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一、 学习目标1.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2.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各自改革的特点及影响。3.掌握苏联三次改革的结果,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二、课前学习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_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改革措施(1)经济上: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_,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_。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_。(2)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
2、拜,进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_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缺乏_,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易混易错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_”,改进工业管理。(2)作
3、用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_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改革(1)状况:改革步伐逐渐缓慢。(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三、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结果: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_。(2)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倡导“_”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
4、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日益严重,_运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解体:1991年12月,_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误区警示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思维点拨全面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
5、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三、深化探究探究一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史料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苏联)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2评价史料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
6、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如何理解“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变式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苏联史材料二 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
7、长率苏联兴亡史(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及其改革的主要失误。(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的总趋势。这一趋势与苏联经济改革有何联系?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1)特点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2)失败的原因没有结合国情。 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 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探究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史料“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诸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已经成为了
8、先进的西方社会生活习以为常的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本身在它们通常的、惯用的意义上已经难以描绘和说明现实。”戈尔巴乔夫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依据史料,概括戈尔巴乔夫的观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史料1986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年份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增长率2.8%2.4%4%史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变式二、1、材料一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思考、据材料一,指出戈尔巴乔
9、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标。2、材料二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思考材料二中所指的“肿瘤”和“挥向了党的脖子”分别指什么?最终导致怎样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及教训(1)不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
10、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
11、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四、目标检测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2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
12、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 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 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
13、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6苏联解体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
14、具有两面性。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
15、”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 A组1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2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3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
16、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 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4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舆论认为其改革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5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契尔年科 D戈尔巴乔夫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
17、,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71970年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 C下放企业管理权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8“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
18、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91992年某日,莫斯科某学校一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表示:“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他()A反对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B对社会剧变感到茫然不解C惋惜苏联的历史走向终结 D感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10“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于是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病人已经死亡”是指()A苏联成立 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 C废除新经济政策 D苏联解体11读下图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B其背景是欧盟的成立刺激了欧洲
19、经济的快速发展C推动了苏联经济体制向良性发展D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12张汉林教授在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中说:“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B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动对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管理D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适度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31982年美国的某份报纸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
20、,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14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
21、进行D. 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15戈尔巴乔夫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如图)封面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B组1.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B 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C 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 D 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A 都在一段
22、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C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都曾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但执政后期又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个人专权,根源在于( )A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 B 两人政治声望和威信不断提高C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D 两人都有较强的权力欲4.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 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5.苏联国旗降下已经20多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
23、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 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 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6.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 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 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 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7.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措施都()A 忽视市场的作用 B 强化指令性的经济计划C 力图解决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的问题 D 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8.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24、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道:“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A 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 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 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 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9.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 片面发展重工业 B 忽视民主与法制C 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 与美国争
25、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10.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A 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C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11.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A 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 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C 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
26、计划经济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12.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B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C 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D 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3.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 将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工厂C 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D 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14.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
27、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C 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15.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A 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C 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 外国势力的影响16.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
28、不同是( )A 实施的条件 B 所有制结构C 经济管理模式 D 产品分配方案17.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A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 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 经济体制健康发展18.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国家了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B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C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D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19.“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 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 实行粮食税制度20.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 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 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