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 确 考 纲1.1840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知识架构线索梳理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始于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的建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实现了人民民主,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的三条知识主线。线索一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
2、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外国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0 世纪 30 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线索二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势力。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其中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
3、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各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战。线索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高频考点考点一 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 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
4、列强对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
5、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五、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日本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直接原因是经济危机的打击。2表现:军事侵略,经济侵略。3结果:日本战败投降,是百年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考点二 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2纲领(1)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其
6、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现。(2)后期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进程:1851 年金田起义,1853 年定都天京,1856 年天京事变,1864 年天京陷落。4作用: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二、辛亥革命1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3成果:1912 年 3 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以美国民主政治为蓝本进行政权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评价(1)进步性: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
7、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局限性: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考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3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2两个纲领: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3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国民革命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8、建军阀的民主革命。2国共合作:两次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3意义:国民政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四、国共的十年对峙1事件:南昌起义创建军队;八七会议指明方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走向成熟。2结果:中共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五、抗日战争1一条主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3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4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
9、作用。5胜利保障: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意义: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六、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1946 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过程(1)1946 年 6 月,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中共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战略反攻: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战略决战: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4)渡江战役: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
10、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思维诊断1有学者指出,“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中国政局的一系列巨变都与某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历史事件是什么?提示:中日甲午战争。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外,只要缴纳所定进口税,便可将机械装运进口。”材料描述的是哪一个条约?提示:马关条约。3法国政府一份备忘录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哪一条约?提示:辛丑
11、条约。41937 年,钱穆认为:“(新通史)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钱穆认为“新通史”的核心价值在于什么?提示:培养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5有史学家在评价某一事件时说:“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你认为该史学家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提示:太平天国运动。61919 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写道:“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士兵)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材料认为辛亥革命有何不足之处?提示:缺乏群众基
12、础。7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座丰碑?提示:体现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制约与平衡的思想;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8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功绩在于对近代文明的推动,试举例说明。提示: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91923 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文中“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什么?提示:无产阶级革命。10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
13、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哪一时期?提示:国民革命时期。11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 1924 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指什么?提示: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2“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文中评论的是哪一场战事?提示:淮海战役。主题一 列强侵华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1(2017课标,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
14、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A 对:由于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内地高,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出现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 错:此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尚未建立,革命运动尚未出现高涨局面。C 错
15、:此时清政府鼓励留学日本,促进了留日潮流的出现。但这一政策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D 错: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答案:A2(2017天津文综,5)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解析: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并未真正认识到发展海军
16、的重要性。C 项正确;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是被动的。A 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炮舰下被动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B 项错误;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并没有顺应历史大潮,D 项错误。答案:C3(2017江苏单科,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解析:D 对:据材料信息“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A错:贫富
17、不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错:莠民作乱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C 错:民性懦弱是官员欺压百姓的原因,并非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D4(2017江苏单科,22)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
18、。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 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日本和印度所走的道路分析说明。日本用武力自救,侵略扩张,而印度不
19、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信息“列强的欲望无穷”可知二者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 世纪后期,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深入探索救国道路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回答时要按照题目要求,写成小论文,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答案:(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2 分)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1 分)(2)略。(9 分)1从通史角度理解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1)19 世纪 4060 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手段
20、,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3)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2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1)政治上: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经济上: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
21、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观点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而此时英国人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由于不了解英国的国力和国威,终于自食其果。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问题设置】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谓“英国的国力和国威”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大大增强;以后的一系列改革使其资本
22、迅速增强;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1(2017贵州省贵阳市高三模拟)在一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清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B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C中英分歧巨大,致签约流产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解析:“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表明“北京驻使”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故 B 正确;中国是战
23、败国,条约为不平等条约,A 不符合近代中国外交史实;“北京驻使”是天津条约的条款,“致签约流产”不符合史实,排除 C;清政府只是强力反对“北京驻使”,天津条约的诸多侵犯国家主权的条款均如数接收,故 D 表述不正确,排除 D。答案:B2(2017潍坊高三模拟)1875 年,3 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里案时提到,马嘉里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中国“自主之国,
24、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意在强调李鸿章是具有国家主权意识的,选项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李鸿章而非清政府,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领事裁判权,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答案:B3(2017湖北省襄阳市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拳民们希望比附的神灵在三国人物中基本出自蜀汉,也就是刘备麾下的人物,出自曹操麾下的人物一个也没有,甚至连吴国的人物,周瑜、黄盖之类的大将都没有。该学者认为义和团拳民的选择旨在()A表明义和团运动以推翻清朝为目的B强调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农民的盲目排外D表明义和团运动
25、反抗列强侵略解析:义和团运动是近代我国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没有推翻清朝统治的要求和行动,故 A 不符合史实,排除;C、D 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题干中说到义和团的拳民相比附的神灵多出自蜀汉,说明这些农民希望自己维护的是正统朝廷的利益,这恰恰体现其爱国精神,他们认为这是正义的象征,故选 B。答案:B4(2017四川省成都高三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39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58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
26、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华民族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外来侵略,不断反思前进,从保守闭关锁国,不断斗争,积极挽救民族危亡,终于建立新中国,故 D 项正确。A 项对西方侵略的认识错误,它给中国带来的是屈辱和灾难,并非为了建立新中国;B 项片面,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进行的不屈斗争;C 项错误,战争并非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答案:D5(
27、2017洛阳高三模拟)1901 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A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的局面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D适应了近代中国外交需求解析:据材料“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办理外交事务的官职由兼任并未专任,说明外务部的设立顺应了外交近代化的潮流,故 D 选项正确;列强侵华需要中国外交机构半殖民地化,材料无法体现外务部的半殖民地化,故 A 选项错误;外务部的设立是为了与国际外交接轨,不是为了扭转外交失败
28、的局面,故 B 选项错误;兼职还是专职,这不是专权的必然手段,故 C选项错误。故选 D。答案:D主题二 抗争探索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斗争1(2013课标,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解答此题要从“现代化”的含义和发展趋向去分析。现代化包括了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从经济近代化到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
29、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故正确答案选 B。答案:B2(2016江苏单科,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来源。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和实行圣库制度,这些内容受到了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排除 A、B、C
30、三项。“中体西用”思想出现在 19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而天朝田亩制度是 1853 年颁布的,故 D 项符合题意。答案:D3(2017天津文综,13)(节选)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 世纪末。1902 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 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 1910 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
31、议始于 19 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参酌外国法律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 19 世纪末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回答;第三小问结合大清民律草案的完成时间“1910 年”分析其“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答案:(1)参考西方法律编纂。(2 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6 分)1近代前期农民阶级革命运动的局限性(1)阶级局限性: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从
32、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来组织群众。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具有严重的自私性、分散性等特点,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都说明了这一点。(2)时代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2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
33、中的地位与作用(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
34、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观点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35、问题设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大妥协”是种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维护民族团结。(只有观点,没有理由说明不给分;观点和理由匹配的就给满分)1(2017榆林高三模拟)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 1855年 4 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D建立
36、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1855”和提及的地点很容易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故答案选 C。A 是辛亥革命;B 是国民大革命;D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答案:C2(2017湖北黄冈高三模拟)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中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解析:材料反映出的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左辅正军师”东王体现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特点;“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体现的是资产
37、阶级的先进法治思想。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在“革命性”不是前者所体现的内容;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空想性;D 选项没有反应出后半部分的先进性。答案:A3(2017河北唐山高三模拟)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输人须赴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B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C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D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每有战事用兵或者赈灾及大型工程时,经常实
38、行捐输,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频发,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较大,故政府同意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便于及时解决财政和军事需要,故 C 选项正确;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在甲午战争后,故 A 选项错误;虽然绅商群体是捐输的主要群体,但材料反映的捐输制度的变化与绅商经济实力发展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 B 选项错误;捐输制度本身就是清朝吏治腐败的表现,材料主旨是反映捐输制度的变化,不是严重的吏治腐败,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答案:C4(2017江西省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考试)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
39、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A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B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C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D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解析:武昌起义后,各国驻华使节建议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袁世凯自然不敢违抗外国人,推翻满清政权,故 A 错误;根据“开国会”“责任内阁”“解除党禁”,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要求,表明袁世凯顺应革命大趋势,并通过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故 B 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革命形势高涨,袁世凯自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排除 C;从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看
40、,袁世凯在谋求更大的权力,D 不符合材料。答案:B5(2017江西省上饶市四校高三模拟)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B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C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D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解析:溥仪的退位诏书宣告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从形式上进入民主共和时代,因此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故答案为 D 项。中华民国成立的标志是 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排除 A 项;辛亥革命后封建势
41、力仍然存在,反封建任务还没有完成,排除 B 项;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胜利,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D主题三 民族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1(2017北京文综,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解析:B 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毛泽东“主张用无产阶
42、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A 错:材料没有阐明新三民主义理论。C 错: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的开辟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与材料中主张“国民革命”不符。D 错:材料中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的相关信息。答案:B2(2017江苏单科,8)1922 年 9 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解析:A 对:从材料中信息可以看出,中共认识到中国革
43、命的主要敌人之一是封建军阀,要真正实现国内和平,必须打倒军阀,而“打倒列强,除军阀”则是 20 世纪初期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B 错:1925 年,国民政府才在广州成立。C 错:“打倒军阀”是 20 世纪初期国人的愿望,并非仅仅是知识分子的共识。D 错:全体国民是包括军阀在内的所有国人,“打倒军阀”不可能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答案:A3(2017课标,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
44、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解析: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于抗战全面爆发后的 1937 年 9 月,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在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 A项错误;依据材料“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因而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 B 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时间是 19241927 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抗日,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不可能反抗国民党
45、政府,故 D 项错误。答案:B4(2017江苏单科,10)1937 年 8 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解析:B 对: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战场。A 错:粉碎第三次“围剿”是在 1931 年。C 错: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在1936 年 10 月。D 错:1938 年春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答案:B5(2017天津文综,8)1938 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
46、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A BCD解析:C 对:根据材料“1938 年,中共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可知正确。根据材料“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可知,中共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正确。A、B、D 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的经
47、验教训,而非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错误。1938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不久,侵略势头还很猛烈,还是敌强我弱的形势,错误。答案:C6(2017课标,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解析:据材料“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可知,抗日战争
48、胜利后,革命工作的重心仍在农村,故 A 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中共党员比例的变化,跟统一战线范围无关,而且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遭到破坏,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力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故 D 项正确。答案:D7(2017课标,30)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
49、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 B 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 C 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 D 项
50、错误。答案:B8(2017课标,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
51、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 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 分)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人们认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及材料二中“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
52、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概括;第二小问“不同”根据二者反对的对象概括,“原因”要结合中法两国各自的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分析。答案:(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2 分)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4 分)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11 分)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1)革命道路探索: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1927
53、 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党的自身建设: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35 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逐步走向成熟。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变迁(1)国民革命时期: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依据:帝国主义“以华治华”
54、,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依据: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1931 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3)抗日战争时期:政策: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4)解放战争时期:政策:自卫反蒋。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3多元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近代追求独
55、立、富强的历程(1)从国家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
56、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观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问题设置】依据材料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说明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的
57、主要表现。错误估计:日本低估了中国民众的力量和民族凝聚力;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敌人。1(2017江西省新余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模拟)1921 年底至 1922 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 1923 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解析
58、:A、C 不符合史实,排除;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确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共合作符合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 B 正确;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故 D 错误。答案:B2(2017陕西省榆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1928 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打击地方土
59、豪劣绅的势力解析:1928 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故 A 正确;“建立了赤白贸易线”“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与“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无关,排除 B;C、D 与材料无关。答案:A3(2017湖南省衡阳市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卷)2017 年 1 月 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抗日
60、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解析:依据材料“多年的研究成果”可知史学家通过研究已经有了定论,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故 B 项正确;C项说法本身有误,应排除;七七事变发生于 1937 年,十四年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故 D 项错误。答案:B4(2017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模拟)对“重庆谈判”这一当时的最大新闻,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通常安排在新闻版的右下方。例如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这反映了国民党()A意图强调自身的政治地位B对国共和谈明显缺乏诚意C致力于维持地方社会秩序D力求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解析:材料“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体现了国民党对“重庆谈判”、毛泽东抵渝做低调处理,从而突出国民党的政治地位,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B 项;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的当务之急是要消灭共产党,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错误,错在“正面引导”。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