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561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第19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革命军出版后,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革命军的撰写者是()A邹容B陈天华 C孙中山D鲁迅【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革命军的撰写者是邹容,故选A项。2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洪流汇集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局面。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A武昌B东京 C南京D檀香山【答案】B【解析】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故选B项。3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纲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

2、国D平均地权【答案】C【解析】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创立民国,故C项正确;A、B两项属于民族主义,D项属于民生主义,均排除。41911年10月13日,申报载:“余昨日方评革命党之泄事失机,而昨晚得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该报道中的应是()A南京B广州 C武昌D南昌【答案】C【解析】材料“1911年10月”“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故C项正确。5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起义军从床下拉出来推到湖北省都督的位置,被后人称为“床下都督”。这一典故最能说明()A辛亥革命不彻底,旧官僚混入革命B武昌起义的发生具有偶然性C武

3、昌起义准备不充分D武昌起义的队伍是乌合之众【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官僚黎元洪为都督,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故选A项。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主人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A【解析】“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人民主权,从本质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7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B促成了社会性

4、质的转变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C【解析】材料“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强调的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即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是并未完成建设民主政治任务,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我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排除B、D两项。8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其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而“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它还规定“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讲和、解散议院、统率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6、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答案】(1)评价: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形式上臣民享有平等权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近代化。(2)进步性: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保障公民的权利,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从1904年开始

7、,出现了十多个以民主共和为目的的革命团体。这表明()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B辛亥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C推翻清政府成为各界共识D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扩大【答案】D【解析】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这表明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扩大,故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各界共识”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2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A物竞天择B驱除鞑虏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答案】B【解

8、析】黄帝被认为是汉族的始祖,“黄帝热”的蔓延反映出汉族人士排满的情绪,故B项正确。3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促使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B【解析】从题目中理解“首义”就是首创性义举,从武昌起义的影响来看,其首创性义举应该是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吹响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的号角,即推翻清王朝统治并促使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故选B项。4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

9、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C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材料“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舆论空前活跃”正是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的结果,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5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

10、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鲁迅认为辛亥革命虽然已经结束,但组织军政府的却还是封建势力,其讽刺的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政府仍然被乡绅所把控,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C项正确;材料无关反帝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突出脱离群众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排除D项。6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

11、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D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答案】D【解析】材料“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反映了孙中山对清除封建专制思想操之过急,过于乐观,说明对国情认识尚不充分,故D项正确。7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B袁世凯上台具有

12、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社会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故选B项。8民国成立,采用民主立宪政体,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制度总统为国家元首,按规定政治权力甚微,但事实上,袁世凯仍掌握大权。这意味着,辛亥革命()A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B仿效西方的政治模式C以约法限制了袁世凯D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中华民国成立后虽然采取三权分立

13、体制,但是袁世凯仍掌握大权,说明民主政治形同虚设,革命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限制袁世凯的作用,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9一百多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912年在中国

14、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美佩弗远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答案】(1)变化: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约法;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2)不同: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原因: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解析】(1)“民国”带来的变化要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2)结合材料内容很容易得出评价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原因即两者的着眼点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