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248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 据尚书记载,禹曾向皋陶请教如何做到诚信。皋陶说:“谨慎自身,思虑深远。依次与九族亲戚敦厚,使众贤臣勉力辅佐,由近及远,还要知人善任,使民众安居乐业。”禹拜谢认同。这一记载表明A. 儒家文化形成于上古时期B. 禹的成功缘于他知人善任C. 诚信蕴含浓厚的家国观念D. 私学是贵族主要求学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皋陶诚信行为的做法由自身推及到国家和社会,说明诚信蕴含着浓厚的家国观念,C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私学的兴起是在春秋时期,

2、D排除。故选C。2. 北宋规定,凡十五岁以下儿童,学业有成能通经作诗赋者,即可由所州府解送京师。国子监审验后,送中书复试,合格者即由皇帝殿前亲试之,一般赐予出身,其中殿试优秀者可以拜官。这一规定A. 选拔了大批栋梁之才B. 促进了州府教育发展C. 弥补了科举制的不足D. 杜绝了考试舞弊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的教育及选官史实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地方的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促进州府教育的发展,故B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这些“优秀者”以后是否成为栋梁之才,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也并未指出这样做弥补科举制的不足,本身也属于科举制的一中发展表现,

3、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任何选官方式均不能杜绝考试舞弊,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3. 北宋初年按照“人主在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的原则建立集权制度,规定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廷大府寺或户部有权进行监督。这反映出当时A. 君主权力受到一定限制B. 君主集权体制尚未建立C. 中枢机构掌控了决策权D. 中枢权力部门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廷大府寺或户部有权进行监督”,说明皇帝要受一定的法律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比较有效地限制了最高统治者的胡作非为,也即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故A项正确;根据“按照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的原则建立集权制度”.说明君主

4、集权体制已经建立,B项错误;“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体现中枢机构分化事权,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并未提及;D项材料不能体现。4. 著名学者王亚南认为:因为秦王朝实行了“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这一项根本规定,使任何贵族就没有了“食土子民”的权能。该学者认为秦朝的郡县制度A.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B. 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C. 使平民获得了人身自由D.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说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说明所有的贵族都没有管理人民和得到封地的权利了,这样就等于说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5、,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不是秦朝的创新,排除A;郡县制打击贵族势力,但是“铲除了”表述不符合史实,B错误;郡县制与平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无关,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联系所学郡县制的意义分析解答。5.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 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B. 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C. 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D. 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答案】B【解析】令武臣读经书,是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故答案

6、为B项。AD项不是主要目的;要求读经书是针对武臣,C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AC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要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后,儒学在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中去分析,以此确定正确答案。6. 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分布状况,比较可能是( )A. 夏商西周时期B. 秦汉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旨在考查正确解读图片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图片中东起辽东,西至陇西的长城可知该经济区出现的时间不早于秦朝,故排除A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与图片中主要经济区分布于黄河流域的信息不符,故排除C、D两项;秦汉时期,经济

7、重心位于其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一带,与图片中的信息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7.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谈到: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常常是通过知识和思想的阐释来进行的。下列材料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宋史富弼传)“凡日蚀,人君皆当戒惧修德,以消其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是从君民关系的角度限制君权,是从君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角度限制君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

8、判,但是他并没有提出要限制君权,故错误,排除有的选项,故选B。8. 古诗文有谓:“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据行文风格和内容判断,该诗文最有可能出自A. 诗经B. 论语C. 易经D. 离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诗文特点是,每句五言或七言,句末常用“兮”字,内容上想象力和情感丰富,这些特点与楚辞一致,故D符合题意;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文风具有现实主义色彩,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论语内容多为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属于语录体,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易经是记载占卜的著作,与题干不

9、符,故排除C。9. 阅读下表,由此可见中外两位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颇多,二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文明区域人物名言或观点古代希腊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古代中国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A. 挽救政治B. 规范道德C. 发展教育D. 追求人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二者都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肯定教育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讲究个人的品德修养。结合所学,孔子思想主张的目的在于恢复周礼为奴隶制度服务,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故A符合题意;规范道德和发展教育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C符合题意

10、;追求人性也不是根本目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 明代灾荒频发,为应对灾荒,政府数次发动民间力量赈灾,规定民众捐粮捐物达到一定数额者可以旌表为义民,甚至授予一定品级的“荣誉官衔”,享受朝廷“功名”。英宗年间,受旌表的义民地域分布如下注:江淮指当时徐州、凤阳、淮安、庐州等地据此可知,当时A. 民众响应程度与经济水平成正比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C. 明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显著加强D. 江淮、山西两地率先响应国家动员【答案】B【解析】【详解】在明代政府发动民间力量赈灾后,江淮(徐州、凤阳、淮安、庐州)江西、山西等地响应程度最高,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响应程度较低。明代,浙江、广东、福建恰

11、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江淮、江西、山西等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更高,受传统耕读思想、功名观念影响更深,故选B;A选项不符合题意,CD选项题干中未涉及,均排除。故选B。11.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批评何种制度的弊端A. 察举制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原文大意是说:现在(如果)仅仅靠会说冠冕堂皇的话和文笔(的标准)来选拔人才,而不了解他的德行,以后他不称职,即使杀了他,但是百姓已经受苦了。因此是说选官德行比专业知识要重要。科举制为唐朝选官

12、制度,因此选C;A为汉朝选官制度,B为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D为唐朝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均排除。12.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 “黄老之学”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从“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的是汉代从无为而治到加强集权的转变,这体现了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B项

13、正确;“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求了,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不同时期的主张适应了不同时期发展的需求,因此不能说明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排除D。13. 两宋时期,从百姓人家到士大夫家庭甚至皇室,妇女改嫁的现象比较普遍。法律上没有限制女性改嫁的条文,社会风气也不以再嫁为耻。由此可知当时A. 妇女地位明显提高B. 追求幸福成为潮流C.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D. 程朱理学影响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妇女守节。但是从材料“两宋时期,从百姓人家到士大夫家庭甚至皇室,妇女改嫁的现象比较普遍”来看,当时的理学影

14、响有限,D正确;妇女在封建社会处于男权的附庸地位,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4. 宋代图书的写版、刻版、印刷、装帧质量都十分完美。在版式设计上,宋版书为后代提供了样板,在装帧方面,宋版书走出了唐五代以来的卷装历史,开始了册页装,并发展到散页装。这反映出当时A. 文化政策推动印刷进步B. 理学流行促成重学风气C. 技术革新促进出版业发展D. 经济发展改变文化的形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版式及装帧来看,宋朝时期的技术革新促进了当时出版业的发展,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15. 1684年,理学名臣汤斌出任江苏巡抚,颁布告谕:以“化民成俗”“正人心”

15、为首务,对日常生活中逾越礼制的奢侈风气加以禁止。但松江人陆辑为社会趋侈之风进行辩护,提出了“奢易为生”“奢能致富”的观点,后来雍正、乾隆皇帝也有类似的思想。这表明清代A.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B. 江南经济结构实现转型C.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D.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答案】C【解析】【详解】清代江浙一带经济较为发达,理学家主张“化民成俗”“正人心”,禁止逾越礼制奢侈风气,而陆辑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奢易为生”“奢能致富”的观点,甚至雍正、乾隆也有类似观念,说明经济的发展会影响社会观念,C正确;清代实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并未实现转型,依然属于传统经济范畴,排除B

16、;D不符合史实,市民兴起并未瓦解传统伦理,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孔子的“吾从周”仍是肯定了周朝的封建制,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使儒学成为“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完成了“汉承秦制”与儒家文化的整合。如余敦康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一种与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文化模型,不是在先秦而是在汉代才最终形成的。”摘编自李存山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

17、继承和损益材料二 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

18、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答案】(1)态度:批判地继承与发展。表现: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贡献: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将儒学通俗化、普及化;用儒学规范人们的行为;重视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3)特点:“承古而萌新”。承古:

19、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萌新: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注重实学,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解析】【详解】(1)态度:据材料“董仲舒以春秋经的权威,高度肯定了大一统,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董仲舒的大一统则已是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可知,董仲舒既肯定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又对“汉承秦制”的郡县制的肯定,这是对孔子儒学的批判地继承与发展。表现:本问可从董仲舒思想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方面回答。影响: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

20、央集权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贡献:据材料“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可知,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据材料“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可知,朱熹将儒学通俗化、普及化;据材料“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可知,用儒学规范人们的行为;据材料“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

21、了行为规范。”可知,重视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3)特点:据所学可知,明末儒学呈现出的特点是“承古而萌新”。承古:据所学可知,明末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萌新:据材料“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思想精彩之处是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据材料“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知,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据材料“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可知,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这反映了注重实学,有利于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17.

22、 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

23、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变化。(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24、。( 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都必须通过任命

25、,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可知官僚政治集权,从权利和世袭角度分析变化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秦代相权制约皇权角度说明即可。第二小问,从思想角度说明汉代制约皇权的因素。第三小问,隋唐从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制约皇权因素。(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见行省权力虽大,但集权于中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部分行省由直接中央管理。(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和三,可以看出官僚政治的运转方

26、式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材料二的信息折射出官僚政治一定程度制约皇权,这样可以一定程度较少决策失误,提高效率。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官僚制度变化;古代中国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行省制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一一据阿诺德汤恩比历史研究运用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相关史实,对上述认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直接对该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后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要求:某一历史时

27、期观点明确结合史实示例:汉代的政治文化促成了统一国家的发展论证:汉朝的政治政治制度政策思想举例升华:汉朝政治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有利于管理辽阔疆域.促成民族团结与社会发展。【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可以显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根据材料“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针对题目要求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得出一个观点,联系所学可以选取某一个朝代具有包容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得出观点,然后加以论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历史上的许多朝代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朝代都具有包容

28、性和民族性特征。可以选取汉代为例,如汉代的政治文化促成统一国家的发展。从汉朝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政治上在建国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汉初的功臣及王室子弟得到了相应的利益,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作用。还可以从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统治,以及刺史制度,对全国进行监察,从而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最后总结为汉朝政治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有利于管理辽阔疆域.促成民族团结与社会

29、发展。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

30、;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

31、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