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457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主旨概览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不断延伸。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从汉至元逐步完善,明清时期不断强化。考点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相结合,凸显人治和专制色彩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中央行政体制,选官用人和监察制度、皇帝制度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

2、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分割地方权力的措施,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第1讲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 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 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历史广角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这一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后的皇位世袭制是这一制度的发展。这一制度无法保证继承人应拥有的品德和才能,容易产生腐败、

3、乱政等弊端。历史广角“封建”多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经济剥削与政治统治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及台湾学者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属于政治制度范畴。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王授予其公、侯、伯、子、男爵位。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封建”,即“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而在日常生活中,则成为思想保守、拘于传统的代名词。历史广角宗法制的发展宗法制是我国商周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其原则是“传嫡不传庶,传长

4、不传贤”。宗法制虽然是奴隶制时代的政治制度,但它并没有随着分封制的解体而完全瓦解,后来,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历史广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对地方进行行政管理的方式,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中央直接对地方发号施令,实行垂直管理。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题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自主探究读史有得分封制的特点材料西周分封形势图“周王室通过军事殖民

5、方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分封的对象包括哪些人?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其目的是什么?教你读史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根据文字材料中周王与诸侯的内在关系,认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根据分封制中宗亲或者婚姻关系信息,认识诸侯之间的横

6、向联系并以此回答目的。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宗法制的影响材料一大宗、小宗示意图材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

7、国历史纵与横根据材料概括宗法制的核心及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教你读史根据“大宗、小宗示意图”可以看出大宗和小宗划分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嫡庶之别,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认识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

8、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名师归纳清理过关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主题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材料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

9、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宗正,负责皇室事务。摘自百度百科三公九卿材料反映出秦朝时中枢权力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国与家的关系如何,简要分析秦中央官制的特点。教你读史抓住材料中三公职权的信息,概括中枢权力体系的运行特点;根据九卿中有为皇室专设的信息,领会“国”与“家”的关系;综合三公九卿整体信息,把握总体特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

10、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太仆、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材料西周时期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与周王的关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内政,诸侯国内设官分职、组建军队、采用何种方式治民,都由诸侯自行决定。第二,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君的废立。第三,赋税收入均归诸侯国,周王不能享有,周王的一切财政收入均来源于周王直接管辖区。诸侯国虽然要向周王纳贡,但仅为各地土特产,数量极为有限。纳贡不是赋税,反映不出国家的主权关系。秦朝“海内为郡县”田昌五等著周秦

11、社会结构研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不同。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中“周王无权干涉”可以得出分封制下的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根据“秦朝海内为郡县”,可以看出: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不同(1)分封制下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内部事务;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首长的废立;地方政权不向王室交纳赋税。(2)郡县制下地方完全服从中央,依据中央政令行政;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赋税必须上缴中央。名师归纳清理过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

12、民族的形成;这一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2)弊端:这一体制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秦朝暴政使得秦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这一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命题贴近生活 典例1(2012三水实验中学模拟)某次在央视二套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

13、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宗法制对中国后世的深远影响二抓关键:认祖归宗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理由A有关但不准确分封制与宗法制同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互为表里,中国姓氏很多源于封国,但本题是因为要认祖归宗而“改姓”,重点在认祖归宗B正确宗法制对中国人的影响包括尊祖敬宗、重视亲情等传统观念与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C与题无关郡县制在秦朝全面确立与推广,主要是为了管理地方,跟“认祖归宗”内容无关D与题无关察举制是汉朝选拔官员的制度,跟“认祖归宗”内容无关命题趋向挖掘命题新视角,考查主干知识典例2(2012潮州期末)一位西方学

14、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古代中国秦始皇时期二明考点:秦朝选拔官员的标准三抓关键:“绝对的专制制度”,“不考虑世系”,考查秦朝打破世袭制的意义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理由A正确“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说明秦朝选官标准打破了传统的世袭制度,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与题无关“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可知是考

15、查政治制度,不是经济C说法错误先秦时期虽然尚未实现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集权,但并非分权政治D说法错误军功授爵是商鞅变法的措施,秦统一后虽不再局限军功,但仍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课堂感悟高考1(2012广东高考)“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选C根据“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可知,其反映的是西汉前期颁布“附益之法”、限制藩王,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相悖。2(2010广东高考)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解

16、析: 选A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家国一体”“忠孝观念”反映了宗法制在凝聚宗族、弘扬正气、形成家国观念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3(2009广东高考)“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解析:选A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王把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从而建立起一个个的诸侯国,也叫“封邦建国”。柳宗元的封建论就是对这一制度的经典论述。4(2008广东高考)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A分封制 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解析:选B祠即宗祠,据此既

17、可判断与之有关联的制度是宗法制。5(2007广东高考)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解析:选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史实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6(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选C

18、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两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课下演练提升(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珠海摸底)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自己的世

19、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又重新建国B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西周时不但分封了同姓亲族,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封制。西周分封的对象不仅包括同姓亲族,还包括功臣、姻亲和商朝降族。其中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朝的祭祀体系,封于宋地即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并非自己重新建国。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2(2012惠州调研)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这里的“封建”指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选A题目中的“封建”是指“

20、封邦建国”,即分封制,为了拱卫周王室,统治者进行列土封疆、层层分封,广建诸侯国;B、D两项主要出现在帝制时期,故排除;材料与宗法制无关,C项排除。3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解析:选A分析材料结合所学,中西差异的主要成因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把女性继承权排除在外。4“争国本”是明万历年间围绕皇位继承问题皇

21、帝与大臣展开的争论: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却遭到群臣反对,经过近20年的争论,最终以皇帝的妥协而告终。此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皇帝违反了()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内阁制解析:选A注意材料中的“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这违反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遭到群臣的反对。5(2012广州调研)由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当时()A国家管理制度非常落后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矛盾C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管理国家 D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解析:选C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二者互为表里。故A、B、D三项不

22、正确,C项正确。 6(2012广东六校模拟) 荀子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禆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解析:选D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士则穿皮弁之衣。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7(2011茂名一模)“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天人感应解析:选B由材料中御座“高约

23、2米”“从平地升起”等信息可知,这样做意在显示皇权至上。A、C、D三项与材料无关。8(2012惠州调研) 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解析:选A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措施,郡县制的实行巩固了国家统一,保证了驰道的畅通。9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

24、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解析:选B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最大差别就是,贵族是世袭的,即世卿世禄,官僚是皇帝任命的,不能世袭。10(2012珠海质检) 古人有云:“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对此说法评价正确的是()A“封建”制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郡邑”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汉朝没有采用“郡邑”制 D没有正确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解析:选D分封制容易导致分裂割据,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汉朝继续沿用郡县制,即使在汉朝初年也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B、C三项都排除。秦朝短暂不是因为

25、没有分封,而是它的暴政,答案选D。11(2012揭阳一中摸底)史学家曾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选B秦朝时中国实现了政治统一,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地位。12(2013海珠区测试)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

26、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解析:选B中国在秦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其他国家也存在君主专制但是一些国家出现了文明的间断,如题目所述的印度,A项不符合。分封制实行的后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不符合“统一”的说法,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也会受到瓦解的危险,C、D两项不符合。故选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日知录克敌者

27、,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三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皆其囷窌。顾炎武材料四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

28、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4分)(2)材料二中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地方制度?与之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不同?(6分)(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6分)(4)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在救灾问题上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起的作用。(4分)解析:本题以郡县制为切入点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第(1)问,从“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开始设立郡县;从“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得知早

29、期县的地位高于郡。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指郡县制,区别可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说明。第(3)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即可。第(4)问,材料四主要说的是中央集权在防灾救灾中所起的作用,回答时应侧重于积极作用。答案:(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县的地位高于郡。(2)制度:郡县制。区别:郡县制与周代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3)弊端: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缺乏自主性;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途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4)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迅速调配人力、物力、财力,抗灾救灾,恢复生产, 稳定秩序。14(2012洛阳联考)阅读材料,回答

30、问题。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材料二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

31、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8分)(2)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

32、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需要对材料一进行高度的概括,重点归纳宗法制在古代政治中的表现。第(2)问是典型的观点评价类试题,此类问题的答案一般包括:观点的原因或背景观点的实质观点的影响。表述的关键是史论结合和史论统一。答案:(1)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2)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

33、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如果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治社会的一种障碍。(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言之成理即可)高效学法集锦1分封制识记诀窍(1)内容:王族功臣和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地方诸侯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2)影响:土地人口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2用漫画理解嫡长子继承制该漫画是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34、。3巧解宗法制近年高考对宗法制的考查,设置的史料大致有三类:一是祭祖、牌匾、家谱等现象;二是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三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力的,不管排行,只看嫡庶。4巧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5用“一、二、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用数字归纳专制皇权的主要体现(1)一个称号: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并希望自己的子孙永掌政权,世世传承。(2)两个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3)三公分权: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相关资料选编一、关于王和帝“五帝官天下

35、,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夏后启是实现我国历史上“五帝”时期向“三王”时期深刻转变的关键人物。“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酋长的称谓;而夏、商、西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虽然夏王朝的世系自禹始,但禹只不过是氏族社会最后一个最高首领,他为启建立王位世袭的奴隶制夏王朝奠立了基础。二、纣王子承父位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商王帝乙的少子。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帝辛就是纣,看来当时商王室已颇讲嫡庶:微子启为长子,因庶出不得立,

36、纣为正后所生,虽非长子,却可以继承王位。三、西周分封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诸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实际是其他一些较强大的部落或方国的首领。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拱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周朝分封大多在周初武王、成王、康王时进行,称为“封邦建国”,目的是为朝廷建立统治屏障。周初的主要封国有以下几个:鲁国:是周公旦之长子伯禽的封国,建都曲阜。齐国:是辅佐武王灭商的功臣吕尚(姜太公)的封国,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临菑(今山东临淄)。是

37、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卫国: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建都朝歌,主要统治商的遗民。晋国: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这里原是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戎人也很多。燕国:是周的同姓召(sho)公奭(sh)的封国。宋国: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周武王利用他以统治商的部分遗民。这些国家在初封时,与周王室的关系较密切。西周还算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所以逐渐形成诸侯割据的状态。四、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周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基本是承袭商末,但有了比较重要的发展,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

38、制。所谓的“文王世子制”,就是周文王在位时确立武王为世子,文王不在国内,武王代行国政。这种世子制度当时还是处在初创阶段,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6年,返位于成王时才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和预先册立太子的制度。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的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果嫡后无子,在众多妃嫔所生的庶子之中,要择立妃嫔家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庶子作为继承人,而不以其是否年长。这种择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 000年的时间内被遵守为正统的定规。宗法制的核心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嫡子,即兄长地位的不可

39、动摇性。“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礼记)。长子立为“嫡子”,为世代相传的大宗。而其余的庶子(即诸弟)即为别子,对长子来说是为小宗。从别子起要自立新宗,他即为这个宗的始祖,即“别子为祖”。别子的嫡长子也世代相传,“继别为宗”,也成了“百世不迁”的宗。而他的诸弟(庶子)不能继别,庶子之子也不能继别,只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即庶子),即“继祢者为小宗”。五、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以及由于交通发达和物资交流,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因而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这一时期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以及关卡林立、以邻为壑的

40、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已严重地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秦统一是通过长期战争实现的,在战争中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由于长期战祸,使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人民要求统一。另外,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秦向西方和西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和西戎、羌、西南夷的各族融合中心;燕赵向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与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的融合中心;楚向东南、西南发展,形成了诸夏和百越、西南夷的融合中心。所以,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通过商鞅变法,在各方面发展很快,具备了实现统一的条件。政治上,秦实行“法治”比较彻底,建立起

41、一套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秦居关中又据四川“天府之国”,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兴修水利,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军事上,秦奖励军功,军队勇敢善战,加之又居险要,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外交政策上,秦灵活地运用远交近攻、以合纵离间诸侯国的政策,有效地摧毁了东方六国的抵抗。最后,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也发挥了他个人的积极作用,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六、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文选东都赋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五帝,按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一说是黄帝、颛

42、顼、帝喾、唐尧、虞舜;另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七、“皇帝”称呼的由来我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之前,大都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因而,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他们和众博士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和泰皇,泰皇最高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决定同时采用皇号和帝号,称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所袭用。八、关于“三公九卿”的说法后人习惯上用“三公九卿”概括秦汉的中央官制,学术界也长期沿用此说法,

43、将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重要的官职,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置“九卿”。有学者则认为,秦朝的官僚体系实际并非“三公九卿”所能概括的。理由为秦朝并无“三公”,“三公”中的太尉是虚设的,相关史籍中均未见秦朝有一个太尉,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也不见太尉出场,所谓“三公”,实际只有两位。到了汉代始有“三公”。而且秦朝也没有建置法定的九卿官,在丞相之下达到两千石的官员数目不止九人。经典习题备选1(2012浙江高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 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

44、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C D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明确西周分封的具体对象,区别开同姓和异姓。如燕国为王室召公奭、晋国为成王弟叔虞,与鲁国、卫国均为同姓。而宋国为殷商后代微子启、秦国国君当为少昊伯益之后。故晋燕两国不能通婚,排除含的选项。故选C。2(2012上海高考)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鼎”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比喻夺取天下,“鼎”被作为

45、国家权力的象征,符合题意。3(2012重庆高考)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战乱频仍 民族矛盾尖锐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A BC D解析: 选D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因而不会“战乱频仍”,错误;秦朝适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需要,“民族矛盾尖锐”显然错误,排除;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刑罚严酷,正确;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正确。4(2011上海高考)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解析:选C本题考查商朝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46、。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拥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外服就是附属国与盟国管辖的地区。商王与邦国既有平等的关系又有附属国与盟国的关系,拥有对邦国支配地位的商王实质上是盟主。所以正确选项是C。5(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选C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

47、,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6(2011浙江高考)(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

48、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请予以简要评价。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第(1)问,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则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差异即可。第(2)问,考查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各自的弊端,为此顾炎武提出了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优点的分权思想,这是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但与现代民权意识有本质区别。答案:(1)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思想主张: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评价: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