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38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43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43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下篇 选考模块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益活跃。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军事:由春秋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文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百家争鸣”。(2)各国改革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2措施(1)经济: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编制什伍组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制定秦律。(3)军事:奖励军功。(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文化专制。(5)风俗:强制推行

2、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性质 商鞅变法是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变法。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展提升:商鞅变法的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愿望。(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2措施(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2)政治:实行三长制,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迁都洛阳。3性质 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拓展提升: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冗官、冗兵

4、、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措施(1)富国之法: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2)强兵之法: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4评价(1)成效: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

5、贫”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扭转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拓展提升: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6、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性质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4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拓展提升: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而是以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三个

7、方面为依据的。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这说明俄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化教育: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建立现代军队。

8、3评价(1)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民族国家的统一。(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3)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4)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5)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拓展提升: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六、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9、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容(1)政治上: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2)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文教上: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4)军事上: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3失败原因(1)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又十分强大。(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又脱离广大人民

10、群众。(3)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4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5影响(1)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2)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3)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拓展提升: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其失败的结果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

11、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

12、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币制改革。第(1)问,由材料中的信息“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分析回答。第(2)问,由材料中“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等信息并结合币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分析回答。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2015全

13、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

14、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养廉银制度。第(1)问,主要考查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普遍入不敷出”“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各级官员据为己有”“以致引发民变”“统一管理”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分析与理解的能力,可以从增加收入、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归纳。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

15、;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随着英国贵族的不断衰落,1917 年战火纷飞之际,联合政府责令组成了以布赖斯为首的协商会,研究全面改革上院的可能性。委员会建议参照下院议员选举的方式,重建第二院,社会名流,平民和贵族皆可当选。在反对建立第二院的势力中,以工党态度最为坚决。它一贯主张取消上院,理由是贵族院是一个非选举的特权机构,是国家立法机构中不负责任的一部分,是社会民主的障碍 1935 年大选前夕,工党重申废除上院的要求。其领袖艾德礼宣称:“上院是

16、不合时代的机构它同现代民主是不相称的。”贵族的克星工党在 19451979 年间 3 次上台执政英国两大政党连续三十多年实行“共识政治”,为争取选民支持,即使是保守党也不得擅自更改贵族地主政治经济特权的政策。不列颠贵族失去了可靠的保护者,社会地位和影响进一步降低。1949 年,工党针对以往议会立法的不足,支持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法,规定以后财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上院不得随意修改。至此,上院成了徒具形式的橡皮图章。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等(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上院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焦点。(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上院改革能够不断推进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上院改革。第(1)

17、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17 年战火纷飞之际研究全面改革上院的可能性”分析可归纳背景;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重建第二院”“工党重申废除上院的要求”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贵族的克星工党”“即使是保守党也不得擅自更改贵族地主政治经济特权的政策”并联系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及修改议会立法等分析回答。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及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英国贵族的整体衰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世界大战的影响。焦点:重建第二院还是取消上院。(2)工党的长期执政和强力推动;贵族逐渐失去了保守党的保护;贵族社会地位的日益降低;对上院权力的削弱主要通过修改议会立法,注重循序渐进地加以

18、推进。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要同苏联竞争,关键要从教育改革入手。以科南特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和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为这次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南特提出的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实施天才教育等主张,迎合了美国公众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布鲁纳要求按照知识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把反映各门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十二年后,美国把 1969 年阿波罗登月视为科技领先的标志和教育改革的成果。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成效(1)结合

19、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教育改革的原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第(1)问,根据材料“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社会各界一致认为要同苏联竞争”从世界局势、科技革命、教育作用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从组织管理、课程管理、策略管理等方面归纳教育改革的内容;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维持了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地位。答案:(1)苏联体制高度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实力大增,冷战加剧;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感到落后和威胁;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

20、大量尖端科技人才和掌握现代科技的劳动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2)内容:组织管理方面建立辅导制度、实行能力分组、开办综合中学;课程管理方面把最新科技成果编入教材;策略管理方面实施天才教育、启发诱导、提倡主动思考。影响:美国维持了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地位。选修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一、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的“天赋人权”论(1)“天赋人权”学说,包括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2)强调自由和法律不可分。(3)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实行分权。2.卢梭的人民主权论(1)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平等,不仅追求法律上的平等,也主张事实上的经济平等。(2)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主张建立新的人民主权的政府。3近

21、代民主思想的影响(1)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2)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3)鼓励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拓展提升:洛克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梭的“主权在民”说,被当作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的斗争1法国大革命(1)1791 年制宪议会颁布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2)1792 年法国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君主政体,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219 世纪法国政

22、体的变迁(1)变迁1804 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建立军事独裁政权。1814 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波旁王朝复辟。1848 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1852 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对内实行独裁专制。1870 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后颁布 1875 年宪法,共和政体正式确立。(2)认识:共和制度的每一项革命成果都是同封建专制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产物,不是与封建专制势力妥协的结果,更不是封建势力的恩赐。拓展提升: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最典型的一次民主力量战胜封建专制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深刻性、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由于时代局限和法国的特殊国情,政权几经更替,法国共和制经历了长期的曲折

23、过程才最终得以确立。三、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背景内容影响独立宣言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北美人民的反抗平等与天赋人权不可侵犯;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并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人权宣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提出“自然权利说”,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背景内容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袁世凯企图篡夺

24、革命的胜利果实强调“主权在民”;规定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否定封建专制,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拓展提升:美国独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而法国的人权宣言被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明,新制度的出生证明”,两个文献都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前者是对英国资本主义殖民统治发出的挑战,而后者则是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抗议。四、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689 年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沃波尔是实际上的第一任首相,其特点是内阁权力逐渐

25、增强,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代议制的基本特点连续性、渐进性,议会、内阁制、政党政治等是代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与原则1787 年宪法确立了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体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国家体制,国会拥有立法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州与联邦政府的权力也做了规定美国代议制共和制的建立意义实践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确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许多国家所效仿拓展提升:造成英美两国政体不同的主要原因:英国有浓厚的封建传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向封建势力妥协;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民

26、众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普遍厌恶欧洲的专制统治等。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梁启超: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2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的斗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3)护国运动:袁世凯众叛亲离,宣布取消帝制。(4)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政府,由于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3抗战胜利前后争取民主的

27、斗争(1)抗日战争胜利前:“三三制”原则的实行,有利于各抗日阶层的团结,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抗日战争胜利后“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国统区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于 1947 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六、近代欧洲工人要求民主的斗争1第一国际:1864 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2第二国际:1889 年第二国际建立,推动

28、了各国工人政党的议会选举斗争,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拓展提升:近代以来欧洲工人运动的阶段特征(1)19 世纪初期,自发的武装斗争,以破坏机器为手段,主要以经济斗争为主要特点。(2)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走向经济、政治联合斗争,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起义先后走向失败,表明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目标更加明确,开始走向联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28 年,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请愿书只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但它引述了大宪章,来表明其内容是有历史传统的。这次政变事

29、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 1 月 28 日下院的决议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二 1832 年 6 月,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将一部分“衰败选区”的议席,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1867 年 7 月 15 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该法案废除了上次改革保留的“衰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将其分配给新兴城市。1884 年,自由党为了在农村争夺选票,缓和农村居民要求政治权利

30、的斗争,进行了第三次议会选举改革,颁布了“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农村中年缴房租 10 英镑以上者均有选举权。摘编自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与国王关系的转变。(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主张限制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根据材料信息“一是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二是不经法律审判不得拘捕监禁”可知,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征税和监禁臣民的权力。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

31、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可知,英国民主政治确立的渐进性;根据材料信息“将一部分衰败选区的议席将其分配给新兴城市”可知,英国民主政治灵活性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自由党为了在农村争夺选票,缓和农村居民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进行了第三次议会选举改革”可知,这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时代性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民主意识、选民因素等方面分析。答案:(1)转变: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限制王权;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征税和监禁臣民的权力。(2)特点:渐进性、灵活性,时代性。原因:选民的长期斗争与努力;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思想推动;民主意识不断增强。2阅读下列材料,回

32、答问题。材料一 独立宣言中表述的北美独立的依据,是作为欧洲文化理论而被广泛传播的自然法思想。当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时,这种理论在英国本土就已盛行,而“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一个半世纪之后,它成为导致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相分离的主要理论依据”。对自然法思想进行考察,可以看到独立宣言所宣示的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人民有起义的权利等理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程度不同的雏形,同时又与新生的美利坚共和国的独特环境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原创性理论。试论独立宣言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创新材料二 若干史家相信独立宣言曾用以作为宣传工具,即美国人尝试为其叛英行为立说,以说服不愿起事之殖民地加入,并对可能施以援手之外国建立正当性

33、。独立宣言亦曾用以结合大陆议会之成员。大多数的签署人都明白,自己签的是与革命事业成功与否息息相关的生死状,而本宣言缩短革命与成功之距离。美国独立宣言:走进电影的民主呐喊(1)根据材料一,概括独立宣言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是作为欧洲文化理论而被广泛传播的自然法思想”“所宣示的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新生的美利坚共和国的独特环境相结合”可知其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它成为导致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相分离的主要理论依据”“若干史家相信独立宣言曾用以作为宣传工具而本宣言缩短革命与成功之距离”,从理论依据、殖民地斗争和促进战争

34、进程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继承了欧洲文化中的自然法思想;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理论和主张;思想理论具有与美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创性特征。(2)意义: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合法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殖民地的联合斗争;促进了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

35、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贤人政

36、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陈独秀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倡导者,其主张要从思想层面的影响进行评价。答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4(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7、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 9 月 23 日)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

38、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 年 10月 10 日)(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信息“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及材料二中信息“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即可得出相应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的变化、多数政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美苏的大国因素等角度思

39、考作答;第二小问可从防止国民党一党独裁、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2)原因: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基础。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3)在一战中

40、,科技进步使潜艇、飞机、坦克和大炮等新式武器问世并用于战争。(4)20 世纪以来,德国形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2过程(1)第一阶段:1914 年。马恩河战役中,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2)第二阶段:19151916 年。1916 年发生了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以及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3)第三阶段:19171918 年。1917 年,美国和中国等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 年退出一战。1918 年 11 月,德国被迫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3性质 总体上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4影响(1)给人类造成巨大的

41、物质损失和精神创伤。(2)削弱了欧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美日两国迅速崛起。(3)引发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4)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职能的改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拓展提升: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及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其形成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构成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

42、国际关系格局影响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2.国际联盟(1)成立:1920 年在瑞士日内瓦建立,为英法所操纵。(2)宗旨: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证和平与安全。(3)组织:大会、行政院与秘书处。(4)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5)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3非战公约1928 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在巴黎签署,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拓展提升: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1)一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了

43、国际关系新秩序。(2)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3)这个体系的建立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许多矛盾、隐患,为后来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5)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2过程(1)爆发: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突袭波兰;9 月 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2)初期:1940 年 5 月,德

44、军入侵西欧,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3)扩大: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发;12 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 年,26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4)转折:19421943 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和阿拉曼战役。(5)胜利1943 年召开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 年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1943 年 9 月,意大利投降;1945 年 5 月,德国投降;1945 年 9 月日本投降。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1)基本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2)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

45、化,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拓展提升:二战留下的经验教训(1)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2)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态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4)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社会才能发展。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1)形成原因二战后,苏、美、英等大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制。

46、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其全球战略矛盾对立。(2)主要表现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二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战争并未避免。2美苏争霸特点表面上短暂“和解”,实际上剑拔弩张事件1959 年 9 月戴维营会谈;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20 世纪 50

47、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初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事件1972 年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 1975 年“欧安会”的召开;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末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结局1989 年东欧剧变;1991 年 12 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3.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1)史实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20 世纪 80

48、年代和平运动的高涨。(2)特点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范围上真正具有全球性。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3)影响有效遏制了侵略战争的爆发。促使美苏两国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放弃战争,谋求缓和。4联合国(1)成立:1945 年 10 月 24 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2)成就: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拓展提升:评价雅尔塔体系(1)积极作用: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2)消极作用:

49、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二战后首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的产物。(2)越南战争:二战后美国付出代价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2大国插手下的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在西方大国支持下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的旷日持久的局部战争,造成中东地区长期的动荡不安,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给战争双方都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战争。4高科技下的局部战

50、争海湾战争:“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依据(1)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全球化,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2)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4)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共同愿望。2当今世界形式的总趋势(1)战争危险仍然存在。(2)和平力量不断增强。3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1)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2)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建立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享;缩小各国差距,实行平

51、等合作。拓展提升: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格局,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6 年,民主党的威尔逊谋求连任总统,他的竞选口号是:“他使我们远离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的民意也坚定地站在中立的一方。大多数美国人对世界事务毫无兴趣,支持孤立主义政策。威尔逊知道相当部分美国人并不同情英国爱尔兰裔的美国人不满英国统治爱尔兰的方式,同时数百万的德裔美国人又希望德国在战争中获胜。此外,流亡到美国的俄国犹太人对沙皇恨之入骨,希望德国击败俄国。据说在战争爆发前,威

52、尔逊总统对德国大使说:“我们必须保持中立,否则,我们这个混合民族的国家将会支持欧洲的不同阵营。”摘自美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二 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制大西洋,征服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美洲大陆?这些因素使华盛顿断定,避免卷入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向那些仍在与德国作战的国家提供除战争外的一切援助。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实行“中立”政策和二战初期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美国在两次战

53、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信息“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及材料二中信息“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即可得出相应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的变化、多数政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美苏的大国因素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可从防止国民党一党独裁、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一战“中立”原因: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盛行,不愿意卷入欧洲事务;美国国内民族成分复杂,不同民族对战争的态度不同,美国政府害怕加入战争会危及美国国内的团结和安定。二战放弃“中立”原因:希特勒在欧洲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担心美洲大陆会成为希特勒下一

54、个征服目标。(2)认识:美国两次参战都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但美国的参战客观上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调整。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十一条 兹特声明: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第十二条 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国际联盟盟约1919 年材料二 第二十四条 为保证联合国行

55、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第三十三条 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第四十一条 安全理事会得决定所应采武力以外之办法,以实施其决议,并得促请联合国会员国执行此项办法。此项办法得包括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之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之断绝。第四十二条 安全理事会如认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

56、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联合国宪章1945 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在维护世界和平机制方面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者维护世界和平机制不同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分别归纳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的做法;据材料二“第二十四条”“第四十一条”归纳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做法。第(2)问,应看到国际联盟盟约的想法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而联合国是人类在经历两次

57、世界大战后对维护和平的认识,且国际法不断完善。答案:(1)国际联盟: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提交仲裁机构或行政院。联合国: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及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2)国际联盟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早在 1910 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 年 4 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

58、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 年 4 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1945 年 8 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道:“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 年 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59、,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的科技,考查对材料分析、概括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中提供的时间及关键信息“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打破美国的垄断”等,从政治背景、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发现了放射性现象”“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等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打破美国的垄断”“对抗仍没有结束”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回

60、答意义。答案:(1)西方制定并实施了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政府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4 年 5 月,俄罗斯等国签约成立欧亚经济联盟,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由俄罗斯领导的欧亚大陆共同体。美国警惕俄罗斯想要实现欧亚一体化的企图,不愿意乌克兰成为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帮助并公开支持乌克兰亲西方的反对派领导人的抗俄行动。乌克

61、兰成为美俄地缘政治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前“冷战”对手又开始了新对抗。回顾历史,20 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 NSC20 号文件就明确:“鼓励和促使苏 联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于苏联的实体;鼓励和促使东欧卫星国摆脱苏联的控制和影响;加强苏联势力范围以外国家的亲美倾向;让美国公众充分了解并认识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使他们支持美国必须采取的相应措施;做好一定程度的军事准备,建立重要的物质储备,当战争一旦无法避免时,立即投入作战,并为全面动员打好基础。”当时,北约就为自己定下了“挡住俄罗斯”的任务。材料二 早在“冷战”时期,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就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之

62、间,如果他们想要达成协议的话,就必须分清:那是你们的势力范围,而这是我们的势力范围。”当时,苏联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苏联在东欧建立“势力范围”的主要目的和表现。以史为鉴,你认为在处理乌克兰危机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决心“挡住俄罗斯”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局势。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只有苏联,苏联成为美国全球霸主的主要障碍,另外还需要从两国的

63、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阐述。第(2)问,目的可以从保障苏联西部安全分析归纳;表现结合苏联“冷战”时期在东欧的具体措施分析归纳即可;原则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可以从平等互信等方面分析阐述即可。答案:(1)原因:二战后,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二战后,苏联具备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实力,成其实现全球战略的障碍;美苏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美苏领导人内心缺乏安全感。(2)主要目的:保障苏联西部边界的安全。主要表现: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支持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扶持亲苏政权;扶植民主德国;组建华沙条约组织。原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克服民族利己主

64、义,树立平等价值观;加强合作互信,减少误判对抗。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人物时代贡献局限评价秦始皇秦朝(封建社会初期)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拓展疆域;修筑水陆交通要道)役税繁重;严刑酷法;焚书坑儒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人物 时代贡献局限评价唐太宗唐朝(封建社会盛期)制度调整和创新;善于用人;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开放的对外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晚年骄奢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清朝(封建社会后期)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恢复开科取士、特封四大活佛加强对

65、蒙藏地区的管理等;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开启了“康乾盛世”拓展提升: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角度(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3)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二、东西方先哲孔子柏拉图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雅典民主制衰落期,弊端显现思想“仁”“礼”和中庸之道理念论;国家篇,由“哲学王”统治侧重点侧重道德,偏于感性,主张建立

66、“仁礼社会”哲学领域,侧重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行动周游列国,收徒讲学三次游历叙拉古,建立阿卡德米学园影响 创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奠基人拓展提升:孔子政治思想内涵“礼”“仁”与“中庸”的关系(1)“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是指一种统治秩序。(2)“仁”是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3)在治理国家时要“仁”“礼”结合,“中庸”是协调“仁”和“礼”的方法。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法国大革命贡献赢得内战胜利;建立共和国;巩固革命成果,颁布航海条例;积极发展工商业领导独立战争;推

67、动建国立宪;以实际行动捍卫民主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对外来干涉局限 入侵爱尔兰;后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种植园奴隶主妥协,保留了黑人奴隶制恢复君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后期开展侵略战争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美国除外),确立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拓展提升:华盛顿的民主给美国带来了繁荣昌盛;拿破仑建立的资产阶级军事帝国,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人们心目中,华盛顿的人格趋于完美,拿破仑功过参半。但无论如何,他们都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四、“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甘地凯末尔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民主运动英属殖民地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一战后

68、土耳其的民族民主革命贡献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维护革命果实提出甘地主义;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印度的独立;晚年调解教派矛盾领导土耳其赢得民族独立,在政治、经济、文教、外交方面推动土耳其的近代化局限前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封建势力妥协“非暴力”原则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对英国抱有幻想忽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孙中山甘地凯末尔地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土耳其共和国的奠基人,被尊称为“土耳其之父”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提升:

69、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甘地、凯末尔都为国家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奋斗终生。他们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时,其所在的国家中国、印度、土耳其分别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尽相同,因而它们的民族解放道路各不相同,结局也不一样。五、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1)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3)恩格斯成立第二国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

70、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为巩固新生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建设方面,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晚年进行理论新探索: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3毛泽东、邓小平的创新精神(1)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在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

71、思想。(2)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六、杰出的科学家人物活动地位精神李时珍编写了医药名著本草纲目,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被尊称为世界文化名人,其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救死扶伤,态度严谨,锲而不舍詹天佑主持建成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热爱祖国、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指导石油等矿产开采;研究地震预测和预防“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人物活动地位精神

72、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立“归纳演绎”研究方法“近代科学之父”勤奋探索、勇攀高峰、追求科学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20 世纪的科学伟人科学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勤于思考、甘于奉献拓展提升:科学家具有的基本共性品质(1)承受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4)崇高的人格魅力。(5)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6)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丘处机(11481227 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

73、 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 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

74、的建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解析:第(1)问,主要从丘处机的学识、丘处机建议的内容和方式、成吉思汗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主要从成吉思汗接受丘处机提出的建议所带来的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长春真人西游记的意义等方面来思考。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且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

75、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胡适四十自述材料二 严复在特定的时期宣扬过的思想并不能成为对其一生评价的借口。严复一生都没有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决定的探索救亡的历程,其终生执著的信念就是“救国为体,中西学

76、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不附势、不逐流,认定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为中国救亡的出路。陈于武重新认识严复的自由主义者的特质(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演论“风行到全国”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思想主张,并指出陈于武归纳人物思想和评价人物思想的基本方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庚子辛丑大耻辱”“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归纳;第二小问从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启发向西方学习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认定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为中国救亡的

77、出路”归纳;第二小问从关键信息“严复一生都没有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决定的探索救亡的历程”分析。答案:(1)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天演论宣传的“优胜劣败”思想震撼了国人心灵。影响: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启发了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推动了变法图强和维新运动。(2)思想主张:“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中国救亡的出路。基本方法:人物思想根据人物一生的言行进行归纳,评价人物思想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盛顿被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充满智慧和奋斗,他抛家别业,投身

78、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引领北美人民度过了艰苦卓绝的年代,谱写出壮丽的历史篇章。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1)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2)孙中山和甘地同被誉为“亚洲觉醒的先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领

79、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华盛顿、甘地与孙中山的相关史实。第(1)问,结合孙中山与华盛顿的相关史实,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宪法以及维护民主制度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结合两人的历史贡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可从指导思想、软弱性与妥协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方面分析归纳相同点,从革命的方式方面分析归纳不同点。答案:(1)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2)同:都提出了指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斗争过程中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异: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4(

80、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 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 12 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 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

81、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解析:第(1)问,据材料“德国统一后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的镇压”“监禁和驱逐”“查禁或取缔”“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措施从两方面评价,注意措施的积极性和不足都要阐述。答案:(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的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