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调研高一历史一、选择题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也说,商的祖先“契”,是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而降生的,所以是天神之子。这实质上反映了A. 商部落的图腾崇拜B. 商王借神权强化君主专制C. 商王朝统治者迷信D. 商代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商的祖先“契”是天神之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代的王权借神权巩固其地位,具有神秘色彩,故D正确;商部落的图腾崇拜不属于实质,故A错误;商代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商王朝统治者迷信,故C错误
2、。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神之子”,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神权巩固王权的角度正确理解该信息,据此排除无关选项,注意区分君主专制制度,即可进行正确判断。2. 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A. 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B. 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C. 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D. 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制是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3、故C项正确;分封制国家不等于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故A项错误;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如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故B项错误;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属于古罗马体制,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学生可以结合分封制相关知识,正确理解这反映了层层分封的特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3.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A. 加强君主专制B. 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C. 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
4、盾D.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反映出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根据所学可以理解为这一规定旨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A、B、C三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
5、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亡国的不满,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中书指宰相,这说明相权地位仍然受重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的问题。5.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
6、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 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在地方增设官职以分权来互相牵制,故D项正确;北宋初年已经通过一系列集权措施改变地方割据局面,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削相权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地方进行分权,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6.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
7、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 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7.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
8、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 协助奏章B. 参与决策C. 执行政令D. 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由于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所以“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也就是殿阁大学士,他们是不可能参与决策的,故排除B;而这个新的政府部门是为了解决“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问题,故选A;C应该指的是六部,故不符合题意;D是属于监察部门的职权,故排除D。8.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
9、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A. 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C. 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D. 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中法律的地位。材料强调的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没有体现出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雅典的法律不维护奴隶利益,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从本质上讲主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是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仅仅是为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并未使雅典成为民主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所有人都发
10、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得出当时雅典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选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所有合扶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其他军事、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及运转原则,都是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轮番而治。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在具体运作上,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都用抽签方式决定。这最能
11、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9. 伊恩莫里斯在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中写道:“雅典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六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作者强调A. 发挥公民大会的监督职能B. 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意识C. 公民大会成为僭主的台阶D. 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满意测试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公民大会以不满意测试监督公众人物,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公民大会成
12、为僭主的台阶,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故D项错误。故选A。10. 阅读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员、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罪名陪审员审判人员产生方式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渎神和蛊惑青年根据材料,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民主范围狭隘参政方式原始表决方式简单国家权力滥用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范围狭窄。故正确。根据材料“陪审员、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可知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参政方式
13、原始、表决方式简单、国家权力滥用,故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D。11.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A.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B. 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C.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D.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可见罗马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故选A。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对于平民与奴隶来说是不
14、平等的,排除BD。题干涉及的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经济关系,排除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12.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B.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C. 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D.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32 年正处于鸦片战争前夕。由“甚至游弋
15、于吴淞炮台周围”和“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可知,清军对外国商船毫无警戒之心,体现了清政府的海防比较松弛,故 D 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清政府的海防松弛与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华背景13.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A. 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B.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C. 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D.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16、【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名师点睛】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14. 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A. 与清朝关系友好B. 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C. 侵犯了中国领土D.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南京条约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
17、加恩释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不能说明英国与清朝关系友好,故A项错误;惩罚充当汉奸的中国人或卖国贼,这属于中国内部事务,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免罪释放,是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国侵犯了中国领土,故C项错误;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的是领事裁判权,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前提是熟练掌握南京条约的影响,及领土、司法主权等概念,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15. 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 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
18、求B. 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C. 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D. 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土地和生产资料,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都体现了对封建剥削制度的否定,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没有体现农民的要求,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没有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16.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
19、变化说明清政府A. 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B. 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C. 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D. 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答案】C【解析】从咸丰皇帝的“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即不尊重所签条约,到恭亲王奕的“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说明清政府认识到遵守条约的重要性,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维护权益”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7. 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A.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B. 朝贡体系受到近代
20、外交冲击C. 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D. 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参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收回领事裁判权等,并不能体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故A项错误;材料与朝贡体系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际化的趋势”,故C项错误;总理衙门的成立与运作,是外交方面的转型,总理衙门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体现了自强求存的理念,故D项正确。18.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A.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 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
21、 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 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设领事官”“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可判断为外国在华取得的领事裁判权,这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与经济无关,故A、B不正确;C不符合题意,故选D。19.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A. 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B. 以农民为运动主力C. 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D. 具有盲目排外特点【答案】C【解析】材料中不断强调的是对洋人的仇视态度,所以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把反对西方帝
22、国主义作为首要目标,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从义和团运动采取的措施就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很科学的;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特点;D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盲目”的特点。20. 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A. 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 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 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 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义和团对清廷未完全放
23、松警惕,故B正确。义和团对于外来文明有排斥,故A排除。义和团没有转移斗争的主要矛头,仍然是帝国主义,故C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相关知识。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义和团运动不仅在当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和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并且还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21.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
24、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A.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B. 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C.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D. 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二十年时间内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多年的历史”可以推论出题干想要表达甲午战败之后中国在政治领域里就民主共和与君主专制所作出的迅速抉择,故选B;A不是题干的主旨,CD的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25、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的影响22.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A.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 反封建反侵略C. 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D. 反对外来侵略【答案】D【解析】林则徐是开明的地主阶级,反对外来侵略但不反对封建制度,A、B不是三人的共同点,排除;洪秀全反对清朝统治,但其太平天国仍然是专制体制,C不是三人的共同点,排除;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故D正确
26、。23.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此后参议院公布的临时约法则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参议院对政体的调整A. 稳定了全国政局B. 有因人设法之嫌C. 巩固了共和体制D. 遵循了法治原则【答案】B【解析】根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此后参议院公布的临时约法则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联系所学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实行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的,从增进宪法意识角度看,是因人设法的做法,不利于弘扬法治精神,故B项正确,D错误;A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这一做法并没有起到效用,袁世凯最终还是复辟帝制,故C项错
27、误。24. 1922年10月,中共党员杨匏安曾指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为增大革命势力起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下列对杨匏安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成为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B. 揭开了国民大革命的序幕C. 富有创见的探讨了革命战略和策略D. 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22年10月”,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来的,故A项错误;揭开国民大革命序幕的也是国民党一大,故B项错误;“无产
28、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打倒封建特权”,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革命战略和策略,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上,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25. 下图为近代英国出版的时政漫画:“巨人杀手”,画中中国巨人已经被小矮子砍翻在地,就差砍头了。该漫画描述的战争最有可能是A. 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小矮子将中国巨人砍翻在地,寓意某小国将大国中国打败,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的战争,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刚完成,是世界强国,不可能认为自己是小矮子,故排除A;甲
29、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与清王朝相比,实力还是弱小的,符合英国人认为的小国,而且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全面溃败,符合材料中“就差砍头了”,故B与题意相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参与国是众多列强,与图片中一对一式的单打独斗不符,故排除C;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内战,故排除D。26. 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中共重要领导人陈独秀主张共产党员应全体加入国民党,并应在工人群众中发展国民党组织,认为只有“一切工作归国民党”,“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 暂时放弃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B. 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C. 已决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D. 致力于开展民族民主革命【答案】D
30、【解析】据材料“1923年在中共三大共产党员应全体加入国民党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是处于国民革命前夕,中共的主要任务是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族民主革命,故有此主张,故D项正确;中共性质仍然是工人阶级政党,故A项错误;共产国际是指导中共,不是统一领导,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共已决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故C项错误。故选D。27. 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A. 将革命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区B. 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C.
31、保卫和巩固红色的苏维埃政权D. 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出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年),即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故B项正确。ACD项均不符合,应排除。28.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陆续加入他们之前一直在批评的国民政府;而梁漱溟认为当时共产党“博得国内大多数的同情拥护和期待”,主要是因为共产党“放弃对内斗争,倡导团结抗战”。材料说明A. 蒋、胡等人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B. 梁漱溟主张共产党服从国民政府C. 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D. 国共对立导致了知识分
32、子的分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时间,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人为什么加入他们之前批判的国民党,那是为了抗战的需要。梁漱溟的观点也说明了他认为抗战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故C正确。A无法从他们加入国民政府的行为就能判断。B、D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名师点睛】抗日战争是每年的必考题。关键在于形式的多样性,并非一定要考查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阶段特征,因此这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在解答题目时需要抓住一些时间、空间信息,包括一些历史影响、历史人物等历史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答。抗战题的难度一般不是太大。学生需要关
33、注抗战时期中共敌后政权建设、根据地建设及国民党的敌后抗战、国统区经济的发展等内容。29.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这反映出A. 东北抗战得到了各阶层的有力支持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 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D. 中国战场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答案】C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东北抗战中中共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
34、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的分析理解,注意题干的时间。30.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B. 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C. 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D. 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
35、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结合所学判断是1931年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31.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
36、积极防御作战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指的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用的游击战,罗斯福亲信的这段话正是对这种战术的一种肯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时间是1938年,此时并未进入相持阶段;B选项错误,罗斯福亲信赞扬的是战略战术并不是民族意识;D选项说法错误,没有弄清楚“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的真正内涵。32.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
37、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D.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答案】C【解析】题目中所述三个事件的领导阶级并不一致,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国名党和共产党组成的统一战线领导的,解放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A、D错误,排除;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也不一致,前两个事件的结果最终没有完全成功,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所以排除B;三个事件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也一致,都是反帝反封建,所以C符合题意。33. 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
38、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A. 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B. 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C. 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D. 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抗战之后美国高度关注国共两党的问题,即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未改变对国民党的支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不会赢得美国的舆论支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4.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
39、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C【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C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B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D项
40、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的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备选项内容的分析甄别能力。如果学生的记忆准确,本题可以通过排除法答对,但如果有一个知识点的时间记忆出错,就会出现失误。本题容易错选D项,这也是出题者为学生设置的一个陷阱,D项与材料内容有很高的相似度,但通过时间可以把其排除。35. 18世纪初期,在汉诺威过惯了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乔治一世父子,依据王位继承法先后继任了英国国王,他们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 已经建立了责任内阁制政府B. 限制王权获得了重大进展C. 出现君主立宪制
41、发展的良机D. 尊重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答案】C【解析】乔治一世父子作为国王却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这确实是君主立宪制发展的天赐良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8世纪初期英国尚未18世纪初期建立起责任内阁制政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乔治一世父子作为国王依据的是王位继承法而非尊重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他们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直接为限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提供良机。36. 19世纪初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渊薮,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的理性,应由“实业家”等有产者
42、承担社会改造的任务,建立一种“人人参加劳动,人人平等地拿取自己报酬”的新社会。据此可知,圣西门思想的重要缺陷是A. 尚未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 缺乏与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勇气C. 缺乏社会主义理想蓝图的构建D.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够彻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圣西门思想是典型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其实“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说是空想,并不是因为尚未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够彻底、也不是因为缺乏与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勇气,而是因为该学说缺乏社会主义理想蓝图
43、的构建,对社会主义缺乏一个理性的、完整的、系统的认识,所以说,圣西门思想的重要缺陷只可能是选项C。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思想的重要缺陷37. 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其根本原因是A. 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存在着重大缺陷B. 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无法取得胜利C. 当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D. 工业革命进程受阻,经济发展缓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是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
44、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当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其它几个选项是原因但都不是根本原因,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38. “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公社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
45、些主张A.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B. 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C. 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D. 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答案】C【解析】 “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权的主张,故不选A项;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而巴黎公社发生在1871年,故不选B项;题干中的主张反映了巴黎公社政治上不成熟,这意味着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故本题选C项;联邦制下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可知,法国不是联邦制国家,排除D项。39.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2月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鲜为人知的是随着国际
46、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共产党宣言做了修改。在共产党宣言德文新版上由两位作者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加了这么一句话:“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依据你所学史实判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加上这句话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B. 修正主义的出现C. 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D. 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准确归因的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已的目的”,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有了新的思考。结
47、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主要得益于对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失败教训的总结,只有D项符合题干“最有可能的原因”要求,故选D。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意义及教训40. 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A. 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B. 提出“四月提纲”C. 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实行土地法令【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7年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
48、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是列宁提出“四月提纲”,主张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遭到反对,故B项正确;材料与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无关,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的政策,故C项错误;实行土地法令也是苏维埃政权之后的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部分(共两题,计40分):41.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
49、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材料三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
50、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3)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答案】(1)内容: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专门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2)克利斯
51、提尼。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3)不同:前者以监察官员为主体;后者以公民大众为主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今中外的监察制度。从明朝行政监督制度、古代雅典监督制度、西方的监督制度等方面来分析。(1)根据材料“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可以风闻奏事,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中可以概括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监督的加强说明了君主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2)从材料“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中可以看出,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指陶片
52、放逐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最早制定的。从材料“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3)根据材料“行政监督主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以监察官员为主体;从材料“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中可以看出,西方社会以公民大众为主体。4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
53、”,“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
54、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摘编自徐中约
55、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答案】(1)异:中共坚持游击战,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同: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
56、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国共双方关于抗日战争战略和实践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由材料可归纳为: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共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共真正依赖民众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为: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为: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 人民战争路线和片面战争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