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相关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我国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单元知识体系:本单元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与失误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三大改造,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单元知识综述: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与失误时期(1956-1976年):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3、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后来“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更大浩劫。尽管如此,经过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巨大成就。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中国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实践【典例1】(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4、,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精讲精析】选A。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加之“左”倾错误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错误,致使国民经济出现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制定“八字”方针,进行调整,恢复国民经济,在农村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一定程度上克服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如图所示:【命题人揭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本题实际联系当今“三农”问题这一社会热点,
5、以1962年对农村经济工作的调整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20世纪60年代纠正“左”倾错误,调整恢复国民经济的理解。1962年中共中央文件把生产队作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目的就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恢复。【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新中国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尤其是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失误,历年考查较多。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对于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和失误,主要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3.复习备考时,要明确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成功的探索、出现的重大失误以及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1.(2012浙江文综T
6、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副油箱”。【解析】选C。由“消灭一个敌人”可知这是战争时期,由“鞍山钢铁厂”及生产的产品“副油箱”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战争时期,因此选择C。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
7、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三点:(1)美国这份文件发表的时间1958年。(2)美国这份文件的主旨: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保持高速发展。(3)中国1958年的历史事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生产严重受挫,所以这一文件的判断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故
8、选D项。【解析】选D项,从题干主旨看出这份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判断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A项说法错,当时中美关系并未急剧变化。B项的意思与题干中的这句话“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是矛盾的,故B项错。C项说法和题干对中苏关系的判断是矛盾的,而当时中苏关系是在走向恶化,故排除C项。3.(2012天津文综T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
9、人员遵纪守法【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注意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阶段特征。(1)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2)1963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4.(2011北京文综T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
10、7.2 0.04 1.2【解析】选B。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故选B。A项中1946年大部分应为私营所有制企业,故排除。C项“文革”中不存在公私合营、私营等经济成分。D项改革开放时期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应该较大。5.(2011广东文综T18)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题指南】本题考查1956-1966年全面建
11、设社会主义十年期间出现的“左”倾错误。解答本题时一定要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1958.11”“卫星”等,从中分析判断。【解析】选A。杂志体现的时间是1958年,此时正是“大跃进”时期,由于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各地虚报产量,叫放卫星,杂志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流行现象,所以选A。C项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发射;B项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1973年;D项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1995年提出的,时间不符合。6.(2011海南单科T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
12、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解析】选C。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因此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误区警示】“一五”计划与中国工业化:“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7.(2010海南单科T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
13、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解析】选A。本题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一组数字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建国初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材料中显示“一五”期间生产资料的生产有了大幅度提高,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我国的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A项符合题意。8.(2011山东文综T29)(节选)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
14、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第(4)题从时间上看武汉钢铁厂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根据时代背景来分析。答案:(4)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2010天津文综T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
15、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大跃进运动的理解。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单位GDP能耗”的最高峰值出现在1958年,直接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A不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奋斗目标,没有涉及能耗问题,B不正确。建立人民公社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涉及能耗,C不正确;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核心,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造成“单位GDP能耗”增加,D符合题意。2.(2010江苏单科13)文物是 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 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
16、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解析】选D。本题以具体的历史文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通过知识迁移来进行合理解读的能力。首先应充分掌握历史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如图中的“1954年12月18日”“生产合作社”都是答题关键。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所以A项与题意不符。人民公社是开始于1958年的生产关系变革,C项错误。B、D两项都是开始于1953年的三大改造,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公私合营并没有形成合作社组织,而在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中出现了合作社组织,由此判断D正确。3.(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
17、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解析】选C。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历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阶段性特征的掌握能力和对曲线图的解读能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我国经济建设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之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到1962年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才初步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典例2】(2012安徽文综T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2 1
18、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 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 水平 农村 8.9%城镇 4.5%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精讲精析】选B。具体分析见思维导图:【命题人揭秘】本题以城乡居民收入为切入点巧妙地利用图表材料,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易错选C、D。错因在于没有把握时间1979-1984年,并联系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及重要概念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等同进行判断。【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
19、内容上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在每年高考中均有体现。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上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土地公有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增强企业活力考查较多,而且还可以联系和运用一些新材料,以此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3.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使农民拥有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改革在管理体制和所有制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注意联系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等内容。1.(2012全国文综T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公有制
20、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要明确我国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错误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时间与题干不符 错误 C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私营工商业没有直接联系 错误 D 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意味着国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承认私有制的存在 正确 2.(2011上海单科T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
21、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D。本题以土地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从题干“他们可以多劳多得”可知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表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未涉及土地承包制度,故排除。3.(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22、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选C。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项;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的,故选C项。4.(2011江苏单科T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解析】选A。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农民所有
23、转变为集体所有,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故C不符合题意。土地用途和土地规模虽然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相似,故B、D不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农民个体经营到集体经营;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了公有化程度,土地由公社统一使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权,故答案为A。【误区警示】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950-1952年土地改革使生产资料由地主阶级私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实际上仍是私有,农业合作化使农民个体所有变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化使集体所有制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改变土地公有制,而是在坚持土地公有
24、制的前提下,使农民拥有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以此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5.(2009福建文综T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C。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依据题干中的时间限定“1984年”,可以排除A(1953-1956年)、D(1992年开始提出)。而国有企业改革是按照政企分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实施的,
25、故B不符合史实。C反映了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故本题答案为C。6.(2011安徽文综T35)(节选)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
26、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第(3)题直接原因在于政府重视机器的推广、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趋势是农业生产工具越来越在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答案:(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典例3】(2011福建文综T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
27、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精讲精析】选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进出口总量开始有了明显的增长的年代是1984年。B项是1984年开始实施的,符合题意,故选B。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阅卷人点评】通过阅卷后的统计结果来看,本题学生失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不能准确理解图表和题干意旨,图中显示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而不是1986年或1988年。(2)不能准确把握各备选项发生的时间,A项开始于1980年,B项开始
28、于1984年,C项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D项是在2001年,从而导致判断失误。【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过程在历年高考命题中是热点,特别是对设立经济特区和加入世贸组织考查较多。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上看:通过图表和新情境新材料的设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以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掌握。3.复习备考时,注意掌握从沿海到内地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的过程,分析对外开放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2012江苏单科T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
29、,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1969年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等关键信息。【解析】选C。题干反映我国“1969年不向国内外借债”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A、B、D表述均不符合我国史实,均有误。2.(2009江苏单科12)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
30、因素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B.C.D.【解析】选B。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1979-1989年之间中美贸易额的变化因素。依据图中1979-1989年这一时间限定,可以排除(中国入世发生在200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1978年底中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这大大促进了中美贸易额的增加,故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改善了30多年的对抗局面,这也大大有利于中美贸易的增长,故正确。3.(2012四川文综T37)(
31、节选)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
32、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
33、【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注意,一、认真阅读材料和设问,尤其是设问的核心问题及限制条件,不要答非所问。二、结合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分析材料反映的时代特点。【解析】第(2)题首先要明确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第一问结合其创办的目的及“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分析概括,第二问注意回答要全面,可以结合材料及教材知识,从轮船招商局对自身、对中国经济、对抵御外国经济侵略等方面分析;第(3)题难度较大,首先要阅读材料,用简练的词语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然后据材料和教材知识分别用有关史实进行说明。答案:(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
34、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对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3)面对困难,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推行改革开放的机遇。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4.(2012福建文综T38)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
35、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
36、年=100)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
37、验之间的关系。【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曲折历程。根据试题提供的相关材料,先进中国人先后进行了教育救国、革命救国和社会主义建国以及改革开放富国的探索历程。【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概括两人重视教育发展、以教育救国的共同主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的时代意义,再根据时代背景分析其失败原因。第(2)题,根据材料二提示的时间:1949年3月,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的时代内涵。第(3)题,先根据材料三图示数据分阶段进行概括说明,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增长和下降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建
38、国之初的国情进行总结说明。第(4)题,主要根据材料四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在实行改革开放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答案:(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
39、实、提高”的方针。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典例4】(2011浙江文综T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
40、有的【精讲精析】选D。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视察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设立经济特区与证券、股市试验无关,排除C。经济体制改革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阅卷人点评】通过阅卷后的统计结果来看,本题主要出现以下错误:(1)不能正确理解材料含义,“证券、股市”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意思是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有“证券、股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错误地认为“证券、股市”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
41、国有企业的改革,材料没有涉及,同时材料也没有提及“左”和“右”以及沿海经济特区。故不能选A、B、C三项。【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均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其意义考查较少。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考查较多,主要是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3.复习备考时重点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指导性意义以及十四大、十五大的具体内容,同时联系时政内容进行分析把握。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
42、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1)题干关键信息:1992年、下海经商。(2)合乎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选项。【解析】选A。纷纷下海经商说明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A项符合题意;由于本题题干主旨和选项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其他三个干扰项如果用题干主旨无法直接排除。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用史实进行排除。B项说法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在80年代就开始而不是1992年,故排除B项;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
43、开是在1984年,不是1992年,故排除C项;D项说法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80年代也已经开始,不是1992年,故排除D项。2.(2011山东文综T13)右图是1980年 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 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解题指南】图片型选择题的信息获取:解答图片型选择题一定要认真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有效的时间、空间、关键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判断。本题图片是1980年12月颁发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说明改革开放时期个体经济的发展,表明我国所有制形
44、式呈多样化。【解析】选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21世纪初初步建立,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B项错误;图片中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D项说法非常笼统,有很强的干扰性。3.(2010安徽文综T17)邓小平曾 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 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B.C.D.【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45、。通过“飞乐音响公司股票”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但看不出股票交易市场这一信息,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确,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不正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股票是在1984年发行的,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正确。4.(2012重庆文综T3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汉代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学
46、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方向。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摘编自韩养民秦汉文化史 材料二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
47、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从文艺、哲学、科学三方面概括回答,第二问注意回答两个方面“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中即可找到,第二问结合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回答,注意不要答成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1)文化艺术异彩纷呈;哲学气魄雄浑,模式阔大;科学居世界领先地位。汉朝成为当时东方一大文明中心;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2)发展生产力。从建国
48、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5.(2011广东文综T39)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报(1933年
49、)“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注意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外环境分析原因,从经
50、济成就方面分析影响;第(3)题比较、归纳经济政治调整的表现;第(4)题应在综合分析和归纳材料的基础上再提升,但要言之有理。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本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2009辽宁、宁夏文综T4
51、0)(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 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 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 量超过1 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 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 展到41 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 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 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
52、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对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原因分析需结合所学知识。答
53、案:(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建国初期的严峻形势:a.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破坏。b.形势: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 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2)
54、过渡时期总路线:目的: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把我国建设成为 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时间:1953年。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3)“一五”计划(1953-1957年):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影响: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 定初步基础。(4)三大改造(1953-1956年):内容:a.农业: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
55、 合作社。b.手工业:大致采取与农业同样的步骤。c.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赎买政策,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 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1954年逐步发展到 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性质:是我国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 义变革。意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问题:在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 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内容: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
56、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 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 间的矛盾。b.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 中未能真正贯彻)。(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总路线(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大跃进”:盲目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错在忽视客观 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果:导致
57、国民经济出现混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1959-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点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2)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3)经济基础:重工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4)经验借鉴: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提醒】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及实质(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
58、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两者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3)国民经济调整: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结果: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 所改善。(4)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建成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约
59、八千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石油实现自给。(5)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两年内工农业生产 总值损失了一千亿元。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1年开始,到1973年,国民经 济出现复苏局面。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 想,实质是对“文革”的全面纠正;国民经济出现回升状态。【点睛】对“八字方针”的认识(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
60、实和提高。【点睛】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二、三、四”(1)“一”是指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二”是指探索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即处理国内矛盾和经济建设速度两个问题。“二”是指两大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3)“三”指三大失误即: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4)“四”指四个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点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1)
6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领域,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领域。(2)“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背景:(1)“文革”结束后,党中央一些领导人仍继续犯“左”的错误,经济建设在徘徊中前进。(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12月。3.内容:思想方面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政治方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方
62、面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经济方面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4.意义:(1)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2)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 转折。(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三个重大转变(1)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工作重心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
63、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必要性(1)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 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2)到1978年,中国仍有 两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 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 设 (1)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的弊端(2)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 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 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 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过程 (1)1978年安徽、四川实行包产到 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2)到1983年初,全国普遍实行以
64、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 任制(1)政策性调整阶段(2)制度创新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 土地公有制的基础 上,把土地长期包给 各家各户使用,农业 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 经营,自负盈亏。农 民交够国家的,留足 集体的,剩下的都是 自己的 (1)管理体制:把所有权和经营权 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 自主权(2)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意义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 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 配中的平均主义。实行包
65、 产到户以后,农村的经济 迅速发展起来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 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 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 益显著提高【点睛】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改革前农村的经济体制是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农民没有经营自主权,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提醒】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0年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产资
66、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承包使用;后者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3)产品分配方式不同。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 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在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2)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
67、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影响: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 个沿海港口城市。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 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 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
68、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 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中国政府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 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时间:1990年。(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 地,
69、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 重点和标志。(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提醒】旧中国“开放”与今天开放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被迫开放,今天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进行的。(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今天的开放是中国按照平等互利原则与各国进行的各种合作与交流。(3)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今的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4)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
70、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的开放是为了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1)国际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陷入低潮,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从而更健康地成长。(2)国内方面:在中国改革的最关键时刻,人们对于中国要不要 搞市场经济而争论不休;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阐明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2.过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摆脱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的观念。
71、(2)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3)邓小平南方谈话:时间:1992年。内容: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 题,提出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5)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意义:(1)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和生机。(2)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72、设。(3)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意义。【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与特点(1)含义: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特点: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请探究:根据上面四幅图
73、片,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提示】调整 时 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 果 土地 改革 1950-1952年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 合作 化 1953-1956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调整 时 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 果 人民 公社 化 1958年 当时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
74、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 联产 承包 责任 制 1978年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应用体验 1】(2012苏北四市模拟)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解析】选C。材料
75、中提到的四个步骤,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村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最终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请探究:根据上面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哪三次重大转变?【提示】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
76、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
77、世瞩目。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用体验 2】(2012黄山模拟)下表能够反映的史实是(摘编自杨继绳中国改革开放20年纪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第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所有制结构不断改善 国有企业面临困境 A.B.C.D.年代 1978 1980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国有 工业 比重(%)77.6 76.0 64.9 54.6 51.5 37.3 28.5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是三大产业比例调整的结果,不能单纯归因于第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也跟经济所有制的调整有关,排除。国有企业改革后,活力增强,“国有企业面临困境”的表述不符合事实,排除,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