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治体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解析:选B。张居正“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说明他没有实际的政府运作权力,仅是一个内阁学士,说明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选B项。材料中钱穆本意并非评价明代废除丞相,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明朝吏治腐败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明朝的政治现象,并没有涉及思想批判的问题,排
2、除D项。2(2021四川德阳模拟)洪武十年,明太祖在中央设通政使司。通政司意为“政令通畅”,掌握内外一切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明初设立通政使司旨在()A分割地方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行政管控D弥补丞相职能解析:选C。通政使司的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保持“政令通畅”,加强了明太祖对行政事务的管理和控制,故选C项。通政使司是中央官员,没有派驻到地方,排除A项;通政使司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以此加强皇权,排除B项;通政使司“出纳王命”分割了丞相职能,排除D项。3(2020辽宁丹东期末)明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认为元政权“奉天承运”“
3、顺天应人”“元祖功德在人”,并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对于自己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朱元璋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这说明朱元璋()A旨在重建纲常伦理秩序 B肯定了元政权的历史贡献C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误入其中”可知朱元璋承认元政权并且否定“农民起义”合理性,体现其目的是重建纲常秩序,故选A项;材料中仅体现朱元璋认可元政权的合法性,而非肯定元政权历史贡献,排除B项;材料中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无法说明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的朱元璋的所作所为虽然是农民阶级夺取政
4、权后的做法,但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不涉及阶级局限性,排除D项。4(2020湖北武汉检测)明初,“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马皇后从旁基之曰:以此众叛,何事不成?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后宫干政影响政治稳定B中央政府打压民间势力C宗族势力经常聚众叛乱D明初中央集权面临挑战解析:选B。由材料“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可见此事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中马皇后只是建议,不能说是后宫干政,排除A项;“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无法说明其聚众叛乱,相反却是家庭和谐的典范,排除C项;“浦江郑氏”乃一个民间家
5、族,材料没有涉及郑氏家族聚众叛乱,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5(2020江苏常州二模)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 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 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血缘观念淡化B社会风俗发生变化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纲常伦理遭到破坏解析:选A。大明令的规定说明明朝初期重视血缘关系,问刑条例的规定则体现明朝后期血缘观念逐渐淡化,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血缘观念,并不是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血缘观念,不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明朝时一直以儒家纲常伦理为准绳,其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6(2020福
6、建福州高三期末)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级表”。 官员 职权 品级 六部尚书 批答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 批答奏章,商承政务 正五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正七品 知府 掌一府之政 正四品 这反映了明朝政治特点是()A文官集团内部制约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监察体系日趋完备D机构设置叠床架屋解析:选A。内阁大学士职权高于六部尚书,但品级较低,监察御史职权高于知府,品级亦较低,据此可知文官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机制,故选A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代设立军机处,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明代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级,与监察体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部分官员的职
7、权及品级,而不是机构设置,排除D项。7(2021辽宁选择考模考T5)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解析:选D。对于皇帝的决策,给事中“忤逆帝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及时制止纠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为,故选D。材料未强调礼部与内阁权力的关系,排除A;内阁本身就没有决策权力,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排除B
8、;御史和给事中一样都属于言官,并不能制约皇帝权力,排除C。8(2021四川宜宾模拟)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后来又设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合称三法司。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这一举措()A避免利用权力干预司法B使皇帝的权力渐趋衰弱C利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D遏制了朝廷官场的腐败解析:选C。根据“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可知,皇帝通过设置三法司这一举措,实现了对司法权的控制,故选C项。皇帝裁决三法司的会审结果体现了利用权力干预司法,排除A项;“再奏请皇帝裁决”说明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朝廷官场腐败的根源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9、这一举措不能真正遏制官场腐败,排除D项。9(2021江苏南京六校联考)“清制,凡巡幸上陵、经筵、蠲(jun)赈、内臣外臣黜陟,及晓谕中外事,用明发上谕,交内阁,以次交部、科。凡诰(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罪之不当者等事,用寄信上谕,由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出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qin)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内阁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B六部已经变成内阁下属机构C军机处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D中枢机构分权提高行政效率解析:选D。材料中展示了“明发上谕”“寄信上谕”的形式,体现了中枢机构分权,这有利于皇帝对全国军政大事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
10、选D项。A项史实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B项史实错误,排除;军国大事的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处只是负责传达,排除C项。10(2020山东济南二模)下表是学者对明清时期4 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科举制()类别 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乡试中的排名 每提高10% 增加3% 考取举人的年龄 每增加一年 下降8% A.公平公正选拔人才B立足提高官员素质C加强社会的流动性D任用官员不重资历解析:选C。根据表格反映的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影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概率的主要因素是乡试的排名和举人的年龄,这说明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考生才华,而不是家世门第,这有利于下层平民
11、通过科举制获得晋升,加强了社会的流动性,故选C项。表格反映的是影响科举选拔的因素,而公平公正是选拔人才过程中体现的特点,排除A项;科举制的立足点应该是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是其客观效果,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明清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没有体现官员的任用情况,排除D项。11(2021河北石家庄训练)清代除继续沿袭明代脱漏户口人户以籍为定等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补充条款,如“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区其良贱。冒籍者、跨籍者、越边侨籍者,皆禁止”等。这可以用来佐证清代()A租佃制度的瓦解B阶层流动的弱化C宗法观念的扩展D专制集权的强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除继续沿袭明代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
12、补充条款”可知清代强化了户籍管理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体现了专制集权的强化,故选D项。清代租佃关系沿袭前代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化以及科举制的发展,阶层流动并未弱化反而加强,排除B项;材料中“察其祖寄,辨其宗系”是为了通过加强对户籍的控制强化集权,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项。12(2021四川攀枝花模拟)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渡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A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C政府试图不断完善
13、监察体系D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巡抚起初是中央派出协调地方的临时官员,后来变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后,皇帝又要选派“近官”对其监督和制衡,这表明明代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故选B项。巡抚的主要职责是“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明代先后派出的巡抚和“近官”虽然能起到完善监察体系的作用,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题干与行省制度无关,排除D项。13(2021福建莆田模拟)入关前,满族重视主奴差别,强调笃诚事上的传统。入关后的清朝诸帝无不强调满洲官僚贵族要“毋忘根本”,反对“学彼(汉人)伪习”,如“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清朝诸帝此
14、举旨在()A抵制儒家伦理的渗透B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C保持贵族的特权地位D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解析:选D。据材料“反对学彼(汉人)伪习,如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可知,清朝诸帝严防臣下出现夺权的行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D项。清朝诸帝反对的是“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等政治“伪习”,而非反对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要保持满族的政治传统,而非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排除B项;清朝诸帝的行为保持的是皇帝的特权地位,而非贵族,排除C项。14(2021山东日照一模)明太祖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据说有16种之多,形象差别很大。下图自左至石依次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画像、乾隆
15、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收录的“明太祖真像”、河南一位据称是明朝后人家族珍藏的明代朱元璋画像真迹。以下解释最为恰当的是()A左图:着力刻画朱元璋“姿貌雄伟”失去真实性B中图:表明清朝极力丑化朱元璋的形象更不可信C左图和右图:形象较为接近能够反映其真实面貌D真实的朱元璋形象还需要新的历史史料加以佐证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不同版本的朱元璋画像存在较大差异,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哪一版本是最准确的,真实的朱元璋形象还需要新的历史史料加以佐证,故选D项。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画像着力刻画朱元璋“姿貌雄伟”,官方组织编写的应属于“有意的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并非“失去真实性”,排除A项;乾隆年制历代帝
16、王像真迹收录的“明太祖真像”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非“更不可信”,排除B项;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画像着力刻画朱元璋“姿貌雄伟”,官方组织编写的应属于“有意的史料”,河南一位据称是明朝后人家族珍藏的明代朱元璋画像真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C项。15(2020湖南怀化二模)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可见,督抚()A是临时性官职B行使职能单一C完全代表中央D权力归属中央解析:选D。材料“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说明督抚的权力归中央所有,故D项正确。督抚属于常设的行政机构
17、,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并且可以管理军事,排除B项;C项中“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 641 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借)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借)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得尤为
18、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另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据明史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
19、根源。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第二个省略号分层,结合材料的两层信息和唐朝的政治体制综合分析原因所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命大臣于帝陵外另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从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的态度以及宦官问题说明;第二小问,官僚对皇室、宦官集团的指责,不利于政局的稳定,易使党争加剧。第(3)问,由材料一唐代君臣共治到材料二的君臣冲突,可知君主专制强化,引发官僚集团对权力的向往与争夺。答案:(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
20、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2)表现: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影响: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3)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官僚集团争权夺利。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廷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
21、。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诏不干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敕问文学之士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
22、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摘编自中国历史大辞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解析:第(1)问,从秦朝确立丞相制度到汉朝的内外朝制再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最后到明朝废丞相这一历程中概括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从皇权强化这一大背景上分析原因。第(2)问,“双向作用”即“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结合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从这两个方面概括其作用。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的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2)双向作用:积极性,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消极性,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