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22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Web4.0时代的到来和5G新技术的兴起,以及在三网融合、自媒体等新语境背景下,弹幕评论成为“互联网+”时代独特的文艺评论新样式。它最早出现在弹幕视频网站,又陆续现身于主要视频网站,并用“弹幕电影”的新身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电影大银幕,形成一种新的观影形式和评论样态,成为继点击率、收视率、上座率之外的又一隐性评价体制。与以往的传统文艺评论不同,弹幕评论在技术助力下打破了原有的话语壁垒,给观众更多的话语空间和展现舞台。传统文艺评论从

2、业者大多以传统媒介为话语平台,用理论分析和文本对照的方式,对文化现象或者艺术作品进行高屋建瓴的评价。他们不仅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建构,还需要得到同领域学者的专业肯定和价值认同。这种专业化和高门槛的评论方式,形成某种特定的话语权,并且在动态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圈层,是较高水准的评价与分析。相较传统文艺评论,弹幕评论用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姿态,来迎接观众的广泛参与和话语表达,也彰显了大众文化时代的自我言说。弹幕评论的准入机制,吸纳了更多的普通受众,评论内容不再拘泥于学院派的理论批评和学理研究,高深的思想内涵被多元的情绪表达取代,深奥的专业词语被幽默的自说自话消解,大家在这里同处一

3、个话语平台,学识差异和教育背景被画面背后匿名的网络身份所虚化。弹幕评论“所见即所得,所思即所写”的便捷特质,跨越了身份差异,使民间文化在多样文化形态中脱颖而出、另辟蹊径。弹幕评论沿袭民间文化自娱自乐的特点,关注日常通俗趣味的自发性表达,在多元话语体系中寻找自己特有的评论方式。比如,传统文艺评论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基于“国家形象建构”“家国情怀”“全民记忆”“共同体美学”的学理分析,而弹幕评论更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盛世如你所”“原谅我没出息,一直在掉眼泪”等真挚表达的简短话语。尤其当传统文艺评论因为圈层界限而显得曲高和寡时,以弹幕评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便呈现出一种出奇制胜的力量。目前,

4、弹幕评论的主体是互联网上最活跃和最有表现欲望的青年一代,他们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转变有着敏感的体察,也是直吐胸怀和直抒己见的一代。青春的特质和虚拟的空间,给青年更为广阔的话语平台。伴随视觉文化成长的一代,早就已经熟悉了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深谙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加上长久以来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多屏互动的视觉审美行为,让他们能在视觉欣赏和话语表达中相互兼顾,既不会错失画面的关键情节和精彩内容,又能给出恰到好处的即时感受和体验评价。弹幕评论消解了传统文艺评论的特质,而成为全民皆可参与的无门槛表达,其中既有高谈阔论的学术大家,又有平凡质朴的普通观众,既有老成持重的成年长者,也有新潮另类的初

5、生牛犊。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性别差异和个人喜好,暂时被这种直观、当下和即时的交流方式遮蔽,用全新、零障碍、无差距的“新的打开方式”营造出新的话语空间。(摘编自郝静静视觉文化的新生力量关于弹幕的几点认识,光明日报2020年5月13日)1. 下列对于“弹幕评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弹幕评论”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文艺评论新样式,已成为与点击率、收视率、上座率并列的显性评价体制。B. “弹幕评论”打破了原有的话语壁垒,用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姿态,给观众更多的话语空间和展现舞台。C. “弹幕评论”具有便捷性、多样性、趣味性、即时性、直观性等特点,其主体涵盖了全民的各个年龄阶

6、段。D. “弹幕评论”代表了民间文化,其简短真挚的表达突破了圈层界限,从而取代了传统文艺评论的正统地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弹幕评论的出现、特点、参与者等方面,阐述了弹幕评论作为视觉文化新生力量的优势。B. 文章第二、三段运用比较论证,比较了弹幕评论和传统文艺评论的不同,论证了弹幕评论质量更优于传统文艺评论的观点。C. 文章第五段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列举并比较了传统文艺评论和弹幕评论的具体表现,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D. 文章紧扣当下热点现象,以提出论题再具体分析的方式展开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7、. 传统文艺评论多以传统媒介为话语平台,门槛高,专业性强,需要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建构,这限制了普通受众的广泛参与。B. 弹幕评论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可以表达多元的情绪,可以白说白话展示幽默,匿名的网络身份虚化了现实中的学识差异和教育背景。C. 青年一代由于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转变有着敏感的体察,故而能够直吐胸怀和直抒己见,最终成为弹幕评论的主体。D. 弹幕评论营造出新的话语空间,无门槛,零障碍,无差距,无论年龄大小、教育背景、性别差异和个人喜好,皆可参与表达和交流。【答案】1. B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

8、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显性评价体制”错,依据原文“成为继点击率、收视率、上座率之外的又一隐性评价体制”可知,“弹幕评论”是一种隐性评价体制。C项,“主体涵盖了全民的各个年龄阶段”错,依据原文“弹幕评论的主体是互联网上最活跃和最有表现欲望的青年一代”可知,“弹幕评论”的主体不是涵盖了全民的各个年龄阶段,主要是青年一。D项,“取代了传统文艺评论的正统地位”错,无中生有,原文是“以弹幕评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

9、便呈现出一种出奇制胜的力量”,没有提到取代了传统文艺评论的正统地位。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论证了弹幕评论质量更优于传统文艺评论的观点”错,二、三段运用比较论证,通过比较突出了弹幕评论不同于传统文艺评论的特点,但并未论证其质量更优于传统文艺评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

10、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C项,“故而能够直吐胸怀和直抒己见”错,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他们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转变有着敏感的体察,也是直吐胸怀和直抒己见的一代”可知,上下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

11、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

12、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指出,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比如幽门螺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还有比如感冒、肝炎、痢疾等疾病,都会通过口水、筷子和餐具传播。此前,各地公布的疫情案例中,已

13、发生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专家表示,很多家庭聚集性感染的发生,都与共餐密不可分。(摘编自新华社新媒体2020年3月24日,分餐制,落实真那么难吗?)材料二:根据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数据,在最近两个月来,关于分餐制话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全国范围内信息量累计达到1039539条。其中,3月14日的单日信息量高达30183条。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自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有多个省市明确倡议使用公筷公勺,部分地区还将公筷公勺使用情况列入优秀评选标准,促进餐饮服务单位推广使用。各地的呼吁倡议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响应,多数网民对分餐制表示支持。(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4月6日,大数据告诉你推行分餐制“

14、卡”在哪)材料三: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再往上追溯,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只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

15、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在眉睫)材料四: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

16、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倡议最后不了了之。(摘编自信网传媒2020年3

17、月25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4. 下列关于“分餐制”与“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多种病毒、细菌会通过口水、筷子和餐具在就餐者之间传播。疫情之下,易发生家庭聚集性感染。B. “合餐制”后来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C. “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D. “分餐制”难以落实主要受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显得“高冷”“不合群”“见外”。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18、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表1:“分餐制”话题信息量趋势演变图显示,疫情爆发以来,“分餐制”话题信息量在3月14日达到舆论热度的峰值。B. 图表2显示,有近4成的网友认同“分餐制”,超过一半的网友倾向于“公筷公勺”制,仅有一成左右的网友存在抵触心理。C. 对于以盘装菜为主的中餐而言,“公筷公勺”相对于“分餐制”更容易为人接受,网民对公筷公勺的认可度也更高。D. “分餐制”话题往往在疫情爆发时被热议,而在疫情后被忽略。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关注也不例外。6. 当前推进“分餐制”“公勺公筷”制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答案】4. D 5. D 6. 个体层面

19、:民众认知不准确,分餐意识不充分,分餐习惯没养成。餐饮企业层面:餐厅成本、菜品样式的考虑。政府层面:政策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文化层面: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根深蒂固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D项,“分餐制难以落实主要受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影响”说法错误。原文中说

20、“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可见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只是“分餐制”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余例如“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等,都是“分餐制”难以落实的原因。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是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详细解说见后文题中)二要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

21、,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D项,“分餐制话题往往在疫情爆发时被热议,而在疫情后被忽略。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关注也不例外”说法错误。首先,原文中说的是“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可见文中只提到了在非典疫情和新冠疫情后,“分餐制”被关注,并不是“往往在疫情爆发时被热议”。其次,文中说“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可见“分餐制”确实在“非典”之后被忽略;但是原文中说“在最近两个月来,关于分餐制话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自疫情发生以来,已经

22、有多个省市明确倡议使用公筷公勺,部分地区还将公筷公勺使用情况列入优秀评选标准,促进餐饮服务单位推广使用。各地的呼吁倡议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响应,多数网民对分餐制表示支持”,可见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一直被社会关注,并没有被忽略,不能说“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关注也不例外”。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本题中,通读材料,可知材

23、料一谈的是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材料二谈的是自疫情以来,民众对“分餐制”的关注以及网民的态度,材料三谈的是“分餐制”到“合餐制”的演变,材料四谈的是“分餐制”“公勺公筷”制难以落实的原因。因此,答题区域可以圈定在材料四。根据“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可见从个人层面来看,推进“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存在着民众认知不准确,分餐意识不充分,分餐习惯没养成的问题。根据“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位餐饮企业负责人

24、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可见从餐饮企业的层面来看,餐厅成本、菜品样式的完整,都是应该考虑到问题。根据“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可见从文化层面来看,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根深蒂固的影响是推进“分餐制”“公勺公筷”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根据“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

25、倡议最后不了了之”,可见从政府层面来看,出台的政策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也是问题之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杀 猪周东明金狗村穷得叮当响,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在金狗村,最穷的困难户就数村东头苟老汉家。在金狗村负责扶贫的小王,今年二十八岁,是县文化馆的后备干部。春上的时候,为了帮助苟老汉脱贫,小王把行李搬到了苟老汉家里,他下决心,要让苟老汉今年脱贫。小王搬到苟老汉家后,日子一长,总觉得,苟老汉家与别人家不一样,缺点啥东西,缺啥呢?小王一时还真说不上来。有一天,他听到隔壁邻居家的猪嗷嗷叫唤声,才知道苟老汉家没有养猪,原来是缺猪。小王问苟老汉

26、,你家里咋不养头猪呢?不但可以杀猪吃肉,剩余的猪肉,还可以拿到集上,换点零花钱。苟老汉挠挠头皮,说,就是两口人,吃不了多少,另外苟老汉说着,不好意思地笑了,又说,手头紧,没有抓猪仔的钱。第二天早上,小王掏钱托村西头的刘国顺去集上,给苟老汉抓回来一头猪仔。几个月过去,小猪仔风一样地长,很快就有三四百斤了。眼瞅着进了腊月门,北方有句俗语,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宰猪。刚过腊八两天,苟老汉就找小王,笑眯眯地说,小王同志,腊八也过了,我想把猪杀了,可以么?小王一听,说,您自家的猪,您说了算。苟老汉又笑了,说,到时要请你吃杀猪菜。行。小王也笑了。我还要把全村的人都请来吃杀猪菜,好好地热闹热闹。苟老汉要

27、杀猪,还要请全村人吃杀猪菜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得人人皆知。就在苟老汉要杀猪的头天晚上,乡里扶贫工作队的于队长,来到了金狗村。他告诉小王,省里扶贫验收评估小组,要来金狗村验收扶贫工作,还特意告诉小王,苟老汉家里的猪不能杀。为啥?小王不解地问。这头猪,是扶贫工作成果,要进行验收。于队长说。养头猪还是扶贫工作?小王懵了。对呀,因为这头猪,应该计入苟老汉的家庭经济收入,这是计算苟老汉家是不是脱贫的重要指标。苟老汉家里的猪,是准备杀了过年吃肉的,还能算家庭经济收入吗?小王问。能,你想想,他家两口人,能吃那么多的肉吗?吃不了怎么办,是不是要拿到集上卖掉?于队长反问道。于队长不等小王回答,又说,你计算一下,

28、苟老汉的这头猪,至少有三百多斤吧,按今年的市场价格,每斤25元钱,这头猪就能卖七千多块钱,老两口儿每人收入就达到三千多块钱,这样一算,他家是不是就脱贫了?他家脱贫了,金狗村不是也就脱贫了吗?小王没有回答于队长的问话。于队长拍拍小王的肩膀,说,怎么样,小伙子琢磨琢磨,我说的对不对?说完,于队长走了,走出一截路,又回过头,冲着小王笑笑。小王站在原地没动,他想于队长刚才说的话,似乎有点道理,苟老汉如果把猪杀了卖肉,完全可以净赚五六千块钱,那样的话,苟老汉就可以脱贫了。苟老汉脱贫了,金狗村也就脱贫了,自己的扶贫工作不就完成了吗?他想到这儿,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但是他又一想,养一头猪,就脱贫了,这样的脱

29、贫稳定吗?如果猪肉不是今年这个价格呢?这样一想,他又认为这头猪,不能作为苟老汉家里的经济收入。但是于队长已经告诉自己,苟老汉家的猪,先不能杀,可是明天早上,苟老汉就要杀猪了,还要请全村人吃杀猪菜呢。第二天早上,小王告诉苟老汉先不要杀猪,就急匆匆去了乡政府。咋,我杀猪还要乡里说了算吗?苟老汉问。不是,有些事一时半会儿,和您说不清楚。小王来到乡里时,乡里的几个领导正在开会,会议内容是苟老汉家里养的这头猪,能不能算作他家的经济收入,因为全乡养猪的人不止苟老汉一家。有人同意小王的意见,认为这是农民家里准备杀了过年吃肉的猪,不能算作经济收入。有人不同意小王的意见,认为像苟老汉家里吃不了的肉,会拿到集上去

30、卖肉换钱,卖肉的钱,应该算作经济收入。还有人说,一头猪不算经济收入,养两头猪,其中一头可以算作经济收入。乡党委书记最后说,苟老汉家里养的这头猪。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很有普遍意义,政策性很强,处理不好,会提高我们扶贫工作的“错退率”,我建议把这个问题上报县委,等候县里的明确意见,再定吧。小王一听,急了,问,那苟老汉家的猪,是杀还是不杀啊?这眼瞅着就要过年了,苟老汉家还要过年吃肉呢。乡党委书记说,没有得到县里的答复前,不能杀猪,确切点说,在省扶贫验收评估小组没来之前,不能杀猪。小王回到金狗村时,苟老汉拉着他的手,笑哈哈地说,哎呀,你咋才回来啊?快快,乡亲们都等你吃杀猪菜呢。怎么,你我把猪杀了,自家的

31、猪,杀不杀,不用他们管。小王也笑了,说,乡里领导也同意,您把猪杀了过年吃肉。是吧,乡里领导就是体谅咱们老百姓。这次吃到的杀猪菜,是小王有生以来觉得最香的杀猪菜。(摘编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3期,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苟老汉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金狗村最穷的困难户,小王担负起让苟老汉脱贫的重任。B. 小王掏钱为缺钱的苟老汉买猪仔,小王把猪养大了却面临着这头猪该不该杀的困惑。C. 一边要杀猪过年,一边要验收扶贫工作而不准杀猪,矛盾冲突构成文章的一大波澜。D. “乡里领导也同意,您把猪杀了过年吃肉”,此话从侧面表达出小王当时的复杂心理。8. 文

32、章两次写“小王也笑了”,谈谈你对“小王也笑了”的理解。9. 文中的小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7. B 8. 小王第一次“也笑了”是因为:小王掏钱托人帮苟老汉买的猪仔养大了,苟老汉征求小王意见,想杀猪过年,并盛情邀请小王吃杀猪菜。小王的“笑了”体现出小王见到扶贫成果,心里高兴。小王第二次“也笑了”是因为:小王赞成杀猪,苟老汉坚持杀猪,可是为了扶贫验收评估,于队长等领导却说不能杀猪,小王夹在中间,有点儿左右为难。小王笑着说的话,既体现出内心的无奈,也是对于队长等人的一种反讽。文章两次写“小王也笑了”,表现出小王态度温和、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9. 尽职尽责。他为了扶贫,把行

33、李搬到了苟老汉家里。勤思考,善联想。他分析苟老汉致贫原凶,听到邻居家猪的叫声,便找到了问题所在(缺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小王掏钱托人去集上给苟老汉买猪仔。态度和蔼,有民主精神。文中写他的笑,写他尊重苟老汉的意见等。有工作经验,说话有艺术,苟老汉杀了猪,他却瞒着说“乡里领导也同意,您把猪杀了过年吃肉”。【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B项,“小王把猪养大了却面临着这头猪该不该杀的困惑”错误,由原文“几

34、个月过去,小猪仔风一样地长,很快就有三四百斤了。刚过腊八两天,苟老汉就找小王,笑眯眯地说,小王同志,腊八也过了,我想把猪杀了,可以么?小王一听,说,您自家的猪,您说了算”可知,“把猪养大了”的是苟老汉,而不是小王。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作用。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目,分析段落的作用时,需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表达效果、结构安排等几个方面来梳理小说文脉,再概括作答。小王第一次“也笑了”原因:由原文“第二天早上,小王掏钱托村西头的刘国顺去集上,给苟老汉抓回来一头猪仔。几个月过去,小猪仔风一样地长,很快就有三四百斤了。刚过腊八两天,苟老汉就找小王,笑

35、眯眯地说,小王同志,腊八也过了,我想把猪杀了,可以么?小王一听,说,您自家的猪,您说了算。苟老汉又笑了,说,到时要请你吃杀猪菜。行。小王也笑了”可知,小王掏钱托人帮苟老汉买的猪仔养大了,苟老汉征求小王意见,想杀猪过年,并盛情邀请小王吃杀猪菜。此时小王“笑”是因为扶贫工作见成果,小王由衷的高兴。小王第二次“也笑了”原因:由原文“就在苟老汉要杀猪的头天晚上,乡里扶贫工作队的于队长,来到了金狗村。他还特意告诉小王,苟老汉家里的猪不能杀。为啥?小王不解地问。这头猪,是扶贫工作成果,要进行验收。于队长说。养头猪还是扶贫工作?小王懵了”“乡党委书记最后说,我建议把这个问题上报县委,等候县里的明确意见,再定

36、吧。小王一听,急了,问,那苟老汉家的猪,是杀还是不杀啊?乡党委书记说,没有得到县里的答复前,不能杀猪,确切点说,在省扶贫验收评估小组没来之前,不能杀猪”“小王回到金狗村时,苟老汉拉着他的手,快快,乡亲们都等你吃杀猪菜呢。我把猪杀了,自家的猪,杀不杀,不用他们管。小王也笑了,说,乡里领导也同意,您把猪杀了过年吃肉。是吧,乡里领导就是体谅咱们老百姓”可知,小王赞成杀猪,苟老汉坚持杀猪,可于队长等领导却说不能杀,小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小王笑着说的话,既是内心的无奈,也是对于队长等人的一种嘲讽。文章两次写“小王也笑了”,一种是高兴的笑,一种是无奈的笑,都表现出小王态度温和、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9题详

37、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分析事件,理清情节,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由文中“春上的时候,为了帮助苟老汉脱贫,小王把行李搬到了苟老汉家里,他下决心,要让苟老汉今年脱贫”可知,为了扶贫搬到苟老汉家住,说明小王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由文中“有一天,他听到隔壁邻居家的猪嗷嗷叫唤声,才知道苟老汉家没有养猪,原来是缺猪”可知,说明他勤思考,善联想,能找到问题所在。由文中“第二天早上,小王掏钱托村西头的刘国顺去集上,给苟老汉抓回来一头猪仔”可知,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由文中“小王一听,说,您自家的猪,您说了算。

38、苟老汉又笑了,说,到时要请你吃杀猪菜。行。小王也笑了”可知,他态度和蔼,尊重他人的意见。由文中“乡党委书记说,没有得到县里的答复前,不能杀猪自家的猪,杀不杀,不用他们管。小王也笑了,说,乡里领导也同意,您把猪杀了过年吃肉”可知,他有工作经验,说话委婉。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

39、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

40、(乙)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

41、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B. 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C. 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D. 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洗(xian)马,一作“先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B. 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

42、谥号多为“太宗”。C. 中钩,指春秋时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的事。管仲曾辅佐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后,既往不咎,以管仲为相。D. 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征颇有深谋远算。在太宗和隐太子的权力斗争中,魏征劝谏李建成早做打算,后来面对太宗的指责,魏征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B. 魏征被赞忠诚奉国。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皇帝,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李世民夸赞他忠心为国,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自己的心

43、意。C. 魏征在朝遭人嫉恨。魏征之前是追随隐太子的,隐太子被诛后,又转而投奔太宗李世民并被委以重任、厚加礼遇,因此,朝中长孙无忌等近臣颇为嫉妒。D.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魏征常常不顾情面地劝谏太宗李世民,不许他做错事。他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魏征素来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没有畏缩屈服的事。(2)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

44、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中,“所仇”是“仇人”之意,是“实”的宾语,表明魏征身份,句子句意完整不可分开,可排除B、C两项,再比较A、D两项,“为非”是“不许”的宾语,句意为“不许我做错事”,句子句意完整不可分开,可排除D项。译文: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

45、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均出现了错误,“谥号”错,均应为“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专立名号,称庙号。如太祖、高祖、太宗、世宗等。故选B。【

46、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遭人嫉恨”不准确,“投奔太宗李世民”错。太宗李世民是凶为敬重魏征的为人,所以对他委以重任并厚加礼遇的,并非魏征主动投奔。长孙无忌也主要是凶为之前与魏征的政治立场不同,所以才说见魏征如见仇敌,不愿意与他一起参加宴会。并非出于对魏征被太宗信任厚待的嫉妒不满。故选C。【13题详解】此

47、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雅”,平素,素来;“抗直”,刚强正直;“屈挠”,畏缩屈服。(2)“司”,管理;“役”,役使;“聪明”,灵敏、明亮的耳、眼;“无为”,顺其自然。【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

48、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

49、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译文:(甲)魏征,钜鹿人。武德末年,做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倾轧争夺,常劝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征本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绝不随便放弃自己的主张。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主子,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以前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我的心意,不是你

50、忠心为国,怎能如此?”贞观三年,魏征几次升迁做上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起了很好的作用。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硅、魏征,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

51、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鳞、触忌讳。”(乙)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

52、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李嘉祜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53、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注弓裘:礼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倚门:典出战国策齐策六,齐王的宗族王孙贾,15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外等他回来。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细草绿汀洲”一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汀洲,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水边;细草绿,表示时值早春。古人常常把春草和离情联系在一起。B.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两句是对被送

54、者王牧的介绍和赞许。描写了王牧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形象,用“弓裘”的典故,表达了对王牧的赞许。C.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两句实写叔侄见面后的情形。叔父不舍得王牧离开,一定会倚靠在门边哀愁地目送王牧的离去。D. 这是一首送行诗,尽管离别免不了引起惜别之情,但也被替对方高兴的心情掩盖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明快基调。15. 颈联中的“争”和“乱”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答案】14. C 15. “争”,争相;“乱”,放纵恣行之意。这两个词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野花、春水以人的意气,凸显出到了春天,万物仿佛有了意气用事的底气。写出渡口野花竞相开放,池塘春水哗哗争流的景象。不仅形象地概括了

55、春日郊野的美,而且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C项,“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

56、愁两句实写叔侄见面后情形”说法错误。根据注解,小阮指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这两句是诗人设想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一定十分怜爱,舍不得他离开。所以嘱咐说: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并不是实写,而是虚写。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来说有三个步骤:(1)解释词语(本义+语境意)+翻译词语所在的句子(详细翻译,适当的联想和想象)(2)手法(主要答手法及其作用,一般一到两种)(3)这个字或者词语,更好的抒发了的情感(关联诗歌中心)。本题中,诗歌的第三联设想王牧旅途中的见闻。首先解释词语的本义,“争”,争相;“

57、乱”,放纵恣行之意。其次,指出这两个词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野花、春水以人的意气,凸显出到了春天,万物仿佛有了意气用事的底气。最后,要指出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争”和“乱”生动地描绘出了山野春天雨后的景色,写出渡口野花竞相开放,池塘春水哗哗争流的景象。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这才是真正的春天,是身居市朝的人们领略不到的春天的真正的美。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日山野的美,而且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2)登高中

58、,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3)师说中,“_,_”两句阐述了可以向比自己年纪小的人请教问题的原因。【答案】 (1). 此情可待成追忆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3). 风急天高猿啸哀 (4). 渚清沙白鸟飞回 (5). 生乎吾后 (6).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惘”“

59、啸”“渚”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本题还要注意不要错写漏写虚词。【点睛】识记名句的技巧: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4要留意具体环境。5要留心语句顺序。6要注意语句出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去年大雪节气,云龙湖湿地景区,那只熟悉的银鸥又_。这只银鸥让我想起了放鹤亭记。公元1077年春天,苏东坡在徐州为官时,一项乐趣便是_放鹤亭前,晨送鹤去,暮迎鹤归。有时,送鹤迎鹤的间隙,他在饮鹤泉边怀古,群羊坡上吟唱。做太守不到两年,却留下一百多首_的诗作,光赞美云龙山的就有十几首。这还不算那篇千古流传的美文放鹤亭记。放鹤亭记中曾言“升高而望,

60、得异境焉”,“彭城之山”恰是位于“西一面”的云龙湖。苏东坡曾想,“若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_杭州”。( )。1994年,云龙湖与西湖结为“姊妹湖”。徐州苏堤也和西湖苏堤一样,流传着许多关于苏东坡的传说、故事;在十里长堤如一首无字的长诗,诉说着云龙山和云龙湖。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如约而至 伫立 脍炙人口 俨若B. 如约而至 矗立 脍炙人口 宛然C. 不期而遇 伫立 喜闻乐见 宛然D. 不期而遇 矗立 喜闻乐见 俨若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云龙湖经过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B. 其后的图景,殊不知正如他所愿。C. 殊

61、不知,其后的图景正如他所愿。D. 经过改造后的云龙湖景色堪比西湖。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十里长堤如一首无字的长诗,诉说着云龙山、云龙湖B. 在十里长堤如一首无字的长诗,诉说着云龙山、云龙湖的韵致C. 十里长堤如一首无字的长诗,诉说着云龙山、云龙湖的绵长韵致D. 十里长堤如一首无字的长诗,诉说着云龙山、云龙湖的绵亘韵致【答案】17. A 18. C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

62、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如约而至:按照约定准时到达;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或意外碰见。根据“熟悉”一词和语境,应选“如约而至”。伫立:久立,长时间地站着;矗立:直而高地立着之意,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根据语境,描写苏东坡立于放鹤亭前的状态应用“伫立”。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喜闻乐见:形容很受大众欢迎。根据“千古流传的美文”及语境,应用“脍炙人口”。俨若:十分像;宛然:仿佛。文中有强调“像”之意,故用“俨若”。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

63、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C项,根据语境,苏东坡曾想把云龙湖变成西湖,后来云龙湖竟与西湖结为“姊妹湖”,如愿以偿,故排除A、D两项。B、C相比较,C项“殊不知”后有一个逗号,停顿一下,有强调“竟没想到”之意,符合语境。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画横线的句子由于介词使用不当,造成句子缺主语,应将“在”删掉;“诉说”后面缺宾语,应在“云龙湖”后面加宾语“韵致”或意思相近的词语,由此排除A、B两项,

64、D项,“绵亘韵致”搭配不当,绵亘,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绵长,延续很长或久远,根据语境“十里长堤”“长诗”,宜用“绵长”。故选C。【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印象里,_,急性病、危重病都得指望西医。俗话说,急惊风遇上慢郎中

65、。中医慢,似乎成了它独有的诊疗特征。但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_。在一线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中医不但未缺席,而且是深度介入、广泛干预。中西医结合,成为防控新冠肺炎总体战的主旋律。中医人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筛选出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经济、有效方药。_,中医药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屡经考验,好使、管用,并且经济易行。【答案】 (1). 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 (2). 一点儿也不慢 (3). 临床实践再次证明【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

66、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解答时注意联系语段的前后语境,第一空根据“急性病、危重病都得指望西医”“中医慢,似乎成了它独有的诊疗特征”等关键词句,可以推出应“中医”、“慢性病”“诊疗”这些关键词语,连缀成句即为“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第二空根据“但”引领的转折,语意上应该和前文“中医慢”形成相反的对应,参考“中医药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等关键词句,可以推出应填写“一点儿也不慢”;第三空根据“屡经考验,好使、管用,并且经济易行”等关键词句可知,后文是对上文具体临床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所以可推知第三空为“临床实践再次证明”。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

67、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根据中国政府网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可小视。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全力以赴稳住就业。稳就业仅靠一两个部门是不够的,所有相关部门在考虑全年工作的时候都要把稳就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这一表态引发市场关注。【答案】3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所有相关部门都要全力以赴稳住就业的问题表态,引发市场关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

68、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本题中,首先提取时间信息“3月10日”和主要人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分析关键事件“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我们都要全力以赴稳住就业。稳就业仅靠一两个部门是不够的,所有相关部门在考虑全年工作的时候都要把稳就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段话,可见这段话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要全力以赴稳住就业”,二是“所有相关部门在考虑全年工作的时候都要把稳就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综合概括起来,就是“关于所有相关部门都要全力以赴稳住就业”。最

69、后提取事件的影响“引发市场关注”。采用主谓句表达,可以压缩为“3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所有相关部门都要全力以赴稳住就业的问题表态,引发市场关注。”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诗词的陶冶下,怡情悦性,奋发向上。”这是2020年1月28日开播的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一场开场白。“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

70、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这是观众对于今年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发出的感慨。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香。学校要举办一次演讲活动,主题是“中华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魅力诗词,永恒瑰宝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

71、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魅力诗词,永恒瑰宝”。孔子曰:“诗以言志,言以立身”,“不读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诗国度,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用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内核和长效滋养剂。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辉,而是历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从去年2月万名网友续写“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网络传奇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再到疫情期间那些彰显着诗词魅力的宣传标语,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华古典诗词,体现出的是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学习古典诗词,对于任何一位炎黄子孙来讲都有多

72、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文化的归属感。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的结晶,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对于今天的社会大众而言,学习古典诗词是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快捷有效且易于实行的方式。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体认到祖先数千年来始终坚守的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第二,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也会有用这种语言撰写的诗歌。从一定

73、意义上说,诗歌将本民族的语言之美发挥到极致。汉语的民族特色使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西方诗歌就无法做到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具备的精工对仗。汉字的稳定形体,更是让古典诗词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效果。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中国古代有着“诗品出于人品”的文学观念,“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典诗词往往是他们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那些流传的诗句中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善待自然、热爱国家、孝敬父母、关爱他人这些优秀品质无疑可以让我们情感为之激荡,思想为之触动,心灵为之净化。魅力诗词,是我们永恒的瑰宝,所以,我们要捍卫祖国的这一优秀历史文化,只有这

74、样,灿烂的文化才不会断裂,汉语语言文字的魅力才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目来看,这是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作,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独立思考、信息整合、价值判断、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能力。审题: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和BBC播出的杜甫纪录片为背景材料,意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华诗词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可从中华诗词中超越时空的共通的情感和力量、中华诗词的时代价值、中华诗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进行阐释、引申和论述,注意要以中华诗词为写作对象。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注意符合文体要求。立意:1.诗词的魅力2.诗词的价值3.

75、诗词在当代的意义4.品古韵,扬新风可用素材:1.古典诗词往往是古代先贤崇高情怀的集中写照。屈原坚持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耕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在狂风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顶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陆游在临终之时,仍旧不忘毕生的恢复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最后的遗言。辛弃疾的“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高尚人格的光辉。善待自然、热爱国家、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成为历代诗词反复咏叹的主题。2.习近平总

76、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门部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古典诗词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3.古典诗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即使是外国文学家,也曾从中华古典诗词中汲取过丰富营养。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的鼻祖,开英美诗歌意象派风气之先。他青年时代就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

77、浓厚兴趣,并大为推崇,曾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词大家的作品译成英文,在西方诗歌界颇有影响。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的手法,从而极大地开拓了西方诗歌的创作领域。4.古典诗词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及当代的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巨大的思想价值及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决定的。古典诗词艺术,历史之长,诗人之多,影响之深,审美价值之高,自然无需论证。虽然,五四以来,出现了新诗的创作,其成就也堪称辉煌,但对于更多的大众甚至在知识分子群中,古典诗歌仍然在人们的诗歌欣赏与陶情治性乃至社会交际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当代人对古典诗词,仍有很高的需求

78、。5.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6.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

79、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7.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

80、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8.喜欢诗词,喜欢诗词中蕴含的哲理。诗词不仅是一种供人玩味、让人欣赏的艺术品,更应该是启人心智,为人拨开疑团,催人奋进的哲学家。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我们可以学到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顿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想到了成功来之不易,便不会再去抱怨生活的劳累,而更加懂得了默默奋斗,隐忍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就算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也是在告诫我们要抓紧今日,马

81、不停蹄的道理。诗词确实像位哲人,为我们指明道路,为我们扫清疑团,让我们更加精彩地生活。结构层次:本篇演讲稿首先引用孔子的名言,阐明诗歌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和实事,点明学习古典诗词对于任何一位炎黄子孙来有很大意义,下面分三个层次阐述意义所在,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文化的归属感;第二,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最后结尾有总结,有提倡呼告。整篇演讲稿中心明确突出,层次清楚,分析深刻到位。【点睛】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要注意如下几点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82、,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材料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