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66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8 大小:2.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8页
第8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9页
第8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0页
第90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1页
第91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2页
第92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3页
第93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4页
第94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5页
第95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6页
第96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7页
第97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8页
第98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9页
第99页 / 共118页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教师用书: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开卷有益孝心是任何爱都不可以代替的,它是生活中的一片绿洲,名利场外的一方净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而李密的陈情表以其强烈的感人力量历经千载仍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话题链接孝心无价1教材赏悟孝和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二者发生冲突之时该当何去何从?1 700多年前的李密用眷眷之心向当时的皇帝司马炎陈述的这段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历经历史的风尘,沉淀成晶莹的一片孝心。时空漫漫,而孝心长青。在圣意难违之际,用“先尽孝后尽忠”的拳拳忠心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历代读者。2名句赏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2、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3典例赏析鹿乳奉亲孝经原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译文:周郯子,品性至孝。郯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

3、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打猎者看见他,以为是鹿而欲射之。郯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幸免。4时文赏读孝心的传递和我一起走进澡堂的是一对父子。准确地说,是父子五人。老大模样的中年男子背着父亲径直向我对面的位置上走来,轻轻地将老人放下,在一旁直喘粗气。老二麻利地给老人宽衣解带,(最小的叫他二哥),老三老四迅速地褪去身上的衣物。老人衣服脱完后,老三吃力地背起父亲,向里间走去。到了澡池边,小儿子先用手试了试水温,见有点热,对老三说:“三哥,水有点热,当心啊!”只见老三将老人放进澡池的一角,双手紧紧地抱着老人,一如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我坐在他们不远处,上下打量起老人来,这是一个半身不遂的老人,不能说话,身体僵

4、硬,任由儿子“摆布”。不大一会儿,另外两个儿子先后走了进来,到老人身边坐下,老大拿起随身携带的毛巾细心地在老人身上擦洗,嘴里不停地对老人说:“大,先泡泡,等身体泡透了,老二给你擦灰。”老人呆呆地向老大望望,算是回应吧。轮到老二给老人擦背了,其动作极其麻利,丝毫不输给专业的擦澡工。他细心地擦着,全身上下一处不落,我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动人的一幕。稍后,老四抱起老人走到淋浴下,老三为老人洗头,打香皂,动作同样极其麻利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焦躁。孝心就这样在兄弟四人间传递着。都说养儿防老。眼前的一幕是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最好的诠释。什么是爱,什么是孝顺,不是绫罗绸缎,不是金山银海,不是山珍海味,

5、而是父母需要你,你能及时伸出援手的那一刻。常识链接知人论世1识作者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犍为(今四川彭山东)人。西晋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后世,被视为孝道的典范。2知背景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

6、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3解文体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抒情色彩。4拓常识官职的任免升降关于任职授官的: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做官)、点(用于口语)。关于提升职务的: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徙、量移(调得比原职稍好)

7、、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署(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基础梳理一、字音辨识险衅(xn)闵凶(mn)祚薄(zu)五尺之僮(tng)洗马(xin)茕茕独立(qin)猥以微贱(wi)终鲜兄弟(xin)期功强近(j qin)逋慢(b)拔擢(zhu)日笃(d)陨首(yn)优渥(w)宦达(hun)希冀(j)矜育(jn)盘桓(hun)二、通假字夙遭闵凶 同“悯”,忧伤常在床蓐 同“褥”,草席,草垫子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同“又”,加上零丁孤苦 同“伶仃”,孤独的样子三、一词多

8、义1行行年四岁(动词,经)九岁不行(动词,走路)2夙夙遭闵凶(名词,早时)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名词,早晨)3拜拜臣郎中(动词,授官)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4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惜)不矜名节(动词,自夸,夸耀)5见慈父见背(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自己”)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动词,看见)6亲躬亲抚养(副词,亲自)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7当死当结草(副词,应当)当侍东宫(动词,充当,担任)8薄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日薄西山(动词,迫近)四、文言虚词1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介词,因为)臣具以表闻(介词,用)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

9、,表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2于急于星火(介词,比)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积于今六十岁矣(介词,到)青,取之于蓝(介词,由,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和“见”一起组成被动句)3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功之有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无义)五、古今异义愿陛下矜悯愚诚古义:希望 今义:乐意,愿形影相吊古义:慰问今义:悬挂舅夺母志古义:强行改变今义:争先取利,强取晚有儿息古义:子今义:呼吸逮奉圣朝古义:等到 今义:捉拿寻蒙国恩古义:不久今义:

10、寻找除臣洗马古义:授予官职今义:去掉则告诉不许古义:报告申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少臣之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六、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内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2)形容词的活用夙遭闵凶 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猥以微贱 形容词用作名词,微贱的身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3)动词的活用臣具以表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无以终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保卒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七、文

11、言句式(1)判断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用“非”表否定判断今臣亡国贱俘 直接表判断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用“非”表否定判断(2)倒装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星火”译时应放在形容词“急”前面作状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于陛下”充当状语应放在“尽节”的前面)(3)省略句且臣少仕伪朝 且臣少仕(于)伪朝(省略介词“于”)谨拜表以闻 谨拜表以(之)闻(省略宾语“之”)(4)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动词“婴”本身表被动,被缠绕(5)固定句式无以至今日“无以”是“没有用来的办法”对点直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险衅(xn)优渥(w)洗马

12、(x)更相为命(gng)B闵凶(mn)矜育(jn)拔擢(zhu)猥以微贱(wi)C逋慢(b)侥幸(jio)盘桓(yun)门衰祚薄(zu)D日笃(d)陨首(yn)陛下(b)终鲜兄弟(xin)解析 A 项,“洗”应读 xin;C 项,“桓”应读 hun;D 项,“鲜”应读 xin。答案 B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夙遭闵凶B零丁孤苦C四十有四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解析 A 项,闵悯;B 项,零丁伶仃;C 项,有又。答案 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慈父见背 见背:背弃我。这是死的委婉说法。B晚有儿息 息:子。C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D臣之辛苦 辛苦:身心

13、劳苦。解析 辛苦:辛酸苦楚。答案 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实所共鉴据旧以鉴新B.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刺客不行,良将犹在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愿陛下矜愍愚诚D.臣具以表闻四美具,二难并解析 A 项,都是“明察”之意;B 项,不行:不能走路/不去做;C 项,矜:顾惜/怜悯;D 项,具:全部/齐备。答案 A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报养刘之日短也B.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但以刘日薄西山D.子无乃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解析 A 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

14、项,副词,趁机/副词,于是,就;C 项,均是介词,因为;D 项,指示代词,这样,如此/副词,就。答案 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具以表闻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何功之有哉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青,取之于蓝解析 A 项,均为介词,比;B 项,介词,因为/介词,用;C 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 项,介词,对,向/介词,由,从。答案 A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解析 A 项,古义,报

15、告申诉;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B 项,古义,成人自立;今义,a.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b.(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D 项,古义,不会走路;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或能力不够。答案 C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夙遭闵凶是以区区不能废远B.臣具以表闻无以终余年C.刘病日笃内无应门五尺之僮D.保卒余年直可惊天地,泣鬼神解析 A 项,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形容词用作动词;B 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C 项,都是名词作状语;D 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答案 A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B急于星火C州司临门D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解

16、析 A、C、D 三项都是省略句,B 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B10名句默写(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形影相吊。(2)诏书切峻,_。(3)_,宠命优渥,_,有所希冀!(4)_,死当结草。答案(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2)责臣逋慢(3)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4)臣生当陨首古今对译臣 密 言:臣 以 险 衅,夙 遭 闵 凶。生 孩 六 月,慈父 见臣李密上表陈说:我因为命运坎坷,年幼遭遇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弃我 背。行年 四岁,舅 夺 母 志。祖母 刘 愍 臣 孤弱,而死去。年龄到了四岁,舅父强逼母亲改变守节之志。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躬亲抚养。臣少 多疾病,九岁 不行,零丁孤苦

17、,至于 成立。既无亲自抚养我。我幼年经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苦伶仃,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伯叔,终鲜兄弟;门衰 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叔伯,又缺少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应门 五尺 之僮;茕 茕 独 立,形 影 相 吊。而 刘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而祖母刘夙 婴 疾病,常 在床 蓐;臣侍 汤药,未曾 废 离。氏一直被疾病缠绕,时常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喝水吃药,不曾间断离开过。【段解】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从而说明自己与祖母感情深厚,以作为暂缓赴任的依据。逮奉 圣 朝,沐 浴 清 化。

18、前 太守臣 逵察 臣孝廉,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了晋朝清明的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举荐我为孝廉,后 刺史臣荣 举臣 秀才。臣 以 供养 无主,辞 不 赴命。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刘氏)无人供奉赡养,辞谢不接受任命。诏书 特 下,拜 臣 郎中,寻 蒙 国恩,除 臣 洗马。(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朝廷的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猥 以 微 贱,当 侍 东宫,非 臣 陨首 所能 上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陛下的恩遇)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臣 具 以 表 闻,辞 不 就 职。(当时)我(把自己的苦衷)全部写在表上呈报,使(陛下)知

19、道,表示辞射,不能到任。诏 书 切 峻,责 臣 逋 慢。郡县(现在)诏书(又下达),言辞急切而严厉,指责我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官员层 逼 迫,催 臣 上 道;州司 临门,急 于 星 火。臣欲 奉诏奔驰,层逼迫,催促我马上上路;州官登门催赶,比流星坠落还要急。我想奉命急速上路,则 刘 病 日 笃;欲 苟 顺 私情,则 告诉 不许。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侍奉祖母),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臣 之 进退,实 为 狼狈。我的处境进退两难,实在是十分狼狈。【段解】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以极委婉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为难心理,以获得晋武帝的谅解,为辞不赴命

20、作进一步铺垫。伏惟 圣朝 以孝治天下,凡 在 故 老,犹 蒙 矜育,况臣我想圣朝凭借孝道治理国家,凡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都受到怜悯抚育,何况我 孤 苦,特 为 尤甚。且 臣 少 仕 伪 朝,历 职 郎署;本 图孤单贫苦,更是不同寻常。再说我年轻时做过蜀汉的官,曾连续任职郎官;本来就希望 宦 达,不 矜 名节。今 臣 亡 国 贱俘,至 微 至陋,做官显达,并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现在我是蜀国的卑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过 蒙 拔 擢,宠命优渥,岂 敢 盘桓,有所 希冀!但(却)受到(朝廷)过分的提拔,恩惠优厚,哪里还敢徘徊不前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因 以刘 日 薄 西山,气 息 奄奄,人命 危

21、浅,朝 不祖母刘氏(的生命)像太阳接近西山,呼吸短促而微弱,生命垂危活不长久,早晨不能虑 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 以 终 余 年。想到晚上会怎样。我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日;祖母没有我,不能度过剩下的岁月。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 以 区 区 不 能 废 远。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为这样,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段解】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 尽节于陛下 之日长,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还长,报养 刘 之 日 短也。乌鸟 私 情,愿 乞而报答奉养祖母的日子却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心

22、情,乞求(陛下)允许我为 终 养。臣之辛苦,非 独 蜀 之 人士 及 二州牧伯 所见 明知,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皇天后土,实 所 共 鉴。愿 陛下 矜 愍 愚 诚,听 臣微志,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您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 庶 刘 侥幸,保卒余年。臣生 当 陨 首,死当的心愿,或许刘氏能侥幸地安度残年。(若您成全,)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后也 结 草。臣 不 胜 犬 马 怖惧 之情,谨 拜 表 以闻。当结草报恩。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段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

23、文的主旨。小组合作“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起什么作用?答:_作者是描述自己幼年时的哪些不幸?目的是什么?答:_“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一句起什么作用?答:_体会“切”“峻”“责”“逋”“慢”等词的好处。答:_作者写此表是请求晋武帝批准自己终养祖母,为何要提及在蜀汉为官一事?答:_作者是如何看待“报国恩”与“养祖母”这一矛盾的?答:_作者最后怎样言明赤诚之心?答:_答案 这八个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落笔酸楚,为全文定下了悲凉的情感基调。陈述三大不幸:一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二是“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三是“孤苦”。目的是说明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不易,为后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领起

24、下文内容,表达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言简情真。这些词,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晋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皇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皇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这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好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有力地消除了晋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报国恩”与“养祖母”,只是为时极

25、短的矛盾,从长远来看并无矛盾。作者紧扣住“孝”做文章,从道理上进行分析,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人呢?措辞委婉得体,让人心生同情,无法回绝。“愚诚”“微志”等词语是作者以最谦逊、最虔诚的口吻哀求晋武帝,进一步表明自己定会知恩图报、效忠于圣朝的决心。疑难探究1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答:_答案 表现:a.臣侍汤药,未曾废离。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亲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26、。2古人说欣赏文章,下者“偷其句”,上者“偷其气”,可见把握文章的文脉是很重要的。作者在第三段叙述中,语气发生了哪三次转折?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本段语气以“伏惟”“且”“但”为界发生了三次转折。先说“以孝治天下”的道理,表明自己是值得同情的;其次是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自己“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字,强调这是“辞不就职”的唯一理由。3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的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答:_答案(观点一)李密反复强调孝亲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的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

27、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观点二)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的,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产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话题,可以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写作特点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讲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讲述

28、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2融情于理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言之成理。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中,他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作论据。史载司马昭死,武帝司马炎坚持为父行三年丧礼;他即位时举贤的六条标准,又明示了“孝敬尽礼”“友于兄弟”两条。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

29、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3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写作应用【写法借鉴】陈情表一文的主要特点就是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苦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来写的。抒情和叙事有机

30、结合,很好地体现了“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的特点。【尝试练笔】请你把对家的深情用文字表达出来,要通过具体的画面体现亲情,语句整齐,前后构成排比。(不超过 100 字)_【答案示例】家,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你一推开门就用香味把你紧紧拥抱;家,是夜归时窗口亮起的灯,瞬间消散你独行的寂寞和奔波的疲劳;家,是母亲低回绵长的唠叨,唯恐避之不及又深深迷恋回味不已;家,是父亲下巴硬扎扎的胡须,扎得你脸颊发疼心里却乐开了花。一、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

31、,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送

32、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33、”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亲抚养 躬亲:亲自。B慈父见背见背:弃我而死去,婉指长辈去世。C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D矜悯愚诚矜悯:夸耀。解析 D 项,矜悯:怜恤,同情。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B.有暇则讲学忘疲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C.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诗说以贻之D.齐桓得管仲而霸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解析 A 项,都是介词,因为;B 项,连词,就/连词,却;C 项,助词,的/代词,他;D 项,都是连词,表因果,因而/表转折,却。答案 A3下面对文章有关

34、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密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后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祖孙之情。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解析“夙愿”指一向怀着的愿望。到晋朝为官,并不是李密一向怀着的愿望,故不对。答案 D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解析 关键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来断句。答案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

35、知成败一也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译文:_(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译文:_答案(1)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旁,夜里不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2)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

36、侍候在祖母身旁,夜里不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人)。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书说:我因命运坎坷,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

37、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喝水吃药,从不曾间断和离开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满足臣下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平安寿终。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召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

38、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自己相匹敌,因此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很对。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

39、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皇上清清楚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在家中死去。二、经典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67 题。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

40、: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注】逢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乘矢:四支箭。6子濯孺子判断“吾生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_答案 判断依据:夫

41、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7孟子认为后羿被学生杀死,不仅学生有罪,后羿作为老师在这件事上也是有责任的。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_答案 尹公之他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子濯孺子知道庾公之斯不会杀他。后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后羿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所以交往朋友需要考察、认识人,另一方面,教学生一定要从德与才两个方面着眼进行教育与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不会酿成祸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后悔莫及。开卷有益当家人相聚的欢乐悄然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熟悉的声音,只剩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

42、的影子,撕扯你孤独的心灵,你流泪了,你的心在滴血。到哪里去找寻往昔的点点滴滴?寂寞凄凉里,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忆及家中诸多往事,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于是他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话题链接亲情满怀1教材赏悟明代作家归有光通过记叙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书斋,叙述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2名句赏记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挝白头老母遮

43、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倪瑞璿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谚语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3典例赏析范滂诀母后汉书范滂传原文: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范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

44、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译文: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

45、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4时文赏读情归项脊轩项脊轩上空的月亮,似乎总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三十一岁的归有光,已不常回项脊轩居住了,也许是怕望见这轮残月,怕看到庭院里的枇杷树,怕忆起那一个个熟悉的亲人,太多的往事淤积在这里,归有光也许感到,这一片光影之中,暗藏着一份不堪触摸的酸楚。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1526 年的项脊轩曾经是这番景象吗?墨迹留香,书册涵影,那时写就的项脊轩志,还放在书案上,

46、而物是人非,这些旧巢的燕子,是否还记得那个阁子里的主人?竹叶声声,也许这就是当年那个意气书生的吟哦;兰桂无语,沁满庭院的芳菲,可否浮动着那个 19 岁的青年一片折桂蟾宫的心思。月亮,满是忆念的月亮升起来了,落满清辉的桂花树,在风中摇曳出一片多么撩人的图案;书声从俯仰有致的身影后面飘逸下来,清朗的韵律,和着这三五之夜的月光,流泻在寂静无人的巷落,流泻在淡薄朦胧的世界里,那样纯净,那样幽婉,只是月亮并不总是圆满。从项脊轩门墙外面传来的熟悉的足音,即使在鸡犬相闻的午后,隔着幽闭的窗棂,隔着十多年的时光巷道,归有光仍能分辨出来,它们带来的消息,此后也一直敲击着他的心扉,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47、”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先是奶妈来这里诉说母亲依稀仿佛的身影,再是祖母细细的叮咛与殷殷的期盼,声音像是风过门环,又像是雨打屋瓦,瞻顾遗迹,如在昨日。覆盖着项脊轩的雨丝,也覆盖着妻子当年手植的这棵枇杷树。十三年后,已走出故园的归有光,却走不出项脊轩,在那些僻居荒疆的日子里,项脊轩的影子,也许就像这棵年年攀高的枇杷树,茂盛地生长在他的心里。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红袖添香夜读书,常年枯寂的项脊轩,因为妻子的到来,平添了多少乐趣,单调贫乏的书斋生活,因为妻子的陪伴而有了

48、多少笑语。从枇杷树上滚落的雨珠,一叶叶,一声声,仿佛穿透时空,穿越生死,滴在了归有光的思念里。也许就是在这份思念里,归有光才补写了这最后的篇章。只是完整的项脊轩志缝合不起那份残缺的情,补缀不全那份遗落的爱,但弥漫在项脊轩中的那卷书香,却似乎一直在归有光的心中飘散。项脊轩,梦中的项脊轩啊。常识链接知人论世1识作者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

49、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项脊轩志。2知背景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作者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归有光生平涉猎不广,他自己也以“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之书为恨事”,所以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

50、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属江苏)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书斋也名为“项脊”,以怀宗追远;另一说极言书斋窄小,如项背之间,所以得名。3解文体“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和“志”文体形式比较接近的还有“记”“书”等。“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引,“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4拓常识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51、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散文,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模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以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基础梳理一、字音辨识垣墙(yun)渗漉(l)栏楯(shn)偃仰(yn)冥然(mng)异爨(cun)老妪(y)先妣(b)婢女(b)汝姊(z)象笏(h)枇杷(p pa)迨(di)吠

52、(fi)扃牖(jing yu)二、一词多义1每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副词,每逢)妪每谓予曰(副词,常常)每字有二十余印(指示代词,每个)2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回头看)念父母,顾妻子(动词,顾及,念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看望,拜访)3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放置)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动词,设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舍弃,丢弃)4归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吾妻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臣请完璧归赵(动词,归还)5得又向北,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动词,能够)6稍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副词,稍微,略微)稍出近之(副词,渐渐

53、地)三、文言虚词1以娘以指叩门扉曰(介词,用)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连词,相当于“来”)能以足音辨人(介词,根据,凭借)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介词,由于)2而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呱呱而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地”)余扃牖而居(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而刘夙婴疾病(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再说,还有)3之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无义)他日汝当用之(代词,它)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然

54、室始洞然(助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连词,然而,但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代词,这样)四、古今异义室仅方丈,可容一居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主持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每每,常常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古义:学习写字今义:学习读书妪,先大母婢也古义:去世的今义:指“前面的”,与“后”相对凡再变矣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五、词类活用前辟四窗 名词作状语,从前面内外多置小门墙 名词作状语,在内外东犬西吠 名词作状语,向西面使不上漏 名词作状语,从上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名词作状语,亲手客逾庖而宴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乳二世 名词用作动词,喂,养此吾祖太

55、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名词用作动词,上朝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语气词“也”表判断此吾祖太常公宜德间执此以朝 直接表示判断妪,先大母婢也 语气词“也”表判断(2)省略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主语)日过午已昏 日过午(室内)已昏(省略主语)使不上漏 使(之)不上漏(省略宾语“之”)读书轩中 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于”)(3)介词结构后置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作动词“居”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其制稍异于前“于前”在形容词“异”后作补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庭”作动词“植”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鸡栖于厅“于厅”作动词“栖”的补语,翻译时

56、放到动词的前边室西连于中闺“于中闺”作动词“连”的补语,翻译时放到动词的前边(4)被动句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不焚”,即不被焚毁对点直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修葺(q)栖息(x)扃牖(jing)旧时栏楯(shn)B阖门(h)先妣(b)象笏(h)呱呱而泣(gu)C长号(ho)冥然(mng)异爨(cun)尘泥渗漉(shn)D逾庖(y)万籁(li)老妪(y)偃仰啸歌(yn)解析 A 项,“栖”应读 q;B 项,“呱”应读 g;D 项,“妪”应读 y。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室始洞然 宽敞的样子桂影斑驳 错杂先妣抚之甚厚抚摸妪每谓予曰每次风移影动,

57、姗姗可爱美好的样子吾妻来归 旧时指女子出嫁其制稍异于前形式、制式或凭几学书 学写字旧时栏楯 横的叫栏,纵的叫楯瞻顾遗迹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ABCD解析 明亮的样子;对待;不止一次,每每。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雨泽下注(流入)迨(等到)诸父异爨客逾庖而宴(越过)B妪每谓予曰(婢女)以手阖门(关闭)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C往往而是(到处)殆有神护者(大概)其制稍异于前(修建)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大类女郎也(很像)余既为此志(志向)解析 B 项,妪,老婆婆;C 项,制,形式,制式;D 项,志,指本句以上的文章。答案 A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58、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前辟四窗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解析 B 项的“乳”是名词作动词,其他选项为名词作状语。答案 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室始洞然始作俑者 B.而母立于兹取而代之C.殆有神护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轩东故尝为厨依然故我解析 A 项,才/起初;B 项,你的/连词,表示顺承:C 项,大概/危险;D 项,从前。答案 D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D.呱呱而泣余扃牗而

59、居解析 A 项,介词,表示凭借/连词,表示目的,来;B 项,副词,已而,不久/副词,已经;C 项,介词,在/连词,和;D 项,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答案 D7与例句中加点“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A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B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C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解析 例句和 B 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 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音节助词;D 项,代词,它。答案 B8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组是()日过午/已昏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鸡/栖于厅 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

60、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述诸/小妹语 然/自后/余多在外ABCD解析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吾家读书/久不效;述/诸小妹语。答案 A9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室西连于中闺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D其制稍异于前解析 C 项为判断句。其他各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C10名句默写(1)_,使不上漏;前辟四窗,_,以当南日,日影反照,_。(2)三 五 之 夜,_,_,风 移 影 动,_。答案(1)余稍为修葺 垣墙周庭室始洞然(2)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珊珊可爱古今对译 项脊轩,旧 南 阁子也。室 仅 方 丈,可 容一 人 居。百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

61、有一丈见方,只能容一个人居住。(它是)历 年 老 屋,尘 泥 渗 漉,雨 泽 下 注;每 移经百年的老房子,灰尘和泥浆常从上面渗漏下来,下雨时则雨水向下直灌;每次移动书案,顾 视 无 可 置 者。又 北 向,不 能 得 日,日桌,环顾四周没有可放置的地方。加上房子坐南朝北,不能直接得到阳光的照射,时间过 午 已 昏。余 稍 为 修 葺,使 不 上 漏;前 辟 四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稍微给它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雨落灰;在前面新开四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段解】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喜”贯穿其中。然 予 居于此,多 可 喜,亦 多 可 悲。先 是,庭 中通 南北然而我住在

62、这里,有许多可喜之事,也有许多可悲之事。在此之前,院子南北相通,为 一。迨 诸 父异爨,内 外 多 置 小 门 墙,往 往 而是。构成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后,庭院内外多设了些小门和围墙,(门和墙)到处都是。东 犬 西 吠,客 逾 庖 而 宴,鸡 栖 于厅。庭 中 始 为 篱,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已 为 墙,凡 再变 矣。家 有 老 妪,尝 居 于 此。妪,先不久砌上了墙,共改变了两次。家里有个老婆婆,曾在这里住过。老婆婆,是我去世的大母 婢 也,乳 二 世,先 妣抚 之甚 厚。室 西 连 于 中闺,祖母的女仆,曾给我家两代人喂过奶

63、,我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室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 妣 尝 一至。妪 每 谓 予 曰:“某所,而 母 立 于兹。”妪又 曰:“母亲曾到轩中来。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某处,你母亲曾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持 一象笏 至,曰:“此吾 祖 太常公 宣德间 执此 以 朝,他日她又拿着一个象笏到轩中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它上朝用的,日后汝 当 用 之!”瞻 顾 遗迹,如 在 昨日,令人 长号 不自禁。你应当用得上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如同发生在昨天,令人痛哭而不能自已。【段解】轩中怀旧。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一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二

64、是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抒发了对亡母的怀念;三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轩 东,故 尝 为厨,人 往,从 轩 前过。余 扃牗而居,项脊轩的东边,从前曾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 久 之,能以 足音 辨人。轩 凡 四 遭火,得 不焚,殆里面,时间长了,能凭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受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 有 神 护 者。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段解】写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作者稍加点染不仅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对项脊轩的深情。余 既 为 此志,后 五年,吾 妻 来 归。时 至 轩中,从我写了这篇志以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

65、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 余 问 古 事,或 凭 几 学 书。吾 妻 归 宁,述 诸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有时就靠着书桌学写字。我的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 小妹 语 曰:“闻 姊家 有 阁子,且 何谓 阁子也?”其 后 六 年,她众小妹的话说:“听说姐姐这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那以后又过了六年,错误!乃 使 人 复葺南阁子,其 制 稍 异 于 前。然 自 后 余 多 在外,于是派人再次修补南阁子,它的格局与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在外面谋生,不常 居。不常回轩中居住。庭 有 枇杷树,吾 妻 死之年所手 植也,今已亭亭庭中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高

66、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如盖 矣。像伞一样了。【段解】补叙对婚后生活的回忆和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小组合作此处写了项脊轩修葺之前的哪些特点?用意是什么?_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_这里是如何写项脊轩的静的?_这里是如何写母爱的?“余”和“妪”哭泣的原因各是什么?_祖母的动作和语言,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_三件事都是写“悲”,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_“能以足音辨人”一事有什么意味?_这个结尾有什么特点?_答案 本段第一句写其陈旧,第二句写其狭小,第三句写其破漏和局促,第四句写其阴暗。作者欲扬先抑,极力渲染项脊轩的旧、小、漏、暗,暗示了家道的衰败,也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

67、铺垫。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这些工作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项脊轩的静。万籁的有声,突显庭阶的无声;庭阶的无声,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一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通过“老妪”回忆早亡的母亲。“以指叩门扉”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怕惊动孩子的心理,突出母亲的慈爱,写活了母爱。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

68、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妣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以手阖门”,轻轻地关上门,这一细节,是祖母为了保持室内安静,让孙儿继续专心读书,殷切期望之情跃然纸上。祖母的自语,体现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科举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

69、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明确,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能以足音辨人”是长期“扃牖而居”的缘故,把作者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上与首段照应,进一步体现了项脊轩的安静,下与遭火得不焚的奇事一起,表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深厚感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把悠悠不尽的感情轻轻收住,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疑难探究1作者笔下的项脊轩与所

70、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答:_答案 项脊轩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课文中,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沉郁的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项脊轩这条明线将人、事、景都串联起来,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来表现的。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此轩。清代散文家梅曾亮评价这篇文章:“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的手法。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二,此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此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败。第三,修葺南阁子,反映了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

71、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项脊轩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此文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项脊轩成了自己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是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2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在感情表达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_答案 同样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具体见下表)人物写法原因母亲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亲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下泪来作者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重在说明

72、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放声大哭起来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成童之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写妻子的那些文字,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3.最后两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_答案 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抚慰,以及现在妻死室坏给自己的伤痛,于是作者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

73、表达对死去的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写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一组时间词语,更寄寓了无穷的感慨。文末摇曳生姿,写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写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今昔对比,暗寓“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的共鸣。用今昔对比来抒发人生感慨是诗文中常用的感情抒发的方法。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

74、哀。”写作特点1叙事、抒情的线索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

75、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唯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2景物传神文章景物描写的文字不多,但烘托出了作者的心情。如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反衬出今日的孤寂与凄凉。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对亡妻的感情。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写作应用【写法借鉴】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本文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分家之事精选“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慈母之貌精选“儿寒乎?

76、欲食乎”;祖母则精选其自语;妻子则抓其神态、动作,尤其是庭中枇杷树,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势。【尝试练笔】请运用细节描写,渲染一个场景,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感受。(不少于 200字)_【答案示例】天气转凉了,父亲关切地说道:“天凉了,多穿件衣服。”“哦,知道了。”我毫不在乎地答道。猛地回头,父亲那苍老的脸和关切的眼神,进入我的视野,我的心微微地颤了 夜还是那么深沉,那样静寂;月儿,还是这么圆,这样亮。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只记得那晚好冷,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下课铃一响,我便冲出教室,因为我快冻僵了。外面,黑黝黝的一片,几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

77、抖。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地寻找着,任凭冷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原来父亲知道我怕黑,又像小时候来接我了 哦,起风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到了父亲的脸:高高的颧骨、深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忽然间,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孝的女儿。父亲,这些年,你明显老了,瘦了,你能原谅女儿的不孝吗?哦,爱在心灵深处一、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归有光传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

78、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改)【注】昆山,今属江苏。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

79、治,治理。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击断,即争执。迁悴,指晋升副职。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谌,造诣。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审理案件。B断讫遣去,不具狱具狱:关进监狱。C有光力相抵排抵排:分庭抗礼。D目为妄庸巨子妄庸:狂妄平庸。解析 B 项,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狱”不是“监狱”,“具狱”应是“写判决书”。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吏多恶之作师说以贻之B.进士为令无迁悴者今者项庄拔剑舞C.为之赞曰为之奈何D.久而自伤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解析 A 项,两个都是代词,译为“他”;B 项,都是助词,“的人

80、”/时间词后,表停顿;C 项,都是介词,“给”“替”/“对”“对待”;D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不译/第二个“而”代词,“你的”。答案 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D归

81、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解析 C 项,“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答案 C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答案 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译文:_(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译文:_答案(1)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2)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此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参考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

82、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83、。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二、经典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67 题。孟

84、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赡:足。思:语助词,无实义。6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有何不同?答:_答案“霸道”依靠武力服人,人们不是真心归顺;“王道”依靠德行服人,人们真心归顺。7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中所体现的孟子的思想的看法。答:_答案 孟子认为,统治者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施行仁政,才能让人们真心归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当

85、今社会,单纯依靠强制和威吓是无法保证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只有以“仁”为基础,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的拥戴。【参考译文】孟子说:“倚仗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依靠德治,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的是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的是百里国土。倚仗武力使人们服从,并不能使人们心服,只不过是因为武力不能相敌罢了;依靠道德使人们服从,人们心中喜悦而诚心归服,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诗经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无不心悦诚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开卷有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美好而和谐的爱情,这是人们

86、最向往的境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而离别则是一把温柔的刀,割磨着柔情蜜意,闪耀着岁月的寒光。更何况,在这个西风紧急、黄花飘零的秋季话题链接爱情绝唱1教材赏悟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

87、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2名句赏记中国古典爱情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元好问摸鱼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3典例赏析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原作: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

88、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赏析: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跌宕多变。

89、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4时文赏读飘逝的绝唱李存堡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曾有多少人乘着生命的一叶扁舟,驶向鼓荡着大雷雨的爱河情海,不畏舟摧楫折的死生,遥望美丽如海市蜃楼般的彼岸,去进行着灵魂的探险。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张君瑞就是这样的探险者。似乎上苍早就为这对恋人心灵的约会作过精心的设计。只要细读西厢记的人,站在普救寺山门前,双目微合,脑际中便不难幻化出唐贞元十七年杏月,那旷男怨女相识前的情景。两辆来自京师的马车,颤颤悠悠地碾过蒲津浮桥,辚辚萧萧地向普救寺驶过来了 一辆载着前朝崔相

90、国的棺榇,另一辆坐着相国的孤孀郑夫人,爱女莺莺,稚子欢郎及丫环红娘。莺莺年方十九,针黹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工。此时,郑夫人举家扶亡夫灵柩,欲去相国之故里博陵安葬。恰值蒲州军乱,无法东行,不得不寄篱于普救寺的“梨花深院”一匹瘦马由书童牵引,驮着洛阳才子张君瑞沿着古道由东而西,款款连连地走过来了 张生虽一介寒士,但毕竟是官居一品的礼部尚书的遗孤,且又来自向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之故乡、唐时之陪都洛阳,用张生自己的话说,他见过的玉人何止万千,为什么独有崔莺莺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呢?这是因了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正当张生忘情地鉴赏莺莺的绰约风姿时,被红娘一眼瞥见,她忙扯起

91、莺莺的素纱长袖,欲往回返。被人欣赏向为美姝丽媛的一大快事。实际上,张生瞧莺莺时那如痴如醉的憨态早被莺莺觑到了。此刻,她仍不嗔不喜,莲步轻移芳径,临去时蓦然回首,向张生投以“秋波一转”随着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沉浸于“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的氛围里的张生,心灵中产生了一种如沐圣雨,如饮琼浆的不可言喻的愉悦。王实甫是美的鉴赏家,细检西厢记,他笔下的崔莺莺、张生也是美的鉴赏家。莺莺蔑视众和尚那贪婪而充满肉欲的目光,选择的是夺路而逃;而对才情俊逸的张生对她的鉴赏,却显得不嗔不喜,仪态万方,且临去时报以“秋波一转”。我猜度,张生在“惊艳”时,必定会从大家闺秀莺莺那“秋波一转”里,读到了比国风、楚辞、

92、汉赋、唐诗还要美的风韵,读到了比中条山中那挂有露珠的龙柏花、连翘花还要美的风雅,也读到了比翔舞在辽阔黄河水面的鹳鸟还要美的风姿 我徜徉在普救寺中,思绪绵绵。尽管北周时那石雕的菩萨仍以千古不变的笑容和目光面对着今天的世界,尽管那高耸的舍利塔早已易名莺莺塔,尽管那竹影摇曳的铺有唐时乳钉纹、莲花纹方砖的甬道上曾留下绝代佳人的芳踪,尽管张生“惊艳”时的月亮门仍像唐时那般雅致,然而,人们再也不会像张生那样,为上苍创造的“大艺术”喷射的“大美”所照亮,所溶解,所俘虏,所征服了。类似张生“惊艳”的事情,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再也难以发生了。即使一千个佳丽同时摔倒在地,两千双玉手的印痕嵌入埃尘,也绝不可能再有人为她

93、们画影刻形了。美早已从深宅大院的秋海棠的花影里走了出来,美早已揭开了那被金幔玉帐所笼罩的神秘的面纱,以千种风情,万种妩媚,呈现于世。人性解放是惠风,佳丽是杨柳,没有惠风吹拂的杨柳,我们这个世界将多了多少寂寞,少了多少欢欣!这无疑是人类社会文明一次质的飞跃。常识链接知人论世1识作者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字实甫,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著有杂剧十四部,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部。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2知背景西

94、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此后一直在民间流传并逐渐丰富,至金人董解元编的西厢记诸宫调(通称董西厢)而渐趋完整。王实甫就在此基础上编写成为杂剧,反映了当时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歌颂了崔莺莺、张生轻功名、重爱情的思想。3解文体元杂剧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它包括了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用来规定主要的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比如“把盏科”“内作起风科”。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的部分。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在剧本既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

95、有楔子。楔子一般放在剧本的开始,大致相当于序幕。有时也放在折与折之间,与过场戏近似。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用来概括全剧的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4拓常识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5补剧情西厢记故事简介唐贞元年间,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

96、普救寺,欲夺莺莺为压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

97、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最后,张珙中了状元,与莺莺正式结婚。基础梳理一、字音辨识筵席(yn)玉骢(cng)倩(qin)金钏(chun)靥儿(y)揾(wn)蹙愁眉(c)谂知(shn)厮守(s)玉醅(pi)吁气(x)谨赓(gng)惶惶(hung)绣衾(qn)禾黍(sh)青鸾(lun)罗帏(wi)拾芥(ji)逶迤(y)泠泠(lng)二、通假字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同“恰”,才,刚刚三、古今异义却告了相思回避古义:停止,结束今义:让开,躲开奈时间怎不悲啼古义:眼下,眼前今义:具体的分、小时、天或年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古义:争取,博取今义:挣扎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古义:留意今义:帮助

98、,支撑照料四、一词多义1共将来的酒共食(连词,和)共其乏困(同“供”,供给)2系玉骢难系(动词,拴)系心怀王(动词,挂,关联)系狱抵罪(动词,拘囚)3将将来的酒共食(动词,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副词,将要)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介词,拿,用,把)4与孰与最关亲(介词,同,和)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介词,给,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动词,给,嫁给)五、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北燕南飞 向南伯劳东去燕西飞 向东,向西(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松了金钏 使松动(3)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减了玉肌 使消瘦六、词语解释劳燕分飞:古乐府东飞伯劳歌有“东飞伯劳西飞燕”句,后世用“劳燕分飞

99、”比喻人的离散。(错点提醒:本成语的对象多用于夫妻。)青鸾:古代神话中仙界报信的鸟。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非常相爱,每次吃饭,孟光都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对梁鸿表示敬重。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错点提醒:此成语只用来形容夫妻之间的敬爱之情。)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名声。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利益。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吃喝后桌面的杂乱不堪。凄凄惶惶:忧伤而惶恐不安。(错点提醒:本词表示心理状态,不用来形容景物。)对点直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罗帏(wi)谂知(shn)揾做(wn)栖迟(x)B青鸾(lun)马嘶(s)氛围(fn)

100、金钏(xn)C拾芥(ji)绣衾(qn)凄迷(q)幺篇(yo)D逶迤(y)玉骢(cng)霎时(ch)泠泠(lng)解析 A 项,“栖”应读 q;B 项,“钏”应读 chun;D 项,“霎”应读 sh。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B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C淡烟暮霭相遮蔽D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解析 A 项,古义:停止,结束;今义:让开,躲开。B 项,古义:争取,博取;今义:挣扎。D 项,古义:当心,留意;今义:搀扶,护持,扶助。答案 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请,央求)B将来的酒共食,尝

101、着似土和泥(拿)C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交替)D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便)解析 D 项,“趁”释为“赶”。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北雁南飞B伯劳东去燕西飞C蜗角虚名,蝇头微利D年少呵轻远别解析 A 项,向南,名词用作状语;B 项,向东,向西,都是名词用作状语;D 项,把看得很轻,形容词用作意动词;C 项,小。无活用现象。答案 C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

102、分飞。解析 B 项,“破镜重圆”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这里对象错误。答案 B6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造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ABCD解析“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化用而来。“伯劳东去燕西飞”,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句,后化为成语“劳燕分飞”喻人的离散。“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答案 A7名句默写(1)碧 云 天,黄 花 地,

103、西 风 紧,北 雁 南 飞。_?_。(2)恨相见得迟,_。柳丝长玉骢难系,_。(3)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_,_。(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_,_。答案(1)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2)怨归去得疾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3)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4)夕阳古道无人语 禾黍秋风听马嘶小组合作1文章开头夫人和莺莺的宾白各交代了哪些内容?答:_答案 夫人的宾白交代了长亭送别的原委,莺莺的宾白点出了时间,流露出离人伤感的情绪,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2【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出现了三个“恨”,“恨”什么呢?答:_答案 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

104、“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越“恨”越广,表达了离别时复杂的感情。3对于张生进京赶考,众人各是什么态度?莺莺为什么“长吁”?答:_答案 夫人利欲熏心,对张生再三叮咛,施以压力。长老为讨好夫人,勉励张生。张生自己成竹在胸,信心十足。莺莺心情复杂,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声叹息:如果张生不第,他们的婚事可能无望;如果张生中第,莺莺又担心张生“停妻再娶妻”。4【小梁州】一曲从莺莺的视角写张生,有何效果?答:_答案 一是传神地刻画了张生的心理,此时只有莺莺最了解张生的心情,“阁泪汪汪不敢垂”“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等词句,刻画了张生面对离别,痛苦万分却又不敢表

105、露出来的矛盾心理;二是表现了莺莺整个心思都萦牵在张生身上,同样痛苦无奈的心理。5“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句体现了莺莺怎样的思想?答:_答案 体现了莺莺重爱情、不重名利的思想,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6“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莺莺的诗,该如何理解?答:_答案 莺莺的诗表达的并不是她的真实心愿,而是反语,是试探,也是“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的痛苦心理的反映。7“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_答案 借景抒情。描绘出一种凄迷苍茫的意境。另外,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

106、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疑难探究1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是什么?答:_答案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集中表现在对待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问红娘”后的第二日就打发张生进京赶考,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进京赶考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下来,现在爱情已经获得,进京赶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进京赶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戏,三个人物对待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2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有情人终成眷属。金圣叹

107、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了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针对两种结尾不同的社会意义,谈一下你的看法。答:_答案(观点一)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记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观点二)金批西厢记的结局昭示了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从历史的

108、角度看,现代人的婚恋注重自由民主,以至“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再是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在封建社会,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没有婚姻的自主权,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这也给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个好的婚姻模式与范本。金批西厢记的改动是不符合这一美学命题的。写作特点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长

109、亭送别的整体艺术风格是情景交融,但整体是由局部的具体情境组成的。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出属于局部的此时此地之境,以及与此相应的此时此地之情。如:莺莺乘车赴长亭,她的离情就寄寓在途中景色之中,借途中之景,传心中离情。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景与莺莺之情的合一。写作应用【写法借鉴】情景交融的写法景物描写在各类文学体裁中都使用得很广泛,学会高超的景物描写技术,一方面能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充满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使你的情感表达不至于太过直露,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使文章臻于诗意境界。那么,如何写出情景交融的文字呢?1使用适当的修辞写景最常见的修辞手

110、法莫过于比喻和拟人。选择不同的喻体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比如,将河水比喻成“无边的跳动的水银”,自有一股轻快之气;如若将其比喻成“不时闪现出微光的幽灵”,神秘之感便会油然而生。拟人是促成情景交融的最佳方式。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景物,用人所熟知的情感直接写景,“花儿笑了则喜,花儿哭了则悲”,简单易行。2使用带有情感倾向的修饰语写景同样写白云,你可以使用不同的修饰语:惨白的、洁白的、苍白的、雪白的很明显,由于修饰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情倾向,所以我们在接受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感染。3选用合适的句式表达写景不同的句式选用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帮助,短句可以表达出明快、跳跃的情绪,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写道:

11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而长句就显得比较沉稳、平和。整句读上去整齐有气势,而散句则更适合于抒发舒缓的情绪。【尝试练笔】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运用情景交融手法,按要求扩写一段话。(不少于 60 字)要求:表现“喜悦”心情。_【答案示例】微风吹拂,春雨如牛毛,如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让漫步其间的游人感觉出春天的柔和、温暖、细腻。小草也贪婪地吮吸着雨露,柳条在轻轻摆动着婀娜的身姿。一、类文阅读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

112、程万里!”(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霎时间月缺花飞(古人以“花好月圆”喻男女美满相聚,此处指悲痛分离)B双调沉醉东风(“双调”指曲牌名,“沉醉东风”指此曲的题目)C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形容旋转舞动姿态)D眼阁着别离泪(“阁着”即含着,“阁”通“搁”)解析 B 项,双调,宫调名;沉醉东风,曲牌名。答案 B(2)下列语句不含比喻的一句是()A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B拂苔痕满砌榆钱C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D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解析 A、B、C 三项皆用了比喻。答案 D(3)请说出“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一句的含意。答:_答案“咫尺”,比

113、喻距离很近,“天南地北”是说从此天各一方,相见无期;“花好月圆”比喻男女美满相聚,这里用“月缺花飞”则写出别离的悲痛。整句话的大意是眼下虽然近在咫尺,但马上就要分别,让人悲痛不已。(4)本曲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离别的主题?试举例说明。答:_答案 动作描写,如“执着饯行杯”;神态描写,如“眼阁着别离泪”;语言描写,如“道得声保重将息”;心理描写,如“痛煞煞教人舍不得”与“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的矛盾心理。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南吕四块玉别情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注。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注】凭栏:靠着栏杆。杨花雪:像雪花一样洁白的杨花。(1)“

114、凭栏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 扣住“杨花雪”这样的关键词可知此句交代了当时的时间及自然环境,并由景暗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答案 双重意味:一是点明季节为暮春,此时节最容易动人离愁,或许还有暗示别时情景的作用(参看注释);二是点明女主人公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且怅惘许久,以致杨花飞满衣襟,须时时“袖拂”。(2)曲子最后三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与前数句的关系是怎样的?答:_解析 本套散曲为离别之作,所写景象也是离别之景,而作品的结构往往以时间的先后发展为序,但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应结合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可有不同回答。答案 别时景象。“关系”可作多种理解:顺承,女主人公由望

115、着情人的去路而引起伤神。倒叙,可看作作者在章法上做了倒叙腾挪,使得作品的结构不落俗套,结尾有余韵。可以看作是前两种意见的融合,因为倒叙也可以看作是女主人公的追忆。二、经典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34 题。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注】不得已:达不到、得不到。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载:安稳;隳:危险。泰:极端。3上述材料体现老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答:_答案 无为(或无为而治)4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老子这一思想的理解。答:_

116、答案“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老子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参考译文】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用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

117、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政令和手段。开卷有益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爱倾倒,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用炽热的情感唱出一曲曲爱的悲歌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化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莎翁笔下的经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受这朵在中世纪的黑暗中嫣然盛放而又凄然凋零的玫瑰的芬芳。话题链接悲剧爱情1.教材赏悟爱情扮演着许许多多的角色,它可以是悲剧的导演也可以是喜剧的策划人,它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蜜糖,没有人能摸得透它。一旦跳进爱情的陷阱就如同离弦的箭再也收不回来,只是固执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飞去,不去理会距离,笔直地穿过空气,最后落

118、地。或到达了目标或折断了羽翼相比于现实社会中以金钱财富来决定爱情的可悲,罗密欧与朱丽叶至死不渝、以死殉情的爱情却更加可敬!2.名句赏记爱情名句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莎士比亚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但丁爱情中的欢乐和痛苦是交替出现的。乔拜伦对于爱情,年是什么?既是分钟,又是世纪。说它是分钟是因为在爱情的甜蜜之中,它像闪电一般瞬息即逝;说它是世纪,是因为它在我们身上建筑生命之后的幸福的永生。雨果没有青春的爱情有何滋味?没有爱情的青春有何意义。拜伦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莎士比亚爱情待在高山之巅,在理智的谷地之上。爱情是生活的升华人生的绝顶,它难得出现。杰克伦敦

119、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什么?是没有黎明的长夜。彭斯爱情里面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莎士比亚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3.典例赏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原文:南宋绍兴年间,南廊阁子库官员李仁内弟许宣做一药铺主管,一日祭祖回来,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自称为白三班白殿直之妹及张氏遗孀的妇人,经过了借伞还伞后,此女要与许宣结为夫妇,又叫丫鬟小青赠银十两,殊不知此银为官府库银,被发现后,许宣被发配苏州,在苏州与白娘子相遇而结婚,后又因白娘子盗物累及许宣,再次发配至镇江,许白又于镇江相遇复合,而法海作梗,扣留许宣,使白娘子索夫不成,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妖后,惊恐万分,要法海

120、收他做徒弟,许宣修炼成功后,修塔镇住白娘子,留警世之言后坐化。悟语:这是最初成型的白蛇传说的版本,却也是我们最不喜欢的一个版本。以至于后来的白蛇之子许士林考中状元、祭塔救母、全家复合的故事结局占据了各大影视媒体。而这种演绎,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大团圆”的戏剧心理,更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于悲剧爱情的呵护和一份伟大的善良。4.时文赏读重评梁祝传说范 昉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传说经过演化,到了唐宋时期,在宁波和浙东一带,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的故事主体基本成型。化蝶的意象则形成于江苏的宜兴,在当地的祝英台读书处,留下了“读书人去留荒台

121、,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的优美诗句。化蝶意象的完成,表现了人民的愿望,赋予爱情以永生的寄托物蝴蝶,挥别人间桎梏,飞向广袤天际。这是飞翔在空中的花朵,轻旋曼回的舞姿,展示出生命意识的张扬和爱情的回天之力,使梁祝传说得以升华,趋于完美,具有了经典和永恒的价值。其实,各个时期标志性的文艺形式都表现了梁祝文化,赋予梁祝传说以诗的韵味、画的美感、歌的旋律、舞的节奏。故事、歌谣、诗歌、小说、戏剧、曲艺、影视、美术、舞蹈,梁祝这对轻盈的蝶翅,碰触到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使其大放异彩。而这些艺术门类,也因成功演绎了梁祝,使自身得到发展。值得一说的是百年越剧。元代杂剧家白朴创作了祝英台死

122、嫁梁山伯的杂剧,为民间戏曲表现梁祝故事开了先河。柳荫记原名双蝴蝶,是川剧名剧。宁波四明文戏也有梁山伯祝英台回文送友的剧目。越剧和梁祝传说都诞生于浙东大地,它们的联袂可谓相得益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最适宜表现梁祝。从早期的十八相送楼台会,到后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成功演绎了“最浪漫的爱情故事”,还被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祝。我尤其喜欢“十八相送”的情节,祝妹借景抒情,作了种种暗示,过桥时尽显少女娇柔之态,可惜梁兄始终不能领会。一个无心,一个有意,留下了情谊,留下了遗憾。1954 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时,请外国使节在会议间隙观看了电影梁山伯

123、与祝英台,得到盛赞。当时,周总理巧妙地把梁祝翻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后,“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梁祝的指称。对此,我认为不能简单认同:“但同时周总理又指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只写了悲剧,梁祝不仅写了悲剧,而且写了理想。世界人民从梁祝这部电影中看到中国人民是有理想的,它必将推动中国这个民族生存下去,强大起来。”并非自诩,梁祝的成就远高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音乐上承歌谣,其代表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成为世界经典之作,堪称音符化成的世界语言。因地域相邻、文化相近,梁祝故事先以文本形式在一些亚洲国家传播。古称高丽的朝鲜半岛,是梁祝传说最早外传的地区。

124、20 世纪中叶以后,又以电影、戏剧、音乐等形式远涉欧美。对这一现象,我归结为:“梁祝传说以其尊重人权、崇尚自由、开启民智、男女平等、生命意识、爱情信仰等多重价值,感动了整个世界。这是梁祝走向世界的深层原因。”我对这段文字进行了自检,并予确认。梁祝传说从它的诞生到演化,确实能找到这些普世价值的元素。诚如一位诗人所言:历史有时走在我们前面。沧海桑田,悠悠千载。历史的风雨并没有退去梁祝传说曾经的铅华,而时代的年轮赋予了它以更斑斓的色彩。它印记着爱情、理想,浸透着哀婉、浪漫,不仅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缩影,而且是今天人们追求人文和谐、永续发展的动力。它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不属于一个国家,而属于人

125、类。梁祝乐曲漫溢而出,像清澈的姚江水在一遍遍濯洗。这样的爱情今天还有吗?在此,我想对今天的人们说:“蝶舞蹁跹,牵动你的不止是视线。当爱情,带着人之初的纯真和 1 600 年前那束不锈的阳光,抵达彼此的内心,请珍惜: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爱到相守。曲声依旧,催动今天的梁兄祝妹,寻觅爱情的印记,俯拾青春的梦痕,天地之间,把爱唱响!”常识链接知人论世1.识作者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是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也是公认的欧洲三大诗人(莎士比亚、歌德和但丁)之一。在西方,几乎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

126、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马克思赞誉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的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前期(15901600),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16011607),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后期(16081612),可称为传奇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蛰居乡间,从事传奇剧的写作。主要作品有暴风雨,被称为“诗的遗嘱”。2.知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它是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当时正值欧洲文

127、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扬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3.解文体戏剧的特征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

128、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不同于单纯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文字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复活起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的作用。戏剧要把形象送到观众面前,让形象自己去行动,它给观众的感受是直接的。具体说来,戏剧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任何一种戏剧形式,都是一种以表演艺术为中心,吸收了多种艺术而形成的综合的艺术形式。例如:话剧、歌剧,把台词、表演、音乐、美术综合在一起。(2)舞台性。戏剧要在舞台上表演,这使得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极严格的限制。在剧本创作中就必须特别考虑作品的容量,选材严格,材料组织要缜密。(3)冲突的尖锐性。各种戏剧形式尽管表现手

129、段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必须有戏剧冲突。所谓戏剧冲突是指戏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自身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集中概括的反映。(4)语言的特殊性。戏剧语言(主要指台词)是戏剧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戏剧的种类从内容、性质及美学范畴分,有悲剧、喜剧、正剧等;按篇幅长短分为独幕剧、多幕剧;从题材的时代性来分,有历史剧和现代剧;从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基础梳理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鲁莽(mn)怂恿(sn yn)矜持(jn)蓓蕾(bi li)浩淼(mio)乳媪(o)嘶哑(s)皎洁(jio)妒忌(d j)墙垣(yun)恬静(tin)瞻

130、望(zhn)2.多音字创创痕(chun)创举(chun)强倔强(jin)勉强(qin)纤纤绳(qin)纤手(xin)丧丧生(sn)丧事(sn)转婉转(zhun)转速(zhun)晕红晕(yn)晕头转向(yn)二、辨形组词黯(n)黯然暗(n)黑暗垣(yun)残垣桓(hun)桓台嫌(xin)嫌弃赚(zhun)赚钱宵(xio)元宵霄(xio)云霄恬(tin)恬静聒(u)聒噪赡(shn)赡养瞻(zhn)瞻望皎(jio)皎洁佼佼(jio jio)佼佼者誓(sh)誓言蜇(zh)海蜇崇(chn)崇拜祟(su)作祟 唤(hun)呼唤涣(hun)涣散焕(hun)焕然一新嘶(s)嘶哑厮(s)厮守撕(s)撕碎三、近义

131、词辨析干涉 干预辨析均为动词,都有制止或过问别人的事情的意思。“干涉”侧重于强行制止或过问别人的行动,多指不该管的硬要管,使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语意较重。“干预”侧重于过问并参与别人的事,加以影响,语意较轻。运用A.印媒称,印度将建立全球第三个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台(即 LIGO印度)以探测引力波,这一观测台将与美国现有的两个观测台相仿。B.土耳其外长 2 月 14 日证实沙特和土耳其欲对叙利亚进行地面军事干预的消息。衷情钟情辨析都指内心感情。“衷情”是名词,指内心的感情;“钟情”是动词,指感情专注(多指爱情)。运用A.1 月 6 日,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走坡广场,仫佬族青年男女在参走坡

132、举办对歌活动,互赠信物,互表衷情。B.日本人想读书的时候不会选择谍报小说、科幻小说和爱情小说,而是经济小说。日本人为何钟情于经济小说?徘徊踟蹰辨析都指迟疑、犹豫不决。“徘徊”还可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或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踟蹰”只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运用A.2016 年 2 月 14 日,一条 16 米长的鲸鱼搁浅在洋口港海滩死亡,与此同时,另一条鲸鱼在深水航道区域徘徊久久不愿离开。B.11 月 8 日贵金属分析:欧洲经济踟蹰不前,黄金仍盼上行,周三黄金国际金开盘价为 1715.16 美元/盎司。四、成语识记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

133、如。(错点提醒:“色”指脸色,该成语侧重脸色的变化。)一笑置之:笑一笑就把它搁在一旁,表示不拿它当回事。(错点提醒:表示轻蔑意味。)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置之不顾:放在一边不管。(错点提醒:带有贬义色彩,不能用在褒义语境中。)对点直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皎洁(jio)鲁莽(mn)朦胧(ln)怂恿(sn)B.瞻望(zhn)矜持(jn)黯然(n)墙垣(yun)C.嘶哑(s)蓓蕾(li)浩淼(mio)朦胧(mn)D.仓促(c)妒忌(d)盟誓(mn)乳媪(o)解析 A 项,怂(sn)恿;B 项,矜(jn)持;

134、C 项,蓓蕾(li)。答案 D2.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勉强(qin)恬静(tin)创痕(chun)创举(chun)B.晕车(yn)懊丧(o)清婉(wn)纤(xin)绳C.青鸾(lun)倔强(jin)丧事(sn)怂恿(sn)D.转速(zhun)纤(xin)手婉转(zhun)红晕(yn)解析 A 项,创(chun)痕;B 项,纤(qin)绳;D 项,红晕(yn)。答案 C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卫冕冠军法国队、首届冠军乌拉圭队和沙特阿拉伯队、喀麦隆队则黯然退场。B.2016 年 2 月 14 日,台湾地震已经过去了 7 天,搜救人员依然在残桓断瓦中找寻着生还者

135、。C.2016 年 2 月 5 日,执行法官在途中向记者讲述了前不久的案例,一名男子为了逃避瞻养老父的义务,居然和妻子办了假离婚。D.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前晚落幕,今年的猴年春晚由吕逸涛执导,整体编排涣然一新。解析 B 项,残桓断瓦残垣断瓦;C 项,瞻养赡养;D 项,涣然一新焕然一新。答案 A4.选词填空干涉 干预A.很多网友呼吁动物保护组织能够尽快出台心理 措施,让更多的有爱心的人参与进来,让动物们能够快乐生活!B.中国政府从不 别国内政,也决不允许其他任何国家侵犯自己进行历史选择的神圣权利。衷情钟情A.武警衢州市支队邀请著名书画家徐谷庆一行,走进警营与官兵共同开展“书画寄 ”活动,以书画艺术

136、形式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B.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大亨”之子和一对中国兄弟都 于叶梓萱,究竟叶梓萱将如何选择,一切精彩尽在今晚的百里挑一。徘徊踟蹰A.过去的一年,世界经济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中 ,虽然努力从衰退的阴影中挣脱出来,但是震荡还没有完全过去,欧美经济的全面复苏有待时日。B.股市在现阶段持续不景气,楼市调控政策又接连出台,这让许多普通市民 不前。如何保卫“钱袋子”不缩水?纠结的理财心态,困惑的投资方向,令普通百姓有些惴惴不安。答案 A.干预 B.干涉 A.衷情 B.钟情A.徘徊 B.踟蹰5.辨析正误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对的打“”,错的打“”)。每年的元宵佳节都燃放五

137、彩缤纷的烟火,使满天的星斗黯然失色。()在中国经济问题上,对媒体的讨论和批评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勉之,不着边际者可一笑置之。这体现的不仅仅是大国心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正因为太出人意料,当这件事成为事实后,公众中引起的强烈反响就不足为奇了。()在受灾最严重的北京房山区,民警将个人安危置之不顾,在百姓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让许多群众转危为安。()答案 本句强调中国人应该具有宽容态度,没有轻蔑之意。该用“付之一笑”“置之不顾”的意思是放在一边不管,含有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对,可改为“置之度外”。小组合作1.节选部分是全剧的第二幕第二场,说说这场戏主要讲了什么,包

138、含哪三个层次的内容。答:答案 这场简称“阳台会”,描述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花园里与朱丽叶幽会的情景:一是会面前的独白;二是两人的对白;三是奶妈呼唤,两人分手。2.“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这几句独白有什么妙处?答:答案 首先使用夸张手法,连用了几个比喻,写朱丽叶的光华艳丽、光彩照人,然后用想像,把自己比作“手套”,生动细腻地表现了罗密欧迫切想和朱丽叶亲近的心理。3.“因为我在这夜色之

139、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如何理解这句话?答:答案 这是罗密欧的独白。“凡人”是庸俗的,而“天使”是圣洁的,表达了罗密欧对朱丽叶的仰慕之情。4.“要是把它写在纸上,我一定把这几个字撕成粉碎。”分析“撕成粉碎”这个词语的表现力。答:答案“撕成粉碎”表现了罗密欧对封建世俗的仇恨,这是向阻挡美好爱情的封建伦理发起强有力的挑战。5.“只要你爱我,就让他们瞧见我吧;与其因为得不到你的爱情而在这世上挨命,还不如在仇人的刀剑下丧生。”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答:答案 表达了罗密欧得不到爱情、生不如死的心理状态,也是对爱生死不渝的

140、表白。表现了罗密欧对爱情的忠贞。6.“朱丽叶 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至“朱丽叶 好,别起誓啦。降临到你我两人的心头!”思考文中朱丽叶多次阻止罗密欧起誓,她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这体现了朱丽叶怎样的性格?答:答案 首先是罗密欧发誓所借助的对象月亮有变化无常的特点,朱丽叶害怕他们的爱情也会变化无常;其次,朱丽叶害怕罗密欧再想出什么不好的事物,同时她深爱着罗密欧“优美的自身”,这才是最好的明证;再次,他们的爱情来得“太仓促、太轻率、太出人意料”,还需要“暖风”的吹拂、时间的历练,在真正的爱情面前一切誓言都是苍白的。这体现了朱丽叶率真、聪慧和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性格特点。7.该剧主要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

141、:答案 剧中的女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唯命是从的贤淑少女;爱上罗密欧后,爱情灼热的火焰在她身上立刻变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她变得大胆起来了,再也不是那个俯首帖耳,唯父母之命是听的闺秀了。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时,她抛弃了少女的矜持,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断的、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罗密欧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的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身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

142、,为了纯洁的爱情,他敢于反抗封建制度,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疑难探究1.在当时,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仇且经常发生流血事件,而朱丽叶和罗密欧却偷偷见面相互表达爱意,你认为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答:答案 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冲破封建束缚,不顾两人家族有世仇这一巨大阻力去追求幸福生活,首先应肯定两人的做法是可取的。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在剧情发展中的双双殉情,就永远不会有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仇恨的化解;如果没有更多的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人去努力,社会就会

143、停滞不前,我们会永远生活在旧制度的束缚之中。2.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安排了结怨多年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和好呢?答:答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这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两个青年无法结合,终于殉情。两个原本武斗不断的家庭,在各自失去了心爱的儿女,得到了复仇的最惨痛的结果后,两个家族却没有再像过去那样发生大规模的械斗,而是显得非常冷静。亲王适时地劝导后,凯普莱特说:“啊,蒙太古大哥!把你的手给我。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看来凯普莱特是深切地体会到了这血的代价。蒙太古也说道:“但是我可以给

144、你更多的,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塑像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两家的握手言和说明:第一,年轻一代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举动已冲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且取得了胜利;第二,这一结果象征了人文主义理想在与封建思想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写作特点1.善于营造和渲染气氛节选的部分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如神秘的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光、温暖的晨曦,让两个恋人在诗情画意中唱出一首首美丽的抒情诗。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戏剧语言充满诗意这部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充满了诗意。他不仅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了对她的赞美之

145、情,还将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太阳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月亮则象征着家族怨仇与世俗礼教,“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象征着坚贞纯洁的爱情必将战胜家族怨仇与世俗礼教的美好愿望。写作应用【写法借鉴】巧用象征寄寓情感文中通过一系列象征手法的运用,写出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寄托了作者渴求幸福、反对禁欲的人文主义思想。象征手法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要关注以下两点:1.描绘要具体。只有对象征本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描绘的内

146、容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2.类比要恰当。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尝试练笔】请选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不少于 60 字。【答案示例】大地百丈冰凌,梅花仍然花枝俏丽,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不邀功、不争利、不为名,忠于职守,默默装饰春天,独具品谦、志坚、格高、名远、神清、性旷、魂忠之风韵。一、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暴风雨(选段)莎士比亚第一幕 第一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雷电交加。水手长及水手上)水手长 嗨,弟兄们!

147、别慌,别慌呀,弟兄们加把劲呀!把中桅帆收起来!留心听着船长的哨子!刮吧,哪怕你把你的肺都炸了只要船身还泡在水里,我就不怕!(国王亚朗索、王弟西巴斯显、公爵安东尼、王子腓南迪、大臣贡札罗及随从等上)亚朗索 船老大,可得小心哪。船长哪儿去了?是好样的都上前呀。水手长 这会儿可对不起,去待在底下吧。安东尼 船长呢,老大?水手长 这不是他在那儿喊叫吗?你们太碍手碍脚啦。给我待在船舱里去吧!你们这是帮着暴风雨一起来捣乱。贡札罗 得啦,老兄,别生那么大的气。水手长 叫海洋别生那么大气吧,眼前的大风大浪可不管你国王不国王!下船舱去!别闹!别给我们添麻烦啦!贡札罗 老兄,可别忘了在你这条船上的都是些什么人。水

148、手长 我谁都顾不得,只顾得我自个儿。你这位枢密大臣,要是你能叫这大风大浪也听你的吩咐,马上太太平平地安静下来,那我们从此不碰缆索,不干水手这一行啦,摆出你的威风来呀。要是你办不到,那么感谢老天,让你活了这一把年纪。快快钻进船舱里,准备万一出什么事吧。别慌,弟兄们!快给我们让开些,我说。贡札罗 这个家伙叫我大大地放了心。我看他脸上全没有一点淹死的相道,他那副神气地地道道是个该勒死的坯子。别放过他,慈悲的命运,千万把他送上绞刑架!拿脖子上的绞索来做我们的锚索吧!靠我们眼前这些锚索是不顶事了。要是他不是生来该绞死的命,那我们可就糟了!(水手长来到船艄,王公大臣躲进船舱)1.从节选的这一段来看,作品主

149、要刻画的人物是谁?主要表现他怎样的性格?刻画的主要人物是 。主要表现他_(不超过 30 字)答案 水手长 正视危难,充满自信,已经没有王公贵族与水手间的尊卑观念。2.从结尾画波浪线部分看,大臣贡札罗对水手长的看法怎样?答:_答案 贡札罗认为水手长可以带领大家战胜暴风雨,但对他傲慢、目无尊长的态度不满,想到脱险后一定要制裁他。(或:相信他的能力,不满他的态度,伺机教训他)3.选段开头画横线部分在剧本语言中有个特定的术语,叫作什么?在剧本中起什么作用?答:_答案 这样的文字叫作舞台说明。它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突出水手长的忙而不乱,充满自信心及各种人在危难当头时的表现。4.“

150、眼前的大风大浪可不管你国王不国王!下船舱去!别闹!别给我们添麻烦啦!”这一句体现出什么思想?文中还有一句展示水手长性格的句子,请把它找出来。答:_答案 在危险面前,王公贵族与水手之间已没有尊卑之分。“我谁都顾不得,只顾得我自个儿。”5.请从塑造的人物、表现的主题等方面分析鉴赏这个戏剧选段。答:_答案 选段中的水手长就是暴风雨,是他从尊重人性出发,打破了几千年建立起来的贵贱尊卑的界限,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及各阶层在关键时刻的不同表现。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尊重人、表现人的力量与精神。二、语言运用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

151、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B.凡是反对叙利亚新宪法草案公投的国家,不少是想趁叙利亚内乱之际,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的西方国家。C.张炜的你在高原长达 450 万字,有公众质疑,这种作品获奖不但增加了茅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而且更加阻碍了公众进入“纯文学”领域。D.“擒贼先擒王”,日前,长期盘踞在湄公河流域金三角地区的武装贩毒集团的首犯糯康被抓获了,这使该集团受到了摧毁性打击。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语法,梳理句子主干和枝干。A项,搭配不当,“解决风险”不搭配。B 项,不合逻辑,“凡是”和“不少

152、”矛盾。C 项,主客颠倒,“茅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错,应改为“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困惑”。答案 D7.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 40 字。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串联词(1):_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串联词(2):_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答案(示例一)(1)旧中国的雷雨令我们震撼。让我们走出雷雨,穿越时空,去聆听一曲爱情与自由的悲壮赞歌。(2)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离我们远去。遥望十里长亭,崔莺莺与张生正向我们走来。(示例二)(1)雷雨震荡,埋葬了旧

153、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爱情悲壮,谱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赞歌。(2)千古悲剧,朱丽叶血溅断魂墓;十里长亭,崔莺莺泪洒黄花地。8.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鲁迅、曹禺、巴尔扎克、莎士比亚都是大家熟悉的作家。请仿照例句,就其中一位写一句话,评价其作品的意义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例句 牡丹亭,一部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一部浪漫绮丽的昆剧经典;汤显祖,彰显人性,反对束缚,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剧作家。答:_答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个性解放的爱情悲剧,一部震撼世界的话剧佳作;莎士比亚,捍卫人文,抨击封建,是无与伦比的辉煌的戏剧大师。一、专题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陈情表至情至性,孝心无价李密初任蜀国尚书郎。蜀国灭

154、亡以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表中以自己年少迭遭不幸、命途多舛的悲苦和祖孙相依的情感,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钦佩他的孝心,赏赐他奴婢二人,并责令郡县供养他的祖母。祖母死后,李密不食前言,应召出仕,官至汉中太守。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应用在“亲情”“回报”“感恩”“信用”“大爱”等话题作文中。亲情,使这个社会和谐安定,让所有的家庭和睦相处;懂得感恩,是我们每个人成功做人的基石;社会中充满爱心,人间将处处洒满美丽的阳光。在具体的写作中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比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或者是现实中反面的典型。这样既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又有浓郁

155、的时代特色,能够显示我们运用素材的功力。【运用示例】孝心无价孝心,没有刻度,却可以称量世间任何一个灵魂;孝心,没有色彩,却可以让曾经的苍白变得五彩缤纷;孝心,没有标价,却可以让轻贱的生命高贵无比。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我不欣赏那些父母卧病在床却断然离家的游子,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的最后期冀斩断。于是我欣赏李密的孝义,敬佩他辞官尽孝的果敢。泪眼婆娑中,我看到伏案写信的李密,此时夜已沉寂,灯影幢幢,他疲惫的身影在闪烁不定的烛光中若隐若现,旁边,睡着的是白发苍苍的祖母,李密神色凝重,在一个秋风秋雨之夜,伏案写下了催人泪下的陈情表。2.点击素材项脊轩志一座老屋,三世情怀项脊轩,这座百年老屋

156、,它几度兴废,寄寓着三世之遗迹,包蕴着作者一生的感情。令人怡然自得的三五之夜,使人心碎的家庭衰败之境,形神兼备的慈母形象,殷殷期望的年迈祖母的身影,和乐美满的夫妻相亲相爱的情景,饱含辛酸的枇杷树,一切都是平淡的琐事,但都带给读者巨大的震撼。生活平淡如水,但平淡背后融合着人间最真的情。真情无限,情真动人;真情无边,情情动人。项脊轩志告诉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做一个有心的人,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做一个坦诚的人,真诚地对待我们周围的人。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应用在“生活”“亲情无价”“平淡最真”“留心生活”“家园是一辈子的行囊”等话题作文中。【运用示例】站在项

157、脊轩的门口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3.点击素材长亭送别在牢笼中追寻自由的天空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却无从亲近。

158、恰好叛将率兵围寺,索要莺莺。张生在老夫人亲口许婚后,依靠友人的帮助解除了这场危难。不料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撮合下,两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无可奈何,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张生只得与莺莺分别。在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忧虑、埋怨、不安都是她追求美好爱情的真实写照。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应用在“追求自由”“忠贞的爱情”“抗争”等话题作文中。【运用示例】爱情的力量“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是什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付出,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痴情。这一声声呐喊惊醒了封建社会许多

159、钟情儿女的心,他们要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禁锢,西厢记无疑将是他们心声的代言。4.点击素材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凄美的爱情绝唱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但家族世仇使他们的恋爱受到阻力。经劳伦斯神甫帮助,两人秘密举行婚礼。后罗密欧刺死朱丽叶的表哥而被放逐,朱丽叶也面临逼婚的窘境。神甫给朱丽叶吃安眠药让她装死,让罗密欧立即返回。不明真相的罗密欧在朱丽叶身边自杀殉情。朱丽叶苏醒后,见爱人已死,于是用匕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两人的灵柩前,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种凄美的爱情,中国也有,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陆游与唐琬,他们的命运是相似的,面对这些“有情”却不能终

160、成眷属的人,我们要认真思考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这种命运。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应用在“绝唱”“命运”“自由”“真情”等话题作文中。【运用示例】光与影的世界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那美丽,那魅力是绽放在光明与阴影之间的。忘不了盛开在荒芜土地上的并蒂莲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是生长在悬崖边缘的光明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畏。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阴影是那么的凄惨,世仇恩怨埋葬了爱情的火焰。难道只有用死亡抗争,才会消解家族的夙仇?为什么莎士比亚至今熠熠生辉?因为这里渗透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理性判断。光明与阴影时时浮现,看其是否展现美丽的娇艳

161、。德国诗人席勒说:“真正的爱情,是绝望的!”难道光明的火一定要把阴影照亮才能展现人生的无限?上帝说,是的。二、专题写作训练定向我是你的眼睛2015 年湖南一考生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并不宽敞的房屋下堆着些祭祀用的物什,堂屋中央摆放着一口黑得发亮的棺木。老何静静地躺在里面。他的面色黄中透着青好像他对我们发着怒的模样。我觉得我可以抓住点什么,一伸出手,眼睛上涌了一股热气,把我的眼镜也给弄得模糊不清了。我抬起头,竟看到满屋子的人。老何你看到了吗?他们都回来看你了。他们的眼睛里还写满了和当年一样的热烈,那热烈如今也灼烧到了我,让我的胸中充满了似要喷出来的浓焰,一如当年的你啊,老何。三十年前的老何有

162、着瘦干的模样,每天都在这片小山坳里晃悠。破败的山村有一种出奇的宁静,老何觉得这种宁静实在太过沉寂。他在溪边捡了一担担鹅卵石,填上了村口那条坑洼洼的泥浆路。抬头看见天上飞过的一只麻雀,突然知道少了些什么。老何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些红砖,最后修修补补,在村口盖了一座很小的红砖房,他自制了一块木板,上面用炭块写上“村口小学”四字。接着他挨家挨户劝说村民们让孩子到“小红砖房”里上课,他担任校长,也是唯一的教师。老何的学校开办起来了。他用炭块当粉笔,用手抄的作业本做学生的教材,每当讲到高兴处就满脸通红。“世上有许多好地方,”老何常说,“北京有故宫,有颐和园,还有圆明园。圆明园可惜被洋鬼子破坏了,要是也能去看

163、一看”他忽然停下来,有些黯然,抬起头,眼睛便又亮了:“你们要努力读书,将来一定能走出山坳坳,去多看看外头的世界,也就当是老师我看了!”三十多年间,老何送走了一批批学生,他总说,孩子们眼睛里有光啊,那光太热烈,灼得他非得做些什么。于是,他做了孩子们的老师,看他们一个个飞出大山,飞到世界各地,去那个美丽的“外面”饱览美景。“我也是桃李满天下了。”我每逢去看望他,他总是这样对我说,是感慨,也是叹息。我静静地握着他的手,听他讲他和他的学生过去的趣事,心里有一种格外的自豪“爷爷”我抓住他已经不再温暖的手,眼前是一些照片,那些爷爷口中的“孩子”手持着它们。你看,那是故宫,那是圆明园 一位年长的叔叔跪了下来

164、,温和的声音都颤抖着:“何老师,我们回来了,我们带了世界回来。您放心,我们一直都是您的眼睛!“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也是你的眼睛,爷爷,我会把这条路坚持下去。我知道,坐在志愿填报的电脑前,我一定会告诉自己:就报师范吧。让我成为你的眼睛,替你去看世界的美。也让更多人替我,成为我的眼睛,看到世界的未来。,第一、二段设置悬念,让人对老何的形象有很多期待,但也隐喻了老何的命运起伏。插叙三十年前的老何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老何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文章的结构得到了合理安排。用故事中的人物语言来扣题,巧妙自然,不生硬。结尾点题自然,故事人物感情升华,融为一体。【名师评点】这篇高考作文属于记叙性散文,它

165、的过人之处有三点:第一,构思巧妙,立意深。考生巧妙地用一位山村农民开办学校,培养学生走出山村替自己看外面的世界的故事,来暗合材料,点明主旨,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第二,结构完整,有起伏。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中间插叙老何三十年前艰辛办学的良苦用心,结尾感人肺腑,点题自然,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第三,视角新颖,显真情。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情感真挚,用“我”的视角来叙述老何的故事,便于抒情,也使读者感同身受,真切体会到了作者对爷爷老何的真情。写出你的真情实感【文本借鉴】“感情真挚”是从 2001 年开始高考作文基础等级里增加的一条新要求,这也是作文感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

166、的灵魂。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一、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些事有教育意义或使人受到启迪,有些事会使你感动,难以忘怀。如果我们在习作中,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达真情实感。问题 1:比较下面三段文字,在情感抒发方面,你认为它们有什么不同?A.我的心像被割了一道口子,很疼。我知道我不能那么自私,同窗三年,今天也

167、许才算是患难见真情。我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我要让她感受到有一股强大的动力在支撑她,有一颗炽热的心在温暖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在给予别人生的希望和勇气。她蜷缩在我怀里,用她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真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正从我的体内注入到她的心房。B.突然,床震动了两下,随即传来室友的呕吐声。我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只见她蜷缩在床头,呼吸急促,不停的颤抖。我飞快从上铺下来,给她倒水,递过去一条湿毛巾。就在我递过去的瞬间,她一把抓住了我的手,话没来得及说,又拼命地吐了起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我,只能轻轻地拍着她的背。C.一个母亲宠爱她的浪子,浪子所求,无所不应。有一天浪子回

168、家,说他的情妇要他母亲的心,母亲立刻拿了一把刀,把心挖出来,交给了他。高兴的浪子提着母亲的心,狂奔去讨好他的情妇。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正要爬起来走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微弱而挚爱的声音焦急地说:“哎哟!我的宝宝,你摔坏了没有?”【提示】A 段文字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同时注重细节描写,感情真挚细腻,具有很强的煽情性,容易感染读者。B 段文字也使用第一人称,注重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真实感。C 段文字采用第三人称,平铺直叙,置身事外,类似于复述故事,缺少必要的感情抒发,不能打动读者。同时叙事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虚假的成分太多。二、以具体事物做载体来表达真情实感没有具体事物做文章抒

169、情的载体,文章就很难抒发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问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作者是如何来纪念爷爷的。踏进熟悉的老院子,绕过对着门的屏风,映入眼帘的是那棵歪脖子枣树。说它是枣树,只是曾经,如今的它已没有了茂盛的绿叶,也不再结出串串小枣,甚至连树枝都已经落光了它死去了。如今,摸摸树上的光滑与刻痕,老黄牛不见了,我也比任何一道刻痕都高了。抬头看看枯枝,似乎又听到了荡秋千时被我压出的吱呀吱呀的声响。老树见证了我成长的童年,见证了我和爷爷的快乐回忆,而我却再也见不到爷爷的笑容了。(山东高考卷见证片段)【提示】对于爷爷的回忆,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先写院

170、子中的那棵歪脖子枣树,围绕着枣树发生的一系列与爷爷生活的片段,间接地对爷爷进行了回忆。枣树成为叙事的切入点,成为抒发感情的载体。物是,人非!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树老人已老,树在人已逝,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三、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令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写文章时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

171、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是事业,一枝一叶总关情。问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细节描写在文段中的作用。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拉过

172、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的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湿了一大片。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生气的呢?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湖南高考卷踮起脚尖片段)【提示】父母回家“踮着脚尖向我走来”这个细节的描写符合躺在床上的感受,表述真实。铺写已然充足,情感自然

173、喷发,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其实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沉浸其中,只是我们熟视无睹而已。作者用敏感的心灵、观察入微的眼睛、细腻温柔的笔触向我们展现着平凡而伟大的父母。四、采用一些特定的表现手法来抒写真情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问题 4:阅读下面这两段文字,比较一下它们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当你在积

174、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

175、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提示】第一段文字运用的是直接抒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具有像白杨树一样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第二段文字运用的是间接抒情,通过描写赞美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一、片段写作 叱咤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大事固然能打动人心,日常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不也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吗?面对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请你选取一个场景或一个人物写一段文情并茂的 300 字左右的文段。【示例】我在学校的围墙边漫无目的地走着,脑子里始终是那调皮生讥笑我“

176、笨蛋”的面容。“我砸死你!”我恶狠狠地捡起一块石块,向远处的一棵树砸去,树枝颤颤地响。忽然一只鸟飞入了我的眼帘。那只鸟在空中打了几个旋,飞到了刚才我砸的那棵树上。噢,原来树杈上杂乱地放着些小树枝。它要干吗?我正想着。鸟儿已经站稳,好像要把什么东西和那些小树枝放在一起。可是,它放了三次,好像都没有放好,一会儿往这里跳跳,一会儿又飞起来,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第四次,它还是没有成功。“真是只笨鸟。”我脱口而出。突然,我的心猛地一顿,唉,咱们一样呀,都很笨。那只鸟在树枝上使劲地跳着,踏着,好像要把小树枝踩结实。它成功了!那只笨鸟?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快步走向了教室。【简析】“我”把受嘲讽后内心的每一点

177、波澜都描绘得细腻生动。文段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巧用类比,化抽象的道理为具体的故事,自然而然把“笨鸟先飞”这个道理讲述出来。二、整篇训练【命题呈现】孩子从出生后,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当孩子成熟后,日渐衰老的父母也是他们的牵挂。因为有了牵挂,才有了真情,有了感动。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审题导引】“牵挂”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好在话题材料中已用两个比喻揭示了“牵挂”的内涵。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两个比

178、喻,展开类比联想,由此及彼的切入话题。比如由“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类比联想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魂牵梦萦、在外求学的学子对父母的惦念、父母对子女的思念等;由“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类比联想到子女对家庭的依恋、妻子对丈夫的眷恋等等。通过类比及转换,就能快速打开写作思路,确定文章主题。具体写作时应选择具体感人的事件,表现父子、母女、夫妻、朋友之间的人间真情,抒写出自己的内在情怀。当然,要使文章打动读者,还要有细节性的东西,通过细节的描写,把“牵挂”写得惟妙惟肖。在刻画母亲对外出子女的牵挂时,村口守望的身影,这应该成为细节性的东西,只有对它进行细致的刻画,才能把母亲的心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才有

179、了比“母亲做好了许多可口的饭菜等我”更有意蕴的质感。【素材超市】1.一个人生命的自始至终都会有自己最牵挂的人和事,陆游在临终前最牵挂的是国土的收复,他在示儿中写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2.屈原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在被流放的时候,他依旧在牵挂着他的国度,离骚里阐述了他一生中对楚国的抱负。即使后来报国无门,也毫不掩盖屈原对楚国的爱戴和忠诚。3.伟人邓小平晚年最牵挂的 20 个问题:继续解放思想,要提高科技国防尖端武器,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富裕了还是要提倡节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4.2

180、014 年感动中国人物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儿子杨乃彬 8 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 3 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 7 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 16 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小学的课

181、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 3 年你太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 40 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

182、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2011 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 19 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 19 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5.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罗曼罗兰【佳作展台】牵 挂有人牵挂家人,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有人牵挂朋友,因为友人是知心的伴侣;有人牵挂祖国,因为故土是永远的母亲可是,您见过牵挂一只杯子的么?一只断了把的破瓷杯。去年暑假,我到妈妈的早餐店帮忙。每个阳光熹微的早晨,我为顾客打好豆浆,笑吟吟地送到每一桌,然后接受叔叔阿姨们的夸奖。可是,有一

183、位老人,从不多说话,更别提夸奖了。每天早上,他握着一个断了把的杯子来打豆浆。杯子颇陈旧,断了把不说,杯身还布满了陶釉的裂痕。但这些在老人看来,似乎算不了什么,他总是全神贯注地握着杯子,目不转睛。有几次,我想帮助老人把装满豆浆的杯子端稳,可老人丝毫不领情,闷闷地哼一句:“不用,我自己来!”好像我肯定会打破杯子似的。对此,我颇不满。不就是一个破杯子嘛,用得着这么牵挂?咦,会不会是定情信物呢?望着老人颤巍巍的背影,一股辛酸涌上来。“咣”瓷器破碎的声音响彻整个店堂。呀!是老人最牵挂的宝贝杯子被打破了!那个毛手毛脚横冲的小伙子一时不知所措,回过神来,又是道歉又是掏钱。老人摇摇头说:“不必了,这样的杯子家

184、里还有一个。”人们愣住了,我也愣住了,因为老人的宽容大度。我顿时激动万分,用店里的瓷碗装了一大碗豆浆,送到老人桌前:“老爷爷,您真大度,这碗豆浆送您喝!”我恭敬地将碗送上。不知为什么,老人迟疑了很久,终于把豆浆接下。“姑娘,要不我把这碗买下?”老人冷不丁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可忽然我的眼睛泛起了一阵薄雾,烟气迷蒙,泪水不知何时涌出。因为,我听到老人说:“我得了乙肝,不能共用店里的碗。”原来,老人牵挂的不是杯子,他所深深牵挂着的是别人的生命!罗曼罗兰说过:“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老人的破杯子里,盛满了最甜美、最宝贵、最高尚的牵挂生命!【赏析】这篇文章在选材、立意上较好。作者以社会生活为题材,向

185、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语言表达流畅,构思颇下功夫。设疑解疑,不解豁然开朗,潸然泪下:“原来,老人牵挂的不是杯子,他所深深牵挂着的是别人的生命!”结尾又以“罗曼罗兰说过: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老人的破杯子里,盛满了最甜美、最宝贵、最高尚的牵挂生命!”提升主题,使读者肃然起敬。专题检测卷(二)(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乳媪(yn)挣揣(chui)白泠泠(ln)浩瀚(hn)B.凄迷(q)笑靥(yn)期功(q)草蓐(r)C.懊丧(sn)险衅(xn)锦囊(nn)浩淼

186、(mio)D.晶莹(yn)嘶哑(s)谂知(nin)缧绁(xi)解析 A 项,乳媪(o);B 项,笑靥(y),期(j)功;D 项,谂(shn)知。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2016 年新春元宵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得五彩斑斓,眩丽的色彩冲击着我们的眼睛,时间久了,竟有些头晕目眩的感觉。B.在参观荣誉室后,习近平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复杂严峻的环境,越能磨砺意志本领,希望大家牢记职责、再接再历,为祖国和人民再立新功。C.执法犯法和徇私枉法是制造冤假错案的罪恶手段。这显然与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背道而驰。D.古典诗词确是一个美丽多彩的世界,既有暮雨黄昏后的灯火阑珊也有

187、黄鹂啄食的姗姗可爱。解析 A 项,眩丽绚丽;B 项,再接再历再接再厉(砺);D 项,姗姗可爱珊珊可爱。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实证明,只有以文化天下,为每一个人塑造更加富有弹性的心灵空间,社会才有可能在新的经济层面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B.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创作与传播从未离开技术的支持,而且,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C.在刚刚播出的最强大脑国际赛第二场中日脑力竞技比赛中,“鬼才之眼”王昱珩力挽狂澜,拿到对中国战队来说至关重要的一分。D.靠他的一双脚板,一块块地搜集,很难包揽天下奇石,为了

188、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解析 D 项,慷慨解囊:很大方地拿出自己的钱财帮助别人。答案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央绿轴公园是我市新的代表性公园,主打密林、广场、水、文化等元素,凝聚着提升城市品位,承载着激活城市中轴线的使命。B.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细心是质量的保障。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我们要深思而慎为。C.虽然海水淡化具有洁净、环保、供给稳定等特点,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还没有被广大沿海地区所采用。D.近年来,部分中国游客在海外不讲卫生、乱涂乱画的不文明举止,遭到了当地人的批评指责,落下了素质低下、缺乏教养的坏名声。

189、解析 A 项,成分残缺,在“品位”后加“的厚望”;C 项,句式杂糅,可改为“被广大沿海地区采用”;D 项,搭配不当,“不文明举止”与“落下了坏名声”搭配不当。答案 B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雁群,。A.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飞走B.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C.甚至不愿回来,飞走,远远地飞走D.远远地飞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解析 做这道题首先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就能选出一个最佳的选项。答案

190、B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按要求答题。(4 分)元旦过后,一段拍摄于上海地铁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名女乘客在吃泡椒凤爪,并有数粒骨头残渣散落车厢,在遭到指责后,她与周围乘客产生言语冲突,还拿出手机与人对拍。后在接受采访中,当事人坚称“没有乱扔,没有妨碍他人,没有影响公共环境”。无独有偶,1 月 3 日,广州一男子在地铁上嗑瓜子,随地吐瓜子壳;1 月 4 日,一名身穿红衣、在南京地铁上脱鞋的女子,被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 从产生的原因、城市文明的内涵等角度出发均可,至少两点。答案(示例)(1)公共场合吃凤爪嗑瓜子等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其实质是缺乏自制力与公

191、德心。(2)城市文明,不只需要光鲜的城市外貌,还需要市民拥有健康的精神风貌,这体现在市民举止优雅、言行得体等方面。7.下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从构图角度说明该标识主体部分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不超过 50 个字。(5 分)答:_解析 直观地看本图案主体为一只和平鸽和一个地球,二者组成“汉”字,结合孔子学院的现实意义不难发现图案的寓意。答案 要素,标识主体为昂首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寓意,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快速走向世界。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王 蒙在全社会

192、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什么是文化瑰宝?要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

193、错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装饰化的糊弄。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

194、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哄。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8.下列关于“文化瑰宝”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化瑰宝应该为受众提供好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

195、与人生智慧。B.文化瑰宝都产生于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C.文化瑰宝可以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D.应将文化瑰宝当作我们精神的梁柱加以爱惜和保护。解析 B 项,以偏概全;文化瑰宝“都产生于”错。答案 B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也可能产生文化泡沫。B.文化泡沫导致文化的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C.用一些简易的文化符号如长城、天坛、熊猫、旗袍等代表中国,也是一种文化泡沫。D.只要政府重视起来,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泡沫化。解析 B 项,倒置因果;C 项,夸大程度;D 项,无中

196、生有。答案 A10.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 分)答:_答案 指出在当前期待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既可能会产生瑰宝也可能出现泡沫;举例阐述什么是“文化瑰宝”和“文化泡沫”;通过对比,提出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犁杖:最后的方舟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犁杖靠在墙角,土墙剥落的泥土,覆盖在它刺槐木的把手上。那些木质的纹理,那是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无数次的纹理,此时,都湮灭在无声而落寞的尘埃里。铁铸的犁铧,有一半湮没在庄稼院的泥土里。曾经的光彩不再,曾经的锋利亦不再;只看见被雨水侵蚀的铁锈,斑驳一地。犁杖也有年轻的时候,犁杖

197、年轻时和父亲一样讷言有力。父亲牵出他心爱的老牛,只一个眼神,老牛便稳稳站在犁杖的前面。有时候,默契就是这样一种无言的情义,岁月不会给你什么,但会给你挚友般的信任与友情。时光带不走什么,但会让你深深懂得彼此的感念。即使不用言说,对方也会心领神会。再没有如此稳重地行走了,老牛的蹄夹走过万物苏醒的大地,留下一枚枚泥土的印章。不需要褒奖,田野上拔节生长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馈赠;不需要催促,一步一个脚印的乡村,从来就这样稳稳前行。你见过波浪连天的海吗?一头老牛所驾驭的乡村世界,就是一艘通向黎明的方舟。云开了,雾散了,飞鸟翱翔在天空,田野上奔跑着羚羊和驯鹿。所有的生灵沐浴在大地的恩泽中。打犁杖的六爷,是村里最

198、好的木匠。单是木匠活的选材,六爷都会在一根木头前静默良久。梧桐树,轻便而空灵,可以打造女子的妆奁。一口梧桐木的木箱,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原有的形状,敲上去,铿铿有音,仿佛能听见焦尾桐琴的清音;一株历经沧桑与坎坷的苦楝树,一生养育了无数可爱的麻雀精灵。它们喜欢在树枝间穿梭,它们喜欢苦楝树上金黄的果实,它们执拗地把乡村当作可以托付前世今生的家园,叫醒黎明,唤醒炊烟,为寂寞平添一缕清澈的音符;这株已有五十年的树龄的刺槐树,还是父亲在小时候,牵着祖父的衣角,栽种在庄稼院里的。洒落过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蓊郁过遮天蔽日的阴凉。终于有一天,父亲狠狠心,将刺槐树放倒。轰然倒塌的瞬间,一副上好的犁杖,已在父亲的脑

199、海中现了雏形。多么圆润的把手,多么沉实有力的杖柄,每当父亲坐在田埂上,轻抚一把犁杖时,就好像在轻抚情人的脸颊。跟犁杖“相依为命”的犁铧,那肯定是块上好的铸铁。你能看出打铁人在铸造时专注的表情。淬火,煅烧,锤打,在千百万次的叮当声中,唤来一面犁铧上隐隐的青锋。犁铧不需要尖锐,太过尖利的锋芒会触痛大地的肌肤;犁铧不需要冷漠,太冷漠的表情,会冻结春华秋实的热情。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父亲在面对一面犁铧时的神情是缄默的,在缄默的表情之下,父亲在如镜的反光中,看见自己与泥土相亲相守的一生。学

200、吧,学会像一头牛那样,沉着而坚忍,才能开垦出水草丰美的生态家园。学吧,学会像父亲一样讷言而温情,才能深入泥土的精髓,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收获,度完这辛苦但充实的一生。学吧,学一架犁杖,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它的表达便是秋日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我深深记得那样一个暖暖的黄昏。家园的落日挂在玫瑰色的穹顶。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无疑,我的双手在颤抖,当刺槐木的把手握在掌心,我能感知到来自泥土深处大地的心跳。我知道,那天的老牛不是由我来驾驭,而是一头阅尽人间春秋的老牛,在牵引我走向远方的路;那天的犁杖也是隐忍而屈从的,它知

201、道每个乡间的后生就是这样生涩地一路走来。犁沟是弯曲的,在弯弯曲曲的犁沟里,我的身影从此叠印于泥土。从此,无论过了多少年,在深情书写乡村的很多桥段,你都会看见我的名字。走过就是走过,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在史书的册页里,在永恒的大地上,在某个小小的庄稼院里,一架犁杖选择有尊严地老去,告诉我,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选自 2015 年第 3 期文苑(经典美文)【注】犁杖:即犁,一种耕地农具,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犁把和犁铧。古时耕地时,牛在前头牵拉着犁杖,犁杖前沿部分犁铧触地翻土,人在后头扶持着犁把。犁铧: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11.文章

202、开头写道:“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犁杖因什么而寂寞,为什么这寂寞无人能懂?(4 分)答:_答案 这把犁杖永远告别了充实的劳动生活,被完全闲置,蒙上了岁月的尘土,自身的价值再也无法实现,所以有着无人能懂的寂寞。与它相处日久、对它有着无言情义的父亲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跟它像伙伴一样一起劳作,像对待亲人一样爱抚它,所以它深深的寂寞没人能懂。12.文章在第四段对犁杖材料的选用作了诸多联想和细致描写,似乎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够密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 分)答:_答案 借助六爷的懂材、爱材、惜材来衬托父亲对犁杖的重视,突出犁杖的精致、耐用。强调父亲选材时的认真、慎重,表明父亲对农作生活的热爱

203、,以犁杖的材料为载体寄托一份美好情感。赋予平凡的事物以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喻示犁杖具有父亲那样沉实、隐忍的品质。13.简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4 分)(1)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答:_(2)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答:_答案(1)作者把犁铧比喻成语言大师,把犁铧的耕种比喻成“诗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而“段落”“词语”等又属于同系列的意象,文章热情地赞美乡土的沉浑与壮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我

204、”对犁杖一份特殊的感情。(2)运用排比句式,内容丰富,文气沛然,点明主旨。揭示了“我”不但接过他手中的鞭子,即自然朴素的劳动方式,而且也懂得了父辈们对土地的感情,更领悟了土地给予的生命真谛。14.文章标题“犁杖:最后的方舟”具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答:_答案 犁杖是父亲讷言而温情、执着耕耘、辛苦而充实的一生的象征。方舟是指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人们最后的避难所。标题采用比喻的手法,将犁杖所代表的乡村生活比作拯救被工业时代的欲望之海淹没人们的诺亚方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犁杖在过去乃至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文中起着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15.许多曾经美好亲切的事物,如犁杖

205、、蓑笠、炊烟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文章结尾段落,作者指出“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现实中“消逝”的现象,探讨作者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5 分)答:_答案 炊烟、蓑笠、犁杖等农村里常见的事物,不仅代表一种原始、古朴的劳作方式,它们身上更凝结着一种热爱劳动、耕耘一生的精神,代表一种朴实坚韧、健康诗意的生活方式,它们会时刻提醒人们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不要遗忘故乡和土地。所以,尽管由于时代的更替、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不能经常用这些工具,但不能任其消逝,而应在书上、网上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向我们的后代介绍它们的价值,传承它们的精神。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206、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东轩记苏 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木,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

207、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势不得去。独幸岁

208、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户,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有删节)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败:冲坏。B.假部使者府以居假:借。C.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归:回家。D.以玉帛子女自厚 厚:经营。解析 C 项,归:安身之处。答案 C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其二人者适皆罢去则或咎其欲出者C.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吴广以为然解析 B

209、 项,指示代词,那;A 项,副词,才/副词,竟然;C 项,连词,来,表目的/连词,而且,表并列;D 项,连词,但是,表转折/形容词,对,正确。答案 B1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交代辟东轩的目的是“以为宴休之所”,然而因为盐酒税务繁忙,“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B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之间”与颜回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回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C文章最后又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矛盾。D本文虽以“东轩记”为题,实为作者借题发挥,意在倾诉盐酒税务

210、的琐碎繁难和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解析 B 项,“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错。答案 B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解析 关键是要理解句子大意: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答案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1)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3 分)译文:_(2)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

211、,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4 分)译文:_解析 翻译时要重点关注几个得分点:(1)旦、营职、安;(2)循理、求道、落其华、下者。答案(1)第二天早晨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2)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参考译文】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做管理筠州盐酒税收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

212、报告,请求借用部使者的府第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够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两株杉树,一百来竿翠竹,作为我宴请宾客和自己休闲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两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去,已经筋疲力尽,就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早晨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就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

213、无可奈何的苦笑。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然而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使自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理想

214、境界的时候,他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而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吗?我已经被贬谪到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

215、起简陋的房屋来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向往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人苏辙作记。(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2122 题。(7 分)离亭燕张 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21本词抒写前注后顾,勾勒缜密,如“霁色”紧承_而来,“竹篱茅舍”则带出后面的_。(2 分)答案 碧天 渔樵2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本词。(5 分)答:_答案 总体看来,本词情

216、从景生,景因情展,做到了情景交融。词人通过远景与近景交相辉映,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等手法描绘出金陵一带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朗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然而,面对如此宏阔的景致,词人却“怅望倚层楼”,“六朝兴废事”涌上心头,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深沉感慨,写出了自己的孤寂之感,语朴而情厚。(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324 题。(5 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23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有_。(1 分)答案 功成事立(如写功成名遂亦给分,功成事

217、遂不给分)24此段材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4 分)答:_答案 统治者无为而治,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四)古诗文默写。(6 分)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风移影动,_。(归有光项脊轩志)(4)今两虎共斗,_。吾所以为此者,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5)上 有 六 龙 回 日 之 高 标,_。黄 鹤 之 飞 尚 不 得 过,

218、_。(李白蜀道难)答案(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2)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3)桂影斑驳 珊珊可爱(4)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猿猱欲度愁攀援四、作文(60 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鲜明。【写作指导】材料是一首短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寓意浅显明了,诗歌中的物象是镜子。说得是镜子,一辈子只照别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直到有

219、一天,偶遇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首先,通过关键语句,把握材料的感情倾向。“照了一辈子人”“没有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单看前两个短语,似乎还有赞镜子无私奉献之意,如红烛如春蚕,但后一句最关键,定基调,结合三句,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只能明察秋毫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只能知人,不能知己。另外,还有关联词,“就是”“才”也可以作为佐证。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深的惋惜,是浅浅的责备,是淡淡的批评。由物及人,诗歌意在告诫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要认清自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要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

220、。这也是作文的立意,当然还可以化大为小,从如何认清自己入手,如材料找另一面镜子,论述“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这里的人,可以指大众,可以指领袖精英榜样。可以从大众身上看到人类的劣根性,人性的丑陋,从而反省自己丑陋的一面;也可以以领袖、榜样楷模为高标,感知差距,寻找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体说,“以人为镜”中的人,可以指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诤友、知音、师长、同事、邻里,也可以是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之人,甚至可以是对手。还可以史为镜,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认清自己,不让悲剧重演。如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当然,要认清自己,不一定非得借助外在的“人”“史”“物”,还可以为

221、自己准备一面心镜,即“反躬自省”“三省其身”,时时开展自我批评。因此,本次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知人更要知己。辩证地谈,前者作铺垫,着重论述后者。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诤友生活中的明镜。知音人生的一面镜子。要利用好对手这面镜子,看清自己。以史为镜,看清自己。反观自省,吾当三省其身,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认清自己,着重强调认清自己的意义。【范文示例】留另一只眼睛看自己镜子的故事让我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如果一辈子不照镜子,就不能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模样,照一照镜子才能知道自己的样子。唐太宗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不仅是领

222、导的镜子,而且是平民百姓的镜子。那么不妨用这面古老的镜子照照自己。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人真是一个深渊。”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深渊”,我们的认识到底有多少?人对自身的了解有多少?而认识到又敢于面对自我的人又有多少?“我们的全部感觉和认识通常都是向外的,我们的思想总是不断地向外捕捉经验性的东西,不断地把外在的攫取为自我消化的对象。然而,我们几乎从来不坐下冷静地反思一下,自我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自我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即达到通常所说的自知之明。”瞿秋白在临刑前,还写下了一篇文章多余的话。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如此诚实地记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给自己完美的英雄般的一生做似乎有些暗色的回

223、顾,只有瞿秋白这样的人能够做到。看淡虚名,是他的襟怀;解剖自己,批判自己,是他的勇气。他高尚的人格就在这样的解剖中,得到了最具光彩的一次升华。“多余的话”不多余。罗曼罗兰说:“所谓英雄,并非以思想和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瞿秋白正是这样的人。一直都很喜欢巴金,看了他老人家的很多作品,很喜欢他的写作准则“把心灵交给读者”。我想,这是 20 世纪近代文学最伟大的号召,最铿锵有力的声音。更让我感动的是巴金这种敢于揭示和解剖自己的勇气和行动,试问如今能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气度和胸襟呢?人说巴金是一面镜子,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真的去照过镜子呢?一辈子献给了文学,其贡献是巨大的,我们也需要很长时间去怀念,此时的只言片语又怎么能表达其万分之一?就让我们在心中默默悼念吧!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向外看,二是向内看。在向外看到那些繁华的物质世界的时候,也别忘了看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灵魂,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看看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改变。不认识自己,一辈子也战胜不了自己。请留另一只眼睛看自己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