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0087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章测评A(基础过关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被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完成第12题。1.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好

2、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2.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有()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B.C.D.解析: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处于大分水岭东侧,降水多且地下水丰富。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云贵高原储水条件不好,不适合桉树生长。由材料知,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主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当两地地理环境相一致时,两地的物种也可互相引进。答案:1.C2.

3、A(2013浙江宁波高一检测)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第35题。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B.C.D.4.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5.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解析:第3题,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在古生代大量灭绝,所以

4、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第4题,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细胞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第5题,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生物的化石,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地层属古生代。答案:3.A4.B5.C6.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可以推知当时环境特点为

5、()A.气候干燥,冷热多变B.藻类植物繁盛C.全球气候分带明显D.气候湿润,森林密布解析: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殖质,由于地壳变动而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由此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森林密布。答案:D下图为“某地区三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8题。7.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8.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图反映了土壤的有机质主

6、要来源于()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地形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低,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变化不明显,各深度上有机质含量均为最低,应为荒漠土壤。和相比,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应为枯枝落叶多的森林土壤。森林植被强大的吸收能力使森林土壤下层有机质积累较草原植被少。第8题,各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自表层向下递减,说明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地表生物遗体和枯枝落叶。答案:7.D8.A9.根据所学知识,下列地区土壤肥力的大小判断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华北平原的黄土地成都平原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B.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成都平原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华北平原的黄土地C.东北地区的黑土

7、地成都平原的紫色土D.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华北平原的黄土地解析:纬度低的地区,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养分主要储存在地上植物体内;再加上丰富降水的淋洗,使土壤养分流失,故土壤一般较贫瘠。答案:A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完成第1011题。10.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1.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解析:第10题,据图中信息可知,OE方向上,自然带由荒漠带经草原带过渡到了森林(或灌丛草甸)带,OF方向上,自然带由高山经山地向温带分

8、布的自然带变化,由此可推出R所代表的自然带应为温带草原带,故选B项。第11题,OE方向上自然带由荒漠带经草原带过渡到了森林(或灌丛草甸)带,说明主要是受水分因素影响;而OF方向上自然带由高山经山地向温带分布的自然带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故选A项。答案:10.B11.A下图为“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理论上的对应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213题。12.与图中甲图例所代表的自然景观类型分布相一致的地区是()A.巴西高原B.西伯利亚地区C.华北地区D.江南丘陵1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是()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C.才从塞北踏雪来,又

9、向江南看杏花D.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解析:第12题,依据山地垂直带谱,甲以下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甲为针叶林带。图山地基带为针叶林带,因基带与当地水平带一致,故应位于西伯利亚地区。第13题,从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选项A为山地垂直分异规律,C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D仅体现不同季节的物候现象,未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2.B13.C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完成第1416题。14.和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暖流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D.寒流15.处自然带的名称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稀树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16.

10、下列与处自然带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处自然带内降水量较少,且集中于夏季B. 处自然带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C.亚欧大陆内部与处自然带景观相似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D. 处自然带有蝗虫、蜥蜴、老鼠等动物解析:第14题,处在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和东南信风影响,水热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第15题,处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16题,处自然带为热带稀树草原带。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随纬度增加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蝗虫、蜥蜴、老鼠为荒漠自然带常见动物

11、。答案:14.D15.B16.D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17.图中所示山地()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18.该山地位于()A.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D.昆仑山脉解析:图中山地海拔近8 000米,北坡山麓地带海拔3 000米左右,南坡山麓自然带为雨林季雨林带,该山地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图中北坡针叶林带的上界比南坡更高。南坡为迎风坡,受来自印度洋的气流影响降水量大,雪线海拔较低。山麓海拔不同是造成南北坡基带差异大的原因。答案:17.C18.

12、A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据此完成第1920题。19.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B.C.D.20.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B.C.D.解析:第19题,四地中,地在距地面6米内,水平减风速的面积(水平距离)最大。第20题,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宜选择(温带落叶)阔叶林。答案:19.A20.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1.(9分)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请将字母与所代表的化学式、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名

13、称连线。(4分)AO2BCO2ECO2或重碳酸盐类G游离氧(2)图中A、B的形成是由于,I只有成为才能被植物吸收。(2分)(3)从AI整个作用过程都是化学元素的过程。A、B与C、D、E、H转换的结果,改造了圈。F作用的结果改造了圈。(3分)解析:本题以生物循环为切入点,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使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的生长发育要依赖于环境为它提供的物质和能量,生物又通过新陈代谢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答案:(1)ABEG(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水溶液(3)迁移大气水22.(12分)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

14、地带性。阅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图1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图2非洲三地气温、降水量图(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2)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3)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4分)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关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差异性形成的因素。注意从两地全年

15、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第(3)题,考查地理环境差异性、地方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原因。答案:(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3)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23.(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

16、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带。(4分)(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地。(4分)(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

17、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地带分异规律。(6分)(4)造成甲、乙、丙、丁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2分)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30S40S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在四地中最高,最有可能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丙地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降水少。第(3)题,海拔最高的乙地,垂直地带性最明显。丙地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丁地位于沿海,降水稍多,形成温带草原带;从丁地到丙地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植被呈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4)题,造成甲、乙、丙、丁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海陆位置。答案:(1)地中海亚

18、热带常绿硬叶林(2)乙丙(3)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干湿度(4)地形海陆位置24.(13分)北京某中学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展开了调查研究。A小组的同学从北京出发一路西行,B小组同学却是从东北出发一路南下,他们各自收集到了一些调查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拍摄的不同地区的建筑景观照片。材料二:绘制了a(26N,105E)、b(42N,128E)、c(43N,90E)三个考察地点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1)材料一中的四幅照片最不可能是A小组拍摄的是;若沿途考察从北京到乙地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4分)(2)根据材料二判断

19、:(4分)c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荒漠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热带季雨林带影响a与b两地、b与c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降水、热量B.热量、降水C.降水、降水D.热量、热量(3)A小组同学和B小组同学,哪组能感受到“一天有四季”?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分异中的什么规律?其形成基础是什么?(5分)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傣家竹楼,乙为蒙古包,丙为福建土楼,丁为黄土高原的窑洞。A小组同学的考察路线是由北京到西北内陆,最不可能拍摄到甲、丙;由北京到乙地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是因水分不同而引起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2)题,根据所考察地点的地理坐标可确定,a位于亚热带,b位于温带,故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c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其基带应与当地水平带谱一致,分布有温带荒漠带,且该地山地降水主要来自迎风坡的地形雨,即出现在山地迎风坡的某一高度,因此b与c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3)题,中国南北冬季气温差异大,也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景观。答案:(1)甲、丙干湿度地带水分(2)BB(3)B小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