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丹二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卷一、选择题(共60分,共30题,每题2分)1. 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栏目一直备受观众喜爱。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中国人尤其重视家庭血缘关系,故选C;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建的一种选官制度,它们均与题意无关,排除ABD。【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
2、2.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A. 强化了中央集权B. 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 实现了文字统一D. 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西周按照分封制度下规定“周礼”和“雅言”,实际上是规定礼仪和统一的方言,这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和认同,故B正确;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难以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错误;中国文字统一是秦朝时期,故C错误;D中消除语言隔阂说法绝对。3.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
3、表明秦朝A.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C.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统一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及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官僚政治体制,B正确;题干未强调等级制度的固化,排除A项;监察体制包含在政治管理体系内,排除C;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设立,排除D项。4.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出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这些举措A. 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 控制了地方财政支出C. 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 加强了中
4、央对地方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北宋时期设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并对地方进行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为D项;这些举措使知州的行政权力受到削弱,排除A项;B项中的“控制”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5. 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 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 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5、材料“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可见朝廷凸显文官的地位,而文官的来源是科举制度,可见,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可见国家机关的官职分类发生变化,但不能看出其行政效率提高,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北宋官员权力的分化,B选项排除;贵族政治主要是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官制,而材料中没有提及,D选项排除。6. 下表为李治安、钱穆两学者对元代行省制的看法。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学者观点李治安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钱穆行中书省就是
6、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对无权,权只在中央A. 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B. 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首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D. 提高了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李治安、钱穆都强调了元代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知,元代行省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故A正确;B项错在“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错误;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的首创,故C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故D错误。7. 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
7、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
8、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8. 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A.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B.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 宦官权力失去控制D. 君主集权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宦官权力较大,而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因此体现了皇权的加强,选项D正确,选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加强而非中央集权,选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其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因此不是失去控制,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宦官权
9、力来自于皇权,宦官专权意味着皇权的加强。9. 雅典城邦规定,凡年满十八岁且登记注册的公民,在履行了两年的兵役义务之后,即可参加公民大会,无财产、出身等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这一规定A. 排斥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 有利于维护直接民主制C. 使雅典民主成为全民民主D. 表明公民大会形同虚设【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在履行了两年的兵役义务之后,即可参加公民大会”“无财产、出身等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规定有利于扩大平民参政,有利于维护直接民主制,B正确;扩大平民参政并不意味着排斥精英人物参政,排除A;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全民民主,排除C项;扩大平民参政能
10、更好地发挥公民大会的作用,排除D。10. 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说明当时雅典A. 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意识B.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C. 戏剧表演融入民主原则D. 教化功能贯穿戏剧始终【答案】A【解析】【详解】“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是为了鼓励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故选A项;“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不能体现民主,排除B项;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不是为了表演,也不能体现民
11、主,排除C项;“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没有涉及表演的内容,无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排除D项。11. 陶片放逐法规定,公民大会可投票将任何认为对于本邦有危险的人物放逐,对有阴谋的嫌疑分子可不受法律审判而立予处置。执政者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有越轨行动。可见该制度()A. 提高了公民大会权力B. 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C. 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D. 约束了政治人物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执政者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有越轨行动”可知,陶片放逐法使执政者处于公民大会的严密监督之下,审慎行使权力,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陶片放逐法前后公民大会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陶片放
12、逐发符合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排除B项;陶片放逐法监察执政者,与缓和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12. 公元前5至4世纪期间的雅典,演说、诉讼成风,大部分公民虽然自己不精于演说,但他们喜欢欣赏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演说,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这说明A. 雅典城邦蕴含危机B. 演说影响了公民的理性判断C. 雅典民主政治发达D. 演说是民主制度的必然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可知,演说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甚至超越了现实,这说明雅典城邦蕴含着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
13、是雅典民主政治走向极端,演说并不会影响公民的理性判断,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城邦蕴含着危机,与雅典民主政治发达说法无关,故C项排除;演说是民主制度的必然产物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点睛】“对他们来说,言辞的美丽与动听已经胜过事实的真相与真理”是关键信息。13.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有如下规定:“死者的丧衣限于3件,随葬乐手以10名为限”“废除在各种丧宴上豪饮、奢侈地奠酒、太大的花环和用香炉焚香的做法”及“死者不得有金饰随葬”等。这些规定旨在A. 适应帝国扩张的需要B. 限制氏族贵族的特权C. 维护平民的经济利益D. 消除社会贫富差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废除在各种丧宴上
14、豪饮、奢侈地奠酒、太大的花环和用香炉焚香的做法”可知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限制氏族贵族的特权,B选项符合题意。万民法的出现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A选项排除。十二铜表法的本质仍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选项排除。法律不能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D选项排除。14. 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西塞罗意在说明A.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B. 执政官是最高的统治者C. 法律就是最高执政官D. 法律应该由执政官制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再认再现能力。在古代罗马,执政官拥有最高统治权,那么“执政官乃是会说
15、话的法律”,表明连地位最高的执政官都必须依据法律办事。“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就等于说法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A选项正确;材料“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可知地位再高的执政官都必须依据法律办事,体现了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不是指执政官是最高的统治者,故B选项错误;“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体现了法律以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像执政官一样解决一切纠纷和矛盾,体现了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无法得出法律就是最高执政官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没有体现法律应该由执政官制定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15.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认
16、为,“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种认识表达出古罗马A. 习惯法延续的必要性B. 成文法产生的必然性C. 公民法存在的必要性D. 万民法形成的必然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正是由于罗马统治者出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目的及解决对外贸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需要,罗马帝国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法律及在公民法的基础上颁布了万民法,故D项符合题意,C项排除。A项,罗马帝国时期习惯法已被成文法取代,排除。B项,此时成文法已经产生,排除。16. 尽管它的大部分条款只是重申了人们公认的“古老权利”,比如议会
17、应定期召开、议员享有言论自由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但它首次对历史上形成的宪法性习惯作了总结,并以成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它明确了某些长期争议不决的宪法问题,如它规定,未经议会许可,国王不得中止法律,不得用法律赦免权等。“它”是A. 十二铜表法B. 权利法案C. 邦联条例D. 联邦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议会应定期召开、议员享有言论自由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未经议会许可,国王不得中止法律,不得用法律赦免权”描述的是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故A项错误;邦联条例是美国宣告独立后由1
18、3个州结成邦联所制定的根本法,1781年批准,故C项错误;联邦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故D项错误。17. 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年)先后撤换过4个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1770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童年朋友诺思勋爵为首相,此后诺思任首相长达十年。这反映了A. 权利法案并未实行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 国王掌控国家行政大权D. 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依据材料可知,乔治三世时期,国王干预首相的任免,结合所学可知,责任内阁制的特征是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
19、位,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并开始实行;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王干预首相的任免,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行政权仍由以首相为中心的内阁掌控,不是国王掌控行政权力;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步完善,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责任内阁制尚不完善,不是名存实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中等阶级要求变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于是,英国A. 发
20、生了“光荣革命”B. 颁布了权利法案C. 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D. 改革了议会选举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确保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AB分别是1688年和168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是172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19. 被赞誉为在分权制衡基础上开创全新现代宪政体制里程碑的法律文件是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B. 美国1787年宪法C. 1871年德意帝国宪法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
21、题中兼具“分权”、“制衡”、“开创”、“全新”等条件的选项,只有B项,而A项侧重继承与创新,C、D两项首先不是全新和开创,并不是正确的选项。【点睛】正确记忆相关西方宪政文明,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20. 1791年,美国批准生效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规定体现了A. 各州自治原则B. 共和制原则C. 各州平等原则D. 联邦制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D项正确;各州并不能完全自治,排除A
22、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共和制,排除B项;各州有大小之分,并不是平等的,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21.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A. 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B. 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 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中规定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因此麦克马洪此举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故C项正确;此时法国已经
23、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皇派势力强大不代表封建势力的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且此时法国权力中心是参议院和总统,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一做法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的力量均势,故D选项错误。22. 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科学家们的艰苦探索B. 启蒙思想影响C. 殖民争霸战争的刺激D. 政治体制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1 年至1900而德国占202项”,突出德国的科技发
24、展,德国的科技受益于1871年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故D项正确;科学家的努力具有普遍性,不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特色,排除A项;18世纪,启蒙运动盛行,且主要体现在理性,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处政治思想方面,排除B项;根据材料“1851年至1900年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可知,此时英法是传统殖民强国,而美德是新崛起的国家,排除C项。23. 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认为只要断绝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就会因失去财源而亡国,且英军只擅长海战不会陆战,预料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种认识根源于A. 对英贸易的优势B. 八旗军队的强悍C. 世界市场的形成D. 闭关自守的国策【答案】D【解析
25、】【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对英国的认识很粗浅,甚至是错误的,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长期闭关锁国,对世界大势不了解,选项D正确;选项A不是这种认识的根源,排除选项A;鸦片战争前八旗军战斗力远不如前,排除选项B;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最终形成,而且当时中国也未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选项C。24. 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反映了A. 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B. 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26、C. 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D. 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反映了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仍然没有真正觉醒,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而是强调鸦片战争尚未真正引起民族觉醒,故C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的劣势,故D排除。25.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
27、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 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B. 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C. 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D. 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官员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危害认识不足,说明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选项符合题意。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选项排除。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的说法与材料强调的官员对协定关税签订后洋洋得意的态度相矛盾,B选项排除。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说法不符合史实,协定关税给中国的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灾难,D选项排除。【点睛】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的
28、规定是一种片面的协定关税税率。它只规定英商对华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规定中国对英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英方须同中国商量。其结果便形成了中国单方面的减让关税税率。因此,这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26. 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A. 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D.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来看,1853年南京棉布滞销,特别是鸦片烟无法销售,根据所学知识联
29、系当时是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对列强的侵略权益产生巨大冲击,故选D项。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无法使鸦片烟无法销售,故A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从时间上看均发生在1853年后不能对商品滞销造成影响,故B、C错误。27. 太平天国曾颁布法令:“凡朝中大小官员,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规定反映出A. 太平天国实行法治B. 太平天国建立天王专制C. 农民政权趋向封建化D. 其不具备反封建的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
30、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法令是在强化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这说明农民政权已经趋向封建化,故C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太平天国没有实行法治,故错误;“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等体现不出天王专制,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故D项不符合史实。28. “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
31、详解】根据材料“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18401842)爆发期间李鸿章的淮军尚未组建,淮军成军与1862年,A选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淮军尚未组建,B选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期间未和中国海军海上作战,D选项排除。【点睛】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
32、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29. 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A. 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B. 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C. 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D. 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甲午战争之前,我国早已经出现民族危机,而面对危机,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洋务运动这一举措,建立起了新式军队,目的就是要改良自强,故BCD都不符合史实;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皇权专制之下,日本则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故选A。30.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
33、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A. 鸦片战争爆发后B. 甲午战争失败后C. 八国联军侵华后D. 武昌起义爆发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皇帝是道光帝,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慈禧太后没有体现出“奴颜和谀态”,民族抵抗意识也没有全部丧失,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故D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奴颜和谀态,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抵抗意识也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二 材料分
34、析题(共40分,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31.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
35、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
36、)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解析】【详解】(1)“不同”,据材料
37、一信息“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得出: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由材料信息“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得出: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依据材料信息“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得出: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据材料二信息“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得出:管辖区域大;由材料信息“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
38、权无所不统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得出: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由材料信息“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得出: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原因”,依据材料信息“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得出:元朝疆域辽阔;由材料信息“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得出:民族征服;结合所学知识从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的角度补充。“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3)“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平衡与协调,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角度分析。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39、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机制,仍被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摘编自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材料二 原定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美国政治体制,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取代邦联条例。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因此这次会议便称为“制宪会
40、议”。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终于在1787年9月17日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并提交各州批准。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代议制确立的相同点。【答案】(1)变化: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封建贵族日渐衰落;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2)特点:制定形势具有紧迫性;制定方向具有变化性;制定过程争论激烈。原因: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领导人的认识。(3
41、)相同点: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根据材料一“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可得封建贵族日渐衰落;根据材料一“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可得国王逐渐“统而不治”;结合“光荣革命”后英国政体发生的变化可得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2)第一小问特点,结合美国独立之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严峻形势可得制定形势具有紧迫性;根据材料二“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可得制定方向具有变化性;根据材料二“会议经过三个多
42、月的激烈争论”可得制定过程争论激烈。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结合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可得邦联条例引发统治危机;结合18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可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二“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结合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主要领导人的共同认识可得主要领导人的认识。(3)结合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可得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根据材料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材料二“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可得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43、;结合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开创的民主共和制可得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型刷后世殺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自今以后,大皇帝思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养,奇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发晓示,以便英商接例交纳。摘自南京条约材料二 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其对朝鲜和中国台湾的几次侵略虽遭到抵制,其野心却愈挫愈烈。1888年6月,日本政府采纳了伊藤博文等人的建议,除继
44、续向中国渗透势力外,提出了一个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作为发动对华战争的准备。1897年,部分军国分子制定了征讨清策。1890年,日本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统治者为了摆脱困境,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从对外战争中寻找出路,从而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各。摘编自董守义等中国近代史教程材料三 第十款大清帝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斤、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颂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
45、立时弹压惩办,否则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摘自辛丑条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给中国主权带来的破坏。(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简析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的危害。【答案】(1)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2)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日本军国主义极富侵略性,对华战争蓄谋已久,为了摆脱经济危机。(3)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详解】(1)根据“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
46、君主型刷后世殺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结合所学得出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根据“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得出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根据“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得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2)根据所学,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提出了一个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作为发动对华战争的准备”得出日本军国主义极富侵略性,对华战争蓄谋已久,根据“日本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统治者为了摆脱困境”得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3)根据“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得出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