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99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4.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24页
2017届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第1部分 古代篇 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理考点知识重组明考向主题突破专题限时集训第 2 讲 魏晋、隋唐、宋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阶段特征 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 年)的大动荡,隋唐(581907 年)和宋元(9601368 年)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坐标通览 整体感知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

2、,逐步恢复发展。(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思想文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魏

3、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政治上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选官上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经济上 农业:实行均田制;出现耕耙耱技术。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文化上 思想: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面临危机。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隋唐时期(581907 年)政治上 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长

4、官称为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经济上 农业: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出现了筒车。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商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中外闻名的大都会;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文化上 思想:出现“三教合一”。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绘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张旭、怀素等。宋元时期(960

5、1368 年)政治上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a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加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b地方: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的政治制度:a中央: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b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经济上 农业: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手工业: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五大名窑以江西景德镇为首;出现青花瓷器。商业: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

6、朝时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文化上 思想:a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标志着儒学的转型和成熟。b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发展了程朱理学。科技:活字印刷、火器和指南针;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元朝王祯著农书。文学戏曲:词兴起和繁荣;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元朝的散曲和杂剧。绘画和书法: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杰作。主题 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2016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

7、,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 A 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 C 项;D 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2(2016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

8、升社会文化水平D 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 D 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 A 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B 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 C 项。备选真题3(2016海南高考)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

9、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B 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皇族的关系,故 A 项错误;在宗法制下,国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 B 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民贵君轻”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 C 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 D 项错误。4(2016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

10、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A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使用“糊名法”,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取人数均无关,排除 B、C、D 三项。1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1)演变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11、2)特点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2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选官制度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依据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 特点下 层 人 士 一般 没 有 参 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给 中 下 层 地 主提供了机会 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

12、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从发展角度考查唐代中央机构演变的特点命题猜想(1)从官僚体系演变的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源于魏晋,形成于隋唐,基本为后世王朝所沿袭。解题时注意结合三省六部下长官的变迁及职权的变化来分析。(2)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命题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现象来分析。1(2016山西高考质检)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

13、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B 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 A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 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被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 D 项错误。2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

14、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 从“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知,政事堂是决策机构,故 C 项正确。从制度创新角度认识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命题猜想 封建君主通过调整地方管理体制、监察地方官吏等手段,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并运用地方权力制约分化等原则,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是在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吸取。高考往往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元朝

15、行省制度的设置及影响角度进行命题。3(2016武汉模拟)997 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 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导学号:02792014】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D 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故 A 项错误;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故 B 项错误;元代行省制下实行集体议事制度,故 C 项错误;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

16、故 D项正确。4(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A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 A 项正确。以社会热点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监察与选官制度命

17、题猜想 随着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创新,坚持公务员“逢进必考”和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共识。在复习备考中,一方面,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从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上理解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5(2016湖北七市联考)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竟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B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C 由材料薛元超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可见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

18、心中的地位,这与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无关,故 A 项错误;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B 项错误;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地位的上升,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 C 项正确;由“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可见,科举制不是所有读书人入仕的平台,故 D 项错误。6(2016菏泽模拟)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导学号:02792015】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D 材料中“遭侍御史刘范弹劾”中仅涉及御史弹劾权,未体现监察职能的增加,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皇权

19、对御史监察权的庇护,故 B 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李恪遭到弹劾,没有涉及如何处理,因此与司法制度无关,故 C项错误;李恪作为皇子受到弹劾,说明御史的弹劾不回避贵族集团,故 D 项正确。主题 2|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1(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 B 项。宋代农业

20、、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 C 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 D 项。2(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导学号:02792016】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1、,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 项符合题意。A、D 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 B 项。3(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

22、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 C 项正确。B 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 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 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A、B、D 三项。4(2014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 B 项的结论错误。C、D 两项在材

23、料中没有体现。5(2013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导学号:02792017】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 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 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 B 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 D项。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的

24、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 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南移的特征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

25、定的影响。(4)南移的双重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来看,早期“城”与“市”

26、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来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

27、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从文明进步角度考查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命题猜想 中国古代具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解题时重点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特征及影响来分析。1(2016绵阳二诊)下表为唐代天宝、北宋初年全国户数统计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唐天宝年间北宋初年 秦岭、淮河以北54.5%40.1%秦岭、淮河以南45.5%59.1%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说明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C 材料涉及秦岭淮河南北全国户数统计变化,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故 A 项错误;材料涉及户数统计变

28、化,不能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由唐到北宋初年,秦岭淮河以南户数统计上升,以北则下降,由此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故 D 项错误。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导学号:02792018】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D 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 A 项

29、错误;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故 B 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 C 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故 D 项正确。从文明史观和中外文明交流角度命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命题猜想 (1)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冶金、纺织、制瓷等领域创造了极高的文明成就。解题时需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把握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铁业分布状况及成就。(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成就领先世界。丝绸、瓷器等畅销亚洲、欧洲等国。命题会从中外贸易交流及丝绸之路等方面,考查中外文明交流的表现及影响。3(2016

30、武汉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B 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 A 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

31、自然经济的范畴,故 C 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 D 项错误。4(2016湖北七校联考)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C 题干中的现象是指隋朝对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而本题旨在探究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故 A 项错误;题干信息与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无关,故 B 项错误;由于工官制度对官营手工业者有“不

32、得入市”、晚年回乡后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等严格要求,所以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故 C 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官府工匠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推断,此时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未被废除,故 D 项错误。从联系发展的角度考查隋唐、元商业发展的表现命题猜想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朝代,其发展速度和呈现的特点各异。命题人往往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商品种类、商业区域专业化等方面设置。解题时需结合不同时期的商业成就及特点来分析。5(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

33、”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A 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 A 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是否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是否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 B、C、D 三项错误。6(2016黄冈模拟)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

34、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B 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 A 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 C 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了灯箱功能的多样化但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 D 项错误。主题 3|思想文化上: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1(2016全国甲卷)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35、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解读材料信息。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 B 项。A 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 C 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2(2016全国丙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36、)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 A、D 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 C 项符合题意。3(2014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

37、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4(2014全国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导学号:02792019】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

38、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择 C 项。5(2014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导学号:02792020】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 项不是新认识;B、C 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6(2013

39、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的经典。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 A 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 B 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D 项。1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40、2)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3)程朱理学把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2直接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中 央 集 权 的 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 识 分 子 的 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 政治国 家 的 分 裂 和统一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 经济商 品 经 济 的 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了市民阶

41、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从发展演变和社会进步角度命题考查宋明理学命题猜想 (1)理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的强大生命力。解题时需结合理学形成的背景进行分析。(2)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影响。解题时往往需要根据具体史料,从社会进步性方面分析。1(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42、。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C 根据题干可知,朱熹的“天理”和“公”在社会道德的反映是“三纲五常”,其中对于官员来说,结合题干应当严格遵守“君为臣纲”,“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实践,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 C 项正确;题干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 D 项错误。2(2016乐山调研)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

43、不自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A明“理”的方法B读书的方法C明“理”的目的D读书的目的A“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体现了发明本心,认为读书只是“儿童文学”,因此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明“理”的方法,故 A 项正确;陆九渊没有涉及读书的方法,故 B 项错误;两者明“理”的目的和读书的目的均相同,即明“天理”,故 C、D 两项错误。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古代传统科技的辉煌与沉沦命题猜想 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

44、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3(2016武汉调研)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导学号:02792021】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B “君臣佐使”配药组方的基本原则暗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太医依病状加了三味药,实为一种创造性尝试,但被判绞刑,可

45、见君主专制体制阻碍了医学实践与发展,故 B 项正确。理学出现于宋代,A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2016郑州质检)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的革新B造纸术的改进C装订技术的提高D科举制的盛行A“绵长的卷轴形式”是因为书写,而印刷需要单页,与材料中“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相符,故 A 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印刷术提高了装订技术,因为“到宋朝则多为单页”,所以才“并作蝴

46、蝶装糊浆极坚牢”,故 C 项错误;隋唐时科举制已盛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从文化对社会现实反映角度命题考查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命题猜想 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时代鲜明的特征。5(2016临汾考前适应性训练)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放浪不羁,以丑为美,说丑话做丑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接待宾客时故意穿破衣烂衫,“望客而唤狗”;参加宴会时,故意不拘礼节,“狐蹲牛饮”;更有甚者,客人来访时,赤身裸体,一

47、丝不挂,美其名曰“通达”。魏晋时期出现的以上行为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A现代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古典主义B 现代主义是在现代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导致人们精神出现危机而形成的荒诞的艺术风格,故 A 项错误。浪漫主义反映的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它更多采取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统治者昏庸残暴,滥杀无辜,残酷的现实使名士们内心的压抑与痛苦越来越深。为了摆脱精神上的压抑与苦闷,他们逃避现实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浪漫主义风格相符,故 B 项正确。现实主义是真实具体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风格,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古典主义是将古典时代的品位作为标准,

48、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6(2016兰州诊断考试)“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C 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兴起,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文学走向颓废,故 B 项错误;题干中“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的兴起有关,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风格,故 D 项错误。主题 4|多维探

49、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宋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2012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和繁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追求独立发展、公平正义,题干中的故事就反映了这一点,故选 D 项。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

50、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文学(1)宋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2)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的呐喊控诉等。4书画艺术(1)宋代随着手工业

51、、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兆页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2)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进一步发展。1(2016郑州质检)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宋代理学的影响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B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出现在明清时

52、期,故 A 项错误;宋代理学弥补先前儒学的不足,提出世界本原是天理,更加思辨化,反映在文学上使得“宋诗写得深奥含蓄”,故 B 项正确;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应该带来宋词的世俗化,故 C 项错误;宋代租佃契约关系与宋诗的深奥含蓄无关,故 D 项错误。2(2016昌平期末)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 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ABCDA 宋朝重文轻武,重建士大夫为

53、主体的文官政府,故正确;宋朝为了增加财源,鼓励商业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正确;宋朝理学兴盛,推动儒学走向思辨化,故正确;文人画在唐宋兴起,但成就最高则是在元明清三朝,故错误,A 项符合题意。纵横交汇通古今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2内容(1)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史治;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组织。(2)迁都洛阳。(3)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3影响和评价(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大唐

54、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贞观之治(1)政治方面:吸收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2)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3)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开明的民族政策。(2)武力征服东突厥和西突厥。(3)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4)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官职且其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5)接受松赞干布求亲,派文成公主入藏。3开放的对外政策设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等。王安石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背景(1)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2)积贫积弱:财政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弱。2目的(1)直接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2)根本目的: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内容(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4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专题限时集训(二)点击图标进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