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65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233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233页
201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语文课件:第1讲 现代文阅读(一) .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2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理解词句第二节 分析综合 第三节 鉴赏评价 现代文阅读能力理解词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筛选信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第一节 理解词句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区别多义词的义项;辨析同义词、

2、近义词的细微差别;把握词语的语境义;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根据上下文把握词的语境义,三是代词或非代词的指代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的、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表达文章中

3、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怎样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衡量阅读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也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各个击破针对不同题型,突破方法:1理解“概念”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选取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2理解“词语比喻义”通过分析喻体与本体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4、3理解“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通过整体阅读理解,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4理解“词语的指代义”通过紧扣上下文的内容,分清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三)五点注意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紧密联系,受着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制约,必须注意:1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在语言链中理解词语是阅读的一个基本原则。【例1】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发展而能保存,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解析】要理解“相机破例”的意思,就要分析上下文。据上下文“传统不肯变”,又“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形势,去改变传统和常规。”这种改变是自然的事,它并不靠主观“把握时机”(A)或“因势利导”(D),更不是靠什么

6、“等待机会”(C)。只有B才是正确的。【答案】B 2紧扣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词语 阅读时,如果对个别语句在理解上遇到困难,不妨把它同文章的写作背景、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联系起来。例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优美的骈体散文。作者向对方介绍富春江沿岸的景物特点(奇山异水)。可文中又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必须扣住“奇山异水”这个词,因为文中的任何语句都是为了表达这个中心的。作者任过官又被罢官,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想脱离现实,回归田园,因此,他认为追逐名利、权力,攀附权贵的人看到这里的奇山异水,也要打消自己的念头,这是从侧面写山的奇异。3要会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些

7、词语之间孤立看似乎没什么关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有联系。这也就需要我们注意,如句子中的复指关系就可以互相解释。在表示判断的“是”字句中,主语和宾语可以互相解释。例如:“作家依各自的原则输入语言信息,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语言指纹,即风格。”这句话中“风格”和“语言指纹”可以互相解释。4要会理解指代词的含义文章中的代词指代的范围往往极为广泛,它既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5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及附加意义语言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抒情成分的体现。恰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内容。例如:景物描写“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

8、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是描写托尔斯泰墓地环境的一段文字,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突出坟墓的朴素。文字中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四)破解法宝法宝一:前后对应法策略:要从工整对称、成语替代的角度来提炼要点,找前后词语的对应关系,一一进行关联照应。【例 2】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文中“兽类”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含义:_【解析】从“从兽类到人类”中看,前文中的“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

9、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人类”照应的是“文明”“崇高”,那么“兽类”照应的便是“野蛮”“庸俗”。【答案】“兽类”意思是野蛮、庸俗。法宝二:代词理解法策略:利用代词的上句来理解代词的含义。代词的出现往往在所指代的事或人之后,也就是说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上句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例3】创造性活动主要是指对已知材料(知识)的整理、重组过程中发现事物更深层次的联系,是在对已有认识的审视和反思基础上实现的突破和创新,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索活动。因此,如果仅把创造性活动视为不循常规的思维活动

10、,用诸如“类比法”“联结法”等方法来训练技能,那么充其量只能使儿童的想像丰富一些,思维灵活一些,并不能保证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倾向和能力。因为它与主动、能动的探索活动与艰苦的科研劳动,与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境界毫不相关,也不具备创造性活动的一般能力。相反,如果使学生沉湎于“思维的游戏”,或者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力表现,那么就与创造性的培养“南辕北辙”了。文中加横线的“它”的内容是什么?_【解析】遇到代词,要关注它的前一句,从中发现“它”与上句中“用诸如类比法联结法等方法来训练技能”在意思上有关联。而且从后文看,“它”是不具备创造性活动的一般能力的。【答案】“它”指“用诸如类比法联结法等方法来训练思维”。

11、法宝三:阐释句理解法策略:借助阐释句理解非代词的指代义。非代词的指代义与代词的指代义一样,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寻找范围并不只限于上文。非代词的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几乎就等于找到了答案。【例 4】大概研究学问非得研究到有了呆气的境域,钻得不深,求得不切,只有皮毛可得。彼科学家思创造一物,发明一理,当其在未创造发明之前,人莫不讥为梦想,甚至狂易,认为徒耗光阴,结果辽远,而彼科学家独不顾讥笑,埋头研究,甚至废寝忘食,甘之如饴,非有几分呆气为后盾,岂能坚持得下去。(选自呆气)文中加点的“皮毛”指什么?_【解析】“皮毛”句来得较突然,可以从文中找到能阐释

12、它的句子,即上文的“钻得不深、求得不切”。【答案】“皮毛”指表层的肤浅的理解。法宝四:比喻义理解法策略: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拟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例5】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还能给人一线安慰。在连叹息都没工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将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

13、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些快意,残存半分温馨,让人回想起来就忘却了尘世的疲惫与困惑。这不也就够了么?(选自夜深还照读书窗)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作者运用比喻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_【答案】画线句讲的是读书的功用。文段用旅游作喻,以不必处处留影,只需在心头留下些快意与温馨来喻指读书不必只求实用,能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便可以了。法宝五:主旨、意念探求法策略:从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念探求词语的隐含义词语的隐含义必须在具体的篇章语境中生成,而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就是篇章语境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结合语境探求词语的隐含义,首先就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探求。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对文章的各个局部、句子以至词语都具有统摄作用

14、,也赋予这些部分以统一的意义。文章中所有的段落和语言材料的意义生成,都从不同侧面受到全文主旨和作者意念的制约,下面我们看看词语如何在主旨意念统摄下生成其隐含义。【例6】走过河流 季晓涓每天每天,我都从一条河流上走过,一条比我的生命要长久的河流。在我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时,它就已经诞生了。在我离开这个世上时,它还将继续流淌。一条河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我简约的生命,一头一个家。每天每天,当我踏过它身上那架石桥走向外面的世界,我都无法漠视它,像无法漠视内心的欢乐与惘怅。每天每天,我都有一种冲动,想和它对话,我想写写它,和从它上面走过的自己。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今天看到的它已不

15、是昨天的它了,虽然它仍叫着那同一个名字。逝者如斯。但是,我仍愿意相信,这条曾润泽过我的童年的河流,这条我曾经远离、终于又回到它身边的生命的河流,依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而今天的树叶也不是昨天的那一片了。这样想着,我又觉得自己实在好笑,为什么执拗地想让它记着我,认得我呢?我难道还是昨天的那叶子吗?沿着河走,从一段生命到另一段生命,我踏实地走过一段寂寞、细碎的日子,但是我渴望走过河流,走到外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作为一个妻子、不只作为一个母亲,而是一个社会人,那样我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沿着梦想的阶梯,在一双双温暖的手臂引领下,我终于跨过生命的河流,重

16、又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流的两岸年年走着不同人。走着走着,人就长大了,人就成熟了。应该说,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矜持善感的女子,但每一段生命的内容都不同,每一段生命,我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梦想。曾经的春天我有过许多梦想,关于爱情,关于诗歌,关于生命对于人生和种种际遇,我的心满怀激情,积极向上地活着,忧伤但不颓唐。这条生命的河流,每当面对它,我就成了一个诗人,我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植物,不蔓不枝,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像我自己,不欺人不骗人,对闷鹱约旱男牧椤走过河流,走过我自己。说说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寂寞细碎_(2)完整的生命_【解析】这是一篇托

17、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借描写走过河流的内心体验和认识,抒写自己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审视和感悟,表达积极追求人生梦想、坦然真实面对生命的人生情怀。作者对自己已经走过的每一个生命历程都有过审视。“寂寞细碎的日子”和对“完整的生命”的追求就是其中一个部分。从“寂寞细碎”与“完整的生命”所处的段落语境看,当属作者对自己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的一段岁月的审视。从表面看,“寂寞”即为孤独,“细碎”即为细小琐碎。初为人妻和初为人母,从感情角度看,应当不嫌寂寞,而作为贤妻良母,整天操持家务,相夫育雏,“细碎”当属情理之中。倒是作为家庭主妇,丈夫外出,闭门在家,不闻世事,而自己又心系大千世界,寂寞由此而生,极有可能。所

18、以“寂寞细碎”隐含的意思即为:作为贤妻良母内心的孤独和操持家务的琐碎。“完整生命”相对于“残缺的生命”而言。从语境中可以看出,“只作为一个妻子”“只作为一个母亲”在作者看来是不完整的;“完整的生命”还包括成为一个“社会人”,“沿着梦想的阶梯”站在人生“一条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完整的生命”隐含的意思为:当好妻子和母亲,并走出家庭,谱写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答案】(1)作为贤妻良母内心的孤独和操持家务的琐碎。(2)当好妻子和母亲,并走出家庭,谱写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法宝六:修辞题旨情境揣摩法策略:从修辞的题旨情境揣摩词语的隐含义修辞是引发隐含义的一种特殊语境因素。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语

19、言包括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你是我心中的太阳,她是我心中的月亮”,这里的“太阳”和“月亮”因比喻辞格的运用产生了特殊含义一种与自然界天体的概念意义完全不同的意义。对修辞引发的词语的隐含义的解读,必须结合题旨情境来进行,所谓“题旨”,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所谓“情境”,就是运用修辞的语言环境。【例7】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得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规视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

20、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动摇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个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请用文中的词语

21、,稍加组织,填入横线处,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_的现象。【解析】本题从本质上看是揭示“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的隐含义,而这个隐含义是运用比喻修辞引发的。我们首先要关注比喻所在的语境,找到题目中的比喻句在文中的位置,以它们为圆心找到有关文字认真研读。其前有明、清和西方的事例,指向的是前面的“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是对这句话的证明;这句话又与前面的“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并列,受“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统领。“这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

22、孩子认父亲的事例”指代的就是前面的事例,“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就是它的中心句,也是符合答案的母句。但这句话缺主语,从文意知道应是“新风气”,加以组织即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对答案就更加确信。拆开比照,“暴发户”“野孩子”是名词喻体所代替的本体是明、清的白活小说和西方长篇散文小说;“造谱牒”“认父亲”是动作喻体,所代替的本体是“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与“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整体看两个比喻对应的就是两个举例的句子,“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个中心句就是比喻的相似点。于是拆开比照与整体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答案】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的现象)怎样理解文中重要

23、句子的含意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重点句子”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句子;能帮助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句子;内涵较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意思较为含蓄的句子。(一)突破方法 1句子主干浓缩法: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明了大意,然后分析其修饰语、限制语,这样把握句意就不难了。2句子作用定位法: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饰句等等。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3结合语境阐发法:理解语句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

24、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勾连,从而准确把握和阐发语句的含义。4结合事例推断法:文章中的事例引用部分虽然不像中心句那样明确地表现文段的主旨,但中心句绝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了。(二)五点注意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注意十种句子的分析:起始句、主旨句、衔接句、警示句、深化句、矛盾句、情感句、比喻句、引用句、总结句。1注意确认句子基本意义。对句子基本意义的确认既是阅读测试的重点,更是阅读中准确获取信息的前提。2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探明句子的特定意义。3注意审美鉴赏,体会句子的表达作用。4注意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结

25、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5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制作意图以及作家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三)破解法宝 法宝一:找关键词法策略:找出与要求筛选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句,然后筛选出主要的动词形容词,然后缀词成句,有序表达。有时某些关键词是融入一些具体句中,要注意抽象出来。【例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惊天动地而来,门窗噼啪,雨蓬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藉。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

26、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根据上面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_【解析】“静夜听风”在段首。显然本段是总分关系。与“静夜听风”的心境相关的文句先筛选出来,然后提炼一些关键词。如“凄凉”“黯淡”“惊恐”“心悸”等。“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比较具体。应抽象出来。【答案】凄凉 惊恐法宝二:文段结构筛选法策略:根据文段结构有序筛选。筛选整合信息类题目,它涉及到的几段之间一般都有总分、分总或并列关系,找到这些关系便能从容归纳。有些题目还有字数限制,注意整合。

27、【例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

28、肠荡气,掷地有声。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文章通过描写荷与风雨霜雪搏斗的场面,表现其高贵、圣洁和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请写出荷与风雨霜雪搏斗时的状态。_【解析】四段文字属总分结构,第一节总言其精神、品格,以下三节各从一个方面写其与风雨雪搏斗时的情景。【答案】狂风袭来,它高举盾牌战无不胜;暴雨突至,它清音飞扬,掷地有声;风雪翻卷,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法宝三:文段特点分析法策略:根据文段特点具体分析。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如

29、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例10】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它(白藤湖)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

30、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_【解析】本段语言有些文学色彩,语句含蓄、多义、情感化。【答案】作者悟出的哲理是,只要好好地做,更近人情一些、多一些美好的祝愿,发展和生活便不那么困难。法宝四:整体比较理解法策略:从整体入手,在比较中理解。文中的句子都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把握了关键句,就能快速、正确地理解文章。比如,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

31、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依据它的上文。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管辖范围内寻找答案。【例11】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

32、地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往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_【解析】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弄懂“开门”和“关门”的含义,是理解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关

33、键。而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则需要到文中的具体描写中去搜寻、抽取。其中有关“开门”的句子有:“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极大喜悦”“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抽取一些关键词,可归纳为:开门意味着神秘、未知、新的时刻、新的形式、快乐的闪现、安慰。即标准答案“开门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有关“关门”的句子有:“门的关闭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答案】“开门”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法宝五:

34、句子结构分析法策略: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起始句、主旨句、衔接句、警示句、深化句、矛盾句、情感句、比喻句、引用句、总结句。【例12】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了自己。“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了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

35、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办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同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含意。作者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了自己。”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1)“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含义

36、是什么?_(2)“香格里拉发现了自己”的含义是什么?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重要句子的能力。在文中“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了自己”这句话是1、2段之间的过渡句,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具有概括能力。依据这样的认识,找到本题的答案的语言材料是不困难的。第1段说“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第2段说“同样,让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找到这些答题的语言材料,做适当提炼概括就可以了。【答案】(1)香格里拉改变了洛克的命运(香格里拉塑造了一个全新的

37、洛克)。(2)认清自己是否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法宝六:表达效果分析法策略:从表达效果入手,分析修辞手段赋予句子的隐含义和附加义。揣摩并把握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意念,是揭示这类句子含意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因为修辞手法本身还会引发出隐含义和附加义。如特殊用语能引发读者的联想,特殊手法在完成“不可传达的传达”时,附带了很多主观情感和情绪色彩。如描述“面对敌人机枪的扫射,战士们无所畏惧,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场景,诗歌的语句为“血在燃烧”。从科学角度看,血不能燃烧,但从注重情感的文学角度看,血可以燃烧,这种含混手法造成的超常规搭配,激活了人的感受和情感,引发了人们无

38、限的联想:血花四溅,赤热似火,生命消逝,士气高亢一个悲壮而令人感动的场景如在眼前。很多主观情绪和感受就寄寓在这种特殊的文字中间。【例13】秦王和他的帝国是为史家所忌讳的,是暴戾的象征,一旦提及,总是虎狼相称,好像与文质彬彬的中华无缘。中原人一直把胡人称为狼种,胡人国王也就是狼主。胡人也认为自己是野狼所生,他们崇拜狼的凶猛与强悍,万里荒漠,狼是生命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力和阳刚之美。猛士荆轲的匕首太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过了潼关,连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都吓得尿裤子,你可以推想六国的军队,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是如何颤栗如何发抖的。白起、王翦的长剑轻轻一挥,就是斩首八万

39、、二十万。在中原人眼里这未免过于残酷,对西戎之地的胡人来说,这却是一种生命的奇观,六国之师怎能不败呢?按江上波夫的高见,日本民族不但融合秦人唐人的文化,也融入了亚洲大陆草原民族的精悍之血,其强悍刚烈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对儒学的吸收也很高明:只学王阳明的王学,不学朱熹那一套。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王阳明的学说关键在“格其心之物”,在个人意志、心学方面便很容易与武士的道行融为一体。他所在的明王朝依然崇尚朱熹那一套,明与宋如出一辙,一样的繁荣又一样的糜烂。(节选自红柯马背民族文化)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_【解析】画线句子是作者对朱熹、二程理学思想

40、的评价。这种评价,作者没有直说,而是用比喻的方法委婉曲说。“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形象鲜明,含蓄蕴藉。狼凶猛强悍,绵羊温驯善良,蒙古人的马队威猛善战,元朝时令亚欧大陆折服在它的铁蹄之下,中原大地也未能幸免。这些意象,的确能够引发我们对汉民族的文化性格的思考,引发我们鲜明的历史记忆。作者对程朱理学的褒贬评价寄于文句鲜明的形象之中。结合这些思考和联想,我们可以解读出这个句子的含义。【答案】程朱学说磨灭了人们身上凶猛强悍的气质,把他们变得温驯善良,从而导致了南宋王朝被蒙古人灭亡的下场。法宝七:句子表层分析法策略:结合语境,从句子表层义入手,揣摩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念。修辞是对语言的装扮,这

41、种装扮追求的是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作最好的传达。这种传达的方式仍然只是手段,目的还是要表达作者某种想法,即作者的真实意念。揣摩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念要结合语境进行,同时也要从句子表达的基本意义入手。【例14】“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经不在中国。”从新大陆寄回来的家信中,他这样写过。在中国,你仅是七万万分之一的中国,天灾,你可以怨中国的天,人祸,你可以骂中国的人。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的中国,百年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于是你不能再推诿,不能不站出来,站出来,并且疾呼第一次去新大陆,他怀念的是这个岛屿,那时他还年轻。再去时,他的怀念渐渐从岛屿移到大陆,那古老的大陆,所有母亲的母亲,所

42、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的祖先的大摇篮,那古老的大陆。中国所有的善和中国所有的恶,所有的美丽和所有的丑陋,全在那片土地上面和土地下面。上面,是中国的稻和麦;下面,是黄花岗的白骨,是岳武穆的白骨,是秦桧的白骨或者竟然是黑骨。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将来你也将加入这些。(节选自余光中散文地图)【注】余光中写这篇文章时,我国有7亿人口。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_【解析】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叙述了作者在异国他乡(即文中的“新大陆”)对祖国大陆的怀念。这种怀念包容了中国所有的善与恶,美丽和丑陋。画线的句子运用高度意象化的语言,如稻和麦、黄花岗的白骨、岳武穆的白骨、秦桧的白骨或黑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注在典型而

43、意蕴丰富的形象之中,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由此变得委婉曲折,难以解读,但借助文中相关的语句,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揣摩出作者的真实意图。画线句子的上一句,“中国所有的善和中国所有的恶,所有的美丽和所有的丑陋,全在那片土地上面和土地下面”,就是我们解读作者表达意图的依据。从画线句子的表层语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中5个典型意象与善与恶、美丽与丑陋有着内在的关联。洞悉这些关联后,我们可以看出,“上面”更多指的是现实的景观,“下面”多指历史的记录。因此,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要把语境与解读句子的表层语义紧密结合。【答案】中国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国的历史铭记着英雄的业绩,记录着民族败类的丑行。词语的含义1说

44、说下面句子加点的“是”字有何表达作用,能否去掉?发生在距今 99 年前的戊戌变法是失败了,但京师大学堂却奇迹般地被保留了下来。_【答案】从句子的整个语脉来看,是说戊戌变法虽然从整体上失败了,但从局部看,还是有一个成果,那就是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句子的“是”字强调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下文的成果构成了对比,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京师大学堂能保留的确是个“奇迹”。因此,不能去掉。2根据语境的内容推断出文中的“整端”的含意。她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嫌吃油太多,来人太多,客厅的灯不灭,东西一旧就扔,说:日子没乡下“整端”。_【解析】前面从正面列举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过不惯”的内容的反面就应该是母亲肯定的所

45、谓“整端”。【答案】“整端”是指生活节俭、简单、条理。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读 人人,能读吗?答曰:能。人世间最不耐读的是婴儿,皮球般的脸蛋,花生般胖胖的五指,但即使是婴儿,也能使我读出几分味道来,大音乐家贝多芬就曾把婴儿啼哭比做“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那么,婴儿的笑靥,就可以比喻为无一丝云影的万里晴空了。随着年纪的增长,生活使人变得越来越耐读起来。尽管人们面额上没印有文字,但仍然可读,特别是到了成熟的中老年,每个人都是一部辞典、一部历史、一部经卷,摄影艺术家,为了展现人的成熟,常常把镜头焦距,对准中老年人的目光和眉梢的扇形“鱼尾纹”,那一条条深如沟壑的褶皱,仿佛深藏着采掘不尽的“乌拉尔金玉”

46、一般社会学家从中寻觅历史,文学家从中透视深埋其中的哀乐人生,哲学家从中剖析人性善恶,医学家从中判断健康状况,心理学家从中管窥血型和性格。第二段中,作者说:“每个人都是一部辞典、一部历史、一部经卷。”请写出“辞典”“历史”和“经卷”在文中的含义。_【解析】要找到这3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要首先把3个词语(即这3个喻体)自身的特征找到。“辞典”这一事物自身的特征就是“对字词解释的一种工具书”。换言之,就是“辞典可以对各种字词做出解释”。与本体相对应。本体是“中老年人”,“对各种字词能做出解释”,相对于本体,就应该是“对各种人生问题做出解释”。进一步整合。如果把“辞典”的意思解释成“能对各种人生问题

47、做出解释”,固然也是正确的,但这个答案与喻体“辞典”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而与本体“中老年人”的对应关系却仍显机械。这时要想法找出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升华。此处,我们可以使用“人生经验”这个词语,对上述答案进行再整合,把答案表述成:“比喻人生经验的丰富性。”【答案】“辞典”比喻人生经验的丰富性。“历史”比喻人生经历的曲折性。“经卷”比喻人生体验的深刻性。句子的含意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陌上之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怜美惜春的柔情

48、敌不了剑戟弓弩的无情。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在胸中郁结,一吐为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诗人一唱三叹之中,浸染着人事盛衰的感慨。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漫步陌上,我把“缓缓归”当做人类面对大自然所共有的心境去感怀,当然,东坡透过陌上花开而生发的历史感悟,更以一种强劲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而落。我不敢说我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但我可以深情地抚摸陌上这些娇嫩而又顽强的花朵。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意味着悠闲、诗意,而

49、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缓缓归,缓缓归。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1)“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_(2)请分别解释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美。_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_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_【解析】文章描写了三月踏春的情景,由陌上花开联系到古代的有关陌上花开的内容,以苏东坡的诗句为契机,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赞美了美丽的自然景物。要解释的四句话,都是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第一题

50、要求理解文章开篇语句表现的意义。通过后文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风光是喜爱的,之所以“人归缓缓”主要表现出对自然的喜爱和不忍归去的情感。第二题第一个句子是苏东坡的诗句,作者引用诗句是在回忆历史之后,抒发了诗人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作者通过对诗人诗句的引用,表现了自己对陌上花开体现的情怀的感动。第二个句子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体现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情感,通过这种“陌上花开”体验到了历史、文化的新启示。第三个句子表现出诗人通过踏春获得的精神愉悦。【答案】(1)文句表现了作者陌上赏花的陶醉之情。(2)景色依旧但物是人非,表现了诗人的伤感和无奈。陌上花开使作者心情舒畅,产生一种对

51、历史和文化的新感悟。这句话是说踏花归来,作者觉得感情得到了陶冶,心灵受到了净化,似乎自己已经和灿烂的春光融为一体了。一、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只是将文本内容照搬照抄(20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木车的激情 张 炜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

52、切,称为“木车的激情”。问题:“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考生答案】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现场点评】该考生寻求的答题区间是正确的,但缺乏语言表述能力,只是照搬原文,问题的侧重点在于“木车的激情”所代表的一种精神,而该考生的解答侧重于“样的人”。紧扣语境,把握内涵,并不是对原文内容简单的抄写,考生首先要找到信息源所在,然后根据问题要求看看它前后的内容是否能够作为答案;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圈点、提炼。考生可以建立一种“因果推因”的概念和意识。命题者给出一句话,问考生“如何理解这句话”或者“为什么这样说”,你只要找到这样说的

53、原因就可以了。【正确答案】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二、不会将不同类型的句子的意思转化有一类语句,它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只有找到它的本体,才能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本体一般都出现在文本中,但文本不一定直接表述出来。解答时,需要明确,为什么这个喻体可以比喻这个本体,它们有什么相似点。(200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岳 桦 任林举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

54、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

55、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暴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

56、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_(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_【考生答案】(1)描述了岳桦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的姿态。(2)火山爆发使得岳桦树调头向上,返身向上。【现场点评】该考生的解答只注意到文句对岳桦树姿态的描述,忽略了作者使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揭示的岳桦树品格的深层内涵。

57、这两段文字都是用拟人化的说法来说树,要解释它的含义,就必须要把这段文字的意思进行转化。(1)中注意解释“神秘的力量或意志”“粗重的喘息”“尖利的叫喊”的含义;(2)中注意“伸出了它无形的脚”“掉入了时间的陷阱”“一切都不似从前”;它们分别对应了答案中的要点。语句的含意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正确答案】(1)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2)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他们将面临新的抉择。三、脱离动态语境,笼统作答(2009年广东

58、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耕作的诗人 张 炜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_【考生答案】“它们”指的是土地。【现场点评】该考生的解答过于笼统,“它们”指代的内容是在土地上具体的劳作,不能以“土地”来代表“他所做的一切”。根据语句:“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

59、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首先明确指代词“它们”指代的具体的范围,大体确立指代的对象;然后结合语境,以指代词为中心,确立指代的对象和具体内容;最后,将指导的对象和内容还原代入,确立答案的正确性。【正确答案】“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第二节 分析综合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

60、等。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在重要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指代语、总结语、衔接句和标题语,这些语句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抽取、概括、组合、转换和延伸,是解答题目的关键。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一般来说,用来作为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文章,不论是哪类作品,都一定有明确的思路。所谓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

61、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能否把握作者的思路,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

62、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为共同特点后再概括。“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它们都需要运用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

63、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一篇或一段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指: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说,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具体操作流程:1通读全文,观其大略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更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学会通读全文,观其大略。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赅全的错误

64、。(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想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快速总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捷径:一看文题和扣题文句,二看文后注释。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例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例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

65、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2剔肉存骨,优化整合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

66、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2)分层归纳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2定点扫描,准确答题首先“定点”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其次“扫描”,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1

67、)认真读题明确要求(2)抓住暗示明确区间词语句子从原文中抽出,应回归具体语言环境,概括暗示,准确找到信息点所在区间。暗示条件有时与文章的题目或出处有关。有的暗示源于题干本身的要求或鉴赏题设置的选项。更多的暗示在与题干有某种逻辑联系的上下文中。这种逻辑联系或因果、或条件、或解说,或指代、或对应。找到相应区间的内容,也就找到了答案要点。(3)领悟含蓄明确意图有的散文,主旨是含蓄的,其语句则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格来表情达意。对这类文章及其题干的解读,必须找出它们的本体,才能弄清它们的本来面目。(4)对应题干明确要点有些题干的本身或相关语境就暗示了答题所涉及的方面或答题要点。必须细加辨析,对应题干要求

68、。总之,倘若在审题中认真读题,明确题旨,找准区间,严密筛选,全面考虑,一定能规范地答题,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4归纳整合,明晰表达(1)借助标志,抓住关键在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的相关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抓住关键性词语,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2)认真比较,去伪存真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3)归纳综合,重

69、组输出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筛选后的信息按要求重新组合后表达出来。可见,信息的筛选是基础、途径,整合是目的、结果。更准确地说,筛选是整合这个大工程中举足轻重的底座步骤,而整合是筛选的最高境界。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各段段意,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文章思路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具体操作流程:1明确关系,整体把握明确了理清思路与分析结构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词语的关系、理清思路与理解主旨的关系,是准确答题、应对各种各样考查题型、提问方式的前提。整体把

70、握全文,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全文代表总体思路的行文提纲,弄清文章段、层次及其关系。2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首先接触的是文章整体,故而整体结构的分析,既基本又尤为重要。文章的整体结构规律性较强,较易把握。一般的,文章的整体结构大致分六大类:(1)总分式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总分式,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分总分四种形式,是最基本、最常见、极易判断的结构模式。(2)纵式文章的整体结构是纵式结构,即作者的思路呈纵向展开或深入,主要包括时间结构式、事理结构式、层进结构式等。(3)横式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横式结构,即作者的思路呈并列式展开,并列的各项之间可以并重,也可有主次,但不应有偏有正,不应

71、有因果、解说等关系。横式结构主要包括空间结构式、并列结构式、比照结构式等。(4)交叉式文章的整体结构是交叉式结构,即文章中纵、横两种结构形式交叉出现、交叉结构应有一条主线,可以纵式结构为主,局部穿插横式结构,也可以横式结构为主,在并列的某一项或几项内采用纵式结构。(5)意识流式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意识流式结构,即文章的思路既不是标准的纵式结构,也不是规范的横式结构,而是无数思维片断的罗列、集汇或铺展、思维流程的摘录或原生态摹写,时刻都在跳跃、联想、膨胀或缩小。充任此类文章的线索的,可能只是简单的一种情绪,甚至一抹纤弱的阳光等。(6)省略式和变式如果说前五种结构模式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都有各自鲜明充足

72、的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标准结构”,那么省略式和变式就是这些“标准结构”的省略形式和变体形式。相对于“标准结构”的特征明显、结构完整,省略式和变式显得似曾相识却又不那么完整而易于辨认,它们将“标准结构”的某些承接处、某些连缀点、某些标志处加以省略或改变,看起来是陌生新鲜的结构,其实胚胎模型仍出自那些“标准结构”。3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文章的局部,既包括句与句之间,也包括句群之间,也包括段落之间。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六种类型,同样适用于文章的局部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即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某段所处的逻辑地位。弄清了段落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思路。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主要是

73、三种:一是承接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是递进衔接、向前推进的;二是并列关系,即段与段之间所表现的内容大体是并列的两个或几个方面;三是总分关系,即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有统属性质。4分析文章的段落中心句从找中心句入手,把握文章思路。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中心;一个段落,找准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弄清了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可从每段内部开始突破,先分析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承接并列,还是总分包含,亦或是各自独立,从而从中找出中心句子,句群中的主句,段落中的中心句,再综合全篇,比较分析出全文的主段落,全文的中心句。文中的提纲挈领中心句,往往是每段之间相并、相承、相属的组合关系的标志,

74、其位置主要有首句、第二句(首句是过渡句或引出下文的句子时)、中间句、结句。先自己归纳主要内容,再找出与主要内容相吻合的句子。5分析文章的结构标志句从语言标志入手,理清文章脉络。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很多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而有条理,往往用一些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比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之类的顺序词,“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不仅如此”之类的关联词,“此外”“同时”之类的过渡词,等等。此外,还要注意具有区分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还有一些总起句、归纳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也是我们解答问题、分析

75、段内层次之间相并、相承、相属关系时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6分析文章的缀连线索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貌似随意信笔,实则凝聚深敛,有一根或多根线索缀连。这样的缀连线索可能是一个字词,可能是一个物体,通常可能是一句话。由于散文多采用虚实互化、象征比喻等含蓄手法,线索句的存在显得尤为必需和重要,它为作者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更坦诚更明晰的沟通可能。线索句,可能与文章题目有关,或者文中多次出现的类似的句子(写物或表达某种感情的句子),整篇阅读、整体理解后才着手寻找并答题。如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段内层次要点,概括一段或数段内容要点,概括全篇中心意思。具体操作流程:1研究标题、头尾

76、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有时可以很简便地看到文章的“心灵”中心。“开门见山”“卒章明志”是中国传统文章学的重要方法。所谓“开门见山”,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句话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所谓“卒章明志”就是在文章的末尾表明文章主题。很多文章在末尾都会出现“总之”“要之”之类的词语,这就是作者在文末总结中心意思的重要标志。2抓住关键性语句(1)紧抓主旨句段(或曰句群)有中心句,篇章有主旨句(或曰主题句)。主旨句直接揭

77、示作品的中心思想,具有极大的概括力。例如琐忆一文有这样两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两句是全文的主旨句,可依据这两句,从鲁迅对敌能憎、对友能爱这两个方面来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2)紧扣“文眼”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统率着全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之与文章立意沟通起来,并表现得更加鲜明,更有光彩。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一个与主题相辉映的文眼。文眼的位置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3)反复性语句的使用有些文章常用“反复”来深化主旨,阅读时抓住这些反复性语句细加推敲,往往能找到文章的主旨。“反复”这种

78、修辞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例如高尔基的海燕中的句子“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个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从这里入手,我们就可以发现该文的主旨: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和苦难深重的被压迫人民对革命充满了渴望。3综合段落大意又叫逐层归纳法。即依次归纳各段要点,然后把各段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议论文、说明文阅读多用此法。以峻青的名篇雄关赋的感情脉络分析为例:思慕雄关(儿时被雄关激发的爱国主义激情)眼见雄关(雄伟的气势、险要的地形激发着怀古爱国的激情)联想雄关(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现代化武器都攻不破的真正的雄关)。“思慕

79、雄关”为“眼见雄关”铺垫,“眼见雄关”为“联想雄关”(心中雄关)铺垫,由此可知中心思想的重点不是歌颂山川景物,而在抒发热爱祖国之情,表达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4分析主要的人或事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例如阅读祝福,留意祥林嫂从初来鲁镇的“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后来“仿佛是木刻似的”的变化,到最后悲惨地死去,就可以知道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摧残,揭示了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应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具体操作流程:1立足整体,把握全文主旨应该明确,阅读现代文,一般应该

80、把握三点:理解语义、筛选信息、综合分析,这是阅读解题时的思路脉络。2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一般说来,选文的标题、文中的有关语句、文末所注的时间及注释,还有试题的题干等等往往隐含有这方面的信息。3要重视重要句子的分析比如记叙类文章里,有关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及抒情散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总括性的语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4注意把握好角度(1)注意文体角度。不同体式的文章在表述上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特点。比如,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答题时,要注意把握文体。运用文体知识答题,有时会收

81、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注意话题角度。一篇文章有话题的范围,一段文字也有话题的范围,这在阅读时要心中有数。明确了讨论的话题,领悟了作者在这个话题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话题来回答问题,正确答题就比较有把握了。(3)注意命题的角度。命题者的思路是:尽量使学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尽量照顾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筛选简答,最后是多项选择。理解了命题者的思路,做题时,才会循序渐进,依次答题,达到理想的效果。5要组织好表述语言(二)基本破解技法1抓要点句法这些语句,议论文常在开头(即论点),

82、散文常在文末(所谓卒章显志),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抓议论抒情句法抓住记叙类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段),便是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如内蒙访古:“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文中在描写之后的抒情和议论,结合课文不难体会到,作者表达了对历史上民族间关系紧张、战争的深深遗憾之情,以及要珍惜民族间感情、团结和睦的观点。3反证烘托法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

83、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比如,议论文中,常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常用侧面的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说明文中也有比较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的文字或起侧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4色彩分析法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5形象分析法正如京剧中人物的面谱,贬褒一眼便知,在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如前面提到的对秋天阴山景色的描写,不难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又如祝福中对柳妈的描写“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

84、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从中也不难体会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尽管只是淡淡的。再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动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有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从上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厌恶、讽刺是很鲜明的。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听 山 冯 源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山的熏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

85、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漳,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墨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

86、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

87、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绿,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弘和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

88、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己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

89、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然而,时代步履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笫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

90、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原文有删改)1文中写到了作者两次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_2文章第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_3文章第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_4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_2【答案】不矛盾。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是不寂寞的”。1【答案】孟春黄昏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

91、淡然无味,令人难耐。劲风骤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3【答案】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听到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垫。4【答案】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淡淡的深情常跃强母亲赋予我生命。她只有我一个儿子,不可谓不疼,也不可谓不娇。然而好多年,母亲对我总是淡淡的。起初我不甚了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地对慈母之心有了一些理解。恢复高考的第二

92、年,我考上了大学,且还是个中文本科。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这是开天辟地第一个。左邻右舍的道贺声中,一片“啧啧”,“啧啧”里还含着惊诧!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随后便要我去亲朋好友家一一拜别,那意思里也带有一点儿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也不见她多么愁。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又继续埋头缝被子。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没有过高的期望,连声音也是淡淡的。上路的那天是个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

93、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和儿女的眼睛里都注着泪。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条无牵挂,心里轻松,行动潇洒!大学四年,花开花落,一连串长得令人发腻的日子。读书读烦了,作文作累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

94、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簧淼哪嗤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于是便想立刻动身,风雨兼程,扑进母亲的怀抱里。当收拾提包的时候,母亲淡淡的神情渐渐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心也就逐渐凉了,终于叹出一口气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天短夜长,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若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95、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出嫁了还在农村。方圆30里路,困住了她的脚步。在我上大学之前,母亲只进过一次县城,以母亲对外部世界的有限的认识,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是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至于母亲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事实上也很难体悟到。旧式的婚姻,虽说是“天作之合”

96、,合的实在很少。父母自然也难例外。这种历史造成的缺憾,作为后人是不能说什么的,因为你别无选择。但是,这一些在我少年的记忆里,确乎不那么美好。当我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有种跑完马拉松突然瘫倒在地上的感觉。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实际,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地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尽管我是

97、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5作者开篇说到“母亲对我总是淡淡的”,母亲的“淡淡”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_【答案】“我”考上大学后,她听见“我”的脚步声,淡淡地一笑,听“我”说后,她只是用淡淡的声音说:“我知道了。”上路那天,母亲只送“我”出大门,说:“你走吧”,而后给了“我”淡淡的背影。“我”工作后,母亲用淡淡的语气说:“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6既然母亲“总是淡淡的”,那“我”又怎么会感受到母亲的

98、“深情”呢?试析这样写的好处。_【答案】“我”上大学以后,母亲梦见“我”死了,一哭哭了个没气,母亲悄悄问“我”“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通过这两件事,“我”才知道,母亲是牵挂和思念着“我”的。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母亲怕儿子分心,不让儿子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恰恰表现母爱是一种最无私、最深厚、甘愿奉献一切而不图回报的崇高感情。7结合原文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1)于是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_(2)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_【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母亲由于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最终做了一个噩梦,表达了母亲对“我”深沉、无私的

99、爱。(2)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的深情。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8文中写母亲时也都提到了父亲,但丝毫不冲淡母亲的形象,请结合课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_【答案】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父亲出现多次:第一次是炫耀地喝酒;第二次是不理解母亲的梦,大笑;第三次是间接的描写,他愿意跟母亲和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寡情的人,甚至有点霸道,这样更能表现母亲的性格特点,更加衬托出母亲对儿子深藏于内心的爱是谁也不能比的。母爱是一种最无私、最深厚、甘愿奉献一切而不图回报的崇高感情。这样安排材料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详略得当,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正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我”才感受到“淡淡的

100、深情”。高考题(20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

101、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树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至于拿月光与日

102、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像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

103、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像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

104、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1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_2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

105、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_3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段作简要分析。_4在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像中的古墙和疏竹?_1【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应从行文线索和写作思路两方面分条作答。【答案】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像中北窗的景象。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语言方面,可从语体风格、词义对比的角度赏析;句式方面,可从长短句、整散句的角度解读;修辞方面,可从排比、引用的角度分析。【答案】选用了诸如“山

106、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3【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应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之后根据上文“想像的放大”“人格的放大”“富有

107、情思”和下文“光度影响了态度”等语句概括作答。【答案】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像,人的想像被放大,人格也被放大,更富有情思。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4【解析】本题侧重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前文可知作者对北窗的偏爱之情,在第段中,作者又以清新婉丽的笔调和极富情思的想像,着意描写了窗外古墙、墙边疏竹等空灵蕴藉的“虚景”,以此卒章,余味无穷,引人遐思。应从作者情感、写景特点及行文风格等方面赏析作答。【答案】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 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

108、读书和写作。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写想像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一、只看到表层,未能看清隐形信息“整合”和“筛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整合”不仅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暗含着概括、重组、融合、表述等多项要求,不再停留在句子表面,而要从内蕴上去理解,要透过表层信息看清隐形信息。整合信息是根据题干的要求,整顿、加工有效信息使之合乎要求。这要求考生对语言材料中的信息作食桑吐丝的升华,要透过表层信息看清隐形信息,只对现成的语句加以理解来作答是远不够的。(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耕作的诗人张 炜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

109、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

110、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蟛豢删纫一个人只有被淳朴

111、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

112、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下,踩出深深的凹痕 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_【考生答案】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托尔斯泰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劳动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现场点评】此考生的解答仅仅局限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欠缺对

113、深层含义的把握。根据题干的要求,论述托尔斯泰的一生和土地密切的关系。他作为一个作家,其作品内容是与土地紧密相连的,考生的解答点只是停留在照抄文本这一环节,没有进一步在文本信息上的概括总结。解答点和题干要求相脱节,解答点属于对托尔斯泰人生经历的涵盖,但并不全面,只是列举了一种结果。解答点,采点很准确,如果再结合其文学创作解答会更好。【正确答案】从其作品内容:诗人一生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都揭示出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与土地的紧密结合。从其人生经历: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最终抛却了自己的庄园,将更遥远更苍茫的土地作为最后的归宿。从其创作观:托尔斯泰将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劳作中捕

114、捉、感悟、发现生活的真谛,土地滋养了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了他创造的灵感。二、欠缺语境意识,靠整体感知代替具体的语境分析。对于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必须有全局意识,更要有具体分析,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那么文章的脉络层次也就明了了。(20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云南看云 沈从文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像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

115、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的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云南的云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的性情,

116、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_【考生答案】通过写云南的云来说明,作为人不能只为吃饭而活着,应该有精神寄托,有更高的生命追求,在民族危难的特定背景下,应该“还有个庄严伟大的思想”。【现场点评】本题是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17、。此考生对于文本的内涵把握准确,有整体感知,但欠缺的是对局部词语的具体分析,就这个题目的题干要求来言,解答是不合适的。必须以此“云有云的地方性”所处的语境为出发点,文章在第二段写了各地的云的地方性,实际上是写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各地的人们的性格、生活迥异,显然其用意是“由云人”的一个过渡,其作用便有下一自然段集中写云南的云所蕴含的特定历史意义(抗战)张本。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必须有语境意识,不能先入为主,以为只要答出文章的主旨就都能解决问题了。【正确答案】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铺垫张本。三、脱离文本,完全用自己的话语组织答案,导致要点

118、不准确,不完整。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样才能紧扣文本的中心主旨,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还要对相关文字做层次分析,防止答案不完整,要点遗漏。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问题。悠悠楠溪江 陈鹏举楠溪江生长在永嘉。它使当时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成了山水诗的第一人。我大概是为了看望谢灵运,才到楠溪江的。因为在我记忆里,许多诗写过的山水本来未必好。到了楠溪江,却发现楠溪江这源头,真该有着谢灵运。在楠溪江的半腰渡头村,去乘漂流的竹筏。一团青葱中,流水无声,村口树上那悠长的蝉声,把这没有尽头的安宁,唱成

119、了舒坦和慵懒。三两顶竹做的斗笠,让两岸的山形稍稍闪过了一番坚挺。据说这水边的小路很漫长,可以到达山的心坎。一位永嘉的朋友,曾经一次次从这儿步行十多小时去深山的丛林中讨生活。他说这儿的山水太静,静到会让人从心中渗出苦味。于是,在这个源头,一个小小的竹筏,让不同心情的人,都把自己的心浸到水中去,把宁静浸到了骨头里。楠溪江见不到现代生活的景致,这是一片上古留下来的天地。水清澈到鱼以为它活在天上。江两边的滩林,半在水中,半在水上。我一直不敢去想人眼的差异。在楠溪江,我见到了这种青黛,这种停泊在水天之间,被午后的阳光映出来的青黛。这时节,万籁俱寂;在这源头,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黛色参天二千尺”,一下子

120、明白了这纯净明媚的青黛,绝非独独属于欧洲人。眼中的水天出奇地空阔起来,人与这水天也出奇地感觉到了一种亲密,甚至很想在这水天之间有一个久长。撑筏人很快活,用歌声,也用他四肢的语方,叙说着他的快活。在这源头,快乐和恬淡像诗画一样氤氲。住在楠溪江边的芙蓉山庄。入夜,山庄前的名为“芙蓉三冠”的山峰,被一轮明月映衬出一个深深的山形。那晚,高大的山表依然寂寞。山前有滩林般的几丛枝干很美的树影,树前是一条溪流,水声很低,然而很欢快。动情的是各色虫鸣,还不时有几句蛙的情话。虫声十分精致,也十分富丽。它们与这山这水、与楠溪江一样永远,让我们飘然、逸放、陶醉。小坐片刻,沉思相随。芙蓉山庄,住去了生命中很轻也很重的

121、一夜。离开楠溪江之前,又去拜访了楠溪江边两个古老的村庄:芙蓉村和苍坡村。这两个村庄在都有了一千个年份。村庄里的石街和屋宇都已苍老得散发出草木的滋味。鸡叫声是如此地悠长,仿佛来自久远的宋代。而楠溪江也在村前悠悠地流。文章第段说“却发现楠溪江这源头,真该有着谢灵运”,结合全文归纳,“真该有着谢灵运”有哪些原因。_【考生答案】因为:谢灵运在这里生活过;这里的风景成为谢灵运诗歌的内容。【现场点评】此考生对全文的文意有基本的理解,可以说是读懂了文章,但对试题的解答中,完全脱离了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话语组织答案,这样就造成了归纳概括的知识点不准确,又欠缺对层次的分析综合,造成知识点的遗漏。在解

122、答试题的过程中,应依据文本,尽量从原文当中抽取词句组织答案,如果只根据自己的大体理解很容易在语言表述上造成偏差,还容易遗漏要点。【正确答案】有三个原因:这源头有着浸到了骨头里的宁静,这是山水诗经常歌咏的内容,所以真该有着谢灵运;这源头有着纯净明媚,这也是山水诗经常歌咏的内容,所以真该有着谢灵运;这源头有着快乐和恬淡,这是山水诗经常歌咏的内容,所以真该有着谢灵运。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等,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都属文学

123、作品形象的范畴。2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文体,语言也相对不同。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细描、白描或侧面、正面描写。环境描写则是对景物、环境的刻画,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环境。第三节 鉴赏评价 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等。诗歌语言:含蓄、丰富、形象。借助描绘、比喻、拟人、类比、夸张、想像等手法去让人领悟。散文语言:讲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也常用。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等。(

124、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4)行文结构:领起、总结、过渡、铺垫、照应。(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在阅读文章后,能准确把握文意的基本内容、感情倾向和思想观点。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两方面:(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主,通过形象的具体描绘来揭示作品主题。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品中所叙写的文学形象,正确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以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同时,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

125、的作品,也由于作家的思想、性格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不同风格,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旨趣,这样才能品出文学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2)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联想和想像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两种思想规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样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准确地评价、鉴赏文学形象的内涵和塑造形象的技巧。如何遣词用字【命题方式】文章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答题模式】这个字(词)有“”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技法解密】(1)

126、把握其内涵,分析其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及语法成分,准确理解字(词)义。(2)分析字词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尤其要注意字词在文中运用效果上的“四性”:形象性。在描写、叙事中,一些词语起着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感情性。词语 表达一种思想倾向或感情色彩等。精确性。词语在概念表达上的精确恰切,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中心词的严密规范等。结构性。词语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等作用。语句赏析【命题方式】请赏析文章中的“”这句话。或:“”这句话好在哪里?【答题模式】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技法解密】(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反衬、对比

127、、夸张、设问、反问等。(2)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等。(3)句式: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句情感强烈,引起读者深思;对偶句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句式的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等。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以及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等。此外,还可以借助如顿号、分号、句号等表明语句结构的标点符号。(4)组织答案时要根据内容和题干要求分条陈述,分层分点作答,切忌答案的遗漏和重复交叉。观点评价【命题方式】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

128、或: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模式】语句含意情感因素(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冷静或热情等)。【技法解密】(1)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注重整体把握。(2)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文体不同,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方式、位置等也不相同。就位置而言,议论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表现得相对鲜明集中;记叙文、抒情性文章一般在叙事状物中(后),表现得相对曲折含蓄。(3)注 意标志性词语,抓住显性信息。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议论文中的中心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的句子,记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文章主旨【命题方式】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或:本文

129、的主旨是不是“”?为什么?【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手法、内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观点、感情)。或:不是。因为“”只是文章内容的一个方面,并非全文主旨。本文的主旨是“”。【技法解密】(1)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2)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3)把握作者主要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4)在筛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和归纳。景物特点、人物形象【命题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景物特点(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景物或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

130、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结。【技法解密】(1)景物形象要从把握形象特征、情感蕴涵及领会形象内涵、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2)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其次要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及形象意义等。层次安排【命题方式】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或: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答题模式】材料上以“”为中心,内容上由“”到“”逐层深入,按照“”顺序展开。【技法解密】(1)化面为点,连点成线,切线为段。也就是首先概括每一段的基本内容或找出每一段文字的中心句,使其成“点”;然后据此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

131、作者的逻辑思路,使其整体贯通成为“线”;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思维的阶段性变化,把握文章结构,最终成“段”。(2)分析首尾,注意过渡和照应,材料上详略主次的安排,思路上行文线索的贯串以及相关的写作顺序。(3)运用过渡词语,如“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运用结构类术语,如“由浅入深、前后照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形散神聚、先抑后扬”等。句、段作用【命题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形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技法解密】形式上:(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文末:

132、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内容上:先回答其在整个句段中的作用,再回答其在全文中的作用。选材组材【命题方式】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答题模式】这些话看似游离了主题,实则运用“”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技法解密】(1)运用相关、相似联想,注意被问对象的位置。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前面,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或为下文作铺垫,或烘托写作重点。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后面,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2)运用相对联想,对写作重点或反衬、对比,或突出、强调。修

133、辞手法【命题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技法解密】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分述如下:(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或反衬):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

134、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表现手法【命题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技法解密】(1)常见表现手法:想像、烘托、讽刺、渲染、象征、照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先抑后扬、寓褒于贬等。(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表达方式【命题方式】本文在记叙(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答题模式】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技法解密】要明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表

135、达方式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1)记叙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叙议结合等。(2)描写在对象上可分为人物、环境、场面、细节描写等,方式上有动静、虚实、点面、正侧、声色结合等。其中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形象鲜明。(3)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于景、托物寄情等。(4)议论包括直接说理、以形说理和寓理于事。(5)表达方式上还要特别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如夹叙夹议),常常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人物形象一、(2009年浙江卷)阅读下文,完成问

136、题。魔 盒(英)大卫洛契弗特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

137、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得出你心境不佳。”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殷勤献上的热茶驱散了。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

138、几乎是带着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儿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是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恺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仍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

139、出里面有什么吗?”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儿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问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

140、,“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纸盒,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

141、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_,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本文有删节)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_【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欣赏人物形象时,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如贝格斯太太看出了“我”心情不好,她请“我”喝茶并对“我”进行开导,并给“我”看她收藏的一个小盒子等,都是欣赏人物形象的依据。【答案】热爱故土,珍视亲情;淳朴善良,热情爽直;观察敏锐,善解人意。语言赏析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

142、,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_【解析】题干已明确指出“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也就是语言运用技巧。就这句话来说技巧运用不是一个方面,但都要分析出其表达效果。【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表达手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炉 火臧克家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

143、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里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是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

144、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蒙眬的境界。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_【解析】此题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我们在第四、五自然段中可以看到有这样的句子。“会客室里确是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作者情感的变化,答案就很容易得出了。【答案】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

145、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一、对文章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时,往往含糊笼统,观点偏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还有注意: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评价要有理有据;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耕作的诗人文章见第二节“分析综合”中的“解题误区总结”从全文看,作者把托

146、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_【考生答案】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就是为了说明,托尔斯泰的创作来源于田间生活,他和土地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现场点评】该考生的解答,基本明确托尔斯泰与土地的关系是本文的核心,但回答过于笼统概括,不深入,局限于表面化。本题考查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评价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明确本文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尔斯泰的,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作答。在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来展示当时的

147、社会风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写作时代背景的把握,准确地评价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不是孤立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它与作者特殊的生活遭遇和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就是作者某一时期特定思想感情的反映,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3)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去推求、猜想作者的写作意图,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是考生的弊端。但我们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通过间接掌握的人生体验,通过联想和想像帮助我们更准确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答案】(1)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

148、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2)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3)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4)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二、只会用形象生动一类的套话,不能结合内容做具体的评判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敦 煌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

149、,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问题:赏析本文段中画线的文字。_【考生答案】这段画线文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飞天的衣袖比作鱼鳝,比作河流,比作波浪线,比作风,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节奏鲜明。【现场点评】此考生解答,准确把握住了画线文字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描述了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但多是套话,只是就技巧说明技巧的作用。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正确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在进行鉴赏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不能离开了作品的内容孤立地鉴赏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