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秋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795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秋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秋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秋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秋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秋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检测: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反映唐朝时期()A.道教的发展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正统地位D.出现三教合流趋势答案:D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体现唐朝三教合流的趋势,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道教的发展,A项错误;儒学出现危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错误;唐朝儒学一直占据正统地位,C项错误。2.南朝的范缜编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

2、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关于神灭论引发的争论和“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可知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神灭论反对佛教”,可知当时儒家思想与佛教未出现融合,排除C项;题干材料“梁武帝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表明政治与学术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

3、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体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D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交融而不是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A项错误;儒家思想自汉武帝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题干材料

4、反映的是儒、佛、道三教的碰撞交融,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C项错误。4.唐朝诗歌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繁荣B.科举考试提倡写实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D.南北文化的交流答案:A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唐诗的繁荣得益于封建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5.唐朝柳宗元否定神秘的天和天人相预说,批判鬼神迷信等,具有这种思想的人还有卢藏用、刘禹锡等人。此现象产生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B.儒家思想的影响C.科学技术的发展D.三教合流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5、可知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天文学成就的推动下,唐朝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有了重大发展,所以柳宗元、卢藏用等人提出天人不相预,批判鬼神迷信,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与思想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三教合流是指儒学、佛教、道教的融合,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6.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劚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秋上楮子熟时和麻子漫散之,即劳。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桑树下

6、面种植绿豆可以提高绿豆质量,楮、麻一起生长,麻可“为楮作暖”,表明当时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农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A项错误;题干材料与传统经济政策无关,B项错误;作物共生互利等经验的积累,不能说明精耕细作技术取得了突破,D项错误。7.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市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唐朝()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答案:A解析:日本僧人来到中国研学佛法属于中外文化交流,该僧人“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说明唐朝重视中外文化交流,故

7、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8.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为“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流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答案:D解析:霓裳羽衣舞是唐朝的宫廷乐舞,为集大成之作。该舞原为印度佛教舞曲,经西域传入后,融合了中原地区传统宫廷舞蹈的特点,形成了世人所熟知的霓裳羽衣舞。这说明唐朝时期,文化兼收并蓄,推动唐朝艺术异彩纷呈,故选D项;文化交融并不是文化趋同,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三教合流,故排除

8、B项;题干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故排除C项。9.下图为唐朝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朝()A.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D.对外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唐朝长沙窑出产的瓷器”“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可知该文物产自长沙,瓷器上的西亚椰枣纹图案体现了唐朝与西亚的贸易与交流,这件物品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对外交通路线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制瓷业的进步,没有体现书法绘画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故排除A项;题干

9、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的发展状况,故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张氏家族作坊”,可知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忆昔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1)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诗分别与唐朝的什么历史事件相关?(2)杜甫的诗对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价值?(3)若要对这些历史事件做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寻找哪些途径或方法?参考答案:(1)历史事件

10、:开元盛世;安史之乱。(2)价值:杜甫的诗是文学作品,不能作为研究这些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但诗歌一定程度上透露出这些事件的表现、影响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认识。(3)途径或方法:寻找反映这些事件的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相互印证。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归儒”的趋向,儒、佛、道逐渐融合。“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体现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融合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三教的融合D.儒学与道教的融合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的含义是圣人虽处于庙堂之上,但其心能摒除尘世间的利害之争,无异于在山林之中,一切任

11、自然而行。“庙堂”和“山林”分别是儒家建功立业和道家修身养性的场所,所以题干材料中的观点体现了儒学与道教相互融合,故选D项。2.“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身士族,杜甫出身寒门C.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D.李白和杜甫的艺术创作水平不同答案:C解析: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放荡不羁,诗风飘逸、豪迈、浪漫,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风凝重浑

12、厚、沉郁顿挫,故选C项。3.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医学名著,如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等。其中对“本草”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药主要由草木类植物组成,故称中药为“本草”B.“本草”是中药的一种,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C.古代医生多来自草根阶层,故称医生为“本草”D.古代医生治病多草率敷衍,故称医生为“本草”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药中草木类植物占多数,还包括矿物类和动物类,所以把中药称为“本草”,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人们注意到唐朝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的文化昌盛情况,认为唐朝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

13、机,一是唐朝的社会和文化能条贯、折中此前数百年的遗产,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其他民族甚至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它们对唐朝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摘编自王小甫边塞内外材料二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文丛材料三贞

14、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唐吴兢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说明“唐朝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参考答案:(1)继承: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兼收并蓄:唐朝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石窟;唐朝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研习佛法。(2)特点:唐朝是当时亚洲文化和各国学习的中心;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唐朝与各国的交流是相互的、双向的;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3)核心观点:君王要兼听纳谏,激励直言。认识:该观点体现了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唐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这一“君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