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莆田模拟)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2.(2013南平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省六部制、内阁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3.据文献通考记载:
2、“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完全消失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三省六部制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A.B.C.D.5.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
3、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6.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7.(2013三明模拟)“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
4、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发达。”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均田制D.科举制8.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9.(2013福建四地六校模拟)福建在秦朝和元朝分别由闽中郡和江浙行省管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两者的设置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两
5、者的最高行政长官都不能世袭两者的设置都受到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福建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B.C.D.10.(2013莆田模拟)“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隋唐的三省又称“计相”,总管国家财政B.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D.明朝以内阁取代中书省的职能11.(2013泉州模拟)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1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
6、是()中国近代版图基本确定它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新变化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政府统治苏州拥有“十万烟火”、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A.清朝B.唐朝C.宋朝D.元朝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
7、式官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8分)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9分)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8、(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14.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
9、职也。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10分)方法二规律认识(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方法
10、三观点探讨材料三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6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A。材料认为,历史上废旧法而立新规有其复杂性,往往会产生新的政治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只有A的汉承秦制之外另立封国,后来导致了封国叛乱之祸。故选A。2.【解析】选D。就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历程而言,秦汉的政治变革主要在于创立三公九卿制,唐
11、朝在于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故选D。3.【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由“尽收天下劲兵”可以判断A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判断B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判断C正确;D说法太绝对,与史实不相符。4.【解析】选A。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黄宗羲在材料中论述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中相互牵制的情况。据此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丞相权力;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职权过重,设“通判”一职。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没有体现“权力牵制”;清朝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与材料也不符。故本题选A。5.【解析】选B。由材料中包拯力劝皇帝,并最终使皇帝收
12、回成命,可以看出在古代监察体系下,监察体制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6.【解析】选A。察举制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都体现了封闭性的特征,以官举士,但从表格情况看,也有不少平民、贫民通过察举制跻身仕途,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突破,故选择A。【误区警示】察举制选官,有利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是其官员出身仍然是以世家大族子弟为主。7.【解析】选D。材料显示,该制度不问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可以影响贵族走向败落或贫贱者走向飞黄腾达。联系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唯有科举制与此吻合,故选D。8.【解析】选C。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由“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可以看出A表述是
13、正确的;由“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可以看出B表述是正确的;由“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可以看出D表述也正确;C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符合题意。【变式备选】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选C。从材料看,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出身贫寒家庭。由此可见,科举改变了一部分人的命运,促使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14、;材料信息无法反映与传统等级和门第的对比,故B不正确;D表述过于绝对,排除。9.【解析】选A。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元朝实行的行省制都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均正确,与材料无关。故选A。10.【解析】选C。本题考查主干知识的判断应用。根据所学知识,A、B、D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只有C对行省制的表述正确。故选C。11.【解析】选A。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到清朝的军机处,可以发现皇帝对中央机关及其官员的防范和牵制越来越严,甚至废除丞相以完全掌控中央政权。故选A。12.【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材料中所有信息的只有清朝。唐宋元代不符合材料。13.【解析】本
15、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历史。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前后宰相称谓背后历史内涵的不同。第(2)题,根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和历史作用进行说明。第(3)题,结合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的历史特征,说明宰相制度演变的历史必然。答案:(1)不同:先秦:“宰相”,既掌国政又掌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8分)(2)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制皇权。(9分)(3)原因:适应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3分)14.【解析】
16、本题考查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多角度分析。作答时要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认识角度建立起联系,组织答案。题干围绕皇帝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展开设问,第(1)题通过隋唐宰相制度与清朝议政王大臣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变化情况;第(2)题从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中枢的演变情况,来分析古代皇权专制的基本规律;第(3)题要注意用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答案:(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10分)(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4分)(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6分)w.w.w.k.s.5.u.c.o.m- 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