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第5课 杜甫诗三首 第2页目 标 导 航 第3页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技能目标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情感目标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第4页早读新课完美启航 第5页他一生写了 1 400 多首诗歌;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
2、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闻一多先生称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影”,他就是“诗圣”杜甫。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诗,走进那个不平凡的岁月,去感受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心。第6页一、字音辨识萧森()急暮砧()万壑()明妃()朔漠()青冢()环珮()琵琶()()渚清沙白()第7页二、一词多义1向独留青冢向黄昏 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游天姥吟留别)第8页2独百年多病独登台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
3、壁下(石钟山记)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鳏寡孤独(礼记)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第9页三、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_今义:很多年,终身或一辈子2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今义:艰苦困难古义:_今义:痛苦愤恨第10页3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义:_今义:一万里的距离4画图省识春风面古义:_今义:画图画第11页你做对了吗?一、xio zhn h fi shu zhng pi p p zh二、1.介词,对着 介词,朝向 副词,将近 副词,从前 副词,原来,刚才 2.副词,单独 副词,特意 副词,只,仅仅 老而无子的人 独夫: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三、1.借指晚年 2.兼指国运和自
4、身命运 极其遗憾 3.远离故乡 4.图画第12页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_,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世 称 _。又 任 检 校 工 部 员 外 郎,故 又 有_之称。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_”,他本人被誉为“_”。杜甫是_伟大的_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_之情只能寄予诗歌。杜甫的诗歌现存 1 400 多首,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第13页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杜甫的代表作有:北征,以“三吏”合称的_,以“三别”合称的_,以及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和兵车行等。他的诗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
5、五、七律上也表现出很深的造诣,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_传世。第14页二、背景寻踪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_,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_”,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第15页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是杜甫在
6、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诗作。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的感慨。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_的七言律诗。第16页三、文体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_和_两种。2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因有严格的格律而得名。形成于南北朝,定型于_。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_、_、第17页_、
7、_。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有一定格式。但也有少许变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即五律的第一、三字,七律的一、三、五字,可灵活,规定平可仄,规定仄可平;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平仄规定办事。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必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言律,还有八行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第18页律诗的句式: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律诗的结尾往往是
8、以三字结尾,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这就说,虽然三字尾还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但它们总是构成一个整体。如果是五律,后三字和前二字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如果是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第19页四、名句填充1画图省识春风面,_。千载琵琶作胡语,_。(咏怀古迹(其三)2无边落木萧萧下,_。万里悲秋常作客,_。(登高)3星垂平野阔,_。(旅夜书怀)4_,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5出师未捷身先死,_。(蜀相)6_,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第20页你记住了吗?一、子美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唐代 现实 忧国忧民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杜工部集二、
9、七言律诗 故国之思 一生漂泊 功业无成 即景伤怀三、1.律诗 绝句 2.唐代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四、1.环珮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2.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3.月涌大江流 4.露从今夜白 5.长使英雄泪满襟 6.花径不曾缘客扫第21页书 声 朗 朗 第22页一、杜甫名句集锦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第23页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10、,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8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第24页二、有关昭君出塞的诗句1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张仲素王昭君2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崔国辅王昭君3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其一)4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李白王昭君二首(其一)第25页5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昭君6汉家
11、宫阙梦中归,几度毡房泪湿衣。惆怅不如边雁影,秋风犹得向南飞。戴叔伦昭君词7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8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题昭君墓六首(其五)第26页热点作家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走近作家丰子恺【作家印象】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因为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因此,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形成了他平易的文风和纯真的画风。师从李叔同和夏丏尊,第27页前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榜样;后者提倡使用白话文、如实表现自己真
12、实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臬。丰子恺一生有三样东西伴随文学、绘画和音乐,他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的散文探究人生、自然的佛理真谛,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趣之中,于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描写细腻,叙述委婉,艺术上极具特色。代表作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艺术趣味率真集,论文集艺术与人生,童话小钞票历险记等。第28页【美文看台】秋我的年岁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
13、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第29页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第30页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
14、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第31页 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后尘!”第32页 实际上,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
15、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的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比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第33页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同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
16、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 第34页 噤,而手触法兰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而化为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我但求此生平安地度送与脱出而已。第35页 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后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节选自丰子恺人间情
17、味,有删改)第36页【思考】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由“秋”引发的人生感悟。【提示】“秋”引发的作者的感悟有:人生在得意之时,应以淡泊心态面对名利。人生是一个甘苦悲欢、荣枯盛衰周而复始的过程。人生欢乐和悲苦并存,欢乐越多,悲苦越多。人生应直面死亡,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度一生。第37页无限风光在九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中国人常讲的俗语,苏州以园林著称,杭州以风景驰名。而有人认为,杭州风景绝佳之地是九溪十八涧。第38页有一次,清代学者俞樾约了几位朋友,经虎跑、龙井、过杨梅岭到九溪十八涧游玩。因翻山越岭,路途较远,大家都有疲劳之感。于是走走歇歇,缓步而行。有一人触发诗兴,随口吟道:坐坐停停行,山山水水情。
18、前前后后看,大大小小岭。俞樾说:“好则好矣,可不是诗。”那人道:“信口胡诌,原不是诗。要说作诗,当然还得俞学政(俞樾曾为河南学政掌管学校生员考课升降之事)。”他的提议引起大家的兴趣,于是众人一致要求俞樾作诗。第39页俞樾不负众望,略一思索,随即吟道: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刚一念完,大家齐声称妙:好诗,好诗!通过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叮叮咚咚、高高下下等一系列重叠词进行修饰,形象而又鲜明地将山、路、泉、树的特色描绘出来。寥寥 20 字,写尽了九溪十八涧的自然风光。第40页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杜甫鲍鹏山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
19、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读李白的诗,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诗,我们颇感身处人间的种种具体烦恼不论这烦恼有多大,由于第41页是具体的苦难与不幸,相对于那种生命本质上的苦痛,它在质上还是小的。是的,李白总是大鹏一般,精神遨游天上,而杜甫则时时注目人间,他为那些声声入耳的悲声和丝丝入目的苦形所牵挂,所苦恼,忧心忡忡而又不知所措。第42页与李白对具体的人事不感兴趣正相反,杜甫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倾注了极大关注与关心,这可能正是他人格上日臻于圣人境界的途径,圣人就是“即凡而圣”的。一部论语,其中多少哲理,全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孔子的学问,其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也即在此人伦之圣
20、孔子和诗歌之圣杜甫,其精神特质及升华之途径,确有相同处。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时,杜甫选择的不是感慨,这一点他与李白正相反,李白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看成是人生悲剧的一个例证而发出感叹,并使之成为诗的主体。而杜甫则是描述,他的诗甚至因此变得有些琐屑,第43页而这正是他的特色,他诗歌艺术的特色,他思维的特征,我们因此把他的诗称为“诗史”他对生活是客观记录的、描述的,正如他在石壕吏中表现的那样,不,像他在整个“三吏”“三别”,整个安史之乱之际所写的一样全是叙述,而且细节摹写生动,人物音容笑貌刻画生动。他甚至因此被后人称为袖手旁观者,冷漠无情,殊不知这正是他诗歌的特色,他要保持客观与冷静,他要不
21、介入,从而使事件正常发生发展,不因其干扰而改变方向,从而有真实可信的结果。这时,面对对象,他更像一个科学工作者,而不像一个易激动的诗人。第44页李白沉湎于酒的境界,真像一个酒神。但有意思的是,他酒醉之后倒不是与别人打成一片,醉成一团,撕扯不开,而是心游万仞,他彼时的眼光是向上的,看到的是“长风万里送秋雁”,想到的是“欲上青天揽明月”,而不是与人纠缠。他醉后倒似乎更有洞察力,更有穿透力。他的醉眼似乎更冷峻,更不屑于一切。杜甫则是冷静的,这是指他的客观判断力。若论及他的主观态度,更常常是冷峻,一种冰冷的、严厉的、难以靠拢的精神形式。他写过饮中八仙歌,这是醒者的诗只有醒者,才能如此细 第45页 致地
22、观察不,观赏。他就这样众人皆醉我独醒地观赏他们,描摹他们的醉态,并对他们发出由衷的赞美,他暗中很羡慕他们的境界,但他注定是另一种人。他的良心太敏感,因而时时被惊醒,或被痛醒,不大能在醉态中酣睡。杜甫也是饮酒的,但他写醉酒很少,他是在冷静时写作的,他的作品出自他的理智,以及他仁爱的内心,不像李白那样写诗出自澎湃而不可抑制的热情与激情。第46页 李白总是把个人遭际纵向上升到人生,杜甫则又总是把一己不幸横向联系到社会。所以李白像一个哲学家,杜甫是一个政治评论家,他的诗像是社会评论。李白对人生感怀万端情不能已,杜甫对社会苦难愤慨不平唏嘘不已。如果要控诉人间罪恶,那么,李白可能是滔滔不绝的公诉人,而杜甫
23、是目击证人。他发誓他在现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第47页所以李白的大本领是议论,虽然他并不愿多动脑筋思考,但“斗酒诗百篇”的他要发议论,而且是不着社会边际的议论,总能思如泉涌、妙语连珠,且让我们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杜甫的大本领是描摹与叙述,他描摹的功夫在诗人中可称第一。在杜甫的诗中,无论是场景描摹(如羌村三首),还是风景描摹,甚至人物心理描摹,他都能“使笔如画”,他天生一副仁慈的心肠,天生具有善于捕捉细屑的眼光,他常在细枝末节中发现大问题,他常被细小的情节感动。第48页李白是破坏的力量,杜甫是建设的力量。李白代表冲破一切束缚向往自由蓬勃发展的精神,而杜甫则代表建立规矩遵从规范的约束
24、。李白古风、乐府写得最好事实上,李白哪种诗体都能玩得转、玩得绝。谁能说他的五、七言律、绝不行?我们只能说他更喜欢用哪种方式来抒发他那不羁之情因为他的情“不羁”,所以他爱用古风,因为古风在形式上最少约束,除了一般性的押韵和节奏,其他都可模糊。李白天性是“君子善假于物”,在他眼里,那么多诗体,简直是宇宙之间丰盛的大餐,他取来享用,不想烹饪。而杜甫则像一个孜孜不倦探求烹饪技术的厨师,第49页 他不停地试验新的配方与配料,讲究火候与色香味,所以他是诗体的大师,他几乎在各种诗体上都做过勤奋试验,元稹说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可能稍有溢美,但基本情形也差不多。当然,杜甫取得的最大成绩,我以
25、为还在七律上。他的秋兴八首极锤炼之功,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交响乐,它们源自杜甫圣人般忧患重重的慈悲胸怀,这是一种境界,是人格修炼的结果,不仅仅是诗艺上的琢磨。第50页杜甫有很“俗”的一面。比如他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在成都毫不惭愧地靠老朋友接济,如果对方忘了,他还主动催要(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希望他们来“救急难”;他进三大赋以求用,一边自诩“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且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边毫无羞耻地自比古代文学弄臣枚皋、扬雄,一再恳求玄宗“哀怜”(进雕赋表)。可能因为他一生经济上不能潇洒,政治上不能 第
26、51页 得志,影响到他人格上的拘谨与一丝委琐。这种庸俗的一面,与他“诗圣”的“圣”的一面(此“圣”乃指他精神上伟大的博爱与推己及人的慈悲)似乎很不和谐,但却如此真实地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事实可能正是因为杜甫自己对生活的艰辛与种种尴尬有切身的体验,他才能体谅他人的苦难与辛酸。这可能正是杜甫由凡入圣、由俗入圣的逻辑之路。第52页课堂教材新知全解 第53页秋兴八首(其一)1解释重点字词。(1)凋伤:_ (2)萧森:_(3)兼天:_(4)他日:_(5)催刀尺:_(6)急暮砧:_第54页【答案】(1)使草木凋落衰败(2)萧瑟阴森(3)连天(4)往日(5)赶裁新衣(6)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第55
27、页2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_【答案】本首诗是秋兴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第56页附:图文导航 景情 首联 枫叶凋零、秋气萧森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颔联 巫峡景象、阴森气氛 时局动荡、阴沉郁闷颈联 感伤身世、丛菊孤舟 思乡之情、欲归不得尾联 户户捣衣,家家催刀 担忧国事,思念家乡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家国之秋第57页咏怀古迹(其三)3解释重点字词。(1)一去紫台连朔漠去:_ 朔漠:_(2)画图省识春风面省:_(3)分明怨恨曲中论论:_第58页【答案】(1)去,离开 朔漠,北方的沙漠
28、(2)省,曾经(3)论,倾诉第59页4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_【答案】这首诗叙写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第60页附:图文导航昭君 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第61页登高5解释重点字词。(1)渚:_(2)鸟飞回:_(3)落木:_(4)萧萧:_(5)百年:_(6)苦恨:_(7)繁霜鬓:_(8)潦倒:_第62页【答案】(1)水中小块陆地(2)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3)秋天飘落的树叶(4)模
29、拟草木摇落的声音(5)这里借指晚年(6)极其遗憾。苦,极(7)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8)衰颓,失意第63页6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_【答案】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悲愁之感。第64页附:图文导航第65页秋兴八首(其一)1秋兴八首(其一)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_第66页【答案】景物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寒衣、暮砧等 图画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草木萧瑟阴森,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秋风萧瑟,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
30、捣衣声急切响起,描绘了一幅游子思乡的秋景图画 意境萧瑟、凄凉、雄浑、壮丽第67页2.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句是哪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明确:_第68页【答案】(1)颈联是主旨句。“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情的哀伤。“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人怆然。(2)这一联表达了作者羁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抒之情为本诗主旨所在。第69页咏怀古迹(其三)3咏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试
31、分析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法塑造昭君形象的。明确:_第70页【答案】诗歌内容表现手法形象性格特征 首联侧面烘托雄伟山川象征其坚强性格 颔联正面、侧面结合“一去”正面写其态度之坚决,“青冢”侧面写其思念故国 颈联侧面衬托“空归”衬其思念故土尾联侧面烘托侧面烘托其美好品格第71页4.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明确:_第72页【答案】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
32、事。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诗人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第73页登高5登高一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_第74页【答案】(1)形象: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使得一个颤颤巍巍站立在深秋季节里的满头白发、满脸悲愁、体弱多病、长年漂泊的老者形象跃然而出。(2)情怀:诗人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活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着,更有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世的博大胸怀。第75页6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
33、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明确:_第76页【答案】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第77页秋兴八首(其一)中对“丛菊两开他日泪”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二是“他日”作何解?请谈谈你的见解。第78页【探究】观点一
34、: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其一)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是应该从出川算起较确切,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诗人到夔州的当年。观点二:“他日”课本注释为“往日”。另一种解释为:“他日”即“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第79页学会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
35、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第80页(2)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或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的;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第81页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第82页本课更是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
36、景”表现手法的典范。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景色的描绘,烘托出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登高通过所见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繁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第83页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注意以下三点:(1)寻找适合抒发情感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也可以哀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2)根据抒发情感的需要确定情与景的关系:具体写作时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3)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感情渗透到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第
37、84页请用“微风”“月光”“花影”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 40 个字。第85页【答案】示例:(1)微风轻抚,花影婆娑。月光带给人无尽的想象,玉兔是否也在艳羡这静谧而美好的夜晚。(2)花影斑驳的小路,微风送来的阵阵蛙声,还有那淡淡的月光,构成一幅天上人间的美景。(3)微风偶尔送来蛙声,婆娑的花影悄悄地映在河面上,月光带给我们一个清朗恬静的世界。(恰当使用三个中心词语,想象合理,语句优美)第86页课 文 全 解 第87页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呈现】玉露 凋伤 枫 树 林,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衰败,巫山巫峡 气 萧 森。【1】巫山巫峡呈现出一派萧瑟阴森的景象。
38、江 间 波 浪 兼天 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连天,塞上 风 云 接 地阴。【2】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第88页 段解:前四句写景。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富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第89页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秋菊第二次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3】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寒 衣 处 处 催 刀 尺,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裁御寒的新衣,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4】【5】我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清晰地听到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段解:后四句抒情。直诉诗人的悲秋
39、之感和对长安的思念。这种思念诚然与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第90页【名师赏析】【1】首联以秋起兴,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用“凋伤”“萧森”给景物笼罩了一层败落的气息,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第91页【2】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是“兼”“接”二字。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兼”“接”二字将眼前景和心中情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写出浑莽之象。第92页【3】有人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
40、两开”“系”均为意义双关,请谈谈你的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二字,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诗人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也是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旧乡,系于故园。第93页【4】简析这一联中“催”“急”二字的表达效果。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裁冬天御寒的新衣,“急”字写捣洗寒衣的声音一阵紧似一阵。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流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捣衣声愈加急促,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5】这一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
41、游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使诗人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第94页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呈现】群山万壑 赴【1】荆 门,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生 长 明 妃 尚 有 村。这里还有明妃(王昭君)生活过的村子。一 去 紫 台 连 朔 漠,她当年一离开汉宫便去到北方沙漠,第95页独 留 青 冢 向 黄昏。【2】只留下青冢对着黄昏。段解:首联由群山万壑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颔联写王昭君悲剧的一生。第96页画 图 省 识 春 风面,曾经单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王昭君的月貌花容,环 珮 空【3】归 夜 月魂。【4】昭
42、君的环珮空载着她思汉的魂魄在月夜归来。千 载 琵 琶 作胡语,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曲中,分明 怨 恨 曲 中 论。【5】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段解:颈联由咏史转向抒情与议论,揭示了王昭君悲剧的根源;尾联正面写王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第97页【名师赏析】【1】简要分析首联中“赴”字的修辞效果。“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但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而且引出歌咏对象,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第98页【2】“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43、“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四字对偶工整,内涵丰富,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生前不幸,孤苦;死后凄凉,冷落。【3】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昭君遗恨之深,并寄寓了诗人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第99页【4】颈联中的用典有何表达作用?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汉元帝的昏庸和画工的私欲(画图省识春风面)而不得宠,远嫁匈奴,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落得“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悲惨境地,由此抒发了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5】“怨恨”一词为诗眼,点明题旨。“千载”指昭君的怨恨之长久,“作胡语”流露出无边的离家去国之怨思。美
44、不得宠,才不见用,古人之悲,自身之叹,种种憾恨,均在其中。第100页登 高【原文呈现】风急 天高 猿啸 哀,秋风凛冽,天高云少,猿猴的啼叫声显得十分悲哀,渚清 沙白鸟 飞 回。【1】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 落木 萧萧 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不尽 长江 滚滚 来。【2】望不到头的江水急速翻滚,奔腾而来。第101页 段解: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万里 悲秋 常 作客,远离故乡悲对秋景,感慨自己长期漂泊他乡,百年 多病 独 登台。【3】(我)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第102页艰难 苦恨 繁 霜鬓,历尽了艰难苦恨后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
45、 新 停 浊酒杯。【4】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段解:后四句写登高所感。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景,表达了内心的情感。第103页【名师赏析】【1】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不仅上下两句对偶,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第104页【2】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一是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写出了诗人对韶华已逝却壮志未酬的无尽愁苦。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二是叠字,“萧萧”“滚滚”,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有韵律之美。第105页【3】“常作客”指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百年”比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此联的“万里”“百年”和颔联的“无边”“不尽”相互照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解不尽,情与景交融相洽。【4】国难深重,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使得诗人须发皆白;又因疾病缠身而戒酒,万般愁绪无以排解。备尝“艰难”是由“常作客”所致,“潦倒”又是“多病”的结果。国难之忧与自身之愁融于一处,诗人的感时伤世之情跃然纸上。请做:课时作业(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