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535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左传中有大量的预言,但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这反映出当时A. 世卿世禄制度崩溃B. 宗法制度遭受冲击C. 政权脱离神权影响D. 修身立德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左传中有大量以统治者等人物的品行预言国家治乱、家族兴衰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修身立德受到重视,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世卿世禄制度崩溃”,A项错误;(以血缘亲疏维系的)“宗法制度遭受冲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春秋时期,政权尚未脱离神权影响,C项错误。2.苍颉篇是

2、秦汉时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识字课本。20世纪以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甘肃玉门和敦煌等地陆续出土了仓颉篇木简,其内容与在安徽阜阳等地出土的汉简苍颉篇相似。据此可知,秦汉时期A. 中央政府对西域有效管理B. 文字统一利于各地文化交流C. 内地与西域交流异常活跃D. 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展到西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在西域仓颉篇木简,其内容与在安徽阜阳等地出土的汉简苍颉篇相 似,可知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展到西域,故选D;内容相似不能体现管辖问题, 排除A;材料未体现文字统一问题,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内地与西域交流异常活跃,排除C。【点睛】3.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

3、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一做法A. 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B. 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C. 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 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可知汉朝的基层组织较秦朝更细化,这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管理,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故选A项;材料说的时秦汉的基层组织,并不是赋税,排除B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膨胀,排除D项。【点睛】4.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

4、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 谏议制度得以完善B. 权力制衡备受重视C. 冗官问题受到关注D. 机构之间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大臣建议废除枢密院,军事事务归兵部,但宋神宗以祖制为由拒绝,坚持枢密院负责军权,兵部负责军队日常事务,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故选B;谏议制度是指对皇帝的决定提出建议和意见,题目未体现,故A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题目反映的是对军事机构改革,未体现机构间的矛盾,故D错误。【点睛】5.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

5、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一做法A. 保证了人才选拔公平公正B. 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融合C. 是经济重心南移必然结果D. 为保持人才来源相对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明代科举实行分地区录取的措施,主要是由于当时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这一做法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故选D;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保证人才来源相对平衡,并不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排除A;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C。【点睛】6.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

6、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答案】A【解析】明朝的“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清朝固定督抚制度,不再设立巡按御史,这就强化了地方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C项错误;清朝的督抚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7.长期以来,雅典几乎所有的法律都由公民大会颁布,法律修改和制定具有随意性。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人颁布了统一的法典。此后如果修改法律,必须经过严格得多的程序,必须经过陪审法庭的立法审查

7、。这说明当时雅典A. 已意识到直接民主弊端B. 陪审法庭拥有至上权威C 公民大会丧失了立法权D. 深受权力制衡原则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人颁布了统一的法典,修改法律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改变了公民大会修改和制定法律的随意性,说明雅典已经认识到直接民主的弊端,故选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材料反映雅典修改法律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公民大会并非丧失了立法权,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公民大会与陪审法庭的相互制衡,排除D。【点睛】8.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

8、个人功绩。这一做法A. 确立了政教合一的思想B. 利于培育公民国家意识C. 深受希腊人文主义影响D. 意在强化统治者的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 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 可知罗马重视本国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纪念,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国家观念,故选 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教合一思想,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纪念英雄,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雄,而不是现实中的统治者,排除D 项。【点睛】9.1841年,英国保守党党魁皮尔在未获得维多利亚女王支持的情况

9、下参加竞选,最终获胜并迫使女王命其组阁。记者克罗克评论此举为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为国王挑选首相的做法”。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首相由人民直接选举B. 国王最终失去权力C. 议会政治进一步完善D. 政党制度正式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841 年,英国保守党党魁皮尔在未获得维多利亚女王支持的情况下参加竞选,最终获胜并迫使女王命其组阁”,可知国王对首相限制的大大削弱,议会政治进一步完善, 故选C;英国首相不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而是议会选举后产生,排除A;B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排除。【点睛】10.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客籍法惩治叛乱法等四项法

10、令,授权政府可以逮捕任何威胁或反对联邦政府的外侨和美国公民。这一举措旨在A. 扩大联邦政府行政权B. 完善权力制衡机制C. 维护联邦的统一稳定D. 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授权政府可以逮捕任何威胁或反对联邦政府的外侨和美国公民”可知,材料中美国国会通过的四项法令有利于维护联邦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联邦政府行政权,排除A;材料信息与权力制衡机制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打击威胁或反对联邦政府的移民,并非限制外来移民,排除D。【点睛】11.下表反映出二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A. 殖民体系瓦解B. 两极格局形成C. 第三世界崛起D. 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

11、【详解】印度独立、大韩民国、朝鲜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反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体现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故选A;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排除B;1961年不结盟运动标志第三世界崛起,排除C;1991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D。12.20 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可携带核弹头的“朱庇特”导弹部署在土耳其。但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决定撤走“朱庇特”导弹来换取苏联撒走古巴导弹,引起土耳其的不满。这反映了A. 超级大国主导世界格局B. 美苏矛盾趋于尖锐化C. “北约” 集团开始分化D. 核战争威胁世界和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

12、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存在践踏弱小国家利益,具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强调的是超级大国对世界格局的主导,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北约集团的分化,强调的是美苏之间的对抗,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13.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A. 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B. 非洲已开始主导联合国C 两极对峙影响席位分配D.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看出,亚洲、非洲、拉美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达到7个,超过了东欧、西欧及其他国家的数量,说明发展中国家的

13、国际影响力增强,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主导”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两极对峙对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影响,排除C。【点睛】14.下表所示“柏林危机”一共有三次,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 柏林成为美苏争夺的核心B. 处于美攻苏守战略状态C. 军事威胁下政治斗争为主D. “热战”“冷战”交替发生【答案】C【解析】【详解】处于冷战前线的柏林,在1948到1961年间,因苏联的进攻三次出现“柏林危机”,结果是美苏双方在斗争中均保持了理性与克制态度,三次柏林危机的斗争始末反映出美苏冷战的基本特征是,军事威胁下政治斗争为主,C项正确;冷战的基本特点不是美苏争夺柏林,A项错误;三次柏林危机出现

14、的原因与美苏冷战呈现“美攻苏守”的战略状态不符,B项错误;三次柏林危机均未发展成“热战”,D项错误。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说明二战后A. 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B. 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C. 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D.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答案】B【解析】【详解】二战后,埃及等新兴国家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同时使用英语或法语,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重视发扬儒家文化,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说明二战后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B项

15、正确;“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C项错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早已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二 国朝(

16、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特点:多元一体。原因:王权控制力弱,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民族交融加强;中原文化先进。(2)原因: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原文化先进;吸取前代教训。影响:巩固了元朝的统治;加强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

17、】【详解】(1)特点:根据“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得出多元一体。原因:根据“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早已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得出王权控制力弱,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根据“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得出民族交融加强;根据“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得出中原文化先进。(2)原因:根据“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得出巩固统治的需要;根据“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得出中原文化先进、吸取前代教训。影响:可从巩固元朝的统治、加强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

18、】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周、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社会主要礼仪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个主题并予以说明。(主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主题:社会礼仪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说明: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等,奴隶主贵族享有特权,世卿世禄,主要社会礼仪体现贵族特权,维护国君地位及宗法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纷纷推动社会改革,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逐步确立起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礼仪主要重视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变化引发了社会礼仪的变

19、化。【解析】【详解】根据“战国主要重视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其它则改变了性质、作用或被废止”,可提出主题:社会礼仪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周社会礼仪体现贵族特权,目的是维护宗法分封秩序、巩固统治;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冲击了宗法分封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逐步确立起君主专制制度,因此社会礼仪主要重视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等进行分析说明。最后总结说明社会政治、经济等变化引发了社会礼仪的变化。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乡

20、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 晚清剧烈的社会动乱,导致传统官役制下地方社会秩序难以维系,许多地方逐渐兴举绅董制。与保甲、里甲以及乡约不同的是,绅董是享有薪酬的职位。且地方绅董的治理权属远超乎其上,“地方学务、卫生事务、道路工程、农公实业、慈善事业、公营事业、地方经济皆归绅董办理”。但绅董治理模式并不是朝廷典章制度意义上的规范体系,而是依存于地方特定情景而变通运行的一个机制。据王先明绅董与晚清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历史变动(

2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特点。【答案】(1)趋势:国家对乡村治理的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中央集权逐步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地方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2)特点:新旧治理体制并存;地方事权扩大;自治性加强。【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得出国家对乡村治理的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根据“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得出中央集权逐步强化;根据“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得出

22、地方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根据所学,还可从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分析回答。(2)特点:根据“导致传统官役制下地方社会秩序难以维系,许多地方逐渐兴举绅董制”得出新旧治理体制并存;根据“地方绅董的治理权属远超乎其上”得出地方事权扩大、自治性加强等。【点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国广泛兴起。所谓和平主义,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西方国家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其实是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

23、国是过于苛刻了;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激怒,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这就是当时人所持的一整套和平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既有真理又有误解。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根据材料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予以评析。(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信息:一战后,欧洲兴起和平主义,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该观点片面。论证: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20年代和平主义在欧洲盛行,大大缓和了国际局势,国际关系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但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等国受和平主义思潮影响,一味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

24、势力的嚣张气焰;没能制止二战的全面爆发,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结论:应该辩证地看待一战后欧洲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解析】【详解】根据“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可提取信息:一战后,欧洲兴起和平主义,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然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该观点片面。论证:结合所学,可从20年代和平主义在欧洲盛行,有利于缓和国际局势说明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从英法等国受和平主义思潮影响,一味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嚣张气焰,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等说明其局限性。最后说明应该辩证地看待一战后欧洲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点睛】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

25、大战后,德国没有进行正确的理性反思,不承认争霸性质,推卸战争罪责,奉战犯为“民族英雄”,坚持军国主义思想,宣传民族复仇主义;不承认军事失败,发展新的军事理论。德国对大战的错误反思,决定了它力图摆脱束缚扩军备战,挑战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重新走向世界战争之路,最终再次成为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材料二 二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对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联邦德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以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和新纳粹产生。教育青年面对纳粹罪行和侵略真相,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战后国际协定,承认战

26、后边界,对邻国放弃一切领土要求。走和平崛起道路,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被称之为欧洲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再次成为世界大战发源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德国是如何进行战争反思的,分析其影响。【答案】(1)原因:没有对一战进行理性反思;一战后对德制裁激起民族复仇情绪;军国主义传统。(2)方式:理性反思战争,并承担责任;通过立法防止新纳粹产生;重视对青少年教育;遵守战后国际协定;走和平发展道路,融入欧洲一体化。影响:

27、促进了德国的和平崛起;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德国没有进行正确的理性反思”得出没有对一战进行理性反思;根据“宣传民族复仇主义”得出一战后对德制裁激起民族复仇情绪;根据“坚持军国主义思想”得出军国主义传统。(2)方式:根据“二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对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得出理性反思战争,并承担责任;根据“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以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和新纳粹产生”得出通过立法防止新纳粹产生;根据“教育青年面对纳粹罪行和侵略真相,树立正确历史观”得出重视对青少年教育;根据“尊重战后国际协定”得出遵守战后国际协定;根据“走和平崛起道路,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得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融入欧洲一体化。影响:根据“走和平崛起道路”得出促进了德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根据“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得出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