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919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解析》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宝昌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个小题)1.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 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汤、盘根、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C项正确,A项错误

2、;B项中政权控制神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武力强化统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上。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起来。血缘关系既是家族内财产分配的依据,也是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立长不立贤”是其典型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和家族的稳定,但是不利

3、于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嫡长子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父权思想的痕迹,也对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分封制以宗法制为4本原则,宗法制维护了分封制,周礼的内容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日的,三者之间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在周王朝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第二,在周王朝后期,由于诸侯力量逐渐增强,血缘关系逐

4、渐疏远,逐渐形成厂诸侯争霸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三,周工朝灭亡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中华文化中,甚至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 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 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 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 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5、由已学史实可得出秦代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的是太尉,A表述不正确;元代设中书省替代前代三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其权势越来越大,B表述不正确;D表述颠倒了“郡”与“县”的关系,不合史实。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3.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 商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结合所学

6、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该时期是指秦汉时期,故B正确。商周时期没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排除。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故C排除。隋唐时期,不符合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信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影响4.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 “立嫡以长不以贤”B. “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C.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D.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答案】D【解析】根

7、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的是世官制,排除;B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反映的是察举制,排除;D项反映的是科举制,符合题意。5.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C.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答案】B【解析】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 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8、 “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故B项正确;从材料看,内阁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的权力,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故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排除CD两项。点睛:材料“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是解题的关键。6.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 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

9、巩固发展D. 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并未体现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最终形成的重要环节,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7. 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

10、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之外,还考查学生对选项表述的分析能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

11、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8.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官僚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A.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 沿袭了皇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从材料中的数字可知,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挤身到统治阶级中来。故可知

12、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不合题意。故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9. 清朝史学家在评价某项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上述材料意在强调该项制度A. 维护了社会公平B. 促进了文化融合C. 有利于专制统治D. 加强了民族团结【答案】B【解析】材料只是强调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并没有涉及到社会公平的问题,排除A;从材料“不仅皆得有

13、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可得出史学家意在强调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融合,故B正确;材料信息“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说的是人才的集中,没有强调专制统治,故C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并没有涉及到民族团结的问题,故D错误。【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不仅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10. 学者顾准说:“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雅典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的主要条件是A. 城邦人口相对集中,互相比较熟悉B. 城邦公民不从事劳动,

14、闲暇时间多C. 城邦人口较少,而且公民人口更少D. 城邦政务简单,人人都有能力管理【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雅典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的条件是城邦人口较少,而且公民数量更少。所以选C。雅典城邦比较分散,故A错误;B说法不符合事实;D中人人都有管理能力说法错误。11.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 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B. 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C.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D. 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中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人格,主要是为了协调社会中经济纠纷,故

15、选B项。A项中的“人人”一词表述绝对,CD两项不是主要作用,不选ACD三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私法12.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 以法律条文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 解决了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政权保障【答案】C【解析】英国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最深远的主要是指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民主化要完成的任务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过渡,故C正确;A中各国普遍接受说法绝对;B中不属

16、于对世界民主政治影响;D中英国国家崛起在先,民主政治在后。13. 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评价1787年宪法时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使之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A. 代议制民主B. 总统制政体C. 两党制特色D. 联邦制机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最关键的信息是解决的是“各自的利益”与“公共的利益”之间的谈判和妥协,应当是联邦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代议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总称,故A错误;B和C均不符合材料中地方利益体现,排除。14. 19世纪70年代,法、德通过不同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下列

17、关于两国政体的说法有误的是A. 两国权力中心不同B. 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C. 议会行使立法权力D. 都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法国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而德国的权力中心在皇帝,故A正确;法国的元首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而德国的皇帝由世袭产生,故B符合题意;两国的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力,两国的政体也都体现一定的民主精神,故CD正确。【名师点睛】法德两国代议制政体的异同点:相同点有:都实行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国家元首都拥有大权,可以统率部队;下议院的权力都比较小,立法权都受到限制。不同点有:(1)国家元首方面: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议会选出,任期七年

18、,在参议院同意下可以解散众议院;德国以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巨大权力,可以召集或解散议会。(2)行政和立法机构关系方面:法国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受议会限制;德国皇帝任命帝国政府的宰相,宰相不由选举产生,所以不对议会只对皇帝负责,帝国议会虽是立法机构,但所有法案都需经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3)官员和代表产生方式:法国总统和参议院议员由选民间接选出,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代表不经选举,由各邦君主和自由市任命的代表组成。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比较15. 假如

19、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你不需要选择的是A. 19世纪初西欧社会的贫富分化状况B.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经历C. 欧文建立“新和谐”公社D. 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条件有: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德国古 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个人的努力,而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体现的是马克思个人的努力, 体现的是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以A、B、C项都属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D项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出

20、现的,所以D为所需答案。16.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列宁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C. 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答案】B【解析】一战爆发前,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各种矛盾就十分尖锐;参加一战和作战的连续失利,使俄国各种固有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引发了革命。战争对十月革命只具有加速、推动作用,而不具有决定作用。故答案为B项。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21、俄国社会矛盾,排除A项;C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解答这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选项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彻底”、“一定”、“都”、“最”等字词一定要慎重推敲,看其是否将原来正确的说法绝对化。17. 美国史学家狄力普巴素在鸦片战争和世界贸易制度中说:“多边世界贸易的必要条件,已将鸦片战争变为与生命攸关的必需品如果说糖蜜或米对鸦片是有效的转变的话,这冲突可能被称为糖蜜或米战争。”此观点A. 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B.

22、 是在为英国发动战争辩护C. 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D. 反映了战争对中国的促进作用【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多边世界贸易”体现了整体史观,而“冲突可能被称为糖蜜或米战争”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18. 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A. 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B.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C. 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D. 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答案】C【

23、解析】试题分析:抗日救亡蓬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与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但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可知由没有国家概念,到有国家意识,故C项正确;激化中日民族矛盾,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19.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太行山上在描述“太原会战”这一历史事件时,有这样的场景: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29师陈锡联部偷袭了阳明堡飞机场,从而削弱了日军对

24、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A.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B.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C.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的主力D. 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敌后战场,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充分体现国共合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八路军是主力,故C项错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D项错误。20. 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是指A. 北京条约B. 南

25、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综合材料“拱手而让他人”“输此巨款”“设机造货”信息得知,“新约”涉及割地、赔款、开办工厂等内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但该地并非“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虽有赔款,但不涉及割地、开办工厂等内容,故D项错误。点睛: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

26、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21. 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A. 太平天国运动B. 虎门销烟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据材料“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在长江流域,打击了列强侵略势力,故“这

27、一乱事”应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故A正确。虎门销烟,不在长江流域,故B排除。义和团运动,主要在北方,故C排除。辛亥革命,没有遭到英国的干涉,故D排除。22.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C.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D.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答案】C【解析】近代列强侵华导致天朝惊梦,随后洋务派

28、自强求富,甲午梦碎,再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专制梦醒,解放战争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建国梦成,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富强梦起航,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23. 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A. 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B.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 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巨大灾难D. 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表格中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民党军队和平民伤亡巨大的信息即可选择C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故A项表述错误

29、;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歼灭日军的数量,故排除B、D两项。24. 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它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A. 民主集中制B. 人民民主C. 依法治国D. 政治协商【答案】B【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体现出人民民主的原则,故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5. 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

30、了。”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出发点是A. 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B. 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 保障两岸关系的稳定繁荣D. 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答案】D【解析】由“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体现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A正确;B、尊重台湾历史,C、国内发展情况,D、稳定繁荣,与材料中的论述没有联系,故排除。故选A。26.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突出的发展体现在A. 拓展政治协商制度B. 恢复根本政治制度C. 发展民族区域自治D.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协

31、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确立,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基层民主建设属于改革开放后实行的,选D项。考点:现代中国政治新时期民主政治基层民主建设27.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A. 制定了1954年宪法B. 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C. 颁布共同纲领D.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2、的能力。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统一,还有严峻的军事斗争环境,所以“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这个期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1949年9月颁布的共同纲领,故排除A,选C;B要到1997年十五大,排除;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讨论建国问题,排除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共同纲领28.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 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 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 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 使“一国两制”的方针

33、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故C项不正确。“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D项不正确。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1日,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实践台湾问题2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因为它A. 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B. 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 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答案】D【解析】试题分

34、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主要是该政策超越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故项正确;中消除说法错误;中消除霸权主义错误;中广泛认可说法错误。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名师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0. 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要力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文章所评述的事件及其重要成果是A

35、. 毛泽东访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 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回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协议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D. 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答案】B【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该会议达成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决议,故B正确;A是1950年;C是1953年;D是1955年,时间均不符合。31.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毛泽东曾形象地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这主要说明了A. 美国霸权地位丧失B. 非洲国家控制联合国C. 第三世界力量壮大D. 资本主义阵营瓦解【答案】C 3

36、2.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A. B. C. D. 【答案】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33. 某学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代外交关系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学生试图揭示的是A. 中德关系趋势B. 中美关系趋势C. 中苏(俄)关系趋势D. 中日关系趋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近现代中美关系看,鸦片战争后美国逐渐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1844年胁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趁火打劫,1900年参加八

37、国联军侵华战争,达到在近代对中国持敌对态度的顶点。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美对华态度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持敌对态度,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因此图示符合近现代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答案为B。其他三项不符合这种趋势,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政治中国近现代外交中美关系34. 邓小平复出后,即开展密集的外交出访活动,积极加强对邻国的友好往来,建立合作关系(如下表),并特别注重拓展与美国、日本的联系。这说明邓小平在处理外交关系时间对象1978年初缅甸、尼泊尔1978年9月朝鲜1978年10月日本1978年11月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1979年1月美国A.

38、注重划分社会意识形态B. 摆脱泛意识形态的束缚C. 废除与苏联的同盟关系D.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解析】表格“注重拓展与美国、日本的联系”显示当时邓小平外交不再以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为主,逐渐和资本主义国家拓展外交,体现出意识形态的突破。故B正确;A与表格意思相反;C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D属于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排除。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

39、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35. 中国新时期外交思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思想有内在的一致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A. B. C. D. 【答案】A【解析】只符合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思想,不符合新时期“不结盟”的外交思想,故排除,选。其他三项均是新时期外交特点和原则,排除。二、材料题:(每小题15分,共2小题)3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

40、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把普选由个别逐步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1954年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权力作出的规定。(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

42、什么特点?【答案】(1)全国还未完全解放;土地改革尚未完成;人民进步程度不够。(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监督;服从宪法或法律。(3)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时进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人为本。【解析】(1)依据材料一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的信息从全国解放、土地革命以及人民进步程度”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二中法律规定的三条内容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实行原则和人民监督等角度思考回答。(3)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中国在深化经济体

43、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角度回答。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3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六十多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幅浮雕。材料二从

44、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请写出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并指出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答案】(1)虎门销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三幅图片的时间和内容判断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图一是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图二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图三反映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第二小问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于民主革命贡献角度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