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119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素养突破讲义: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1课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准确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与结果。 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2内容(1)农业:是重点。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开垦荒地,推广玉米种植;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把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但破坏了生态环境。(2)工

2、业: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3评价: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工业:恢复部门的集中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方;坚持集中的经济计划,同时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实行利润提成,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农业: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推行集约化经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2评价(1)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2)发展的停滞: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对外扩张及与美国争霸,

3、拖垮了苏联经济。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1改革及失败: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此后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命令;企业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商业和服务业允许集体和个人经营;在农村实行租赁制和家庭承包制,但成效不大。1988年起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局势失控。2苏联解体:1991年,“八一九”事件爆发,苏联随之解体。【轻巧识记】 1图示法记忆赫鲁晓夫改革2巧记勃列日涅夫改革勃氏执政十八年,改革重点有调整。大力发展重工业,军备大增又外侵。人民生活有改善,执政后期陷困境。【易错提醒】1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对“斯大

4、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2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不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是在“斯大林模式”框架下的

5、“小修小补”,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非是局部调整,其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4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失败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到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列宁当初的论断是错误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仅可以取得胜利,而且能够巩固下去。【轻巧识记】1“一、三、四”归纳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及其启示二战后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史料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

6、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反映了赫鲁晓夫行事鲁莽的改革作风。反映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史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提示 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反映了其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实验。2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说明勃列日涅夫个人领导素质出现问题。

7、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史料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3戈尔巴乔夫改革史料戈尔巴乔夫说:“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画线部分信息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要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为“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 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

8、重工业等。影响: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都是失败的改革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1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史料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

9、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表明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表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史料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 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

10、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史料“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史料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整个过程,先是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领域。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问题全部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11、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有利于推动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进展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1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一、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而进行的改革“斯大林模式”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对点演练】1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

13、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选D。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C项错误。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

14、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点演练】2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

15、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解析:选B。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所进行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变革。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B。赫鲁晓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选B。列宁于1924年逝世,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20世纪

16、6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继赫鲁晓夫之后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20世纪80年代进行改革,其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D项错误。2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解析:选A。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17、无从改善政治环境”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疏于解除思想禁锢”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有触及经济领域,故D项错误。3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到“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70多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材料中的“他”是指()A列宁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执政前期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故D项正确。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

18、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解析:选D。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解析:选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6苏联解体时的

19、国家最高领导人是()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 D叶利钦解析:选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A项正确。教材答疑名师指津(教材P99100)1第一种观点:因为虽然赫鲁晓夫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有一定的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因而失败。2(1)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深蒂固。教训:突破传统束缚是体制创新的前提。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不同意,因为苏联的解体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依然坚持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取得了重大

20、成就。(3)要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注意改革的策略与方针等。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经济举措是()A恢复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C1963年苏联推广玉米种植D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选C。1963年苏联大规模的开垦荒地以种植玉米,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故选C。赫鲁晓夫废弃了部门管理体制,A项错误;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是积极的经济举措,B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是积极的举措,D项错误。2 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

21、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 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解析:选C。材料反映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故选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时间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这一做法能扩大地方权力,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B项错误;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不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错误。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

22、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选B。赫鲁晓夫改革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选B。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倡导“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农业成就显著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D项错误。 4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

23、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A新经济政策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故选C。5阅读下面苏联1966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根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工业总产值8.5%7.4%4.4%2.8%农业总产值3.9%2.5%1.7%4.0%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 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 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解析:

24、选C。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选C。苏联19661982年工业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A项错误;材料是列举的工业和农业产值年均增长比例,而非工业和农业产值的变动情况,B项错误;综合国力下降缺乏详细的数据资料,D项错误。6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

25、乔夫经济改革未见成效解析:选D。A项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发生在1991年,B项发生在19531964年,时间不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未见成效,故选D项。7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斯大林解析:选C。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8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

26、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故选C。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

27、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解析 (1)据材料一

28、“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等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2)据材料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实行私有化”“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3)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几个角度回答。答案 (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