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406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解析》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选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北京市一五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选考)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纸的表格里1. 朱熹小时候就问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波普尔八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这些人后来成为思想家、哲学家,与他们从小善于思考不无关系,这说明( )哲学思考有时会试图显现万物的意义 哲学源于哲学家的智慧哲学离不开人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就是以人们的惊讶和困惑为最终来源的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这些人后来成为思想家、哲学家,与他们

2、从小善于思考不无关系”,这说明哲学离不开人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思考有时会试图显现万物的意义 。符合题意。: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而不是源于哲学家的智慧,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惊讶和困惑。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下列与王阳明这首诗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 天地合而万物生B. 气者,理之依也C.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万化根源总在心”表明作者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

3、、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B、C均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不合题意;D是主观唯心主义,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 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B. 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C. 是否承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 是否承认人们能认识和改造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正确;ACD不符合设问要求。本题选B。4. 如果把研究鉴赏中国书

4、法比作“剥洋葱”,那么随着一层一层的洋葱被剥离开来,你会发现裹在最里面的“葱心”书法哲学。这个“葱心”隐而不露却最有生机。这种书法哲学A. 人人都有,可以自发形成B. 是“科学之科学”C. 产生于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之前D. 是对书法艺术抽象与概括【答案】D【解析】【详解】A说法错误,哲学不是人人都有,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要通过研究形成; B说法错误,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C说法错误,哲学产于生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产生于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之前;故本题选D。【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比较:(1)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和回答的问题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某

5、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 “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这是说( )A. 要读无用的书B. 学而不思则罔C. 知识是学不完的D. 经验不可能有间接的【答案】B【解析】【详解】“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认识和实

6、践结合起来,在认识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A:“要读无用的书”是指一些看似“无用的书里也包含着哲学思想,是一分为二的观点;A不符合题意。B:“学而不思则罔”是指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强调要通过思考来获得认识和真理;B符合题意。C:“知识是学不完的”强调认识的无限性;C不符合题意。D: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个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6.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能找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

7、具有主观能动性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A:材料中由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去实地考察,所以始终没能弄清“钟声”产生的原因,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符合题意。BC:材料中夜泊绝壁之下,强调实践对于获取认识的重要性,并未涉及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也没有涉及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特点,B、C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的说法是错误的,D应排除。故本题选A。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回答下列小题。7. 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

8、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是强调实践活动的( )A. 物质性B. 能动性C. 社会性D. 主观性8. 在研制抗疟药的过程中,屠呦呦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又创造性地改变了青蒿中有效物质的提取方法,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这表明( )科学实验是创造规律的动力 基于实践活动一定能获得科学认识对抗疟药的研制具有自觉选择性 人们能认识规律并加以利用A B. C. D. 【答案】7. C 8. D【解析】【7题详解】C:材料中“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

9、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点,C符合题意。ABD:材料中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的贡献,强调的是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没有涉及实践的物质性、能动性和主观性,故A、B、D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C。【8题详解】:材料中屠呦呦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又创造性地改变了青蒿中有效物质的提取方法,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表明人们对抗疟药的研制具有自觉选择性,人们能认识规律并加以利用,:符合题意。: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创造规律,也不能随意消灭规律,“科学实验是创造规律的动力”的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

10、: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基于实践活动不一定能获得科学认识,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9. “自然”是:自=自己、自动,然=如此,它强调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为自然;现代人们一般把无机界和有机界统称为自然界。这表明自然界( )是由人类来规定它的变化的 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具有客观实在、自我发展的特点 是上帝将其造好后,让其按设定运转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自然界是客观的,错误。: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自然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实在、自我发展特点,正确。: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也不会有上帝创造世

11、界的活动,错误。故本题选C。10. 这则材料表明A.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会有许多真理B. 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其性质根本无法确定C.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会不同D. 价值判断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主观因素。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A错误;事物虽是丰富多彩的,其性质是可以确定的,B错误;价值判断是多样的,但有统一的衡量尺度,D错误;C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答题效

12、率,但前提是对教材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本题难度适中。11. 周恩来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因为真理是()A. 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直观反映B. 客观对象对于人的意义C. 客观世界对人的需要的满足D.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答案】D【解析】【详解】A: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故A错误;B: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与题意不符;C:选项强调的是有用性,是实用主义观点,排除C。D: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揭示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点睛】本

13、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名人名言、古诗词等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12. 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有时只在举手之劳间;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自带购物袋我们能否逃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灾难?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这段话启示我们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说法错误,矛盾的普遍

14、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符合题意,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这说明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同时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故选C。13. 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下图所示。从健康与非健康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PH值在7.35和7.45问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B. PH值在6.8和7.8间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C. 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D. 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答案】A【解析】【详解】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

15、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PH值在7.35和7.45间任何变动均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属于量变阶段。pH值在6.8和7.8间的变动,值在 6.8 和 7.8 间的变动,有量变也有质变。pH值在6.8和7.45间的变动有量变也有质变。pH值在7.35和7.8间的变动有量变也有质变,B、C、D错误,本题选A项。14. “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这句话警示我们( )A. 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B.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C. 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

16、旧事物比新事物的生命力强大【答案】A【解析】【详解】A:“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这警示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A正确。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B说法错误。C:材料强调用发展观点看问题,没有体现“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与题意不符。D:新事物比旧事物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5. 人类学家顿巴研究人际互动数十年,他因“顿巴数”而闻名学界。“顿巴数”试图揭示的是朋友圈的范围一个人的朋友圈平均是150人,超过150人的朋友圈往往太复杂而难以驾驭。当我们把“朋友圈”扩至三四百人

17、时,真正的朋友却无暇顾及了。这个定律体现了( )A. 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C. 量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 新事物不应该代替旧事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B:数学家巴顿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朋友圈平均是150人,当超过这个数甚至更多的时候,真正的朋友却无暇顾及了,这体现出了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B入选。A:材料强调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A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C:质变(而不是量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观点错误。D:新事物必然(而不是不应该)代替旧事物,D观点错误。故本题选B。【点睛】16.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处理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

18、关系,教师要处理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医生要考虑处方和病人病情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看,就是要处理(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 主流和支流的关系C.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A:计划与实际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B:计划与实际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是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C:计划与实际、处方与病情的关系属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C正确。D:计划与实际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是真理和谬误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7.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

19、足谋一时。”这句话告诉我们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C. 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D. 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句话告诉我们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C适合题意;A、B、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18. 心理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大意是: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除了他们的天赋外,还要做足够数量的“练习”。如莫扎

20、特用了十年创作出惊世作品;曹雪芹历经十年写出鸿篇巨制红楼梦。“一万小时定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B. 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C.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否定一切D.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一万小时定律强调量的积累,并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一万小时定律强调量的积累,并不是系统优化,排除。C选项观点表述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并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一万小时定律,强调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入选。故本题选D。19. 某同学的书桌上贴着这

21、样两个公式:注:公式中的1代表现有学习水平,1代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365代表一年。这两个公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C.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解析】【详解】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与题意不符,A排除。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外因对事物变化有重要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B。C:根据材料中公式,1%相对于1来讲很小。但如果我们每天都比别多努力1%,一年后就会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获,但如果我们每天比别人少努力1%,一年后我们得到的就会比别人的

22、少很多,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而“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也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哲学道理,故C正确。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本题选C。20. 海绵城市体现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清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开释”并加以使用,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用和削减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从哲学角度看,建设海绵城市( )A. 可改变水循环规律更好造福人类B. 需抛弃以往城市建设的所有做法C. 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 要把人的主观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答案】C【

23、解析】【详解】A:“改变水循环规律”说法错误。B:“抛弃所有做法”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C:海绵城市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用和削减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符合题意。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错误。故本题选C。21. 宋代画家郭熙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立了“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同样都是“远”,意境却不同,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B. 外因对内因起决定作用C. 真理与谬误无界限D. 想象可以直接变为现实【答案】A

24、【解析】【详解】A:同样都是“远”即共性,意境却不同即“三远”各有其个性,所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A符合题意。B:内因才是根本性的因素,内因起决定作用,B错误。C: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C错误。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想象”要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D错误。故本题选A。22. 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我们之所以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派生的C. 社会意识对社会

25、存在具有反作用D. 人的精神力量决定人的行动的成败【答案】C【解析】【详解】C:我们之所以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C正确。A:材料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与题意不符。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B说法错误。D:人的精神力量影响人的行为,但不能决定人的行动的成败。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23. 在科普作品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中有这样的话,“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

26、你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物理的最有诗意的事情:你们都是星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人体由微观粒子构成,透过它们能领略到人体系统的全部奥妙B. 在自然界中的个体是渺小的,在精神世界中的群体则是伟大的C. 文学能让人重新认识物质世界,思考自然现象背后存在的联系D. 阅读是连接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的通道,这种实践是有价值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内涵。A:人体由微观粒子构成,这是将原子等看做世界的本原,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可能领略到人体系统的全部奥妙,A错误。B:材料未涉及个体与群体的比较,B排除。

27、C:“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物理的最有诗意的事情:你们都是星尘。”诗意的文字能引发人们思考,重新认识物质世界,思考自然现象背后存在的联系,C符合题意。D:实践是连接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通道,阅读不属于实践,D错误。故本题选C。24. 某大学的一些学生发现饭卡中多出几百元,十分诧异。原来,学校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刷饭卡情况,比对困难生库,并结合学生综合表现,对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低于平均值8元的学生进行“隐形”资助,网友纷纷评价“好暖”。这一做法 依托大数据实现了思想和技术创新 利用了可支配收入

28、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提高助困效率和维护贫困生尊严之间实现了平衡 改变了资助困难生的方式,实现了从斗争性到同一性的转化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以某大学依托大数据帮助困难学生为背景,考查经济和哲学综合知识。该学校的做法并非思想创新,排除;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该大学通过学生消费情况分析收入情况,通过资助困难生促进消费,正确;学校的“隐形”资助,在提高助困效率同时维护了贫困生尊严,正确;材料未涉及斗争性到同一性的转化,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二、填空题(请在横线上作答。)25. 读图。这是仅用三个英文字母做出的广告设计。人类能做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来,这表明意识

29、活动具有_。【答案】能动性或创造性【解析】【详解】能动性:材料中人类能做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来,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创造性:材料中人类能做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来,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26. 寻找液态水是人类探寻外太空生命的第一步。近年探测器在火星上检测到了高氯酸盐的存在,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有力证据。(1)用探测器在火星上检测高氯酸盐的存在属于人们的_活动。(2)外太空生命必须依赖水吗?有科学家肯定,也有科学家质疑

30、。“外太空生命必须依赖水”假说的证实必须经过_。(3)人类思维能否反映现实世界、正确反映现实世界,我们用哲学语言表达,叫做_问题。【答案】 (1). 科学实践(科学实验) (2). 实践检验 (3).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解析】【详解】(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用探测器在火星上检测高氯酸盐的存在属于人们的科学实践活动。(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外太空生命必须依赖水吗?有科学家肯定,也有科学家质疑。“外太空生命必须依赖水”假说的证实必须经过实践检验。(3)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人类思维能否反映现实世界、正确反映现实世界,我们用哲学语言

31、表达,就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27. 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种生产,只要它还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就必然决定于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表明,规律具有_。【答案】客观性【解析】【详解】材料中“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种生产,只要它还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就必然决定于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表明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2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目标艰巨繁重,要实现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从事

32、物发展的角度看,应该认识到脱贫攻坚的前途是_,但道路又是_,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答案】 (1). 光明的 (2). 曲折的【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可知脱贫攻坚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材料“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可知脱贫的道路是曲折的,故本题两空依次填光明的、曲折的。29. 资料卡: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如早上喝豆浆时,第一间粥店服务员问:“先生要不要加鸡

33、蛋”,“加”与“不加”即是“沉锚”。但第二间粥店服务员若问“请问先生,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则“一个”或“两个”便是“沉锚”了。显然第二个问题更有利于促销,这就是沉锚效应在起作用。沉锚的不同,使你做出的决策不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当同一事物的信息进入人们的大脑时,第一信息或第一表象给大脑刺激最强,也最深刻。虽然这一信息或表象远未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全部。但大脑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依据这些鲜明深刻的信息或表象进行的。怎样绕开沉锚陷阱,尽可能科学的决策?有这样一些建议,请仔细阅读,说明其中体现的哲学智慧。 建议体现

34、的哲学智慧不要限制顾问、咨询员的思维。在向别人介绍情况时,不要搀杂个人的观点和倾向。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展科学,做学问时,要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请勿在此作答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请勿在此作答树受伤结疤之后,往往变得最硬,人只有受过挫折,才会变得坚强起来请勿在此作答常言道:“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请勿在此作答【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 联系具有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解析】【分析】该题沉锚效应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出题,主要考查考生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

35、息能力。【详解】该题以表格的形式,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解读,说明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认真分析给出的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哲学道理。好高骛远通常体现没有从实际出发的哲理,但与实事求是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的哲理。孤立的反面是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树木变硬、人更坚强是变得更好了,表明前途光明,结疤和挫折体现道路曲折。亲口尝可理解为实践,梨子的滋味是认识,得出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点睛】相比其他类型的主观题,表格形式呈现的主观题对知识的分析演绎难度降低,但没有明确的知识范围,对考生解读材料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平时学习中

36、要注意对知识的理解及实际运用,防止死记硬背。三、问答题30. “工匠精神”塑造出许多成就卓越的人才,也铸就了无数传世不朽的经典。同仁堂创建三百多年来,始终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立业之本。在药材选择上,“取其地、采其时”宁缺毋滥;在药品制造中,兢兢小心、一丝不苟。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坐得住、有耐心、不凑合”,采用传统工艺,精雕细琢每一件文物,用一双双神奇的手,让饱经岁月沧桑的受损文物焕发光彩。瑞士钟表之所以能享誉世界,是因为一代代钟表人的百年专注,精工细作,超越自我,追求极致。这种精神凝铸在每块手表的几百个细小零件和上千道工序中。(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37、(2)从哲学角度,说明中学生在学业上应如何践行工匠精神。【答案】(1)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等。(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以下任一角度作答;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业上培养勤奋和精益求精的态度。重视量的积累。在学业中做好每件小事,坚持不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弘扬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解析】【分析】此题以同仁堂药材选择和瑞士钟表事迹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工匠精神的相关知识。题型为理解说明类和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第(1)问要求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38、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工匠精神”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同仁堂创建三百多年来,药品制造中,兢兢小心、一丝不苟,瑞士钟表之所以能享誉世界,是因为一代代钟表人的百年专注,精工细作,超越自我,追求极致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第(2)问要求从哲学角度,说明中学生在学业上应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属于开放性探究类试题。此类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考生只需围绕主题“践行工匠精神”即可。但一定要注意知识范围哲学角度,开放性试题,不是随意答题。【点睛】“开放性”主观题解答策略1.题型介绍探究类材料题立足思维和知识的开放性,凸显了对生活案例的解读,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

39、用,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以生活案例为背景,围绕一定的核心内容,引导考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常采用的设问方式主要有:对上述做法的看法、提出建议、如何参与等。2.解题规律解答探究型题目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这类题目给出的材料往往较多,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必须正确把握其主题,从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从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这类题目的重点。组织答案时,要看清题目中有没有对所运用理论的限制。31. 辩论通常指双方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辩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辩论双方一辩的主要任务是开篇立论,简明扼要地阐明本方观点。以“成大事者必拘小节”(正

40、方)VS“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反方)为辩题,任选正方或反方,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撰写一辩的辩词。 【答案】正方:成大事者必拘小节!理由如下:第一,从理论依据看: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对小节不可大意。第二,从现实生活看:如果小事做不好,很有可能耽误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些不起眼的小节,很有可能就是成就大事的绊脚石,一个滑落在飞机跑道上的小铁片可引发灾难,一个小小的零件不合格会造成航天飞机爆炸,一份电文翻译错误能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可以证

41、明:成大事者必拘小节!如果选择正方的时候,替代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反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理由如下:第一,从理论依据看: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这启示我们,应着眼于整体和全局。第二,从现实生活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事例比比皆是,大诗人李白豪放不羁,当称不拘小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时常头发纷乱,可谓不拘小节可见,成大事者应当立足大局,胸怀天下。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可以证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解析】【分析】本题以辩论通常指双方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辩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

42、认识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撰写一辩的辩词。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从正方分析,理由主要是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对小节不可大意。如果选择反方,理由是整体和部分是有区别的,整体和部

43、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这启示我们,应着眼于整体和全局。现实生活角度的原因,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分析。32. .某班同学开展小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下面是研究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基于语音和动作识别的遥控器”研究报告【问题的提出】小课题源于我们的一次助残活动。走进残疾人家庭,我们发现,有些残疾人很难操控电器遥控器上细小的按钮,因此产生了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想法。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我们最终确定了使用语音和和语音识别和动作识别代替双手来操控遥控器的思路。【我们的反思】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对人工智能更加感

44、兴趣。更重要的是,研发出基于语音和动作识别的遥控器,可以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非常有价值。我们体会到,在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我们成长的重要途径。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谈谈这一案例带给你的正确启示。【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们开展课题研究要立足实践,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建立研究问题,努力造福社会。我们要读书万卷,行万里路,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解析】【分析】本题以某班同学开展的小课题研究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问题,考查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考

45、生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谈谈这一案例带来的正确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命题,知识限定明确: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解答时,考生首先应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材料中“小课题源于我们的一次助残活动”“我们发现,有些残疾人很难操控电器遥控器上细小的按钮,因此产生了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想法”。考生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更重要的是,研发出基于语音和动作识别的遥控器,可以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非常有价值”,考生可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在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我们成长的重要途径”,考生可从认识对实践的

46、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要立足实践,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结论。据此整理答案即可。【点睛】启示类主观题的解题思路:一是知识角度:通过设问,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对接教材知识,然后把材料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二是材料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方面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分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原因或意义有哪些,然后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而得出“启示”。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启示我们可以或应该怎样做,不成功的做法则警示我们不应该或不可以怎样做。33. 人们围绕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安全的争论一直十分激烈。“挺

47、转派”认为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反转派”认为风险难以判断,安全有待检验,不应推广。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转基因”是有害还是无害,仍然没有定论。请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人们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认识不能一步到位。【答案】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主体来看,人们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知识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本质暴露有一个过程,决定了不能一步到位。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解析】【分析】本题以“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安全”为背景,从哲学生活角度设

48、置问题,考查认识论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调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详解】本题原因类试题,要求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人们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认识不能一步到位。知识限定为:哲学知识。材料“挺转派认为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反转派认为风险难以判断,安全有待检验,不应推广”表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人们围绕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安全的争论一直十分激烈”、“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转基因是有害还是无害,仍然没有定论。”因为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主体来看,人们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知识水

49、平等条件的制约;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本质暴露有一个过程,决定了不能一步到位。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发展真理。【点睛】纵观近几年政治高考哲学主观题,原因依据类试题考查频率相当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背景材料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贯特色;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设 问一般以“为何”、“原因”、“依据”、“理由”等关键词为题眼,侧重考查同学们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34. 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

50、频率为每天2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对微信阅读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家长:微信带来的碎片式、跳跃式阅读,会“冲击”人们对纸质书的阅读,应该以纸质阅读为主。学生:在网络时代,微信阅读至少不会被时代“OUT”,它给我们带来美好时光。专家:应该加快研究人们的阅读心理。在阅读载体改变的情况下,关键在于引导人们进行一些有益的阅读。请你从哲学角度,评论上述意见。(至少分析两方观点)【答案】示例1: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微信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不会被时代“OUT”,它给我们带来美好时光。但长期使用微信阅读会

51、伤害眼睛,“冲击”人们对纸质书的阅读,也可能成为不法商贩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示例2: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科技进步和阅读媒介的变化,推动着人们反思和讨论以往公众一直关注的国民阅读问题,认识会因此在实践中深化。(也可从矛盾特殊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角度作答。)【解析】【分析】本题以“微信阅读”为背景,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认识论和矛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调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详解】本题为评述类试题,要求从哲学角度,评论上述意见。通过解读材料“对微信阅读,有家长认为微信带来的碎片式、跳跃式阅读,会冲击人们对纸质书的阅读,应该以纸质阅读为主;学生

52、认为在网络时代,微信阅读至少不会被时代OUT,它给我们带来美好时光;专家认为应该关键在于引导人们进行一些有益的阅读”可知,微信阅读有利有弊,体现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应该加快研究人们的阅读心理。在阅读载体改变的情况下,关键在于引导人们进行一些有益的阅读”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点睛】本题属于评析类的题目,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考生应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克服思维的单一性和表面性。考生在回答时注意避免只“辨”不“析”,或者只“析”不“辨”。“辨”要求考生把原来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的问题分解为结构简单、层次单

53、一的具体问题。“析”就是分析,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做判断的理由。在分析的时候应力求全面、透彻、完整、紧扣题意。最后要有总结。应根据题目类型进行总结,或者强调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或者对全部观点进行综述。35. 大自然的造化力量,创造了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化”也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问题时的“化繁为简”,人际关系中的“化干戈为玉帛”,艺术创作上的“化腐朽为神奇”社会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等等。“化”,甲骨文写作“”,左边为头朝下倒立的人,右边为头朝上站立的人。一个“化”字,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智慧,周易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

54、化”的智慧。【答案】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使人们生活得更好。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化”也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问题时的“化繁为简”,人际关系中的“化干戈为玉帛”,艺术创作上的“化腐朽为神奇”社会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等等。【解析】【分析】本题以大自然的造

55、化力量,创造了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真正的哲学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详解】本题设问指向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化”的智慧。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化”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问题时的“化繁为简”,人际关系中的“化干戈为玉帛”,艺术创作上的“化腐朽为神奇”,社会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等等。我们可以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作用和功能、矛盾的普遍性等角度思考分析。【点睛】演绎型主观题(“体现型”):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给出相关的情景材料,且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从逻辑思维形式讲,此类题属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式主观题。解答此类题须先将材料分成若干层意思,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2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