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695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历史时空坐标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学习,认识到“左”倾错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的破坏,体会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2历史解释: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发展历程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细致梳理核心点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2)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3)内容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

2、共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4)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轻巧点拨关键点名师点拨中国共产党八大分析的社会主要矛盾(1)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2)这一矛盾所反映的实质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2十年“文化大革命”(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

3、内外形势。(2)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3)全面发动: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4)过程: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5)影响全国各地先后建立革命委员会,这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6)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4、易混易错“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二、历史的伟大转折1背景(1)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2)由于在思想上没有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5、。3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4)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意义(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3)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名师点拨“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形

6、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3)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历史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果断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实现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性转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初步构想(1)提出:1980年,邓小平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2)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修改宪法1982年11月,全国

7、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加快步伐(1)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2)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概念辨析“人治”与“法治”的主要区别“人治”的政治基础是个人专断与独裁,“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人治”在决策政策上表现为随意性、多变性、不稳定性;“法治”则表现为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从体现的原则上看,“人治”体现不平等性,“法治”体现平等性。探究主题

8、 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史料一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以省略号为标志分层,从“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机关”和“个人权利”造成的危害角度分析现象及说明的问题。(1)史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试答:史料二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

9、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注意画线中句子,进而得出“文化大革命”的教训。(2)根据史料二回答“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试答:答案:(1)现象:国家机关陷于瘫痪状态,干部群众个人权利无法保障。说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历史解释从“文化大革命”的角度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发生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

10、,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2从严重后果看:“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难。3从历史传统看: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建体系微总结1“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具有伟大的转折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政治迅速恢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治生活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基础巩固题组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说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答案:A21967年1月,上海以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市党政各级领导权一事对

12、全国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包括()A刘少奇被永远开除出党 B各省市掀起夺权高潮C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D武斗事件普遍发生解析:刘少奇受迫害与王洪文在上海夺权没有直接联系,故选A项。答案:A题组二历史的伟大转折3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做出的决策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是()A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C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为经济建设解析:在本题中,“创新”是指以前所没有的具有改革、变革、革新意义的重大决策,符合这一要求的是C项。答案:C4“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

13、花。”体现此“隆中三策”的会议是()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解析:本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切入点,考查对历史事物特征的分析与理解。题干反映了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拨乱反正的历史现象,依据教材知识,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B项正确。答案:B题组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此规定意在()A强调宪法的性质与地位 B重申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C重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总结中国民主建设的经验解析:材料“本宪法以法律

14、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体现了宪法的性质,“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了宪法的地位,故A项正确。答案:A同步真题1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

15、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答案:C2(节选)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五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6)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

16、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解析:本题以法律问题为命题切入点,考查中国法制建设,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6)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五的第一句话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出处中的时间“1978年12月”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加强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课时作业1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选择题1中共“八大”提出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

17、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这一决策()A实现了政府工作的拨乱反正B偏离民主政治发展的正常道路C为新中国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D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行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府工作的拨乱反正,故A项错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说明没有偏离民主政治发展的正常道路,故B项错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这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行”是在“文革”结束后,故D项错误。答案:C21956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

18、功探索。下列有关中共“八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下召开B它正确地分析了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C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D“八大”确定的路线被长期坚持下来解析:中共“八大”是1956年,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背景下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正确分析了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并提出今后国家主要任务,“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A、B、C三项正确;“八大”路线并没有被坚持下来,紧接着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就是重大失误,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3面对红卫兵的侮辱和迫害,刘少奇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

19、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但宪法也未能对刘少奇起保护作用。这说明当时()A党内出现修正主义 B民主法制遭到践踏C宪法过时亟待修改 D民主监督成一纸空文解析:“文革”期间,宪法也未能对刘少奇起保护作用,这说明当时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故B项正确;刘少奇受迫害与党内出现修正主义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排除;宪法并不是过时,而是法制遭到破坏,故C项排除;民主监督成一纸空文,此说法过于片面,材料主旨是强调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故D项排除。答案:B4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

20、是指()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B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C要遵循客观规律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B项。答案:B5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原则的理解。从材料看,邓小平主张:“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体现了法律高于

21、一切的精神,强调了“依法治国”的原则,答案为B项。答案:B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邓小平强调必须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等政治体制的弊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首次体现这个构想的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D“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解析: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实质是强调拨乱反正。C、D两项是这个构想的实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答案:B7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A十一届三中全会

22、B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C1997年中共“十五大” D2002年中共“十六大”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在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故选B项。答案:B8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B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C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D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解析: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反映出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意识增强,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故选C项;A项

23、与材料无关,排除;B、D两项在此前我国宪法中早已明确,不符合题干“新”的要求,排除。答案:C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成果()A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解析: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执政党治国的基本方略,排除A项;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项正确;邓小

24、平在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排除C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排除D项。答案:B10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主要反映了()A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B破除个人崇拜思想的重要性C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性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

25、备,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可知,这一时期法律不完备,并且需要制定的法律种类较多,说明法律体系需要健全,体现了健全法律体系的紧迫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法制建设的迫切性,并未涉及党的执政地位的问题;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法制建设的迫切性,并未体现破除个人崇拜的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法制建设,不是民主问题。答案:C11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B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C体现了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D创造性地发展了

26、村民选举制度解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创造性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成员,C项不正确。答案:C12“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做好就行了。现在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得对老百姓负责。”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哪一项民主法制建设成就()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新召开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发展C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解析:“村官”“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得对老百姓负责”说的是村官的选举并对民众负责,这反

27、映出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C项正确;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新召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基层民主制度,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问题,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人民日报2009年11月30日材料二1967年,刘少奇在中南海一次批判大会后,回到办公室,怒不可遏地从怀里抽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

28、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王开岭巍峨与卑微:太阳神坛下的祭牲材料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的“现代的制度支撑”和“坚强的领导”。(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刘少奇当时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刘少奇面临的这种问题何时开始出现重大转机?(3)

29、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作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可得出依据;第二小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第(3)问,依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具体史实进行回答。答案:(1)“现代的制度支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强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转机:1978年十一届三

30、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3)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等。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

31、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

32、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解析: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第(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