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1学期自主检测试题高一历史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清代清经解中提到:“古之时诸侯之嫡长为世子,嗣为诸侯,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 之法”,“”应为A分封B大宗小宗C禅让D皇帝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A建设的延续性B存在的合理性C创新的曲折性D产生的必要性3下
2、表反映了各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代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15%4%17.2%24.5%46.1%A社会主流思想的强化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制度的变革与创新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4西汉的尚书官员通常不参与内朝议论国政、顾问,见于史料的,只有孔光任尚书令时,皇帝认为他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就让他参与各项事务。这一制度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B使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C防止吏治腐败D保证决策时能集思广益5元朝中书省常批评各地方行省官员,说他们“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
3、得似前泛咨”。这说明元代A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平等并立B中央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C中央与地方矛盾呈现激化趋势D地方行省的独立性日渐增强6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事务分工有利于A限制皇权高度集中B六部行政权的加强C强化官僚贵族特权D行政效率的提高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不合理的是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C后一个“不公正”是
4、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D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8贼情汇纂中记载,吴好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发出告示:”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大口岁给一石,小口五斗。”太平天国的这一举措A为起义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C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D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9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A 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 1900 年B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
5、沿线设防的炮台C割地面积和赔款数额都超过了之前的条约D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10庚子以后,清政府再次打出“维新”旗号,展开变法。民国之初,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激烈反对。对上述历史现象的最佳诠释是A改革是实现王朝自救的出路B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现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D封建统治的根基已不复存在11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如图中的ABCD121939年1月,华北五台山地区举行第一次摄影展,展出的照
6、片有:十八集团军收复城镇,缴获日军战利品,群众参战、部队生活、群众生产等,老乡们纷纷前来参观。这主要说明A沦陷区人民深受战争摧残B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抗战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D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131949年初春,在扬州城区和农村,随处可见“为支援前线,获取全中国胜利”、“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等标语。尽管春荒严重,但是扬州地区的广大人民,仍然响应号召,积极投身支援前线运动。据此判断,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针对的是即将到来的A挺进大别山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14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
7、全方位”的含义是A奉行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B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C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D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15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因时机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如图)。该法典的颁布A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发展的基础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作用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D厘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16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到1961年改为只打宣传弹。这
8、表明A中央已放弃武力统一B海峡两岸保持联系的重要性C“一国两制”初步提出D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被打破172005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有关对该项政治制度的评说不正确的是A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形成B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正式行使其参政、议政的职权C1954年,政协会议停止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D新时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之进一步完善181971年后,中国对外援助的国家数量增加,外援资金由此前年均1亿多美元上升为年均5亿多美元。1973年中国援外支出占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6
9、9%和206%。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A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B中国对外政策发生转变C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D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墓础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20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
10、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A推崇哲人和学者的作用B强调公民的参政意识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21江平教授在罗马法基础中指出:罗马法是奴隶制国家时期的法律,但“在一个长达一千多年的奴隶制社会中,生成了商品生产社会第一个较完备的法律。显而易见,这样一个法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完全不相吻合。是一种与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本质完全不同的法律。”下列理由最合理的是A罗马法是平民与贵族激烈斗争的结果B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适用范围狭小C罗马法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D罗马社会农商并行发展的双重经济22据十二表法的规定,当有人种葡萄时偷用他人材
11、料来做葡萄藤的支杆时,不许支杆的主人马上讨还材料,只许他向葡萄园主双倍诉追支杆的价值,只有在葡萄园终结的情形下才可取回支杆的原物。这案例说明在罗马A法律缺乏灵活和变通B审批程序缺乏公正性C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D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23制宪会议上,美国的建国者们认为:过度的民主会毁掉美国,过少的民主则会毁掉独立战争所赢得的自由。他们主张建立由“一个”“一些”和“许多”三部分组成的政府。这一方案旨在强调A中央集权原则B自由平等原则C人民主权原则D有限民主理念2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
12、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A王权结束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C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25“宪法曾赋予共和国总统以任命阁员之权,但没有决定在任何限度以内他可以真正使用这种权力。宪法中,虽规定有内阁,但内阁如何运用,内阁总理地位如何,则都靠习惯的发展。几个政党联合轮流执政使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下列描述不符合该宪法的是A该宪法诞生于1875年,为当政者提供了一定解释空间B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C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内阁对国家元首负责D议会采取两院制,拥有一定的制约总统
13、的权力261883年,德国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行了意外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发起第一届国际劳工保护会议,这些都走在世界前列。这些现象能说明A福利社会在19世纪末已经建立B德国现代化以政府为主导力量C社会主义运动通过合法道路进行D德国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27巴黎公社使无产阶级“社会共和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和国的“社会性”在于:废除了常备军,而代之以武装的人民;警察也被立刻免除了政治职能,而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这表明巴黎公社成立的伟大意义在于A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B清除资产阶级统治
14、的政治色彩C创立了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D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28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受到了工人、士兵和水兵的热烈欢迎。在演讲的时候,喊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社会主义万岁”。此口号实质上( )A提出了推翻沙皇专制政府B要求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C提出了结束战争实现和平D指出了新阶段的革命任务2920世纪60年代中期,众多领域的学者们在发展贫困人民的事业时经常使用“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盈余分配”、“两极分化”、“主导依赖关系”和“屈从的发展”等术语。这些“术语”的出现反映了A西方优势地位的最终形成B冷战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C福利国家的建设势在必行D经济全
15、球化趋势加剧30下图是王同学在学习美苏争锋一课后所做的课堂笔记(部分)。对于该笔记的描述正确的是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冷战是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并加速其形成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和框架两极格局瓦解意味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ABCD第II卷(非选择题,共计40分)二、材料分析题31奋斗与抗争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摘自天朝
16、田亩制度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八条: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院之编制及法官之资格以法律定之。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太平天国社会改革措施。材料一体现了农民阶级的什么思想?(2)临时约法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产物?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法律文献所确立之政体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历程。32(8分)材料 把国家当作“理念”来看待的黑格尔,曾揭示过一个极重要的道理,他指出,国家制度是各国历
17、史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必须适合于本民族“理念”的发展。因此,每个民族都有着具有自身特点的政治制度,要想把某一民族的国家政治制度强加给另一个民族,往往是徒劳无益的。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解读文中“理念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予以阐述(要求:紧扣材料,自拟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3(19分)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整个秦汉时代,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以前,西南夷地区基本上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
18、初步开始设立郡县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平城之战后,汉朝对内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对外采取了缓和的政策,于是有了和亲。即便匈奴出兵犯边,汉也尽量维护和亲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使汉朝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客观外部环境。汉武帝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两汉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十分复杂。汉明帝死后,西域各民族的势力壮大,汉章帝调整了对待西域的民族政策,一度有所收缩。但是,到了汉和帝时,开始打击匈奴,治理西域。摘编自 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民族
19、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 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 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1)
20、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民族互动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民族关系的认识。2020-2021-1学期自主检测试题参考答案1B2B3C4B5B 6D7C8D9B10C11B12D13D14A15D 16B17B18B19A20B21D22C23D24B25C 26B27B28D29B30D31(1)措施: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圣库制度。(2分)思想: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2分)(2)运动:辛亥革命(1分)特点:人民主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2分)(3)概述:1
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年8月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秋收起义之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6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可以概括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的社会改革措施。材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绝对的平均主
22、义思想。(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概括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产物。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之编制及法官之资格以法律定之”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片信息的处理能力。从图一中可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图二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图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革命道路32(8分)示例一:观点: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应符合中国国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践当中,绵延两千年的君主制和清末新政提出君生立宪,代表了封建大地主阶级利益,代表了专制制度,不适宜中国国情,被时代抛弃,被中国人民推翻;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则代表了大资本家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脱离了中华民族的实际,最终也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百姓当家作主,找到了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和适合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示例二:观点:西方
24、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政治制度变革需兼顾本民族特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君主,体现了君主制在英国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君主制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诉求之间,兼顾了人民对君主的情感。英国长期的君主制传统,同时为了保障资产阶级利益,决定了其选择君主立宪制。法国为思想启蒙的发源地,法兰西民族同时也具有崇高的浪漫主义革命情怀,因此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最为彻底,完全消灭了君主制,同时伴随着暴力流血和牺牲,法兰西崇尚自由和启蒙的民族理念,决定了其暴力革命推翻君主制以选择民主制度。德国的专制制度历史较长,有军国主义传统,步入近代之时完成国家统一的时间还不算长,因此其确立的二元
25、君主立宪保留有大量封建残余,皇帝依然保有大量权力。德意志民族的军国主义思想和长期的封建专制理念,决定其选择了二元制君主立宪的社会制度【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就“理念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展开阐述,结合所学可知,一国的社会制度必须与本国的实际国情相符,盲目照搬别国的经验与制度往往不能取得成功。如根据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可知,英国在本国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形成了民主共和制,德国和法国也分别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但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制度又存在一定差别,即便同为君主立宪制,英国与德国的政治制度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说明政治制度的变革需要兼顾本民族特点。
26、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或者引用其他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33(1)特点:以汉族为中心的统-多民族共生;民族关系矛盾与和谐并存;汉匈关系占民族关系的主导;民族之间通过出使与和亲方式实现融合;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4分)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6分)但是长期的民族战争,不利于秦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分)(2)表现: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
27、;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5分)(3)认识:认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尊重,团结少数民族,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统一及变得强大。(言之有理即可 2分)【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共生、矛盾与和谐并存;根据材料“整个秦汉时代,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可知,汉匈关系占民族关系的主导;根据材料“即便匈奴出兵犯边,汉也尽量维护和亲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使汉朝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客观外部环境。汉武帝为了
28、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可知,民族之间通过出使与和亲方式实现融合;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初步开始设立郡县治理西南少数民族”“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可知,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到秦汉时期民族互动有正常和战争两种互动方式,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等方面分析秦汉时期正常民族互动的积极作用。同时,从不利于秦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等角度分析民族战争的消极作用。(2)表现:根据材料“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
29、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可知,新中国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根据材料“1952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可知,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可知,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根据材料“1990 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可知,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根据材料“1992 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可知,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3)认识: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中秦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历程以及民族政策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要认识到各民族间尊重、团结才能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而良好的民族关系是国家统一、稳定和强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