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57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133页
2014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章 第2节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_第100页
第100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 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富 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 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 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语言的鉴赏品味常常是诗歌 鉴赏的考查重点,考查思想感情的题也往往由语言点切入,如:2012年高考辽宁卷 初见嵩山“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 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2012年高考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2011年高考北京卷 示秬秸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 有韵味

2、,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 要分析 【规律总结】在高考中,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从词句入手,不仅着眼于其意义的挖掘,也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进而品评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风格。“炼字”“炼句”是主要的设题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角度一 赏析字词表达效果 (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子 规注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诗意助读】子规的前身曾经是上古帝王,它不停地哀鸣,

3、喙中血流不止,送走了一年又一年的光阴。贪夫听倦了这声声哀鸣,但又徒劳地低着头惆怅;远客初来乍到听到就已伤心断肠。残春时节,落花如雨,漂浮在江水里;梦醒之后,但见如霜的月亮挂在寥廓的楚天上。子规声声催人归去,是在催谁?只有东郊田野中农事依然繁忙(等人归家忙农事)。【问题】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审题推断】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题目“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推论:子规鸣声哀怨,让闻者更添愁怨。【信息2】“贪夫倦听空低首”。推论:贪夫不愿听,却又声声入耳,乡愁挥之不去,无奈之余,只好低头。【解题指导

4、】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贪夫倦听”才“低首”,表现其倦听却不得不听的无奈,因此,“空”字在诗中是白白地、徒劳的意思。第二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诗中的景象,体会“空”传达出的韵味。杜鹃在不停地哀鸣,喙中血流不止,这声声哀鸣勾起了贪夫的思乡之情,他有家难回,一年又一年,听倦了,但这哀鸣又挥之不去,他只好无奈地低着头。你看,那远来的旅客初来乍到,听到这哀鸣就已伤心断肠了。可见,乡愁是多么沉重啊!第三步:点情境。该字表达了一种浓重的乡愁,贪夫思乡心切,但苦于有家难回,听到子规“不如归去”的声音,真是无可奈何、无法排遣,心中只有无限的惆怅。【答题模板】释义+描述+情

5、境 请你组织答案:_ _ _【规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得失反思: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高考专家如是说:古代诗歌的语言一般具有“简练、新奇”的特点。高考题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往往注意把这些“简练”而“新奇”的语言作为设题点。本诗中的“空”字,明白如话,却又意蕴丰富,极富表现力,是一个典型的“平中出奇”“炼字”的例子。如果不结合全诗深入揣摩,就容易陷入表面化。该题就是抓住这个“诗眼”命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

6、的能力。高考状元如是说:解这道题的时候,我运用了老师讲的“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思路。(1)字不离句。首先要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贪夫听到杜鹃的叫声,勾起了乡愁,但身不由己回不去。“倦听”又没法不听,“空”字表达的应是无奈之情。可知,“空”是徒劳的意思。(2)句不离篇。结合全诗看,“空”的意味就更明显了。这也让我更坚信“空”是白白地、徒劳的意思。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的过程中,有两类问题比较突出:(1)忽视了题目“结合诗句”的要求,孤立地谈“空”字意思,没能将其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没注意到杜鹃这个意象的特定含意,没领会诗歌是写乡愁的。1.选准关键词(或“诗眼”)把该

7、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哪些字词最为传神。【特别提醒】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四种词语中,且每种词语因种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用。炼 字 类 别 主 要 功 用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特 殊 词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的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回答时,

8、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答题步骤】1.鉴赏炼字型 2.鉴赏诗眼型 第一步:指出该字(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字(该词)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分析该字(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诗意助读】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

9、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一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冒着风雪,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答:_ _ _ 教师讲解 1.字不离句,理解含意。细读这两句诗,可明确“藏”是从拟人的角度描写边塞雪景,通过写边塞风光,突出了行程的艰辛。“透”字则突出了天寒衣单,用词极为形象生动。2.着眼意象,展开联想。通过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广袤的边塞,大雪飞扬,积雪满地,杳无人迹,只有穿着单衣的诗人的身影屹立于天地之间,与柳宗元的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凸显了诗

10、人饱经天寒地冻之苦,却始终不改其廉洁奉公之志的高尚品格。3.分析作用,揣摩效果。最后分析这两个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细细揣摩,正是这两个词的精妙运用,才烘托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令人钦敬,高山仰止。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 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角度二 赏析诗句表达效果 (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望 江 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

11、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诗意助读】雪花纷飞的江上,钓鱼翁独立垂钓。周围一片静寂,只听到雪花落在箬笠上的细碎声响,和钓鱼翁不时抖落蓑衣上雪花的声音。绘画作品也没有此景工巧。渐渐的,已是傍晚时分,钓鱼翁归家,回到远处炊烟袅袅的家中,回到他竹篱环绕的茅舍,将钓到的缩鳊鱼和圆鲫鱼等放入轻笼里,家中的儿童欢笑着围上来看鱼儿。【问题】“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审题推断】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箬笠”“蓑

12、衣”推论:钓鱼翁的装束,他在冒雪钓鱼。【信息2】“但闻”推论:钓鱼翁凝神垂钓,心无旁骛。【信息3】“冰散响”“时振玉花空”推论:衬托手法,衬托周围的寂静。表现钓鱼翁的从容淡定。【解题指导】第一步:释含意。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含意。这两句词描写了钓鱼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的情景。“箬笠”“蓑衣”描写钓鱼翁的装束,“冰散响”说明周围很寂静,“时振玉花空”说明钓鱼翁很从容淡定。第二步:描景象。通过这两句的意象可以想象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雪花飞舞中,钓鱼翁凝神垂钓。雪花落在他的“箬笠”“蓑衣”上,那簌簌的轻响在静寂的江上格外清晰。钓鱼翁不时抖落掉身上的雪花 第三步:明作用。“箬笠”“蓑衣”勾勒出钓鱼翁

13、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鱼翁的镇定。钓鱼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鱼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鱼翁的心无旁骛。词句描绘了一种简朴而自在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倾慕。【答题模板】句意情感艺术效果 请你组织答案:_ _【规范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得失反思:解答炼句题,不能囿于诗句本身,就诗句谈诗句,要放眼全篇,否则会理解偏差或遗漏要点。高考专家如是说:古典

14、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许多看似寻常的语句到了诗人词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语句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本诗中“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纯是写实,但意蕴深厚,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传达出一种简朴而自在的韵味。这种韵味非仔细揣摩体会不到。该题就是抓住这两个看似平淡的句子设题,以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炼句的能力。高考状元如是说:我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注意从关键词突破:(1)推敲关键词。这两句写钓鱼翁钓鱼的情景。通过“响”“振”两个动词就可以看出这句话揭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内心世界和环境特点。(2)挖掘潜台词。这一关键词往往有弦外之音。揣摩一下,讲究能看出

15、“但闻”的“但”字不只说明周围的“静”,也表现出钓鱼翁的全神贯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毫不在意。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的过程中,有三类问题比较突出:(1)分析不准确,如“时振玉花空”应是表现了钓鱼翁的从容,答成“表现了钓鱼翁动作的潇洒”,这样就失之肤浅了。(2)脱离全篇,孤立地解释这两句话,即其中关键词。(3)只笼统地解释字面的意思,缺乏深入的分析。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对于主旨句或信息含量比较大的句子的赏析,要从抓关键词语入手,因为很多句子的含意,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关键词语传递出来。如“不忧衣单忧饼冷”中的“忧”

16、。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作特点。【特别提醒】古诗词炼句主要有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以及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等。其中,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常因句式不同,其赏析的方法也不同,具体如下: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句式 赏 析 方 法 倒装句式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省略句 联系全诗的内容,补全省略的内容 (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

17、四库全书【诗意助读】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_ _ _ 教师讲解 第一步:释含意。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含意。这句诗写出了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通过牧童的举动写出了骤雨的情趣。第二步:描景象。通过这句诗可以想象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第三步:明作用。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骤晴写雨来得急、去

18、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参考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角度三 赏析诗歌语言风格 (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示 秬 秸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诗意助读】月亮从城头落下

19、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冷掉!”孩子们啊,人们从事的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但意志都必须坚强。男子汉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闲的懒汉呢!【问题】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审题推断】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推论:清冷的天气,空寂的环境。【信息2】“捧盘出户”“市楼东西”。推论:语言

20、平实,不事雕琢,明白如话。【信息3】“不忧衣单忧饼冷”。推论:对卖饼儿勤勉和坚强的赞赏,对他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解题指导】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本题已指明了本诗的语言风格是“平实而富有韵味”,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实际是看考生对这种风格的理解。重点应是:理解“平实”和“有韵味”的内涵,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步:整体理解诗意。“诗言志”,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意。从诗的小序可以看出本诗写作动机是借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的事例教育自己的儿子,尾联“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更是卒章显志,点明题旨。诗的特点就是即事说理

21、,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实在贴切不过。第三步:分析关键语句。从诗中筛选体现“平实”“有韵味”的典型诗句,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风格的。体现“平实”风格的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体现“有韵味”的有“人未行”“不忧衣单忧饼冷”等,均语浅而意深,富有韵味。【答题模板】释风格+引例句+做分析 请你组织答案:_ _ _【规范答案】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

22、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阅卷手札】现场答案 得失分评析 能点出风格并列举具体 诗句,得2分。但未进 行“简要分析”。失1 分。受白居易卖炭 翁影响,未准确理解 诗歌的主旨,对“忧饼 冷”分析错误。失1分 实际得分:2分 增分提示:1.解答这类试题,必须紧扣诗句进行分析,不能空洞抽象。2.鉴赏语言风格要立足于对诗意的把握。只 有准确理解诗意,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言风 格。1.品味整首诗歌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3.联系诗

23、歌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4.从多角度入手 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答题步骤】(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诗意助读】登城 秋日空中细雨丝丝与天空相映,若有若无,“我”安闲地登上重楼倚靠在城角。秋山淡远,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好似一幅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

24、 一阵狂风横吹,夹杂着豆大的雨珠,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气势,使我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中,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答:_ _ _ 教师讲解 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本题比较的是两诗的语言风格,题目已指明了两诗的语言风格分别是“优美”和“壮美”,要求考生“结合诗句赏析”,实际是看考生对这两种风格的理解。重点应是:理解“

25、优美”和“壮美”的内涵及其区别,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第二步:整体理解诗意。“诗言志”,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意。登城写自己在微雨中登临高楼所见空灵清逸、萧疏淡远的雨景,表达了作者极度愉悦之情。诗歌体现出的语言风格是优美的。望湖楼晚景描写的是一幅“横风吹雨”中望湖楼的晚景。开头时“横风吹雨”直扑进望湖楼来,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诗歌的风格是壮美的。第三步:分析关键语句。从两首诗中筛选体现“优美”或“壮美”的典型诗句,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体现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刘敞笔下的细雨、山色,再加上想象中的“江南水墨图”可见其“优美”,苏轼

26、笔下的“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再有“雨过潮平”的蓄势,更见其“壮美”。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一、模拟题组 1.(2013无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

27、作。(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答:_ _ 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答:_ _ _ 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写出三点即可)(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做具体分析。答:_ _ 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

28、窘迫;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2013泰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眼 儿 媚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答:_ 答案: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到清明后面对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答:_ _ 答案:“锁”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意味无穷。(3)词的下阕是如何

29、表现“春愁”的?答:_ _ 答案:下阕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3.(2013南通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1)“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杨花”既指离别在杨花纷飞的三月,又借杨花纷乱喻作者离别心乱如麻的心绪。

30、作答时要综合考虑。答案: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用杨花的纷乱如雪,烘托作者离京时心绪的烦乱。(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上阕写伤别之 情。“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开门见山,写离别之状,写 离别之时。“忍泪”表明作者对离别的伤心烦乱。“杨花”既 指离别在杨花纷飞的三月,又借杨花纷乱喻作者离别心乱如麻 的心绪。“惆怅天涯又离别”,“又离别”表现“忍泪”“惆 怅”的原因。“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远远望去,要去 的碧云西畔,群山层叠,行路艰险。“据鞍归去也,情凄切!”虽离别之心伤,虽路程之艰险,而君命难违,只

31、能“据鞍归去”,凄然而走。答案:作者先写离别时的情状,接着写“忍泪”“惆怅”的原因,再写前路的艰险,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一日三秋”语出诗经王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形容离愁之痛,思念之苦。“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既是一种夸张,又形象表现出作者与亲友难舍难分的情谊。答案:夸张、对偶。表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4.(2013宿迁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

32、,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欹(q):倾斜。谙:熟悉。(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说明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声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答案(示例):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了寒秋时节,秋叶纷纷

33、坠地的无奈。体现了作者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寂寥的心情。(2)上阕是如何表现“愁”情的?请做简要分析。答:_ 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突出其冷寂,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天淡银河垂地”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暗示明月高悬。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答案:上阕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词的开头,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

34、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真珠”两句及“月华如练”句,极写远空皓月之澄澈,营造出空寂、凄凉之境,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表达出秋夜离人的相思之愁。(3)请简析下阕的写作特色。答:_ _ _ 答案: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 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阕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词人挑灯倚 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的神态。融情于景:“残灯明 灭”,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

35、情感。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二、原创题组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注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1)这首词上阕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答:_ _ 答案:画线句运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

36、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你是怎么看的?请联系全词说明。答:_ 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笑之,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

37、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3)通读全词,说一说贯穿全词的是哪一个字,并结合词句做简要说明。答:_ _ 答案:愁。上阕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前两句移情入景,表达对叶衡的倾慕之情,三、四两句写烟雨之景,转突兀奇崛之笔而为低回宛转之波,充分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不说愁,而愁极深;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下阕由眺望青山之怅惘陡转而为揶揄沙

38、鸥之诙谐。人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一身都是愁”的是鸟还是人,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释而自晓。“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的。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秦州杂诗(其七)杜 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表达的意境。答:_ _【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莽莽万重山”,陇南山区,山岭重叠,峰峦密布,数山之间偶有河谷地带,就是秦州所在。这首诗开头用“莽莽

39、万重山,孤城山谷间”两句,就是对秦州附近地理形势最概括、最形象的描写。寥寥十字,平实质朴,无奇字异词,却描绘出了一幅险峻森严的边城环境图,并且渲染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答案:这首诗的首联,“莽莽”写出了山岭重叠、绵延不断、雄伟险峻、神秘难测的景象;“万重”突出山的深广;“孤”字写出了城的险要位置。不仅勾勒出了一幅边城险峻形势图,而且渲染了一种紧张肃穆的氛围。(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联。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云无风而 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 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

40、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 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答案: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像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3)从诗的颔联出发,简要判断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答

41、: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富有艺术张力。首联从大处着笔,写秦州的地理形势,突出险要的特点。颔联从大背景逐渐缩小到特写城池镜头,写秦州城池情景。无特别字眼,但是蕴含的意味却耐人寻味。没有风,云却在动;夜还没到,月亮却照临城头。显示的是自然情景,但给人的更多的却是一种草木皆兵、紧张肃穆的氛围,质朴之中显深厚。答案:诗的颔联所写亦为自然情景,质朴平实,但是,这样的诗句与整首诗联结在一起。在背景的烘托下,就传递出紧张、诡奇、异常、惊心的信息。可见其语言风格是平实中含丰富,质朴里藏深厚。【备选试题】1.(2013无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望 蓟 门 祖

42、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请写出尾联中运用的两个典故。答:_ 答案:(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西汉终军)请求长缨出使南越。(2)诗以“惊”字开头,并贯穿全篇,请简要分析。答:_ _ 答案:“惊”是“震惊”“震撼”之意,写出了诗人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边塞景象和稳固军营是诗人产生“惊”的缘由,结尾两句抒发“惊”后的感慨。(3)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 答案: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2.(2012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

43、答问题。余 干注 旅 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余干:古县城名。(1)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答:_ _ 答案: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城闭鸟飞,增添诗人孤独;时辰已晚,邻家未归,诗人联想自己久客他乡,“乡心”欲绝。(2)请赏析诗的结句“何处捣寒衣”的妙处。答:_ _ 答案:“乡心”欲绝之时,捣衣声传来,引发联想,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以捣衣声作结),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3)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 _ 答案:悠远的暮

44、色下草木摇落,青枫树霜叶凋零。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本诗作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因仗义执言而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1)结合全诗,赏析“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这两句的妙处。答:_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这两句所写之景由下而上,由深而高。“万壑”写山壑之多,“有声”暗写山泉淙淙有力,衬托了“数

45、峰无语立斜阳”一句。山峰本不能言,以“无语”称之,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人对山而忘言,山对人而无语,真是契合无间。答案:这两句描写山景,意境阔大而又趣味盎然。上句动中有静,万条谷壑泉水淙淙,奏出天籁之音;下句静中有动,山峰肃立,静静聆听山鸣谷应。“立斜阳”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晚山的可爱。(2)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前三联写作者村行所见的美景,尾联则陡然一转,发出疑问:“何事吟余忽惆怅”?村里的小桥,平原上的树,都和诗人家乡的风物相似,按常理应是令人高兴的事,但作者宦游异乡,本想能一展抱负,不料却被诬陷遭贬,家乡之思油然而生,但身不由

46、己,只留满腹惆怅。答案:表达了诗人遭到贬谪,难展抱负而产生了归家的念头,却又有家难回的惆怅之情。(3)你认为这首诗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风格?答:_ 答案:通俗、清新、自然,却又趣味无穷,含意隽永。一、诗歌语言的分类 1.意象语言 意象语言指诗歌中所描绘的被人们赋予了特定内涵和承载了作者特定情感的物象,诗人常常借助它们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松”象征顽强不屈,“菊”则象征不畏霜冻的坚强,而“莲”则代表洁身自好。2.情感语言 情感语言指能直接表露诗人情感倾向的词语。如“悲”“冷”“忧”等明显带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色彩。3.象征语言 象征语言指诗中含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句子。如“落日”常常用来指事物即将结束

47、、消亡,而“朝阳”则象征着新生的事物或力量。4.特定称谓语言 特定称谓语言指那些具有特殊称呼的词语。如“秋水”指眼睛,“鸿雁”指书信,“盗泉”喻不义之财等。二、古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常见的语言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清新 特征 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典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 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质朴 特征 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 典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绮丽 特征 用华丽的辞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典例 烟

48、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 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 4.隽永 特征 意在言外,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 典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5.自然 特征 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使人感觉不到做作 典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 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6.清幽 特征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品味却意味深远 典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 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7.奔放 特征 指直率而有气势 典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悲慨 特

49、征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 典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9.洗练 特征 质朴、俭省、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深厚的语言境界 典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沉郁 特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典例 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品味词语 1.精练传神的词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传神显旨 例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分析: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暖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

51、者的感慨和激愤。以动衬静 例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分析: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化静为动 例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曲中,“聚”“怒”二字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以动写静 例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分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

52、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以实显虚 例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分析:“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以乐衬哀 例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分析: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

53、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3.颜

54、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中用了“嘈嘈”“切切”“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