去。金人选出敢死的人
8、突击攻入,又经过搏斗杀了这些人,(金人)于是逐渐撤退。五月,金人兀术北回,在六合修筑高台,借楚州的道路运输军用物资,赵立把他的 使者杀了。兀术大怒,就设立了南北两个屯,断绝楚州的粮饷通道。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个湖泊,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刚被包围的时候,田野长有菽麦,沼泽地里有荸荠可以采摘,后来都被吃完了,以至于把榆树皮磨成屑来吃。赵立派遣人到朝廷那里去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想派张俊去援助他,张俊不愿意去。于是命令刘光世督促淮南各镇救援楚州。宋高宗看了赵立的奏章,叹息说:“赵立坚守一座孤城,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五
9、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金人知道楚州断绝了外援,围攻更加猛烈。九月,金人攻进东城。赵立登上石阶来观看,飞来的炮弹打中了他的头,左右急忙来救他,赵立说:“我终究不能为国家歼灭贼人了。”说完就死了,时年三十七岁。众人在里巷聚哭。金人怀疑赵立假装死去,不敢妄动。过了十几天,城才被攻陷。赵立的家在徐州时已经残破,他单身骑马进入楚州。为人质朴而倔强,不懂经书,忠义出自天性。善于骑马射箭,不喜欢声色财利,和士兵平均享用供给。每次作战,他都穿上铠甲,戴上头盔,首先登城,有退却的人,他就揪住并且将其斩首。他仇恨金人,说到金人必定咬牙切齿而发怒,把俘虏的金人分裂肢体来示众。他忠义的名声
10、使远近的人都倾慕佩服他,金人不敢直呼他的名字。讣告传到朝廷,休朝悼念,谥号为忠烈。考纲在线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分析综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简要解读一、“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还有一
11、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
12、理解来进行的。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做出正确的判断。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例如 2014 年高考上海卷第26 题就是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论述思路的
13、分析概括。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1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如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6 题 B 项: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着手压缩编
14、制”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中韩文只是请求裁减冗员,此处系无中生有。2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如 2013 年广东卷第 8 题 C 项: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原文中的信息是“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说明是英和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3弄错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我们来看 2010 年全国卷第 10 题 D 项: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
15、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根据文意,张凝、李重贵只是来“策应”保裔,当时,在与契丹血战时,保裔已经“为敌所覆”,张凝、李重贵才赶去救援,并非是张、李二人“与他共同抗敌”。此项在时间表述上混乱。4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如2010 年山东卷第 12 题 C 项: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C 项中说申甫“被皇帝召见后
16、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根据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可知,应该是申甫先被皇帝召见,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誓死为国效力,然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5故意误译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如 2014 年浙江卷第 18 题 B 项: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
17、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比照原文“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逐一分析关键词发现,“爱”为“与交好”之意,这里却错解为“喜欢”。又如 2014 年湖南卷第 8 题 B 项: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对照原文:“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生意”与“弭灾”应该是并列的动宾结构,一起修饰限定“之功”,是“生发生命”的意思。全句理解为:“这雪,不唯独因为它的色彩的洁白而值得推崇,还因为有生发生命消除灾祸的功效在其中。”可见并非“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6事件杂糅这类陷阱设置
18、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如 2007 年湖南卷第 12 题 B 项: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相应的信息是:“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
19、事来就远离实际。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7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做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做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如 2008 年重庆卷第 10 题 D 项: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原文中三个典型例子都表明晏子是一个贤能有德、机智幽默的臣子,但并没有表现出其具有“刚正不屈”的品格。文中没有表现晏子据理力争、忤逆君王的情节,他只是在委婉地规劝。8强加联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
20、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如 2013 年全国卷新课标第 6 题 C 项: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此项“密令捏造吕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原文中“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所以 C 选项给出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属于强加联系、因果失当。9以偏概全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如 2008 年四川卷第 10 题 C 项: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
21、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此项“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命朝廷举孝弟敦行者”;“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这就是故意将只属于“郑氏”的内容强加为“两族”,以偏(郑氏)概全(两族)。设题角度:筛选文中的信息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悠然亭记(明)归有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
22、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已。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 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
23、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注】僦(ji)居:租房。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隩(o)阻:深险难行之地。礨(li)石:大石。缗(mn):在这里指杂芜。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阴:(娄水)的南面、南岸B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牖:窗户C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见:被D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特:只【答案讲评】C(见:看见、看到。)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
24、语以为名 所至官,多著声绩 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 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A BCD【答案讲评】C(以“悠然见南山”命名,“悠然”之意明显;与山亲近,随处有高楼曲槛,几席户牗,正是“悠然”的行为,也是以后建亭并命名的由来;被世人记得,而自己忘怀,是离开官场住在此山时的“悠然”心态。不属于“悠然”,因为:表现的是淀山公为官的名声和功绩很大;虽与“悠然见南山”情境相近,但其属于作者少时的经历;叙写的是淀山公为官时的经历,目的是与马鞍山对比。)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5、A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B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C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D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答案讲评】A(结合对句意的大致了解,用排除法,可以选定此项。这几句的意思是,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
26、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4将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译文:_(2)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译文:_【答案讲评】(1)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2)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法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附:参考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山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
27、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作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心中无阻塞之处,看到天地间的万物,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
28、不行的啊。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法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
29、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设题角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后去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
30、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奸邪罪名,尽知之,县县各有记籍,自听其政,有急名则少缓之,吏民小解,辄披籍。县县
31、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东海大豪郯许仲孙为奸猾,乱吏治,郡中苦之。二千石欲捕者,辄以力势变诈自解,终莫能制。翁归至,论弃仲孙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东海大治。以高第入守右扶风,满岁为真。选用廉平疾奸吏以为右职,接待以礼,好恶与同之。其负翁归,罚亦必行。治如在东海故迹,奸邪罪名亦县县有名籍。盗贼发其比伍中,翁归辄召其县长吏,晓告以奸黠主名,教使用类推迹盗贼所过抵,类常如翁归言,无有遗脱。缓于小弱,急于豪强。豪强有论罪,输掌畜官,使斫莝,责以员程,不得取代。不中程,辄笞督,极者至以铁自刭而死。京师畏其威严,
32、扶风大治,盗贼课常为三辅最。(节选自汉书尹翁归传)【注】诸霍:指霍家子弟。吏民小解:意为官吏小民稍有松懈。“解”同“懈”。二千石:当时官吏的俸禄。数量词用作名词,指二千石官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年曰:“何伤?”伤:伤害B汝不任事也任:胜任C论弃仲孙市论:定罪D案致其罪案:查办【答案讲评】A(伤:妨害。)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B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C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
33、出行县/不以无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D收取人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及出行县/不以无事/时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答案讲评】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尹翁归年少时孤苦,但他自强不息,攻文习武,后为官廉洁,清正自守,不畏豪强,惩治黠吏豪民。B尹翁归治理右扶风时,仍采用治理东海郡的办法,法治严明,京城的人都畏惧他的威严,他惩治盗贼的政绩在京师三辅中数第一。C尹翁归收捕作奸犯禁的人一定要在秋冬季节考核官吏政绩大会的时候。他出巡各县的时候,对不肖之徒和奸邪犯法者都要有所收捕。D郯县大土豪许仲孙为害东海郡,尹翁归悬赏二千石官
34、职想要抓捕他,但终究没有制服他。【答案讲评】D(应为“每次二千石官员想要抓捕许仲孙,他都依靠势力,使用奸诈伎俩自我解脱,故没有受到制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译文:_(2)晓告以奸黠主名,教使用类推迹盗贼所过抵,类常如翁归言,无有遗脱。译文:_【答案讲评】(1)他们的奴仆、家客手执兵器在街市斗殴闹事,官吏不敢管,等到尹翁归担任管理街市的官吏,没有人敢在街上横行不法。(2)告诉他奸恶之徒的主犯名字,教他们根据踪迹类推的办法,寻找这些盗贼的藏身之处,事情常同尹翁归说的一样,从无遗漏。附:参考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
35、阳人,后迁居至杜陵。尹翁归少年时成为孤儿,与叔父一起生活。早年在牢狱中任小吏,熟悉法令文书。喜欢击剑,无人是他的对手。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霍家子弟都在平阳,他们的奴仆、家客手执兵器在街市斗殴闹事,官吏不敢管,等到尹翁归担任管理街市的官吏,没有人敢在街上横行不法。他公正廉明,不受贿赂,商人们都很敬畏他。后来,他辞去官职,在家闲居。正巧田延年为河东太守,巡视各县,抵达平阳,把过去的吏员五六十人召集起来,亲自接见,令习文的人站在东面,习武的人站在西面。(田延年)检视了几十人,到尹翁归时,却伏地不起,他对田延年说:“翁归文武兼备,任凭您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官吏倨傲不逊。田延年说:“这有何妨。”于是
36、把尹翁归召上前来问话,对他的见解非常惊奇,因此补任他为卒史,并带回自己的官府。他处理案件,揭发奸邪,都能够一查到底,弄清原委。田延年极看重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尹翁归,迁升他为督邮。河东郡二十八个县,分为两部,闳孺负责汾河以北,尹翁归负责汾河以南。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属县的官吏虽然受到惩处,却没有人怨恨。通过举廉成为缑氏县尉;后又在郡中任官,所到之处,都得到治理,迁升补任为都内令,(又)通过举廉升任弘农都尉。受征召拜为东海太守,赴任时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于定国家在东海郡,想要嘱托尹翁归照顾两个同乡的孩子,便让这两个孩子呆在后堂等待引见。于定国与尹翁归谈了一天,也未敢把
37、这两个人引见给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对这两个人说:“他是个贤良的官员,你们没有什么本事,我又不能靠私交求他照顾。”尹翁归治理东海郡,明于观察,郡中的官吏百姓,是贤良还是不肖,以及各种违法事情,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每个县都登记名册,他自己亲自决断,案子太急时则稍缓一些;官吏小民稍有松懈,便把他们的罪行披露出来。每个县都要收捕狡猾的官吏和土豪劣绅,审讯他们的罪行,有的人甚至被处以死罪。收捕人一定要在秋冬季节考核官吏政绩大会的时候。他出巡各县,也不在没有事情之时,出去便要有所收捕惩处,以一儆百,官员百姓都愿服从,恐惧他的威严而改过自新。东海大土豪郯县的许仲孙奸邪狡猾,破坏吏治,郡中深受其害。
38、每次二千石官员要逮捕他,他都依靠势力,使用奸诈伎俩自我解脱,始终没有受到制裁。尹翁归到后,将许仲孙在街市上斩首,全郡的人都震惊慑服,没有人再敢触犯法令,东海郡大治。因政绩优异升任为守右扶风,满一年后正式任命。他选拔廉洁公正、疾恶如仇的官吏担任高官,以礼相待,并与他们同好恶。背叛尹翁归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他治理右扶风,仍采用东海郡的办法,奸邪者的名字,每个县都有记录。在比伍中发现盗贼,尹翁归便召见县里的长官,告诉他奸恶之徒的主犯名字,教他们根据踪迹类推的办法,寻找这些盗贼的藏身之处,事情常同尹翁归说的一样,从无遗漏。追查贫弱百姓的时候都较宽松,对豪强则查得很严。豪强被治罪,送到掌畜官那里,让犯
39、人铡草,规定了时间和数量,不得由他人代替;没有完成的,都要受到鞭笞惩处,有的人痛得无法忍受,甚至以铡刀自杀而死。京城的人畏惧他的威严,右扶风大治,惩治盗贼的政绩常常在京师三辅中数第一。设题角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贵 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
40、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闾,粗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缪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
41、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
42、绪余:残余。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役:被役使B使人以币先焉币:礼物C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完:使完好D其亏弥甚者也弥:遍布【答案讲评】D(弥:更加,越发。)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贵生”的一组是()耳目鼻口不得擅行 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 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 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全生为上 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ABCD【答案讲评】C(叙述使者复来找颜阖之事,言“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功能,重新回到生命未形成之前的状态”,指的是死,这两句不属于“贵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
43、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值一提。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答案讲评】C(从“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可知,“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表述错误。)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
44、)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译文:_(2)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译文:_【答案讲评】(1)我现在恰巧有着严重的忧虑之症,正要治病,没有空闲去治理天下。(2)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附:参考译文 圣人深入地思考天下之事,(发现)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是为生命所役使的。即使耳朵想听声音,眼睛想看色彩,鼻子想闻香气,嘴巴想吃美味,但如果对生命有害,就要加以克制。由此看来,耳朵、眼睛、鼻子、嘴巴,不能随意行事,一定要加以克制。好比担任各种职务的官员,不
45、能随意行事,一定要加以克制一样。这就是重视生命的方法。尧打算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做天子还是可以的。然而,我现在恰巧有着严重的忧虑之症,正要治病,没有空闲去治理天下。”天下,是多么大的事物,但他不因此而损害自己的生命,又何况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因为天下而损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越人连续杀死了三代国君,王子搜感到很害怕,逃到采掘丹砂的山洞里。越国没有了君主,到处找寻王子搜都没能找到,便追踪他来到洞穴。王子搜不肯出洞,越人便用艾草薰洞,还为他准备了国君的乘舆。王子搜拉着绳索登上车,仰天大呼说:“国君之位啊,就是不能够放过我啊!”王子搜并不是讨厌做国君,而是憎恶做
46、了国君难免会招来杀身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鲁国国君听说颜阖是得道之人,派人带着礼物事先向他致意。颜阖守着自家的门,穿着粗布衣,而且亲自喂牛。鲁国国君的使者到达,颜阖独自面对他。使者说:“这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颜阖的家。”使者献上礼物,颜阖回答说:“恐怕你听错了,鲁君会降罪于你,不如(回去)将情况审查核实清楚。”使者回去反复核查后,又来找颜阖,可是找不到了。所以像颜阖这样的人,并不是厌恶富贵,只是由于看重生命而讨厌富贵。所以说:修炼道行的真谛,在于保持自身;其余的较大的部分,在于为国家着想;剩下的
47、微末的部分,才是为天下着想。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在圣人看来是次要的事情,不是用来保全身体修养生性的途径。子华子说:“全面地顺应生性是最好的,部分地顺应生性要差一些,死亡又要差一些,压抑生性最差了。”所以,所谓看重生性,就是说全面顺应生性。所谓全面地顺应生性,是指各种生理欲望都得到适当的满足。所谓部分地顺应生性,是指各种生理欲望部分能得到适度的满足。部分地顺应生性,就是对所看重的生性的压抑。不能适度满足的欲望越多,对于所看重的生性压抑就越急迫。所谓死,是指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功能,重新回到生命未形成之前的状态。所谓压抑生性,是指各种生理欲望没有得到适当满足,得到的都是厌恶的。屈服于人是令人憎
48、恶的,受辱于人也是令人憎恶的。没有什么比不行道义更为耻辱的了,因此不行道义,就是压制生性,但压制生性不只表现在不行道义上,所以说,生性受到压制还不如死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耳朵听到所厌恶的声音,还不如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眼睛看到讨厌的东西,不如什么东西也没有看到。大凡各种生理欲望,都有它们最厌恶的东西,如果一定不能幸免的话,还不如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作用。没有感知各种生理欲望的作用,这就是所谓死亡了,所以压制生性还不如死去。一、筛选信息题的一般步骤通读存疑。阅读全文,遇有小的阅读障碍可暂作疑问搁置。疑问常常有两种情形:一是冷僻字词或典故,未给注解,通常不会成为出题点,可忽略;二是冷僻的甚至
49、不曾见过的内容出现在相关题中,往往会是提示性的,因而也常常是正确的,要敢于确认。筛选取要。在通读的基础上做出信息筛选。信息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该题的题干实际就成了我们读取信息的路径,沿径寻津,难题就不难解决了。读题复归。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均包含了反过来可帮助我们通读原文的内容,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二、解答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主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阅读时需弄清与传主有关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时还要弄清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等。有时阅读材料提及的不止一个人物,涉及的不止一个事
50、件,表述的不止一层意思,这时就有轻重主次之分。而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就要分清轻重主次。2辨明因果。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无论记叙文、议论文,都会有种种因果联系,如所叙事件、人物、传主处事的态度、作者的主张等。要把握文章内容,就要把文中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3把握全面。正确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误;如是后者,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力求全面准确。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要遗漏细节。4仔细查对。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
51、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三、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其选项出错的方式,简单归纳如下:望文生义。主要指罔顾文章整体内容,仅从字面上附会文意,做出错误的认知。移花接木。将彼时彼地的事件,混淆在此时此地里,造成穿凿附会的解读。不求甚解。不细心提取文中信息,关键词语不作推敲,致一知半解,其解读也就似是而非。费解难懂。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语言表达晦涩,意思不明;二是文意理解偏差,归纳有误。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一般有两题,题型为选择题和主观题。考查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
52、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二是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能力。三是用主观题形式考查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综合前边的分析,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每年仍有小的变化,考生只要读懂了原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课时训练(16题,选文言文4篇)第二十六课时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
53、,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
54、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注】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奸:同“干”。太子庶子:官职。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中书二千石:官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55、一项是()A宽饶初拜为司马 拜:拜见B擢为司隶校尉擢:提拔C皆恐惧莫敢犯禁禁:禁令D宽饶不纳其言纳:采纳【答案讲评】A(拜:授予官职。)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B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C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D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答案讲评】D3下列对原文
56、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答案讲评】C(“
57、他的职位不升反降”错。)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译文:_(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译文:_【答案讲评】(1)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并牵连到张安世居官位而无补朝政。(2)谏议大夫郑昌怜悯宽饶忠直忧国,因为奏事不适合皇帝的心意而被文官诋毁侮辱,上书称赞宽饶。附:参考译文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被推举为方正,对策被定为优等,升任为谏议大夫。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并牵连到张安世居官位而无补朝政。彭
58、祖当时实际上下了车,宽饶因犯上奏大臣不实的罪,被贬职为卫司马。宽饶刚任司马一职时,亲自巡视士卒住室,察看他们的饮食情况,有疾病的亲自探视慰问,并送来医药,对待士卒很有恩德。等到年终按例交接事务时,数千士卒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来报答宽饶的厚德。汉宣帝嘉奖他,让宽饶做太中大夫,派他巡察各地风俗,查出的多数上报,有的被提拔,有的被降职或免职,接受使命做事符合皇上的心意。提升为司隶校尉之后,揭发不加回避,官职不分大小一律举报,被检举揭发的人很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官吏出使到长安,都恐惧不敢触犯法令,京城因此而清静。宽饶为人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家中贫困,每月俸禄几千钱,其中一半赏给当耳目
59、送消息的吏民。他身为司隶,儿子曾经步行前去戍守北方边境,他就是如此公正廉洁。然而他又为人苛刻,好陷害他人,在位官员及贵戚人人跟他结怨,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旨意。同僚后进有的官至九卿,宽饶自以为行为清廉,才能过人,有益于国家,却被平庸之辈超越,更加失意不快,多次上疏谏诤。太子庶子王生赞赏宽饶的节操,但不同意他的这些做法,写信对他说:“英明君主知道你廉洁公正,不畏强暴,所以把司察的官职授命给你,把奉行使命的大权交付给你,高官厚禄也给了你。你应该日夜思虑当世急务,执行法律,宣扬教化,担忧天下,即使日日办好事,月月有功劳,还是没有很好地称职报恩。”宽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这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信
60、任重用中尚书宦官,宽饶上奏说:“如今圣人之道渐渐废弃,儒家的学说不被推行,拿宦官当周公、召公,用法律代替诗书。”皇上因为宽饶怨谤始终不改,把他的奏书交给中二千石官吏处理。谏议大夫郑昌怜悯宽饶忠直忧国,因为奏事不适合皇帝的心意而被文官诋毁侮辱,上书称赞宽饶。皇上不听,就把宽饶交给御吏。宽饶举刀在北阙下面自杀,众人无不怜惜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孙征君传清方苞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叨
61、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
62、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注】征君:世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又称“征士”。职方:兵
63、部掌管疆域地图的官名。国朝:古人称本朝为国朝,此指清朝。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倜傥,好奇节 倜傥:豪放洒脱B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赞:称赞C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庐:建造茅庐D其与人无町畦町畦:界限【答案讲评】B(赞:辅助。)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B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C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D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
64、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答案讲评】B(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联系前后文把握文意,并注意虚词“以”“而”可能在语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奇逢少年时风流倜傥,虽然有治世的经略,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他不愿意勉强出来做官,而且后来也是坚持不做官。B在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滥杀无辜时,孙奇逢能够不畏强权,尽全力营救杨涟、左北斗等义士,最终使这些义士得以还乡。C孙承宗想请孙奇逢做辅佐军事的官员,而孙奇逢未答应;后来盗贼骚扰京城一带,孙奇逢就带着家人和门生亲故到了易州,并部署防守。D孙奇
65、逢坚持陆、王、朱子之学,坚守孝义,为人诚恳,十分受人尊重。【答案讲评】B(应该是孙奇逢将杨涟、左光斗等人的尸骨送返回乡。)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译文:_(2)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译文:_【答案讲评】(1)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2)无论贤能还是愚笨的人,如果来问学,一定用跟他性情相近的事来开导他。附:参考译文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是北直隶容城人。少年时豪放洒脱,喜欢独特不凡的节操,同时居家的言行诚恳而美好;拥有经世之略,常常想要建立显赫的功业,而又不愿勉
66、强出来做官。十七岁,通过了万历二十八年的顺天乡试,中了举人。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到了天启初年,逆贼魏忠贤把持朝政,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成为他的门下走狗,又把东林诸君子看做是朋党。由此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先后死在东厂监狱,祸事连坐到亲人朋友。而孙奇逢偏和定兴的鹿正、张果中尽力地设法救助,死难诸公最终有赖他们才得以寻回遗体,这就是世间所传“范阳三烈士”。在这时,孙承宗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负责蓟、辽两地的军事事务,孙奇逢的朋友归安的茅元仪和鹿正的儿子善继都在孙承宗幕府。孙奇逢(趁便)悄悄给孙承宗上书,承宗用军事名义上疏请求进京见驾。魏
67、忠贤很害怕,绕着皇帝御床哭泣,最后用严旨把承宗截留在半路(不得回京)。而世人由于这个事情更加推重孙奇逢的大义。御史和巡抚都交相上疏推荐孙奇逢出来做官,但孙奇逢不愿做,孙承宗想上疏请用职方的官位来起用孙奇逢辅佐军事,让茅元仪先出来做官,孙奇逢也不答应。后来京城管辖的地区内盗贼多次骚动,容城危困,于是孙奇逢带着全家进入易州五公山隐居,他的门生亲故跟着以保护他的多达几百家,孙奇逢制定规程部署防守,同时又不停地读书教化。到了清朝时代,官府用国子祭酒的官职来征召他,有关部门敦促他,最后他还是坚决推辞。后来搬家到新安,已经渡过河,留住在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田庐奉送给他,他先率领子弟耕种。四方来求学
68、的人,愿留下来的,也授给田地让他们耕种,他所居住的地方于是成为了村落。孙奇逢开始和鹿善继讲学,把陆九渊、王阳明的学说奉为宗旨,到了晚年,就融会贯通朱熹的学说。他修身一定刻苦磨练,守父母的丧期,率领兄弟在墓旁建草庐居住共六年。无论贤能还是愚笨的人,如果来问学,一定用跟他性情相近的事来开导他,使他自己努力做好日常之事。他对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是兵卒工人商人农夫牧童,也一定会诚心对待,由于这样(虽然他)天下闻名,却没有谁嫉妒他。(以前)杨涟、左光斗受难时,大家都说孙奇逢会有危难(为孙奇逢感到危急),然而魏忠贤身边的人都是京师附近的人,向来敬重孙奇逢的品质德行,全都悄悄为他留有余地不过分追逼。清朝取代
69、大明以后,各位名士都想硬要孙奇逢出来做些事情,平凉的胡廷佐说:“人各有志,他自己乐于享受隐居闲散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他和我们这些人一样呢?”孙奇逢在夏峰居住了二十五年后逝世,享年九十二岁。第二十七课时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
70、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
71、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注】屃赑(x b):爬行动物觿(x)龟的别名。碑下的石座一般都雕成屃赑的形状,取它力大能负重的意思。巃嵸(lng sng):聚集貌。鬖髿(sn su):蓬松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潇洒而扶疏 扶疏:枝叶残落貌B不雍不激雍:堵塞,阻止C无外物以汩其心汩:扰乱,干扰D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去:距离【答案讲评】A(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
72、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B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C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D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答案讲评】C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B文章第二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
73、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答案讲评】A(风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译文:_(2)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译文:_【答案讲评】(1)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关键词:尝、止、洋洋乎)(2)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关键词:濯、高、清,反问句式)附: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
74、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借着东西而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在虚空里就发出了大声。就因为风借着物体而发声,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响亮、微弱、清晰、混浊、轻快、恐怖等变化,就都随着物体的形状而产生了。土石屃赑太坚实,风虽吹过它们上面也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阔广大,那声音就雄壮凄厉;水流荡漾温和,那声音就喧嚷吵杂。都不能算中正平和的声音,让人觉得胆战心惊。所以只有借着草木发声才合适。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极为悲凉;叶子很柔弱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
75、此,最适宜于风所依附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因为松这种植物,本干挺拔枝柯缠绕,叶子纤细而修长,奇特而葱茏,舒展而茂盛,蓬松而精巧。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滞塞不激荡,流顺通畅,具有自然的和谐之声;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恼忧虑,洗净昏沉污浊,使人精神旷达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宁静安闲,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跟大自然相往来。难怪爱好山林的高士,喜欢松而不能离弃它了。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而有节奏。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
76、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炎热,冬天不太寒冷,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使人欢喜快乐,使人愿意终日如此,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我是四处寄居的人,脚步从不安定于一处,可是对这座楼阁,却不能忘怀,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别时,写了这些作为松风阁记。时间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
77、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
78、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
79、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注】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厉:通“癞”。蔆水:即溧水,在今江苏省西南部,邻近安徽省。蒲服:同“匍匐”。慁(hn):打扰,烦劳。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庭迎 庭:
80、通“廷”,在朝廷上B范雎谢曰谢:道歉C皆匡君之事匡:纠正D无以饵其口饵:食物【答案讲评】D(饵,喂。)2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B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C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D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答案讲评】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
81、接连三次说“好,好”,却又不具体陈述,主要是他认为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想要面陈却不知秦王的心意。B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关系生疏。文王却一与他交谈,就任命他做太师,最终,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C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不敢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D范雎认为秦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没法洞察奸佞,可能会导致王室覆灭,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是他最感到害怕的。【答案讲评】C(由“臣何忧乎”“臣又何耻乎”可以看出。)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
82、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译文:_(2)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译文:_【答案讲评】(1)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 人 再 愿 到 秦 国 来 罢 了。(关 键 点“蹶”“是以”“杜”“即”)(2)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然有幸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 的 宗 庙 得 以 保 存 啊。”(关 键 点“跽”“是”“乃”“存”)附: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地执行宾主的礼节
83、。范雎表示辞让。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好,好。”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好,好。”像这样有三次了。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
84、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以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以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臣子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
85、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