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异性贵族。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A. 赋予异姓贵族祭祀祖宗的特权B. 使嫡长子继承权得到维护C. 不利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D. 对宗法关系做到了有益补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间结成亲戚以加强联系,可知是对宗法关系的补充,建立血缘联系,巩固统治,D项符合
2、题意;材料中提到的是婚姻关系,没有提到异姓贵族祭祀特权,A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维护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通婚关系是对宗法制的补充,B项不符合题意;通婚关系,加强王室与其他贵族联系,有利于巩固王权,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2. 王家范曾说:“(中国政治)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是A.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变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
3、局”是指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郡县制的实施标志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B项正确;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故A项错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指夏朝的建立,C错误;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中地方制度的变化,故D项错误。3.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 君主制长期
4、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D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
5、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4. 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 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B. 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C. 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D. 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答案】B【解析】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在立法、征税、召集部队等方面都具有对国王的约束权,只是尚未完善,故A项
6、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依然掌握了较大的行政权力,尚未完全成为虚位君主;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内部也没有做到协商一致。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仍存在许多缺陷,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中叶基本形成的,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并未被破坏,材料只是表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制度方面仍存在缺陷,故D项错误。5. 民国中学教材评注国史读本写道:“鸦片之战,为西力东渐之第一著:而同盟军之役次之。”并强调“鸦片之战”后的鸦片不绝是“辱国病民,不亦甚哉”,“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下列论述符合该书观点的是 “鸦片之战”揭开近代化第一篇章将两次战
7、败的影响与国耻联系起来 “同盟军之役”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狂潮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依据材料“辱国病民,不亦甚哉”“辱国甚矣”来看,该教材认为两次鸦片战争都给中国带来了耻辱。符合题意,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消极影响,而不是积极之处;依据所学可知,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6.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
8、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D.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材料所言“战败”应是指的甲午战争的失败。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进行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但甲午战败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无法达到“新生”之目的。所以应选B。AC无法体现“自强运动”洋务运动,D无法体现战败,故排除。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7. “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
9、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A. 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B. 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C. 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D. 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题中诠释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名称的变化,从材料中的“国家和民族具体化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增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感,更加强化了国家的政治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题中国家名称有很大变化,故A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材料重在解释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并未强调政治观念的形成,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与
10、史实不符,错误。8. 据陈云手稿记载,遵义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 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B. 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 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遵义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关,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可知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
11、挥权,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D项表述符合题意,D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红军、党、国家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是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本题容易错选A,注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区别。9. 下图是一张纸币,上有“晋察冀边区银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等字样。下列各项对该纸币分析正确的是A. 该纸币发行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B. 该纸币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C. 该纸币的面值过大容易导致货币贬值D. 该纸币的发行流通有利于稳定边区货币市场【答案】D【解析】试题分
12、析:“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即公元1946年,抗日战争于1945年8月取得胜利,A项错误;纸币由“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属于中共在解放区发行的货币,不可能在全国流通,B项错误;面值大小与货币贬值并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对;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0.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总结到:“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其意在强调A. 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B. 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 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D.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
13、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4年”和“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等信息来看,毛泽东意在强调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答案为A项。1954年已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B项;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是强调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D项。【点睛】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
14、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1. 我国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分布如下,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A. 汉代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 汉代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 汉朝使用牛耕技术的范围较广D. 牛耕技术的使用已经遍及全国【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显示的是汉代牛耕技术的推广,从出土的地点看,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说明汉朝使用牛耕技术的范围较广,C正确;表格并不能说明陕西是
15、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A错误;表格体现不出当时山东农耕技术的最先进,B错误;D项中“遍及全国”说法绝对,不符合表格信息主旨,D错误。12. 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A. 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 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 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D. 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答案】C【解析】 【详解】 密集的市镇网络的出现有助于这些市镇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而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故选C;这些市镇之间距离都较近,不能
16、体现长途贩运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排除B;密集的市镇网络并不一定会阻碍农业生产,D项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故选C。 13. 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从而出现了一个历史假设问题:假设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这说明A. 历史的假设结论没有历史意义B. 历史的客观效果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C. 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史料实证D. 历史的发展进程超出了当事人的主观估计【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假设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可以看出,新航路开
17、辟的进程超出了哥伦布对地球距离的主观估计,故D项正确;“没有意义”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并没有强调历史假设的论证问题,排除C项。14.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说明A.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 全球商品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 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起初英
18、国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正确;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于新航路开降,排除A;“全球商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是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排除D。故选C。15. 据南海县志记载陈启沅)申岁(1872年)近粵,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日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遂获厚利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据此可知,该情形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 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B. 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C. 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D. 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19、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建立了继昌隆缫丝厂,获利丰厚,致使周边地方也相继建立企业,这体现了继昌隆缫丝厂的引领作用,D正确;AB两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是在甲午战争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故选D。16.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知识分析,解决这种状况的根本方法为A. 首先取得民族独立B.
20、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C. 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D. 大力发展经济【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多种因素,其中帝国主义是最主要的因素,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日本向中国资本输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制造产品,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与在中国享受的优惠条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挤压、打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完成翻地反封建的任务,即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才会从根本上改变,因此A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这并不是材料所要指明的方向;C选项错在前半部分,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17. 1982年宪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
21、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13年宪年法修正案以“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一变化说明A. 计划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基本确立C.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D. 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的确认【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改变了1982年宪法关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规定,之所要修改是因为经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法律的确认,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宪法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划定,并没有说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
22、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A错误;材枓没有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信息。B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C错误。18. 1936年,霍华德E柯什那撰文指出:罗斯福我们的政府相对简单权责有限的时候上台掌权,他将其转变为极其复杂且臃肿的机构来控制商业,使自由人的生活陷人混乱。毫不夸张地说,政府在他上台时还较弱,但很快便被他改造得强大无比。”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A. 改变了美国分权制衡机制B. 促进了美国代议制的完善C. 未能使美国快速摆脱危机D. 提升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政府在他上台时还较弱,但很快便被他改造得强大无比”,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大了政府对
23、经济的干预,提升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罗斯福新政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涉及政治领域,排除B;新政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困扰,C排除。19. 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 余粮收集效果良好B. 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 农民税收负担较重D. 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答案】C【解析】【详解】从“1921至1922年”这一时间,以及“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
24、粮食”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推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但是“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等反映出了在新经济政策刚推行的时候,农民的负担沉重,商品的自由贸易还没有得到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固定的粮食税,而不是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材料中的各省并不是经济独立,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之下,农民可以支配交完税后的粮食,排除D项。20. 某中学史学社团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评比,一位同学收集了以下图片素材撰写历史论文,请给这位同学的论文加上最贴切的主题A.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B.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C. 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霸
25、主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第一个是世贸组织的标志,这个组织的实质是一个世界性的贸易组织。第二个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志,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合作组织。第三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稳定各国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内,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第四个是世界银行,通过给成员国贷款,以促进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这些都与世界经济发展有关,都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特点,所以B项正确。 21.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
26、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A. 法家、儒家、道家B. 儒家、墨家、道家C. 儒家、道家、法家D. 儒家、法家、墨家【答案】C【解析】【详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主张实行仁政,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符合儒家思想主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道家的主张;“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主张刑赏不搞特权,有主张法治的理念,是法家思想,C正确,排除A、B、D。22.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
27、”、“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C. 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这是孔子思想的僵化时期,故选C;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并非迎合时代的需要,而是反映了孔子的保守色彩,排除A;董仲舒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孔子被正统化,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
28、合一”“君权神授”又将孔子“神化”,排除B;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虽然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但是毕竟引进了新的东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23. 对以下三幅漫画的共同点,评述正确的是表现了欧洲人对和平的渴望漫画展现了同一时期欧洲地区政治生活的风云变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味漫画涉及的历史事件,体现了欧洲旧秩序遭到冲击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无论教皇怎样抵抗,上帝的旨意不可抵挡”反映了对罗马教皇的反抗;“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送上断头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王权;“俾斯麦(打人者)和拿破仑三世(被打者)”反映的是德意志的统一,德国反对法国的
29、干涉。三幅漫画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漫画都体现了欧洲旧秩序遭到冲击,正确,故选D;三幅漫画与“欧洲人对和平的渴望”无关,排除,故排除AB;第一幅漫画反映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第二幅漫画反映的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第三幅漫画反映的是1871年德国的统一,三幅漫画反映的不是同一时期,排除,故排除C。【点睛】24. 1778年马萨诸塞的埃塞克斯决议论及政治自由称:政治自由乃是国家的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做任何他所同意的法律未禁止的事情的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人要政治自由但也需要自律B. 保障自由是人民结成政府的根本目的C. 制定法律必须保障政治自由D. 人民对立法的参与是自由的根本保证【答案】D【
30、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政治自由是要受到法律的约束的,但同时法律要经由人民的同意,这样,法律才能真正保障自由,故选择D;材料强调的是政治自由是人的权利,即“政治自由乃是国家的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做任何事情的权利”,排除A;材料未涉及“人民结成政府”,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制定法律的目的,而是强调法律的制定必须要人民的参与,即“每一个人所同意的法律”,排除C。25. 明人评价某人书法“如深山至人,痩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下列作品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对书法评价的意思:这个字帖就像深山里来了人一样,字体瘦硬有劲,清寒有气质
31、,但神韵非常饱满,可以让有能力的人屈服,不是别的帖可以比拟的。“字体瘦硬有劲,清寒有气质,但神韵非常饱满”可以判断出是楷书的特点,B为楷书,故选B;A为行书,特点是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排除;C是草书,特点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排除;D是小篆,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排除。26. 1678年,牛顿剑桥毕业,按照惯例需接受神职。但是,牛顿公开声明拒绝:“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份内的事。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由此看来,牛顿致力于科学研究旨在A. 批判教会蒙昧主义B. 理性启蒙,推动科学革命C. 揭示自然的奥秘D
32、. 用自然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牛顿是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用自然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说明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是存在局限性,故D正确;牛顿是有神论者,他并不否定宗教神学,材料无法体现批判教会蒙昧主义,排除A;牛顿注重探究科学与上帝的关系,并非理性启蒙,排除B;致力于科学研究旨在验证自然规律与上帝有关,并非揭示自然的奥秘,排除C。27.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这反映了孙中
33、山A. 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B. 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C. 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D. 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孙中山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也看到了西方文明的问题,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平均地权,由此可知,孙中山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共民主革命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学习西方文明,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
34、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8. 学者张岂之曾说:“思想解放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就在于动摇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头的循环论的思想进化论不是循环,进化论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地向前发展。”下列主张体现“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动摇了“循环论的思想”的是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C.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D.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答案】C【解析】【详解】“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强调变法,特别是变革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体现了“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动摇了“
35、循环论的思想”,故选C;ABD中的理论都是强调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主张维护中国传统制度,不能体现“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动摇了“循环论的思想”,排除。故选C。29. 资中筠先生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这种观点A. 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新文化运动B. 体现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C. 不利于正确地认识新文化运动D. 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偏见【答案】B【解析】【详解】资中筠先生认为新文化主要的代表人
36、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不是绝对盲目的反对和吸收,但是由于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说法难免过激,被后人错误理解,可见作者从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构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等方面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论证,体现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故选B;材料只是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代表对待旧文化和外来文化态度,不是全面系统评价新文化运动,A错误;材料内容有利于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0. 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中“民主革命两步走”可知出自1942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据中人民民主专政的基
37、础可知出自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依据中“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出自1957年的论十大关系;依据中“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可知出自1928年的井冈山的斗争。依据时间排序可知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A、C和D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31.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不断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
38、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材料四“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请回答:(1
39、)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其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是怎样实践的?(2)材料二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一,其进步性体现在哪里?(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何时被请到中国来?(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答案】(1)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活动:洋务运动(2)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进步性:要求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3)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时期。(4)器物制度文化【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思想演变过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从材料“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中可以分析
40、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进行了洋务运动。(2)根据材料“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可以分析出康有为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维新派要求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民主、科学。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传入中国的。(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32. 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
41、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
42、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摘自周恩万隆会议发言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43、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答案】(1)妥协: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或实行联邦制) .举例: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国会议员分配照顾大小州利益,(2)观点一:“大妥协”是积极的。(否定)理由;妥协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44、,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埋下伏笔。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 -种策略(肯定)。理由:妥协加快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团结。(3)愿望:反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策略:求同存异,不强调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作用:有利于造就和平政治: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首先明白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体制,第一问不难回答,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问题本身已经给出回答问题的方向,就从大州和
45、小州的关系上,以及中央国会议员的名额分配上,说明即可。(2)本问属于开放性题目,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说妥协是消极的,着重从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革命的失败之处进行分析;如果是认为妥协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那就从妥协怎么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怎么避免了列强干涉等角度进行回答。(3)材料四是万隆会议的史实,共同愿望:政治上反殖民主义和经济上发展经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未达成共同愿望才去的策略是求同存异,奔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暂时搁置彼此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中“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可知共同愿望符合亚非人民的现实。
46、第二问关于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造就和平政治,这是以上材料所体现的共同的主题和目标,也是妥协的最根本目的和归宿;其次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重大问题,例如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的提出,就达到了这个效果;再次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政治文明的发展,英国的政治妥协就是最好的证明,促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发展。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农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是中国封建租佃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宋会要说:“乞令两淮州县,取民户见输之课,计其多寡,分画疆畎,而立契券,随亩增租,以其余给与佃人,庶革广占之患,从之。”宋代的佃户,租约满期,交租完毕,佃户可以另行租种别的地主的田地,有
47、的还可以“或习学末作”甚至“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二、三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宋代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生产落后的地区,较多的实行着劳役地租,而在生产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间有折钱收租的。当然这仅是个别的现象,普遍通行的却是实物地租,实物地租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摘编自关履权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材料二明清时期永佃制已经开始在民间得以普遍流行,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永佃制主要体现为民间习惯法规范的创设和实践,官方通过法律对此制的调整直至清雍正年间才逐渐展开。就对明代永佃制的考察结果来看,民间已存在大量证明永佃关系成立的租佃契约。其中,万历、天启年间刊刻的万书
48、萃宝学海群玉增补素翁指掌杂字全集等书对反映永佃关系的契约格式有着相对详细的记载。具体而言,佃户在不拖欠地租的前提下,具有永久耕作和自由退佃的权利,田主无权随意撤佃;同时,佃户缴纳定额地租,“倘遇丰荒,租谷不得增减”;另外,有些田主或会收取押租。而对于元代已经萌生的“一田二主”之现象,明代逐渐盛行之,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土地转租之情形尤其居多,甚至还出现“一田多主”的现象。张亮、杨清望民国时期永佃制的结构与功能新探材料三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因为从整体来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
49、承包的关系说它是“新形式”,是因为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统一经营并不削弱家庭承包的自主权,而将为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有助于发展集体经济。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50、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永佃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答案】(1)历史背景:宋朝政府采取“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任答两点即可)特点: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弱化;地租形态多样化。(任答两点即可)(2)明清盛行永佃制、定额地租制、押租制、转租制(一田二主和“一
51、田多主”)。(任答三点即可)(3)同:实质都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作用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异:前者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产物;后者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产物。【解析】【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府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推动了租佃关系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五代以来农业不景气,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特点,根据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封建租佃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稍能买田宅二、三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较多的实行着劳役地租,间有折钱收租的。普遍通行的却是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反映的信息可知
52、特点: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弱化;地租形态多样化。(2)变化,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永佃制已经开始在民间得以普遍流行”、“另外,有些田主或会收取押租”、“明代逐渐盛行之,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土地转租之情形尤其居多,甚至还出现“一田多主”的现象”可知,明清盛行永佃制、定额地租制、押租制、转租制(一田二主和“一田多主”)(3)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佃户在不拖欠地租的前提下,具有永久耕作和自由退佃的权利,田主无权随意撤佃”及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依然是国家所有但农民拥有使用权,因此两者实质都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因而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53、不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清时期永佃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产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产物。34. 自古以来,对义利的探究从未停止,相关讨论通透彻底,且有许多宝贵的认知可供参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并未反对富贵,而是反对不符合义的富贵孔子关于义利关系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周礼的政治伦理规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君子、小人是以道德品格区分的,君子已经不仅是恪守礼的外在社会规范,将履行角色义务看成获取权力利益的功利手段,而是在心理上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摘
54、编自贾晋华黄晨曦义务和权利:从礼制到古典儒学的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材料二 朱(朱熹)陆(陆九渊)义利观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切关怀社会发展和极力遏制人们贪欲之念的想法(朱熹)其义利之辩的主要对象是君主。按照朱熹的思路,君主必须依据天理的要求,无利欲之私,才能推行王道。他为只要君主有德性,就能很好地治国理民陆九渊讲义利之辨是要确立道德的价值观,他认为无论是为学,还是科考,或是做人,都要为义为公,不能为利为私。周茶仙朱熹与陆九渊义利观之比较材料三 晚明时期,昊廷翰在吉斋漫录中提出“义利原是一物”,陈第则提出了“义即在利之中,道理即在货财之中”的思想明清之际的义利观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
55、的义利观极为看重社会效果,不再把义利看作是纯粹的道德修养和内圣功夫,而是把“义利”看成是外王事功,看成是富民、救民的手段。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义利观。(2)据材料二,归纳朱熹、陆九渊义利观的异同,并指出其根本目的。(3)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思想家义利观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变化的根源和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时代价值。【答案】(1)孔子的义利观:首先,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2)不同:朱熹的义利之辩的主要对象是君主,在治
56、国理民。陆九渊讲义利之辨主要对象是个人,强调个人要确立道德的价值观。相同:促进社会发展和树立个人道德。根本目的:宣传儒家思想,巩固封建统治。(3)新变化:不再把义利看作是纯粹的道德修养和内圣功夫,而是把“义利”看成是外王事功,看成是富民、救民的手段。根源: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促进经世致用之学的产生与发展;促进商人地位的提高;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尽人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进行调节。【解析】【详解】(1)根据“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57、从吾所好。”得出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得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2)不同:根据“(朱熹)其义利之辩的主要对象是君主。他为只要君主有德性,就能很好地治国理民”得出朱熹的义利之辩的主要对象是君主,在治国理民。根据“陆九渊讲义利之辨是要确立道德的价值观,都要为义为公,不能为利为私”得出陆九渊讲义利之辨主要对象是个人,强调个人要确立道德的价值观。相同:根据“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切关怀社会发展和极力遏制人们贪欲之念的想法”得出促进社会发展和树立个人道德。根本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是宣传儒家思想,巩固封建统治。(3)新变化:根据“不再把义利看作是纯粹的道德修养和内圣功夫,而是把义利看成是外王事功,看成是富民、救民的手段”得出明清之时不再把义利看作是纯粹的道德修养和内圣功夫,而是把“义利”看成是外王事功,看成是富民、救民的手段。根源:这一切变化产生的根源是由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这种义利合一的思想极大地促进经世致用之学的产生与发展,促进商人地位的提高,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凸显出来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