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975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江苏省备考指导内容标准学习要求命题统计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列举汉、唐、元三朝中央机构变化的史实。2.了解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3.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4.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5.体会国家管理的政治智慧。1.(2019江苏单科,2)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影响2.(2019江苏单科,3)唐代科举制的特点3.(2018江苏单科,2)东汉时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4.(2018江苏单科,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地位5.(2017江苏单科,3)三省六部制的演变6.(2016江苏单科,4)唐宋科举制的比较7.(

2、2015江苏单科,21)汉代察举制的特点8.(2015江苏单科,21)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代(1)措施(2)影响4.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2)影响家国情怀行省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

3、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2)影响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古代君主专制的开明性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实行察

4、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而不重才能。(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科举制(1)形成(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漫画解史 “推恩令”信息提取:“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

5、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对于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漫画说史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信息提取:北宋将兵权、财权等都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在对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地方势力再也无力挑战中央。自宋以后,内忧不再是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而外患则往往会导致灭亡。构图解史 宋代“二府三司制”信息提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到宋代,军权和财权则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相权进一步衰落。图解历史 科举制的影响信息提取:上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说明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世家大

6、族把持朝局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漫画说史 范进中举信息提取:范进从20岁到54岁,整整考了35年,最终考取功名。“范进中举”深刻揭露了明清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考向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导读史料反映了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史料二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唐太宗贞观三年导读史料中的“中书舍人”隶属中书省,掌制诰,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给事中、黄门侍郎”隶属门下省官,黄门侍郎掌出纳帝命,相礼仪,给事

7、中职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史料三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资治通鉴导读史料反映了唐代宰相名称过多,重床叠屋,使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个部门,结果造成相互掣肘、职责混淆。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提示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2.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提示(1)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2)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3.(拓展)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

8、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旧唐书刘祎之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提示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史论归纳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

9、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链接高考1.(2018江苏单科,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

10、事皆由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由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答案D2.(2017江苏单科,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

11、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正确;三省六部一直存在,并没有废除,A项错误;“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D项错误。答案C3.(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由题干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

12、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故B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故C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背,故D错误。答案A考向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评价 史料研读史料一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后汉书导读史料信息“郡国岁举孝廉”“举茂才”说明才学、道德、品行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孝廉郡举,茂才州举”说明通过自下而上的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

13、史料二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导读史料说明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史料三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导读史料关键信息“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

14、”“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科举制。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提示(1)选拔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2)选拔方式: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2.根据史料三,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提示一方面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3.(拓展)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

15、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上述史料论述了哪一选官制度?有何弊端?提示察举制。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和控制察举制的弊端。史论归纳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2.客观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就选官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

16、、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势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链接高考1.(2019江苏单科,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

17、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古代社会宗室仍有很多特权,故排除C项。答案D2.(2019海南单科,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解析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的,贫寒之家和王孙公子,在面对选拔时,都是统一的要求,因此体现了选拔的公平原则,故本题选C。王

18、公子弟和百姓在古代永远不可能平等的,材料只是显示了他们面对科举考试的平等,排除A项;材料体现科举的选拔原则,而不是选拔的结果,故B项错误;五代时经济中心已开始南移,国家统一的条件并不成熟,再平等的科举考试在当时也促不成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答案C3.(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的

19、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亦贵进士科”说明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1.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3.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4.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制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二者有本质区别。5.行

20、省制是元代创立的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乃至近代产生了深远影响。6.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7.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8.古代监察制度对加强官吏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皇权专制制度下,实际效能有限。一、选择题1.(2019南京三模)“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中央政

21、府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C.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 D.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答案D2.(2019南通模拟)西汉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朝廷令诸王不得治民,官员皆由朝廷任命,不得自置王侯,在封地仅能收取租税,成为一批不劳而食的寄生虫。由此可推断西汉政府()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彻底解决了分裂问题C.强化了郡国并行体制 D.消除了地方割据根源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材

22、料的关键信息为“诸王不得治民,官员皆由朝廷任命”“王侯在封地仅能收取租税”,由此可见“七国之乱”以后地方诸侯的权力已削弱,中央集权大为加强,故A项正确。答案A3.(2018宿迁模拟)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解析抓住“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注意汉初以来,丞相作为三公之首、百官之长,位高权重,对皇帝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因此汉武帝“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这样

23、就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便于汉武帝控制,故A项正确。答案A4.(2019南通二模)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A.打破世代为官限制 B.注重官员吏治才能C.用人标准相对单一 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解析由题干“基层吏务经验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得出汉代察举制关注官员吏治才能,故选B项;察举制打破了世袭制,但是题干中不能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不同层次的考核说明标准不是单一,排除C项;题干是

24、强调选才的内容并非程序,排除D项。答案B5.(2019南京调研)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解析材料“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表明,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答案A6.(2019宿迁期末)“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

25、,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解析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故选A项;草拟诏令是中书省,排除B项;门下省无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排除C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D项。答案A7.(2019常熟高三模考)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赦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剥夺丞相行政权

26、力解析材料中的“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意在强调这是在平衡、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君主独断的权力, 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办事效率的问题,排除C项; 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答案A8.(2018无锡模拟)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命人“宣敕示祎之”。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副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度有效约束了君主的专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解析唐朝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是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和

27、尚书执行,武则天的敕令没有经过这些运行程序,故C项正确。答案C9.(2019海门二模)旧唐书桓彦范传载: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无容便止。”彦范又对曰:“陛下自龙飞宝位,遂下制云:军国政化,皆依贞观故事。至如普思等是方伎庸流,岂足以比踪前烈?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惟陛下少加慎择。”帝竟不纳。由此可知当时()A.缺乏系统完善的用人机制B.政事堂成为国家权力中枢C.方术破坏了国家政治秩序D.君权和相权矛盾依然尖锐解析用人机制指的是选官制度,材料的内容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政事堂是讨论国家事务的机

28、构,不是国家权力机构,故B项错误;任用方术人做官引发争议,没有涉及方术破坏了国家政治秩序,故C项错误;皇帝任用方术人做官,遭到丞相反对,皇帝不采纳丞相的意见,表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依然尖锐,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8苏北四市调研)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解析由材料中“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恢复古代察举

29、孝廉”可知,作者认为考试内容没有体现沿袭传统有失偏颇,故A项正确。答案A11.(2019江苏高三期末)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这一制度()A.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 B.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C.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 D.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可知,该制度为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最早开创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而非血缘门第,故B项错误;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科

30、举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平、公开,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9常州一模)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体现地域差异 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 D.确保公平公正解析依据材料,欧阳修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该唯才是举,统一选拔的标准,故选C项。答案C13.(2018盐城中学段考)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

31、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解析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下,长官拥有大权;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是中央派出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答案C14.(2019扬州高三期末)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

32、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A.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B.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C.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D.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解析根据材料“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答案B15.(2019淮安高考信息卷)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

33、”材料表明元朝()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行省制度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解析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它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造,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6.(2019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

34、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

35、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