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963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

2、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

3、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

4、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或文字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漫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画效果。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

5、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颠狂和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杜甫七绝的王渔洋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得赞叹:“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别趣”。(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

6、风趣。B. 杜甫发现七绝有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其七绝的旨趣有别于盛唐时期其他诗人。C. 杜甫的七绝创作突破了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D. 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趣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杜诗研究空白,具学术价值。B. 文章比较了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C. 文章以解闷(其六)中化用诗句为例,具体分析诗歌中颇具趣味的艺术效果。D. 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论证了盛唐趣味追求与杜甫七绝“别趣”的交融。3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B. 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面。C. 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D.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和内涵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

8、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错误。结合“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分析,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重点 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错误。结合“与其

9、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等分析,重点论证了杜甫七绝中最独有的“别趣”。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有独到的认识未必就

10、超越了别人,是因为他有独到的认识,其创作才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C项,“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并未说他在这两个地方就生活安逸,也没有说抒发与友人交游之乐的诗歌占多数。D项,“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刻意拔高。原文说“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并未说七绝是最高认可度的作品。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11、题材料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健康养老跨界服务应用示范(以下简称应用示范)日前在天津公布应用示范针对居家、社区和旅居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研究健康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新模式,整合覆盖保险、支付、教育、文娱、信息服务等第三方服务资源,研发包括健康养老跨界服务集成、信用评估和养老数据分析等3个“健康养老+”平台,并在北京、天津等地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式和旅居式养老为辅的健康养老跨界融合服务模式。针对老年人实际需求,“健康养老+”平台将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老年人健康状态动态演化规律,为老年人在生理健康监侧、心理健康监侧与干预、个性化生活照料、紧急状况检侧与紧急救助、位置服务、行为识别、意图识别

12、、作骗防范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健康养老+”平台以“养老智能卡”作为推广介质,连接健康养老跨界服务各方面,形成特大城市健康养老跨界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平台将同时与医保、社保等打通,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服务。(摘编自未来3年京津老年人将“尝鲜”养老新模式,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材料二:中经国富养老问题专家表示,作为新兴业态,智慧养老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培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智慧养老概念模糊,市场对于用户的培养不足一方面智慧养老面对的用户主体为“40后”50后”老年人,很多老年人家庭并不具备网络环境,自身实操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简单地将智慧养老与互联网

13、养老画等号,产品操作繁杂不接地气,这使得很多高科技养老产品难以推广。这些问题使得智慧养老的试点存在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观众却不买单”的情况,除了少部分居家场景的产品及服务外,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骚站等模式,并不被老人买账中经国富养老问题专家表示,就目前而言,智慧养老更多的是一种发展趋势。老年人更需要一种面向社区、面向家庭,能够提供综合性、专属定制化养老服务的机构。但从长远来看,智慧养老潜力巨大,前景看好未来“80后”90后”将会展现出与当前老年群体不一样的特点,对于智慧养老产品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自主性智慧养老将为养老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未来,币我们相信这个未来并不遥远。(摘编自中经国富:智

14、慧养老大势所趋,解决“智慧”痛点仍是挑战,乐居财经2019年7月1日)材料三:项目工作人员通过信息平台发布高龄老人服务需求志愿者从平台发现这些需求,然后对接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一名志愿者为7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凡是服务时间2年以上的,其服务时长就会被储存在“时间银行”信息平台个人账户中。等他(她)自己到70岁之后,就可以从“时间银行”提取相应时长的养老服务6月26日,浙江苍南启动“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试点项目。“有精力的低龄老人也可以成为志愿者参与服务高龄老人”苍南县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余珍芳说,他(她)们通过“现在存时间,未来取服务”的方式,等自己70岁后就能享受相应时长的公益

15、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内容包括送餐、看护、陪伴、助行、助医、代办等这样可以激励身体健康、生活有空闲的低龄老人加入到“互助养老”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当前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还能促进形成邻里守望的和谐氛围。(摘编自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苍南试点“时间银行”项日,浙江新闻2019年6月28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天津公布的应用示范以居家、社区和旅居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养老服务的资源优化和配置问题。B. 很多老人家庭不具备网络环境,老人自身实操能力不足,产品操作繁杂不接地气,这是日前智慧养老中存在的几个主客观问题C. 智慧养老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培育发展仍面临诸

16、多挑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观众却不买单”是市场培育不足的后果的表现。D. 三则材料,前两则都是围绕智慧养老的成与败、利与弊的问题展开,第三则材料则报道另一种不同的养老方式,三则材料形成互补。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健康养老+”是一种智慧型养老,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为各种养老服务提供依据和支持,连接健康养老跨界服务的各方面。B. 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通过“时间银行”存储,若干年后可以置换成自己所需要的、不同于自己曾经提供的服务C. 低龄老人成为志愿者参与服务高龄老人,这种模式以“时间银行”为基础和中介,可以解决无儿无女、经济能力不足的老人的养老

17、问题。D. 未来“80后”90后”将能更好地适应智慧养老,并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这将给智慧养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6. 试比较材料一、二的“智慧养老”模式和材料三“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异同点。【答案】4. D 5. C 6. (一)不同点:“智慧养老”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掌握老人的各种情况,并据此提供相应的服务,甚至是跨界服务;“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则是将自己的服务存储起来,将来“取出来”使用,是“自给”式的服务。(二)相同点:都利用了智能管理系统,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前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的问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

18、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项,表述错在“前两则都是围绕智慧养老的成与败、利与弊的问题展开”这个地方。细读三则材料可知:前两则材料都只谈到了“利”,没有谈到“弊”的问题。而且选项中“成与败”的提法也不妥。诚然,前两则材料也谈到了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但这并不一定是“失败”。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和分析能力。解答此

19、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C项,“可以解决无儿无女、经济能力不足的老人的养老问题”这个地方,表述太绝对。从材料三中“这样可以激励身体健康、生活有空闲的低龄老人加入到“互助养老”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当前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还能促进形成邻里守望的和谐氛围”等文字可知,这种模式只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弥补了服务供给的不足,但不能说是“解决了养老问题”。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

20、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比较材料一、二的“智慧养老”模式和材料三“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异同点。答题要善于分步进行。细读材料一二,可以归纳出相同点:都利用了智能管理系统,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前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的问题。不同点:“智慧养老”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掌握老人的各种情况,并据此提供相应的服务,甚至是跨界服务;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则是将自己的服务存储起来,将来“取出来”使用,是“自给”式的服务。【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

21、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绝代勇将张自忠张秋铧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

22、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被震慑了,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

23、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5月1日,张

24、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

25、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

26、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五战于枣宜,终换得马革

27、裹尸还!”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B. 小说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感人故事。C. “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既表达了将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也暗示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D.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他的

28、爱国精神。8.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9. 小说中,中日两国军人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C 8. 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关爱士兵。如深夜给士兵盖被子,常拿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英勇无畏。如指挥军队抗日,视死如归。爱国抗敌。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 9. 不同: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而日军的叙述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

29、眼光和高大身躯。作用: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一情节,增加故事的可信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我两方的叙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

30、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1938 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应是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故选C。【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人物形象特征。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主人公形象特点,可以根据文中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得出。比如结合文本内容“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

31、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分析,可得出张自忠治军严明;结合“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分析,可得出张自忠关爱士兵;结合“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分析,可得出张自忠忍辱负重。结合“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分析,可得出张自忠英勇爱国等。作答时,综合以上几点组

32、织答案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本题要求合作品简要分析中日两国军人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有哪些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叙述不同主要在叙述角度和所站立场的不同引起。从叙述人称看,“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这是第一人称叙事;“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 联队史中也有记载”,日军是站在第三人称

33、叙述;从叙述内容看,“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副官马孝堂的叙述侧重表现张自忠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以及牺牲的具体过程;“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

34、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日方叙述侧重表现如何杀掉张自忠将军以及在与张将军对峙中看到张自忠将军的神情。好处在于引用副官马孝堂的叙述和侵华日军的231 联队史,让双方叙述的同一情节对照阅读,增加了小说的可信度;两方面的描写都是针对张自忠将军,虽然一方面突出英勇无畏的战斗牺牲,一方面突出如何杀死张自忠将军以及写他战死前的神态,但是对照阅读中让人物形象更鲜

35、明,多角度的展示将军的英勇无畏【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一、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二、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概括分析:

36、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二、古诗文阅读(45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8分)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 赢粮而景从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

37、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A项,“涂”通“途”,可译作“道路”; B项,“生”通“性”,可译作“资质,禀赋”;C项, “景”通“影”,可译作“像影子一样”。故选D。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细密B.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无:没有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作动,游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

38、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B项,“无”,应译为“无论”。故选B。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不要

39、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A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B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C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D项,“功业”,古今义都是“功勋事业”。故选D。13.下列句子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不拘于时,学于余B. 申之以孝悌之义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C【解析】【详解】8. 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

40、,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题干中,“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A项,被动句加状语后置句。“不拘于时”是被动句,“学于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于余学”。B项,状语后置句。“以孝悌之义”构成“介+名”结构,即状语。将状语放到动宾结构之后,即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C项,宾语前置句。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

41、不知句读,不解惑”。D项,定语后置句。在中心词“爪牙”“筋骨”和定语“利”“强”之间加“之”字,翻译时应把“之”后面的定语提前。正常语序应该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故选C。(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般营垒故基,起盖寨栅

42、,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桌。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

43、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B.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C.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

44、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D.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B. 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C. 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右”,长江之西称为“江左”。D. 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45、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要各尽其职处理违法贪赃者。B. 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的疑虑。C. 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D. 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

46、盗之兵。(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答案】14. A 15. C 16. C 17. (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2)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

47、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这句话的大意是: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中“至无送葬者”是修饰“门生故旧”的,因此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C项。“万世名”是一个整体名词,不能断开,由此排除D项。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48、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C项,“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右,长江之西称为江左”说法错误。右为西,左为东。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右”,长江之东称为“江左”。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

49、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C项,“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子信”,可见是辛弃疾不顾部下反对,借粮给信州谢源明。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

50、时的阅读和复习。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1)“欲望”:希望;“致”:产生;“弭”:消除、制止、平息;“术”:方法;“徒”:只是;“恃”:依靠。(2)“乐”:喜欢;“数”:多次;“沮挠”:阻挠;“卒”:最终;“夺”:改变。【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

51、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元元: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

52、己掩饰过错。”皇帝下诏嘉奖他。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他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

53、是才消了气。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他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辛弃疾为人

54、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 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三)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榆河晓发谢榛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注:弃繻者: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18.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中

55、“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B. 颔联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C. 颔联所写的云是朝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D. 颈联从景过渡到情。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19.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答案】18. C 19. “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第五句以“征尘”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解析】【18题详解】本题主要

56、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错误,此联却别出心裁,用它们创造出豪雄气象。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这首五律,表达作者到居庸关边境的一种壮怀,其时建州女真

57、、俺答、鞑靼等常犯边境,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边事的关切之情。首联“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云出三边,隐示边外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想象,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以“征尘”借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前句运用典故,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据此分

58、点概括即可。【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四)理解性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20.(1)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典故,表示美好愿望终如烟云、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2)今人常用杜甫 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

59、,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之意。(3)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极言蜀道来之不易。(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5)韩愈师说中,认为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答案】 (1). 沧海月明珠有泪 (2). 蓝田日暖玉生烟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地崩山摧壮士死 (6).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7).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 小学而大遗【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60、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沧、海、暖、萧、滚、崩、摧、梯、栈、参、知、遗。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辉煌灿烂。然

61、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音乐 。幸运的是,作为一种民间音乐,福建南音 至今。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例如,南音乐器的形制、构成及演奏方法与创作于五代南唐的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的各项乐器惊人地一致。南音的主要乐器是琵琶、洞箫、拍板,而画中乐器也正以这三样居多;更为重要的是与当前通行的竖抱琵琶不同,( )。另外南音至今保留着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经典演唱形式,丝、竹演奏者互相应和,演唱者边唱边手执“节”以控制乐曲速度,营造出 的绝美意境。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 ,正赖于南音这样的“活化石”。21. 依

62、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湮没无闻 存活 古朴幽雅 风貌B. 湮没无闻 留存 古色古香 风采C. 销声匿迹 留存 古朴幽雅 风貌D. 销声匿迹 存活 古色古香 风采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B. 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C. 由于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一种非常古老音乐,被人们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D. 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

63、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2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南音琵琶与画中的琵琶大同小异,为横抱曲项B. 南音琵琶为横抱曲项,与画中的琵琶大同小异C. 画中的琵琶与南音琵琶大同小异,为横抱曲项D. 画中的琵琶为横抱曲项,与南音琵琶大同小异【答案】21. A 22. D 23. B【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

64、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第空,湮没无闻:指名声被埋没,无人知道。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语境中的意思是传统音乐随时间流逝而被埋没,故应选用“湮没无闻”。第空,存活:多指(受到威胁)后保全生命。留存:可以指保存,也可指持续存在。这里形容的是许多音乐湮没,但“幸运的是”,福建南音保留下来,有保全的意思,故应选用“存活”。第空,古朴幽雅:指朴素而有古代风格,幽静而雅致。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文本中的修饰对象是“意境”,故应选用“古朴幽雅”。第

65、空,风貌:指整体的风格面貌。风采:指人的风度神采。文中指传统音乐的概貌,故应选用“风貌”。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本题中,划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多重定语语序不当,“一种”应放在“非常古老”前面;二是语义重复,“称之为”的“之”指前面的“南音”,应删去。A项,句式杂糅,“南音”前加介词“由于”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由于”。语序不当,“一

66、种”应放在“非常古老”前面。B项,语序不当,“一种”应放在“非常古老”前面。C项,句式杂糅,“南音”前加介词“由于”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由于”。语义重复,“称之为”的“之”指前面的“南音”,应删去。故选D。【2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其次要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再次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最后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67、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本题中,结合上文“南音的主要乐器是”可知括号内句子的主语为应为“南音琵琶”,由此排除C、D项。根据上个分句说“与当前通行的竖抱琵琶不同”,所以括号内应先说不同、再说类似。由此排除A项。故选B。【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

68、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四、写作(60分,包括书写5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情况,需要面对并作出反应。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学会如何应对新情况,应该成为引领人们成长的重要方面。刚刚结束线上教学的你,更是如此。请以“应对”为题,写一篇不少了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答案】例文应对尼采曾言:“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将受到更大的苦”。可见,学会面对、智慧应对之于个体、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应对,是面临困窘阻塞时做到面对并妥善化解的能力,它不仅彰显了一个人的气度沉着,还

69、能展现其为人处世之智略和思维。能否应对随时产生的狭路难题,固然是新时代衡量判断人才的重要标志。如何应对新情况?其一是明辨。明辨是对于新情况迅速辨识并作出独立判断的能力。当我们面临困境和渊薮,最先做的自然不是盲目投入苦干之中、暴虎冯河一般有勇无谋。若想避免失误、用最佳方法以应困境、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和损失,那么,明辨成为了首要之道。但是,明辨需要我们以对事物完全和透彻的认知、理解作为支撑,并具备面对紧急及时抉择的笃定果敢。正如此次“战疫”中,面对汹涌如潮的无稽之谈,有些人盲目抢购囤货,有些人过度恐慌解读,不仅影响正常生活运转,还使讹传进一步扩散。但阴影不挡光明乍现,正是有着那些正确认识疫情的“吹哨

70、人”、医护人员迅速确定诊疗方案、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神速平地而起、四面八方的医疗队奔赴湖北武汉一线、方舱医院医患和谐齐心一同抗疫也正是因为政府、部门明辨事实,各项安置、管控、隔离政策相继出台,使人民群众多了几份安心和保障。正是因为各界各业的明辨是非、认清局势,我们才能在疫情面前冷静面对、合理应对,为之后各项计划安排的有序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诚然,若徒能判断,却无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行动,也只能像王安石所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有怠而愈出者”,最终只能东走西顾、毫无所获。着手施行之时,若不笃行,明辨则变得毫无意义。笃行,是指分析之后能持久努力奋斗且无畏以往、不惧困苦。仅能辨识

71、谋略、纸上谈兵是懦弱无勇的表现,而能笃行,才是应对难题的更一要义。蔚缭子曾言:“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慎行谨言固然是保身的明智举措,但是直面困难,甚至是生死两难的抉择,明哲保身则会终无所为而趋于灭亡。笃行,不仅是面对困难的修身自理之道,也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投身集体建设的重要体现。笃行、力行,是中国人流传千古的品格风骨。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可知,在具有谋略之后的一点浩然意气成了顽强的推动力。正如我们的抗疫英雄、一言九鼎的钟南山院士,两度义无反顾挂帅出征,以其敬业、忠勇、胆识一语定心,使得抗疫战斗在他的引领下得以合

72、理应对。抑或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逆行者、“吹哨人”的无畏坚韧,疫情终灭,人心终宁。这是因为做到笃行而能绝妙应对的最好例证,将永留记忆和历史。生而为人,便开启了应对挑战、化解困难的一生。浩瀚磅礴的中国历史,亦是一个不断应对冲击、变革的漫长过程。生活中,我们应对,人格从而健全、成长。历史长河里,我们应对,文化从而坚韧不折、源远流长。新情况始终与我们共存共生,应对的能力是我们智慧智略的彰显。何以应对?唯二词:明辨、笃行。明辨是认清事实、摸清方向的“观测镜”,而笃行是全力推动、实行终赢得“推动剂”,只有学会应对,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解团雾于通达,化天堑于坦途。【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命题作文。一般

73、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分析这类作文,我们首先需要抓住本题的“题眼”,明确作文中需要呈现的内容必须包含哪些范畴。“新情况、引领人们成长”,这是本题最为重要两个关键词。题目中的三部分(导语、命题、要求)不可分割,互为补充。导语部分-“应对”-“新情况”-“成长”关于“应对”:“应对”是核心概念,概念内涵必须抓住!应对:面对并做出反应,即采取措施(行为)、对策(方法)以应付出现的情况。对“应对”的思考角度:学会“应对”;怎样“应对”;“应对”引领成长关于“新情况”:有“新”就有“旧”,谈“新”离不开“旧”。行文中需要有对比、比较的意识。或有“新”情况情境设

74、置,如新事物出现、重心转移、矛盾激化、形势堪忧、危急存亡或“猝然临之”“无故加之”等情况出现。“新”是相对的概念,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如果截取某个历史年代,写出历史中人面对“新情况”的“应对”,也是符合题意的。关于“成长”:“人们”的“成长”:“人们”可以是个人(自身或他人),可以是群体(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成长”:意味着发展、完善、成熟可以是个人情感的丰富、认识的深入,可以是社会群体经验的累积、制度的完善、精神的提升“成长”应指面对新情况而产生的变化: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价值追求总之是指精神层面的发展、深入、成熟等。“成长”有变化,前后不一样,内隐比

75、较思维,是动态过程。对“成长”的认识可以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可以是细腻的情感表达(在议论文的文体要求下)。命题部分命题作文 “应对”是最核心的概念,扣住“面对并做出反应”。“新情况”是情境,“成长”是“应对”的结果,或者说是对“应对”的思考。带着“新情况”,写“应对”,写“成长”,后二者为重。(注意主次轻重)“谈思考”注意议论、论证。“引领成长”是重要意义!要求部分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角度提出,体现文体要求。综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活中新情况总是不可改变,人们总是要学习应对。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就是遇到问题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进行明辨,减少盲目行动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其次是无畏以往、不惧困苦

76、的实行。另外根据材料“刚刚结束线上教学的你,更是如此”提示,“你”作为学生,深受新情况疫情的影响、并参与到线上学习之中,所以写作中也可结合当前疫情、线上学习等新情况引发的思考来谈。立意:1. 勇于面对新情况2. 新情况,新对策3. 新情况使我们成长4. 应对新情况,我们学会了冷静从容5. 新情况,新挑战素材:1. 直面新情况,需要的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新的情况已经出现,这已然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于此,我们已无选择情况的权力。我们能选择的,是如何面对新情况:是逃避问题,还是直面挑战。于这次疫情中,两种心态带来的结果已然明了:中国直面疫情严重的事实,并想办法积极解决问题,最终在四个月之内平息了

77、疫情;而其他一些国家,含糊其辞,不肯面对感染人数不断攀升的现实,采取不作为的消极姿态,最终自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由此可见,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必须。而分析新情况,即是针对客观事实,依据客观规律,对新情况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亚迪公司,面对化石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新情况,判断应以新的技术生产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新能源汽车。于是,比亚迪放弃了自己在电池制造业的极大优势,转而从零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事实证明,比亚迪对于新情况的判断是正确的,而比亚迪公司也由此一越成为我国的龙头企业之一,进一步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对新情况的正确分析是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适应新

78、环境的关键。二者合一,面对新情况,也便是应对新情况的首要前提。而在这之后,如何对新情况作出应对,便是接下来的课题。2. 从客观条件来说,新情况之所以为“新”情况,既有其异于原有情况的一面,也必有其与原有情况相通的一面。与原有情况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新情况是不存在的:文理不分科?学习的内容一样不变。在家上网课?学习的方法一样不变。高考延期?应该考的知识点一样不变。因此,应对新情况,要从个性中发掘共性,并由此从原有情况中吸取经验。而与此相对应的,由共性中发掘个性,同样重要。这便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选择的找到针对新情况的具体方案:文理不分科?那么文理科的学习方案必然要有所区分。在家上网课?那么

79、电子设备的回放功能必然是一大优势。高考延期?那么必然要更加注意巩固基础理论,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更艰巨的考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发掘应对新情况的最佳方案。3. 当然,“应对”不应只是在出现新情况之时才起用的应急手段。在新情况出现之前,就应对这种变化做一定的准备。虽说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但我更赞同的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有计划的去规划一些事情,方能在新情况出现之时,多一份冷静与从容。从本质上来说,“应对”是一种适应能力。谁能够快速适应新情况,化被动为主动,谁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去利用新情况,形成自己的优势,而非被新情况打个措手不及。适者生存,便是如此。这样说可能听上去有些功利,但是,正确的应

80、对方法,能够使阻碍我们发展的绊脚石,变为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首要做的,就是停止抱怨,主动出击,应对新情况。4.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所谓“变”、“制”即应对。对于新情况、新变故的应对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事件结果。而“应对”二字,“应”重在指对新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指明改变方向;“对”旨在强调针对新情况而调整的实际行动。所以,良好的“应对”要求我们准确快速判断新情况及其发展方向并采取实际有效的行动。5. 准确快速判断新情况的发展方向是采取行动的前提,也是完美应对新情况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敏锐地判断新情况呢?这便要求应对者充分、全面了解“新情况”。例如,从

81、事电池研究的王传福教授在敏锐捕捉到手机迅猛发展的新情况后,自主研发新型电池以应对手机充电需求,成立比亚迪公司。他凭借自己对电池、手机行业的充分了解及优秀的职业素养准确判断出充电电池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这一发展方向,果断做出行业转型的调整与改变,不断投入探索充电电池的自主研发,带领比亚迪公司最终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6. 小到个人,大至国家,皆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应对这一新情况,全

82、国从乡村到沿海,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对外开放。我国吸取近代“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带来经济落后、民族危机的惨痛教训,主动学习西方国家发展商业贸易、发展经济的新举措、新科技,以缓解历史上“重农抑商”导致商业科技发展落后的局面。我国以本国国情为前提,以历史经验教训为鉴,以世界局势、潮流为基,全方位了解国际环境的“新情况”,顺应全球化趋势实行“改革开放”之策,使中国经济实力实现腾飞,可谓积极完美的应对。同时,准确判断新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后,切不可“纸上谈兵”,要采取实际有效之举措才是。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中国武汉首当其冲,受感染、发病者人数迅猛增长。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国

83、借鉴2003年“非典”侵袭时之策修建临时医院,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工程师“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各显神通,团结一致研究应对疫情之法。在发现该病毒具有极强传染性且“人传人”现象后,中央听取专家建议果断建立“方舱医院”对感染者进行隔离,并用“中国速度”十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临时医院,积极应对疫情,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疫情席卷全球,反观一些国家意识到疫情爆发后并未及时采取措施,造成局面失控,导致疫情快速大面积蔓延,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中国速度、中国应对再次登上世界舞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综上所述,积极完美“应对”,既要求我们准确快速地判断新情况的发展趋势,又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实际行动,方能

84、变危机为契机,让契机成奇迹!7. 在生活实践中,一切都是在不断推进发展,总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这些新生的情况带来的是未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人们及时做出反应进行合理的应对。 “应对”首要步骤应是勇于面对新情况,认识新事物。正如,大航海时代开启之时,西班牙葡萄牙率尔先起,大英帝国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后,开辟新航路,拓宽了国家的领土与未知的海域;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从兴办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积累政策措施实行的经验,再到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慢慢打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有些国家积极推进新情况新形势的发展,而另有国家高举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发展,

85、浪费了发展的机遇。因此,面对未知的新情况,我们应有敢于尝试的勇气与毅力,在不断尝试的实验中积累经验,摸索探寻在新情况下的发展道路,提高自己适应不同情况的能力。8. “应对”的另一要义是不断调整做出的反应。在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下,推进深化提升认识层次,进而做出更加合理的反应。在新冠疫情这一新情况的阴霾下,中国人民在主动面对疫情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疫情防控的意识。从第一例感染患者的查寻,到每一位接触者的追踪,再到武汉封城,跨省外出需要隔离,中国依靠自己的制度优势,组织一线医生与专家团队对疫情发展进行推测与预判,基层干部积极响应并且监督普通民众们居家,工人们集结建设急需的医院。正是这样,中国才能在较短

86、时间内控制重灾区疫情扩张,在危急时刻做出“应对”的最佳策略。因此,唯有勇于面对新情况并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推进对新情况的认识,才能够抓住新情况带来的机遇,应对相应的挑战。如果没有及时应对,便会失去应对新情况最佳时间,如英国虽在几个月前已收到中国疫情的消息,但未做出防控措施,甚至曾有“群体免疫”不合适的政策,导致如今疫情开始加剧。对于国家来讲需要不断调整及时应对,对于个体来说也是如此。新情况下传统服务业因实体店铺消费低迷,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作为企业决策者可以互联网平台销售,进行“共享员工”的模式等新的创新方式也相应产生,同时作为劳动者在新情况下也应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技能,积极应对就业压

87、力。9. “应对”还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价值选择与判断。有人在疫情之下做出不诚信的买卖,用“假口罩”发国难财,这种触犯法律底线的应对方法是不可取的。在面对新情况时,也应坚持原有的道德坚守,正如钟南山院士与逆行的白衣天使们,怀揣对职业的热爱与对社会的责任,坚持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促进了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应对新情况,每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一定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遵守法律,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吾辈青年应积极面对新情况,认识并做出实践,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担负复兴之大任。10. 可凡事都是“明理易,行动难”,那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应对

88、”呢?不管是个人、国家、社会还是文明,想要学会“应对”大致都分三个部分:心态、判断、实践。 “应对”之于个人,这三个部分即三个步骤。“应对”一词,“应”在“对”前,所以首先要磨砺自己的心性,养成正视、揭露矛盾的习惯;然后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打磨出正确的价值观和敏锐的判断力;最后要培养出自己敢于付诸实践的魄力。如此方可说一个人学会了真正的应对,也在应对中成长了自我,褪去了一身绒毛,有了独立遨游的能力。 “应对”之于国家,上层要有精确无误的判断,基层要有雷厉风行的实践,而人民要有风雨不动的心态。中国可以说是“国家应对”模范。2020年新冠病毒来势汹汹,裹挟着无数条鲜活的生命,浑然无情的发动着

89、针对人类的“清洗”。于是中央迅速封锁离汉通道,延长假期,延迟开学,此为“国家判断”;当要求传至基层,全国迅速拉起了横幅,架起了路障,拿起了大喇叭,此为“基层实践”;而中国的人民把门一关,绝不添乱,安安心心在家里待了两个月,此为“人民心态”,也是“个人应对”的宏观呈现。终于,春暖花开,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技术创新和更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我们的国家再一次破茧成蝶,以自己之力应对下了这次疫情。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里,中国和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应对”二字最好的诠释。结构:开头由尼采名言引出学会面对、智慧应对对于个体、社会、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接着进一步指出应对是新时代衡量判断人才的重要标志。然后分析如何应对,即明辨与笃行;先肯定当前疫情中各界各业明辨是非、认清局势,在疫情面前冷静面对、合理应对的正确做法,然后再结合引用王安石、蔚缭子的话以及钟南山等抗疫英雄的事例进一步论证明辨之后更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行动。最后总结生而为人,就有挑战,只有学会应对,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