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第二次基础测试一卷之重在于选一、(9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足以 起读者的购买欲望。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蜂拥而至,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 。况且,如今读纸书,无论读的是什么,似乎都比读电子书显得更有格调一些。而好书之所
2、以没人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每年出版图书50多万种,即便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好书,也被 在茫茫书海之中了。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好比 ,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激发 无可厚非 湮没 海底捞针B. 激发 无可非议 消失 海底捞月C. 引发 无可厚非 消失 海底捞针D. 引发 无可非议 湮没 海底捞月2. 文中画
3、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书中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而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会导致一些负而的效应B. 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必然导致一些负而的效应C. 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产生一些负而的效应D. 书中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就怕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因而产生一些负而的效应【答案】1. A 2.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
4、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第一组词语,激发:刺激使奋发;引发:引起、触发“引起”与“欲望”不搭配,选“激发”。第二组词语,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毫无必要多加责备,乱发议论,表示做得太合乎情理。从语境来看,此做法有缺点,但可以谅解,故选“无可厚非”。第三组词语,湮没:埋没;消失:(人与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依据语境,“好书”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只是被“平庸的书”“埋没”而已,故选“湮没”。第四组词语,海底捞针:比喻极难找到;海底捞月:比喻根本做不到,白费力气。此处形容读者找到一本适合
5、自己的好书很不容易,用“海底捞针”更符合语境。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导致”与“效应”不搭配;二是“如果”位置不当,且缺乏与之照应的词语“就”。A项,搭配不当,“导致”与“效应”不搭配;“如果”缺乏照应的词语“就”。B项,搭配不当,“导致”与“效应”不搭配;“必然”与“如果”不搭配,且太绝对。D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6、前后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在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C. 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也叫“五鼓”,即十二时辰的“平旦”,是指凌晨1点至3点。如“夜夜达五更”“五更鼓角声悲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叙事诗”错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C项,“战国策是我国最早国别
8、体史书”错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D项,“五更”是指凌晨3点至5点的时候。故选B。二、(9 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各小题。材料一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
9、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
10、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
11、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
12、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7 月 22 日)材料二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
13、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
14、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
15、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
16、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2017 年 1 月 23 日光明日报材料三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 GDP 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
17、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
18、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C. 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D. 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5. 根据文中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B. 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
19、意义。C.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D. 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6.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B. 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C. 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D. 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答案】4. D 5. D 6. B【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
20、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 项,曲解文意,“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材料一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B 项,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C 项,无中生有,“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将两种幸福观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故选D。【5题详解】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文中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项,“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错误。原文材料三说“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可见并未说“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选项表述绝对;另外从“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
22、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见“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曲解文意,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可知对于幸福,评判标志难以确定,而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而且评判权应该是公众,而非政府。选项D曲解文意。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
23、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材料二举出了我国公民持有的两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一种是资源占有幸福观,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材料二否定了这两种幸福观,分析了其危害,指出其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所以,材料二最后得出结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A项,国家推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是改善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不能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C项,考上好大学,将来有好工资,也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也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 项,提高工资待遇,仍然是停留
24、在物质层面,也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项,符合材料二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故选B。三、(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温疫论原序吴又可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 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尝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居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
25、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症,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谬称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阖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
26、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亡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节选自吴又可温疫论,有删改)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鹿马攸分 攸:通“悠”,深,远B. 未有不殆者 怠:懈怠C. 十四日必瘳 瘳:痊愈D. 以俟高明者正之 俟:等待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B.
27、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C. 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 何生民之不幸如此 夫晋,何厌之有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B.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C.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D.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症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
28、累牍/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10. 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划线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B. 按,小篆字形,形声字,本义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C. 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D. 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字词还有“稽、原”等。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仲景
29、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B. 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瘟病的紧迫性。C. 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D. 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答案】7. B 8. C 9. D 10. B 11. C【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
30、“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理解错误,文中“怠”意思是“危险”。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 项,前者是连词,表目的;后者是介词,“用”“拿”。B 项,前者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和肯定;后者是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C 项,都是介词,表比较,“比”。D 项,前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31、句子独立性;后者起提宾作用。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瘟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 都是伤寒。等到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瘟疫。“论者纷纷”中“纷纷”表示多,意思是
32、谈论的人很多,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临症所见”,意思是面对患者见到的病症,“所见”是所字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握着、抓住”的意思;“按图索骥”中的 “按”字是“依照、依据”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阅”的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
33、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理解有误,“阖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故选C。【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
34、,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书对于瘟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到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瘟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一百个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阅各种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都属于瘟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病例,瘟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伤寒患者,
35、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虽然有头疼、浑身酸痛、畏寒、无汗、发烧等症状,每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剂,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并没有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冒这样的小病,不是真正的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现在鹿和马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张仲景认为伤寒是一种急症,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救天下苍生,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瘟疫都是急症,因为都是少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何况瘟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怎会忍心搁
36、置病症不去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损毁于战火之中,也就是伤寒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版本。那么瘟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时的医生错误地用伤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属错误地听信了医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样,十四日内一定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 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
37、,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救;感染邪气比较重的,又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唉!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切,投奔医生越混乱。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散佚。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穷尽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面,来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脱颖而出在于写四、(17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38、画图省识春风面,_。(杜甫咏怀古迹) (2)引壶觞以自酌,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介绍刘裕当年所居之处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这与他“_”的北伐的气势恰好相反。 (4)故木受绳则直,_。(荀子劝学)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和“_”两句,形象地阐释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变”与“不变”。 (6)白居易并序中“_”一句,写了琵琶女半夜醒来满脸泪痕的凄苦。(7)氓中“_,_”两句,反映了人们用占卜的方式预测婚姻吉凶的婚俗。【答案】 (1). 环珮空归夜月魂 (2). 眄庭柯以怡颜 (3). 斜阳草树 (4). 气吞万里如虎 (5). 金就砺则利 (6). 则
39、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8). 梦啼妆泪红阑干 (9). 尔卜尔筮 (10). 体无咎言【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
40、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环珮、眄、柯、砺、瞬、阑、筮、咎。13.请你根据相关资料仿照黄旭华先生的“潜海,铸大国重器”,填出曾庆存先生的评价词。 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曾庆存两位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文评论:黄旭华潜海,铸大国重器: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专家。1926 年生于广东汕尾,1949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58年起一直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是研制我国核潜艇的先驱者之一。曾庆存 :国际数值天
41、气预报奠基人之一。1935年出生于广东阳江, 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首次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创立气象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系统理论和定量反演方法,为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评价词:【答案】问天,让风云可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具体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
42、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首先分析示例,黄旭华是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专家,他的主要贡献是一直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是研制我国核潜艇的先驱者之一,所以将他的评价词写为“潜海,铸大国重器”,可见,“潜海”是依据其从事的领域来概括的,而“铸大国重器”则是对他所做贡献的总结。依照此思路,曾庆存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他从事的领域是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研发,所以可以概括为“问天”,而他所做的贡献是次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创立气象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系统理论和定量反演方法,可以概括为“让风云可测”。14.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请从下列词语中最少选取四个,
43、适当增添字词,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的独特感受。要求:每联不少于 7 个字。清明 传统 鸟语花香 旖旎 亲人 英雄 缅怀 家国上联: 下联:【答案】例 1:鸟语花香清明风景正堪留恋,赤胆忠心家国英雄最该缅怀例 2:清明时节鸟语花香风光正旖旎,峥嵘岁月铁血丹心英雄最风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具体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清明节的传统有所了解,也要熟悉对联的基本要求,拟写的对联既要符合对联的要求规范,也要体现清明节的节日特点,或反映清明节的季节特点,或反映其常见活动,或体现其价值意义、文化内涵。本题可以选择“清明”“鸟语花香”“英雄”“家国”这几个词语,拟写如下对联:
44、鸟语花香清明风景正堪留恋,赤胆忠心家国英雄最该缅怀。也可以选择“清明”“鸟语花香”“旖旎”“英雄”这几个词语,拟写如下对联:清明时节鸟语花香风光正旖旎,峥嵘岁月铁血丹心英雄最风流。可以组合的词语很多,符合要求的均可。【点睛】对联的基本要求如下: (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4)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5)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