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976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39页
2022年高三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04: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

2、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

3、,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

4、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

5、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答案】1B2A3B4(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2)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

6、,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

7、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对秦国施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

8、;“广从”,纵横。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

9、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

10、,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

11、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

12、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

13、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

14、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

15、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答案】5B6A7D8(1)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

16、办?”(2)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

17、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克”,打败;“召”,召

18、见;“奈何”,把怎么办。(2)“请求”,请求找来;“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供秩”,供给生活物品,可意译为“安置”;“焉”,代词,他们。参考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

19、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

20、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

21、,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2022全国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

22、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

23、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

24、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

25、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1

26、3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9C10C11A12(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13(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

27、”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

28、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

29、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

30、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

31、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

32、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辙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

33、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34、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选自苏辙集)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自为而召之也召:招致B故宁委之于利委:交付C而无憾于其上憾:遗

35、憾D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劝:勉励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B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求人可使报秦者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

36、愿望。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1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答案】14C15B16D17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

37、圣人重史官18(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2)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憾”,怨恨。解释错误。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连词,用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介词,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而彭祖如今凭借特别长寿而闻名。B.“之”均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想要人们没有困惑很难啊。

38、C.“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这句话的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D.“而”,连词,表递进。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连词,表转折。这句话的意思是:帮助秦国却不帮助五国。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圣人对进行刑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这段话是作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及”是动词,是“实行”的意思,“

39、不能及”即是“没有来得及实行”,“则”是连词,是“就”的意思,因此“则”前应断开;“而”是连词,表结果,“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是前句“为之明言其状”的结果,因此“而”前应断开;“呜呼”,叹词,应独立成句,因此“呜呼”前后皆应断开;“贤人君子之功烈”和“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是并列关系,分别陈述贤人君子的“功”与乱臣贼子的“恶”,“与”是表并列的连词,因此“与”之前应断开;“于此”的意思是由此,“其”是指代前句的“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因此“于此”之前应断开;“焉”是句末语气词,“是故”是固定搭配,是“因此”之意,所以“焉”之后应断开。句意: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

40、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地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则”,连词,那么;“忍”,形容词,狠心的;“爱”,动词,吝惜。(2)“其”,代词,上面那些情况;“与”,动词,给予;“残”,动词,伤害;“而已矣”,罢了。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不是想要压制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

41、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压制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赐。这样,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

42、入刑罚的范畴,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不能施予恩赏,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罚、可以施予恩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圣人则不是这样,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罚、也可以不施以刑罚,用刑的话,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可以恩赏,也可以不赏,不赏的话,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其越分

43、授予官位,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道(上面)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假如舍弃这些,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2022山东潍坊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

44、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注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初,广汉太守弘农王濬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濬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濬,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

45、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三年冬十二月,吴夏口督孙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诏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荆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

46、泪碑。(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注】铃阁,将帅居住办事的地方。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B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C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D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47、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仆射,秦代始设官职,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书省的次官。B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C阴谋,文中指晋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现多用作名词,指暗中做坏事的计谋。D辇,用人力推挽的车,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辇;文中让羊祜乘辇是一种礼遇。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羊祜在荆州安抚远近百姓,对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善待吴国降兵,重视垦田生产,使军队粮食丰盈,获得军民拥戴。B有人以秦、凉地区的胡人可能成为隐患为由反对伐吴,羊祜认为只要快速行动成就灭吴大功,胡人就不足为虑,但仍然没有说服众人。C

48、晋武帝认可羊祜的伐吴之计,但当吴国的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多家离去后,他仍然追究羊祜的不追讨之过。D羊祜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但他不贪图灭吴之功,只是提醒晋武帝要谨慎选择灭吴之后的治理者,并在病危之际举荐杜预治理吴地。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23羊祜“密表留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答案】19B20B21D22(1)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2)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

49、的策略。23(1)伐吴要借助上流之势;(2)王濬在益州有威信,得民心;(3)王濬有大才,可重用。【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为他罢市,巷里哭声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羊祜喜好游览岘山,襄阳百姓就在山上建庙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着纪念碑的人无不流泪,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吴守边将士”意思是吴国戍边将士,名词性短语,偏正结构,作句子的主语,不能与前面内容相连,排除AC。“于其地”作“建碑立庙”的后置状语,两者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第四年”说法错误。季年指“晚年,末年”

50、。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积劳成疾”“举荐杜预治理吴地”说法错误,文中只说“羊祜以病求入朝”,并没有说是“积劳成疾”;同时,文中说“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这是羊祜病情严重后,举荐杜预来代替自己的职务,并不是“举荐杜预治理吴地”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与”,给予;“更事者”,后来主事的人;“恨”,感到遗憾。(2)“以”,因为;“数”,多次;“就问”,去询问。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濬有大才”“濬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濬,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等内容可知

51、,羊祜认为王濬有很高的才干,同时在益州有着很高的威信,而益州处在东吴的上游,正可以借助在上游的优势一举平定东吴,于是就向朝廷推荐王濬再次出任益州刺史,让他统帅水军,为伐吴做准备。参考译文:(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春季二月,晋武帝(司马炎)有灭吴的志向,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羊祜对荆州远近百姓都加以安抚,深得长江和汉水流域百姓的欢心,对待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投降的人想返回吴国,听任他们离开,减少戍守、巡逻军队,并让他们开垦八百多顷田地。他刚到荆州的时候,军队粮食不够吃一百天,到了后期,积存的粮食能够吃十年。羊祜在军中,经常穿着轻便皮袍,衣带宽松,不披铠甲,在他

52、居住的地方,侍卫也不过十多人。当初,广汉太守弘农人王濬担任羊祜的参军,羊祜十分了解他。羊祜哥哥家的儿子羊暨说:“王濬这个人志气大,喜好奢侈,不能重用,应该限制他。”羊祜说:“王濬很有才能,如果满足他的要求,一定可以任用。”又升王濬为车骑从事中郎。王濬在益州,很有威信,当地少数民族都来归附他。不久升任大司农,当时晋武帝与羊祜秘密商议征伐吴国,羊祜认为攻打吴国应当利用长江上游益州的地势,秘密上表请求留王濬再任益州刺史,命令他训练水军。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冬季十月,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羊祜又上表说:“平

53、定吴国后,胡人就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冬季十二月,吴国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家后离去。晋武帝下诏派遣侍卫大臣责问羊祜为何不出兵追击,并想将他调离荆州。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夏季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伐吴的计谋,武帝很赞赏。因为

54、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晋武帝想使羊祜卧病统率众将伐吴,羊祜说:“夺取吴国不用我亲自出征,但在平定吴国之后,陛下应该慎重考虑。我不敢贪图功名,如果灭吴大事完成,委派大臣去治理时,希望您慎重选择合适人选。”十一月,羊祜病危,推荐杜预代替他。羊祜病死,晋武帝哭得很悲伤。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为他罢市,巷里哭声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羊祜喜好游览岘山,襄阳百姓就在山上建庙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着纪念碑的人无不流泪,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2022湖南岳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

55、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言曰:“敌兵多骑,必不能乘舟袭我。江、浙地熟,必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复还二浙。彼出我入、彼入我出,此兵家之奇也。”帝然之,遂如明州。甲戌,韩世忠自镇江退守江阴。是月,知徐州赵立闻诏诸路以兵勤王,乃将兵三万趋行在。金人邀立于淮阴,立麾下劝立不如还保徐州,立奋怒,嚼其齿曰:“回顾者斩!”于是率众径进,与金人遇,转战四十里,至楚州城下。立中箭贯两颊,口不能言,以手指麾诸军,憩歇定,方拔箭出之。议者谓自燕山之役,南兵未有如此之鏖战者。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之;迎岳飞移屯宜兴。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等追

56、破之,尽降其众。时兀术将趋杭州,遂进攻广德军。飞闻之,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会金复遣兵攻常州,飞复追至,四战皆捷。于是广德无援,金人杀守臣张烈。乙酉,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贏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度哉!”遂犯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走,钱塘县令朱跸率弓手土军,前路拒战,两中流矢,犹奋勇而进,力竭死之。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已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帝曰:“士大夫当知义理,岂可不扈从!若然,则朕所至乃同寇盗耳。”于是郎官以下多从卫。癸巳,帝舟次昌国县。戊戌,金

57、人犯越州,安抚使李邺以城降,金人琶八守之。卫士唐琦袖石伏道旁,伺其出击之,不中,被执。琶八诘之,琦曰:“欲碎尔首,我即死,为赵氏鬼耳。”琶八曰:“使人如此,赵氏岂至是哉!”又问:“李邺为帅,尚以城降,汝何人,敢尔?”琦曰:“邺为臣不忠,恨不得手刃之,尚言及斯人耶!”诟骂不少屈,琶八趣杀之,至死不绝口。(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金人渡江南侵)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B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C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

58、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D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巳为天干地支之一,顺序为第18个。天干地支可用于表示年、月、日、时,文中的“甲戌”“辛巳”“乙酉”都是用来纪年的。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在文中,徐州知州赵立听说朝廷下诏让各地带兵勤王,于是马上率军救援。C安抚使是古代官名,唐初主要负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宋初沿用之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D“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在的省。永遇乐

59、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文中的“路”即是此意。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岳飞用兵如神,先在广德境内拦截兀术大军,六战六胜;紧接着又在常州追击金军,四战四胜,并活捉金将王权。B临安守将康允之见兀术率军来犯,弃城逃跑,但钱塘县令朱跸英勇不凡,奋力抵抗,后因气力用尽被杀。C强盗郭吉听说岳飞来到了宜兴,逃入湖区,岳飞派遣王贵等人追击击溃郭吉,郭吉的部下全部降服。D唐琦暗杀琶八,失手被擒,尽管如此,琶八还是钦佩唐琦的勇敢,认为如果南宋人人都如此,不会沦落至此。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谓其下曰:“南朝若以赢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度哉!”(2)帝曰:

60、“士大夫当知义理,岂可不扈从!若然,则朕所至乃同寇盗耳。”28欧阳修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南宋在抵抗金人南侵过程中“人事”的不足之处。【答案】24C25A26A27(1)(兀术)对手下的人说:“南朝如果用数百个疲弱的士兵守在这里,我怎么可能马上越过独松关呢!”(2)皇帝说:“士大夫应当知晓伦理道德,怎么能够不随从!如果这样,那么我所到之处便与侵扰劫掠相同了。28(1)高宗皇帝一味逃避退让,不能力主抗金;(2)部分官员或贪生怕死,弃城而逃,或没有节操,投降卖国;(3)将领各自为战,没有战略上的全盘考虑和周密部署,导致金人乘虚而入。【解析】【分析】24本题

61、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己丑日,皇帝乘楼船,驻扎定海县,留下范宗尹、赵鼎在明州,来等待金国使者。又对张俊说:“若能成功抵御敌人,当加封王爵。”“乘楼船”“次定海县”是两个动词性短语,各自独立,中间断开,排除AB;“范宗尹”与“赵鼎”是并列人名,中间稍作停顿,“金使”是“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都是用来纪年的”错,文中的“甲戌”“辛巳”“乙酉”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日法。故选A。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在常州活捉金将王权”错,岳飞在广德边境拦截时活捉王权,而非在常州境内。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

62、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羸兵”,疲弱的士兵;“遽”,马上;“度”,越过。(2)得分点:“义理”,伦理道德;“扈从”,随从;“所至”,所到之处。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帝然之”可知,高宗皇帝一味逃避退让,不能力主抗金;结合“杜充叛,降金”“守臣康允之弃城走”“安抚使李邺以城降”可知,部分官员或贪生怕死,弃城而逃,或没有节操,投降卖国; 结合“广德无援”“无戍者”“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可知, 将领各自为战,没有战略上的全盘考虑和周密部署,导致金人乘虚而入。参考译文:宋高宗建炎三年十一月辛未日,金兀术进入建康城,宰相杜充背叛宋朝,投降

63、金国。癸酉日,皇帝听说杜充已投降,对吕颐浩说:“事情已经很紧迫了,怎么办?”吕颐浩于是向皇帝进献坐船出海逃避的策略。他说:“敌人大多是骑兵,一定不会坐船来攻击我们,而且他们对江、浙地方情况生疏,一定不会长久呆下去,等他们离去,我们再回到二浙一带。敌人撤退离开,我们就进去,敌人前来进攻,我们就撤退离开,这就是兵法上的奇招啊!”皇帝认为他说的对,于是到了明州。甲戌日,韩世忠从镇江退守江阴。当月,徐州知州赵立听说朝廷下诏让各地带兵勤王,于是率兵三万赶到皇帝住所。金人在淮阴截击赵立,赵立下属劝说赵立不如返回守住徐州,赵立震怒,咬紧牙关愤怒地说:“返回的人斩首!”于是率领众人径直前行,和金人遭遇,转战四

64、十里,到楚州城下。赵立被箭射中贯穿两颊,口不能说话,用手指挥各路军队,休息安定,才把箭拔出。评论的人说从燕山战役开始,南兵中从没有像这样激战的人。辛巳日,金人攻打常州,守臣周杞派遣赤心队官兵刘晏迎击金人:迎接岳飞转移驻防到宜兴。强盗郭吉听说岳飞到来,逃入湖中,岳飞派遣王贵等人追击击溃郭吉,他的部下全部降服。当时兀术将要到达杭州,于是进攻广德军。岳飞听说这件事,到广德边境中拦截攻击兀术,六战六胜,活捉兀术大将王权。恰逢金人再次派兵攻打常州,岳飞再次追击,四战四胜。于是广德没有援军,金人杀害守臣张烈。乙酉日,兀术从广德经过独松关,看到没有戍卫的人,对手下的人说:“南朝如果用数百个疲弱的士兵守在这里

65、,我怎么可能马上越过呢!”于是进犯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走,钱塘县令朱跸率领弓手民兵,前线抵御抗击,两次被乱箭射中,仍然奋勇前进,气力用尽被杀。兀术听说皇帝在明州,派遣阿里蒲卢浑率领精锐骑兵渡过浙水前来追赶。己丑日,皇帝乘楼船,驻扎定海县,留下范宗尹、赵鼎在明州,来等待金国使者。又对张俊说:“若能成功抵御敌人,当加封王爵。”吕颐浩上奏让从官以下去留从便。皇帝说:“士大夫应当知晓伦理道德,怎么能够不随从!如果这样,那么我所到之处便与侵扰劫掠相同了。”于是郎官以下大多随从护卫。癸巳日,皇帝船只驻扎昌国县。戊戌日,金人进犯越州,安抚使李邺开城投降,金人琶八驻守越州。卫士唐琦袖中装石头埋伏在路边,等候

66、琶八出城攻击他,没有击中,被抓住。琶八质问他,唐琦说:“想要击碎你的头,我即使死,也是赵氏的鬼。”琶八说:“假如人人如此,赵氏哪能到这样的地步!”又询问:“李邺做元帅,尚且开城投降,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唐琦说:“李邺作为臣子不忠心,我恨不得亲手杀了他,还提他做什么呢!”辱骂没让他稍有屈服,琶八催促杀了他,唐琦至死都没有住口。(2022江苏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谢方叔,嘉定十六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疏奏:“秉刚德以回上帝之心,奋威断以回天下之势。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进燕安逸乐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凡

67、有水旱盗贼之奏者,必忠臣也。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闻管弦钟鼓之声,当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帝悦。时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相继死,方叔言:“元杰之死,陛下既为命官鞫狱,立赏捕奸,罪人未得,忠冤未伸。陛下苟不始终主持,将恐纪纲扫地,而国无以为国矣。”请行限田,请录朱熹门人胡安定、吕焘、蔡模,诏皆从之。十一年,特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寻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劝帝以爱身育德。属监察御史洪天锡论宦者卢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赵崇璠移书方叔云:“阉寺骄恣特甚,宰执不闻正救,台谏不敢谁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锐意出身攻之,此岂易得哉?侧

68、耳数日,寂无所闻,公议不责备他人,而责备于宰相。不然,仓卒出御笔,某人授少卿,亦必无可遏之理矣,丞相不可谓非我责也。丞相得君最深,名位已极。谗言之胜,宗社赖之;言之不胜,则去。去则诸君必不容不争,是胜亦胜,负亦胜,况未必去耶。”方叔得书,有赧色。翼日,果得御笔授天锡大理少卿,而天锡去国。而谗者又曰:“天锡之论,方叔意也。”及天锡之去,亦曰:“方叔意也。”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监察御史朱应元论方叔,罢相。景定二年,请致仕,乃叙复官职。(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六)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

69、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B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C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D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弦,是指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乐器或管弦乐,与钟鼓都指代各种音乐。B纪纲,引申为纲领、法度、起重要作用之人物,文中指刘汉弼、杜范等人。C门人,唐科举考试考生中进士后,对主考官称门生,文

70、中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D御笔,指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借指圣旨,文中指皇帝利用威权对臣子的任用。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方叔任监察御史时向皇帝上疏,既有对皇帝身边大小官员的要求,也有对皇帝的要求。B因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等人死去,谢方叔希望皇帝能一直为国家主持事务、整肃纲纪。C虽然当时宦官骄横恣肆,但君主每次都能听得进谢方叔的进言,并很高兴地满足其要求。D无论是位居官阶品位较低的监察御史,还是其他较高官职,谢方叔常常心念国家、君王。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2)台谏不敢谁何,一

71、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锐意出身攻之,此岂易得哉?33文末“方叔上疏自解”,“自解”的原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答案】29B30B31C32(1)凡是奏报阿谀奉承以蒙蔽皇上话的人,一定是奸臣。当陛下享用玉器供奉的山珍美味的时候,应当想到两淮一带流民饿殍、转徙沟壑的人值得同情。(2)台谏官不敢去弹劾谁,一位新来的势单力孤的监察官,还坚决站出来去指责批评他们,这难道是容易的吗?33原因:心有羞愧,他人谗言。结果:遭举报并被罢相。【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有的人还担忧过去曾受宠幸的人,堵塞陛下的视听而谋取皇帝的欢心,那么,就会导致以前害怕的人变得怠惰,忧愁的人变得高兴,思虑的人变得玩

72、世不恭。皇帝左右的大小官员,进奏忧虑、危险、恐惧的言论的人,是向皇上表达忠心。“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中“怠”的意思是“变得怠惰”,其主语为“畏者”,意思是“害怕的人变得怠惰”。“喜”的意思是“变得高兴”,其主语为“忧者”,意思是“忧愁的人变得高兴”。“玩”的意思是“变得玩世不恭”,其主语为“虑者”,意思是“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结构相同,三句之间断开。排除ACD。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刘汉弼、杜范等人”说法错误。原文“陛下苟不始终主持,将恐纪纲扫地,而国无以为国矣”意思是“陛下假若不始终主持,恐怕将会使纲纪废弛

73、,而国家无法再成为国家了”。由此可见文中不是指人,而是指法度。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但君主每次都能听得进谢方叔的进言”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监察御史朱应元论方叔,罢相”可见并不是每次都能。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判断句,凡是奏报阿谀奉承以蒙蔽皇上话的人,一定是奸臣;“玉食珍羞”,玉器供奉的山珍美味;“羞”同“馐”,美味的食品;“可矜”,值得同情。(2)“台谏不敢谁何”,宾语前置句,即“台谏不敢何谁”,台谏官不敢去弹劾谁;“孤立”,势单力孤;“乃”,还;“岂”,难道。33本题考查学生

74、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监察御史洪天锡论宦者卢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赵崇璠移书方叔云方叔得书,有赧色”“而谗者又曰:天锡之论,方叔意也。及天锡之去,亦曰:方叔意也。方叔上疏自解”可以得出方叔“自解”的原因是“心有羞愧,他人谗言”;根据“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监察御史朱应元论方叔,罢相”可以得出方叔“自解”的结果是“遭举报并被罢相”。参考译文:谢方叔,嘉定十六年考中进士,曾经官至监察御史。他上奏疏道:“坚持刚强的德性以回应上帝的心事,奋行威严的果断以挽回天下的颓势,有的人还担忧过去曾受宠幸的人,堵塞陛下的视听而谋取皇帝的欢心,那么,就会导致以前害怕的人变

75、得怠惰,忧愁的人变得高兴,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皇帝左右的大小官员,进奏忧虑、危险、恐惧的言论的人,是向皇上表达忠心;进奏安乐、闲逸的言论的人,是不忠于皇上的行为。凡是奏报有水旱灾荒、盗贼造反的人,一定是忠臣;而凡是奏报阿谀奉承以蒙蔽皇上的话的人,一定是奸臣。当陛下享用玉器供奉的山珍海味之时,应当思虑两淮一带流民饿浮、转徙沟壑的可怜状况;当皇上耳闻管弦钟鼓的音乐之声时,应当思虑西蜀地区白骨如山的可悲景象。”皇上看了很高兴。当时,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相继死了,谢方叔说:“徐元杰之死,陛下既然已任命官员审问,立即下令出赏捕拿奸贼,犯罪的人未抓到,忠诚者的冤狱未得到伸张。陛下假若不始终主持,恐怕将会

76、使纲纪废弛,而国家无法再成为国家了。”请推行限田,请录用朱熹的门人学生胡安定、吕焘、蔡模,所请都被诏令允准进行。十一年,特地授予他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职,不久,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劝谏理宗皇帝要爱惜身体、修养道德。嘱托监察御史洪天锡议论宦官卢允升、董宋臣,奏折上后留于宫中没有结果,大宗正寺丞赵崇璠把上书改送给谢方叔说:“宦官们骄横恣肆特别厉害,宰相没有听说去干预,台谏官不敢去弹劾,一新来的势单力孤的监察官,还坚决站出来去指责批评他们,这难道是容易的吗?打听了数天,寂静无声,什么也没听到,公众的议论中不责备其他人,而只责备宰相。不然的话,仓卒之间,御笔批旨,某人授给少卿,也一定没有可以

77、遏止的道理,丞相不应该说这不是我自己的责任。丞相是皇上最了解的,官位名声已达到极点。假如说的话算数了,国家因此可以依靠;说的话不能算数,就离职。离职时各位官吏一定不会不争,是胜利也是胜利,失败也是胜利,况且不一定离职呢。”谢方叔得到书信后,脸上有羞愧之色。第二天,果然皇帝亲笔授任洪天锡为大理少卿,而洪天锡离开了朝廷。而那些谗言者又说:“洪天锡的议论,是谢方叔的意思。”到洪天锡离职而去,也说:“这是谢方叔的意思。”谢方叔上奏疏为自己辩解,此时监察御史朱应元举报谢方叔,谢方叔因此被罢免宰相的职务。景定二年,请求辞官,却是恢复官职。(2022河南六市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武帝元

78、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

79、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主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

80、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注:大行,即大行令。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B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C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

81、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D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帝,是古代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如光武帝。B御史,先秦时期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以后,成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明清。C单于,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北方、东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

82、”,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行令王恢认为匈奴之所以敢对汉朝入侵劫掠,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和亲后应趁机派兵攻打。B主父偃做事有理有据,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用秦皇帝、高皇帝不听劝谏而兵败之事,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C李斯、成进抓住匈奴作为游牧民族的特点劝谏秦皇帝不要攻打匈奴,秦皇帝不听,以致十余年后,秦兵也没能越过黄河北进。D匈奴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

83、奴,臣窃危之。(2)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答案】34A35D36C37(1)匈奴人的习性,如同野兽一样聚集,又像飞鸟一样忽然分散,追赶他们像捕捉影子,现在凭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认为很危险。(2)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驿站车马赶往京城报告朝廷。【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句中“意广”与“

84、心逸”是并列结构,表明秦始皇的特点,应连在一起,不可断开;且“欲威海外”的主语应为秦始皇,句意完整,故排除BD。“苦不聊生”的意思是“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且“行十余年”是补充说明“蒙恬将兵以北攻胡”的时间之长,语意完整,不能与“苦”相连,否则语意不通。排除C。故选A。3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代分别称中国北方、东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说法错误。东方少数民族为“夷”,北方少数民族为“狄”。故选D。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斯、成进抓住匈奴作为游牧民族的特点劝谏秦皇帝不要攻打匈奴”说法错误。劝谏秦皇帝不要攻打匈奴的是李斯,成进劝谏的是高皇帝。故选C。37

8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性”,习性;“兽”“鸟”,名词作状语,像野兽一样,像鸟一样;“窃”,私下;“危”,意动用法,认为危险。(2)“城”,名词作动词,筑城;“得”,见到;“传”,驿站车马。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诱它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

86、。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 从前,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追求胜利的欲望没有休止,又想攻打匈奴。李斯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匈奴人没有城郭可定居,没有储备的粮食可守,迁徙流动如鸟飞,很难制服他们。派军队轻装深入匈奴境内,粮食必然断绝;粮食随军而行,会因负重贻误战机。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不会为国家带来利益,俘获他们的百姓,也不能调教役使他们防守。秦始皇不听劝告,就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军队在外十多年,死亡的

87、人数也数不清,却最终不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因客观形势不允许啊。后来直到汉高祖平定天下,听说匈奴的部队聚集在代谷之外,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进言劝阻说:不可进攻匈奴。匈奴人的习性,如同野兽一样聚集,又像飞鸟一样忽然分散,追赶他们像捕捉影子,现在凭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认为很危险。汉高祖不听他的劝告,果然发生平城被围的事件。”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 奏书

88、上呈汉武帝,武帝召见他们,问他们:“你们原来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晚我们才相见!”任命他们做了郎中。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骠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驿站车马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

89、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2022浙江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清泉记【明】刘震一清泉,出温州华盖山下东瓯王祠之左方也。前此地有东岳行宫,久且倾。成化壬寅(十八年),永嘉令刘逊时让寓是,督版籍事,相视区画,改修今祠。以王受汉封,旧有功于兹土,故自海坛山徙祀之。又以祀必有敬,辟地为致斋所而得泉焉。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明年,馆是祠者李云从走币京师,因中书舍人黄君璨请予记。礼云:“王道和平而醴

90、泉出。”李锡为芦城令,苦井变甘。予尝怪夫水泉无知而系人事,无乃政善民安而和气召之乎。令修民事而事神敬,清泉出而甘,其有由矣。予闻温人言:永嘉郡,事烦剧,案牍填委。令下车勤政,每忘食,首省浮费,禁雇纳,恤孤老,均科役。然后兴学养士,辨狱平冤,惩奸去魁,明版籍以止民伪,制军卫以除民梗,量涨地以补民业,葺正祠以风民义。暇则自为祠记碑文,以示当祀与前人贤否可劝戒者。于是人心悦,盗贼息,期月而政声著,三年而百务举。岁饥,不数日而输谷者六万余斛。吏舍火,吁天自罪而风焰息,禁库连椽不及灾。考绩当北上,民遮道泣留者数千人,恳谕五经宿而后出郭,犹趋送二百馀里。自郡长而上,凡浙之藩臬、巡守、行台诸使,羡赏一口,奏

91、为令治第一。若此者,则其和气感召而得乎神人,岂独泉哉!虽然,因泉而知令之德与政终始,一清以为左验,则名泉之义又乌可忽也。嗟夫!贤如李锡而泉始甘,贤如令而泉甘以清,使天下之为县者皆然,则和气充洽极矣,何必醴泉出而后可占王道盛治耶?求玉于石,累金于沙,金玉固自少也。予于是知令之名与是泉同久矣。况泉因令而得美名,则令之贤又泉之遭际也不亦荣幸矣哉!予于令有师友谊,家同里,喜其行不负所学,故记泉而兼书之,以泄温人惓惓刻石之意,以告于后之为令者。(选自弘治温州府志,有删改)【注】刘逊:字时让,曾为永嘉县令。3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修民事而事神敬修:治理B葺正祠以风民义风:教化

92、C三年而百务举举:振兴D以泄温人惓惓刻石之意泄:表露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旧有功于兹土当其欣于所遇B吁天自罪而风焰息弃甲曳兵而走C喜其行不负所学若属皆且为所虏D以告于后之为令者予之及于死者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名为“一清泉记”,实则以泉喻人,借“一清泉”的清澈澄净来比况永嘉令刘逊,塑造了一位勤政爱民、官声显著的地方官形象。B刘逊在永嘉治上政绩卓著,不仅改革制度,整顿风气,而且重视教化,所以在因灾荒而离任时,当地数千百姓苦苦挽留,不愿放行。C作者将刘逊比作稀有的金玉,以此表达对其人其行的高度赞美,并认为如果天下治县之人都如刘

93、逊这般贤能,就预示着太平盛世的到来。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文章末段的议论,情理交融,体现了明朝士大夫关心吏治、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4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4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予尝怪夫水泉无知而系人事,无乃政善民安而和气召之乎。(2)因泉而知令之德与政终始,一清以为左验,则名泉之义又乌可忽也。【答案】38B39A40B41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42

94、(1)我曾经对那水泉不能感知却能关联人事而感到奇怪,(现在看来)恐怕是政治清明、人民安定从而使它受到祥瑞之气的感召吧。(2)因着泉水而知道县令的美德与为政始终,一清泉作为证据(见证者),那么说出泉水的含义又怎么可以忽视呢。【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B.句意“修缮宗祠来传扬民间义勇”,“风:教化”“风”,使成为风气,可意译为“传扬”故选B。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于”均为介词,对于。B.连词,表承接,从而;连词,表修饰。C.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短语,所学的知识;助词,表被动,不翻译。D.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故选A。40本题考

95、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B.“因灾荒而离任”错误,原文信息是“考绩当北上,民遮道泣留者数千人”,可见是因为考核政绩而北上(回京)。故选B。4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泉水甘甜而清澈,饮用的人往往疾病痊愈。温州的百姓于是共同挖凿池塘,用砖石修砌水池,在水池上方修建亭子,题名为“一清泉”。因为喜爱泉水清澈,洁净无比,因此用比况县令的方式命名。“泉甘且冽”中“泉”是主语,“甘且冽”作谓语,独立成句;“食者往往愈病”中“食者”为主语,“往往愈病”作谓语,独立成句;“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中“温之士民”为主语,“遂相与矩凿为池”作谓语,独立成句;“砌以石”与“而亭其上”均为状语

96、后置句,承前省略或共用主语“温之士民”,独立成句,“而”为并列结构的连词,其前可以断开,也可以不断;“题曰一清泉”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独立成句;“盖喜其澄澈一色” 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喜”为谓语,“其澄澈一色”为宾语,独立成句;“纤泥”作“染”的宾语,“泥”后断开;“故也”,独立成句。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怪”,意动用法,以为怪/感到奇怪;“系”,联系,关联;“政善民安”,政治清明,人民安定;“无乃乎”,恐怕(大概)吧。(2)“因”,因为,凭借;“左验”,证据,证人;“名”,说出,表明;“乌”,反问语气词,怎么。参考译文:一清泉,在温州华盖山下东瓯王祠的左

97、方。以前这里有东岳行宫,时间久了将要倒塌。明成化壬寅,永嘉县令刘逊(字时让)寄住在这里,督促筑墙,登记事物,察看筹划,改建为现在的东瓯王祠。因为东瓯王曾受过汉王封赏,过去对这片土地有功绩,因此将它从海坛山迁徙到这里祭祀。又因为祭祀一定要表达敬意,(所以)开垦土地建造斋礼之所,从而在此发现这一泉水。泉水甘甜而清澈,饮用的人往往疾病痊愈。温州的百姓于是共同挖凿池塘,用砖石修砌水池,在水池上方修建亭子,题名为“一清泉”。因为喜爱泉水清澈,洁净无比,因此用比况县令的方式命名。第二年,管理祠堂的李云从在京城走动,通过中书舍人黄璨请我为“一清泉”作记。礼有记载:“仁道治国,政局安定,则出甘泉。”李锡担任芦

98、城县令,苦井变甜。我曾经对那水泉不能感知却能关联人世间的事而感到奇怪,(现在看来)恐怕是政治清明、人民安定从而使它受到祥瑞之气的感召吧。县令刘逊治理百姓事务认真,侍奉神灵恭敬,清泉涌出即甘甜,大概是有原因的吧。我听温州人说:永嘉郡县,事务繁重,公文堆积。永嘉县令到任后勤于政事,常常忘记吃饭,首先节省不必要的开支,禁止雇佣他人做事和收受钱财的礼俗,救济孤独年老的人,均衡徭役,这以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明辨案件平息冤情,严惩奸人铲除首恶,明确户籍来防止百姓弄虚作假,成立军营来消除民祸,丈量土地(河水上涨后泥沙堆积的陆地)来增补百姓的产业,修缮宗祠来传扬民间义勇。闲暇时就亲自撰写祠记碑文,以此来表明应

99、当祭祀那些立身行事可勉励训诫后人的贤人。于是民心喜悦,盗贼平息,一月以后县令治理政事的声誉显著,三年后百事振兴。有一年发生灾荒,不过几天时间(官府)就赈输了六万多石粮食。吏员居住之处失火,(刘逊)向上天呼告自我请罪从而火灾停息,跟吏舍相连的仓库没有受灾。考核政绩应当北上京城,数千老百姓挡住道路哭着挽留他,(县令刘逊)诚恳地劝说了五天后方才出城,(百姓)仍然恭敬地送行二百多里。自郡长以上,所有浙江的藩司和臬司、巡守、行台各位使者,一致赞赏,上奏请求将永嘉令的为政成绩列为第一。像这样的人,是他的祥瑞之气感应上天,从而得到神人相助,哪里仅仅泉水是这样啊!虽然这样,因着泉水而知道县令的美德与为政始终,

100、一清泉作为证据(见证者),那么说出泉水的含义又怎么可以忽视呢。唉!像李锡一般贤能,泉水才变得甘甜,像永嘉县令一般贤能,泉水甘甜而且清冽,假使天下治理县事的人都这样,那就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了,为什么要等到流出甘泉后才可推测政治清明呢?从石头中求取玉,在细沙中积累黄金,黄金玉石本来就很少。我从此知道县令的名声将和这泉水长存世间。况且泉水因为县令而得到美名,那么县令的贤能又因泉水的际遇而更加彰显,不也是荣耀而幸运的嘛!我和永嘉令有师友之谊,又是同乡,为他的行为没有辜负他的学问而感到高兴,所以为一清泉作记的同时也兼记永嘉令,以表露温州人诚挚地刻字于石(来纪念他)的情意,以此来劝勉后世做县官的人。(202

101、2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屈到嗜芰【1】。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2】,宗老将荐芰,屈建【3】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取材于国语)注释:【1】芰:菱角。【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材料二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

102、“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注】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

103、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芰论)【注】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04、()A不羞珍异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B忍绝其父将死之言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蒲松龄促织)C事死如事生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D然皆笃于大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4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虽微楚国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B庶人有鱼炙之荐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C违而道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D子木其忍为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4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B后人对屈建去芰褒贬不一,柳宗

105、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C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D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46将文中画线语句译为现代汉语。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47苏轼认为屈建去芰“是必有大不忍者”。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苏轼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48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自己的评价,你认同谁的评价?请以下面两则材料为依据加以解说。(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106、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答案】43C44A45C46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47要点:违背父亲的嘱托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屈建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不可能这样做,因此一定有更大的理由使他没有遵循人之常情;君子不能以私害公,古时曾子、孟僖子、管仲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屈到身居高位以德才闻名,如果在临死时不关心百姓而是只忧虑自己的饮食,会显得目光短浅,留下浅陋的名声,比起不遵从父亲荐芰的托付,让父亲留下浅陋的名声是屈建更加不忍心做的。48示例一:我赞同柳宗元。材料(1)信息为“无违”“祭之以礼”,这是论语中孔子的观点和立场。而原文材料二第二段信息中柳宗元也是以论语

107、中“君子曰:违而道”为理由说话的,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可见柳宗元也是站在孔子“道”“礼”的立场上来否定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他有违先父的临终嘱托,不孝顺。示例二:我赞同苏轼。材料(2)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看他的行为,在父亲去世多年后,他仍然没有改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就算得上是有孝心守护孝道啊。再结合原文材料二第二、三、四、五段信息可知苏轼认为违背父亲的嘱托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君子不能以私害公,

108、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不让父亲留下浅陋的名声,所以“屈建去芰”也是一种孝道。【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第一句:“羞”,进献;句意为“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第二句:“羞”,通“馐”,美味的食品;句意为“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B.第一句:“绝”,抛弃;句意为“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第二句:“绝”,绝然、绝对、全然、根本;句意为“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C.第一句:“事”,侍奉、对待;句意为“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第二句:“事”,侍奉、对待;句意为“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D.第一句:

109、“笃”,重视、专一;句意为“但是都重视道义”。第二句:“笃”,(病势)沉重、严重;句意为“我想奉命奔驰前往,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情却日渐严重”。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句:“微”,假设连词,即使不是;句意为“即使不是楚国”。第二句:“微”,假设连词,假如(如果)没有;句意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B.第一句:“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为“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第二句:“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为“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C.第一句:“而”,转折连词,却;句意为“(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第二句:

110、“而”,修饰关系的连词,地;句意为“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D.第一句:“其”,反问副词,难道;句意为“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第二句:“其”,人称代词,他们的;句意为“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故选A。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就不再读书和劳作”错,文中信息是“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可见并非不再读书和劳作,而是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选项表述绝对。故选C。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细人”,小人;“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也”,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

111、以”,用;“姑息”,无原则的宽容。4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得出答案违背父亲的嘱托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屈建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不可能这样做,因此一定有更大的理由使他没有遵循人之常情;由“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得出答案君子不能以私害公,古时曾子、孟僖子、管仲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由“使子木行

112、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得出答案屈到身居高位以德才闻名,如果在临死时不关心百姓而是只忧虑自己的饮食,会显得目光短浅,留下浅陋的名声,比起不遵从父亲荐芰的托付,让父亲留下浅陋的名声是屈建更加不忍心做的。48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意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站在任一立场。比如“我认同柳宗元的评价”或“我认同苏轼的评价”。作答角度:同意柳宗元或苏轼均可。结合论语中的两则材料,可从整体上用据,也可以局部用据(如“祭之以礼”“三

113、年无改于父之道”等)。若赞同柳宗元:则以供选材料(1)为论据,首先理解材料(1)的意思,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告诉他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以礼事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而“屈建去芰”并没有遵循父亲的遗嘱,“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遂不用。”是违背供选材料中论语“无违”“祭之以礼”的观点和习俗的。原文材料二第二段信息是“君子曰:违而道。”所以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

114、木去芰,安得为道?”可见柳宗元也是站在孔子“道”“礼”的立场上来否定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他有违先父的临终嘱托,不孝顺。若赞同苏轼:则以供选材料(2)为论据,首先理解材料(2)的大意,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再结合原文材料二第二段信息“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第三段信息是“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

115、,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第四段信息是“然礼之所谓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结尾段信息是“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可知苏轼认为违背父亲的嘱托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屈建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不可能这样做,因此一定有更大的理由使他没有遵循人之常情;君子不能以私害公,古时曾子、孟僖子、管仲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屈到身居高位以

116、德才闻名,如果在临死时不关心百姓而是只忧虑自己的饮食,会显得目光短浅,留下浅陋的名声,比起不遵从父亲荐芰的托付,让父亲留下浅陋的名声是屈建更加不忍心做的。材料一参考译文: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不是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

117、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材料二参考译文: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

118、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简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

119、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就是很愚钝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