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以形象说话的,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具体见下表:形象类别 内 涵 典 例 人物形象 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和诗人“我”的形象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李白行路难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景物形象 指诗歌中描写的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所描写的落叶和长江 事物形象 作者用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所借助的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春蚕和蜡烛 形象
2、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是解读诗歌的入口。把握形象,主要是把握作者所关注的形象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意义。描绘形象是作者抒情言志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诗歌鉴赏题十分关注的测试点。如:2012年江苏卷 梦江南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 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 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规律总结】在高考中,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侧重于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有时,会把对形象的鉴赏与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查。角度一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01
3、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诗意助读】千万之恨,我恨透了把人弄到天涯。苍山上空悬着的明月不知道我心中的愁事,却照样缺、照样圆,水面上低吟的风吹落水旁花瓣朵朵,飘落眼前。远空摇曳的碧云在晚风的吹拂下微微斜行。【问题】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审题推断】细审文本及题目,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推论:主人公满腹怨恨。【信息2】“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推论: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以花自
4、喻,惜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之易谢。【解题指导】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例如本题鉴赏的对象就是思妇;鉴赏的要求是“简要分析”,需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第二步:找。找到诗歌中描绘形象的有关句子。本词描写的是女主人公丈夫出门在外,自己独居时所见所思,其形象由此呈现出来。具体可从下列词句看出:“千万恨”“在天涯”“山月”“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等。第三步: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从词句描写上看主人公的性格,从本词的氛围上品读其心境和情怀,女主人公盼望远行的丈夫归来而不得,满腹哀怨,向“山月”倾诉,无奈“山月不知心里事”;只得看花遣闷,不料反而增添了烦恼。水面风来,风
5、吹花落,正像自己易逝的青春年华;碧云动荡间,日已西斜,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更令人悲戚和哀伤。第四步:结。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词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本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请你组织答案:_ _【规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阅卷手札】现场答案 得失分评析(1)能指出是一个“思妇”形 象,得1分(2)未进行“简要分析”,失 2分“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不 是形象特点,失1分 实际得分:1分 增分提示:1.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解好题的关键。要仔细审题
6、,全面理解题意,并一一落实。此类题目往往要求“简要分析”,必须在答案中体现出来。2.概括要准确、全面,也要突出重点。不能顾此失彼,抓了芝麻漏了西瓜。1.审读标题,挖掘其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古人特别重视诗文题目的拟立,诗歌题目更是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信息。如白居易的卖炭翁,题目就交代了写作对象卖炭翁,这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形象,诗歌表达了对其遭遇的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2.了解背景,知人也论世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形 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就作家所 处的时代而言,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 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就作
7、家的个人遭遇而言,由于个人的身 世、处境的不同,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如赏析李白的诗 歌,就要理解其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一生,诗人一生都在以 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 拥抱整个世界,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昂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赏析时应该抓住这些特点。3整体感知,定形象身份 对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首先要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塑造的是一个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
8、怜的思妇形象。4抓关键语,析形象特点 古人写诗填词,很讲究炼字炼句,可以说流传至今的名家名篇,每一首诗歌都是字斟句酌。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语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细节、侧面描写来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抓住“千万恨”“不知心里事”“空落眼前花”等心理描写就能概括出主人公的形象。(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
9、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诗意助读】今年二月早春时节,冰雪都开始融化了,寒冬时节沉睡了已久的苕溪,夹带着几丝绿色,潺潺涓涓,向东流去。我寓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杏花开放的时节,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音讯。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禅学,但病魔缠身;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我忽然想念他们,于是就荡舟寻访这二位老友。在春风的吹拂下,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何等的风流飘逸!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答:_ _ 教师讲解 1.审读标题,挖掘其信息。本诗题目点明了作诗的缘由,“怀天经、智老”,表明本诗与友情有关
10、。陈与义另有一首与智老、天经夜坐诗:“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把他们之间那种心神相契的情谊,写得平实而深切。可见诗人说“怀天经、智老,因访之”,绝不是偶然“怀之”、偶然“访之”,而是常怀、常访的,所以诗中虽说“忽忆”,实则是真情的流露。这是一个对友情无比珍视的人。2.了解背景,知人也论世。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二月,前一年诗人因病辞官,离开朝廷,移居青镇。靖康之变,诗人避难江南,到此已历十年。十年来,思家忧国,无限心事,无人倾诉。如今抱衰病之躯,闲居青镇,心中有无限感慨。诗中“多病”“固穷”,虽说的是朋友,也暗示了诗人的处境。因此,那安贫淡泊的一面,又能使他以诗书自娱,保持心
11、境的宁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平和淡泊、不慕荣利,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人。3整体感知,定形象身份。诗中的主人公是诗人自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是一个珍视友情的诗人形象。4抓关键语,析形象特点。我们从“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想象出诗人每日吟诗度日,是一个情趣高雅的人;从“西庵禅伯还多病”“忽忆轻舟寻二子”可以看出他对友谊的珍视。结尾一句可以让我们想象出诗人的形象: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迎风而立,遥望对岸。这是一个风流飘逸的形象。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角度二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
12、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诗意助读】欣赏惠崇一幅烟雨归雁图,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思油然而生。于是我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一幅画!”【问题】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审题推断】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烟雨归雁”。推论:这是画境,是惠崇作品的主要内容,“归雁”表示思乡之情。“烟雨”迷蒙更易使人产生似真似幻的感觉。【信息2】
13、“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推论:烟雨归雁图勾起了作者的乡思,错把画境当作真景,想找船归乡。最后被“故人”点醒。【解题指导】第一步:仔细审题,捕捉关键信息。从题目和注释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画境和感受是主要内容。第二步:搜索景物,描绘画面内容。要从诗歌中筛选出所描绘的景物:“烟雨”“归雁”“洞庭”等,这一切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烟雨归雁图,自然勾起了诗人浓烈的乡思。第三步:感受意境,分析作者感情。抓住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惠崇的烟雨归雁图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归雁掠过烟雨迷蒙的湖面,使他产生幻觉,勾起了他浓烈的乡思。以至于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可见,惠崇的技法是何等的高明!作
14、者内心的故乡之思是多么浓烈!第四步:组织答案,简要赏析诗歌。要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来进行赏析,还必须结合诗中观画者(作者)的反应。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交代观画者的表现。请你组织答案:_ _ _【规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阅卷手札】现场答案 得失分评析(1)答出让作者误以为是真 景,得2分;答出被朋友点醒,得1分(2)该答案对画面景物未进行 描摹,没有落实题目中
15、对“画 境”的要求,失2分(3)没有点出画面触发了作者 的乡愁,失1分 实际得分:3分 增分提示:1.除了认真审题外,还要加强规范意识,明确这一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和思路。这类题目要描摹画面景物,题目中也做了明确要求。2.古典诗词理解上有难度,要结合作者、背景、注释等准确理解。在平时也要多读、多揣摩,积累阅读的经验。1.缘景明情,探知诗人感情 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赏析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雨雪曲
16、:“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只要抓住诗中的“寒”“暗”等词语,就能品味出诗中的凄凉。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感情 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契合的体现,是诗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探知诗人感情的重要途径。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含着不同的情感,现举几例予以说明:风 格 例 句 情 感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奇伟瑰丽的塞外风光衬出作者的博大胸怀 幽清明净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反映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 沉郁孤寂
17、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面对此景,诗人那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纷至沓来,涌上心头 3.透过表面,挖掘深层含意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20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春 江 晚 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诗意助读】傍晚从江上行过,树木吐绿,江水满溢;还有夕阳和云朵,景色鲜丽
18、,相互辉映。行途中不经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答:_ 教师讲解 第一步:仔细审题,捕捉关键信息。由本诗的题目“春江晚景”可知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的是春日傍晚的美景,其基调应是明丽、欢悦的。题干中“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指明鉴赏的角度,暗示“作者情感”是通过“景”来表现的。第二步:搜索景物,描绘画面内容。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景令人心醉。所描绘的景物有江畔林木、白云、夕阳、晚霞、飘落的花瓣,它们组成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
19、,怎能不让人赞叹。第三步:感受意境,分析作者情感。抓住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本诗前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三、四句用虚笔。征途中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渺然”之意自见。诗歌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第四步:组织答案,简要赏析诗歌。要将前两联描绘的景物与作者面对此情此景的喜悦之情结合起来考虑。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交代作者的情感,三要点出情与景的关系。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
20、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角度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诗意助读】野菊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之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虽已是傍晚时分,在
21、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问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审题推断】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题目“野菊”。推论:“野菊”是诗歌的主要形象,是作者言志的所托之物。【信息2】“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推论:“野菊”品性高洁,不因外部环境改变而改变。【解题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的物象。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物象就是野菊。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是集中描写野菊生长环境的特点,其重点是“幽色”
22、和“妙香”。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第三步:概括物象的本质特征。要透过词语的字面意思,挖掘其深层含义。咏物诗一般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象征了一种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品格。从全诗看,“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运用对比手法,将野菊的高洁置于至高的境界上,更突出了野菊的本质特征。请你组织答案:_ _【规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得失反思:要明确古典诗词中的事物形象一般是作品中言志的所托之物,要准确把握物象的特点,展开联想,联系人类社会,去挖掘其象征意义。高考专家如是
23、说:鉴赏诗歌的形象,不能浮于表面,要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能否挖掘形象的典型意义是区分考生鉴赏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此诗形象很明确,但其典型意义需要深入挖掘。此题即是由此考查考生这方面的能力。高考状元如是说:我解诗歌鉴赏题的时候,都会首先对诗歌的类别做一个判断,这是一首咏物诗,而咏物诗一般是托物言志的。这样,我的注意力就放在理解野菊的象征意义上了。理解象征意义时,一要把握野菊的特点,二要运用联想理解其象征意义。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的过程中,有两类问题比较突出:(1)没有答出野菊的象征意义,只答出了“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2)象征意义表述
24、不准确,很多考生答成野菊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或“孤芳自赏”。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赏析杨万里的野菊中野菊的形象就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2.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
25、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杨万里的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 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 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 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 停
26、、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 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杨万里的野菊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4.明确解题关键,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
27、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答题步骤】(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诗意助读】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
28、,都不知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答:_ _教师讲解 第一步:找出诗中的物象。本题题干已明确诗中的物象是“沙鸥”。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结合全诗看,作者长期漂泊在外,现在打算回归家乡,可是,到渡口打听才知道,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这样的情景,当然让归心似箭的作者心烦意乱。多年在外奔波忙碌,自己并没有结识多少朋友,而且还四散飘零。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只有对着沙鸥黯然神伤。第三步:概括物象的本质特征。要透过词语的字面意思,挖掘其深层含义。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
29、依而伤感的物象。到处飞翔无处定居的沙鸥就是居无定所的作者的象征。诗歌抒发的是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抒发离别的感慨和愁绪。第四步:根据要求整合答案。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一、高考题组 1.(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赶路 的画面。作者通过意
30、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 念。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 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 _ 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孤 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 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 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 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 索。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
31、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2.(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逐胜”“忘寒”“春风”“最爱”“晴后 雪”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雪晴后东山的喜爱之情,从而可以 分析出诗人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形象。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
32、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 处。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句诗中的“软”为形容词,是表示通过触摸才能感知事物特点的一个词,而此处用来修饰“光”,自然突出了夕阳的特点;“涌”为动词,此处用来修饰“银山”(雪山),赋予了雪山动感和生机,突出了雪山巍峨的壮丽景象。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二字的妙处,才能更合乎考查意图。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
33、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二、模拟题组 1.(2013扬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杵声齐(古捣练子)贺 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 人犹在玉关西。【注】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缝成衣。(1)简要概括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词牌“杵声齐(古捣 练子)”即暗示本词是写捣练制衣的妇女的。从“征衣”可以 看出她是在为征夫做衣服,结尾两句与“捣就征衣”一句相承 接,告诉我们征夫就是她的丈夫;也道出了“泪墨题”
34、的原 因,即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答案:本词中刻画的是为戍边丈夫制作征衣的思妇形象。(2)试赏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答: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的能力。从“砧面莹”的“莹”字,可以想见,作为一位征人的妻室,捣练帛,做征衣,早已是她的繁重的家务劳动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那面砧石已经被磨得如此光莹平滑。从“杵声齐”的“齐”字,则可以想见,她的捣练操作之熟练,以及与同伴合作之协调,而那一记记有节奏的杵声中,正倾注了她辛劳持家的全部心力,传出了她忆念远人的万缕深情。答案:“莹”和“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行描写,“莹”指砧石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莹,说明年深日久。
35、“齐”则说明捣练操作熟练,与同伴合作协调。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思妇劳作的艰辛。(3)最后两句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 外”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做简要分析。答: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欧阳修的“平芜 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运用了翻进一层的写法,不但 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 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 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 心灵对自己的追踪。本词结尾两句也采用了翻进一层的写法。这两句先写玉关之远,再翻进一层,写戍人所在地之远,从而使上、下句间有起伏转折之致,而且,
36、每转愈深,把这一家庭悲剧显示得更其可悲,把悲剧中女主角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深更曲。答案:都采用了层层深入(翻进一层)的写法。这两句先写玉关,极言戍边之远。再推进一层,写戍人所在之地更远,把思妇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加曲折、深入。2.(2013无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怀 金 陵 张 耒 曾作金陵烂漫游,北归尘土变衣裘。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注】张耒:北宋淮阴人,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受牵连数遭贬谪。变:曼色,染色。(1)诗中第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的首句包含着对旧游之地的美好回忆。第二句由追昔转入抚今,说自
37、己北归之后,风尘仆仆,衣裘也变旧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有“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的句子,可以想见,诗人北归之后,容颜也大概变老了。此句暗用此意,结合尾句及注释可以看出包含着作者对仕途的厌恶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烂漫之游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隐寓对宦途的心灰意冷。(意思对即可)(2)诗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三、四两句继续回忆令人神往的金陵之游:扁舟一叶,在湖中游荡,湖光山色,尽入眼底;在风酥雨腻的江南春日,雨打芰荷,发出清脆的声音,犹如美妙的乐曲。此时舟中高卧,欣赏这美妙的音乐,多么令人陶
38、醉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潇洒、自在。“孤舟”则暗示其孤寂之情。答案:主人公沉醉于金陵美景,任随孤舟荡漾,卧听雨打芰荷。刻画了一位放浪、潇洒而又孤独、落寞的主人公形象。(意思对即可)(3)全诗紧扣诗题中“怀”字用墨,请简要赏析。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一、三、四句,一脉相承,紧扣“怀”字,回忆令人神往的金陵“烂漫游”,表达对金陵美景的深切怀念。第二句宕开一笔,表现对仕途的厌恶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这更加重了对金陵的怀念,是侧面暗点“怀”字。答案:首句以忆游起,点“怀”;次句转写北归境况,侧面写“怀”之深切;三、四两句实写烂漫之游,与首句呼应,突出“怀”之真切。(意
39、思对即可)3.(2013常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 雪 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注】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_ _ 答案: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 _ 答案:比喻,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
40、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节旄零落”具有讽刺意义,“零落”一词经常与秋天树木的落叶相联系。征人们全部牺牲了,他们的旗帜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轻柔地飘落地上,而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而只看到平静景象和琼玉般关塞的读者也未观察到这一点。他们的“名”,功名,在字面上又指征人的名字,但除了不知名的死者外,整个场面空无一人。答案: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对边关将士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4.(2013徐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卖 花 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 影,流落江湖。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 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1)
4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 分析。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上片言作者登上岳阳 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起句即以“久踟躇”写出心 思沉重。“拟将憔悴吊三闾”,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 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 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此处作者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
42、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答案:形象:远谪异地,失意孤独,悲愤苦闷。分析:略。(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暝色”即暮色,夜色。“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昏昏沉沉中又见暮色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作者内心隐隐,以及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二则也写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作者凄怆的内心。答案:景象:作者遥看夜色笼罩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作用:用昏
43、沉苍茫的夜色衬托作者内心的凄怆。(3)“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期盼?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自古思乡怀人常借鸿雁传书,此句化用杜牧秋浦途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新到雁”即刚到之雁,“应”即“应该”之意,推想,期望。寄情鸿雁抒发渴望家书、得到朝廷音讯的迫切心情。雁是候鸟,按时迁徙,而人归不归却不是自主的。滞留异地的旧人看着南来的新雁,不觉感慨又过了一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宦海失意,思归不得的愁苦不觉更深一层。答案:思念故乡亲人,渴望家书;希望得到朝廷的音讯。三、原创题组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柳 枝 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
44、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1)第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赏析。答: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从诗中“离恨”可以看出此诗为赠别诗,是表现离愁别绪的。船自然是远行的交通工具。赏析此句从这里入手就容易多了。答案:漂亮的彩绘船静静地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又与岸边的柳树相绾,宛如一幅优美的春潭画舸图。船与柳枝相绾,使此船也就与赠别之情相连了。(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答:_ _ _ 答案: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被“载”之物,显得“离恨”具有沉重的分量,压在人们的心头。(3)这首诗在构思上
45、有何特色?答:_ _ _ _ 答案:本诗构思巧妙,含蓄蕴藉。本诗抒写“离恨”,但前三句没有出现“离”或“恨”字,却通过“亭亭画舸系春潭”暗示出来;第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自然使人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体会到离情别意;第三句一下子就让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别情充溢天地。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鹊 桥 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注】钓台:又称严子陵钓台。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城南15公里的
46、富春山麓,是富春江主要风景点。在富春江镇西2 500米是富春山。因东汉严子陵隐居于此得名。严子陵,名光,会稽余姚人,东汉初年隐士。少时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不愿出仕,遂更名隐居,“披羊裘钓泽中”。刘秀再三盛礼相邀,授谏议大夫,仍“不屈,乃耕于富春山”。老死于家,年八十。(1)词中的“无名渔父”是怎样的形象?答: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帝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寓意“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渔父
47、”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像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答案:一个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的隐士形象。(2)“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一句有何深意?答:_ _【解析】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一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答案:陆游认为:“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3)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从思想内容上看,本词与渔歌子有何异同?答:_ _ _ 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主旨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
48、,将两首词的主旨放在一起,评其异同或高下即可。答案:渔歌子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本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立意明显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之上。【备选试题】1.(2013无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戏 答 元 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天涯:极边远的地方。当时诗人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冻雷:春天的雷声。物华:自然美景。诗人曾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1)一、二两联写了山城夷陵的自然环境,请简要概括其特点。答:_【解析】本题
49、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联写山城的寂寞冷清,抒发了诗人山居寂寞的情怀。颔联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都含有新生事物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意思,表现出其顽强生命力的哲理。答案:严酷(恶劣、酷寒荒僻)而不失生机。(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简要赏析。答:_ 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三联由写景转为抒情概括,诗人远谪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然后由往事的回忆联想到眼下的处境,抱病之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年头。时光流逝,景物变换,怎不叫人感慨万千!答案:触景生情。诗人夜里听到归雁的鸣叫,一种思
50、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拖着病躯进入新年,看到春景又至,不由感慨一年时光又逝。作者因耳中所闻之声、眼前所见之景的触发而不由生出一种思念家乡、时光易逝的感慨,从而表达出谪居僻地的沉痛之情。(3)关于这首诗的情感,有人认为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精神,有人则认为充满了无奈和凄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_ 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的情感非常含蓄,造成了不同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过,无论哪一种理解,都需要扣紧诗句进行分析。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精神。虽然诗人被贬谪到荒僻之地,以抱病之躯而又无奈度过一年,但从颔联和尾联来看,作者仍不失积极的心态。颔联
51、写景不失生机,尾联则直说自己曾经在洛阳欣赏过牡丹花,虽然夷陵的野花开放较晚,不如洛阳的牡丹花,但是也不必嗟叹。这就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精神。示例二:我认为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和凄凉之情。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无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是故作豁达,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而且这种无奈和凄凉是与前面思乡、时光易逝的感受一脉相承的。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1)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52、”试结合“迟日园林悲昔游”一句,谈谈你的理解。答:_ _ _【解析】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日的悲,是从今日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答案: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日的悲伤心情。(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_ _ _ 答案: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
53、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3)“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在构思上有何作用?答:_ _ 答案:此句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诗中“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人物形象 例 子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
54、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人物形象 例 子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人物形象 例 子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
55、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人物形象 例 子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艺术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附:常用术语 不
56、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
57、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有以下几类: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名称 解 析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名称 解 析 长亭 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
58、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名称 解 析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名称 解 析 酒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59、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名称 解 析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名称 解 析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
60、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名称 解 析 莼羹 鲈脍 典出世说新语。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 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 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 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捣衣 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 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 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 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 罢远征?”名称 解 析 双鲤 鲤鱼代
61、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 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 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 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 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3.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名称 解 析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菊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
62、,悠然见南山”名称 解 析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花香因风飘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屡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名称 解 析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作者以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
63、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 画意。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 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 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名称 解 析 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名称 解 析 黍离 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
64、 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 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 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 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冰雪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 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 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名称 解 析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65、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名称 解 析 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 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 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 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 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连理 枝、比翼 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 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 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 鸟,在地愿为连理枝。”5.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名称 解 析 梧桐 梧桐
66、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名称 解 析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 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 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 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浪淘沙:“流水 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
67、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名称 解 析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 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 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 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斜阳、夕阳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 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
68、昏。”王维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 代王安石桂枝香:“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酒旗斜矗。”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名称 解 析 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名称 解 析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
69、:“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名称 解 析 柳营 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严整,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
70、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羌笛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名称 解 析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名称 解 析 东篱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
71、下,悠然见 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 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 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 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 地方 三、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交互形式 (一)触景生情 内涵 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举例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解说 这首诗的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同开放,表达了作者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将所见之景和
72、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 (二)缘情写景 内涵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 举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解说 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在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三)情景分列 内涵 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晰,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举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
73、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解说 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四)寄情于景 内涵 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 举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解说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景略
74、情在 内涵 表面看来,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 举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解说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美 意象与物象、意境之间的关系 1意象与物象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抽象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成为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
75、在而存在,也不因人 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 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 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渗入诗 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 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 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更多的富于主观色彩、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
76、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不屈不挠、傲雪凌霜的意趣。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
77、,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2意象与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物,意象只
78、是构成这建筑物的砖石。这样区别的依据就在“象”和“境”的区别上。“象”和“境”是互相关联却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象,它的含义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而境却有境界、境地的意思。它的范围超出于象之上。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境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象比较实,境比较虚。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 卖杏花。”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 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 了。如果把这两句诗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它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 静谧幽僻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 花”,带着江南春天的气息,呈现出一派明艳生动的色彩。其 实,这两句的诗意是浑然一体的。“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 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涌上了眉间心头。“小 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诗人在这里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既有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对流光易逝的感慨。陆游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