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当时,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纣王惊闻周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以数量而论,商军的兵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招致惨败。对此,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披览至此
2、,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书”特指尚书,亦即书经。武成是其中的一篇。孟子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这一论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宋代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与发挥,强调读书要“有疑”,且在“无疑处有疑”,要“濯去旧见以求新意”。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在多有。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做进一
3、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他说,尚书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他还举出尚书武成篇:“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者,“周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举了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贵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以颂美文帝。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不是
4、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增溢功美,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书的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学作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比如,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王充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言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吹求过苛了。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选自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5、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君,商纣王是暴君,因而牧野之战不会惨烈到“血流漂杵”的程度。B. 一些宋代理学家不仅认同了孟子关于尚书的怀疑,而且还发展了孟子的“有疑”论。C. 王充认为从牧野之战的作战地点和行军习惯来分析,当时既无杵,更无“漂杵”的可能。D. 对尚书武成的质疑,孟子着眼于仁人无敌于天下,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以“牧野之战”为立论基础,从古时到近世,列举了史书失实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B. 本文两次引用了王充对尚书的陈述与批驳,这些都能佐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C. 文
6、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怀疑精神的可贵。D. 王充列举汉光武帝驳斥责光上书之事是为了证明近世之事尚且易流于不实,况远古之事。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史书中出现记载失实现象的原因,即记载者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穿凿傍说。B. 要传承国粹人文,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怀疑的精神,就能去伪存真,产生新学说。C. 在学术研究中,文学作品更强调艺术的真实,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D. 本文认为王充对诗经的质疑过苛,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7、6题材料一:目前,人工智能写诗超过一般人的水平,最终能否超过杰出诗人的水准,还要假以时日。在掌握词语和技巧方面,人工智能有其特殊优势。人脑能背诵一万首诗就不得了了,而电脑可以储存海量诗歌。海量诗词的词语、典故和表现方法,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和最优组合,完全可以写出比较好的诗。就像人的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机器也需要不断学习完善。比如,稻香老农作诗机1.0版,瞬间就可以写出一首诗词,诗的形式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诗句没有什么意义。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最近,稻香老农作诗机的3.0版将上线,做出来的诗会更完善。机器目
8、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今后人类身上的装置会成为一个记录仪,随时感知人的情感。计算机可以感知到这种情感,并与数据库里的海量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进行分析配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词汇和表现技巧,写出比较贴切并能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一首优秀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创性。这一点,人工智能似乎难以做到。但是,任何创造都是在传承前人经验和技巧上完成的,而电脑可以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电脑写诗的个性化和独创性,是可以期待的。(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材料二:现在,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诗句,有一些甚至相当惊艳。然而这个过程也存在问题。乔姆斯基
9、指出,“无色的绿色想法在狂热地睡眠”这样的句子在语法上成立,却是荒谬无理的。随着技术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将能精确模仿人类神经元的刺激反应,然而好诗激发的情感层次十分丰富,能否约化为某种模式,还是一个问题。另外,人类个体始终在推测与判定他人的意图,这样的“主体间性”贯穿于人类阅读诗歌的过程,而人工智能将人类作为整体认识,缺乏主体之间的交互;解决这一难题恐怕还要等待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出现。诗强调独特性,一首好诗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前所未有”上。这和围棋不同。人工智能学习围棋,是对已有棋路的破解;而要创作优秀的诗歌,则要避免已有套路,这是摆在人工智能面前的艰巨任务。(摘自程羽黑当人工智能具备了主体
10、意识)材料三:机器诗人要经历模仿、置换、命题才能逐渐走上自主自由创作的境界。不过,具有先进人工智能的机器在学习写诗方面,比人类进步快,因为其记忆力、耐受力和学习能力、纠错能力是人类不可望其项背的。类似灵感、欲望、情感等属于人类诗意的原创造力,机器能跨越这样的鸿沟吗?过去,我们觉得不可能!可今天,神经网络技术、基因科技、量子科学和人工智能都在快速发展,这些研究令传统信念动摇,我们还是要多观察,多等待。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诗歌写作,作为人类诗歌的新品种,正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诗词将不再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每个人都可以用诗句表达情意、交流沟通。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全社
11、会的艺术素养自然随之提升。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机器写诗可能会对诗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譬如,由于其快速而不知疲倦的制作能力,会不会造成需求过剩?为了满足读者趣味的倾向性设计,是否会造成类型化的机器诗歌写作泛滥,而原创性、创新性的作品难遇难求?当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平台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廉价好用,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偷懒,总是依靠机器来帮自己写诗,那很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诗性功能退化。(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超强的记忆、耐受、学习和纠错能力,人工智能在学写诗方面较人类有其特殊优势。B.人工智能通过深
12、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令人惊艳的诗句,但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C.当前人工智能缺乏自主意识,在诗歌阅读过程中难以像人类一样进行主体间的交互。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有望写出贴切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以稻香老农作诗机为例,论述了人工智能要写出较完善的诗歌需要不断学习。B.材料二中把人工智能学写诗和学围棋作比较,论述了人工智能学写诗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独特性价值。C.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储存的词语、典故和手法进行智能分析和最优组合,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D.在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
13、前人创作经验和技巧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写诗有望表现诗歌的个性化和独创性。6.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与弊。(6分)(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糖桂花唐玉霞炎热还未走远,桂花就开了,仿佛迫不及待。油绿的叶子里密密麻麻绽满了细细小小的花朵。雕琢般的四片花瓣,一星半点花蕊,能爆发出浓烈的芳香。来来去去的人,简直要在桂花香里迷失了方向。开黄色花的金桂,开橘红色花的丹桂,开淡黄近乎白色花朵的银桂,在村子里次第开放,熙熙攘攘地开着,浓浓的香气笼罩着整个村子,经久不散。这样酽酽地香醉几日,就有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坐在树下补衣服,儿子、媳妇
14、都在田里忙。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老娘插不上手。老娘已经下不了田,只能在家里烧烧锅,扫扫地,喂喂猪,其实也是不少事,但因为不割稻不插秧,家里的事情再多人也是看不见的。这一日老娘刷了锅,舀了两瓢子糠到桶里,余火热了洗锅水,连中午饭剩下的锅底,舀进桶里,搅拌了,拎到猪圈里。但是一拎却拎不起来。老娘不敢要强,慢慢挪到猪圈,自言自语,一定是今天糠舀多了,水倒多了,不然昨天还拎得起今天怎么会拎不起来呢?自从耳朵开始聋,老娘就喜欢自言自语。揣着一点心思,老娘做事有点儿走神。她拿扫帚把苹屑扫扫,扫到桂花树下,地上铺了一层落花。老娘索性不扫了,抱了张破床单铺在树下,她自己掇了条凳子,坐在桂花树下补衣裳。一个
15、双抢,小孩撕开的褂子,大人磨烂的裤子,都堆积着。只是一条裤子绽开的裤线还没有缝完,老娘就打起了瞌睡。桂花扑簌簌地落在老娘头上、怀里,太阳暖烘烘地晒着,穿过桂花树,斑斑驳驳落在老娘头上,晒得老娘头皮有点燥热。一阵“咯咯哒”的叫声传来,惊醒了老娘,原来一只母鸡下了蛋。老娘拍打着身上的桂花,把缝了一半的裤子放下来。近来一坐下来就瞌睡,可是真上床躺下,又睡不着,这让老娘心里疑惑得很,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怕这样,这可不是个好兆头。黑蛋爷爷就是坐着打瞌睡,身子一歪死了。老娘虽然整天把死挂在嘴边,可她不想死。孙子还没有长大成家,她还想抱个重孙子再闭眼。老娘站在树荫里越想心里越不甘,索性不坐了。她取了支竹竿,竹竿
16、的一头绑着一只兜,这是打柿子用的。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竹竿在桂花树之间游走,轻轻触碰。桂花像急雨一样落下来。老娘胳膊举得酸了,看看破床单上落了一层,老娘拎起床单四角,把桂花倒进一只筲箕里。老娘有一只装雪花膏的玻璃罐子,装了何湾的豆糖、雍家镇的玉带糕,或者墨子酥、柿饼,都是娘家来人带给老娘,或者儿子去集镇里买给老娘的。一个夏天,什么样的东西都吃完了。老娘将桂花倒进玻璃罐子里,倒一点,加一点红糖,再倒一点,再加一点红糖。这红糖是老娘的宝贝,老娘不相信白糖,她相信红糖最补。她年轻时坐月子,想喝口红糖想巴了心。满满装了一只罐子,老娘将罐子收到床档下。想了想,老娘蹲下身,将罐子往床档深处推
17、了推。老娘做的是糖桂花,总要等上月余的光景,红糖慢慢溶在桂花里,桂花由金黄转成巧克力色,若是白糖,颜色要明艳一些。打开罐子,浓香甜蜜。煮元宵的时候舀一勺,或者做桂花糕的时候舀一勺,甜还在其次,香味的醇厚最是销魂。前两日过中秋,乡下自己蒸月饼,糯米面里面包了糖粉。隔水蒸了,软软糯糯甜甜。媳妇就说,要是有糖桂花,包了糖桂花馅儿才叫又香又甜。桂花馅儿的月饼是做不成了,老娘要等到儿子冬日里下塘踩了藕,做桂花糯米藕。糯米和藕同煮,到糯米黏稠,藕也烂了,盛起来舀一勺糖桂花,就是老娘也能满满吃上两大碗。除了做糖桂花,老娘还会做桂花酱。前些年和儿子媳妇一起下田,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太
18、阳西斜的时候,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老远就听见猪在猪圈里嗷嗷叫,拱着圈门,家里大门开着,却没有人影。桂花树下的凳子上,放着针线笸箩,一支长长的竹竿横在地上。儿子捡起竹竿说,这是谁放在这里,把娘绊倒了不是小事情,边说便往屋里走。屋里,老娘趴在床沿上一动不动,一只手还扶着床沿,她将罐头瓶子往里推一推,扶着床沿想站起身来,但是没有起得来了。一阵风吹过,桂花香从屋外飘进来,老娘觉得有点儿醺醺的,就此闭上了眼睛。(选自唐玉霞悠然岁时迁,有改动)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老娘”“媳妇”“儿子”“黑蛋爷爷”等称谓不仅交代了亲密的人物关系,而且散发着浓
19、郁的乡土气息。B.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老娘的心理描写着力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C.太阳西斜时,“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透露出正是孩子们的勤劳,让老娘的晚年生活甜美而安心。D.文章哀而不伤,虽然写老娘之死,却不渲染死亡之悲切,而是努力营造“桂花静落”般动人的艺术情境。8. “糖桂花”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
20、奉钱三,何独以五。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
21、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功臣皆曰:“臣等被坚执锐,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
22、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B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D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23、/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古时平民百姓不能身着锦绣,而只能穿麻布衣服,可用来借指平民百姓。B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儿子,历代多以长子做太子。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D顿首,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后通用作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表尊崇对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萧何慧眼识英。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利用职权保护他并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韩信得到萧何推荐成为大将军。B萧何重视
24、文法。刘邦入咸阳,将领们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收藏秦朝的法律诏令及图册文献。C萧何忠君尽职。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制度,兴建土木,必先上奏;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先行办理。D萧何明哲保身。他听取鲍生意见,派亲人到军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以示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5分)(2)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5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列这首三首诗,完成1415题。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曹
25、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注】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上国:指京城。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B. “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自己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C.颈联虚写,想象朋友此行之前途,不仅对
26、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写出了诗人关怀朋友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D. “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15.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道小题,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氓中借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3)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_,_。三、 语文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
27、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春节这道文化命题总是令人回味无穷,越是深入咀嚼,越能品味到文化自信_的力量。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引进来量能扩充的今天,人们对“年味”的理解、对过年方式的选择也更为丰富多元。但不论文化表象怎么样,像亲情团聚、敬老慈幼这些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因子,都牢牢占据着春节文化的中枢。一位学者说得好,“一切文化将最终积淀为人格”。对家的依恋和向往,构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人格,以至于亲情眷顾成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胎记,( )。年复一年,亿万个家庭的团圆故事总会在春节集中上演,“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成为春节这股文化潮汐_的生动见证。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
28、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通过网络直播,外地游子同样分享到家乡自导自演的“村晩”的甜蜜幸福。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文化振兴乡村的希望蓬勃也为创新春节文化注入了源头活水。事实上,春节文化一直在_。改革开放40年来来,从央视春晚开播到短信祝福、网络贺年,再到如今旅游、健身、读书等各式过年潮流,新的文化样态不断孕生蝶变,让春节这杯时间的佳酿散发出_的芬芳。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也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希望。B. 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希
29、望,也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C. 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文化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也为创新春节文化注入了源头活水。D. 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也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希望蓬勃。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过年回家成为最重要的春节节日仪式B. 回家过年成为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仪式C. 过年回家成为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仪式D. 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仪式是回家过年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厚积薄发 持之以恒 推陈出新 流芳百世B. 厚积薄发 经久不衰 与日俱新 历久弥新C. 喷
30、薄而出 持之以恒 推陈出新 历久弥新D. 喷薄而出 经久不衰 与日俱新 流芳百世2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全有误的一项是() (3分)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谣诼(放荡)谓余以善淫延(久久)伫乎吾将反 回朕(皇帝的谦称)车以复路兮进(到朝廷做官)不入以离尤兮 忍尤而攘(排斥)诟宁溘(突然、忽然)死以流亡兮 苟余情其信芳(苟且)A B C D2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兴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3分)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D采薇采薇,薇亦作止。22下列是一些古装剧中的台词,每句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来客祝贺
31、朋友女儿出嫁时说:“小女不错,嫁个好人家呀。”雷横一边接过晁盖送的银子一边说:“多谢大哥,我就笑纳了。”“今日府上一叙,未见乃弟风采,甚是遗憾。”出门送客,说了一句:“款待不周,还望海涵”“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贵乡何处?四、 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就在于太过暴怒。
32、 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文题自拟,明确文体,写作内容必须在材料涉及的范围之内,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D 2. C 3. D【1题详解】本题D项,“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无中生有,据“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王充只是进行合理分析,并未体现出他“亲往实地调查考证”。故选D。【2题详解】本题C项,“对比论证”错,文中先是利用武王伐纣事件引出尚书武成的记载;再写孟子的批判,张载、朱熹提出了读书要有“疑”;接着写“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进
33、一步写王充的批判;最后得出结论。文中没有对比论证。故选C。【3题详解】A项,“原因”解说不全面,据“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在多有。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可见,“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穿凿傍说”只是原因之一。B项,“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据最后一段“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可见应对不同的“书”区别对待。C项,“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错误,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固然不同,当文学作品也当来源于生活,也应关注史实的
34、真实性和合理性。故选D。4. B 5. C 6. 利: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提升社会的艺术素养: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弊:可能会带来需求过剩:可能会导致原创性作品难求;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诗性功能退化。【4题详解】本题B项,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不正确,原文是说“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故选B。【5题详解】本题C项,“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7.B B项,“着力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说法错误,心
35、理描写表现的内容很多,并非“着力表现老娘内心的孤独与寂寞”。8.折射了老娘晚年在卸下重担后可以顺从内心喜好而感到轻松自南的心态。以前,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寄托了老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一罐糖桂花引发了老娘对美味与未来岁月的期待,引发了她内心的愉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带着希望悄然而逝的生命的遗憾与感动。老娘在酿糖桂花的期待中,在醺醺的桂花香中死去,这既让人觉得遗憾,又心存安慰。象征着母亲的勤劳与付出。母亲一生辛劳,默默付出,临终前的那一刻,还在做着桂花糖。 9.细腻温婉。作品对老娘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描写细腻,笔调温婉,塑造了一个平凡乡村老妇的典型形象。朴实自然。语言生
36、活化、口语化,符合普通的乡村生活情境与人物身份,亲切感人,朴质自然。生动形象。文章首尾的写景具体形象,清新优美,为故事和人物增添了诗化的意韵;做糖桂花的过程,文字逼真,如在眼前。平淡而深沉。于平淡的语言中注入深沉,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无所不在的真情,通过做桂花糖等情景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温馨中又透着幽幽的浅愁。修辞丰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叠词等修辞,如“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真切传神。二、古代诗文阅读 10. D 11. B 题中B项,“有时也指其他儿子”错。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的嫡长子称太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
37、 12. A 题中A项, “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错,原文“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意思是“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可知此事发生在“高祖以吏繇咸阳”时,此时刘邦已不是贫民百姓。故选A。13. (1)汉王领兵东进。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草。(2)为您打算,您不如派自己能够作战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汉王一定会更信任您。(1)引,领兵;东,东进;以,凭借的身份;给,供给。(2)计,打算;诣,到;益,更加;子孙昆弟能胜兵者,定语后置,“能胜兵者”作名词“子孙昆弟”的定语,按现代汉语应在“子孙昆弟
38、”前,却放其后,故为定语后置。14. B B项,“劝自己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错误。“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友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不必因为下第而失落。一是表示惜别,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故选B。15. 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16名句默写(1)桑
39、之未落,其叶沃若。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三、语文文字运用17. B 。A项,语序不当,“为春节文化”与“也折射出”两分句位置互换;C项,偷换主语,承前“文化追求”和后“春节文化”,不是“乡村振兴”应是“乡村文化的振兴”;D项,“折射”和“蓬勃”不能搭配;两分句语序不当。故选B。18. C本题“最重要的”修饰“春节”,语序不当,排除A;承上文语境“对家的”句可知句子的主干是“回家成为仪式”,B、D两项均偷换了主语,应排除。故选C。19. B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
40、线的样子。语境是说文化的力量,应用“厚积薄发”。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保持较高旺盛状态。语境是说“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这股文化潮汐经历很长时间依然保持旺盛的状态,应选“经久不衰”。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与日俱新:新,新面貌。随着时间一同更新。语境是说春节文化一直在更新,应选“与日俱新”。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 “流芳百世”不能修饰“芬芳”。故选B。20. 【答案解析】C谣诼:造谣,诽谤。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攘:忍受。
41、苟:只要。21【答案】D只有兴,没有比。22“小女”改为“令爱”;“笑纳”改为“收下”;“乃弟”改为“令弟”;“款待”改为“招待”;“家父”改为“令尊”。23本题材料共包含两个段落,考生可将其对比分析,从而得到写作的立意。按照由果溯因分析法分析:材料讲述的是蚌和野马两种动物在遇到磨难时的不同表现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结局。蚌,感到痛苦,无法排出,不怨天尤人,孕育美丽的珍珠;野马,不舒服,无法赶走,暴跳狂奔折磨而死。可联系现实去思考其寓意,蚌和野马,喻指现实中的人们;沙子、蝙蝠,喻指人们中最为苦恼的东西、人们经常思考却又无法改变的东西。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不妨多想想蚌和野马。我们
42、何不像蚌那样,设法适应,利用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以“蚌”的肚量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境遇,使之为我所用,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包容的肚量,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它来自对生活的磨砺和理解,源于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永远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求索取的付出;对任何人能谦虚、平和,放低自己的位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生活和社会自然会对我们有回报,这份回报也许会超乎“名”,超乎“利”,是我们精神境界的一种升华,是自我心灵的一种超脱。参考立意:1、忍受苦难。2、直面痛苦。3、心静如水、平和心态。4、要学会以平和(积极、客观、冷静、理性)的心态看待生活或
43、生命中的挫折(问题、困难)。学会乐观面对困难“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木心的一句话道破人生的真谛。每一次靠岸,都会经历狂风骤雨;每一次成蝶,都会经历破茧挣扎;每一次开花,都会经历生根发芽;每一个困难,都需要乐观面对。在历史长河中,能乐观面对困难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在海上航行数月而一无所获后,哥伦布的船员们被逼到了绝望的边缘,他们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和茫茫大海发出的无声的恐吓,最终联合起来反抗船长。哥伦布许诺再航行一周,若还是见不到大陆就回头。殊不知从一开始,哥伦布已将实际航程减少后,再告诉船员们,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船究竟走了多远;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们的处境有多么危险;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再往
44、前,不是大陆便是地狱。但是,他却成了最乐观的人,他依旧期盼着前方的大陆,依旧微笑着坚持向前于是,他发现了美洲。不论是用乐观发声的贝多芬,还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海伦凯勒,都曾用一生的拼搏与成就,诠释着乐观面对困难的真理。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乐观面对困难,是穿越人生荆棘的一把尖刀;是搏击人生风浪的一张风帆;是遮挡人生风雨的一顶大伞。因此,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美好品质,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容易抑郁的时代,高考的大山压得学生无法喘息,就业的石磨碾得青年人粉身碎骨;年纪轻轻的便放弃了生命,一点磕绊便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毒害朋友。生活是如此困难,可是,世人不知,加一点乐观便可中和其中的
45、苦涩。大家知道,著名演说家尼克胡哲是一个乐观面对困难的人。如今的他阳光开朗,励志乐观他可以和朋友来一场高尔夫比赛,争个胜负输赢;他可以和家人谈天说地,忘记烦恼;他甚至可以站在最高的讲台,用最洪亮的声音,讲述最有力的故事!他比我们当中太多的人要优秀,但我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如此伟大的人物,竟是个生来没有四肢的残疾人,竟是个十岁时便尝试自杀的自卑者!可是,人生就是一面镜子,你对着镜子做出笑脸,人生便会还你一张笑脸。胡哲便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微笑的人,最终,乐观的他改写了自己人生的悲剧剧本,使他走出命运的阴影,来到聚光灯下,成为人生喜剧的主角!他的身体矮小,却阻挡不了他成为精神的巨人!如此人格,真让那
46、些消极厌世的弱者羞煞愧煞!当然,我们认为要乐观面对困难,并不是盲目乐观,自欺欺人。我们不应该只求心平气和而不思进取。其实,乐观便是无所畏惧,而后战胜困难。正如贝多芬所言:“我已经决心和自己的命运尽力战斗,无论如何不愿自己破灭。”所以,乐观面对困难,穿越人生的沙漠,才能笑看人生的椰枣树。参考译文: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
47、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先把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领兵东进。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草。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
48、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派自己能够作战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
49、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这一天,对萧何的父子兄弟共十多个人全都给予封赏,使他们都有食邑。汉十二年秋天,黥布起兵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有个说客对相国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
50、灭族的惨祸了。您位为相国,功居第一,难道还可以再增加吗?而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总是勤勉办事,得到百姓的欢心。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皇上对您就放心了。”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很是高兴。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