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618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62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6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课件:第三部分 题型二 25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部分 解题技能篇 高考总复习大二轮 历 史 历史25分非选择题的四个答题步骤思路 1.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1)“二读”材料第一遍“

2、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三找”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2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

3、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3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

4、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作大概了解。(2)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

5、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知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4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3)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同时,组织答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答案要全面高考评卷时“采点给分”,即用标准答案与你的答案相对照,有几个“得分点”给几个相应的要点分。为得到更多的分数,组织的答案包

6、含的“得分点”一定要多。为做到这一点,答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原则。注意,这里的“多多益善”指的是“要点”多,而不是“文字”多。当然,“要点”多可能“文字”也会相应增加,但绝不是长篇大论。(2)格式要到位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的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像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每段文字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

7、现。如果要点较多时,采用数字符号,使其清晰化。(3)层次要到位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问题的解答要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需要按因果关系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4)语言要到位例如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示例1.法律是社会治

8、理的重要工具。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 536 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公元前 452前 450 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

9、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材料三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法制建设揭开了中国法制史的新篇章。在宪政方面,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各个时期的人民大宪章。在民事方面,创建了劳动法,制定了减租减息条例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法,制定了世界最先进的婚姻法,以及实行男女平等的财产继承法。在刑事立法方面,制定了惩治土豪劣绅条例惩罚汉奸与战争罪犯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在经济方面,制定了大量有关财政金融及经济管理的法规。人民民主法制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巩固革命根据地、维护人民基本权益、向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历

11、史经验和理论根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与共同的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其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结合所学指出其历史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公元前 452前 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制度转型,冲击传统秩序;贵族曲解法律,社会矛盾

12、尖锐。第二小问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一“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可知成文法按律量刑体现了法律的公开透明;根据材料一“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可知它们的法治观念及实践对后世的法制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2)第一小问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可得出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根据材料二“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可得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根据材料二“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

13、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可得出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根据材料二“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可得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可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促进了公民权利观念的发展。(3)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三“在宪政方面,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

14、宁边区施政纲领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各个时期的人民大宪章”可得出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宁边区政府等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三“在民事方面,创建了劳动法在刑事立法方面,制定了惩治土豪劣绅条例惩罚汉奸与战争罪犯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在经济方面,制定了大量有关财政金融及经济管理的法规”可得出制定并实施了宪法、行政、民事、刑事、经济等系列法案;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人民大众的合法权益。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三“人民民主法制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巩固革命根据地、维护人民基本权益、向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根据”可得出新民主

15、主义革命时期的法治建设,揭开了中国法制史的新篇章;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志,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为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答案(1)背景:社会制度转型,冲击传统秩序;贵族曲解法律,社会矛盾尖锐。历史价值:成文法按律量刑体现了法律的公开透明;它们的法治观念及实践对后世的法制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2)基本特征: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促进了公民权利

16、观念的发展。(3)成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宁边区政府等民主政权;制定并实施了宪法、行政、民事、刑事、经济等系列法案;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人民大众的合法权益。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法治建设,揭开了中国法制史的新篇章;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志,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为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掌握25分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思路 1.25 分非选择题的审题能力(1)审提示语提示语往往是限定答案内容的关键词,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比如,有“根据材料”的提示,就不能根据所学回答。(2)审限定语一般包括时间限制、地点限制、主题限制,非选择题中几乎每一个

17、问题都有主题限制。比如“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等。(3)审问题语“原因”“背景”“内容”“影响”“评价”“比较”“归纳”等都是常见的问题语,正确理解这些问题语对于正确解答试题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原因”和“背景”,注意“原因”是“背景”的组成部分,但是,“背景”除了包含推动历史进程发展的因素外,还包含阻碍历史进程发展的因素,其内涵比“原因”更大。(4)审能力要求注意分析是要求高度概括还是具体阐述。若要求高度概括就要简练、全面;若要求具体阐述,就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5)审赋分“赋分”与答案的设置有直接的关系,赋分较多的问题答案必然多。比如,4 分的问题一般有两点或者

18、四点答案。2高效、全面、快速获取材料信息解读能力要求:综合近几年的高考题,95%以上是通过引用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命制试题。因而高效、全面、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剔除虚假和错误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的史实、观点,是高考制胜的关键所在。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问题有效信息的“有效”都是针对具体问题而言的,没有问题也就谈不上“有效”,所以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2)领会线索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都有其线索。“线索”是解题的方向,一般贯穿于试题的始终,常见的线索有时间类,人物类,以经济、政治或思想等为中心的专题类。解题时捕捉到试题的“线索”,感悟到命题的“灵魂”

19、,答题就能准确到位。(3)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4)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答案的结构与材料的层次相同,因此,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5)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设问需要从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

20、太难;三是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示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宋代的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小报始于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使臣、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主人。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明代末年还公开禁

21、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材料二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具有鲜明的外生性。无论其主观目的如何,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将现代形态的报刊引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经过痛苦的蛰伏之后,中国人开始自己兴办报刊,中国民族报刊业得以发展。近代民族报业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创办人大多是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极为重视报刊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以及思想启蒙作用。而这种政论性的目的又促进了国人创办报刊的积极性,如维新派的思想启蒙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

22、现。摘编自焦绪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材料三 20 世纪以来,报纸集团的发展仍在继续。1924 年 4 个大公司垄断广播业市场。40 年代以后,广播基本上实行公司化经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传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制度产生了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经济生活超越国家界限提供了新的扩张手段,加速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意识的传播和相互融合,这必然使具有地缘特色的政治文化和一国国民的认同机制以及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摘编自陈治国现代西方媒体价值取向批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刊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23、,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产生及发展的原因与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初以来西方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依次可得: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国家管理的强有力工具;统治者有独享特权;有官方报纸和民间报纸之分(或民间报刊逐渐得到发展);对报纸管理严格;科学技术在报纸中运用比较晚。(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鲜明的外生性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将现代形态的报刊引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近代民族报业资本”等得出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传教士办报的带动;近代民族资本的发展。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大多是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极为重视而这种政论性的目的”可得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致力于

24、挽救民族危亡;据材料二“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得出受时局影响较大。(3)依据材料三“一方面以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可得加速了信息在全球的传播;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国家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答案(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国家管理的强有力工具;统治者有独享特权;有官方报纸和民间报纸之分(或民间报刊逐渐得到发展);对报纸管理严格;科学技术在报纸中运用比较晚(得到运用)。(2)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传教士办报的带动;近代民族资本的发展。特点: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受时局影响较大。(3)加速了信息在全球的传播;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国家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背景、原因

25、类设问 1.(1)根本原因: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2)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3)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2宽泛性设问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思路(1)限定性的设问,如社会、经济、政治根源是什么,

26、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应特别注意“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思路:经济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政治方面: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思想文化:思想、科技、教育等。方法 熟练掌握主要设问类型的答题公式1历史分析类设问的答题公式(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

27、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4)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

28、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

29、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示例3.(2019汕头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文献尚书禹贡记载舜、禹之时中国人的“天下”大致范围是“东渐于海,西披于流沙”。穆天子传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西游的最远之地是昆仑山以西的“西王母之邦”。公元前 2 世纪后半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人的视野不仅扩大到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甚至远达东地中海。东汉以后与南亚、中亚、日本的宗教、文化等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兴盛,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元代蒙古帝国曾远征至中欧,并与罗马教廷建立过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非

30、,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取代是在 19 世纪中期以后。材料二 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到古风时代末,希腊人的殖民地已经星星点点遍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公元前 5 世纪的希波战争使希腊人第一次和西亚的波斯及其属国有了直接的接触。这个希腊人的“世界”最东面包括印度,西面则到了直布罗陀海峡,北面远达极北地区,南至非洲南端。16 世纪之前除了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之外,西方人对东方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16 世纪之后欧洲人的视野才扩大到了全世界。以上材料根据杨巨平全球史概念的历史演进编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

31、人对世界的探索有何特点,说明“天下”观被“世界”观念所取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及其背景。(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在探索方向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中西长期隔绝的历史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公元前 2 世纪后半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东汉以后与南亚、中亚、日本的宗教、文化等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兴盛,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结合所学得出官方推动与民间交往结合;陆路探索与海路探索并行(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据材料一“元代蒙古帝国曾远征至中欧,并与罗马教廷建立过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

32、非”结合所学得出以政治交往为重要目的,伴随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一“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取代是在 19 世纪中期以后”得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意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范围非常广阔;和平交往为主;主动开放,积极探索;未形成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政治、思想等角度入手,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可知政治上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天朝上国观念破灭;思想上西学东渐,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救亡图存的思想影响,推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2)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二概括即可,从爱琴海到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

33、再到西亚和欧亚非的广阔地带再到全世界。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结合所学得出最初希腊人以爱琴海为活动中心,创造了灿烂的爱琴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据材料二“到古风时代末,希腊人的殖民地已经星星点点遍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结合所学得出古风时代,随着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城邦林立;据材料二“公元前 5 世纪的希波战争使希腊人第一次和西亚的波斯及其属国有了直接的接触”结合所学得出公元前 5 世纪后,通过希波战争,西方人的视野扩展到西亚;据材料二“16 世纪之后欧洲人的视野才扩大到了全世界”结合所学得出 16 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环球航行,世界逐

34、渐成为一个整体。(3)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重视向西探索,西方人重视向东探索。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地理环境、知识技术、国家政策等各个角度入手。答案(1)特点:官方推动与民间交往结合;以政治交往为重要目的,伴随经济、文化交流;陆路探索与海路探索并行(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以中原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范围非常广阔;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意识;和平交往为主;主动开放,积极探索;未形成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天朝上国观念破灭;西学东渐,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救亡图存思想影响,推动中国

35、人开眼看世界。(2)历程:从爱琴海到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再到西亚和欧亚非的广阔地带再到全世界。背景:最初希腊人以爱琴海为活动中心,创造了灿烂的爱琴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古风时代,随着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城邦林立,其活动范围扩展到地中海、黑海沿岸;公元前 5世纪后,通过希波战争,西方人的视野扩展到西亚,后来逐步扩展至欧亚非的广阔地带;16 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环球航行,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西方人的探索扩展至全球。(3)方向:中国人重视向西探索,西方人重视向东探索。隔绝原因:中亚、西亚奴隶制帝国的阻隔;地理环境的限制;知识、技术水平的制约;农业经济形态的制约;社会性质及国家政策的影响

36、。内容、措施类思路 1.具体史实型设问考查的是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的内容,如某一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某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等等。答题时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依据所学知识就能答出题目中历史事件的内容,或者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那么直接概括或按材料层次归纳即可。(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先按材料层次归纳,归纳不完整时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3)如果依据课本和材料仍不能确定该历史事物的内容时,需先依据材料或题干时间确定该历史事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再由背景推理出其所涉及的内容、措施;在题干没有限定条件的情况下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2纵向专

37、题型设问考查某一阶段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者该阶段具体历史事物的呈现形式。具体来说分以下几步解答:首先,依据材料和设问判定命题意图;其次,依据题干时间限定和所学知识划分阶段;最后,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方法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古代经济经济

38、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其中,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分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关系、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

39、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分国际经济其中,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动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如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移民带来劳动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经济成分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40、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窃取政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

41、与热战;等。(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示例4.(2019宁德二模,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90 年后,日本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低迷期和多党联合执政的混乱期,党派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交织混杂的局面。在新的挑战与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日本原有行政机构设置及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等弊端日益严重。1996 年,以首相为会长、全部委员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行政改革会议,历经 59 次讨论后提出行政改革的总体方案。1998 年,又成立了以全体内阁成

42、员组成的改革推进本部,专门负责实施改革方案,并设置了由民间人士组成的顾问会议来监督改革的内容和进展情况。1999 年,国会通过了包括中央省厅等改革相关法的大纲等多个相关法案。2001 年,改革推进本部依据法令,将原中央政府机构由 1 府 22 省厅缩编为 1 府 12 省厅,并计划 10 年内将公务员总数削减 25%;同时,将国立医院、邮政、博物馆等84 家单位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去,委托给民间管理实现民营化;推进地方政府合并,计划将原有的 3 000 多个地方政府缩编为 1 000 个左右。摘编自董武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启示等(1)根据材料,归纳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日本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43、。(2)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日本行政改革的背景及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特点。解析(1)据材料“将原中央政府机构由 1 府 22 省厅缩编为 1府 12 省厅,并计划 10 年内将公务员总数削减 25%”得出缩编中央政府机构和人事;据材料“同时,将国立医院、邮政、博物馆等 84家单位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去,委托给民间管理实现民营化”得出推进政府附属部门民营化;据材料“推进地方政府合并,计划将原有的 3 000 多个地方政府缩编为 1 000 个左右”得出合并地方政府。(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1990 年后,日本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低迷期和多党联合执政的混乱期,党派利益与国家利

44、益出现交织混杂的局面”得出经济长期低迷;政局交织混乱;据材料“在新的挑战与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日本原有行政机构设置及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等弊端日益严重”得出原有行政体制弊端突显。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1996 年,以首相为会长、全部委员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行政改革会议,历经 59 次讨论后提出行政改革的总体方案”“1998 年,又成立了以全体内阁成员组成的改革推进本部,专门负责实施改革方案”得出政府主导和推动;据材料“1996 年,以首相为会长、全部委员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行政改革会议,历经 59次讨论后提出行政改革的总体方案”“并设置了由民间人士组成的顾问会议来监督改革的内容和进展情况”“将国

45、立医院、邮政、博物馆等 84 家单位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去,委托给民间管理实现民营化”得出民间参与和监督;据材料“1999 年,国会通过了包括中央省厅等改革相关法的大纲等多个相关法案”得出立法推进和保驾。答案(1)缩编中央政府机构和人事;推进政府附属部门民营化;合并地方政府。(2)背景:经济长期低迷;政局交织混乱;原有行政体制弊端突显。特点:政府主导和推动;民间参与和监督;立法推进和保驾。比较、特点类方法 1.比较类(1)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儿。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

46、、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2)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思考。(3)历史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思考。(4)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思考。2特点类(1)限定性设问政治文明:内部的可以从政治制度、政策、政权更迭、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的可以从对外政策、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经济文明:可以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状况、经济繁荣(或萧条)

47、状况、交通设施、城乡的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等角度分析。思想文化: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入手分析,同时需要考虑这些思想的内涵、进步性、历史地位(作用)以及对人们思想的变化所起到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阶段性特征:首先按照时间来划分阶段,然后根据具体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2)综合性设问回答该类设问,关键是挖掘其内涵和外延的相应区域,找到答题的理论支撑点。这里的特点可以从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各方面状况(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手段、途径、规模、速度)、新的突破(发展或变化)、历史地位(第一个、最早、率先等)、历史作用等方面思考。示例5.(2019永州三模,41)阅读材料,

48、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的农业在 15 世纪下半期出现圈地运动,至 17 世纪初期圈地 50 万英亩。随着羊毛价格的上涨,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据统计,16 世纪英国农场面积已占全部耕地的 58%。与此同时,分散在一般农户手里的土地,面目也大大改变了。到 16 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市场机制开始激励着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并使农业革命较早发生。1560 年左右出现的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注:以前是敞田制),英国开始农业革命,至 19 世纪英国成为欧洲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摘编自潘迎化近代英国、荷兰、法国国际竞争兴败原因之探索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农业成为政府关

49、注比较多的经济部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1927 年 6 月,河南省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将原北洋政府的省实业厅改为建设厅,设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农业机构。8 月,各县实业局亦改为建设局,农、林、蚕、棉、水利等涉农事务归建设局管理。1932 年,县政府直属部门改局设科后,重新订立了农场、苗圃管理办法。同年 12 月,遵照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各省农业机关整理办法纲要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1934 年 9 月,国民政府财政部与河南省合作成立了整理水道改良土壤委员会,还有农村合作委员会从事农业生产的督导和推广,在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河南省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

50、建立起来。摘编自黄正林制度创新、技术变革和农业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革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推动农业近代化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近代化的不同之处。解析(1)据材料一“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可知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据材料一“到 16 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市场机制开始激励着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并使农业革命较早发生”可知促进农业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据材料一“1560 年左右出现的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注:以前是敞田制),英国开始农业革命”可知推动耕作制

51、度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可知设立分工明确的农政机关;据材料二“设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农业机构,重新订立了农场、苗圃管理办法。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可知建立各级农业机构并进行成果推广;据材料二“在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河南省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可知成立合作社,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到 16 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市场机制开始激励着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并使农业革命较早发生”可知英国农业近代化依靠市场调节;据材料二“农业成为政府关注比较多的经济部门,最主要的表

52、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可知中国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在方式上,材料一“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可知英国注重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与革新农业生产技术;据材料二“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可知中国注重技术的指导与推广。答案(1)影响:改变了土地关系,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使英国农业由分散的小农经济向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2)措施:设立分工明确的农政机关;建立各级农业机构并进行成果推广;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不同之处:中国

53、由政府主导,英国以市场调节为主;中国注重技术指导和成果推广,英国注重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与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并举。影响、意义类方法 1.限定性设问(1)政治影响:主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等。如果考查的是某个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则要全面考虑战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影响。(2)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如果单纯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影响,则可以利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回答。(3)思想文化影

54、响:主要看该思想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会推动国家的统一或民族的团结、是否与社会客观需要相适应。2概括性设问概括性设问的答语可繁可简,关键看此设问在整道试题中所处的位置、所占的分值,如果分值较低,可以采取高度概括法进行综合性回答;如果分值较高、处于试题的核心设问点,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项进行分析解答。这一类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1)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将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部分。在答题时需要权衡两类影响中哪一种影响占据主要地位,如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应是积极影响,居于主导地位,通过答语的详略来表达其主次地位。(2)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将

55、其分为全局和局部、东方和西方、国内和国际、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例如,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动机(目的、主旨)、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以从自然或者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3)采用时空变换的方法可以将其分为现实影响、深远影响,进行层次性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总之,影响、意义类(1)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如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

56、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示例6.(2019山西大学附中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40 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

57、口税率,1854 年英国取消垄断海运的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通过与各国的多轮谈判,到 1875 年,英国已经将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贸易战争材料二 在我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满足皇室财政的需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无论是税率的制定,还是租税范围的划定,都随统治者的意志而定19 世纪下半叶中国保护关税思想的出现,则是迫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外部压力,当时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已无任何主动权可言。于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关税思想,提出了轻出口、重进口的保护关税政策,

58、以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摧残,保护民族工商业,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摘编自栗小芳中西关税思想的演进与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关税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至近代关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关税和贸易政策的演变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可知英国的进口关税率逐步降低。

59、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9 世纪 20 年代,40 年代,到 1875 年”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据材料一“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提出,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我国古代,关税征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满足皇室财政的需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都随统治者的意志而定”,可知中国古代关税的制定具有随意,为皇室服务,体现统治者的意志;据材料二“19 世纪下半叶中国保护关税思想的出现,提出了轻出口、重进口的保护关税政策,以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摧残”可知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关税思

60、想,关税意识增强,并制定保护关税的政策。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提出了轻出口、重进口的保护关税政策,以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摧残,保护民族工商业,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可知,提高了政府的关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保护了民族工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不平等地位。(3)据材料一“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制造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下调为零,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可知关税政策应法制化规范化;据材料二“提出了轻出口、重进口的保护关税政策,以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摧残,保

61、护民族工商业,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地位”可知坚持对外开放与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答案(1)趋势:关税税率逐步降低。原因: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化日益增强。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提出,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英国打败主要竞争对手,成为海上霸主等等。(2)变化:古代时期,具有随意性;19 世纪下半叶以后,学习西方的关税思想,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业,提高了政府税收,抵抗了列强的经济侵略。(3)应注意关税政策制定的法治化和规范化;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坚持对外开放与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评价、评述类方法

62、 评价评述是历史试题中最常见的考查形式,也是史学能力的基本内容,是能否正确解答非选择题的关键因素。回答这类题目时注意:1观点明确、把握方向考生必须首先明确自己赞成哪种观点。2史论结合、证据有力明确观点后,支持或否定这一观点需要证据。这些证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所学知识,二是试题所给材料。无论来源于哪一方面,证据必须要与观点高度统一。3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任何论证批驳型试题的答案都不是一个方面,在进行论证时要注意表述的层次和角度,比如“对内、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解答试题前应先设计论证的角度。4辩证分析、一分为二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

63、要求。回答此类问题需要整合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三者缺一不可。在解读试题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将材料划分为两部分史实和史论,然后结合史实、史论的涉及范畴、类别特征、基本属性等内容找出最符合这一问题的评价标准,一般标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最后得出评价性结论。具体来讲,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评价类设问:在对具体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经济现象等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侧重展现评价的结论,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一般来说,包括以下要素: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

64、物;接着按不同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正义)结论如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先概述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的概况;再分析其性质和特点,对其历史反动性及客观进步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2评述类设问:必须顾及叙述与评价两个方面的因素,组织答案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边述边评,这类设问的叙述与评价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回答时要体现二者之间存在的对应性或者连带关系。通常需要运用相应的理论将剥离出来的史实、结论连接起来

65、,使二者和谐统一。一般来讲叙述表明史料“是什么”、评价它“怎么样”,而理论则是为什么这样评价的理论支撑点,是将二者统一起来的连接部分,一般要从因果关系、辩证关系等方面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示例7.(2019四川省教考联盟三模,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万历二年(1574 年),为解决官员升迁过快和调动频繁的问题,张居正在总结历代及明朝前期经验的基础上,本诸“久任以便责成”的原则将官员久任法推向成熟。为了保证久任法的顺利实施,朝廷对久任有功的官员大加褒奖和破格提拔,对主动“乞罢”的官员也多“不允”或要求“照旧供职”。在官员的选任中,张居正也明确要求只看功过,不论资历。在万历一朝,很多

66、边将、治河官员、巡抚、州县长官和学官都得以长期任职,甚至出现了李成梁镇守辽东 30 年的久任现象。但张居正死后的“清张运动”引发了更为复杂、持久且影响深远的朋党之争。在此情形下,虽然统治者一再强调和推行久任法,但内阁首辅的频繁更换直接导致了官员升迁调动更为频繁,久任法难以为继。摘编自展龙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推行官员久任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推行的官员久任法。解析(1)材料中从“为解决官员升迁过快和调动频繁的问题,张居正在总结历代及明朝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借鉴了历史经验;“久任以便责成的原则将官员久任法推向成熟”,可得出

67、通过延长官员任期来强化官员的责任;依据材料“在万历一朝,很多边将、治河官员、巡抚、州县长官和学官都得以长期任职,甚至出现了李成梁镇守辽东 30 年的久任现象”,这些措施扩大了久任官员范围;“在官员的选任中,张居正也明确要求只看功过,不论资历”,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配套制度。(2)官员的久任法可以使官员熟悉政务,保持政策的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责任意识;但看待问题需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官员久任法会减弱竞争意识,易形成懒惰的风气,且容易形成利益集团,滋生腐败,而且官员久任法也没有真正解决官僚体制内的矛盾,也没有长时间的实行。答案(1)特点:借鉴了历史经验;延长官员任期;扩大久任官员范围;完善相关

68、配套制度。(2)评价:有利于官员熟悉政务,保证政策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官员责任意识,树立务实作风;但也容易造成官员惰性,形成利益集团;未解决官僚体制的内在矛盾,未能长期实行。启示、认识类方法 此类题目一般是综合材料和已回答的问题,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或者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一般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的程度等方面思考。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的内容。一般可从符合国情、

69、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文化制度(政策)、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主流与支流、本土与外来等方面的内容。一般从以下三点思考: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如何认识,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4外交方面:主要包括国际组织、多边关系、双边关系和世界格局等方面的内容。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思考。对有些启示、认识类设问,还要注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组织答案,体现出其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概括起来,

70、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1)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2)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等。(3)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示例8.(2019甘青宁联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中国古代食品安全

71、监管规则,向祖先寻求智慧,不失为解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材料一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

72、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摘编自董妍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材料二 19 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纷纷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

73、国性的食品法。在美国社会的转型期间,洛厄尔的论政府、威尔逊的国家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行国家干预思想。摘编自吴强等以 1906 年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颁布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联邦层面的食品立法呼声产生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一“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得出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由材料一“唐律中还依据封建

74、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得出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由材料一“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得出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由材料一“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得出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材料一“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得出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得出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

75、了古代律法;由材料一“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得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由材料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得出受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食品立法调节方面处于滞后状态;由材料二“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得出以州食品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存在巨大差异;由材料二“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

76、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生产分工日益全国化;由材料二“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得出其他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的示范;由材料二“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行国家干预思想”得出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3)由材料一“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材料二“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纷纷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国性的食品法”得出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由材料一“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材料二“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得出应强化

77、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由材料一“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得出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答案(1)特征: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影响: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历史背景:受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食品立法调节方面处于滞后状态;以州食品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存在巨大差异;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生产分工日益全国化;其他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的示

78、范;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3)认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应强化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1(2019沈阳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义演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慈善活动,伴随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进程而演进,受到商业演出的启发而发展。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思想理论,突破了中国古代慈善文化本意上的乐善好施、赈灾救民、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苦乐共享的狭隘范围,而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和富强联系在一起。义演活动的组织与举办,有社会不同阶层及团体的参与,如各类慈善团体、大小商会、青红帮、宗教团体、艺人、票友、

79、学校教育机构等,参与组织者和主要演员多数为社会知名人士。同时,义演的各类形式与演出内容也从传统逐步走向时尚。义演的捐赠方式多样,特别是慈善捐赠所救助的对象也呈多样化,从对艺人团体贫弱互助的自救,发展为赈济灾害、扶助贫弱、助医助学、保家卫国等。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慈善义演表现为零星、偶发事件,似乎是少数人的作为,但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义演会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回应”。义演传递情感、呼唤爱心,其社会功用与效果不仅在于人们从中获得“仁爱”与“慈善”精神的感染,而且对传统艺术与时尚艺术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摘编自郭常英慈善义演与近代中国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慈善义演兴起和发展

80、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慈善义演发展的特点和作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学界对近代中国慈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的意义。解析:(1)根据材料“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思想理论,突破了中国古代慈善文化本意上的乐善好施、赈灾救民、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苦乐共享的狭隘范围,而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和富强联系在一起”可得出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渐开启近代化的历程;思想上,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政治上,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有识之士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和谋求富强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材料“

81、义演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慈善活动,伴随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进程而演进,受到商业演出的启发而发展”可得出经济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义演活动的组织与举办,有社会不同阶层及团体的参与,如各类慈善团体、大小商会、青红帮、宗教团体、艺人、票友、学校教育机构等,参与组织者和主要演员多数为社会知名人士”可得出社会机构和成员(各阶层、团体)的广泛参与;根据材料“同时,义演的各类形式与演出内容也从传统逐步走向时尚”可得出形式与演出的内容逐渐从传统走向时尚;根据材料“义演的捐赠方式多样,特别是慈善捐赠所救助的对象也呈多样化,从对艺人团体贫弱互助的自救,

82、发展为赈济灾害、扶助贫弱、助医助学、保家卫国等”可得出救助对象的多样化;根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慈善义演表现为零星、偶发事件,似乎是少数人的作为,但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义演会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回应”可得出从零星、偶发到社会回应等。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义演传递情感、呼唤爱心,其社会功用与效果不仅在于人们从中获得仁爱与慈善精神的感染,而且对传统艺术与时尚艺术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时”可得出凸显道德教化和艺术传播作用,促进慈善意识和文明时尚的形成,推动近代艺术的发展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激发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力量,为近代救亡图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学界对历史上慈善活动的

83、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当今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助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谐社会创建助力。答案:(1)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渐开启近代化的历程。经济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思想上,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政治上,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有识之士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和谋求富强的理论和实践。(2)特点:社会机构和成员(各阶层、团体)的广泛参与;形式与演出的内容逐渐从传统走向时尚;救助对象的多样化;从零星、偶发到社会回应等。作用:凸显道德教化和艺术传播作用,促进慈善意识和文明时尚的形成;激发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力量,为近代救亡

84、图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推动近代艺术的发展等。(3)当今学界对历史上慈善活动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当今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助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谐社会创建助力。2(2019云南省二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博尔顿(17281809)与瓦特合作开设了生产蒸汽机的工厂,支付给工人优厚的薪水,并慷慨地提供其他回报,为伯明翰成为 18 世纪晚期世界制造业中心起了重要作用。他热衷于科学研究和发明,研制了硬币压印机,这使他得以承办数个英国殖民地的造币业务。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材料二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企业集团,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并注重采用“仁爱”

85、思想管理企业。厂内一般都有职工食堂和宿舍,开办有工人补习学校。荣氏兄弟还倾注大量心血改造家乡无锡,尤以教育最为显著,荣氏资本的发展与无锡城市化高度耦合。荣宗教撰有实业救国刍议等著作,抗战时期目睹企业被日军毁于一旦,郁积成痰去世。据张铁民、陈明生民族资本与城市化等整理材料三 解放初期,新生的红色政权在短时间内就抑制了飞速上涨的物价,这让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十分钦佩。1954 年,荣毅仁主动提出对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 年,在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陈毅副总理发言称荣为“红色资本家”,并为其竞选副市长拉票。摘编自陆阳、沈云福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86、指出博尔顿企业取得成功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3)历史经验表明,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与成功,是在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具体国情的互动中实现的。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互动的表现和结果。解析:(1)据材料一“博尔顿(17281809)与瓦特合作开设了生产蒸汽机的工厂”可知博尔顿企业成功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据材料一“承办数个英国殖民地的造币业务”,结合所学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可知英国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确立;据材料一“伯明翰成为 18 世纪晚期世界制造业中心”可知著名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据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以来重商主义盛行,可知

87、重商主义的传统也是博尔顿企业成功的历史条件。(2)据材料二“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并注重采用仁爱思想管理企业”可知兼用中西方理念管理企业;据材料二“荣宗教撰有实业救国刍议等著作”及材料三“荣毅仁主动提出对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可知企业管理适应国情;据材料二“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可知引进西方技术;据材料二“注重采用仁爱思想管理企业”结合所学以面粉生产和纺织为主可知关注民生;据材料二“荣氏兄弟还倾注大量心血改造家乡无锡,尤以教育最为显著,荣氏资本的发展与无锡城市化高度耦合”可知企业发展与乡土建设协调互补等。(3)材料一中博尔顿的成功赶上了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潮流,也适合了当时英国殖民扩张的政策,而其成功又

88、与当时重商主义潮流相适应,博尔顿及其企业适应了当时的发展潮流,又推动了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材料二中荣氏企业是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大背景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结果,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一方面反映了荣氏企业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另一方面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答案:(1)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英国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确立;著名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重商主义的传统等。(2)兼用中西方理念管理企业(“仁爱”思想,爱国,工人教育和福利);企业管理适应国情(实业救国,主动实行公私合营);根植立业于民族资本;引进西方技术;关注民生(以面粉生产和纺织为主);企

89、业发展与乡土建设协调互补等。(3)示例一:以博尔顿为例。博尔顿创建企业正值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英国的普及,英国企业占据先机。英国政府鼓励科学技术发明,博尔顿发明的硬币压印机,正适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博尔顿在企业管理上的做法,符合英国社会重商、逐利的传统潮流,吸引了人才,鼓励了劳动者,企业也得以发展。示例二:以荣氏集团为例。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处于环境相对较好时期,来自西方列强的竞争有限,荣氏集团经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面粉和纺织产品生产,具有较为广阔和牢固的市场。荣氏的经营理念适应了中国传统的“仁爱”“助人”“友善”的社会道德认同,符合国情。其提倡的爱国

90、、实业救国,与当时的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产生共鸣。作为日本侵略的受害者,荣氏企业又凝聚起了民族情感,这都使其成为民族资本的代表。荣氏企业正是籍此一步步发展过来的。3(2019全国卷模拟,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打破了传统的“新居原则(年轻夫妇独立生活)”,比如在普雷斯顿这个工业城市里,由于住房紧张且租金不菲,父母和已婚孩子共同居住的现象十分明显。棉业城镇的城市工业生活促进了复合家庭形式的形成,增加了父母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挣工资者的家庭比例。摘编自傅新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问题材料二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日益崩溃

91、,出现了大批失业手工业者、码头运输工人和破产农民,他们被迫离开家庭,聚集城市,构成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后备军在人们交往日甚、风气渐开的情况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由曾经的血缘或亲缘组织向近似业缘性组织的转化,进而导致家庭纽带日益松弛,传统的大家庭逐渐涣散。摘编自张淑红近代中国家庭嬗变原因刍议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重新刻画了中国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形貌,国家政府也通过人口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参与了家庭活动,成为家庭变迁的巨大推力。中国家庭变迁与快速的人口转变同步,并内嵌于社会转型的进程之中。现代家庭政策迫切需要在尊重传统及把握趋势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现有家庭政策体系,支持和引导现代

92、家庭发展。摘编自彭希哲当代中国家庭变迁和家庭政策重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家庭组织变化的表现及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家庭组织变迁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家庭政策应遵循的原则。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城市工业生活促进了复合家庭形式的形成,增加了父母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挣工资者的家庭比例”可得出独居家庭减少,复合家庭增加。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住房紧张且租金不菲,父母和已婚孩子共同居住的现象十分明显”可得出有利于保障个人基本生活,缓解个人生存压力,根据所学可得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

93、市化发展。(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导致家庭纽带日益松弛,传统的大家庭逐渐涣散”可得出传统大家庭日趋瓦解,分散独立家庭增加。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日益崩溃”可得出近代工业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日趋崩溃;根据材料二“出现了大批失业手工业者、码头运输工人和破产农民,他们被迫离开家庭,聚集城市,构成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后备军”可得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根据材料二“交往日甚、风气渐开的情况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由曾经的血缘或亲缘组织向近似业缘性组织的转化”可得出西方近代思想在中国传播,民众自由意识增强等。(3)根据材料三“国家政府也通

94、过人口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参与了家庭活动,成为家庭变迁的巨大推力”可得出国家政府主导,立足社会现实;根据材料三“现代家庭政策迫切需要在尊重传统及把握趋势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现有家庭政策体系”可得出尊重历史传统,加强国际交流,顺应发展潮流等方面。答案:(1)表现:独居家庭减少,复合家庭增加。积极作用:有利于保障个人基本生活,缓解个人生存压力;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2)特点:传统大家庭日趋瓦解,分散独立家庭增加。原因:近代工业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日趋崩溃;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西方近代思想在中国传播,民众自由意识增强。(3)原则:国家政府主导;立足社会现实;尊重历史传统;加强国际

95、交流;顺应发展潮流。4(2019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 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 30 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由 6 000 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1870 年 6 月,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

96、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摘编自杜丽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与贡献材料三 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摘编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

97、英国公务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所有官吏均从年满 30 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得出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据材料一“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结合所学得出公平公正;任期短。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官吏要经过抽签选出并轮流执政,这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雅典的轮流执政等理念为后世提供经验及教训,但这种抽签产生方式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2)据材料二“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结合所学得出英国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据材料二“凡未经考试

98、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3)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三“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得出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结合所学得出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答案:(1)特点: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公平公正;任期短。影响: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或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2)作用: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3)变化: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原因: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