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5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222年三国局势的是()【答案】B【解析】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故选B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居民大量地迁移到南方,这主要是因为()A北方战乱频仍B北方瘟疫肆虐C北方灾荒严重D南方经济发达【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到南方,故A正确;北民南迁的原因是北方的战乱,不是北方的瘟疫和灾荒,故B、C两
2、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比南方发达,故D项错误。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故选D项。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
3、朝时期,北方政局动荡,大量北民南迁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C项。5右图是南朝时期的一枚钱币。在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小,功能萎缩,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这主要说明()A造币技术严重下降B冶炼水平低,金属奇缺C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D人们已普遍使用纸币【答案】C【解析】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南朝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小,功能萎缩”是南朝政局动荡,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结果,故C项符合题意。6.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
4、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均天下所据”,迁都洛阳可以“制御华夏”,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选D项。7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激化了民族矛盾C加速北民南迁D导致北魏分裂【答案】A【解析】孝文帝追溯黄帝为先祖,改姓氏为汉姓,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故选A项。8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统一B民族交融
5、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答案】B【解析】“胡人汉服”体现出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胡食”体现出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反映了民族交融,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收魏书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收魏书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
6、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答案】(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说汉语、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
7、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A该时期民族交融的作用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C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答案】A【解析】从民族关系上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等,都使中原文化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是应当肯定的,故A项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题干所问“忽视”的应当是这一时期的进步之处,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
8、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答案】B【解析】门阀政治是在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社会动荡的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异,故选B项。3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以“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这说明()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D魏晋时期
9、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答案】C【解析】东晋政权是在南迁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诗句“王谢风流满晋书”反映了以王谢家族为代表的高门士族在东晋政权中的支柱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王谢家族是东晋政权的支柱,而不是西晋,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均排除。4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民“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
10、则武装为私兵”,说明农民已经成为豪强地主的私有物,这就为地方豪强割据一方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5历史学家阎步克根据史传统计了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在所得131例中,高官贵戚子弟占16.8%,中级官僚子弟占20.6%,下层人士占32.1%,蜀吴亡国以后被察举的士人占30.5%。这表明()A察举制度日趋完善B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C门阀政治开始兴起D政府注重扩大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西晋时期被察举者来源多元化且以下层和原吴蜀籍士人为主,这种做法有利于西晋政权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察举制产生官员的结构情况,不是察举制本身,排除A项;下层人士占32.1%不能
11、得出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排除B项;门阀政治是指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6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积极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各级机构任职。苻坚此举()A推动民族交融B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C动摇中央集权D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并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学习儒家经典,这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故选A项。7现存北魏孝文帝的诏书中,北魏往往自称“中夏”, 同时把南齐称为“南夏”。这说明北魏统治者()A追求国家统一B促进民族交
12、融C认同华夏文明D改革鲜卑旧制【答案】C【解析】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后其自称“中夏”,把南方的汉族政权称为“南夏”,说明在北魏统治者看来,鲜卑族也是华夏族一员,故选C项。8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221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货币更换频繁,从而导致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材料一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415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沈约宋书(1)根据
14、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答案】(1)情形: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2)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江南地区人口增加;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概括出一种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根据材料一“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概括出另一种是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根据材料二“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可知,南朝时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第二小问,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