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924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历史时空坐标核心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梳理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的时间,从宏观上把握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2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行省制的有关史实并结合相关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归纳各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细致梳理核心点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征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3弊端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4影响(1)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2)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

2、“奴才”的关系。轻巧点拨关键点轻巧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二、君权和相权1帝相矛盾(1)“相”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2权力消长(1)西汉背景: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武帝幼年即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措施:频繁更换丞相,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建立“中朝”与“外朝”。(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3)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

3、财政,长官为三司使。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设置(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2评价(1)积极方面:在一

4、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消极方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1)含义: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2)概况兴起:西汉时期。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1)创立

5、:隋朝创立。(2)特点: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3)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轻巧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行省的设置1郡县制的演变(秦汉)郡、县两级(唐)道、州、县三级(宋)路、州、县三级。2行省的设置(1)创建时间:元代。(2)主要内容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宣政院管辖。

6、(3)与中央关系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探究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史料一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试答:史料二“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

7、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司马光(2)史料二体现宋太宗怎样的君主集权方式?汉武帝采取的又是何种方法?试答:答案:(1)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2)方式:分化事权,相互牵制。方法:起用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中书省负责起草、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步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

8、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探究主题二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二(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1)结合史料一、二,比较西汉与魏晋时期选官

9、标准的不同点。史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楠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试答:答案:(1)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和门第。(2)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选官的重要标准。魏晋南北朝时

10、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地方行政部门设“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行进行品评,列为九等。选才范围广,相对公平、公正。抑制了门阀,扩大了统治基础。历史解释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演变:2趋势:(1)选官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3)历代选官制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建体系微总结1我国古代自秦朝以来皇权至上,法令出一。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中,相权不断被分化、削弱,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一

11、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其监察效能是有限的。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4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基础巩固题组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是()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解析:臣民的话要由侍卫转达,说明了皇帝的高高在上,从而突出了皇权的不可逾

12、越,故选A项。答案:A2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解析: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行政、财政上采取了多种措施,其核心是围绕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故选C项。答案:C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元朝解析: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故选D项。答案:D题组二君主专制的强化4若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唐朝中央机构从

13、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掌管政令草拟,门下省掌管审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兵部具体负责执行,故B项正确。答案:B5“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据“中书

14、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宋代分散宰相的权力,导致“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体现了这一制度存在的弊端,故C项正确。答案:C题组三监察、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解析: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属于对宰相权力的削弱,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相位的争夺,故B项错误;监察官

15、员的监察对象是所有官僚,是皇帝监管百官的一种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宰相位高权重的事实,故D项错误。答案:A7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A冲破门第,品德至上 B以官举士,择优选拔C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D政府主导,程序规范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至上”,排除A项。“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关,排除B项。隋唐科举制度主要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公平竞争,故C项正确。隋唐科举制和以前的选官制度等都由政府主导,选拔人才有一定的程序,排除D项。答案:C同步真题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

16、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主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

17、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答案:D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

18、权,故选C项,排除A项;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项。答案:C3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19、,“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答案:B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

20、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D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

21、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答案:A课时作业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01页一、选择题1

22、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A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B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C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D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解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两对矛盾,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C项正确。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相权一般都是受制于皇权,故B项错误。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C2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

23、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选D项。答案:D3在中华帝国的大多数时候,都存在着皇权与政府约略两分的格局,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下列选项体现这种两分格局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宋朝二府三司制解析:汉武帝

24、为分割宰相的决策权,起用身边的近臣组成决策机构,也就是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则成为了执行机构,也就是外朝。根据材料“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可知内外朝制度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权力较大,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集体宰相制,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属于集体宰相制,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答案:B4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

25、内。这反映了()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大一统”局面开始形成C刺史制度的变革 D皇帝权力开始走向了衰落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已建立起一套能够监察中央政府乃至地方的中央监察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刺史制度为地方监察体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西汉时期皇权不断加强,排除。答案:A5自秦朝设置太尉开始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对官员的监察,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A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B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

26、勾结C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C选项符合题意。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的说法,显然不属于根本原因,B选项排除。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属于监察制度的表现,D选项排除。答案:C6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有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C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D加强君主对朝

27、政控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提拔官员入职政事堂并同享宰相地位,是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有利于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增加宰相人数是为了削弱相权,故B项错误;办事人员增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答案:D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相权削弱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说明相权大大削弱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并不是宰相职权范围的扩大,A选项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是清朝军

28、机处的设立,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僚制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D选项排除。答案:C8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发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解析:由“东汉”和“举秀才”“举孝廉”,可知考查的制度为察举制,故选A项。答案:A9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皇帝直接任命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A项。B项是西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以德行作为标准选拔官吏,排除;C项是隋唐以后实行的按考

29、试成绩选拔官员的制度,排除;皇帝直接任命只是一种方式,而非制度,排除D项。答案:A10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 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解析:根据材料“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士族的势力,C选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30、A选项排除。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选项排除。材料与官僚体制无关,D选项排除。答案:C11秦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别推行郡县制和行省制,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B都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C都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社会因素D都促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出现解析:郡县制和行省制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二者的实施都是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对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与调整,所以A项说法正确。答案:A12元末孙作在谈到行省及掾史时说:“昔之号令出于州司,今之庶务决于政府(实指行省)。掾非其人,则百司无以仰承。”这反映出()A元代地方分权色彩浓厚 B行省只是地方

31、机构代表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元代政令传达渠道不畅解析:从材料中的“今之庶务决于政府(实指行省)。掾非其人,则百司无以仰承”来看,行省的权力较大。联系所学可知,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代表朝廷行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反映行省制的分权特点,排除A项;元朝行省代表中央管辖地方,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元代的政令传达状况,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32、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

33、比,有何进步性?(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这种制度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说明选才标准;据“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说明进步性。第(2)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足以证明材料三中说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材料四所说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按照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弘扬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科举成为读

34、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2)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政治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控。(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