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物理学案 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4(鲁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846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物理学案 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4(鲁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一物理学案 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4(鲁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一物理学案 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4(鲁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一物理学案 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4(鲁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一物理学案 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4(鲁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高一物理学案 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4(鲁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要点导学1探究目的:利用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特点,根据纸带记录的点研究小车速度的变化规律。2探究过程:(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原理如图2-1-1所示,请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_。(2)根据原理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将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_后,再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3)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清晰且所有点都在同一直线上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标上O,为了测量方便和减

2、小误差,在选好的开始点后面每打五次点取一个点,这个点叫做计数点,并标明1、2、3(如图2-1-2所示),两个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就是T=50.02s=0.1s。距离分别是x1、x2、x3(4)增减所挂的钩码数,重复实验步骤(2)(3),再做两次实验.3数据处理(1)利用纸带计数点间距离x1、x2、x3和相对应的时间,根据第一章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v1 =(x1+x2)/ 2T、v2 =(x2+x3)/ 2Tt其中0.1s;求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由加速度的定义:a =v/t计算出小车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2)将得到的瞬时速度值分别填入下表:小车在几个时刻

3、的瞬时速度位置编号012345时间t/s00.10.20.30.40.5v1/(ms-1)v2/(ms-1)v3/(ms-1)(3)作出速度时间图象运用“拟合”描点法画v-t图象:在科学上,为了描述实验中测量量之间的关系,先将其在坐标系中描点,然后用一条曲线(包括直线)“拟合”这些点,使画出的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这种描点方法叫拟合描点法。每次实验,描出的几个点都大致在一条直线上,由于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些点会落在直线的左边,有些点落在了直线的右边,如果是没有误差的理想情况,这些点才能全部落在直线上。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拟合这些点时,发现某一个点离散得较多,远远偏离了拟合曲线,则说明

4、此点反映的实验数据存在问题,应重做这一步实验或舍去此点。(4)作出v-t图象,图线的斜率就是小车运动的加速度。4注意事项如使用打点计时器,那么它必须接在68V的低压交流电源上,如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则须接在220V的交流电源上。注意计时器不宜长时间通电,每次都要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实验时,先启动打点计时器,待工作稳定后再让纸带运动。另外,复写纸的油面要向下,纸带从复写纸的下面穿过,这样纸带上才能够打出点来。复写纸转轴可前后移动,用以改变振针打在复写纸的不同位置上,以保证打出的点清晰,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复写纸。如使用电火花计时器,使用时,首先检查墨粉纸盘是否已经正确地套在纸盘轴上,检查两条纸带是否已

5、经正确地穿好,墨粉纸盘是否已经夹在两条纸带之间。使用打点计时器,如发现点迹太轻或有拖痕,应检查打点针是否太短或太长,并予以调整。若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发现点迹不清,则需要更换墨粉纸盘。安装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时,初始时要把小车的位置摆正,使纸带与拉绳的方向一致,且不与计时器的限位槽边相擦。由于打点周期比较小,点间距离较小,通常每隔4个实际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s50.1s。范例精析例1:一同学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时,发现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如图2-1-3所示的一些短线,可能是因为( )A. 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B. 电源电压不稳定

6、C. 电源的频率不稳定D. 打点针压得过紧 解析:如果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其振动片不可能被磁化,也就不可能引起振针的上下运动而打点,所以A错;如果电源电压不稳定会影响点迹的清晰度,而电源频率不稳定会引起打点周期的不稳定,所以B、C均不正确。 当打点计时器的振针压得过紧,每一个打点周期内就会有较长时间接触并挤压在复写纸上,这样打出的点就变为一段一段的小线段,即打出的点有拖尾现象,所以D答案正确。如果打点计时器的振针过松(即振针与复写纸之间的距离过大),可能出现时有时无的点迹,也可能完全没有点痕,即漏点。因此在使用打点计时器前要检查振针到复写纸间的距离是否适中,否则要作适当调整。拓展:(1

7、)了解实验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条件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观察,掌握新仪器的使用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能力。(2)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来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中:在如下实验步骤中,正确合理的排列顺序为。A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B安好纸带C松开纸带让物体带着纸带运动D接通220V交流电源E按下脉冲输出开关,进行打点在安放纸带时,要检查墨粉纸盘是否已经正确地套在 ,还要检查是否夹在两条纸带之间。答案:合理的顺序应为ABDEC。墨粉纸盘应套在纸盘轴上,目的是使它可以转动,均匀地被利用。墨粉纸盘夹在两条纸带之间,目的是使墨粉纸盘可以更好地转动。提示: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实验的操作步骤

8、和打点计时器是相仿的,但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具有打点清晰、实验误差小的优点。例2:某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如图2-1-4所示的实验纸带,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前面的几个点较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其中B、C、D、E点的对应速度vB=_m/s, vC=_m/s, vD=_m/s, vE=_m/s,由此推得F点的速度vF=_m/s。小车从B运动到C的加速度a1=_m/s2,从C运动到D的加速度a2=_m/s2,从D运动到E的加速度a3=_m/s2。解析:根据第一章的方法, 当时间间隔较短时,这段时间内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认为是

9、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B点的瞬时速度为A、C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其余类推。由题意可知,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5s=0.1s.B点的速度为A、C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vB=xAC/2T=(6.451.40 )/20.1=25.25(cm/s) C点的速度为B、D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C=xBD/2T=(10.103.35 )/20.1=32.75(cm/s) 同理可得: vD= 40.25cm/s; vE=47.75cm/s从B、C、D、E四点的位置关系和速度的关系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设:速度是越来越大,大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利用v-t图象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相邻相等时间内的

10、速度之差相等.vC vB =32.7525.25=7.50cm/svD vC=40.2532.75=7.50cm/svE vD=47.7540.25=7.50cm/s因此F点的速度为vF =55.20cm/s 由加速度的定义:a =v/t可知小车从B运动到C的加速度a1=( vC vB )/T=(32.7525.25)/0.1=75.0cm/s2=0.75m/s2同理可得:小车从C运动到D的加速度a2=0.75m/s2 小车从D运动到E的加速度a3=0.75m/s2所以小车做加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 拓展:本题中“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说明O 点不是计数点,而是位移的参考点,且相

11、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而不是0.02s。能力训练1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AB)A时间间隔 B位移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2打点计时器振针打点的周期决定于(B )A交流电压的高低 B交流电的频率C永久磁铁的磁性强弱 D振针与复写纸间的距离3关于计数点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D)A用计数点进行测量计算,既方便又可减小误差B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应是相等的C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应是相等的D计数点是从计时器打出的实际点中选出来的,相邻计数点间点迹的个数相等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A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不

12、能一端高一端低B使小车速度的变化尽可能快一些C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D作v-t图时,所描曲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5如图2-1-5所示为某次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经过处理后的纸带,图中O为小车运动的起始点,A为所选取的第一个计数点,O点到A点之间有部分点不清晰,相邻两个记数点之间有4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50Hz,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后可直接算出(BC)A从O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B从A点到F点运动的平均速度 CC点时的瞬时速度vCDG点时的瞬时速度vG6一个滑块沿斜面滑下如图2-1-6所示,依次通过斜面上的A、B、C、D、E、F点,已知AB=6cm,BC=10cm,CD=14cm,DE=1

13、8cm,滑块经过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s,求:(1)滑块在B、C、D三点的瞬时速度(2)寻求图中滑块的运动规律,推断出E、F两点间的位移和E点的瞬时速度.vB=4cm/s, vC=6cm/s, vD=8cm/s; xEF=22cm, vE=10cm/s 7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2-1-7所示.A、B、C、D、E、F、G为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时间间隔为0.10s,x1=1.20cm, x 2=1.60cm,x 3=1.98cm, x 4=2.38cm, x 5=2.79cm, x 6=3.18cm.(1)计算运动物体在B、C、D、E、F各点的瞬时速

14、度.(2)在2-19图中作出v-t图象,并由图象求物体的加速度. (1) vB=14cm/s, vC=17.9cm/s, vD=21.8cm/s; vE=25.85cm/s ,vF=29.85cm/s.(2) a=(30.010.0 )/0.5=40.0(cm/s2) 8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运动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在打出的纸带上每5点取一个记数点,测出每两个相邻记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x2、x6,然后他把纸带上x1、x2、x6各段准确地剪成6段,按如图2-1-9那样帖在坐标纸上,彼此不留间隙也不重叠,纸带下端都准确地与横轴重合,x1的左边准确地与纵轴重合,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速度轴,该同

15、学在这个图中作出了v-t图象,并由图象求出了加速度a,请说明他是如何作出速度图象并求出加速度a的。每条纸带的宽度代表相等的时间,每条纸带的长度代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而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就表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由于每段时间较短,所以这段时间中点的速度就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取每段纸带上边的中点,然后过这些点画出v-t图象,如图所示.此图线的斜率就等于加速度a的大小。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小车在水平薄布面上做减速运动的实验中,所打出的纸带如图2-13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s.请你用刻度尺量出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填在下表中:s1s2s3s4s5s6s7s8(1)从纸带上可以确定小车做减速运动的初速度约为_(2)分析纸带及测量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由表中可知,小车在13点之间匀速运动的速度就等于小车做减速运动的初速度,约为1.03m/s;(2)例如:小车运动到水平薄布面上速度为什么会减小?小车速度减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