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1-4《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国近现代史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501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1-4《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1-4《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1-4《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1-4《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刘志平原创历史教案:1-4《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国近现代史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湖南省祁阳四中 刘志平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王明的“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掌握通过历史材料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本课重点:红军长征;遵义

2、会议。 本课难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遵义会议是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原因: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面对社会论,不抵抗政策无法继续。蒋介石又在1932年6月的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 的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2、实质:对日妥协,对红军围剿;以“先安内”为掩护,继续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对红军“围剿”。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排斥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安内”是真。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3、影响:助长了对日本侵华的气焰;引起了抗日民

3、主运动高涨;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使中国革命面临严重挑战。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使其不断扩大侵华规模。 根源在于其阶级特性,蒋介石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它不可能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4、破产:西安事变5、表现:对另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933年,中共指挥反围剿;人物:周恩来,朱德;胜利原因:周朱抵制王明等人的错误。左倾错误发展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政权,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战略,教条地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在党内推行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左”倾冒险主义,使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

4、 中失利。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不抵抗政策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比较:这两个政策的实质都是对日本侵华妥协退让,出卖国家主权、利益,对中共和广大人民严厉镇压的卖国反动政策;都是在日本侵华和中共领导革命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提出的;都引发了抗日救亡运动。前者把希望寄托于国联的调停,结果使日本轻易占领东北地区;后者打着抗日的旗号,行“围剿”革命根据地、镇压人民革命之实,更具有欺骗性,也更激发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左倾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1933年初,上海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王明执行共产国际战略;李德,博古执行王明的错误;2、左倾的表现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3

5、、敌人进攻;1933年10月,重点进攻,中央苏区。次序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比例第一次1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30多万7万多约4:1第五次50万8万多约6:14、失败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 博古、李德推行“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伤亡惨重。 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围剿”。 思考: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而没能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第四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虽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

6、抵制错误指令,采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取得反“围剿”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左”倾错误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二、长征:1、原因:根本,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直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时间:1934、10到1936年十月3、临时中央及红军长征,项英,陈毅掩护突围。4、遵义会议1935年1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军事和组织问题。内容:

7、纠正博古等到人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主张;选举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权。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上成熟的标志;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红军提高了战斗力。实质:确定了走工农武装割据,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比较: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都是我党的重要转折性会议,都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会上都纠正了领导的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不同点有:八七会议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途

8、中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八七会议重点在于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决定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遵义会议重点是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八七会议后党先后发动了照搬苏联经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后均未取得成功。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共按照中国国情独自正确处理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经过:红一方面军:1934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损失过半,攻遵义,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大渡河,金山,大草地,1935年到陕北。红二、四方面军:1936年十月,同红一军会师在甘肃的

9、会宁地区中央红军:瑞金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同陕北红军会师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运用 (1)在长征示意图中指出井冈山、瑞金、遵义、赤水河、沪定桥、吴起镇、会宁等地理位置。(略) (2)简介长征示意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红军主力部队均离开根据地实行转移;红军长征方向为:东西北,中央红军离开东南的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川贵边界长征路线迂回曲折,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地区行军路线迂回曲折;红军长征所经地区,人口密度小,多高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3)概括长征示意图中反

10、映历史现象的特点。(红军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距离长,自然环境恶劣,困难多且形势复杂;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北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6、长征结束胜利的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7、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居乐业;保存下来的红军,共产党成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主干;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揪下了革命的火种;8、胜利的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党和红军充分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党和红军代表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教材史料应用 1.阅读下列材料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

11、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的训话(1933年4月10日) 回答:(1)揭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2)分析材料所述内容出现的原因,概括材料所反映事件的后果及影响。 (3)归纳材料在教材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对外妥协,不抵抗;对内镇压人民革命。(2)原因:日本侵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因此蒋介石发表这一“训话”以图欺骗人民;中共实力发展壮大,威胁了蒋介石的统治。后果及影响:使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3)证明教材对蒋介石政策讲述的正确性;有利于深入理解“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质与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

12、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领导,是中共党内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回答:(1)材料认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2)比较遵义会议前后中国革命形势的不同表现。 参考答案(1)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2)面临的革命形势更复杂;指导革命的理论更成熟;取得了革命的阶段成果;革命领导集体的变化,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3阅读下列材料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回答:(1)用史实说明材料的主要内容。 (2)归纳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193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具有挽救革命、锤炼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播下革命火种的伟大意义。(2)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党和红军发扬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党和红军代表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5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